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说明:最新在线预出版文章, 内容和格式将与印刷版一致(除了页码), 您可以通过doi直接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建华, 闫静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12

    为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并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新动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了数据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了载体支撑等,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创新驱动不足、要素融合与配置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滞后等挑战。鉴于黄河流域的实际,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要素市场配置、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等。

  • 范瑞, 程思凯, 王书华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8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金融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政策参考,基于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个体与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数字金融数字化程度的绿色效应最大;2)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数字金融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效应随着政府治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非线性递增;3)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正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资源依赖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下游城市的正效应大于上游城市的、非资源型城市的正效应大于资源型城市的;4)数字金融发展既提升了本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辐射带动了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建议: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提升市场化水平;通过完善新基建和结构性减税降费,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因地制宜优化数字金融发展的各项措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加强流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 朱永明, 赵家庆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探究黄河流域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基于TOE理论框架,以2022年黄河流域359家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机制模型,采用NCAfsQCA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和组态路径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受到技术、组织、环境的协同匹配作用,任何因素均无法单独构成高新质生产力。第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共有3种构型,分别是以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和政府补助构成的技术牵引型,以技术创新、股权制衡和政府补助构成的单因素全面协同型,以数智化转型、股权制衡、供应链关系和政府补助构成的多因素全面协同型。第三,技术创新和政府补助在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数智化转型和股权制衡存在替代效应,可以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新质生产力。

  • 贾佳, 梁帅, 田世民, 仓博, 陈融旭, 江恩慧, 张杨, 翟雪洁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1

    准确评估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促进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密度采样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河南段碳密度空间密度分布数据集,结合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系统评估了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及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平均碳储量为431.16×106 t,空间上呈现东部略高于西部、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滩区;2000年以前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之后增加,198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82.05%的区域碳储量保持不变,10.05%的区域碳储量减少,7.90%的区域碳储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是驱动该区域碳储量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及耕地和草地被侵占是导致碳储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海拔和气温对碳储量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 夏军, 左其亭, 吴青松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16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忧患之河,协调好黄河流域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迫切需求。为协调好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系统总结了人水关系的演变历程,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总体研究思路;从认知、理论、方法和实践4个层面梳理了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作用机理与演变机制的认知不足、理论基础及和谐共生理论研究仍欠缺、监测-评估-模拟-调控研究仍需深化、多层次和谐共生路径尚需拓展;明确了重点研究领域,涉及河流伦理、智能感知装备、水平衡、提升路径、阈值调整、“四水四定”、模拟器、水网构建、工程布局、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结合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给出了协调好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的策略并进行了展望。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为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 王春艳, 魏加华, 张文倩, 沈延青, 刘军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16

    黄河上游是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区,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黄河上游SWAT水文模型,完成基准期(19641980年)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评价了评估期(1981202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取用水、水库调蓄及土地利用等)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降水量及气温普遍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增幅为8.11 mm/10 a,升温速率为0.35 /10 a),气候变化影响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源区吉迈站气候因子贡献率达94%,而头道拐站降至21%2)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影响呈现空间梯度特征(兰州至头道拐段占比为60%~80%),其中取用水占主导地位(占比为40%~45%);水库投运调度导致汛期径流减少18.11%±6.27%,非汛期径流增加12.33%±4.2%319642020年黄河上游年径流量整体降幅为1.48亿m3/10 a,从径流来源解析看,降水补给占主导地位,占比为80%±11.33%,冰雪冻土融水及地下水补给次之。本研究揭示了黄河上游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叠加效应,为厘清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上游径流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杨航, 郭秋歌, 杨睿欣, 王军良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02

    针对黄河等北方多泥沙河流的复杂特性,传统流量计量方法存在计量不精确、计量能力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不足,为优化流量计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理念和贝叶斯分层模型的新型明渠流量智能精准计量方法,该方法融合了时间序列预测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在黄河下游“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试验中,该方法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与现有流量计量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解决了流速不稳定和冲淤变化条件下流量计量不精确的问题,还实现了对未来小时间尺度内流量数据的精准预测。

  • 杨生茂, 杨银科, 孙建峰, 岳斌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24

    为了解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状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2022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运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对其水资源脆弱性等级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各指标与准则层脆弱性等级、准则层脆弱性变化趋势与系统脆弱性的关系,深入剖析其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由2013年的极脆弱等级逐渐降低到2022年的轻脆弱等级,水资源状况不断改善;准则层指标脆弱性等级和准则层脆弱性等级大体与系统综合脆弱性等级变化趋势一致,且响应准则层的脆弱性等级最接近陕西省综合脆弱性等级。针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情况和变化原因,提出了构建压力识别-状态预警-韧性响应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的水资源脆弱性共治模式等建议。

  • 季可可, 李越梅, 顾治家, 冯德泰, 曹绍敏, 黄淑萍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20

    为探讨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给该流域新时期水土保持规划制定等提供参考,以2018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DEM、降水、土壤可蚀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计算各类景观指数,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以10 m×10 m栅格为单元计算土壤侵蚀模数,以各子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比为因变量、以各子流域景观指数和社会经济因子为自变量,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计算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进而分析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伊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减小、强度降低,但存在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向高强度等级转化的风险;2)伊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加剧,体现在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增大等,各地类的连通性减弱,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形状趋于有序和规则化,林地、水域景观斑块形状趋于无序和复杂化;3)景观破碎化对伊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异质性有较大影响,体现在各地类斑块边缘密度、蔓延度指数、周长面积分形维数等景观指数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有较强的解释力;4)社会经济因子对土壤侵蚀时空异质性也有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和改造使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体现在社会经济因子与景观格局因子的交互显著增大了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驱动力。

