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0
  

  • 全选
    |
    前沿研究
  • 李春丽, 安家浩, 程硕勋, 梅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杨怡康, 蒋毓琪, 田文博
    人民黄河. 2025, 47(5): 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2012—2021年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空间聚集特征。结果表明:2012—2021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逐年上升且中游地区增速快于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且呈现波动式上升的特点;多数资源型城市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属于“高-高”与“低-低”聚集,这些城市呈带状分布特点。建议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规划,加强分工协作、增强区域关联性,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全流域碳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 廖乐焕, 董燕燕, 曹华
    人民黄河. 2025, 47(5):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至2023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中有4个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了探讨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把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即把黄河流域列入4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其余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探讨了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等。结果表明:1)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2)城市群一体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一体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城市群一体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阈值为200 km。提出了进一步全方位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效能、疏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两种中介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 高建刚, 徐凯
    人民黄河. 2025, 47(5):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内在影响机制,依据2011—2021年黄河流域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能源效率,采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以能源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政府财政支出、科技支出水平、城镇化水平为控制变量,以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环境规制强度为中介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调节变量,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能源效率具有先抑后促的U形影响,当前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还处于对能源效率的抑制期;2)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中有负向调节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弱化;4)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当前上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城市相对较多、中游次之、下游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效率的U形影响较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文末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水文泥沙
  • 肖宝康, 李洁, 陈栋, 黄丹丹, 李怡杰
    人民黄河. 2025, 47(5): 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增加,洪水风险依旧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威胁,因此研究黄河下游洪水水沙特性变化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花园口水文站1974—2020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不同时期洪水洪峰流量、含沙量变化,采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计算黄河下游游荡段洪峰与沙峰异步时长,研究洪水水沙异步特性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游荡段洪水以中型洪水为主,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低含沙洪水场次占比达85.9%,平均峰型系数降低为1.33,主要的洪水异步类型由洪峰沙峰同步型转变为沙峰滞后型。进一步分析了沙峰滞后型洪水滞后时长与来沙系数、历时、沙型系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滞后时长的计算公式,用经验公式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总体较为符合。
  • 赵翔, 李达, 刘威, 朱呈浩, 崔振华
    人民黄河. 2025, 47(5): 3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势变化剧烈,研究其稳定性对于下游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86—2020年游荡段游荡强度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来沙和工程情景下游荡段综合稳定系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游荡段横向摆动强度和纵向冲淤强度均明显减小,但2018—2020年小浪底水库排沙较多时纵向冲淤强度又有所增大;2)游荡段横向摆动强度与平滩河宽正相关、与平滩水深负相关;3)与无古贤水库相比,有古贤水库可长期维持游荡段一定规模的中水河槽,并显著提高游荡段综合稳定系数,6亿、8亿t来沙情景下综合稳定系数大于25的时间分别延长24、25 a,3亿t来沙情景下可长期维持综合稳定系数大于0.030。
