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郭晓佳;李晋强;吴雪玲;刘海龙
    人民黄河. 2024, 1(8):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河南省建设低碳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分别构建城市韧性、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1年为研究时段、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样本市,采用熵值法计算城市韧性指数和低碳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城市韧性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状况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韧性和低碳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时段末城市韧性指数和低碳发展指数分别为0.320、0.403,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河南省城市韧性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时段末耦合协调度为0.508,整体上属勉强协调;河南省城市韧性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以郑州为中心,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时段末河南省大部分地级市城市韧性提升滞后于低碳发展,二者同步发展型城市较少;河南省城市韧性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状况受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多类因子影响,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类因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双因子增强。
  • 韩凌月
    人民黄河. 2024, 1(8):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一体化保护黄河流域生物和生境、构建统一协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和法制,分析了目前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现状,指出黄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规制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综合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职能与责任不匹配、环境司法协作机制存在缺漏等。《黄河保护法》的施行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了法治框架,进而提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一体化保护法治建构对策,即整合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机制、建立促进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有效履行的法律制度、构建多维度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协作机制等。
  • 贾天朝;胡西武;杨海娟
    人民黄河. 2024, 1(8):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21年青海省各市州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TOPSIS对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Kernel函数等模型全面分析其整体协调和时空演化特征,并进行障碍因素识别。结果表明:2007—2021年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为0.434 1,处于中等水平;各市州中西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指数均值为0.568 4;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提高状态;五个维度贡献力度最大的为创新发展,平均贡献力度为29.43%。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系统协调性处于中度和轻度失调水平,平均协调度为0.290 7;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平均贡献率为50.87%。影响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创新发展(平均障碍度为28.75%),最大的指标层障碍因子是科技投入(平均障碍度为8.95%)。
  • 周韬;李立;张俊丽
    人民黄河. 2024, 1(8):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数字化转型对西北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进而为西北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西北地区26个地级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各地级市数字化转型对当地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级市碳减排具有负向溢出效应;从西北地区整体上看,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但碳减排效应在研究时段内呈减弱趋势。建议:加强西北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转型水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环境监管和协同治理,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和设备,争取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 水文泥沙
  • 王婷;赵东晓;马怀宝;贾梦豪;董华;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4, 1(8):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在黄河中下游防洪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保持库区较大库容、延长拦沙运用期,对黄河防洪保安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变化以及调度实践分析,提出了近期小浪底水库减淤调度模式:前汛期洪水期考虑下游河道淤积和主槽过流能力,尽量利用大流量过程开展降低水位排沙运用,冲刷库区河槽新增淤积物,以恢复河槽过流能力,保持库区高效输沙通道;水库排沙运用过后,运用水位宜不高于库区较大滩地滩面,利用河槽输沙调沙能够有效减缓滩面淤积;后汛期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上游来沙情况择机开展水库回蓄,尽早将库水位蓄至HH37断面附近滩面以上,利用HH37断面以上库段临时调沙,减缓滩面淤积。
  • 张威;刘玉玉;陈安琪;刘薇;桑国庆
    人民黄河. 2024, 1(8):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弥河流域13个雨量站1976—202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使用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L)、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DFAL),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反距离插值法对弥河流域旱涝急转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5 a内,弥河流域长周期6—9月共发生18次旱涝急转现象,LDFAL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未来“旱转涝”现象将占据主导。SDFAL在6—7月和8—9月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未来“涝转旱”现象将占据主导;7—8月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未来“旱转涝”现象将占据主导。LDFAL与旱涝急转强度均未发生突变,SDFAL只在2007年6—7月发生突变,短周期旱涝急转强度在2007年的6—7月和2005年的7—8月发生突变。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变化存在11 a主周期,短周期6—7月、7—8月、8—9月的变化主周期分别为34、64、43 a。
