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张萌物;丰富
    人民黄河. 2024, 1(1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黄河流域2006—2020年70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法建立绿色发展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在研究时段内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在研究时段初区域差别较大、在研究时段末各区域趋于一致;2)从流域整体上看,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互促效应,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即以地级市为样本的绿色发展效率受周边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升级受周边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负向影响;3)分区域看,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上游地区二者互促但中下游地区二者互抑,二者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在上、中、下游地区均表现为正向;4)绿色发展效率还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人口规模、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政府行为、城市交通基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 田贵良;包云香;胡豪
    人民黄河. 2024, 1(11):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完善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虑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财政预算收入、人口等经济社会状况和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成效,基于九省(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因素法测算了2021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总额及各省(区)政府财政出资额、分配额。结果显示:1)2021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总额为56.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46.18亿元、各省(区)政府财政出资10.00亿元;2)上中游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治理区各省份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配额相对较高,而中下游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受益区省份分配额相对较低,这有利于鼓励上游省份进一步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3)流域中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常为生态保护的受益地区,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中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鼓励中下游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大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4)因素法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中体现出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平衡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建议:继续加大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
  • 庞博;傅尧;李晓星;狄雅肖;张歌;王丽芳;苏兆瑞
    人民黄河. 2024, 1(11): 1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面板数据,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运用ARDL协整检验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动态影响及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在2011—2020年整体上均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地区间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呈“低低集聚、高高靠拢”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3)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数字经济影响生态环境的效应明显大于技术创新的,数字经济影响生态环境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而技术创新影响生态环境的短期效应小于长期效应;4)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的影响具有极显著正向效应,其中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防治、做好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等建议。
  • 史霄斌;康建军;栾志理
    人民黄河. 2024, 1(11): 2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城市间发展差距缩小,耦合协调等级以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为主,极个别城市处于濒临失调,少数城市出现回落又恢复的迹象;3)时间上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平稳上升3个阶段;4)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分异现象,整体上“东高西低”,四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 水文泥沙
  • 李国豪;张敏;刘俊
    人民黄河. 2024, 1(11):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处于淤积抬升状态,其冲淤演变规律对于下游河道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快速预测不同量级高含沙洪水各河段的冲淤量以及判断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冲淤影响很有必要。根据1960—2021年54场高含沙洪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输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关系式,系统地研究高含沙洪水的输沙规律。结果表明,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进一步按来沙系数分级得到高含沙洪水期的输沙率公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冲淤过程,极大地提高了与实测水沙资料的贴合度。以小浪底水文站为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进口控制水文站,采用按来沙系数分级所求的输沙率关系式能够较准确推求花园口站、夹河滩站、高村站的输沙率,从而计算小浪底—花园口、花园口—夹河滩和夹河滩—高村河段的累计冲淤量。
  • 李小雨;张国栋;尹昌燕;张雪丽
