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 全选
    |
    特稿
  • 王浩, 周祖昊, 褚俊英, 王花兰, 熊伟, 周添红, 左芸, 张旭昇, 马凯, 马明月, 邓全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北方缺水地区代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水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省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创新管理的战略对策,包括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推进开展试点建设等。北方缺水地区实施“四水四定”的核心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优化生态、能源和粮食发展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人口、城市、灌溉和产业发展规模,提升水与“城-地-人-产”的适配性,从根本上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 前沿研究
  • 张斯琴, 田雪岐
    人民黄河. 2025, 47(2): 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碳转型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把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消费低碳转型水平作为表征新质生产力的中介变量,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2)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在黄河流域具有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心城市其效应更显著,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效应依次递增;3)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低碳转型效应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供给侧能源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显著助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的两条具体路径。提出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等建议。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郑玉雯, 薛伟贤, 程爱联, 顾菁
    人民黄河. 2025, 47(2):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分别提升了11.13%、17.64%和1.40%,经济系统绩效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党的十八大后,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提升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更为明显;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由党的十八大前的环境绩效转变为党的十八大后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反映出党的十八大后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受环境与经济约束增强;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协同效应均处在上行轨道上,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
  • 罗鹏, 谈存峰,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2025, 47(2): 2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 张范平, 张梅红, 吴喜军
    人民黄河. 2025, 47(2): 30-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资源型城市碳减排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为了给呼包鄂榆资源型城市群碳减排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城市碳排放清单和该城市群各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以2007—2019年为研究期,分析了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情况,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分别分析了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呼包鄂榆城市群碳排放量呈增大趋势,各城市排放量及增幅差异较大,其中呼和浩特和包头排放量及增幅相对较小,鄂尔多斯和榆林排放量及增幅较大;2)呼包鄂榆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呼和浩特和包头呈微降趋势,鄂尔多斯和榆林呈上升趋势;3)研究期末,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扩张负脱钩,碳排放量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二者关系失衡,其中呼和浩特实现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强脱钩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量,包头实现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弱脱钩即碳排放量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鄂尔多斯和榆林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别为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即碳排放量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4)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碳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碳排放量增长的抑制因素。
  • 水文泥沙
  • 陈翠霞, 赵东晓, 王振凡, 朱呈浩, 崔鑫
    人民黄河. 2025, 47(2):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是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工程,研究其排沙规律及调控指标对于长期保持有效库容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结合调水调沙调度实践,选取2010—2023年34场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分析水库排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利于水库减淤的调控指标。结果表明:汛前调水调沙期,水库排沙以三门峡水库泄放大流量清水产生的沿程冲刷为主,排沙量与入库水量成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小浪底水库蓄水量成负相关线性关系;汛期调水调沙期,水库排沙比与水库壅水程度及入出库流量比值的乘积成负相关幂函数关系;建立了汛前调水调沙期排沙量及汛期调水调沙期排沙比的定量表达式,提出汛前、汛期调水调沙期水库可分别降低并维持库水位在215、223 m,全年排沙比可达125%。
  • 王聪, 陈旻,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2025, 47(2): 42-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 ℃/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 ℃,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 ℃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 防洪治河
  • 李永军, 段丰浩, 付浩, 刘晓波, 吴小力, 王盼龙, 王芊, 彭建兵
    人民黄河. 2025, 47(2): 5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几”字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取决于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周缘构造带对地块的碰撞、俯冲、挤压、走滑、旋钮等构造作用,成就了银川地堑、河套地堑、晋陕峡谷等贯通黄河的构造地貌。地堑与峡谷中极为发育的断层带、碎裂岩带、密集节理带严格控制了河道延伸与拐弯。挽近时期,印度板块NE向、太平洋板块NW向对鄂尔多斯地块的挤入作用,复合地块周缘断裂的新活动,控制、约束了黄河的“几”字形河道样式。
