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红武;刘广全;张宽地;史世斌;穆兴民;王玲玲;高丽娜
    人民黄河. 2024, 1(12):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广义水资源承载力及其阈值,十大孔兑泥沙阻控技术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归纳科技创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梳理分解为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风水复合水土流失过程辨识及水沙合理处置的生态修复空间区划,基于不同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和乡土植物优化配置的泥沙有效阻控技术研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维梯级协同治理技术研发,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多位一体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构建,罕台川丘陵沟壑区、达拉特旗“三北”工程治理区、黑赖沟恩格贝生态建设区等示范研究。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郜国明
    人民黄河. 2024, 1(12):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实际,阐释了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水土保持的体制机制建设、基础研究、监测评价、监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方面,总结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依据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内涵,探讨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生产实践等方面对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在劳动者方面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基础教育,在劳动资料方面要强化智慧黄河水土保持建设、高精尖科学技术融合、水土保持碳汇体系研究和黄土高原重力侵蚀机理研究等,在劳动对象方面要强化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监测评价深度应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等。
  • 王平;周戎星;金菊良;周亮广;何思圜;吴成国
    人民黄河. 2024, 1(12):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学科,是连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针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中存在的概念不明确、耦合协调模型计算有误区、定量评价计算与物理解析相分离等问题,基于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目标的系统综合评价三要素原则,重点探讨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中的耦合度评价、耦合协调度评价等基本概念,以及单指标评价函数、指标权重、系统综合指标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计算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采用物理解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改进现有耦合协调评价方法的不足,引入集对分析等计算智能方法和戴明循环法以不断改进、开拓和创新系统间耦合协调评价方法。
  • 丛中笑;刘金花;孙增禹;郑永兴;孔凡豪;刁克浩
    人民黄河. 2024, 1(12):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了给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nVEST及PLUS模型,分析2000—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下土地利用格局,评估各阶段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九省(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19 324.40×106、19 178.39×106、19 303.26×106 t,整体呈U形分布,主要原因是2000—2010年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用地大量减少。2030年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19 522.68×106、19 630.36×106、19 673.35×106 t,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较惯性发展情景碳储量增量更大。而对碳储量提升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耕地向林地转换、草地向林地转换等。研究表明在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退耕、植树造林、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增绿等手段对增加区域碳储量、提高区域碳汇能力效果明显。
  • 水文泥沙
  • 鲁俊;朱呈浩;陈翠霞;高兴;刘俊秀
    人民黄河. 2024, 1(12):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期黄河水沙与工情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古贤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对于黄河中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水库群综合效益发挥意义重大。考虑黄河水沙年际变化大的自然特性,尽可能发挥水库群对水资源调节的综合利用效益,对古贤和小浪底水库原来以排沙减淤为主的联合调水调沙运用方式进行优化,提出“丰调枯蓄”的运用方式。采用2000年以来实测水沙系列,通过构建耦合泥沙冲淤、水库调度、跨年调节径流、电站发电等多个模块的数学模型,从水库排沙、河道减淤、水资源调蓄、发电兴利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运用方式年均增加古贤水库淤积量0.03亿m3、小浪底水库淤积量0.02亿m3、下游河道冲刷量0.01亿m3,增加古贤水库调蓄水量29.6亿m3、跨年调节径流量2.66亿m3、发电量4.79亿kW·h,优化运用方式可在基本保持水库有效库容、保障输沙减淤效益的条件下,明显提高水资源调蓄和发电兴利等综合利用效益。
