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吴艳霞;杨帅帅;陈步宇
    人民黄河. 2023, 1(6):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测度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识别其提升的障碍因子,构建基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层次两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泰尔指数模型进行空间差异分析,通过空间引力模型进行空间联系强度分析,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提高的因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在2011—2020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是2020年尚有4个省份的耦合协调状态属轻度失调;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存在空间不平衡的现象,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创新消费能力不足是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提出了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的具体建议。
  • 张权;姜勃;唐梅英;王珈珞;卢慧
    人民黄河. 2023, 1(6):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为高质量推动黄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基础条件。分析了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条件、土地资源条件、水能资源条件,围绕调节能力强的水电站周边地区,开展风能资源、光能资源评价,提出风能资源、光能资源地理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为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布局以及多种能源互补研究提供支撑。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环境敏感区,土地资源中草地面积最大,其次为耕地面积;上游的宁木特、茨哈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水电站,中游的碛口、古贤、小浪底水电站调节能力强,在相应河段具有龙头作用;上游龙羊峡及以上河段、黑山峡河段风光能资源最好,中游河段自上而下风光资源条件逐步变差,风能资源开发潜力3.75亿kW,光能资源开发潜力15.82亿kW。
  • 罗巍;冉巧丹;程遂营
    人民黄河. 2023, 1(6):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传统产业“重工、重能”现象严重,阻碍流域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方向。为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探究三次产业数字化协同演化关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度模型探测2011—2020年流域内产业数字化复合系统协同度,并借助FS-QCA法探讨实现高协同度发展的驱动路径。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上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波动下降”趋势,九省(区)产业数字化协同度长期处于低协同状态;②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构成产业数字化高协同度必要条件,产业数字化复合系统高协同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因素组态分析共形成技术驱动型、经济基础保障型、综合调节型3条路径。基于这3条路径,提出黄河流域九省(区)应采取各产业智慧发展、全产业创新联动和强化优势因素、调整产业结构的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建议。
  • 水文泥沙
  • 肖俊;胡健
    人民黄河. 2023, 1(6):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坝区动床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卡拉贝利水库的排沙问题。观测水库排沙运用时的坝前水流形态、沿程流速变化、冲刷漏斗形态,分析不同运用水位和开启不同排沙洞工况的水库排沙效果,并通过敞泄排沙试验探讨水库恢复部分库容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水深与冲沙流量是影响水库排沙的重要因素,相同的冲沙流量下降低水位排沙效率更高。水库应根据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电站运用情况和排沙洞前淤积高程,抓住有利时机,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冲沙。
  • 赵梓琨;孙文义;穆兴民;宋小燕;赵广举;高鹏
    人民黄河. 2023, 1(6):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的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黄河流域51个水文站及其邻近55个气象站1975—2018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普遍低于相邻的气象站,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866.2 mm,气象站为1 021.0 mm,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比气象站平均低15.2%。黄河流域整体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文站、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2、-1.9 mm/a。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相对一致,“蒸发悖论”主要存在于流域中下游,在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主要呈上升趋势,流域中下游主要呈下降趋势。驱动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是流域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薛树红;高徐军;刘园;康抗;吴巍;翟敏婷
    人民黄河. 2023, 1(6):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评估城市雨洪管理效果,以西安市小寨区域为例,搭建耦合管网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的绿-灰-蓝雨洪系统综合模拟模型,从径流控制、管网排水与城市防涝等方面解析城市雨洪管理现状。研究表明:小寨海绵城市改造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本可满足要求;2 a一遇、3 a一遇降雨排水瓶颈的管网长度分别为145.02、181.91 km;20~50 a一遇暴雨条件下,海绵城市改造区无明显积水,大环河北岸、南三环中段和雁展路局部积水深度大于15 cm。该模型能够直观表现地表雨水漫流和管道水流运动过程,科学评估城市排水防涝与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 陈翠霞;刘俊秀;付健
    人民黄河. 2023, 1(6):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挖掘黄河中游水库群调控作用潜力,提高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计算不同水沙条件下优化现状水库群调控方式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古贤、东庄水库投入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现状水库群调控方式,水库增加泄放较大含沙量的水流过程,可提高下游河道输沙能力10%~12%;古贤、东庄水库投入运行后拦沙期内进入下游河道的沙量和输沙入海量减少,正常运用期可进一步提高输沙能力11%~12%。
