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军, 彭南赫, 段丰浩, 肖良, 彭建兵, 王盼龙, 王芊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区内河道的延伸样式主要表现为长线型延伸,其次为锯齿状摆动和短折线拐弯。三门峡—郑州段的黄河产于太行山南段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围限的断陷带中,山前大断裂均在第四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活动,主要河段产于断裂带中。华北平原是四大构造带围限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凹陷平原,不规则六边形的长边分别平行于太行山构造带和泰安-济南构造带。黄河主河道位于南阳–兰考–平阴–垦利隐伏断裂带中,NE向长线型支流部分平行于、部分重合于区内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考证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改道和已知的废弃河道均产于隐伏大断裂带中。这些隐伏断裂是河岸两大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大多在第四纪以来有显著的活动。黄河沿岸断裂及平原区的隐伏断裂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产物,更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的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