  • 郭秀吉;孙龙飞;王平;王远见;李新杰
    人民黄河. 2024, 1(12):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排沙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具有强非线性特征的物理过程。实现水库排沙的准确预估,对水库优化调度、防洪减淤、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等意义重大。以三门峡水库为分析对象,采用2002—2017年水沙系列数据,使用KNN、SVR、RF、XGBoost共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出库含沙量及泥沙组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用机器学习拟合水库排沙的非线性关系是可行的,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误差整体较小;其中XGBoost模型性能最优,并且可以有效地学习水库调度过程的时间特征;水库排沙主要受调度因子影响,受水沙因子影响较小;与出库含沙量相比,出库泥沙组分对水流势能变化因子ΔZ更加敏感;在洪水期,降低库水位持续塑造上下游较大的水头差,对提升水库排沙效率更为有利。
  • 朱呈浩;刘强中;陈翠霞;刘俊秀
    人民黄河. 2024, 1(12):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黄河来沙量减少、小浪底水库累计淤积量增多以及下游河道冲刷效率下降的背景下,调水调沙初期制定的尽可能多塑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的策略需要调整,有必要对新情势下黄河调水调沙策略进行创新。根据不同需求,拟定维持现状、长期保持水库拦沙库容、最大化利用水资源、根据水沙丰枯变化灵活运用4种调水调沙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采用2000年以来实测水沙系列循环3次作为计算条件,通过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模糊优选评价模型从减淤、兴利、生态3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不同策略下小浪底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结果表明:根据水沙丰枯变化灵活运用的策略最优,与维持现状策略相比,水库淤积量减少11%,发电量增加2%,不满足下游供水天数减少5%,出库含沙量大于80 kg/m3天数减少65%,减淤、兴利、生态效益均有所提升。
  • 防洪治河
  • 雷晓辉;翟明硕;蔡志鹏;龙岩
    人民黄河. 2024, 1(12):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城市内涝模拟精度,以福州市杨桥中路片区为例,利用InfoWorks ICM软件构建了基于局部DEM重构的精细化内涝耦合模型,并采用3场历史降雨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精度较高。采用相同的模型结构,在进行网格化2D区间时分别使用重构DEM、原始DEM以及单一反距离权重插值DEM,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局部DEM重构的内涝模型相较于原始DEM模拟水深相对误差平均降低了25.83%,相较于单一反距离权重插值DEM,模拟水深与范围更符合实际情况。
  • 卜良河;侯精明;薛树红;王添;范臣臣;潘鑫鑫;孙学良;刘园;陆品品
    人民黄河. 2024, 1(12):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雨水口泄流能力对区域路面雨水的排放和整个管网的排水能力有巨大影响,为了探究雨箅子堵塞程度对管网排水能力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某排水分区为例,基于GAST模型和SWMM模型构建耦合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城市雨洪过程数值模型,并根据现场调研成果,确定了几种常见的雨箅子堵塞情形,采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分析不同降雨重现期和雨箅子堵塞状态下的雨水口排水过程。采用纳什效率系数验证模型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对两场降雨进行验证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1和0.80,表明构建的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模拟结果可靠。在百年一遇极端降雨下,雨箅子堵塞75%时过流能力降低57%,堵塞25%时过流能力降低1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管网排水能力受雨箅子堵塞程度的影响增大。
  • 水资源
  • 鲍淑君;张迪
    人民黄河. 2024, 1(12):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黄河流域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亟须进一步统筹研判、有效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绿色效率。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内部竞争视角,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绿色效率及影响因素。引入二阶段DEA博弈交叉模型分析得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趋势,区域间、地级市间效率水平、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构建Tobit模型分析得出:对外开放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对其有负面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规制对其均有正面影响,上述因素对各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提出了黄河流域统筹治理,对资源类、工业升级型城市分类推进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治理,细化实化责任、强化重工业等各领域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技术进步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作用等政策建议。
  • 防洪治河
  • 赵晶;张家军;李兰涛