  • 赵国栋;谢飞;王英
    人民黄河. 2024, 1(8):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利用合理方法研究径流的变化规律对水资源规划管理尤为重要。基于石羊河流域1956—2018年出山径流量时间序列,利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分析石羊河出山径流序列的周期变化、突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及R/S分析法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ESMD方法能够高效地分析处理径流数据;石羊河出山径流序列存在3.0、7.3、12.6 a的周期变化,不同时间尺度发生突变的时间不同;预测短期内石羊河出山径流量仍将持续增加,但是长期必然呈现减少趋势。
  • 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
  • 赵留香;刘颜珲;程会娟;张恒瑞;何艺璇;王强
    人民黄河. 2024, 1(8):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威胁水库的安全运行,从极限思维和底线思维的防汛观念出发,通过移植“75·8淮河暴雨”和2021年“郑州7·20暴雨”到陆浑水库进行洪水模拟,开展了暴雨移植情景下陆浑水库洪水模拟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暴雨移植情景下陆浑水库现状工程的泄洪能力不足,水库需要增建非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老虎沟出口方案施工工程量略大于汤池沟出口方案,但是后者涉及人员搬迁难度较大,故倾向于前者。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对非常溢洪道的设计规模和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 王强;李丽珂;罗强;王远见;李新杰
    人民黄河. 2024, 1(8):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淤积一直是困扰水库管理部门的难题,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库调度实现水库高效排沙是解决水库淤积的有效手段。分析黄河海勃湾水库2019—2022年的排沙调度过程,并结合建库以来汛期的进出库水沙资料,开展海勃湾水库高效排沙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2年均实现了水库排沙的目的,2019年基本实现冲淤平衡,而2020年和2022年排沙效果较好;坝前水位是影响海勃湾水库排沙的关键影响因素,入库流量与入库沙量是影响出库沙量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对影响因子的拟合,得到了海勃湾水库排沙经验公式;不同入库水沙条件须搭配不同的调度措施才能实现水库的高效排沙,应通过合理搭配入库水沙条件以及坝前水位,实现水库的高效排沙。
  • 防洪治河
  • 龙岩;冯孟娟;杨同歆;刘珂璇;刘玉欣
    人民黄河. 2024, 1(8):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地表硬化率提高,导致城市内涝风险大幅提升,同时城市面源污染日益加剧,改善居住环境已迫在眉睫。以广州庙头涌排涝片为研究区域,建立SWMM模型并率定,对比分析布设LID设施对径流和污染的影响,最后运用改进的模糊评价法,从经济、环境、社会3个维度对LID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布设LID之后,广州庙头涌排涝片的综合效益由Ⅳ级提升到Ⅱ级,综合效益良好;庙头涌排涝片多项LID设施布设时,应优先考虑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可削减77%的径流总量,削减40%的污染物;庙头涌排涝片单项LID设施布设时,应优先布设透水铺装,可削减35%的径流总量,削减20%的污染物。
  • 刘滨;杨德生;张淑红;熊长军;倪振强;邴龙
    人民黄河. 2024, 1(8):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论证抛投时防汛石沿坡面滑滚的落距影响因素,基于黄河下游顺坝区沿岸坡抛投工况,建立理想情况下日常根石除险加固的抛投防汛石模型,推导考虑流速、水深、河堤坡度、边坡粗糙度的理论公式,通过水槽试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比较,找出不同形状防汛石的抛投落距规律。结果表明:水流流速越大,抛投水深越深,河堤坡度越缓,边坡粗糙度越大,则防汛石的落距越大;不同形状的防汛石抛投落距不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四棱台的落距最小,为最佳形状。利用钢筋混凝土外壳和沙石芯制作大体积新型复合材料防汛石,在黄河下游进行现场抛投试验,其落距与推算结果比较吻合。
  • 康芮;王晓梅;张博羽;张弯
    人民黄河. 2024, 1(8):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开展在运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及下游行洪通道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在此基础上,辨析人类活动与工程防洪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提出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并以河口村水库为例开展应用示范。监测结果表明:河口村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多;工程竣工验收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减少,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增加;汛期前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没有明显变化,但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受强降雨影响,占用面积发生变化。经计算,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平均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为17.6,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平均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为67.22;工程竣工验收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干扰指数明显减小,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微幅增大;汛期前后,河口村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保持不变,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有一定起伏。应用示范表明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源情况,能够定量评估人类活动风险源对水利工程防洪的影响。
  • 水资源
  • 张修宇;曹丹丹;陈卓;赵济泽
    人民黄河. 2024, 1(8):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及趋势,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以应对变化环境下未来水资源供需所面临的挑战,基于河南省1999—2022年有关气象水文资料及水资源统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BP神经网络方法,对河南省水资源演变情势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降水量及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较大,整体不太稳定且丰枯水年交替频繁,供用水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全省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地表水量及耗水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供用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及下垫面的变化都是影响河南省水资源总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 穆金婷;赵亚莉
