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景来红;万占伟;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24, 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保安的核心工程,水库拦沙期是防洪减淤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时期。分析新形势下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对小浪底水库运用的新要求,指出尽可能延长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年限,使水库长时期保持较大的有效库容,尤其是防洪库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处理大洪水的能力强,有利于预防“黑天鹅”降雨事件;水库防洪运用后滩库容损失小,有利于水库长期保持较强的防洪能力;水库拦沙库容与调水调沙库容结合利用,可明显增强调水调沙活力,为古贤水库投入运用后发挥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创造库容条件;拦沙库容用于下游滩区防洪,有利于提升滩区防洪标准,降低滩区中常洪水漫滩损失。优化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实施水库清淤、尽快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等是延长小浪底水库拦沙年限的重要措施。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刘建华;普凌宇
    人民黄河. 2024, 1(1):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厘清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现状、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与互动关系,进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从理论上分析了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基于黄河流域64个地级市(州)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PVAR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有所提升,但仍普遍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特征,呈现分别以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为核心的圈层状分布格局;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形成了分别以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高值区;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协调水平整体上还较低,当前仅实现了由轻度失调水平向濒临失调水平的跨越,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点;4)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较强的自我依赖性,高质量发展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
  • 马明娟;殷文琦;吴亚齐;夏菲菲;李强
    人民黄河. 2024, 1(1):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碳生产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为协调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核算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碳生产率,基于DEA-Malmquist的全要素碳生产率模型计算所得数值分析了九省(区)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化格局,识别了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2007—2017年九省(区)的碳生产率平稳上升,增幅高达283.3%;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缓慢,维持在1.000左右。2)在空间维度上,受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影响,碳生产率和全要素碳生产率区域异质性较大,呈现“下游显著高于中游、中游略高于上游”空间演变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上中游属于技术效率拉动型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微弱,而下游属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型区域。基于此,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广低碳发展模式,立足低碳技术创新、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等策略建议。
  • 张杰;张剑勇;马蓝
    人民黄河. 2024, 1(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生态保护水平的区域格局由“下游高、中上游低”变为“中上游高、下游低”,高质量发展区域格局由“上中游高、下游低”变为“上中游低、下游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基本属于相互协调型,呈现由高质量发展相对滞后型向生态保护相对滞后型转变的趋势;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大致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过程,今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 王慧丽;徐玉杰;张靖妮;康美佳
    人民黄河. 2024, 1(1):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基于“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视角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高质量发展测度模型,采用高质量发展贴近度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61个地级市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等分析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2)目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普遍较低,从空间上看,上、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接近且均明显高于中游城市。3)黄河流域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其“三生”水平均较高,这类城市较少;分布于生态环境较好的上游地区和经济发展较为强劲的下游地区部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类城市“三生”中的1个或2个发展水平较高,属非全面发展,这类城市也较少;占比较大的其他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这类城市“三生”水平均相对较低。建议:1)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各城市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补齐“三生”短板;2)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及城市群竞争力,使其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3)抓住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
  • 水文泥沙
  • 陈翠霞;朱呈浩;高兴;罗秋实
    人民黄河. 2024, 1(1):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水调沙是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河水沙情势以及水库和河道边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现状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的需求。基于黄河水沙特性以及多年调度经验,提出“丰调枯蓄”的调水调沙思想和运用方式,即根据来水条件变化灵活地调整当年调水调沙策略,丰水年多开展调水调沙以使水库多排沙、河道多输沙,平水年适当开展调水调沙以满足多目标需求,枯水年不开展调水调沙以蓄水兴利。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现状运用方式,“丰调枯蓄”运用方式可实现调水调沙的年际调度,使小浪底水库排沙、供水、生态、发电效益得到全面提升,计算期50 a水库累计淤积量减少5.78亿m3,不满足下游供水的年均时间少1.1 d,出库含沙量大于80 kg/m3的年均时间少0.9 d,年均发电量增加1.2亿kW·h。
