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0
  

  • 全选
    |
    前沿研究
  • 杨智楷, 左其亭, 巴音吉, 秦西, 纪义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沁河流域的碳储量及产水量,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驱动因子及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沁河流域产水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0.20亿m3上升到2020年的11.67亿m3,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碳储量及潜在蒸散发量;2)碳储量由2000年的16 756.67万t下降到2020年的16 711.05万t,与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潜在蒸散发量与产水量;3)产水量与碳储量的全局莫兰指数平均值为-0.2,在空间上主要呈现高产水量-低碳储量及低产水量-高碳储量分布。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孙文悦, 余文学, 吴保林
    人民黄河. 2025, 47(3): 10-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2010—2020年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指数,分析研究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化及脱钩指数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碳排放呈显著增加态势,增长率波动下降。总体来看,经济产出的提升是促使地区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但因结构难以改变而对碳排放增量的促进作用较小;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反映了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人口规模缩小对碳排放的增加起到轻微抑制作用。研究区脱钩状态呈现“负脱钩—正脱钩—负脱钩”变化。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产出的提高是阻碍地区脱钩的主导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人口是地区能否实现脱钩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可持续产业,吸引人才、汇聚人口,实施矿区整治、加强环境规制等建议。
  •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2025, 47(3): 1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 朱前涛, 孙苗苗
    人民黄河. 2025, 47(3): 2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基于税收视角下构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尤其是横向生态补偿税收机制提供参考,分析了黄河流域现有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生态补偿、省(区)内横向生态补偿、省(区)际横向生态补偿等生态补偿方案的局限性,提出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费改税”的思路。从税收调节视角探讨了税收补偿在外部性治理、制度设计、纵横互补与生态补偿央地关系重构等方面的优势。在机制设计上,将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及生态补偿税与水源涵养、跨省(区)界水污染、水土保持作用发挥和生态补偿一体化管理等生态补偿重点领域进行了对应分析。将税收制度设计融入生态补偿机制,可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 水文泥沙
  • 蔺彬彬, 祝雪萍, 张亚琼, 庞小龙, 郭维维
    人民黄河. 2025, 47(3): 30-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西省境内大部分流域径流都发生了严重的衰减。以山西省内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4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径流的演变特征,采用VIC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56—2018年,典型流域年径流量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都在1980年左右发生了突变;相比基准期(1960—1980年),1981—2000年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的年均径流量分别衰减了57.9%、49.1%、57.3%、37.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9.9%、54.3%、52.3%、49.0%;2001—2018年衰减量进一步增大,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增加为74.8%、73.1%、72.4%、57.7%;地表地下取用水、煤矿开采、水土保持措施等人类活动是径流衰减的主要驱动因素。
  • 褚丽, 杨张辉, 刘松华, 王彦博
    人民黄河. 2025, 47(3): 3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沙河流水利枢纽的常规模型经常无法正确模拟实际工程运行情况,导致拟建工程建成运行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提高多沙河流水利枢纽动床模型试验水平,优化水库泥沙模型设计方法,以某多沙河流水库为原型,针对动床模型试验首要的模型沙选择,确定化学性质稳定、容重适中的拟焦沙作为模型沙,通过分析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运动相似条件,依据相关试验结果以及精度较高的沉速和水流挟沙力等计算公式,确定在多沙河流水库模型中满足水流运动、泥沙运动以及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对应的各项比尺,为模型制作后完成验证和正式工程方案试验打下良好基础。
  • 刘兰心, 杨舒惠, 王舒欣, 胡静, 李春晖, 易雨君