    人民黄河. 2024, 1(1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再现和预估流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Delta降尺度以及多指标评价方法建立CMIP6气候模式数据集,选取12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历史(1980—2014年)及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未来(2022—2100年)除连续干日数(CDD)外的11个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格局相似,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南北向变化率比东西向的大。年际上,11个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不显著的波动性上升趋势。整体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显著。
  • 申冠卿;王平;王佳;张原锋;张广明
    人民黄河. 2024, 1(1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沙搭配关系是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重要因素,局部河段滞沙则是改善下游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槽沿程冲刷不均衡,河床粗化,细沙补给不足,输沙效率明显降低。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及水沙演进规律,建立不同类型洪水滞沙河段(花园口以上河段)与排洪瓶颈河段(高村—艾山河段)的冲淤关系。基于滞沙对河道行洪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排洪瓶颈河段不淤积为约束,提出洪水滞沙的水沙优化配置指标。中泥沙洪水滞沙指标为:洪水平均流量为1 800~3 700 m3/s,平均含沙量为66~235 kg/m3。
  • 防洪治河
  • 王绪;张天航;郭耀峰
    人民黄河. 2024, 1(11):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淤背区新建道路沉降对黄河大堤安全的影响,基于黄河淤背区路用粉土试验结果,提出黄河淤背区粉土累积应变预测模型和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结合路基内部应力计算结果,采用分层总和法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淤背区路基沉降与路堤填筑引发的施工期沉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车辆通行初期沉降发展较快,对大堤影响显著,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基上部50 cm内。沉降和大堤安全受汽车轴重和超载影响显著,车流量影响次之,路堤高度和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小,沉降与超重倍数成幂函数关系。路堤高度每增加1 m,施工期沉降增加约50 mm。路基总沉降量随车重、路堤高度、车流量、超载倍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工后沉降比随轴重、超载倍数、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路堤高度增加而减小,且近似成反比例关系。为保证大堤安全,淤背区路段应控制车辆轴重、超载及车流量。
  • 李亚敏;张楠
    人民黄河. 2024, 1(11):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过程主观性强、未考虑决策者有限理性和后悔规避的心理行为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难题,提出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和后悔理论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方法。首先,结合韧性城市概念,从抵抗能力、预警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将专家极端决策值分布到权重较低位置,通过组合权重的形式求得指标权重,弱化主观偏好极端评价值对权重的影响;然后,考虑专家决策时后悔心理行为特征,构建效用值矩阵、后悔-欣喜值矩阵和感知效用矩阵,得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值;最后,将其运用在河南省洪涝灾害韧性评价中,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均认为河南省洪涝灾害韧性等级为Ⅲ级,提出的方法评价结果精度更高、更贴近实际情况。此外,各地级市韧性等级差异较大,分布不均,整体呈现西南部城市韧性等级高于东北部城市的特征。
  • 娄书建;刘世帆
    人民黄河. 2024, 1(11):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精细化调度是确保防洪安全与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间流域(潼三段流域)无测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壤、土地利用、降水、径流等数据,构建HEC-HMS水文模型,对2021年潼三段流域整个秋汛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区间各支流洪水叠加过程与径流量变化。采用径流系数法(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潼三段流域径流总量并与实测值对比,验证HEC-HMS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HEC-HMS水文模型在潼三段流域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径流总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仅相差2.33%,模拟效果显著优于径流系数法。
  • 水资源
  • 张修宇;康惠泽
    人民黄河. 2024, 1(11):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利用的“瓶颈”制约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刚性水资源约束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引入高效的改进型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II)求解,生成规划水平年2035年不同供水保证率的100组优化配置方案。采用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CRITIC权重法的综合权重计算方法,利用TOPSIS法进行方案排序与优选,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遴选出最优配置方案,为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并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刘洪波;菅浩然
    人民黄河. 2024, 1(11): 7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水资源配置具有多目标、多变量、约束条件复杂、求解结果非线性、求解过程困难等特征。针对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非线性规划等传统优化算法在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中求解结果不合理、计算效率低,求解多目标问题收敛慢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协同进化粒子群优化(CPSO)算法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郑州市为例,构建了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供水量、需水量、供水能力和水库库容为约束的水资源配置模型。通过输入郑州市各计算单元和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量和可用水量,该模型计算并输出郑州市9个区在2019年、2035年的缺水率。结果表明:郑州市供水的区域分布比较均衡,缺水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模型算法进化速度较快,进化的稳定性较优,优化结果在种群中可以很好地保留且对进化方向的主导性很强,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升模型计算效率,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 范红艳;薛宝琪;李玉英;LI B.Larry
