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张楚汉;王光谦
    人民黄河. 2024, 1(9):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又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我国治理黄河历史悠久,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梳理了人民治黄的辉煌成就,分析了当前治黄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针对如何实现黄河流域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完善流域防洪防凌与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等对策建议。
  • 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24, 1(9): 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到控导工程的道路加固成格堤,按“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原则整治河槽,同时在整治工程对岸滩区边沿建护滩工程;对窄河段只需局部扩宽即可大幅提升过洪能力,另需将其中明显碍洪工程进行改造或拆除,解放相关滞洪区并降低宽河段滩区行洪要求。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工程措施与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修筑技术,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结合近自然修复良性生态治理技术,主动拦减流域沟坡产沙并永续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建成古贤与黑山峡水利枢纽,并激发三门峡这一骨干工程的调控作用,共同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建立全河水沙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全河水沙关系协调,遏制宁蒙等河段河情恶化势头。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少问题,应恢复黄河、汶河洪水进出东平湖条件及南四湖洪水入黄功能,将沿黄已建和拟建平原水库连通,发挥水资源调配作用;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东修建“河南运河”,黄河下游段即成邻近流域排洪入海通道,将其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冲沙、灌溉及生态用水;实施“川水济黄、藏水补川”工程,实属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水文泥沙
  • 王煜;郑小康;彭少明;张迪;吕鸿;尚文绣
    人民黄河. 2024, 1(9):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制定和水量统一调度、新径流条件下分水方案调整、支流水量分配方案制定,以及变化环境下分水方案优化等一系列持续性研究,研究成果提升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5 a不断流。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从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用水规律与需水预测、健康水平衡、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多层级水网构建情况下水资源优化配置、应对极端枯水的水资源韧性调配、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国家多层级水网构建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突破方向。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左其亭;杨智楷;张伟;臧超
    人民黄河. 2024, 1(9):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已近5 a,在此期间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水平得以飞速提升。然而,黄河保护治理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针对黄河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亟须对近5 a的研究和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研究平台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社会各界针对黄河所做的研究与贡献;运用系统论、辩证论、和谐论等理论,并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5点展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多层级联合攻关、多平台培养人才、多途径保护治理。
  • 谢遵党;唐梅英;曹智伟;张雪才;骆原;张钰
    人民黄河. 2024, 1(9):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系统性解决多沙河流已建水库淤积问题等,并为拟建水库冲淤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调水调沙减淤的基础上,针对水库宽滩区大规模淤损库容再生的难题,研究提出多沙河流水库“冲淤过槽、驱沙入海”的库容再生新策略。在水力清淤技术的基础上,为实现冲淤过槽和滩槽同治,探索借助工程措施及模块化装配式的装备分隔控导库区水流,增强水流自身动力和挟沙能力,将高滩淤沙冲入主槽和坝前排沙漏斗,并通过调水调沙带出水库,实现驱沙入海的目标。
  • 赵连军;韩沙沙;董其华
    人民黄河. 2024, 1(9):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预测黄河调水调沙期出现的洪峰增值现象,不仅是水库工程调度和下游防洪工程防护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以增值比例为因变量,以小浪底沙峰、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含沙量起涨前基流、悬沙粒径等小浪底出库水沙特征参数为自变量,基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沙峰、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作为洪峰增值的预判参数。研究发现,当小浪底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超过22.9 kg/(m3·h)时,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可能发生洪峰增值现象,并可基于小浪底沙峰与增值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增值区间;对2023年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文站实时水情、沙情进行跟踪,在小浪底水文站第一个沙峰出现后,对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洪峰增值进行了预测预报,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 穆兴民;马雪燕;王双银;高鹏;孙文义;赵广举