    人民黄河. 2024, 1(8):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为农业水资源高效管理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2000—2021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并借助Stata 15.0和ArcGIS 10.7软件,深入剖析农业用水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分异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稳步提升趋势,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中低效率地级市主要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高效率地级市基本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高效率核密度分布区与国家粮食主产区分布基本吻合,其中河套灌区、豫西及关中地区部分地级市研究期内农业用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省(区)之间农业用水效率差异明显,农业用水效率下游>中游>上游、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宁夏,但效率提升幅度大小排序相反。
  • 罗福生;王汴歌;汪顺生;李嘉欣
    人民黄河. 2024, 1(8):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河南省沿黄地级市水-能源-粮食(W-E-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基于2007—2021年沿黄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W-E-F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角度对河南省沿黄地级市W-E-F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河南省沿黄地级市W-E-F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上升,水资源子系统评价指数波动最大;W-E-F系统耦合协调度2008年最低(0.536),2020年最高(0.850),研究期分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和良好协调发展4种类型;从空间上看,W-E-F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是洛阳(0.567),最低的是焦作(0.394);河南省沿黄9个地级市W-E-F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大多数为初级协调发展及中级协调发展类型,地区间差异性明显。
  • 王成军;张斯晴;冯涛;杜传甲;张炳林
    人民黄河. 2024, 1(8):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合理地定量评价人水关系,以西安市为例,在人水和谐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改进G1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水系统和人文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人水系统协调度,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人水系统协调发展障碍因素;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先计算出水系统健康度和人文系统发展度,再与人水系统协调度集成,最终得到西安市2012—2021年人水和谐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西安市人水协调度逐渐提高,各年份各指标对人水系统协调发展的阻碍程度清晰可见,人水和谐从较不和谐提升至和谐等级;该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具有良好适用性,障碍因素的识别对人水关系进一步和谐有一定启发性。
  • 专题研究
  • 李凯;高喆;廉耀康;董国涛;畅祥生
    人民黄河. 2024, 1(8):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黑河尾闾额济纳绿洲生态治理效果及未来植被恢复潜力,基于2000—2020年MOD13Q1数据集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运用Sen斜率估计和M-K检验分析了额济纳绿洲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相似生境法探讨了额济纳绿洲植被覆盖度、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NDVI呈增大趋势,增长速率为0.001 3/a,季节尺度上春季NDVI呈显著增大趋势的面积占比最大;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植被覆盖度较高,研究期内西河中游区域植被覆盖度增长明显;未来植被仍呈现两河周边高、绿洲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尾闾湖泊周边等已经接近或达到最大植被恢复潜力,八道河至天鹅湖河道、七道河尾部河道、四道河与六道河河道尾部以及西河下段西部等区域植被提升潜力较大。
  • 唐娜;张震域;廉耀康;董国涛;高喆;李凯
    人民黄河. 2024, 1(8):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驱动因素。为评估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探索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响应关系,基于InVEST模型,分析黑河流域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量化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流域1992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7.644 9亿、7.698 5亿、7.733 1亿、7.699 0亿t,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992—2020年累计增加了541万t,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到东北碳密度减少的趋势;1992—2020年黑河流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裸地转换为耕地、稀疏植被和草地,植被斑块和草地转换为森林,植被覆盖度和郁闭度提高。
  • 张震域;唐娜;吴彦昭;董国涛;赵沛
    人民黄河. 2024, 1(8): 10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表水耗水和地下水埋深对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响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节水灌溉和水量统一调度多重影响下,黑河中游地表水耗水量略有下降;黑河中游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增大趋势,扩耕较大的大满灌区东南部与东北部及友联灌区中部地下水埋深明显增大;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下水埋深也有较大影响,河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变化,井灌区和混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孙一帆;徐梦菲;汪霞
    人民黄河. 2024, 1(8): 1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格局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为了评估洛阳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情况,进而为洛阳市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基于2000—2020年我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LUS模型,模拟预测洛阳市2030年惯性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洛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波动较小,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2030年,惯性发展情景下洛阳市土地演变速率提升、生态用地呈收缩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受限、生态用地面积增加、区域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 王雪原