  • 杨飞, 赵东晓, 安晨歌, 王忠强, 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5, 47(5): 4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库区淤积发展侵占了水库有效库容,直接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滩槽冲淤的确定对水库运行管理至关重要。在一维水库水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借鉴河道滩槽冲淤计算方法提出一种西霞院水库库区滩槽冲淤计算方法。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西霞院水库库区2018年和2020年汛期冲淤计算,得到的库区滩槽冲淤结果可靠,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
  • 防洪治河
  • 林祥, 段凯迪, 邓宇
    人民黄河. 2025, 47(5): 45-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气候、河道等外界条件的影响,黄河内蒙古河段凌灾具有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等特点,给黄河防凌带来很大的压力。位于黄河内蒙古头道拐河段的什四份子弯道,因受河槽萎缩、上游来冰量增加及河道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每年极易成为初始卡冰位置。针对黄河内蒙古什四份子河段凌汛灾害频发、风险防控难度大等问题,基于实测河道地形和水深数据,并利用 MIEK21 的水动力模块和粒子追踪模块,构建了二者耦合的冰凌数值模型,对黄河什四份子河段冰凌演进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不同来冰量条件下冰凌的运动轨迹与流凌密集度,其结果揭示了黄河什四份子河段流凌运动规律。
  • 韩琳, 何厚军, 张秀伟, 张宝森
    人民黄河. 2025, 47(5): 5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封冰、立封冰、清沟是黄河内蒙古河道稳封期的几种冰面类型,不同冰型分布及其面积是防凌决策需要掌握的重要冰情信息。以内蒙古河道冰型形成及特征分析为切入点,以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为分类器,以多波段光谱、多波段光谱+NDSI+NDFSI、多波段光谱+纹理特征为特征向量,组合了6个实验方案,基于资源三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河道冰面类型进行了分类实验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以支持向量机为分类器,以多波段光谱+NDSI+NDFSI为特征向量的监督分类方案对河冰冰型分类的总体精度最高,尤其提高了立封冰和清沟的识别能力; 2)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河道冰型识别中,以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为分类器的监督分类算法比近红外单通道阈值法的精度高,稳健性好。研究结果为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河道冰型自动分类提供了方法。
  • 程悦, 任春平
    人民黄河. 2025, 47(5): 58-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常采用梯级液压坝群调控河道水动力以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同时梯级液压坝所形成的逐级坝控单元内冲淤特性会有较大变化,其空间分布规律尚不明了。针对此问题,以汾河中游梯级液压坝群控制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Delft 3D FM构建了该河段水沙二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4种不同的液压坝群运行方案、4场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逐级坝控单元内冲淤特性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从纵向空间变化来看总体上河道呈现淤积状态,沿程逐级坝控单元冲淤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在1996年大洪水时期变化更为明显,淤积量最大;液压坝全坝运行方案下对河段整体影响与无坝运行、仅有边滩或主槽坝运行明显不同,可见梯级液压坝对河道冲淤过程有较大影响。
  • 水资源
  • 潘国强, 许丹丹, 张玉顺
    人民黄河. 2025, 47(5): 66-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用水量脱钩效应及用水驱动因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选取2016—2023年18个省辖市样本数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用水量由2016—2020年的弱脱钩发展为2020—2023年的强脱钩,其中水文条件对脱钩状态的转变及稳定性有一定影响;2)各地级市农业经济增长与用水量脱钩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动态变化,许昌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新乡、南阳、商丘、三门峡4个地级市脱钩状态得到好转,而开封、洛阳等12个地级市呈现脱钩状态恶化趋势,其中开封、洛阳、平顶山、鹤壁、信阳、济源6个地级市尤为突出;3)从驱动农业用水量变化的因素上看,技术进步始终是驱动河南省农业用水量减少的主导要素,而经济效益的增长则是农业用水量增加的关键因素;4)不同地级市驱动农业用水量变化的主导性因素不同,技术进步是焦作、许昌等9个地级市实现节水和济源用水量回弹的主导因素,经济效益提升是漯河、南阳等4个地级市用水量增加的主导因素,灌溉面积扩大是洛阳、平顶山等4个地级市农业用水量增加的主导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持续加强河南农业用水管理、对于不同地级市根据脱钩状态与主导因素制定差异化用水管理政策等建议。
  • 张景翔, 王忠静, 陈小泽, 刘丹
    人民黄河. 2025, 47(5): 72-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黄河几字弯能源资源型城市的需用水量变化,利用需水库兹涅茨曲线(WEKC),分析了黄河几字弯14个能源资源型城市2000—2022年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的关系,通过变分模态(VMD)分解进一步提取区域用水变化特征,最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对未来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黄河几字弯能源资源型城市WEKC曲线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由U形和倒U形组成的多种连接形态,未来仍将呈现需水量增长和下降交替的形态。WEKC曲线具有波动特征,随经济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和规律性,能够反映区域发展历程中的需水演变规律。根据研究结论,对WEKC曲线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王延荣, 陈慧哲