    人民黄河. 2024, 1(9):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杨家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了两条对比小流域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场次洪水过程线及其退水曲线,研究了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变化。结果表明:1)随植被覆盖度及其生态水文功能的提升,小流域的产流能力显著减弱,洪水历时延长,地表径流量占比减小,洪峰趋于坦化,尤其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小流域产流过程变化更为显著;2)随着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洪水径流组分不再是单一的地表超渗径流,而是逐渐转向由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构成,甚至由地表饱和径流和壤中流构成,即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产流模式有从传统的典型超渗产流逐渐向“浅层蓄满”产流转变;3)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的转变,能将广义的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和壤中流,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有助于增加植被生态用水,促进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 黄强;尚嘉楠;方伟;杨程;刘登峰;明波;沈延青;祁善胜;程龙
    人民黄河. 2024, 1(9): 5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提高黄河源区径流预报准确率可为流域水资源科学调配和水风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支撑。以黄河源区唐乃亥和玛曲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月份径流组分的差异,考虑积雪覆盖率及融雪水当量变化,构建了中长期径流分期组合机器学习预报模型及其可解释性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年内的径流预报时段可划分为融雪影响期(3—6月)和非融雪主导(以降雨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期(7月—次年2月);2)与传统不分期模型相比,唐乃亥站和玛曲站分期组合预报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0.897、0.835,确定系数(R2)分别达0.897、0.839,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10%、17%,提高了径流预报准确率,通过分位数映射校正,唐乃亥站和玛曲站预报模型的R2分别进一步提升至0.926和0.850;3)基于SHAP机器学习可解释性分析框架,辨识了预报因子对径流预报结果的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降水、前一个月流量、蒸发、气温、相对湿度、融雪水当量等,发现了不同预报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散点分布具有拖尾式或阶跃式的特征。
  • 王国庆;虞畅;金君良;宁忠瑞;王云;孙高霞
    人民黄河. 2024, 1(9):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线工程建设是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气候变化下西线工程引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情势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规划建设与运行方式。基于历史实测资料和气候模式情景,采用数理统计与水文模拟相结合的途径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20年西线调水区和受水区气候变化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调水区年径流量整体稳定略增,受水区年径流量显著性减少。2)未来中期(2035年)和远期(2050年),调水区和受水区气温继续显著升高,降水多呈非显著增加;未来中期、远期调水区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2000年)分别增加1.42%和2.08%,受水区年径流量分别减少1.02%和0.28%。3)未来气候变化下,调水区年径流量相对稳定,能够满足调水需求,受水区年径流量略减,对跨流域调水需求有所增加。为确保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 刘家宏;周美林;邵薇薇
    人民黄河. 2024, 1(9): 6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RACE和GRACE Follow-On卫星及GLADS数据,考虑气候、植被等影响,构建了时间序列分解和随机森林算法耦合模型,揭示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过程。结果表明:近20 a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小,减小变率为-3.3 mm/a,其中汾河盆地和关中平原地区减小速度最快,变率为-15~-30 mm/a;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植被绿度提高,蒸散发量显著增加;地下水储量的减小是植被覆盖增加、气温升高和蒸散发量增加共同作用导致地下水消耗量增加的结果;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主导因素差异显著,不同区域主导过程均由植被状况和气温的相互作用驱动。
  • 邓祥征;高云霄;程伟;韩赜;李志慧
    人民黄河. 2024, 1(9): 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挑战,通过推广种植耐旱作物,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并分析其节水降碳协同效应,研究设计了趋势照常、缓慢增长、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不同发展情景,制定了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4种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降碳协同效应分析方案;采用农业节水潜力修正模型和农业降碳潜力模型定量评估了不同情景下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效应及降碳潜力。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高粱和马铃薯则相对较小,在政策扶持情景下,2060年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的扩种规模分别为23.12万、17.34万、34.68万、40.45万hm2。在技术引导和政策扶持情景下,黄河中下游作物的节水效应和降碳效应均显著提升,2060年该区总节水量达153.52亿m3、降碳潜力的平均水平达65.93 t/km2。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耐旱作物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实现节水降碳增收多重目标。
  • 蒋晓辉;楚楚;聂桐;张一驰;邓椿
    人民黄河. 2024, 1(9):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水文连通性和洪水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制定洪水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基于窟野河流域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修正的水文连通性指数,测算了窟野河流域水文连通性,借助空间探索工具和统计检验方法Theil-SenMedian、Mann-Kendall等,分析了水文连通性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有序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了水文连通性指数对洪水量级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水文连通性指数的年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窟野河流域水文连通性指数高高集聚分布在窟野河下游的土石山区,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乌兰木伦河流域,以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最为凸显;水文连通性以极显著减小和显著减小为主;窟野河场次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集中在夏季,其中温家川站最大洪峰流量在1998年发生突变;水文连通性指数对洪水量级发生概率具有正向影响,当其他变量固定不变时,水文连通性指数每增大一个单位,洪水变为更大量级的概率增大5.999倍。