    人民黄河. 2025, 47(3):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对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以龙羊峡水库至刘家峡水库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进出库水文站(唐乃亥、贵德、循化、小川水文站)1952—2021年年平均流量突变年份,采用水文变化指标法-水文变化范围法(IHA-RVA法)定量评价进出库水文站月平均流量的水文改变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进出库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进出库水文站流量呈现周期性变化且整体增大,黄河上游干流年平均流量在梯级水库运行后发生突变。水库运行后,位于水库上游的水文站月平均流量表现为中度、低度改变,而位于水库下游的水文站月平均流量表现为中度、高度改变,月平均流量变化与水库“汛蓄枯泄”运行模式相关联。进出库水文站的年输沙量都呈现减小趋势,其中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下游小川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显著正相关。
  • 防洪治河
  • 李永军, 彭南赫, 段丰浩, 肖良, 彭建兵, 王盼龙, 王芊
    人民黄河. 2025, 47(3): 4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区内河道的延伸样式主要表现为长线型延伸,其次为锯齿状摆动和短折线拐弯。三门峡—郑州段的黄河产于太行山南段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围限的断陷带中,山前大断裂均在第四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活动,主要河段产于断裂带中。华北平原是四大构造带围限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凹陷平原,不规则六边形的长边分别平行于太行山构造带和泰安-济南构造带。黄河主河道位于南阳–兰考–平阴–垦利隐伏断裂带中,NE向长线型支流部分平行于、部分重合于区内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考证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改道和已知的废弃河道均产于隐伏大断裂带中。这些隐伏断裂是河岸两大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大多在第四纪以来有显著的活动。黄河沿岸断裂及平原区的隐伏断裂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产物,更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的主控因素。
  • 吴彦, 郑榕轩, 李小涵, 于守兵, 孙金凤, 王广州
    人民黄河. 2025, 47(3): 5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刁口河行河期间的河势变化特征以及停止行河后人类活动对流路演变的影响,采用实测资料分析该流路不同阶段(1964—1976年行河期间以及1976年停止行河后至今)水沙条件、河道横纵剖面几何形态及冲淤变化。研究表明:刁口河行河期间受水沙条件、河道形态、潮流动力等因素影响,流路演变共经历3个阶段,初期主槽游荡摆动、中期主槽单一顺直、行河末期主槽出汊;刁口河停止行河后受人类活动影响,河道地形变化巨大,主槽萎缩,滩地沟壑纵横。刁口河后续治理应重点面向河槽淤积萎缩、河口海岸蚀退、人类活动影响等突出问题,采取河槽清淤加深,优化生态补水,有序推进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田还滩等工程措施。
  • 任捷, 王子航, 梁学琴, 王雅荣
    人民黄河. 2025, 47(3): 6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整体保持上升的趋势;2)从城市洪涝韧性系统的三维度来看,各城市系统的压力刺激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状态敏感性指数波动起伏现象比较明显,适应性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分布,高洪涝韧性城市呈零星点状分布特征;4)城市洪涝韧性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3种空间关联类型。
  • 水资源
  • 陈媛, 曾令武, 甘荣情, 孙德智
    人民黄河. 2025, 47(3): 69-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0.505增长到2021年的0.553;再生水利用率、农业用水比例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 杨晶晶, 江善虎, 崔豪, 卫林勇, 王元疆, 徐慧
    人民黄河. 2025, 47(3): 7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西辽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填补2002年4月至2020年12月GRACE和GRACE-FO两代卫星之间的缺失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分析流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运用LSTM模型能够较好地填补GRACE和GRACE-FO卫星产品之间的缺失数据;2)研究期GRACE卫星监测的西辽河流域陆地水储量以0.41 mm/月的速度显著下降,陆地水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南部显著亏损;3)取用水对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贡献率最大,水库蓄水的影响很小,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杜卫兵, 赵寿刚, 杨浩明, 赵腾飞, 张一博, 侯佼建, 兰雁, 王荆, 代志宇, 蒋敏敏
    人民黄河. 2025, 47(3): 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由安徽省西淝河向河南省供水,其中利用清水河输水长度47.46 km,输水河道存在渗漏及对地下水补给问题。在清水河周边布设15个地下水位测点,监测2022年12月初工程试通水后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距河道较近的测点地下水位抬升均早于距河道较远测点的,且水位升幅高于距河道较远测点的;不同测点地下水位变化速率在试通水初期总体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正态分布,各断面距河道较近的测点水位变化速率最大值明显大于距离河道较远测点的;地层条件对地下水补给影响较大,当地层中存在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层或透水层较厚时,河水存在较大渗漏风险。
  • 姬金雪, 王乐, 要威, 刘勇, 王宇晖