    人民黄河. 2024, 1(11):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工程沿线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南、河北18个省辖市共计20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及sys-GMM估计法对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全区水资源静态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但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差异较大,呈京津板块>河南板块>河北板块格局,空间上呈现以京津冀、郑州2个都市圈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结构;全区水资源动态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作用有限;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科技水平、城镇化进程、人口密度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水污染程度、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
  • 金祺;杨银科;孙建峰;岳斌
    人民黄河. 2024, 1(11):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水资源压力来源及其驱动因素,利用西安市2013—2020年各类水资源统计数据研究其水足迹的变化趋势,并结合LMDI分解法来分析技术效应、人口效应、结构效应和经济效应对西安市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安市水足迹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水足迹以内部水足迹为主,其占比为90.24%~95.52%;内部水足迹以农业用水为主,其占比为35.26%~41.82%。从空间结构来看,城六区人均水足迹小于西安市其他地区。2)西安市水足迹在2013—2020年处于水赤字状态,水资源处于超负荷开发利用状态。3)在西安市水足迹驱动因素中,技术效应表现为逆向驱动效果,且对水足迹影响最大;正向驱动因素中经济效应、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影响较大,结构效应对水足迹的影响较前两者小。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刘阳;黄强;董卫
    人民黄河. 2024, 1(11):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命概念分析了河流拥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河流自然价值与内在价值,阐述了河流伦理的定义,并构建了基于河流伦理的生态流域理论体系。运用河流伦理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卫河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经济、水管理、水文化、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8个维度所蕴含的河流伦理思想,并初步探索了基于河流伦理思想的生态流域主成分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卫河流域在开展流域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各维度的统筹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各维度内涵有重点地开展流域管理工作,将河流伦理思想融入生态流域构建中。
  • 方磊;杨凡;赵志鹏;杨丽虎;徐兆祥;姚东绪;王成文;张勃
    人民黄河. 2024, 1(11): 99-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银川平原不同深度(5~600 m)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过程,采用地下水位动态分析方法、Person相关性分析、饱和指数和水化学方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对银川平原不同深度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氚和14C定年方法估算了浅层(5~30 m)和深层(150~600 m)地下水的年龄。结果表明:研究区5~30 m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Mg、SO4·Cl·HCO3-Na·Mg型,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150~300 m、400~600 m深层地下水均为HCO3·CO3-Na·Mg、HCO3-Na·Mg型,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5~30 m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引黄灌溉水补给,地下水年龄9~>68 a,150~600 m深层地下水来源于西部山区,年龄为7 325~25 554 a B.P.;地下水中离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蒸发盐岩、硅酸盐岩的溶解,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影响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变化。
  • 徐梦菲;孙一帆;汪霞
    人民黄河. 2024, 1(11): 106-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州、洛阳两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在河南省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景观格局等方面探究了郑洛沿黄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32 a间耕地面积大幅收缩,建设用地扩张且主要来源于耕地;林草地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及南部地区,2000—2010年耕地向水域的转化主要发生在北部黄河沿岸,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偏移并趋向辐射连片发展;耕地主导地位减弱且空间异质性增强,整体自然连续性下降,破碎化加剧;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密度影响,自然因素是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范霄寒;薛万来;王赛超;李垒;李文忠;刘可暄;朱莎莎;吴卿
    人民黄河. 2024, 1(11): 11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相关性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水源保护的关键区域。以密云水库上游为研究区域,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2018年、2020年研究区水质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大,景观破碎程度降低、斑块数量逐渐增多、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分离程度逐渐提高;不同尺度缓冲区优势景观连通性差别不大,景观组成丰富度和均匀度接近;除TN外,研究区其余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半径为2 000 m的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的解释度最高,2 000 m缓冲区是改善水质的关键区域。
  • 水土保持
  • 曹丹;陈峰峰;贾易周;段彤;党小尼;李超