  • 关铜垒;刘佳嘉;周祖昊;井涌;王鹏翔;杜崇
    人民黄河. 2023, 1(6):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子流域划分方法一般通过虚拟河网将湖泊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分属不同的子流域,并未考虑湖泊范围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不利于湖泊水量平衡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湖泊范围的子流域划分和编码方法,包括湖区子流域(湖泊子流域和湖滨带子流域)划分和非湖区子流域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栅格流向和河道汇流关系,确定子流域间的上下游拓扑关系并生成其拓扑关系表。黄河源区(唐乃亥以上区域)有鄂陵湖和扎陵湖两大湖泊,采用该方法对黄河源区进行子流域划分和编码,并基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研究区湖泊区域的自动识别、子流域划分及编码,水文模拟结果和湖泊水量平衡计算结果合理。
  • 防洪治河
  • 李荣容;蔺冬;赵翔
    人民黄河. 2023, 1(6):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防洪是当前中下游洪水调度的难点,研究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期较大的库容兼顾滩区防洪安全十分必要。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黄河中游洪水分期特点及近期变化,提出了适宜的保滩流量和分期分级洪水保滩库容需求量,研究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中游水库群应急保滩运用方式,分析了水库应急保滩能力。结果表明:扣除大洪水防洪所需库容,前汛期小浪底水库现状汛限水位235 m以上库容可保证5 a一遇“上大洪水”下游不漫滩,“下大洪水”因小花间无控制区来水量较大,故难以保证下游滩区洪水不漫滩;后汛期现状汛限水位248 m以上库容可保证10 a一遇洪水下游不漫滩。实时调度中结合预报小浪底水库提前预泄腾库,保滩能力可进一步提升。但随着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逐渐淤满,水库兼顾下游滩区防洪的能力将逐渐降低。
  • 祖永恒;卢鹏;李志军;修苑人;解飞;王庆凯;张宝森
    人民黄河. 2023, 1(6):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融冰期的淡水冰层上挖凿开敞水域,连续观测气温、水温、辐射和风速风向等,采用触点测量设备监测冰-水侧向界面的融化量,获得冰-水侧向界面融化速率。根据冰层内的热量平衡过程分析冰-水侧向界面的形状变化和影响融化速率的因素。侧向融化速率受水温影响明显,风速、气温和辐射对侧边界摩阻速度和显热潜热比例具有一定的影响。黄河开河期周边的河迹湖,冰-水侧向界面热通量远大于底部热通量,从而影响区域水环境。
  • 水资源
  • 孙建光
    人民黄河. 2023, 1(6):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绿洲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构建基于人口、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乌(乌鲁木齐市)昌(昌吉市)一体化绿洲城市群水资源保障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根据不同发展目标,设计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水资源配置方案,各方案水资源保障能力、不同产业需水量及用水效率模拟结果表明:从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角度,协调发展型方案的城市群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最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案次之,未来城市群发展模式需实现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型方案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比为0.98,基本能保障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水资源需求,第一产业用水量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得到优化,用水效率得到提高,生活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潘洪瑞;姜欣;张保祥;李佩茹;王红瑞;宋美华
    人民黄河. 2023, 1(6):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是粮食生产和能源消耗大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分析山东省2000—2020年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子系统间离散程度相对较低、相互影响程度高,大多数年份水-能源-粮食系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对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影响较大,提升抗旱减灾和能源保障能力可促进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 张修宇;陈卓;王贻森;石峰
    人民黄河. 2023, 1(6):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状况评价、水安全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持,以河南省引黄受水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1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识别并分析河南省引黄受水区的水资源情势。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各要素在时序上变化不大,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2019年各指标最低、2021年最高,整体基本保持稳定;降水量和蒸散发量是影响水资源情势的重要因子,水资源总量受到降水量影响较大;豫北地区近些年来较为干旱缺水。
  • 刘扬;杜帅兵
    人民黄河. 2023, 1(6):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用水量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且预测时存在精度低、可信度差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法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对人民胜利渠的原始引黄用水量序列进行极值延拓,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法的端点效应;然后通过改进后的经验模态分解法将时序信号分解为若干个本征模态分量,使原始用水量信号平稳化;最后利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对原始用水量序列与通过改进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用水量序列进行预测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端点效应,模型预测误差降低43.51%、可信度提高76.79%,因此采用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有效地提高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信度,在水资源预测中更具适应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窦传彬;夏继红;王玥;季书一