    人民黄河. 2025, 47(3):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事关流域防洪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化建设。在分析我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PDCA循环改进策略(规划、实施、评估、改进)为理论基础,分别从防洪、经济、生态3个方面,针对目前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滞后、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化建设较少等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蓄滞洪区协调发展的需求,提出蓄滞洪区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改进方案。以东大圩蓄滞洪区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建立的蓄滞洪区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PDCA循环改进后东大圩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防洪、经济、生态3个方面提出了东大圩协调发展的综合保障措施。
  • 李晓坚, 苏贺, 唐珧
    人民黄河. 2025, 47(3): 97-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汾河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对汾河流域居民日常饮水安全造成威胁。选择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相关性分析、正演模型、地理探测器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分析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并定量评价硝酸盐通过饮水途径导致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水化学类型由枯水期HCO3-Ca型演化为丰水期HCO3-Ca·Mg、SO4·HCO3-Ca·Mg型;碳酸盐风化和硅酸盐风化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枯水期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高程和生态系统类型,丰水期为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丰水期硝酸盐通过饮水途径对儿童产生的非致癌性健康风险系数大于成人的。
  • 肖蔚, 叶长盛, 彭锦臣, 蔡鑫
    人民黄河. 2025, 47(3): 104-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NH3-N、TN、TP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COD、NH3-N、TN、TP排放量增幅分别为11.17%、-22.11%、-8.99%、6.60%,农村生活和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污染源贡献率为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是最主要污染源,TN是最主要污染物;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崇仁县、余江区、信州区、泰和县和吉安县是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业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
  • 节水灌溉
  • 李海洋, 魏立山, 于芳, 于东平, 孙志勇, 吴涵枫
    人民黄河. 2025, 47(3): 11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分水角与阻水角对三向分叉型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借助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再通过Tecplot软件对流场进行可视化处理,以10个流道单元的三向分叉流道灌水器为研究对象,分水角与阻水角为研究的2个结构影响因素,通过制作不同流道参数的15组模型来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调整分水角和阻水角来优化迷宫流道水力性能。结果表明:1)随着分水角的增大,迷宫流道的流量系数显著减小,流态指数也减小,且分水角的改变会使水流分配随之改变。2)随着阻水角的增大,迷宫流道的流量系数增大,且呈现线性变化,流态指数也随着阻水角的增大逐步增大。3)在不同分水角和不同阻水角的迷宫流道中,泥沙颗粒都较易排出,但不同分水角的迷宫流道中泥沙颗粒的最大流速却不一样,分水角越大的迷宫流道内泥沙颗粒的最大流速越大。
  • 水土保持
  • 张西宁, 曹丹, 李超, 刘恭辅, 靳琪, 袁鹏超
    人民黄河. 2025, 47(3): 117-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碳汇能力评估方法,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把1952年在该流域内设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场作为核算情景、未治理对比观测小流域董庄沟作为基线情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测、野外调查等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把人工林地划分为10个碳层进行样区设置、植被和土壤样品采集及理化指标测定,评估了人工林地增绿增汇、植物措施和淤地坝保土固碳、流域综合治理减蚀减排3种主要途径的碳汇能力。结果表明:人工林地增绿增汇能力为6.40 t/(hm2·a),其中植被碳库、土壤碳库碳汇能力分别为5.85、0.55 t/(hm2·a);植物措施保土固碳能力为0.92 t/(hm2·a),淤地坝(坝地)保土固碳能力为30.84 t/(hm2·a);流域综合治理减蚀减排能力为0.14 t/(hm2·a)。淤地坝保土固碳能力最大但坝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工林地增绿增汇能力与淤地坝相比相对较小但面积较大、减蚀减排是通过优化土地管理措施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重要环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建议:因地制宜大力兴建淤地坝,加强对水土保持林的管护和更新,各项治理措施协同配合,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碳汇作用,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
  • 水利信息化
  • 朱浩, 赵红莉, 段浩, 甘甜, 李豪, 周逸凡
    人民黄河. 2025, 47(3): 123-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领域知识图谱关联融合是实现知识共享、支撑跨领域知识综合分析和方案决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水利多业务领域本体在术语、结构、概念上的异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的跨领域知识图谱关联融合方法,包括:结合多维相似度计算方法与领域规则,进行等价和同形异义关系判定;利用领域规则,进行上下义和部分关系判定;根据判定结果,合并等价节点,保留同形异义节点,新增上下义和部分关联。以防洪与供水2个业务领域的知识图谱为例,进行跨领域知识图谱关联融合方法的应用。应用情况表明:该方法能较好满足水利专业跨领域知识关联融合的要求,可实现跨领域知识图谱的自动关联匹配,融合后的图谱可为更大范围的知识关联应用提供支撑。