  • 孙才志;郝帅
    人民黄河. 2024, 1(9): 9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和生态治理差异化管控提供参考,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方法”对黄河流域1995—2020年4类11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ESV)进行核算,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期6个典型年份流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测度,同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管理分区划定。得出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的ESV呈增加趋势。就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农田、湿地和荒漠的ESV占比减小,而森林、草地和水域的ESV占比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的ESV占比均呈现减小趋势,而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构成了区域ESV的主体。空间上,单位面积ESV在东西走向上呈现“凹”形,在南北走向上呈现“凸”形。2)黄河流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显著正相关,强协同关系占比为47.27%,表明研究期内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成协同关系。3)将黄河流域410个研究单元划分为4个一级分区和13个二级分区,并提出相应生态管理措施。
  • 王军;张宇航;崔云烨;李怡豪;吕鹏祥
    人民黄河. 2024, 1(9): 99-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应对暴雨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风险,基于黄河利津水文站监测的水文等数据,以LightGBM为基准模型,运用经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算法优化后的CEEMDAN-LightGBM模型对水位进行预测,并将其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LightGBM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以2个气候条件不同的黄河水文站(利津、花园口)的水文数据为原始数据集输入CEEMDAN-LightGBM模型,验证模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CEEMDAN-LightGBM模型在水位预测方面表现出优越的性能,相较于LSTM、LightGBM模型,该模型的EMA分别减小了46.08%、9.95%,ERMS分别减小了33.01%、43.01%,EMAP分别减小了94.99%、3.82%,R2分别增大了30.48%、7.58%。CEEMDAN-LightGBM模型还能预测流量这一重要水文特征,为模型预测洪水发生提供更有力的判断依据。对比CEEMDAN-LightGBM模型预测花园口水文站与利津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效果,除预测两站水位的EMAP值相差23.64%外,EMA值、EMAP和ERMS值相差均不超过10%,R2相差不超过2%。
  • 张修宇;郑瑞强
    人民黄河. 2024, 1(9):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讨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构建了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途径、条件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MI-P法进行系统评价,并采用障碍度模型方法识别影响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的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郑州、开封、洛阳、焦作、许昌、三门峡、周口、济源八市在2020年初步达到较高水平;从发展维度分析,目标、途径、条件3个子系统均呈现优化趋势,其中途径子系统的支撑作用尤为显著;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人均GDP、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人均生活用水量、排水管道密度以及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等,据此提出了改进建议。
  • 田世民;韩冰;赵高磊;梁帅;景永才;贾佳;赵凌栋
    人民黄河. 2024, 1(9): 112-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西北和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精准掌握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可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取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无定河、汾河、渭河和伊洛河共121个监测点位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4类指标,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论如下:黄河干流水质状况较好,达到Ⅱ类标准,支流无定河、汾河、渭河和伊洛河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标准。综合水质指标法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不同河段水环境在四季均达到了良好级别,部分河段达到优秀级别。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浮游植物共检出7门60属136种,与20世纪80年代和2008年相比,种类数减少但生物量大幅度增加,近15 a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浮游植物优势群落较为稳定;浮游动物共检出4类75种,以轮虫纲(占比为44.00%)和桡足类(占比为28.00%)为主;底栖动物共检出4类72种,与20世纪80年代和2008年相比,生物量分别降低84.83%和36.97%。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整体上水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
  • 焦士兴;王安周;林璐霜;李中轩;赵荣钦;尹义星;丁辉
    人民黄河. 2024, 1(9): 12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VAR模型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山西两省,四川、山东、河南、陕西、青海五省,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2)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四省(区),青海、甘肃两省,河南、四川、山东三省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3)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果,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水文泥沙