    人民黄河. 2023, 1(6): 7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岸带潜流层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河岸带下边缘,具有复杂的纵向、横向、垂向三维空间结构,这一结构特征极易改变潜流水动力特性,从而影响生源要素的迁移转化过程。为深入了解河岸带潜流层的三维结构特征及其对生源要素迁移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系统归纳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的基本迁移和转化过程,探讨总结了河岸带潜流层纵向蜿蜒镶嵌结构、横向过渡结构、垂向分层结构对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未来对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开展研究时,可加强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河岸带潜流层结构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环境条件与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互馈机制;河岸带潜流层监测预警技术开发。
  • 赵伟明;杨忆昕;黄草;丁世星;赵志尧
    人民黄河. 2023, 1(6):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玛曲县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ESV)有助于保护其生态环境。基于玛曲县1995—2020年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玛曲县生态格局演变趋势。基于改进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评估玛曲县ESV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合地理探测器法探讨不同驱动因子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5 a来,玛曲县生态格局变化幅度先减小后增大,ESV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文调节功能的ESV值随生态格局演变的变化幅度最大;ESV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的共同影响,温度与DEM是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自然因子交互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增强效果。
  • 王广州;凡姚申;窦身堂;于守兵;张少华
    人民黄河. 2023, 1(6): 9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 郭梅;刘文飞
    人民黄河. 2023, 1(6):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为厘清其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综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灰色关联法等,对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联性进行了量化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8年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活跃,以耕地和草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地为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1990—2018年总体减少了112.905亿元,其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和保持土壤服务对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小的贡献较大;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低值区主要包括宁夏全区以及甘肃白银、山西朔州和内蒙古呼和浩特等;1990—2018年草地和耕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较高。
  • 水土保持
  • 王玉林;高吉惠;杨博文
    人民黄河. 2023, 1(6):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是研究坡地土壤侵蚀机理的基础。为增进对坡面流的系统科学认知并提供新视角,采用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建立平直坡面土壤入渗模型,采用Preissmann时空平均四点隐式差分法离散圣维南方程并构建坡面流数值模型,运用前人试验资料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了雨强分别为60、30 mm/h,坡长为5~50 m、坡角为5°~50°坡面流过程。结果表明:在雨强为60、30 mm/h的情况下,各种坡长不同坡角坡面流随降雨持续的变化情况相似,均表现为产流初期单宽流量快速增大,产流约20 min之后转为缓慢增大或趋于稳定;从坡顶到坡脚,初始产流时间几乎没有差异,而总体径流时间沿程增大;在一定雨强和坡长情况下,坡角从5°增大至50°时,坡面流单宽流量和流速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存在使单宽流量和流速达到最大的临界坡角,单宽流量临界坡角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范围为5°~31°;当雨强和坡长不变时,降雨停止时坡脚处的水深随坡角增大而减小,且坡角较小时其对水深的影响较明显,在雨强为60、30 mm/h情况下各种坡长不同坡角坡面流水深变化范围分别为0.66~37.74 mm和0.12~7.78 mm。
  • 陈浩;张晓萍;权伟;郭晋伟;袁阅;张思瑞
    人民黄河. 2023, 1(6):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GIS和RS技术,分析了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前后1981—2010年(分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时段,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异特征,1981—2010年在降雨侵蚀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时段Ⅰ、时段Ⅱ、时段Ⅲ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8 612.62、8 078.91、3 060.71 t/(km2·a);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后,流域内耕地面积锐减,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遵循耕地>草地>林地的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③3个时段土壤侵蚀随地形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1 350~1 550 m是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主要高程带,其侵蚀量约占流域侵蚀总量的80%,流域内72%的侵蚀量分布在坡角>15°的坡面,各时段不同坡向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遵循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规律。
  • 节水灌溉
  • 王彤;赵红斌;李钟毓;王晴怡;康炳卿;刘欢;许德伦;洪磊
    人民黄河. 2023, 1(6):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输水管道内气液两相流时停泵水锤工况进行模拟研究,根据水锤基本理论,通过对系统内气液两相流流态的合理简化,搭建水锤计算模型,选取工程实例,进行最不利工况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突然停泵会在管道中产生严重的断流弥合水锤现象,最大超压约71 m;管道含气5%时比不含气状态的水锤压力水头高出10~40 m,且水锤波周期变长,收敛性更差。针对工程实例进行水锤防护分析,对“快关止回阀+气压罐”“缓闭止回阀+气压罐”“缓闭止回阀+箱式双向调压塔”3种防护措施进行比较,得出采用“缓闭止回阀+箱式双向调压塔”可以有效缓解管网水锤压力、保障管网正常稳定运行的结论。
  • 水利信息化
  • 徐威;张雪才;柳晴晓龙