  • 赵玉宏, 李乐晨, 杨志超
    人民黄河. 2025, 47(3): 130-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小波包降噪(AWPD)算法的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采用AWPD算法在小波包节点层面进行噪声估计,评估噪声方差对应的风险,灵活选择小波系数阈值。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计算瞬时频率和瞬时阻尼比,对降噪响应进行固有频率识别。借助置信指数(CI)判定识别固有频率的有效性。以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大电站厂房为例,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并将其与RDT-DWT-HT-CI、WPD-RDT-DWT-HT-CI等方法的识别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AWPD算法对时程信号噪声特性进行敏感度分析和判定,实现了对厂房振动响应的合理降噪。相较于其他对照方法,融合AWPD算法与CI的动力特性识别方法的绝对差异误差值最小,识别精度最高。
  • 水利水电工程
  • 肖金涛, 王自法, 王超, 赵登科, 李兆焱
    人民黄河. 2025, 47(3): 135-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降水对滑坡的影响,基于大沙窝滑坡日降水量和位移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将位移分解为趋势项位移和周期项位移,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预测趋势项位移,采用带有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门控循环单元(CNN-BIGRU)模型预测周期项位移,通过叠加趋势项位移和周期项位移得到最终预测位移结果。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结合滞后性研究分析变量间的滞后关系。以BIGRU-Attention、门控循环单元(GRU)、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为对照,比较CNN-BIGRU-Attention模型预测周期项位移的精确性。结果表明:CNN模型预测以3、6、12 h步长的趋势项位移的R2值分别为0.992、0.977、0.965;CNN-BIGRU-Attention模型预测以3、6、12 h步长的周期项位移的R2值分别为0.963、0.939、0.896,预测精度均高于BIGRU-Attention、GRU、LSTM模型;基于呷任依村滑坡监测数据,验证了CNN-BIGRU-Attention模型的泛化性。
  • 张瑜, 秦学, 彭浩
    人民黄河. 2025, 47(3): 141-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孤立森林算法检测大坝异常数据时因不能识别数据间趋势性和相关性而造成数据误判的问题,提出基于平滑阈值与孤立森林的大坝监测数据异常检测算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时序数据的趋势项,然后使用ARMA模型对提取的趋势项数据确定动态阈值区间,最后利用孤立森林算法检测出散落在阈值区间外的异常值。以贵州省毕节市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分别对大坝坝基、坝体、周边缝及面板4个部位监测数据进行检测,验证算法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孤立森林算法相比,基于平滑阈值与孤立森林的算法对压力、观测房沉降量、开合度、应力的误判率分别降低了12.2、13.4、7.1、8.0个百分点。
  • 丁继勇, 程星莉, 李啟常, 丁竹青
    人民黄河. 2025, 47(3): 146-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水电工程EPC项目采购作为核心环节之一,对设计意图实现、工程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在国内建筑市场规范性程度和EPC模式应用水平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结合重大水电工程EPC项目的复杂性开展采购管理的适应性创新。主要从采购任务本身重要性及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采购主体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两个层面分析了重大水电工程EPC项目采购管理创新动因。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类分主体实施采购的总体原则,采用Kraljic模型将重大水电工程采购货物划分为杠杆货物、战略货物、一般货物和瓶颈货物4类。依据不同类别货物采购的特点,建立了采购管理创新路径。两个工程案例分析显示,差异化的采购管理模式有利于业主把控主要设备物资的质量和成本,提升采购效率的同时助力工程高质量完成。
  • 王钰轲, 陈浩, 屈欣明, 宋迎宾, 钟燕辉
    人民黄河. 2025, 47(3): 153-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被认为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泥沙的工程特性,其中:化学改良手段(如碱激发技术)加固黄河泥沙技术上可行,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黄河泥沙碱激发制备砖砌体;生物矿化技术是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证实生物矿化技术适用于黄河泥沙,且相比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因其游离态脲酶的小分子尺寸更易穿过黄河泥沙孔喉而适用性更好;高聚物加固黄河泥沙的力学和耐久性表现均表明其应用潜力值得挖掘。基于此,对黄河中下游泥沙来源和分布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黄河泥沙的理化特性,并系统阐述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研究进展。黄河泥沙应用于路基工程的可行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绿色环保的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将进一步支撑黄河泥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基于现有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学科交叉的深化,黄河泥沙生态资源的利用潜力将被充分开发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