  • 张世安;吴嫡捷;袁峥;李昆鹏
    人民黄河. 2024, 1(1):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黄河泥沙基坝体材料的抗冲刷性能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固化剂掺量和冲刷时长对黄河泥沙基坝体材料抗冲刷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设置了不同固化剂掺量及不同冲刷时长的对照组。本次试验对比不同固化剂掺量及冲刷时长对试块抗冲刷性能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函数拟合。从拟合后的函数图像分析,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试块的抗冲刷性能提升,但考虑到建设成本问题,固化剂掺量为30%最为符合工程需求。
  • 防洪治河
  • 胡一三;曹常胜;夏修杰
    人民黄河. 2024, 1(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白鹤镇至陶城铺河段两岸堤距宽,历史上河道冲淤变化迅速、河势游荡多变,经多年河道整治,总体上河势得到基本控制,滩槽逐步稳定。在此条件下,为促进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滩区发展,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将河道粗分为河槽与滩地,首次提出河槽线的概念,明确了河槽线的含义及绘制河槽线的原则,强调绘制河槽线要以防洪安全为前提,给出了河槽线的绘制方法及其现场标示办法,分析了河槽线的作用等。
  • 张若旭;张丽萍;李小涛;范锦龙;江威;宋小宁;宿潇野;刘芮涵
    人民黄河. 2024, 1(1):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是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估算的基础,为满足洪涝灾害灾情农作物损失快速评估的精度要求,亟须构建一种将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农作物实时调查和灾情评估方法。以2021年河南省暴雨洪涝灾害为例,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与实地调研获取的真实地物样本数据,开展河南新乡卫辉市农作物精细分类研究,结合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洪水淹没历时演算结果,对卫辉市此次洪涝灾害事件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卫辉市洪涝灾害类型主要为河流高水位入侵洪水和地势低洼地区内涝滞水,洪水淹没历时集中在30 d以内,最大淹没面积98.62 km2,出现在7月31日;受灾地物类型为主要农作物玉米、道路周边的绿化林地以及卫辉市城区;提出的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真实地物样本的洪涝农作物灾情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时效性。
  • 水资源
  • 杨屹;解泽宇
    人民黄河. 2024, 1(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交互状态是影响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亟须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探索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提供新思路。以黄河流域5个城市群为例,依据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2010—2019年水足迹与城市发展指数的耦合协调度及水资源利用差异分析框架,采用Theil变异指数方法,对耦合协调结果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足迹年均减少0.43%,城市发展指数年均增长0.73%,二者耦合协调等级呈升—降—升的不稳定状态;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水平差异是造成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在不同城市群发展阶段中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差异显著。建议构建跨域水资源共治体系、发挥城市群水资源公共政策的调节作用、系统规划城市群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安全格局。
  • 王利艳;黄渝桂;张楠
    人民黄河. 2024, 1(1):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主观性过强、未考虑自然人有限理性和后悔规避心理行为特征造成评价结果失真的问题,提出基于OWA(有序加权平均)算子赋权和后悔理论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方面构建29个评价指标;采用OWA算子对决策数据重新排序,充分考虑数据位置和大小,弱化极端决策数据对权重的负面作用;选择后悔理论中决策数据效用值和理想效用值间的差异性作为评判专家主观性的依据,实现决策主观数据的客观化,从而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后对郑州市2017—2022年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AHP(层次分析法)和后悔理论、OWA算子和模糊数学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OWA算子赋权和后悔理论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均认为郑州市水资源重度脆弱,但该方法评价结果相对误差更小,更贴近实际情况,可更好地用于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 金子涵;李海明;肖瀚;王瑞芬;杨丽霞
    人民黄河. 2024, 1(1):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可再生能力,以太原盆地孔隙含水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利用GMS软件中的MODFLOW模块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校准。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回归补给率、补采平衡率、天然补给可用率、调蓄系数、贮水系数与导水系数6项评价指标,建立了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下水总体流动特征为从盆地北部流向南部,从盆地周边山区流向平原地区;研究区各分区的地下水可再生性综合评价指数介于0.06到0.08之间,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较弱。
  • 南宏业;李翠梅;王浩;何岩;周焯
    人民黄河. 2024, 1(1):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需水量预测是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调度的基础,为提高其合理性,针对需水量变化的波动、不确定性特点,提出一种改进鲸鱼算法(CIWOA)优化BP神经网络与灰色置信区间估计相结合的需水量区间预测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需水量影响因子,输入CUBIC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权重改进的鲸鱼算法优化BP模型(CIWOA-BP),结合灰色置信区间估计建立组合区间预测模型,对银川市需水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IWOA-BP模型预测精度高于普通鲸鱼算法优化BP模型(WOA-BP)、遗传算法优化BP模型(GA-BP);CIWOA-BP模型与灰色置信区间的组合模型优于其与BOOTSTRAP区间估计组合,在置信度90%时需水量区间预测合理、可靠。
  • 王旭东;;苏小茹;;韩鹏飞;;刘升阳;张锁;朱晓倩;邢朕国;王路军;
    人民黄河. 2024, 1(1):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河床介质渗透系数非均质性对潜流交换的影响,应用随机一阶分析工具,分析潜流交换通量与河床不同空间位置渗透系数的互相关关系以及渗流流速方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潜流交换通量与渗透系数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关系最强的区域位于沙丘表面附近;忽略河床非均质性将导致河床浅层位置的流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野外应重点监测河床浅层位置的渗透系数以减小潜流交换的不确定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薛伟贤;臧倩文;程爱联;王佩