    人民黄河. 2024, 1(11):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评估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措施的固碳增汇效益,并为全面定量评估水土保持碳汇效益等提供参考依据,以黄土高塬沟壑区杨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和与其毗邻的董庄沟小流域(未治理对比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明晰各土地利用类型尤其人工林地的分布状况及面积等,通过野外调查采样,测算杨家沟小流域人工林地与董庄沟小流域天然草地碳储量,并估算潜在碳汇量及其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杨家沟小流域人工林地的碳储量为10 516.10 t、碳密度为150.23 t/hm2,董庄沟小流域天然草地的碳储量为132.10 t、碳密度为2.28 t/hm2;2)杨家沟小流域约70 a来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使碳储量增加约10 356.50 t,换算成碳汇量为38 008.36 t,碳汇密度约为542.98 t/hm2;3)杨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措施的单位面积碳汇效益为1.0万~3.5万元/hm2,潜在碳汇价值为68.59万~244.20万元。
  • 节水灌溉
  • 唐渊;马文波;温红艳;王国强;申丽霞;吴建华;张玉胜;成一雄
    人民黄河. 2024, 1(11): 126-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含沙水流对明渠流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采用VOF-DPM模型对明渠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不同进口流速和含沙量组合条件下渠道内流量、液位及泥沙颗粒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量水设施的流量误差与液位误差。结果表明:采用VOF-DP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含沙水流在明渠的流态,通过开展不同流量级的流量测试可知,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巴歇尔槽流量计误差最小(-3%~1%),超声流量计(-4%~3%)和电磁流量计(-9%~2%)量测效果均较好,雷达流量计误差较大(-20%~4%),说明非接触式流量计在高含沙量、大流量的情况下需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超声液位、电磁液位与雷达液位误差均较大,试验中尾部巴歇尔槽壅水以及泥沙在渠道底部淤积是造成较大液位误差的原因之一。
  • 水利信息化
  • 苏强
    人民黄河. 2024, 1(11):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BIM多表现为单体模型,各专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为了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和设计质量与效率,以BIM+GIS技术为基础,分析水利工程BIM设计流程以及BIM+GIS协同管理需求,提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过程中任务、计划、人员等多方协同管理机制,研发BIM+GIS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以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工程为例,进行平台实际应用。应用情况表明:利用BIM+GIS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工程计划编制与汇总、任务调整变更、形象进度控制、设计方案论证评审等的统一管理;基于BIM+GIS的协同设计实现了模型总装、碰撞检查、优化设计等;基于BIM+GIS的设计协同交付实现了工程设计成果的校审和交付。
  • 侍恒;曾贺;苏磊;张宝森;刘昌辉
    人民黄河. 2024, 1(11):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控导工程监测过程中采用的传统水下高程测量方法存在操作人员多、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以神堤控导工程12坝—20坝为例,采用无人机、无人船等非载人式勘测技术,对河道水上地形和水下地形展开同步测量。引入坡度因子对区域生长法进行改进,以目视解译方法识别的林木区域为基准,分析对比区域生长法和考虑坡度的区域生长法的识别准确率。采用自然邻域法对水下地形数据进行插值并与水上地形数据融合,得到神堤控导工程水上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与工程三维视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和无人船一体化测绘生成的DEM成果,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考虑坡度的区域生长法识别控导工程的防浪林和行道林,识别正确率达92.47%。
  • 水利水电工程
  • 谷宇;苏怀智;姚可夫;漆一宁;龙江
    人民黄河. 2024, 1(11): 142-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坝变形安全评价中的多属性有序分割问题,综合考虑最小代价原则、置信度准则与级别特征值,提出基于属性识别-组合赋权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大坝变形特点与成因,选取裂缝开合度、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作为大坝变形的安全评价指标,运用K-S检验法确定评价指标数学分布,基于典型小概率法与3σ原则拟定安全监控指标,进一步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基于改进博弈论融合主客观权重,实现属性识别理论框架下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以工程实例检验该综合评价方法,并与工程实际情况、集对分析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 张雪才;毛明令;陈丽晔;张富富
    人民黄河. 2024, 1(11): 149-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斜支臂表孔弧形闸门中支臂结构易破坏及布置不尽合理等问题,采用空间体系法对斜支臂表孔弧形闸门支臂结构的布置形式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5种常用支臂结构形式对斜支臂表孔弧形闸门结构及支臂自身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振动特性的影响,结合水工金属结构大数据技术,综合考虑闸门支臂在结构设计、制造加工、运输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优缺点,给出了表孔斜支臂弧形闸门支臂的合理结构形式,并阐明了支臂结构中竖撑和斜撑对支臂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成果经实际工程证明是合理的。
  • 张瑜;李红艳;崔建国;张峰;史文韬;马熠阳
    人民黄河. 2024, 1(11):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兼顾可靠性和经济性,对高扬程、多起伏输水管道停泵水锤防护设备参数进行优化,构建BP神经网络模拟水力过渡过程,以空气阀和单向调压塔参数为决策变量,协同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优化得到Pareto最优解集,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决策确定最佳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结果表明,相比初始方案,优化方案以低于92.06%的单向调压塔容积提供相近的正压防护效果,管道沿线最低负压提升49.28%,与无防护措施相比,在满足管材耐压能力的同时,管道沿线最大、最小压力与屈服能力上、下限的最大差距分别减小84.02%和65.00%。该方法可实现停泵水锤防护计算与智能优化算法有效链接,确定可靠且经济的停泵水锤防护设备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