    人民黄河. 2024, 1(12):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维水动力模型可以模拟水体在自然和人工水系统中的演进,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渭河岐山县岐星段进行实地查勘、大断面测量,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生成立体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绘制1∶500地形图。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河势演变分析,利用曼宁公式、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进行洪水分析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分析比较。二维模型考虑了沿程的水位变化、能量传递、弯道的能量耗散,整治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100 a一遇洪水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水位比实施前上升0.10~0.48 m。
  • 水资源
  • 韩丽;张斓珠;陈瑞晖;唐摇影;黄显峰
    人民黄河. 2024, 1(12):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促进在公共供水管网各非居民用水户间开展用水权市场化交易,解决明晰水权的问题,基于用水权确权原则,根据用水定额、历史用水量和行业发展强度等因素,制定了3种确权方法。以某研究区非居民用水户为例,将确权方法进行实例应用,以此为基础开展公共供水管网非居民用水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模拟研究,测算用水权市场化交易供需缺口,分析交易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平衡关系。研究得出了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空间及政府收储适宜规模,提出了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 魏建涛;李治军;王海庆;周赋磊
    人民黄河. 2024, 1(12): 7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分析河南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及承载力状况,根据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等数据,通过构建洛伦兹曲线、改进突变级数模型以及物元可拓模型,对河南省2012—2021年水资源空间匹配及承载力情况进行评价,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以河南省水资源情况和规划年供需水量为基础,进行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结果表明:水资源-灌溉面积、水资源-人口数量空间分布属于相对匹配,而水资源-第二产业产值、水资源-绿化覆盖面积空间分布属于高度不匹配;2012—2021年河南省整体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综合评价值稳步上升;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口密度、地表水资源量、产水模数、年平均降水量影响;侧重不同用水部门的5种水资源配置方案中,侧重工业用水的配置方案经济效益最高。
  • 马世龙;杜倩萍;李康慧;唐莲
    人民黄河. 2024, 1(1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从城市水资源条件、社会协调能力、经济协调能力、生态环境协调能力4个维度选取19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法对银川市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随着社会经济调控策略的实施,不同指标对区域水资源安全贡献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4—2021年水资源安全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期内社会经济调控相关指标对水资源安全的贡献度持续上升,表明社会经济调控策略的实施提升了水资源安全度,减弱了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自2017年起农业用水相关指标逐渐成为银川市水资源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节水器具普及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的贡献度一直为0,说明这些指标代表的领域对于提升水资源安全度已经没有发展空间。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黄会平;李盼中;韩宇平;何思翰;黄晓东;穆文彬;王春颖
    人民黄河. 2024, 1(12): 9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因子、社会经济数据等,对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修正,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核算了各网格单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略有减少,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7 565.54亿、11 473.26亿、14 335.51亿元,草地和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较大;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其次为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集聚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水量、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性影响显著。
  • 赵浩;李晓明;赵立磊;乔龙潭;王郅睿;赵倩卓;李新斌
