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姚文艺;张攀
    人民黄河. 2023, 1(2):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高标准淤地坝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基于高标准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分析了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与技术标准发展历史进程,探讨了高标准淤地坝定义与内涵,提出了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展望了高标准淤地坝发展前景。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经历了起源、作用提升、坝系形成、规范建设、建设波动、高标准建设等6个阶段450余a的发展过程,高标准淤地坝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淤地坝建设从“量”的发展进入“质”的提升新时期;淤地坝技术标准伴随着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总结,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和之后不断完善、不断修订的过程;高标准淤地坝较之一般的淤地坝具有特殊的本质特征、价值及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包括淤地坝在内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链中高标准淤地坝的地位与驱动机制、高标准淤地坝建设技术标准等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必将促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并对区域生态治理、衍生经济、社会文化、景观格局等的深度融合及协同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崔艳芳;张国兴
    人民黄河. 2023, 1(2):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缓解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是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讨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达峰预测,选取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2000—2020年数据,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分析其碳排放影响因素,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碳排放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趋势。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人口规模、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单位GDP能耗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抑制作用;不同情景下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应推动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建议。
  • 吴江婷;田原
    人民黄河. 2023, 1(2):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给黄河流域各省(区)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模型Super-SBM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推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间接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情况,采用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平均绿色创新效率为0.909,接近DEA有效水平;各省(区)绿色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体表现为下游省份(鲁、豫)>上游省份(青、川、甘、宁)>中游省份(蒙、陕、晋);2019年除宁夏和陕西外,其他各省(区)均达到了DEA有效水平。②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变化指数均大于1、时段平均值为1.139;黄河流域各省(区)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除宁夏外均呈上升趋势,上升较快的省份有青海、四川、陕西,上升较慢的省份有内蒙古、甘肃。③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有一定负面影响,政府支持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显著,技术市场成熟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有积极影响。建议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加快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技术水平,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增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 邱梦;左其亭;马军霞;张建伟
    人民黄河. 2023, 1(2):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性和准确性,通过ArcGIS图层叠加、分割等方法,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分区,并在“压力-状态-响应”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MI-P方法对63个市(自治州)和192个生态分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EHCI)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中,水资源量、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是关键要素;②从黄河流域整体来看,西南部地区生态系统较为健康,中部和东部地区处于亚病态,北部地区生态系统处于临界状态;③承受压力较大地区,其状态较差,承受压力较小的地区,其状态较好,响应效果显著的地区往往状态较差;④在同一地级行政区中的不同生态分区的状态各不相同,健康区域与病态区域并存。
