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胡少伟, 郭要辉, 许耀群, 李亮, 隆坤, 王晨峰
    人民黄河. 2025, 47(7): 1-7.

    为给滑坡灾害防治和滑坡致灾因子敏感性研究提供参考,选取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以高程、坡度、地形粗糙度、岩性等16个因子为滑坡典型致灾因子,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进行共线性检验以筛选出相关性较强的滑坡致灾因子,利用GIS将滑坡致灾因子重分类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到各因子权重,将地理探测结果耦合随机森林模型,得到不同致灾因子作用下的滑坡预测概率,并通过ROC曲线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结果表明:1)致灾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大于单个致灾因子的解释力,高程因子与其他地形参数的协同作用尤为突出;2)河网密度、地形粗糙度和剖面曲率的解释力几乎为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特征变量可能与滑坡发生没有直接或显著的相关性;3)各致灾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程-坡度组合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核心驱动力;4)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达到0.93,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能力。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胡少伟, 廖一, 许耀群, 胡钰泉, 赵雅宏
    人民黄河. 2025, 47(7): 20-27.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服役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此,以黄河上游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研究对象,基于坝体结构特征及地质条件,结合邓肯-张模型与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关系,构建用于模拟地震作用下坝体响应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等级地震强度下坝体的动力响应,揭示了坝体应力分布的演变规律及结构变形特性。研究发现,该混凝土面板总高度的2/5处及板趾处是坝体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横向损伤破坏的关键部位。基于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地震作用下失效变量与结构破损模式的关联性,并绘制了不同地震等级下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易损性曲线呈现右移趋势,坝体失效概率显著上升。

  • 王连勇, 邱爱华
    人民黄河. 2025, 47(S1): 50-51.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苏晓军, 许增光, 张野, 康心语, 周涛, 杨淘, 黎康平
    人民黄河. 2025, 47(7): 144-149.

    为提升混凝土坝变形预测的准确性,保障坝体结构的安全性,针对现有预测模型在提取复杂变形特征和捕捉长期依赖关系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结合时间卷积网络(TC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测模型。TCN用于提取变形数据的时序特征,LSTM则捕捉长期依赖关系,两者结合可有效提升模型对大坝复杂变形的预测能力。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与多种智能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坝体变形过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在捕捉混凝土坝变形复杂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新方法。

  • 周天亮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12-113.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张华睿, 余波, 徐鹏, 曾飞翔
    人民黄河. 2025, 47(7): 35-39.

    针对黄河上游查达村至松巴村段滑坡灾害,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其易发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孕灾环境,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坡向、降水量、气温、地温以及SBAS-InSAR时序地表形变等8个影响因子,构建滑坡易发性分析指标体系。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及回归方程,深入探讨了影响因子与滑坡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对局地影响因子进行了空间一致性处理,构建了362个滑坡样本点,总面积约为2.855 km2,并结合概率隐函数分析了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概率,探讨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陡峭、植被覆盖较差且气象条件恶劣的地区。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李佳欣, 吴吉东, 吴玮, 马大庆, 许映军, 彭如意
    人民黄河. 2025, 47(7): 59-65.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地震活动影响区域广、发生频次多、发生强度大。道路作为“生命线”起着物资输送、人员运送等重要作用,尤其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取道路损毁位置与程度,对及时疏通生命线和开展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震后损毁道路遥感识别中存在的阴影干扰强、断裂漏检率高、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OpenStreetMapOSM)先验知识的损毁道路分层提取框架,并以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为典型案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构建“矢量约束-影像分割-拓扑修复-损毁检测”4层技术体系,实现了复杂地形区域损毁道路的快速定位,为提高救援速度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提供帮助。

  • 专题研究
    徐雪红
    人民黄河. 2025, 47(8): 1-4.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通过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对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实时监测、精准预警、高效指挥调度和科学决策。为给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参考,分析了黄委“三条黄河”体系建设,特别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进展及成效。围绕黄河下游河防工程安全和提升洪水防御能力,提出了数字孪生黄河河防工程建设的重点,即加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建设,建立数据汇聚治理标准和更新机制、完善河防工程数据底板,加快数学模型与河防工程数据底板的耦合应用,强化“三条黄河”联动和加强业务应用等。