    人民黄河. 2025, 47(5): 80-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城市供水系统韧性,应对气候变化及快速城市化发展,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动态框架,构建城市供水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TOPSIS-熵权法和地理探测器对郑州市供水系统韧性进行评价和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2年郑州市供水系统韧性平均值总体呈增大趋势,2011—2014年为中度韧性等级,2015—2020年为较高韧性等级,2021年降低到中度韧性等级,2022年恢复到较高韧性等级;单因子探测结果显示漏损水量是影响供水系统韧性的主导因子,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比单因子探测结果有更高的解释力和因子覆盖度,且以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为主,表明应综合考虑多种因子交互对供水系统韧性的影响。建议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降低人口压力、生态压力和资源压力,维持供水系统运行状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减少人类活动及突发事件给供水系统带来的影响,提高备用水源容量,减少漏损水量,加强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供水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响应措施的有效性。
  • 胡宝华, 刘凯鑫, 晁伟鹏, 杨兵红, 邓财源
    人民黄河. 2025, 47(5): 8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南疆五地(州)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关联格局及趋势,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与Hoit-Winter模型对新疆南疆五地(州)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并利用GIS软件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联格局进行描述。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南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介于短缺与合理之间,巴州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最大,喀什次之,克州最为稳定;2)喀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较快,未来有望达到充裕等级,其他地区变化不大;3)2015—2026年南疆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程度的分散格局,阿克苏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很多时候出现高-低值分散,和田地区一直为低-高值分散,克州未来极有可能出现低-高值分散,而巴州和喀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随机分布(与其他地区无直接关联)。南疆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生态价值转换等基础之上,打造节水环保、量水而行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马路, 薛选登
    人民黄河. 2025, 47(5): 9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厘清农业生态用水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可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ArcGIS软件分析2013—2022年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探究农业生态用水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用水效率均值由0.616降至0.509,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的总体差异扩大,省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生态用水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总体呈强脱钩态势,脱钩状态不理想,技术效应促进脱钩,农业用水强度和耕种规模抑制脱钩。
  • 韩磊, 张晗, 刘钊, 康宏亮, 苗哲源
    人民黄河. 2025, 47(5): 100-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2—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转好,其中榆林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Ⅱ级,延安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Ⅲ级;子系统中榆林市压力子系统指数、延安市状态子系统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市驱动力子系统指数、响应子系统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自然条件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 吴梦
    人民黄河. 2025, 47(5): 106-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的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9—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受水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及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受水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了15.01%,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阻碍了受水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治理投资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均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越发突出;两种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单门槛效应,高阈值区间的环境规制更有利于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时期两种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较通水前明显提升。
  • 魏怡敏, 李金燕, 武佳维, 马占存
    人民黄河. 2025, 47(5): 11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清水河流域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构建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至2020年,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由0.245 0上升至0.593 3,流域整体健康等级由一般病态演变为亚健康;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00年小幅增大,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10年显著增大,表明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且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较为完善,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具有一定恢复能力;植被生态需水量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仅次于水资源总量。