  • 水文泥沙
  • 吴岳昆;孙一;侯志军;伊晓燕
    人民黄河. 2023, 1(2):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急弯在天然河道中广泛存在,研究其水沙运动规律,对急弯河段河道整治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黄河下游连续急弯河段,以非恒定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连续急弯对河段输沙能力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连续急弯造成额外的能量损失,在特定水沙条件下导致河道整体上呈淤积状态;连续急弯河段输沙能力沿程减弱,整体上呈现出流量越大输沙能力减弱程度越大的特征;急弯的平面几何特征可用中心角(θ)和曲率半径与河宽之比(rc/B)的乘积表示;涨水阶段,弯道平面几何特征与输沙能力负相关;退水阶段,当漫滩流量接近平滩流量时,输沙能力在局部弯道稍有恢复,水流归槽后,弯道平面几何特征与输沙能力又恢复为负相关关系。
  • 王明玮;温跃修;严登华;荐圣淇
    人民黄河. 2023, 1(2):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气候事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针对GFDL、FGOALS和CCSM4这3种CMIP5气候模式,对RCP2.6、RCP4.5、RCP8.5未来情景下的黄河流域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CP2.6、RCP4.5、RCP8.5情景下流域日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052、0.170、0.470 ℃/10 a,日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029、0.170、0.460 ℃/10 a。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出一致性,从黄河上游河源区向中下游呈上升趋势。未来情景下黄河流域整体年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到21世纪后期,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年降水量的增幅变大。
  • 江肖鹏;王远见;杨飞;杨洲
    人民黄河. 2023, 1(2):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加速异重流虽在理论上早已被证明存在,但是现实中受观测条件限制,仅在个别大河入海口被观测到。本研究设置了一个水沙异重流试验水槽,在不同工况下分别塑造了减速异重流和自加速异重流过程,试验结果验证了自加速异重流发生的理论临界条件,系统描述了异重流自加速与减速的演进过程。
  • 高兴;朱呈浩;刘俊秀;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23, 1(2):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调水调沙连续开展二十余年,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减淤、塑槽、生态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但新时期黄河水沙情势异变,水库及河道边界条件也发生调整,调水调沙面临冲刷效率下降和后续动力不足两个突出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变化,有必要对调水调沙进行优化创新,以更好发挥其长期综合效益。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结合工程实际调度经验,提出基于现状水沙调控工程体系优化调水调沙的措施,包括小浪底水库多排沙提供沙源以及挖掘干流水库群潜力为调水调沙补充后续水流动力。从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角度,提出完善调水调沙的建议:一是加快推动骨干工程建设,完善水沙调控体系;二是积极创新调水调沙运用模式,动态优化调控指标。上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可有效解决黄河泥沙治理难题。
  • 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
  • 王婷;马怀宝;王远见;任智慧;王子路
    人民黄河. 2023, 1(2):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2020年为黄河丰水年份,小浪底水库前汛期、洪水期均开展了较长时间低水位排沙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排沙效果。3个汛期小浪底水库低水位排沙运用历时合计为95 d,低水位运用期间水库排沙合计为12.272亿t,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量的51.7%。库区干流整体发生强烈冲刷,塑造形成明显滩槽。2018年4月—2020年10月库区干流河槽共冲刷2.823亿m3,库区干流滩地共淤积泥沙0.868亿m3。2020年汛后干流最大河槽宽度约930 m,干流槽库容为5.212亿m3。较大的河槽意味着较大的过流能力,后续含沙水流漫滩机会及漫滩量减少。2021年汛期泥沙主要淤积在河槽,淤积量为1.281亿m3。建议洪水期小浪底继续开展低水位排沙运用,长期保持库区较大河槽,有利于水库排沙,同时减缓滩面抬升速度。
  • 李洪;由丽华;王宏伟;王强;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3, 1(2):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泥沙淤积是造成有效库容减少、运行成本增加以及水库寿命缩短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判别水库的淤积形势以及开展合理的排沙措施是解决水库淤积的有效途径。紫坪铺水库自汶川地震后,入库沙量呈增加趋势,对水库的安全运行及下游用水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岷江上游径流量呈减小趋势,地震后有少许恢复,但仍处于偏枯状态;地震后入库沙量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水库淤积总量为1.952亿m3,占总库容的17.55%,泥沙总体淤积在库区中部,坝前淤积相对较少;为应对水库淤积问题,提出减少水库淤积的措施、异重流排沙、人工清淤以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上库调沙,下库调水”的综合减淤方式,以期为紫坪铺水库健康长效运行提供决策建议。
  • 由丽华;欧阳莉;赵阳;王强;杨飞