  • 水文泥沙
    李江, 魏光辉, 王露阳, 唐凤珍, 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5, 47(6): 3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6.005
    针对当前阿克苏河流域径流演变研究存在时间尺度单一、对序列长度敏感性考虑不足等问题,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Theil-Sen Median趋势估计、Pettitt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该流域干支流年际、年内、场次洪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径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托什干河、阿克苏新大河、台兰河年径流量整体均呈增大趋势,库马拉克河变化趋势不明显,4条河流分别在35、55、35、55 a时间尺度上周期震荡最为明显,对应周期分别为21~23、32~35、19~25、36 a;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径流量大、冬春径流量小,集中期为6—8月;干支流年最大洪峰流量波动较大,主要集中于7—8月,4条河流防洪关键期分别为7—9月、4—8月、7—8月、7月;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分析结果均受时间序列长度的影响。
  • 段 斌, 冯德强, 姜秉秉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25-127.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郑元勋, 周康康, 胡少伟, 张海超, 于国卿, 徐路凯, 彭浩
    人民黄河. 2025, 47(7): 116-123.

    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单一分类器精确度欠佳,以及滑坡负样本选择较为随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法的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耦合集成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黄河上游李家峡至公伯峡段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降水量等13个因子作为滑坡发生的评价因子,采用缓冲区、低坡度和信息量法3种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通过构建分类回归树(CART)以及3种集成学习算法(BaggingBoosting和随机森林)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分析不同集成学习算法和不同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下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集成学习算法均可以提升单一基分类器的模型性能,且Boosting算法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信息量法负样本选择方式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评价因子,模型可靠性更高。

  • 专题研究
    余真真, 闫莉, 秦奋, 孙晓娟, 穆威臣, 再开鑫, 黄解放
    人民黄河. 2025, 47(8): 10-14.

    为有效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学决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孪生平台,设计包含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底板、模型与技术仿真、业务应用等的模型框架。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监测数据归类整编,建立全流域数据体系。采用一体化数据采集与监测、大数据集成与分析、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状况、自然保护地分布、生态流量保障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数据汇聚呈现。通过平台生态数据可视化展示、生态模拟和生态透视应用实践,展示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及统计情况、河口三角洲重点保护动植物演化情况、土地利用类型演变情况、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对景泰石林淹没范围,提升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多源数据汇聚治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 唐 凯, 蒋茂庆, 马 赫, 杨东东, 刘 宇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21-122.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彭如意, 李佳欣, 吴吉东, 许映军, 王磊
    人民黄河. 2025, 47(7): 163-168.
    基于阈值分割法在SAR遥感影像中提取水体是水灾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运算复杂度低等优势。阈值确定是该类方法的关键,已有人工及自动阈值确定方法存在时效性差、水体分布适应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首先,从水体微波散射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基于SAR遥感影像提取水体时最佳分割阈值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像条件、极化方式、水面粗糙度和入射角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SAR成像条件与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回归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提出一种自适应阈值分割法进行水体提取;最后,采用高分三号SAR遥感影像数据开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成像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提取精度可达94.8%。提取过程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有效提升遥感水灾监测的精度和时效。
  • 水文泥沙
    张敏, 张春晋, 马东方, 李显鑫, 齐道坤, 孙赞盈
    人民黄河. 2025, 47(8): 83-89.

    水库拦沙运用后,会使得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下切,甚至河型发生改变,对涉水工程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掌握黄河下游冲刷发展规律,根据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的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下游河道累计冲刷量、平均冲刷深度、最大水深、纵剖面和横断面形态变化特征,研究水沙和边界条件对冲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汛后至2022年汛后,下游河道累计冲刷了22.76亿m3,呈现出“冲刷上多下少,沿程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中70%发生在高村以上,30%在高村以下。河道纵比降上段和下段增大,而中间段比降减小,整个纵剖面变得更为下凹。河槽发生明显展宽和下切,河宽增幅上大下小,水深增幅上小下大。河床粗化,中值粒径增大幅度为6%79%,河道冲刷效率明显降低。水库坝下河道冲刷效率与洪水平均流量和前期累计冲刷量密切相关,当花园口以上河段累计冲刷量达6亿t、流量为2 000 m3/s时,未来冲刷效率将降低为-2.9 kg/m3