  • 水土保持
  • 张霞, 时宇, 孙涛
    人民黄河. 2025, 47(5): 119-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扰动图斑解译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解译中存在的边界不准确等问题,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对扰动图斑提取的要求,结合遥感影像人工解译工作经验,对扰动图斑提取的思路、应掌握的先验知识进行了总结,并重点阐述了扰动图斑边界提取的原则,其中:应掌握的先验知识包括地理概况、项目概况、解译标志等;提取原则包括无拓扑问题、识别准确、边界合理、扰动贴合、属性正确,可概括为拓扑正确是基础、识别准确是关键、边界合理是前提、扰动贴合是根本、属性正确是保障。
  • 节水灌溉
  • 仵峰, 黄静, 宰松梅, 聂敏敏, 刘伟业, 高兴杰
    人民黄河. 2025, 47(5): 12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 m×500 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微灌小区的水力性能。在树状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略有提升,提升幅度为0.24个百分点,在混合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先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缓,提升幅度为6.61个百分点;加大滴头流量,两种管网的灌水均匀度均下降,树状管网和混合管网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0、3.37个百分点;增加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灌水均匀度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提升幅度分别为0.19、0.16个百分点。各因素对树状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毛管管径,对混合管网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滴头流量对两种管网的影响效果均显著,毛管管径仅对混合管网影响效果显著,而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混合管网的灌水均匀度较树状管网分别提升2.03~8.40、6.95~8.08、7.75~7.72个百分点。采用混合管网、选用合适的滴头流量对保证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水利信息化
  • 刘涵, 张世航, 赵志勇, 张志成, 郭瑞
    人民黄河. 2025, 47(5): 129-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筋深化设计工具的研发存在异形构件钢筋创建能力低、钢筋生成智能化程度低、数据联动修改能力低等难题。为此,开发数据驱动的钢筋融合设计系统,实现钢筋模型创建、工程量统计、图纸生成和可视化表达。通过协同设计Web端实现数据汇集和管理,在客户端基于Revit和CAD软件结合C#和C++开发工具,实现钢筋设计数据的产品化表达。针对常规构件,建立配筋数据模板,通过程序自动生成钢筋模型。对于异形构件,采用几何体型参数化重构、算法枚举描述、弧线钢筋微分拟合算法等方法实现自动配筋。通过程序实现钢筋自动编号着色、复杂节点钢筋可视化表达、二维钢筋图和三维钢筋图生成。开发的钢筋融合设计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钢筋设计效率,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 水利水电工程
  • 盖皓茜, 陈群, 杜辉, 周小来
    人民黄河. 2025, 47(5): 134-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水库堆石坝及其坝基渗流问题,基于监测资料及物探成果,建立了考虑大坝防渗体系缺陷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大坝和坝基渗流场开展反演分析。研究防渗体系缺陷对渗流场的影响规律,探讨大坝渗漏的主要原因,并对坝体和坝基覆盖层的渗流安全予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分析与监测和探测结果较吻合,渗漏量的70.6%来源于右岸坝肩帷幕的渗漏和岩体的绕渗,14.1%来源于防渗墙渗漏,13.1%来源于防渗墙底绕渗;左岸帷幕和土工膜缺陷引起的渗漏量较小。右岸地势高于左岸加之右岸坝肩的严重绕渗,致使右岸坝基中的水头明显高于左岸的,渗透水流有自右向左的汇流现象。在防渗墙后存在多处渗压异常偏高点,表明防渗墙或土工膜与防渗墙连接处存在缺陷,成为渗漏通道。坝基覆盖层中的水力坡降仅在个别点位超过土体的允许坡降,对坝基整体渗流安全影响不大。
  • 王凯, 蔡金龙, 王贵军, 王俊智, 张海丰, 万伟锋, 王杰
    人民黄河. 2025, 47(5): 142-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注浆材料选择是影响注浆堵水效果的关键,为了克服传统注浆材料在堵水方面存在的不足,研发了新型水泥基堵水注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流变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新型材料组成的双液浆与水泥-水玻璃浆液在动水环境中的扩散形态差异,评价了新型材料的抗冲蚀特性;根据材料性能试验结果提出浆液的选择标准和变浆标准,并结合某水利工程隧洞段突涌水治理,进行堵水注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可实现速凝早强无收缩的效果,且具有比水泥-水玻璃更强的抗冲蚀特性;采用该材料并参照提出的浆液选择标准和变浆标准进行现场注浆作业,取得良好的堵水效果。
  • 焦裕, 王继敏, 聂强, 来记桃, 王媛, 冯迪, 陶蒙蒙, 任杰
    人民黄河. 2025, 47(5): 148-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块体离散元方法,建立含横向和纵向裂隙的深埋隧洞三维模型,揭示了某隧洞围岩裂隙参数、水压边界及排水条件等对隧洞围岩-衬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忽视高水压下的围岩裂隙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会高估围岩-衬砌结构的安全性;隧洞衬砌横向和纵向结构面相交处的衬砌存在受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优势渗流通道引起的衬砌外水压力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是高水压降低了裂隙有效法向应力,导致裂隙抗剪强度降低,进而诱发围岩裂隙发生剪切破坏。从增大结构面抗剪强度和降低外水压力两方面提出了保障围岩-衬砌结构安全的措施,为隧洞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 李阳辉
    人民黄河. 2025, 47(5):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小型水库风险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法治路径。小型水库多依靠临时发文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综合性法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行政法规进行风险治理,逐渐形成路径依赖,衍生出制度效用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水库法律体系存在漏洞等问题。对于小型水库风险治理,除了对病险水库进行技术性除险加固,还亟须打破小型水库治理路径制约,重构水库风险防控意识,强化水库管理体制、机制,并通过制定《水库法》,提升水库风险治理法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