    人民黄河. 2024, 1(12):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商丹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支撑商洛市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建设,选择2023年商丹盆地地下水资源调查获得的24组地下水水化学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为淡水,整体呈中性,总硬度为200~698 mg/L,平均值为427.79 mg/L;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243~960 mg/L,平均值为545.29 mg/L;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水化学成分受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作用共同控制;地下水中Na+和K+主要受盐岩溶解作用控制,Ca2+和Mg2+主要受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风化溶解作用控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水岩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以正向阳离子交换为主,矿业开采、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影响较大。
  • 潘轶敏;葛雷;周子俊
    人民黄河. 2024, 1(12):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黄河调水调沙对鱼类影响过程,在2023年黄河调水调沙期小浪底坝址至花园口河段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探讨了黄河调水调沙对鱼类影响的主要途径、范围、时限以及程度,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对鱼类的影响局限在排沙期;水体短期内含沙量剧增和溶解氧迅速降低,是对鱼类及其栖息生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水体排泄是引发坝下“流鱼”的主要原因,“流鱼”分为水库鱼类机械性损伤死亡、坝下鱼类窒息死亡以及“浮头”等,随着含沙量沿程迅速降低,“流鱼”现象逐渐减弱,至伊洛河口基本消失;在调水调沙结束两个月后,鱼类总质量基本可恢复至调水调沙前水平。
  • 水土保持
  • 罗东;邹超煜;白岗栓
    人民黄河. 2024, 1(12): 1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AM(聚丙烯酰胺)可用于控制土壤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为探寻施用PAM的最佳方式、促进PAM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于2022年5—10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设置圆锥状黄绵土工程堆积体,以不施用PAM为对照,按照2.0 g/m2的施用量采取先喷水后干撒PAM、先干撒PAM后喷水、直接喷施PAM溶液3种方式在黄绵土工程堆积体表面施用PAM,监测了PAM不同施用方式的黄绵土工程堆积体在自然降雨情况下的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细沟发育数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结果表明:3种方式施用PAM均可增大产流次数、径流量、径流系数,减小侵蚀产沙量、细沟发育数量、细沟侵蚀量、细沟侵蚀系数,降低土壤含水量,其效果优劣排序为直接喷施PAM溶液>先干撒PAM后喷水>先喷水后干撒PAM,先干撒PAM后喷水与直接喷施PAM溶液效果相当。从便于操作和确保效果两方面综合考虑,建议采用先干撒PAM后喷水的施用方式,或根据天气预报在降雨前干撒PAM。
  • 节水灌溉
  • 毕春宁;孙斌;薛建春;李鹏明;吴双
    人民黄河. 2024, 1(1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用水紧张与作物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并考虑黄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的情况,以黄河下游河口区为研究对象,以可供灌溉水资源量作为刚性约束,选取作物经济效益、综合水分生产率、生态效益为研究目标,基于信息熵理论和模糊优选理论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E-FOS-MOP),探究河口区现状年作物在不同降水保证率(50%、75%、95%)下的最优种植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保证率下优化结果均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粮-经”二元结构,降水量的变化对当地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结果影响较大,优化后可满足河口区粮食生产需求。50%、75%保证率下,对优化前后粮食总产量、经济效益、水分生产率、生态效益、农业用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种植结构不仅减少了灌溉用水量,而且各项指标均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蔬菜、瓜果经济作物,显著提高河口区种植业的综合效益;95%保证率下,随着地表水资源的限制和农田灌溉需求的增加,模型在选择综合效益好的作物时受到抑制,导致各项指标比优化前有所降低。
  • 水利信息化
  • 赵量;芦璐;刘翠芬;郭飞;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24, 1(1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工作中存在的信息获取效率低、信息管理成本高、信息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基于“互联网+云架构”体系,以WebGIS技术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支撑,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 EE开发平台以及AOP等软件开发技术,开发一套水利工程移民工作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该系统为移民管理机构、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移民群众等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移民信息动态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管理、决策支持、展示、信息发布等全方位数据服务,满足水利工程移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业务需求。该系统在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古贤水利枢纽等工程移民中进行实践应用,显著提高了移民工作数据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原佳帆;李丹杨;李佳霖;秦学;毛鹏