  • 水环境与水生态
    陈彩蝶, 王宇, 卞建民, 吕川, 汪彦辰, 王世界
    人民黄河. 2025, 47(4): 112-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4.018
    为了明晰吉林西部盐渍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选取2012—2014年和2019—202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熵权贝叶斯、因子分析、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开展吉林西部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水质评价和水化学组分溯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及周边地下水Fe、F、Mn、三氮化合物严重超标;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2+型的弱碱性水,受岩石溶滤和蒸发结晶作用影响,长期灌排洗盐使灌区及周边盐碱化现象得到改善;研究期内灌区及周边潜水Ⅳ、Ⅴ类水占比共增加5.3个百分点,承压水中Ⅳ、Ⅴ类水占比共减少4.0个百分点;溶滤-次生富集作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最大,使水中可溶性离子、TDS、总硬度等组分浓度上升;盐碱地开发水田灌区导致区域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加大。
  • 水文泥沙
    杨飞, 赵东晓, 安晨歌, 王忠强, 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5, 47(5): 4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7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库区淤积发展侵占了水库有效库容,直接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滩槽冲淤的确定对水库运行管理至关重要。在一维水库水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借鉴河道滩槽冲淤计算方法提出一种西霞院水库库区滩槽冲淤计算方法。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西霞院水库库区2018年和2020年汛期冲淤计算,得到的库区滩槽冲淤结果可靠,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刘奕凡, 余波, 黎杰, 黄瑞
    人民黄河. 2025, 47(7): 73-77.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位于地质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需要进行大范围滑坡隐患识别。以龙羊峡—李家峡库坝群段为研究区域,采用SBAS-InSAR方法形成小基线干涉像对,利用振幅离差指数和相干性系数法选取PS点(永久散射体),利用KS统计检验方法选取DS点(分布式散射体),通过时序形变解算得到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和形变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形变速率为-80~50 mm/a,其中大部分区域形变速率为-10~10 mm/a,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结合坡度与形变速率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域滑坡隐患点13处;距拉西瓦水电站右岸库区仅1 km的果卜坡体坡顶下方滑坡后缘处形变速率最大达80 mm/a,坡顶形变量逐年递增,20212024年累积形变量达到300 mm

  • 防洪治河
    黄楚雯, 管永乐, 王洪发
    人民黄河. 2025, 47(6): 5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6.008
    受强降雨的影响,降雨后期洪水依然存在,并可能持续造成危害和影响。为了准确预测城市洪涝积水的深度和持续时间,针对短历时降雨后期洪水模拟困难的问题,提出了RF-LSTM耦合模型。基于SWMM模型模拟的郑州市洪涝积水数据,利用提出的模型对其中3个代表积水点的洪水深度进行模拟,并预测不同重现期降雨引起的洪水过程。结果表明:与单一LSTM模型相比,RF-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了提升,验证了该模型在洪水预测中的适用性。3个积水点的洪水持续时间和最大洪水深度的增长率在1~2 a重现期下均是最高的,建议翻修或重新设计现有的排水系统。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胡少伟, 隆坤, 郭要辉, 许耀群, 张志伟
    人民黄河. 2025, 47(7): 8-12.

    青海省因地形复杂、气候特殊等而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为了给其山洪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提供依据,以青海省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黄河上游龙羊峡—积石峡区间为研究区,初选10个山洪灾害影响因子,依据研究区19582000115个历史洪水灾害发生点位的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剔除4个相关性较强的因子,对筛余的6个影响因子进行分级,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6个影响因子分级数据,采用熵指数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并识别主要致灾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程、年降水量、地形粗糙度、NDVI、与河道距离、坡向为研究区山洪灾害致灾因子(权重分别为0.571 60.144 80.107 90.094 80.071 90.009 0),其中高程、年降水量、地形粗糙度为研究区山洪灾害主要致灾因子;按主要致灾因子分级对研究区历史山洪灾害进行统计,91.30%发生在高程低于3 091 m的地区,99.14%发生在年降水量大于317 mm的地区,98.26%发生在地形粗糙度小于1.10的地区。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高赢
    人民黄河. 2025, 47(8): 46-53.