    人民黄河. 2024, 1(1): 8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承载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借助生态效率可以揭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已有研究测算城市生态效率通常将其置于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鲜少考虑城市的差异性。构建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57个城市生态效率,并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剔除了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政策和外商直接投资等环境变量的影响后,黄河流域九省(区)城市生态效率有所下降,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较传统超效率SBM模型更加合理;时间演变特征上,黄河流域九省(区)大部分城市的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上游城市生态效率下降幅度较大;空间分布特征上,黄河流域九省(区)大部分城市集中在低生态效率区,从西到东呈现“低-高-低-高”交替式空间分布态势。
  • 郭荣幸;王超梁;陈济民;韩红印
    人民黄河. 2024, 1(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光谱遥感技术可根据遥感波段信息反演水质参数,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速度和质量,为大范围水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的Sentinel-2多光谱影像以及采样点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最佳光谱波段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对小浪底水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3-N)进行了遥感反演,验证了反演模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并反演了各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4种水质参数反演模型中,COD模型精确度和稳定性最高,其次是TP、TN,最低的是NH3-N,水库出水口和部分边缘COD质量浓度较高,水库中心TN、TP和NH3-N质量浓度高于边缘处。
  • 李政隆;樊彦国;王雪怡;李薇;张治梅;管青春
    人民黄河. 2024, 1(1):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受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环境遭破坏,及时准确地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于生态保护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为解决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植被要素精确监测的问题,将改进的高光谱植被指数(IHSVI)与顾及水效益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WBEI)相结合,提出优化的顾及水效益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OWBEI),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反演精度。选取2000年、2006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的Landsat影像基于优化的顾及水效益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评价。结果表明:优化的顾及水效益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高了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反演精度,反演精度提升至90%;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在内陆农村地区优于黄河沿岸及沿海城市地区,且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以2012年为转折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王芳;吕锐;张波;唐永;焦家如;孟寒冬
    人民黄河. 2024, 1(1):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黄河沿线区域系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外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黄河沿线郑州段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框架并提出实现路径。针对空间边界相对明确的遗产廊道,其构建路径包括4个阶段:以全流域视角进行区域总体价值认知;在宏观尺度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信息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在中观尺度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层次分析法开展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源综合评价并识别优先发展空间单元;综合考量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和组团集群式分布的优势景源空间,构建“先底后图”的保护-发展空间格局,从生态空间、文化遗产空间、人居景观空间角度提出针对性策略,促进规划落地实施。借此丰富遗产廊道的规划理论与技术,以期为我国黄河流域同类型地区规划提供参考。
  • 项新建;颜超龙;费正顺;郑永平;李可晗
    人民黄河. 2024, 1(1):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单分类器对不同水质类别识别不均衡、水质分类准确率较低、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分类器和证据理论融合的水质分类方法。选取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改进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和贝叶斯分类器3种分类器,通过全概率公式构建信度函数,基于证据理论对信度函数进行融合,获得多分类器融合模型。从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发布的2022年3月1—22日水质数据中选取3 558条数据为样本集,采用DNN水质分类模型、PSO-SVM水质分类模型、贝叶斯水质分类模型和多分类器融合模型对待测样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多分类器融合模型对水质类别判定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4.2%、93.8%、94.2%和94.0%。相较于DNN水质分类模型、PSO-SVM水质分类模型、贝叶斯水质分类模型,多分类器融合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5.6%、9.8%和13.6%,精确率分别提高5.2%、10.0%和10.9%,召回率分别提高5.6%、9.8%和13.6%,F1值分别提高5.4%、10.2%和12.3%,多分类器融合模型在水质分类方面的准确性和适应性更高。
  • 水土保持
  • 朱小勇;王晶;张帆;杜亚娟;李远航;李普
    人民黄河. 2024, 1(1): 11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满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黄河保护法》有关规定,结合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特点,在全面分析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立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的水土保持国家标准体系,广泛征集有关省(区)业务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包括基础类、规划设计类、治理类、淤地坝类、监测类、监管类、信息化类、试验示范类等8类73项标准(其中沿用原有标准48项、建议新增标准25项)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设框架。
  • 节水灌溉
  • 武梦晗;王弋