    人民黄河. 2024, 1(8):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受海水入侵倒灌、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影响,陆域生态系统出现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问题,黄河河口及其三角洲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从构建法规政策与制度体系、实施分级管控与保护、保障水资源供给等方面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主要举措;系统阐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就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的现状及其防治进行了概略说明。针对当前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强行业部门间的协调与协同、坚持分类施策以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黄河入海泥沙的生态功能等建议。
  • 水土保持
  • 姚忠劭;李明俐;钟玉健;王徐;陈逸杰
    人民黄河. 2024, 1(8): 12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使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许多高陡边坡,为了给黄土陡坡的修复及土壤侵蚀控制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原位小区观测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分析了新型有机材料交联聚苯乙烯(CLPs)与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对黄土陡坡的控蚀效果及机理等,结果表明:1)采用CLPs对黄土坡面进行处理后,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其径流深比裸露坡面的大、产沙量与裸露坡面的相当,即仅采用CLPs对黄土坡面进行处理基本无控蚀作用;2)采用CLPs-植物联合护坡技术的CLPs-草灌坡面与CLPs-草皮坡面,径流深远小于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远远小于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仅为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0.9%~3.2%,即CLPs与植物联合对黄土坡面进行防护的控蚀效果显著;3)植被覆盖度为100%的CLPs-草灌联合修复坡面与无植被覆盖的CLPs护坡坡面相比,坡面径流的流速、雷诺数、弗劳德数、剪切力、功率显著减小,坡面阻力系数、糙率系数显著增大,这是CLPs-草灌联合护坡技术控蚀的水动力学机理;4)采用CLPs-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可使黄土陡坡形成有效的土体加固体系、控蚀体系和保水体系。
  • 节水灌溉
  • 崔师胜;周和平
    人民黄河. 2024, 1(8): 13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新疆干旱纯灌溉农业灌区土肥水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本文以藏粮于地新视角,应用逐步回归统计检验法,对多维投入因素与产出指标筛选分析,形成了灌区土壤质地壤土面积占比、化肥纯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与主要作物产量关系;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分析灌区土肥水关联效应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耕地质量(基于壤土面积占比)和施肥水平及灌溉用水量(即土肥水),是灌区投入产出系统的基本要素。2)灌区耕地质量和施肥水平及灌溉用水量对作物产出边际效应大小顺序为化肥纯施用量Δf>灌溉用水量Δs>土壤质地壤土面积占比Δt。3)土肥水对作物产出影响占比系数大小顺序为K灌溉用水>K施肥>K耕地,反映了灌溉、肥料及土壤质地条件主次关系,表征土肥水是高标准农田水利核心内容。4)灌区优化分析灌溉用水量8 203 m3/hm2与现状相近,略高出新疆地标灌溉用水定额的5.98%,优化肥施量260 kg/hm2比现状可节省15%。
  • 水利信息化
  • 卢洋亮;傅学敏;刘亚坤;王晨
    人民黄河. 2024, 1(8):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表孔局开泄洪诱发露顶式弧形闸门流激振动问题,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和计算结构动力学(CSD)软件Mechanical APDL构建闸门与泄洪水流的流固耦合传递数学模型,计算并分析闸门在泄流时的振动特性,基于模态叠加法原理编制闸门流激振动反分析程序,实现对闸门流激振动的动力响应结果的反分析。以乌江某工程露顶式弧形闸门为例进行正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大涡模拟(LES)的紊流模型得出闸门面板的脉动压强具有低频、窄带的特性,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利用模态坐标和振型向量、应力向量合成计算闸门的结构动力场,反分析得出的动位移场、动应力场与采用完全法正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反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程序的适用性。
  • 水利水电工程
  • 李巍;衣建妮;葛巍;焦余铁
    人民黄河. 2024, 1(8):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可变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在处理呈指数态渐变指标时出现的等级隶属度跃变情况,综合考虑溃坝生命损失系统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对评价模型进行了相关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可变模糊的溃坝生命损失率评价模型。对传统评价模型中的相对差异度函数进行了改进,并将改进的方法应用于4个水库的生命损失率风险后果排序。实际生命损失率与生命损失率风险等级的排序结果一致,改进后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验证。
  • 江志安;张宝增;崔溦;苗日成
    人民黄河. 2024, 1(8): 149-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厂家生产的钠基膨润土在相同配比要求下制备的自凝灰浆黏度差别很大,其本质是材料微观组分、结构不一致。基于SEM、XRD、EDS与NMR等微观试验,对两个厂家生产的同类钠基膨润土(简称湘源土和玉龙土)及其所制自凝灰浆进行试验分析,并据此对其黏度微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如下:湘源土和玉龙土浆液黏度具有触变性,“卡片宫”的建立与Q4结构的生成会促使其黏度上升,剪切作用会破坏微观结构使其黏度降低;湘源土蒙脱石含量高于玉龙土的,所以其浆液黏度整体高于玉龙土浆液。搅拌与低剪切作用促进蒙脱石颗粒小片层分散,小片层分散越多,停止剪切后膨润土浆液黏度越高。对于膨润土所制自凝灰浆,其黏度的变化主要依赖于内部电荷吸附与水化反应的程度,水化反应生成的C-S-H凝胶会促进浆液黏度提高。自凝灰浆在凝结过程中生成的碳硫硅酸钙不利于C-S-H凝胶生成,湘源土自凝灰浆碳硫硅酸钙含量高于玉龙土自凝灰浆的,所以其整体黏度低于玉龙土自凝灰浆的。
  • 李一帆;孙新建;李国超
    人民黄河. 2024, 1(8):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面板有裂缝时堆石坝渗透系数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以青海省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结合等效区块连续介质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提出考虑混凝土面板裂缝的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开展堆石坝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各部位渗透系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坝总渗流量Q和下游坡脚渗透坡降J的影响。结果表明:坝体各分区渗透系数对Q、J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大坝渗流特性影响显著的3个渗透系数为垫层渗透系数(Ka)、主堆石区渗透系数(Kc)、覆盖层Qa13渗透系数(Ke)。对于Q来说,各分区渗透系数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而对于J来说,Ka与Kc、Ka与Ke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