    人民黄河. 2023, 1(2):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异重流是河道挟沙水流潜入水库清水之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水沙运动现象,对水库减淤排沙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紫坪铺水库近年来沙量剧增、水库淤积严重的问题,耦合水动力学泥沙基本方程与异重流运动方程,构建了紫坪铺水库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并对水库水沙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对进出库流量、出库含沙量、深泓线以及库区淤积分布进行模拟,且具有较好的精度。该模型可为紫坪铺水库未来不同水沙情景模拟以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为西南地区多沙水库水沙运动过程研究以及排沙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 防洪治河
  • 苏茂林;邓宇;蔺冬
    人民黄河. 2023, 1(2):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凌汛具有预见期短、信息获取难、防控难度大、灾害范围广等特点,亟须对黄河凌汛灾害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围绕黄河冰凌理论、冰凌监测、凌情预报、水库调度和破冰技术等,基于水文学、热力学、河床演变学、统计学、水运动学、爆破学等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概述了冰凌演变基本规律、一体化凌情监测技术、凌情预报技术、水库防凌调度技术和破冰排凌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基本解决了凌情信息获取难、凌情信息量掌握少、凌情预测预报精度低、冰塞冰坝形成迅速而破除效率低、防凌调度经验不足等严重影响黄河防凌减灾的多项难点问题。
  • 苏茂林;沈洁;王博强
    人民黄河. 2023, 1(2):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金堤滞洪区是黄河流域的保留滞洪区,是防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后,北金堤滞洪区的分洪运用概率降低为近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洪水分洪量为建库前的30%左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滞洪区分洪运用与区内建设发展矛盾不断增大。从黄河防洪减淤的长远考虑,北金堤滞洪区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防洪减灾措施。滞洪区建设发展需保障滞洪区防洪功能,保障蓄滞洪容积,非防洪工程建设不得损害滞洪区功能,并采取必要的防洪自保措施、规划好撤退线路,最大限度保证滞洪区内人员安全。
  • 李馨楠;向波;张婧;王东;赵红兮
    人民黄河. 2023, 1(2):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堆积体的存在对其附近水流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在通过水槽试验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良好的基础上,开展淹没堆积体附近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堆积体在处于淹没状态时,对堆积体顶部以下的水流仍然起到有效调节作用。在近床面流层,高紊动区是主流扩散所导致的,随着流层上升,高紊动区的分布范围和强度主要受到回流区的控制。涡量较大的区域产生于堆积体表面流场、回流区与主流区的交界范围内,由于这两个区域的涡量较大,因此可能更有利于堆积体颗粒的起动及泥沙输移。
  • 李溪智;钟寰;李振山;韩鹏
    人民黄河. 2023, 1(2): 7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滩区洪水演进沿用河槽洪水演进的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反映滩区洪水演进的特性。以黄河下游长垣一滩为例,提出滩区洪水流量与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洪水演进双线图。根据洪水水量特征将滩区洪水演进划分为完全行洪、趋稳型蓄洪、增长型蓄洪、峰值型蓄洪4种类型,根据洪水演进方向特征将滩区洪水演进划分为单稳独立型、单变独立型、双变独立型、双变交叉型4种类型,更加直观地反映滩区内不同位置的洪水进出水量和方向的分布特征。通过集中度、一致性和转向角3个特征值分析长垣一滩不同淹没时间和地形条件下,滩区洪水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以期为未来滩区洪水淹没信息的确定奠定基础。
  • 水资源
  • 孙才志;段兴杰
    人民黄河. 2023, 1(2):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熵值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该系统2008—2018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①从黄河流域整体视角来看,2008—2018年该系统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压力,系统长期处于高环境负荷状态,造成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②从黄河流域各省(区)视角来看,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应加大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小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上游省(区)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③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均衡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
  • 吴丹;刘孟瑶
    人民黄河. 2023, 1(2):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PSIR模型框架,明晰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机理,系统设计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匹配性评价法、灰关联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及明晰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黄河中游地区驱动力指数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压力指数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应对用水需求压力的能力总体得到有效提升;状态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影响指数均持续提高,用水效率和排污绩效持续提高;响应指数均持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总体来看,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呈稳定增长态势,河南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最高。