    人民黄河. 2024, 1(1):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水资源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以新疆典型流域灌区莎车灌区为例,从灌区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灌溉用水量三个角度入手,运用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对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与分析,并探讨了通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促进灌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在现状年使用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可以使固碳量增加0.8 t,经济效益增加58 453.88万元,并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总量111.02万m3。2)对2025年和2035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多目标规划与调整后,不仅实现了节水,而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显著提高。
  • 水利信息化
  • 臧超;左其亭;李强坤
    人民黄河. 2024, 1(1): 126-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黄河模拟器进入可操作阶段,尽快发挥黄河模拟器在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经济不平衡以及生态脆弱等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梳理并构建了黄河模拟器智慧化计算方法体系。基于对智慧化计算概念的理解,分别从数据存储及预处理、模拟算力、迅速响应3个方面需求以及生态保护与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灾害评估与应对3个方面意义解析了黄河模拟器的智慧化计算的重要价值。依据黄河模拟器的建设框架,重点从模拟体系和服务体系两个方面详细归纳了智慧化计算方法的仿生智能计算、机器学习、模糊计算以及融合计算4个分支,展望了黄河模拟器智慧化计算方法带来的时代变革,发掘其在发展规划、灾害处理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
  • 水利水电工程
  • 滕海波;陈紫涵;张妍;许泽帆;李敏
    人民黄河. 2024, 1(1): 132-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TBM隧洞施工安全状态及关键影响因素,结合TBM隧洞施工特点,构建了TBM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二元语义的组合赋权法,引入多级相交情况下的模糊正态分布作为模糊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函数分布,构建了TBM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安全风险水平处于中等风险,其中安全事故风险为较低风险;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管理风险和自然风险为中等风险;地质风险为较高风险,应重点控制。
  • 杨风威;金俊超;杨凡杰
    人民黄河. 2024, 1(1): 139-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护盾TBM采用预制管片、回填豆砾石和灌浆的方式进行支护施工,豆砾石回填灌浆层的性能和密实度是影响TBM隧洞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以西北某双护盾TBM施工的引水隧洞为工程依托,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部位豆砾石回填灌浆层的力学性能,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豆砾石回填灌浆层性能与密实度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灌浆密实度不均匀的影响,豆砾石灌浆体的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在衬砌与豆砾石不存在脱空状态的条件下,豆砾石回填灌浆层参数取值不同对衬砌受力分布规律影响不大,但衬砌各个部位的应力有所变化;衬砌与豆砾石脱空部位受力状态与不脱空时存在显著差异,在脱空部位管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受力情况,部分区域应力超过衬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衬砌混凝土可能出现裂缝。在隧洞施工中应重点关注衬砌与豆砾石之间结合是否紧密,加强豆砾石回填、灌浆的质量监督。
  • 程小龙;张斌;刘相杰;刘陶胜
    人民黄河. 2024, 1(1):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精度,针对大坝变形数据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数据处理群集法(GMDH)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算法(ARIMA)进行大坝变形预测研究。采用CEEMDAN将大坝变形原始数据分解为高频随机分量、中频周期分量和低频趋势分量,再分别采用GMDH模型、ARIMA模型对高中频分量、低频分量进行预测,建立基于CEEMDAN-GMDH-ARIMA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以江西上犹江水电站为例,将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反向传播(BP)、径向基函数(RBF)、GMDH和CEEMDAN-GMDH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EEMDAN-GMDH-ARIMA模型的均方根误差(ERMS)、平均绝对误差(EMA)、相关系数(r)分别为0.048 mm、0.035 mm、0.994,均优于BP、RBF、GMDH、CEEMDAN-GMDH模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能够很好地体现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趋势。
  • 彭直;楚楠;王浩;宋琳月
    人民黄河. 2024, 1(1):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建设投资是重要的基础性投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十二五”“十三五”(2011—2020年)期间为时间序列,依据河南省水利建设投资数据,利用对比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投入产出法、贡献率分析法等,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水利建设投资的变化特征和趋势、水利建设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产出效益的关系、水利建设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结果表明:水利建设投入额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高度相关,但水利建设投入额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扰动水利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将研究结果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GM预测模型和ARIMA预测模型拟合预测得到“十四五”期间河南省水利建设投资总规模为2 838.95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对GDP平均贡献率为0.41%,对财政收入平均贡献率为3.70%。同时,对河南省下一阶段水利建设投资优化提出了建议。
  • 李良东;俞钢;刘超
    人民黄河. 2024, 1(1): 15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把移民安置工作融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并举。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审视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模式的特殊性,提出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征地移民的“宜移+宜产+宜美+宜居+文明”的安置新模式。此模式有利于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为河南省后续大规模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积累了案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