  • 宿辉, 武春晓, 周帅, 张晓, 白志辉, 韩小庆, 张婷
    人民黄河. 2025, 47(2): 60-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及其驱动力分析,对于洪灾风险防范与应对具有现实意义。以洪灾频发的山西省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有效识别了洪灾风险等级及其空间分异性特征,并利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探究了其空间聚集(离散)位置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探明了洪灾风险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年最大24 h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和NDVI是影响洪灾分异性的重要因子,其解释力q值分别高达0.57、0.52和0.24;多风险双因子交互作用对洪灾风险影响显著,且呈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趋势,尤其是降水和坡度因子交互作用,其q值高达0.71。
  • 张梦园, 解建仓, 杨雪
    人民黄河. 2025, 47(2):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洪灾害时空异质特征研究是制定山洪灾害防治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加强陕西省区域山洪灾害防治的针对性,采用标准差椭圆、重力模型等方法对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价陕北、关中、陕南3个区域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陕北山洪灾害高发期由8月提前至7月;山洪灾害高发区逐渐向陕南东南部转移;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最强驱动降雨分别为暴雨、大雨、中雨,决策者应考虑不同区域间山洪灾害驱动力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防洪措施。
  • 水资源
  • 王延荣, 任苏明
    人民黄河. 2025, 47(2):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突出问题,缓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构建了城市居民用水权交易博弈模型,分类分析了缺水居民在用水权交易中的策略选择,探究了余水居民策略选择的稳定性以及策略改变的速度,最后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余水居民A与缺水居民B1、缺水居民B2均可达成用水权交易。2)随着时间衰减因子的增加,余水居民A和缺水居民B1的策略变化速度先减小后增大。3)缺水居民B2的策略选择与余水居民A和缺水居民B1有关。制定合理的用水权交易机制有助于激励居民节约用水。
  • 蒋亚, 李华云, 焦红波
    人民黄河. 2025, 47(2): 8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协调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2008—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用水现状数据,采用信息熵和均衡度、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用水不再具备单一的绝对优势,水资源分配正向多目标转化;信息熵和均衡度呈同步上升趋势,表明各类用水量的分布向均匀性发展;2008—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的空间均衡度明显下降,工业用水的空间均衡度略微上升,生活用水的空间均衡状态未出现较大变化,生态用水的空间均衡度明显提升;2008—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的空间分布由明显均衡状态变为比较均衡状态,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空间分布一直为比较均衡状态,生态用水的空间分布由均衡较差状态变为比较均衡状态;德州的农业用水量占比最高,淄博的工业用水量占比明显超过其他区域,济南的生活用水量占比最高且缓慢上升,2018年济南生态用水量占比最高,德州生态用水量占比最低。
  • 仕玉治, 赵立杰, 李福林, 黄继文, 王锐, 刘莉莉, 黎明扬
    人民黄河. 2025, 47(2): 8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权分别为98.28亿、25.15亿、27.52亿、14.77亿m3,各行业用水量较现状年(2022年)分别提升10.1%、20.5%、27.5%、13.5%。2)9个地级市人口规模承载阈值为4 519.55万~5 956.20万人,其中济南承载阈值上限最大;工业增加值阈值为16 540.37亿~19 353.23亿元,整体提升15%~35%;灌溉耕地面积承载阈值为228.55万~379.54万hm2,只有菏泽、东营超出阈值上限;城镇建设用地阈值为38.42万~62.55万hm2,现状年滨州超出阈值上限,淄博接近上限,整体有较大承载空间。3)2022年9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灌溉耕地面积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弱;工业增加值较现状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均处于可承载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强,滨州、淄博承载能力较弱。
  • 王家昌, 刁义骄, 曹升乐, 江恩慧, 辛瑞瑞, 王俊
    人民黄河. 2025, 47(2): 9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渗透型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下渗性能快速评估方法,以雨水渗渠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不同气候特征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兰州)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随机解析水文模型,可用于快速定量评估雨水渗渠的下渗性能。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渗渠设计工况(包括3种不同土壤类型、16种不同的砾石层厚度和10种不同的集水区与渗渠面积比)的地下水补给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不同工况的渗渠随机解析模型计算得到的地下水补给率与SWMM模型连续模拟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解析模型的可靠性;2)半干旱地区兰州的地下水补给率大于半湿润地区北京的,渗渠土壤下渗率与设施砾石层厚度的增大会导致地下水补给率增大,而集水区面积增大会导致地下水补给率减小。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马明娟, 李强, 纪子健, 宗鑫
    人民黄河. 2025, 47(2): 100-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及其传导路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激励科技创新发挥了间接效应,显著增强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王辉, 刘军生, 王荆, 赵寿刚, 孙瑞东, 王田野, 张一博, 兰雁, 杨浩明, 侯佼建
    人民黄河. 2025, 47(2): 107-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合理性是决定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淮河流域清水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区,通过含水层土体野外监测和室内试验,建立了渗透系数、给水度和贮水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利用参数中值和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建立了基于多参数概率密度分布的地下水数值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采用地质勘探建议值的传统地下水数值模型,基于多参数概率密度分布的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地下水位模拟结果的精确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河流水位、河床渗透系数等直接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强度,以及地下水的渗流和储存特征。
  • 张春辉, 李常锁, 卫如春, 武显仓, 宿庆伟, 耿付强, 邢立亭, 高帅
