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说明:最新在线预出版文章, 内容和格式将与印刷版一致(除了页码), 您可以通过doi直接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晓琳, 王启亮, 文雪琴, 谢宜冰, 贾力济, 张红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29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风险识别对于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汾河上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在汾河上游设置采样点监测沉积物中CrCuZnAsCdHgPb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构建PCA-APCS-MLR模型进行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沉积物CrZnCdHgPb具有富集现象,CrPbZnCd污染程度较轻,Hg在汾河上游中下段处于重度污染状态;HgCd是汾河上游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工业活动、农业活动、交通运输是汾河上游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 王慧扬, 刘建华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28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为给黄河流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升级,以及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内在逻辑,并根据黄河流域发展现状剖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高素质劳动者供给不足、绿色转型压力大、数据要素活力不足、新型生产关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从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强化科技支撑、疏通数据要素流动渠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路径。

  • 程明月, 岳帅均, 姬广兴, 黄珺嫦, 陈伟强, 郭宇龙, 耿健茜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1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径流量发生变化。为测算气候因素和人类因素对19822019年淮河中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情况,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流域内径流数据进行突变分析,确定流域内径流的突变年份,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和突变期,在月、季节、年共3个时间尺度下,基于扩展的Budyko模型定量测算气候因素和人类因素对淮河中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1)月尺度,气候因素导致径流增加的月份为1月、2月、4月、5月、6月、12月,导致径流减少的月份为3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人类因素在1月、10月、11月、12月增加了淮河中上游径流深,其余月均降低了淮河中上游径流深。2)季节尺度,人类因素是春季、夏季和秋季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气候因素使四季径流增加,增加量小于人类因素导致的减少量,冬季气候因素和人类因素均导致径流小幅度增加。3)年尺度,气候因素导致径流深增加了4.71 mm,人类因素导致径流深减少了89.75 mm,人类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大于气候因素。

  • 哈梅芳, 隋明强, 黄奕晗, 侯辰翔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09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在绿色协同发展内涵与机制分析基础上,构建包括4个维度(经济绿化度、社会绿化度、环境绿化度、政府支持度)8个子系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绿色生活、社会协调、减污降耗、资源禀赋、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61个地级市为样本市、以20052022年为研究期,采用耦合协同模型、区域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子系统间耦合协同水平、区域间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同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研究期末耦合协同水平仍然较低(属濒临失调)且区域间差异较大;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区域间协调水平较低,属勉强协调,研究期末各子系统的区域协调水平高低排序为资源禀赋、绿色生活、减污降耗、经济增长、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社会协调、产业结构(依次属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38个子系统中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协调是黄河流域绿色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4个维度中政府支持度是提升黄河流域绿色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建议:注重绿色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社会协调,提高环境绿化度、促进减污降耗。

  • 吴明艳, 任衍淦, 王晓娟, 张亚群, 曾晓春, 温成成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04

    明确水安全格局对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供需指数法和空间相关性模型探讨了甘肃省产水量、需水量和水资源风险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水资源风险区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1 a间,甘肃省的产水量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产水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需水量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和河西绿洲农业集中地带,需水量呈现出缓慢降低的良好局面;水资源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低风险区则分布在陇东、陇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北麓附近;水资源风险区、需水量、产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

  • 牛茂苍, 霍文博, 孙建民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04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随着水文行业测报能力的提升,水位、流量监测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含沙量监测技术一直尚未突破。为解决泥沙监测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研发了HHSW·NUG-1型光电测沙仪,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光学测沙对流速、量程要求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常年在线连续监测,监测数据稳定且精度高。主要研究该仪器在黄河小浪底和花园口水文站的比测与应用情况,经研究发现,此次光电测沙仪比测期间,正逢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有较大水沙过程,水沙条件较好,光电测沙仪性能比较稳定,测沙数据没有突变现象,测验精度较高;光电测沙仪能够实现含沙量的在线实时监测,准确监测到含沙量的涨落过程和趋势,有助于测站合理布置输沙率测次,对异常沙情沙峰能作出更精确的判断,合理安排测验,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升了测验的合理性、时效性。

  • 东方社岐, 王佳琳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9-02

    为了给加快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在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法、Theil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性,采用莫兰指数和ArcGIS进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分析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但发展态势良好,九省(区)均呈上升趋势;2)各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山东最高、四川和陕西两省次之、青海和甘肃两省相对较低,从区域比较来看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3)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较大,以及上游五省(区)中四川与其他省(区)的差异较大且研究期末两极分化现象仍然比较明显;4)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格局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山东、河南、陕西三省为高-高集聚区,山西与内蒙古两省(区)为低-高集聚区,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为低-低集聚区,四川为高-低集聚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科创主导,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