  • 赵楠, 邓铭江, 赵地, 明广辉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18

    以黄河治理历程中技术、理论、律法的发展为基础,提出“术、学、理、道”治黄哲学理念,分析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其哲学科学性、合理性及四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通过回顾古人治河思想、简析人民治黄不同阶段的治河方略、领悟新时代治水思路在黄河治理中的深刻要义,挖掘其中蕴含的 “术、学、理、道”理念,探究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治黄实践中的辩证发展。黄河保护治理发展是技术进步、思想发展、律法完善的综合过程,更是“术、学、理、道”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黄河保护治理应该创新“治河之术”、研究“治水之学”、明晰“治域之理”、遵守“人水和谐之道”。

  • 钱进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18

    科技协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黄河流域的产业技术能级不断跃升、科技经费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稳步增加、科技协作机制日益完善,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不强,各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提出科技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科技协作的保障措施、提高科技协作的产业能级、提升科技协作的平台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协作的人才作用等。

  • 程文亮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09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高于黄河流域,两大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分割”特征,发展水平均呈现上中下游依次提高格局,黄河流域多极化现象较长江流域明显。2)长江流域的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显著减小,2019年区域间差异影响出现拐点首次小于区域内差异,流域差异开始以区域内差异为主。黄河流域东西部地区间及西部区域内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20132022年两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度逐年提高,呈现空间聚集特征。黄河流域在省域维度上的相关度低于长江流域。4)未来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导致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影响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来自于创新产业发展水平与生产资料区域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差异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施策,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等建议。

  • 张敏, 张春晋, 马东方, 李显鑫, 齐道坤, 孙赞盈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05
    水库拦沙运用后,会使得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下切,甚至河型发生改变,对涉水工程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掌握黄河下游冲刷发展规律,以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的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为主,分析下游河道累计冲刷量、平均冲刷深度、最大水深、纵剖面和横断面形态变化特征,研究水沙和边界条件对冲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汛后至2022年汛后,下游河道累计冲刷了22.76亿m3,呈现出“冲刷上多下少,沿程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中70%发生在高村以上,30%在高村以下。河道纵比降上段和下段增大,而中间段比降减小,整个纵剖面变得更为下凹。河槽发生明显展宽和下切,河宽增幅上大下小,水深增幅上小下大。河床粗化,中值粒径增大幅度为6%~79%,河道冲刷效率明显降低。水库坝下河道冲刷效率与洪水平均流量和前期累计冲刷量密切相关,当花园口以上河段累计冲刷量达6亿t、流量为2 000 m3/s时,未来冲刷效率将降低为-2.9 kg/m3
  • 王嘉祯, 韩有鹏, 常远, 吴祯姝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5-26
    数智化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文本分析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6年至2023年的数智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取时序分析、Dagum基尼系数、局部莫兰指数、时空跃迁法和自然断点分级法等方法,探究数智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数智化发展水平整体上稳步上升,但增速高的区域较少。此外,受资源禀赋的影响,黄河流域数智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下游区域数智化发展水平高于上、中游。因此,提出加强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建立数据、技术共享平台等措施,发挥政策“乘数效应”,统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加速数智化建设。
  • 王绍磊, 侍克斌, 严新军, 韩克武, 段宗乐, 巴哈古丽·沙吉提
    预出版日期: 2025-05-16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严重制约了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水体的蒸发损失是造成该现象的一大原因。为解决蒸发损失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不断探索抑制水面蒸发的有效措施。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有化学试剂法、生物措施法、物理材料遮盖法、漂浮光伏技术覆盖法等。通过对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了常用技术的特点和主要优缺点。从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综合效益来看,物理材料遮盖法是最适于大规模应用的防蒸发技术,其对水体蒸发抑制率可超90%,将其与光伏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发电和减少水体蒸发的双重效益,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另外,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
  • 谢遵党, 张金良, 唐梅英
    预出版日期: 2025-05-14
    郑州作为全国的公路、铁路以及航运枢纽中心,在发展枢纽经济的背景下,水功能网建设对于郑州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通过对郑州都市圈范围内现有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灌溉规划以及《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郑州都市圈水资源保障和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提出了郑州都市圈水功能网综合提升策略。主要目标是在保障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航运用水保证率,打造郑州都市圈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为发展枢纽型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塑造河南发展新格局。
  • 王卓群, 王建新, 王惠民, 盛金昌, 冯俊
    预出版日期: 2025-05-09
    为提高水电站坝基渗压水位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BP神经网络模型(RF-BP模型)。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基于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2月23日坝基18个渗流测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GA(遗传算法)-BP、PSO(粒子群算法)-BP、RF、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BP模型,与RF-BP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考虑到渗压水位与库水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OH-WML1-1、OH-WML1-2和OH-WML5-3典型测点,RF-BP模型的MAE、RMSE、MAPE最小,预测精度最高,这突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在优化因子选择方面的显著效果。测点渗压水位与库水位相关性越强,RF-BP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说明了渗压水位与库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对预测准确性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