    为科学评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探讨其空间分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政策选择的切入点,基于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据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混合测度模型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表征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莫兰指数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效率变动效应的阶段性恶化阻碍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效应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其已呈现乏力迹象;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且呈增大之势,上、中、下游各地区内部以及各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同步增强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引致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主因;3)黄河流域各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4)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城镇化等是高质量发展的稳定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具有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 段 斌, 冯德强, 张明财, 李树武, 李 栋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14-116.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杨有田, 吴吉东, 许映军, 郭进军
    人民黄河. 2025, 47(7): 45-49.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在发挥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探讨了库坝群段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风险应对挑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库坝群段的自然灾害呈现复合性和系统性特征,超强地震、巨型滑坡、超标准洪水等极端事件可能引发灾害链;防灾减灾面临多源动态风险识别不足、联合调度与应急响应机制待完善、气候变化适应性滞后等挑战。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王宗敏, 梁创恒, 刘心怡, 刘奕凡, 晋磊, 蔡迎春, 舒小颂
    人民黄河. 2025, 47(7): 103-107.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参与关系等6类语义关联。采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与动态推理,设计多源数据映射机制,支持灾害事件、触发因子、衍生灾害等实体及其关系的多维查询。结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理与图拓扑分析算法,对灾害链传播路径进行量化评估。针对2023年黄河上游某地滑坡事件,通过图数据库推理功能可发现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潜在关系链条。相比传统数据库,知识图谱查询信息速度快、精确度高。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周广亮, 翟晓格, 张绍阳
    人民黄河. 2025, 47(4): 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4.002
    为探讨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差异、给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建立了包括发展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节约3个维度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黄河流域68个地级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熵值法评估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采用莫兰指数对其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设置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地形起伏度、年降水量6个指标,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2011—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期末整体水平仍较低,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发展高效维度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上升趋势明显,生态友好和资源节约维度在研究期上升幅度较小;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级市相对较多;3)农业绿色发展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且影响强度不同,其中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工业化水平、地形起伏度的影响空间差异较小,城镇化水平和年降水量的影响空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和地形起伏度有负面影响,种植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年降水量有正面影响,影响强度大小为地形起伏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年降水量。提出了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区域协作、实施差异化农业绿色发展策略等建议。
  • 前沿研究
    李苏, 曹鑫
    为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现实路径,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参考,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样本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城市经济韧性指数,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机制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整体上,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强作用,其内在机理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质生产力增强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效果存在异质性,尤其在黄河流域中游、小规模与高强度环境规制城市,其增强作用更明显。提出了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流域内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等建议。
  • 王 磊, 王鹏飞, 孙会想, 张道法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52-153.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王静雯, 时芳欣, 韩沙沙, 于合理, 徐路凯, 赵连军, 于国卿, 谈广鸣
    人民黄河. 2025, 47(7): 108-115.