    人民黄河. 2023, 1(6):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重力坝枢纽布置方法存在重复工作量大、效率低等问题,对自上而下骨架建模思路进行改进,自定义通用坝段部件基本数据结构,基于CATIA平台二次开发重力坝自动化装配程序。该程序具有坝段增加、删除、移动、组合等功能,可实现坝段灵活装配以及布置方案的快速修改,同时按照坝高每10 m一档对常用的重力坝坝段模型库进行系列化处理,可减小关键参数值变化范围,降低模型修正时出现错误的概率。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与传统骨架装配方式相比,减少了大量重复性工作,可明显提升重力坝装配效率。
  • 水利水电工程
  • 方琳;赵旭峰;孙家波;李长明;陈诚
    人民黄河. 2023, 1(6):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堰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用来围护施工基坑而修建的临时性挡水建筑物,其布置方式对施工期度汛安全、工程进度、成本等均有较大影响。依托某水电站导流洞工程,首先对导流洞出口围堰类型进行优选设计,其次通过对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叠梁门、混凝土截水墙度汛等多种方案对比,确定了钢结构叠梁门围堰方案,并系统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分析结果表明:导流洞出口围堰利用叠梁门式进行度汛,满足工程安全度汛要求、显著减少围堰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技术可行性强。
  • 杨之君;严新军
    人民黄河. 2023, 1(6):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封式空气罐能够有效破坏管道真空,防止发生弥合水锤,针对传统密封式空气罐存在的优化门槛高、优化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元模型理论的空气罐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使用水锤计算软件HAMMER作为源仿真模型,通过数据驱动神经网络的方式对源仿真模型建模,并连接遗传算法对空气罐参数进行寻优。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很好代替了源仿真模型,大大降低了建模成本;遗传算法运行结果显示,基于最大安全度优化后的管线最大压力比原设计的小,根据经济性优化后的空气罐体积比原设计的小很多,大大提高了经济性。
  • 宿辉;孙熇远;赵宇飞;刘世伟;赵翠东;杨宇
    人民黄河. 2023, 1(6):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碾压质量评价是大坝智慧化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对坝体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对其评价模型和方法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以新疆阿尔塔什面板堆石坝为依托工程,结合现场填筑碾压监测数据和试坑检测试验数据,提出基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混合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GA-PSO-BP)的爆破料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通过与BP、GA-BP、PSO-BP 3种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模型的精度和优越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GA-PSO-BP模型收敛速度更快、性能更好,且基于GA-PSO混合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爆破料压实质量评价模型精度相对较高,可用于与新疆阿尔塔什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类似工况的压实质量评价。
  • 刘思若;郭博文;杨文润
    人民黄河. 2023, 1(6): 143-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土石坝渗流安全复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地质勘探结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黄河流域内某小型水库为例,采用该方法对其进行了渗流安全复核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依据设计资料进行有限元分析,该水库渗流安全满足要求,但经现场勘察,水库存在异常渗流现象。通过对不同断面地质勘探结果进行分析,判定坝体上游防渗土工膜已失效,校核水位工况下下游坝坡最大渗透坡降已大于允许渗透坡降值,且下游坝坡渗流出逸点高程远高于贴坡排水体顶部高程。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 258—2017),坝体渗流安全不满足规范要求,其渗流安全等级评定为C级。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地质勘探结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弥补单纯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不足,为同类土石坝渗流安全复核提供依据和参考。
  • 姜宝莹;李登华;袁高军;张威;刁东辉;刘春勇;庞永生;李小龙
    人民黄河. 2023, 1(6): 147-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级配不良的风积砂填筑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戈壁料、石料资源匮乏问题。为研究风积砂的填筑施工工艺,以新疆某风积砂干渠为例,比选不同的风积砂填筑工法,通过轻型击实试验确定相关施工参数,并对填筑后的干渠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需用湿压法填筑风积砂,填筑后的风积砂干渠能够满足静力稳定性要求,还应在渠道内部铺设防渗层以满足渗流稳定性要求。
  • 杨雪;王世康;卢亚丽
    人民黄河. 2023, 1(6): 15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间关系,对调水工程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研,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Mitchell评分法对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定量排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利益相关者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调水工程重点相关企业、个体用水户、调水工程其他相关企业,结合调查问卷回收结果分析了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综合排序结果的合理性。以定量形式展现了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可为调水工程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协调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孔令辉;刘东;张雷;李贵勋;牛金亮
    人民黄河. 2023, 1(6):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蚀是水力机械最常见的失效形式,广泛存在于水轮机、水泵等水力机械过流部件中。抗空蚀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空蚀问题。对抗空蚀涂层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类涂层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空蚀工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阐述了流体机械过流部件空蚀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耐磨蚀涂层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评述了热喷涂、堆焊、激光熔覆和聚氨酯等不同类型涂层的优缺点,指出将材料的抗空蚀性能和抗空蚀机理有机结合,是解决空蚀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