  • 朱晓蕾, 李鹏飞, 梁甲靓, 薛晔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27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乡村振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发展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对二者耦合机理的阐释,选取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分别测度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二者的协同关系,同时,借助协调影响力模型探讨影响其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省(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二者呈现“凹性相关”;2)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持续增大态势;3)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黄河流域多数省(区)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4)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劳动对象发展指数的贡献,但这一贡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而劳动者的协调影响力通常表现为阻滞效应,劳动资料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据此,建议通过激发劳动对象的增长、缓解劳动者的制约和强化劳动资料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以实现黄河流域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 董军林, 邱小琮, 尹娟, 王凯, 王楚尤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25

    为明晰宁夏中卫黄河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特征及演变规律,于2024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该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及生态位分析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中卫黄河湿地公园共检出浮游植物743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16种);优势种有8种,点形平裂藻3次采样均为优势种,且优势度明显;3次采样中浮游植物平均密度420.11万个/L,全年平均生物量为5.049 mg/L;中卫黄河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性不高;不同采样时间浮游植物种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季节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明显,资源利用存在显著差异。

  • 苏钊贤, 陈佳川, 陈基豪, 丁新睿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19

    探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新动能与旧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和GMM模型测算2016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可划分为“波动上升—缓慢下降—稳步上升”3个阶段,新动能和旧动能此长彼消趋势反映流域经济增长支撑动力的交替更迭;2)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差异明显,形成“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劳动力、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研发、高端人力资源对流域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具有正向影响,金融发展对流域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具有负向影响,资本对流域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影响不显著。基于此,黄河流域未来应因地制宜设计、制定和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政策,在旧动能基础上逐步培育新动能,最大限度发挥流域中心城市辐射与联动效应。

  • 焦红波, 蒋亚, 胡亚婷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19

    为定量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水足迹理论、Tapio脱钩模型、LMDI分解模型,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及其脱钩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总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最大,生态水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多年人均水足迹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水资源主要源于内部供给,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足迹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06%;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关系,农业用水与其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关系,工业用水与其经济发展整体呈扩张连接关系;各地级市中脱钩关系最好的是济南,脱钩率为100%,济宁、泰安、菏泽的脱钩率为90%,淄博、德州的脱钩率为80%,东营、聊城、滨州脱钩关系相对较弱;用水效率效应是促进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应始终是抑制脱钩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地级市的用水效率呈良好脱钩关系,除东营2016年的经济规模脱钩分解指数为负外,其他地级市均为正。

  • 刘建华, 闫静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8-12

    为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并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新动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了数据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了载体支撑等,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创新驱动不足、要素融合与配置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滞后等挑战。鉴于黄河流域的实际,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要素市场配置、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等。

  • 范瑞, 程思凯, 王书华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8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金融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政策参考,基于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个体与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数字金融数字化程度的绿色效应最大;2)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数字金融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效应随着政府治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非线性递增;3)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正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资源依赖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下游城市的正效应大于上游城市的、非资源型城市的正效应大于资源型城市的;4)数字金融发展既提升了本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辐射带动了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建议: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提升市场化水平;通过完善新基建和结构性减税降费,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因地制宜优化数字金融发展的各项措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加强流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 朱永明, 赵家庆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探究黄河流域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基于TOE理论框架,以2022年黄河流域359家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机制模型,采用NCAfsQCA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和组态路径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受到技术、组织、环境的协同匹配作用,任何因素均无法单独构成高新质生产力。第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共有3种构型,分别是以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和政府补助构成的技术牵引型,以技术创新、股权制衡和政府补助构成的单因素全面协同型,以数智化转型、股权制衡、供应链关系和政府补助构成的多因素全面协同型。第三,技术创新和政府补助在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数智化转型和股权制衡存在替代效应,可以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新质生产力。

  • 贾佳, 梁帅, 田世民, 仓博, 陈融旭, 江恩慧, 张杨, 翟雪洁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21

    准确评估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促进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密度采样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河南段碳密度空间密度分布数据集,结合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系统评估了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及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平均碳储量为431.16×106 t,空间上呈现东部略高于西部、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滩区;2000年以前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之后增加,198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82.05%的区域碳储量保持不变,10.05%的区域碳储量减少,7.90%的区域碳储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是驱动该区域碳储量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及耕地和草地被侵占是导致碳储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海拔和气温对碳储量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 王春艳, 魏加华, 张文倩, 沈延青, 刘军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16