    人民黄河. 2024, 1(12):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往往需要跨越数年的大量数据集,为了解决数据不足问题,提出一种将时间序列生成对抗性网络(TimeGAN)与CNN-BiLSTM-Attention相结合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混合模型。首先,利用TimeGAN生成虚拟数据来扩展稀疏的数据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大坝传感器数据中的非线性局部特征,运用BiLSTM捕获双向时间序列特征;最后,引入注意力(Attention)机制对BiLSTM层提取的信息特征自动进行权重分配,通过全连接层输出最终预测结果。以贵州省毕节市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验证该混合模型的适用性。建立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CNN-LSTM、CNN-LSTM-Attention、CNN-BiLSTM-Attention 4种基模型,再分别引入TimeGAN,对比各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TimeGAN和CNN-BiLSTM-Attention的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模型,其预测值与监测值最接近。相较于传统单一LSTM模型,混合模型的EMS、ERMS、EMA分别降低了71%、49%、45%,R2提升了20%。
  • 水利水电工程
  • 刘继国;程勇;舒恒;刘夏临;朴昇昊;马保松
    人民黄河. 2024, 1(12):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洞)围岩的地应力状态是隧道(洞)前期设计所需的重要参数。为准确计算地应力,首先搭建水压致裂流固耦合模拟试验平台;之后在该试验平台对不同压裂液流量的花岗岩岩样进行三轴试验,得到相应的压裂参数;最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水平孔地应力计算模型,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设置的地应力大小进行比较,提出修正公式用于改进该模型,进而得到考虑不同压裂液流速的水平孔水压致裂法地应力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压裂液流量越大,裂缝扩展长度越大、宽度越小,压裂体积越大;水平孔水压致裂过程中,泵压的增长形式为非线性;压裂液流量与破裂压力峰值正相关,但达到临界值后继续增大压裂液流量反而导致破裂压力下降;修正后的地应力计算模型考虑压裂液流量,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在9%以内。
  • 王剑;王耀宗;李峰森;卢欣;周志美;谢林波;吴昊;李长明
    人民黄河. 2024, 1(12): 137-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淤泥研制改性工程材料是实现生态疏浚淤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以生态疏浚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掺合料类型、掺合料用量、养护温度与养护龄期等对生态疏浚淤泥固化改性材料力学性能和反应产物成分的影响,并借助XRD、TG/DSC和SEM测试,分析了生态疏浚淤泥固化改性材料的矿物组成和水化产物种类。试验结果表明:掺合料用量和养护龄期对淤泥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试件抗压强度随掺合料用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试件抗压强度最高达8.3 MPa;XRD、TG/DSC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淤泥中黏土矿物与改性剂反应,生成絮状地聚物凝胶,材料结构更加致密均匀。
  • 蒋晗;胡江;李星
    人民黄河. 2024, 1(12):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膨胀土渠坡变形具有季节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为探究膨胀土渠坡加固前后的变形特征,基于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段运行期对膨胀土渠坡增设排水设施前后的变形数据和地下水位数据,构建渠坡多指标面板数据并进行聚类分析,对比传统聚类方法和简化聚类方法的聚类效果,识别渠坡内部位移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增设排水设施对膨胀土渠坡地下水位和变形的影响。典型测点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抬升与渠坡位移变化的相关性较强;仅增设浅层排水设施处理高地下水位膨胀土渠坡的效果有限,不能修复已产生的变形。
  • 陈国锋;李广凯;马仿校;赵云飞
    人民黄河. 2024, 1(12): 149-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边坡变形演变表现出明显的时效特性,基于灰色系统新信息优先理论,通过引入基于新型初始条件优化的等间距NOGM(1,1)模型来强化最新时效因素对水库边坡变形趋势的影响和修正作用,从而提高最新环境变量对边坡变形的影响比重,并采用人工水母搜索算法(Artificial Jellyfish Search Optimizer, AJSO)对相关模型参数进行智能寻优,构建了用于水库边坡变形预测的AJSO-NOGM(1,1)模型。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传统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并且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系数均优于传统GM(1,1)模型的,可以显著提高边坡变形预测精度和鲁棒性,较好地反映水库岩石边坡变形趋势。
  • 庞鑫宇;宋志强;张存慧;王飞
    人民黄河. 2024, 1(12):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震造成损伤破坏的水电站厂房若短时间内无法进行除险加固,则在余震作用下会加重损伤破坏。近断层主余震序列具有特殊的地震特性,对水电站厂房的破坏十分严重,研究其斜入射波动输入方法可以更真实地模拟实际情况,为厂房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参考。通过选取近断层主余震序列,考虑P波不同角度斜入射,研究水电站厂房非线性地震能量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主余震P波斜入射下厂房的总输入能和损伤耗散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近断层主余震作用下厂房的材料非线性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余震峰值加速度大的脉冲型主余震作用下厂房总输入能和损伤耗散能增大最明显,其非线性强于其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