  • 陈永政
    人民黄河. 2023, 1(2):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需水预测是城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提升需水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非线性预测模型。针对灰狼优化算法(GWO)寻优过程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采用一般性反向学习与非线性控制参数对其进行改进,以提升全局优化性能。改进后的GWO算法更适合应用于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拟合,因此将其引入LSSVM需水预测模型,用来拟合模型的超参数。采用上海市近年来城市供水数据来检验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城市需水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0.78%,最大相对误差为1.37%,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可作为需水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马志峰;蒋思奇;赵利
    人民黄河. 2023, 1(2):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黄河下游河滩地和水域的土地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各类型土地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黄河下游河滩地和水域土地功能变化的影响强度以及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与水沙功能用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前者沿河道呈带状分布,面积变化呈现急剧减少、缓慢增加、稳定的变化趋势,后者沿河道分布,用地总体表现为剧烈增加、微弱增加、稳定的态势;土壤类型、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功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功能变化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 汪伦焰;李颖;安晓伟;梁梦轩
    人民黄河. 2023, 1(2): 106-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供应商选择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考虑供应商自身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从财务状况、技术实力、管理能力、信誉和技术解决方案5个方面构建了可持续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概率犹豫模糊和MULTIMOORA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供应商决策模型。为了克服专家认知差异,引入Shapley值对AHP确定的指标权重进行修正。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决策信息的完整性、降低决策模型的复杂度,引入概率犹豫模糊Maclaurin对称平均算子(PHFMSM算子)对决策信息进行集成。以平舆县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供应商选择为例,对模型的有效性验证表明,决策过程中考虑供应商自身可持续性具有合理性,可以提高决策结果的可靠性。
  • 张晓山;张旺锋;高新宇;韦建芳;刘影
    人民黄河. 2023, 1(2): 11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甘州区1991—2020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并构建RSEI指数,考虑数字高程数据及人口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甘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甘州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991—2020年甘州区RSEI从0.306 9上升到0.368 0,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空间布局较稳定,但中部绿洲向外扩展的同时内部破碎化程度加剧,南端花寨乡和安阳乡生态环境质量极不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聚类特征明显,高-高聚类区集中分布在中部绿洲,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30 a内甘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积大于恶化面积,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从影响因子来看,所有因子的影响均显著,多因子交互作用明显,主导因子为绿度和干度,人口密度的影响力在逐渐提升。
  • 水土保持
  • 徐广泽;李松阳;钟小燕;张越;蒋芳市;葛宏力;林金石;黄炎和
    人民黄河. 2023, 1(2): 12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的固结条件下崩岗崩壁土体抗剪强度因孔隙变化、水分运动等而发生变化,深入了解崩岗土壤固结过程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对于解析崩壁土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崩岗崩塌侵蚀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通过对典型崩岗各土层试样进行不同时间预压固结,采用四联直剪仪测试土壤的抗剪强度,分析了固结时间与崩岗土体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崩岗红土层土体抗剪强度在土壤含水率为20%时相对较大但随固结时间的延长呈减小趋势,在含水率为24%~32%时随固结时间的延长变化相对较小;崩岗砂土层土体抗剪强度随固结时间延长,在垂直压强为100~200 kPa时变化较大,在垂直压强为50、300 kPa时变化较小;在不同固结时间情况下,崩岗碎屑层土体抗剪强度变化均较小。②随着固结时间的延长,崩岗红土层土体黏聚力在含水率为24%~32%时呈增大趋势,崩岗砂土层土体黏聚力在一定范围波动变化,崩岗碎屑层土体黏聚力受固结时间的影响较小。③随着固结时间的延长,崩岗红土层土体内摩擦角呈减小趋势,崩岗砂土层和碎屑层内摩擦角变化较小。