  • 杨芬娇;韩沙沙;赵连军;常奥
    人民黄河. 2024, 1(9):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下游河道长期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横断面形态调整剧烈,直接影响河势稳定,威胁下游防洪安全。基于2001—2021年黄河下游白鹤镇—高村河段实测断面资料,在分析原型河道横断面形态参数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黑岗口—柳园口河段开展物理模型试验,以定量揭示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横断面形态调整规律。原型实测资料分析发现,相对于黄河下游其他河段,花园口—夹河滩河段断面形态变化相对较大。选择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中典型河段为原型,采用水平比尺600、垂直比尺60构建物理模型,保持相同的初始河道边界条件,开展了2 000、3 000、4 000、5 000 m3/s四级流量,不同进口含沙量条件下断面形态调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测验断面基本呈现进口含沙量较小时主槽冲刷、面积增大、河相系数减小,进口含沙量较大时主槽淤积、面积减小、河相系数增大的规律。对比原型资料与试验数据发现,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河段尺度的断面形态参数与来沙系数相关性较好,其中主槽面积与来沙系数成指数负相关,河相系数与来沙系数成二次函数关系。
  • 防洪治河
  • 翁志明;高玺炜;李晓英
    人民黄河. 2024, 1(9):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群防洪优化调度通过合理安排水库群的蓄泄水量,最大程度减轻洪水灾害。针对水库群防洪调度目标难以分解以及“维数灾”等问题,构建基于最大削峰准则的水库群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利用轮库法有效降低维度并结合粒子群智能算法优化求解。以黄河花园口以上干支流的5座大型水库组成的混联水库群为例,开展典型年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调度,优化调度方案能够削减防洪控制点的洪峰流量,平稳泄流过程,提高控制性水库的防洪可靠性,大大减轻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
  • 水资源
  • 孟祥瑞;邵庆真;王向前
    人民黄河. 2024, 1(9): 136-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晰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选取工业碳排放量、工业碳排放强度、工业用水量、工业用水强度以及工业碳水系数5个指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水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各研究指标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强正相关性。2)工业碳排放量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东,低-低聚集区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工业碳排放强度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低-低聚集区分布在内蒙古;工业用水量高-高聚集区分布在河南,低-低聚集区分布在青海;工业用水强度高-高聚集区和低-高聚集区分布在甘肃;工业碳水系数高-高聚集区分布在青海,低-低聚集区分布在内蒙古和山东。3)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碳水脱钩关系大部分时间处在负脱钩状态,各省(区)碳水脱钩关系的阶段差异性较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袁小梦;李涛;孙超;梁子斌;高伟涛;李立;康东生;王亮
    人民黄河. 2024, 1(9): 14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城市景观湖泊水质特征及其水质评价的适用性方法,以兴庆湖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采样点,根据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水体逐月pH值及TP、NH3-N、DO、COD浓度监测值,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水质指数评估法、水质健康综合评估法和熵权-TOPSIS法对兴庆湖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兴庆湖水质指标存在时空分布差异,水体进入兴庆湖后,除氨氮外,其他水质指标值增大;pH值春夏两季高于秋冬两季,TP质量浓度夏秋两季高于春冬两季,COD、NH3-N质量浓度秋冬季高于春夏季;4种水质评价方法对兴庆湖水质评价结果有差异,经综合比较分析,熵权-TOPSIS法不受指标数量、数据分布等的限制,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准确反映水体水质情况。
  • 节水灌溉
  • 索岩松;张燕;白寅虎
    人民黄河. 2024, 1(9): 1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一步优化晋东南地区冬小麦作物的灌溉制度,利用阳城县1960—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和降水量年际变化,以及典型灌溉年份(25%、50%、75%、95%保证率)两者的耦合性,计算了当地冬小麦的灌溉用水量。结果表明:近60 a来,晋东南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气候倾向率为0.593 mm/(10 a),需水量多年均值为586.09 mm;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9.827 mm/(10 a),降水量多年均值为213.66 mm;冬小麦在拔节—抽穗期需水量气候倾向率最大。4种典型灌溉年份(25%、50%、75%、95%保证率)下,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与需水的耦合度依次为0.43、0.33、0.28、0.18,自然降水均无法满足冬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需补充灌溉水量依次为261.74、427.45、554.34、674.66 mm。其中,除保证率25%外抽穗—灌浆期需补充灌溉水量占比最大,应分别补充灌溉水量为116.87、142.55、171.54 mm。
  • 水利信息化
  • 朱永明;邢丹艳
    人民黄河. 2024, 1(9):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领域命名实体识别对水利知识图谱构建、水利智能问答系统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水利领域命名实体识别存在缺乏标注语料、传统方法识别精度低和无法解决多义实体等不足。针对水利文本特点,提出基于数据(词汇和实体类型标签)增强的机器阅读理解(MRC)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即MRC-WLE模型,主要是将水利文本中词汇特征信息和实体类型标签特征信息作为“知识”注入模型。引入BERT-CRF、BERT-CRF-Word、BERT-BiLSTM-CRF、BERT-BiLSTM-CRF-Word等模型作为对照,评价MRC-WLE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与上述BERT-CRF等模型相比,MRC-WLE模型的微平均F1值均有所提高。与MRC模型相比,MRC-WLE模型的微平均F1值提高了0.85%,体现了数据增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