    当前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强,导致水库漫坝溃决的安全问题更为显著。采用室内概化河道试验和数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漫坝溃决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颗粒较粗的坝体,细颗粒坝体渗漏缓慢,透水性弱,坝体材料随上游水位上涨逐渐浸润,上涨速率越来越大,浸润速率也越大。坝面颗粒起动是冲刷破坏的关键,陡坎后退至上游坝坡是溃决发生的关键,结合溃决过程提出溃口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几何概化模式,并基于微积分原理对漫坝溃决洪水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坝体上游水量下泄过程可看作各溃决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过程,并推导了不同溃决阶段溃口发展和流量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焦士兴;王安周;林璐霜;李中轩;赵荣钦;尹义星;丁辉
    人民黄河. 2024, 46(9): 120-126.
    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VAR模型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山西两省,四川、山东、河南、陕西、青海五省,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2)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四省(区),青海、甘肃两省,河南、四川、山东三省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3)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果,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于秉岑, 李 亚, 齐妍杰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83-184.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穆兴民;刘卓昕;王双银;温永福;高鹏;赵广举;孙文义;马雪燕
    人民黄河. 2023, 45(9): 24-30.
    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0~6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入渗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植被恢复增大了表层土和10 cm土层入渗性能的差异。土壤入渗性能随土壤密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而显著增强,植被恢复通过降低土壤密度和增大孔隙度影响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植被恢复后小流域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以及地表径流占比均减小,壤中流增加,产流模式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浅层蓄满产流模式。植被恢复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模式,为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前沿研究
    李春丽, 安家浩, 程硕勋, 梅蕾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 由淑明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56-157.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周欣欣, 张永旺, 汪红梅
    人民黄河. 2025, 47(4):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4.003
    为破解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找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背后的原因,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6—2020年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借助融合协调模型计算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并运用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诊断和分析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各省(区)距离优质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主要受产出高效维度与资源禀赋维度的阻碍;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程度的内部驱动因素按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耕地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人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因此,应加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快推动区域间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和制定差异化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 论文
    郭林涛;张龙;赵海潮
    人民黄河. 2010, 32(11): 130-132.
    为了分析混凝土面板挤压式边墙的物理力学性能,结合黄河公伯峡、积石峡水电站挤压墙施工质量检测,通过配合比验证试验和现场检测结果,指出:当挤压墙混凝土湿密度在2.15~2.20 g/cm3范围内,即干密度为2.04~2.09 g/cm3、弹性模量在4 000~6 000 MPa时,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和坝体渗透要求.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24, 46(9): 8-17.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到控导工程的道路加固成格堤,按“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原则整治河槽,同时在整治工程对岸滩区边沿建护滩工程;对窄河段只需局部扩宽即可大幅提升过洪能力,另需将其中明显碍洪工程进行改造或拆除,解放相关滞洪区并降低宽河段滩区行洪要求。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工程措施与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修筑技术,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结合近自然修复良性生态治理技术,主动拦减流域沟坡产沙并永续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建成古贤与黑山峡水利枢纽,并激发三门峡这一骨干工程的调控作用,共同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建立全河水沙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全河水沙关系协调,遏制宁蒙等河段河情恶化势头。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少问题,应恢复黄河、汶河洪水进出东平湖条件及南四湖洪水入黄功能,将沿黄已建和拟建平原水库连通,发挥水资源调配作用;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东修建“河南运河”,黄河下游段即成邻近流域排洪入海通道,将其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冲沙、灌溉及生态用水;实施“川水济黄、藏水补川”工程,实属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应对关键技术”专刊
    郭进军, 周丕志, 胡少伟
    人民黄河. 2025, 47(7): 28-34.

    强震会大幅降低库区边坡稳定性,极易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地震及其诱发的滑坡涌浪荷载叠加极大威胁坝体安全。为探究地震-滑坡涌浪叠加下高拱坝动力响应与损伤演化,以某高拱坝为对象,构建分段坝体-地基有限元模型,确定地震-滑坡涌浪荷载计算模型,分析拱坝的模态变化规律、位移响应特征及损伤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动水附加质量使得拱坝湿模态频率显著降低,降幅为18%~23%,高阶振型变化显著。地震与涌浪叠加时,拱顶中点位移峰值Rd与地震峰值加速度、最大涌浪高度正相关,在地震峰值加速度由0.2g提升至0.6g时,Rd增幅达89.7%。不同工况下最大位移时刻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化。不同工况下坝体损伤程度差异较大,上游面损伤对涌浪高度变化敏感,在涌浪高度相差40 m时,上游面加权损伤面积比变化幅度达到27.1%;从工况一至工况三悬臂面加权损伤面积比从9.99%增至25.76%,坝体出现贯穿裂缝;损伤耗散能随荷载强度提高而急剧增大。

  • 专题研究
    于海泓, 许志辉, 陈峰
    人民黄河. 2025, 47(8): 5-9.

    为了做好数字孪生黄河数据治理管理工作,夯实数字孪生黄河数据基础,在总结分析黄河数据存储与管理情况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数据治理体系、算力支撑体系、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依据“一数一源一路径、一数多用”原则,构建数字孪生黄河数据治理体系,按照“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原则构建“1+X+1”数字孪生黄河算力支撑体系,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和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以黄河流域(片)水库数据为例,开展了数据治理实践,形成了涵盖黄河流域(片)3 673座水库的治理成果数据,表明开展数字孪生黄河数据治理是可行的。

  • 水资源
    陈媛, 曾令武, 甘荣情, 孙德智
    人民黄河. 2025, 47(3): 69-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1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0.505增长到2021年的0.553;再生水利用率、农业用水比例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 程冬梅
    人民黄河. 2025, 47(S1):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