  • 节水灌溉
  • 张凯;白美健;张雪萍;章少辉;史源
    人民黄河. 2023, 1(2):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畦灌是华北地区应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优化畦灌技术参数是提高灌溉施肥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畦灌技术参数多元,加之土壤入渗、溶质运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使得畦灌灌溉施肥性能研究存在较大难度。整理了常用的灌溉施肥性能评价指标,归纳了土壤质地、施肥方式、施肥时机以及改水成数等畦灌技术参数对灌溉施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参数的适宜阈值,阐述了适宜不同场景的畦灌施肥地表溶质运移模型应用情况,汇总了具有较高灌溉施肥性能的畦灌技术参数组合。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降低肥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水利信息化
  • 孙黎明;魏迎奇;吴帅峰;肖建章;严俊
    人民黄河. 2023, 1(2):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堰塞湖溃决后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其带来的洪水灾害进行精细化仿真模拟以辅助应急抢险工作,针对传统堰塞湖信息化平台无法实现多部门数据统一管理、数据实时更新等问题,首先总结用于堰塞湖三维建模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类型,再确定模型几何数据结构、进行模型尺度划分等,提出堰塞湖多尺度三维数据模型设计方法,针对大区域尺度和局部区域尺度提出堰塞湖三维静态模型构建方法,基于此提出堰塞湖三维动态虚拟仿真方法并对大区域河流演进过程以及堰塞体形成过程和开挖过程进行模拟。最后根据上述方法构建堰塞湖三维动态虚拟仿真平台,以白格堰塞湖为例,验证了平台构建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 工程勘测设计
  • 谢遵党;张雪才;陈丽晔
    人民黄河. 2023, 1(2):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阶段闸门安全评价及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空间体系法对其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且普适可重复的分析过程。以具体工程闸门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体系法可作为长服役期及改变运行方式闸门结构安全评价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可快速准确计算出闸门结构的质量,误差仅为2.3%,可迅速准确得到任意开度下闸门重心位置。启门力对闸门整体结构的等效应力和位移影响较大,等效应力增加9.09%、位移增加8.24%;顶梁结构的等效应力增加55.6%、位移增加18.24%。配重块对平面闸门主横梁结构影响较大,等效应力增大了140.0%,位移增大了546.59%。
  • 包腾飞;周喜武;张玉霞;任杰;王瑞婕
    人民黄河. 2023, 1(2):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堆石坝通常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形成完整的防渗系统,防渗墙用于基础防渗,连接板用于协调防渗墙和趾板间不均匀变形。防渗布置可采用单防渗墙、双防渗墙、单连接板、双连接板等多种组合方式,何种防渗布置方式更为高效难以采用理论分析,为揭示防渗布置方式对面板堆石坝工作性态的影响规律,结合某深厚覆盖层上的面板堆石坝,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其进行施工和蓄水过程仿真模拟,研究不同防渗布置方式对坝体、坝基、防渗体系应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设防渗墙、连接板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善防渗体系的应力和变形,反而增加了防渗体系的复杂度、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
  • 陈晓年;苏凯;杨继华;翟鑫
    人民黄河. 2023, 1(2): 148-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工程建设管理
  • 杨洲;王远见;杨飞;刘彦晖;杨勇
    人民黄河. 2023, 1(2):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闸门前后出现泥沙淤积是多沙河流水库底孔闸门难以提起的主要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考虑泥沙单双面淤积条件的水库平面钢闸门启门力计算公式,表明启门力与泥沙淤积厚度为二次函数关系,且双面淤积条件下启门力将显著增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推导结论的合理性,为泥沙淤积条件下平面钢闸门启门力计算提供理论和试验参考。
  • 刘勇文;胡畔;马力
    人民黄河. 2023, 1(2):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疏浚土是一种性质复杂和分布不均的材料,为研究含有机质疏浚土的压缩特性及相应的改良方案,通过试验确定了0%~11%有机质含量下天然疏浚土的工程指标,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对疏浚土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分析了添加石灰、粉煤灰、火山灰等改良材料的疏浚土的压缩特性,探讨了有机质含量对改良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天然疏浚土的界限含水率增大,密度减小,碱性由中碱性变为微碱性,天然疏浚土的压缩指数范围在0.10~0.32之间,压缩性和膨胀性越来越高;添加石灰和粉煤灰都可以有效提高疏浚土的抗压缩性,其中粉煤灰对各有机质含量的疏浚土均有明显改良效果,当其含量在15%以上时,可以大大降低疏浚土压缩性;火山灰添加后体积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反而增大,说明其对抗压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水运工程中疏浚土的建材化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