    黄河上游是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区,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黄河上游SWAT水文模型,完成基准期(19641980年)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评价了评估期(1981202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取用水、水库调蓄及土地利用等)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降水量及气温普遍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增幅为8.11 mm/10 a,升温速率为0.35 /10 a),气候变化影响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源区吉迈站气候因子贡献率达94%,而头道拐站降至21%2)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影响呈现空间梯度特征(兰州至头道拐段占比为60%~80%),其中取用水占主导地位(占比为40%~45%);水库投运调度导致汛期径流减少18.11%±6.27%,非汛期径流增加12.33%±4.2%319642020年黄河上游年径流量整体降幅为1.48亿m3/10 a,从径流来源解析看,降水补给占主导地位,占比为80%±11.33%,冰雪冻土融水及地下水补给次之。本研究揭示了黄河上游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叠加效应,为厘清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上游径流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杨航, 郭秋歌, 杨睿欣, 王军良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7-02

    针对黄河等北方多泥沙河流的复杂特性,传统流量计量方法存在计量不精确、计量能力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不足,为优化流量计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理念和贝叶斯分层模型的新型明渠流量智能精准计量方法,该方法融合了时间序列预测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在黄河下游“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试验中,该方法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与现有流量计量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解决了流速不稳定和冲淤变化条件下流量计量不精确的问题,还实现了对未来小时间尺度内流量数据的精准预测。

  • 赵楠, 邓铭江, 赵地, 明广辉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18

    以黄河治理历程中技术、理论、律法的发展为基础,提出“术、学、理、道”治黄哲学理念,分析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其哲学科学性、合理性及四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通过回顾古人治河思想、简析人民治黄不同阶段的治河方略、领悟新时代治水思路在黄河治理中的深刻要义,挖掘其中蕴含的 “术、学、理、道”理念,探究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治黄实践中的辩证发展。黄河保护治理发展是技术进步、思想发展、律法完善的综合过程,更是“术、学、理、道”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黄河保护治理应该创新“治河之术”、研究“治水之学”、明晰“治域之理”、遵守“人水和谐之道”。

  • 钱进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18

    科技协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黄河流域的产业技术能级不断跃升、科技经费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稳步增加、科技协作机制日益完善,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不强,各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提出科技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科技协作的保障措施、提高科技协作的产业能级、提升科技协作的平台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协作的人才作用等。

  • 程文亮
    人民黄河.
    预出版日期: 2025-06-09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高于黄河流域,两大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分割”特征,发展水平均呈现上中下游依次提高格局,黄河流域多极化现象较长江流域明显。2)长江流域的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显著减小,2019年区域间差异影响出现拐点首次小于区域内差异,流域差异开始以区域内差异为主。黄河流域东西部地区间及西部区域内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20132022年两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度逐年提高,呈现空间聚集特征。黄河流域在省域维度上的相关度低于长江流域。4)未来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导致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影响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来自于创新产业发展水平与生产资料区域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差异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施策,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等建议。

  • 王绍磊, 侍克斌, 严新军, 韩克武, 段宗乐, 巴哈古丽·沙吉提
    预出版日期: 2025-05-16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严重制约了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水体的蒸发损失是造成该现象的一大原因。为解决蒸发损失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不断探索抑制水面蒸发的有效措施。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有化学试剂法、生物措施法、物理材料遮盖法、漂浮光伏技术覆盖法等。通过对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了常用技术的特点和主要优缺点。从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综合效益来看,物理材料遮盖法是最适于大规模应用的防蒸发技术,其对水体蒸发抑制率可超90%,将其与光伏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发电和减少水体蒸发的双重效益,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另外,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
  • 王卓群, 王建新, 王惠民, 盛金昌, 冯俊
    预出版日期: 2025-05-09
    为提高水电站坝基渗压水位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BP神经网络模型(RF-BP模型)。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基于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2月23日坝基18个渗流测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GA(遗传算法)-BP、PSO(粒子群算法)-BP、RF、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BP模型,与RF-BP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考虑到渗压水位与库水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OH-WML1-1、OH-WML1-2和OH-WML5-3典型测点,RF-BP模型的MAE、RMSE、MAPE最小,预测精度最高,这突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在优化因子选择方面的显著效果。测点渗压水位与库水位相关性越强,RF-BP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说明了渗压水位与库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对预测准确性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