    人民黄河. 2025, 47(2): 113-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南部山体浅层岩溶水侧向径流和大辛河河水是工程区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源,且大辛河是主要补给源;在地下水补给量增大的同时,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本地下水径流通道,工程地下结构阻挡了地下水流动,最终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实施地下水位控制的雨水沟改造方案后,工程区地下水水位升高速率从2.4 m/h降至0.1 m/h,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升高。
  • 水土保持
  • 裴佐海, 谭岷山, 蔡海珍, 杨靖文, 李晶
    人民黄河. 2025, 47(2): 119-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祁连山区于2017年开始关停矿山并持续进行生态修复,为了解矿山废弃地土壤养分恢复效果并为其后续土壤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分别选取煤矿、铜矿和砂石矿各1座,在各矿废弃地修复区和周边原地貌区分别设置样区,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对比分析矿山废弃地修复区与周边原地貌土壤养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煤矿、铜矿、砂石矿周边原地貌区土壤养分状态优于废弃地修复区的,其中有机质、全钾等养分含量差异显著;2)煤矿废弃地修复区土壤养分状态优于铜矿和砂石矿废弃地修复区的,其原因可能与生态修复中的人工林树种组成不同有关;3)研究区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普遍高于20~40 cm土层的,存在“表聚现象”;4)在后续的植被恢复中,应根据局地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宜修复区生长的乡土优势植物种并进行乔灌草合理配置,以提高生态修复效果。
  • 节水灌溉
  • 李婷, 修长百, 李洁
    人民黄河. 2025, 47(2): 124-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内蒙古东、中、西部714份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农户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应用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大水漫灌、喷灌和浅埋滴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水漫灌、喷灌和浅埋滴灌样本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较大,浅埋滴灌的灌溉用水效率集中在60%~80%范围内,而大水漫灌和喷灌分别集中在30%~70%、40%~80%范围内;2)从生产技术效率看,3种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用水效率均有一定提高空间;3)大水漫灌、喷灌和浅埋滴灌在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浅埋滴灌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明显多于喷灌和大水漫灌的。浅埋滴灌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应加快大水漫灌和喷灌向浅埋滴灌转型、提升农户节水意识及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促进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 水利信息化
  • 邵晓艳, 王军, 赵雪专, 王胜, 冯军
    人民黄河. 2025, 47(2): 13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面漂浮物感知目标小、易受干扰、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ATD-CNN目标检测模型。结合注意力机制,将注意力模块嵌入Faster R-CNN改进模型的基本主干网络,计算特征图内部特征点之间的长距离相关系数,对显著性特征进行有效增强,以提升基本主干网络对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基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南裹头黄河沿岸采集的图像数据,对ATD-CNN模型检测效果进行验证,并将该模型性能与Faster R-CNN改进模型、YOLOv5单阶段目标检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Faster R-CNN改进模型相比,ATD-CNN模型对水面漂浮物的漏检率下降,其mAP值提升了6.80%,F1 Score平均值提升了2%。与YOLOv5X、Faster R-CNN改进模型相比,ATD-CNN模型的mAP值分别提升了2.91%、6.80%,有效提高了水面漂浮物检测精度。
  • 水利水电工程
  • 李昆鹏, 王振凡, 陈琛, 石华伟, 李珍
    人民黄河. 2025, 47(2): 137-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高强蒸压砖样品并测试其性能,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蒸压砖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蒸压工艺、原料与掺和料配比对蒸压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压温度升高、蒸压时间增加,不同配比的蒸压砖抗压强度均逐渐提高;黄河泥沙、生石灰、矿渣掺量分别为54%、16%、20%,蒸压温度为180 ℃,蒸压时间为8 h时,制备的蒸压砖抗压强度高达38.76 MPa;掺合料对蒸压砖性能影响的大小排序为矿渣>生石灰>粉煤灰;C-S-H、硬硅钙石、托勃莫来石等水化产物是赋予蒸压砖强度的主要物质。所制备的高强蒸压砖适用于各类民用、公用建筑物的内外墙及房屋的基础建设。
  • 丁继勇, 牛超群, 吕汶汛
    人民黄河. 2025, 47(2): 142-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涉水工程作为一类复杂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和动力。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及实际案例,指出当前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现象,梳理了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典型组织模式及特点和问题;基于有组织科研理念,借鉴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组织优点,提出重大涉水工程科技创新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构想及其3种类型。这3种科技创新一体化模式运行的效果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合理确定科技创新任务范围,优化科技创新总包商选择机制,合理编制科技创新一体化合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一体化项目管理。
  • 兰雁, 王辉, 赵寿刚, 张一博, 孙瑞东, 范嘉懿
    人民黄河. 2025, 47(2): 150-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水河天然河道两侧潜水层结构属冲洪积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河道及调蓄水库存在不同程度渗漏,直接影响输水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引入随机理论探究河道典型潜水层土层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渗透系数密度分布函数得到土层组合渗透系数,对比分析了不同渗透系数组合下河道渗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输水河道潜水层土体黏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相关性显著;粉质黏土、重粉质壤土渗透系数呈指数分布,壤土、砂壤土渗透系数呈t分布;基于各土层渗透系数分布函数,选取3种渗透系数组合计算的河道单侧年渗流量变幅较大,土层渗透系数随机性对渗流量影响十分显著。
  • 施佳科, 李东风, 陈姿妙, 吴洛宾, 方志浩, 白福青, 胡建永
    人民黄河. 2025, 47(2): 156-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中三大宏编程更新墩台的质心位置和振动状态,通过建立墩台涡激振动数值模型并结合嵌套网格技术,对有无前置隔板墩台的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前置隔板后,约化速度为6~7时墩台的回流区顺流向长度和涡流长度随着约化速度增大显著减小,而无前置隔板时墩台表现出相反趋势,前置隔板有效抑制了尾流扰动。约化速度为7~9时,有前置隔板墩台的回流区顺流向长度和涡流长度比无前置隔板墩台的小,前置隔板减弱了涡激振动对墩台的影响。前置隔板有效延迟了旋涡脱落时间,墩台上下表面压力分布更为均匀,减弱了墩台的涡激振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