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姜德文;曹炜
    人民黄河. 2023, 1(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地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能源基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任务艰巨,迫切需要科学、精准、高效监管。针对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面广量大、监管能力不足、传统监管方式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创建水土保持高质量监管示范区的工作机制、模式等:一是创新工作目标,率先做到无违规项目;二是创新合作共建工作体制,构建目标一致、行动自觉、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内生动力,以自律守约为核心,整体提升水土保持信用水平;四是创新认知提升路径,各级领导、建设单位、青少年、社会公众整体提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认知水平与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五是创新高质量评价内涵,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六是数字赋能,科学分类管理,创新智慧监管平台,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实现智慧技术指导、智慧跟踪、智慧预警。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马中东;周桐桐;高建刚
    人民黄河. 2023, 1(4):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这一促进作用表现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考察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对外开放、政府支持的单一门槛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 张权;陈嘉威;刘杨;虎珀
    人民黄河. 2023, 1(4):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此背景下,需开展水风光一体化建设,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双碳”背景下黄河干流调节能力较强的宁木特、茨哈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小浪底水电站典型年出力特性,开展其周边风能资源、光能资源出力特性研究,为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提供支撑,为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高效转化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茨哈峡、龙羊峡、刘家峡、古贤、碛口、小浪底水电站年内丰枯出力比较小,宁木特、黑山峡水电站年内丰枯出力比较大;研究区域内风电年内出力高峰发生在冬季、春季或夏季,不同电站周边区域日内出力高峰发生时间不尽相同,出力系数峰值为0.5左右,风电全年平均出力系数为0.30~0.48,保证率为31%~45%;光伏电站出力系数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昼夜出力变化较大,多数在每日13:00~14:00出力达到峰值,出力系数峰值为0.70~0.79,光伏电站全年平均出力系数为0.23左右,保证率为36%左右。
  • 水文泥沙
  • 刘昱;于坤霞;李鹏;李占斌;张晓明
    人民黄河. 2023, 1(4):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得分法,构建多层次多指标的模拟精度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体系化的综合模型精度集合评价。选取黄河中游典型流域内7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依据较为广泛应用的4个水文模型建立基于降雨量的倍比、线性及不同指数下的水沙拟合公式,以径流突变年份划分序列率定期和验证期,评价模型在率定前后精度,通过对比最优精度模型与实测数据下降雨及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综合得分表明各模型精度接近,总体表现为率定期精度高于验证期,研究得到了率定期及验证期内各水文站的最优精度模型。与实测序列驱动因素贡献率对比发现,最优精度模型计算出的贡献率最接近实测值贡献率,能够反映出与实测序列相同的水沙变化情况。
  • 程兀杰;孟妮娜;蔡昕楠;高琦;黄华;张超峰
    人民黄河. 2023, 1(4):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降水、气温等资料,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陕西省近20 a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探讨省内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影响以及NDVI对降水和气温响应的时滞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陕西省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0.004 7/a,NDVI在不同生态区有所差异,空间异质性明显;②陕西省NDVI变化的反持续性强于持续性,未来NDVI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改善(退化)为主;③陕西省降水和气温对NDVI变化均产生了正向影响,且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强于降水;④陕西省NDVI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期以0~1个月为主;⑤陕西省大部分地区NDVI残差呈增大趋势,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 许明一;苏柳
    人民黄河. 2023, 1(4):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若尔盖湿地为黄河上游主要产流区,为研究若尔盖湿地水文情势的变化,选取黄河干流吉迈站、玛曲站和主要支流白河唐克站、黑河大水站的历史逐年、日流量资料,应用MannKendall法、距平累积法以及Pettitt检验法分析4站突变特征。采用水文指标变动范围法(IHARVA)和水文改变度法综合评估各站对比时段和评价时段水文指标改变程度。研究结果表明:4站年径流量无显著突变趋势;与对比时段相比,评价时段4站整体水文改变度接近中度改变,其中唐克站达到中度改变;32个水文改变指标中,极端大流量事件均以减少为主,高、低流量脉冲频率均以下降为主,改变度最大的是流量改变率及逆转次数,玛曲、吉迈、大水站流量增大率和减小率均下降,逆转次数减少改变度除唐克站外均达到中度甚至高度改变,这将给河流生物群落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地退化现象。
  • 王迎春;王蕊;李胜阳;刘娟
    人民黄河. 2023, 1(4):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4—2020年MODIS积雪资料和实测流量资料,分析西天山A河流域年际年内积雪覆盖率(全流域和7个分带)、雪线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高程分带积雪覆盖率随海拔的升高不断增大,且海拔越低积雪融化时间越早,开始累积时间越滞后。不同高程分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与次年径流量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海拔2 500~3 500 m积雪对次年径流量的贡献最大,与月均流量幂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64以上。各积雪要素与次年径流量、月均流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通过0.1、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防洪治河
  • 樊金生;白玉川;罗秋实;黄河清
    人民黄河. 2023, 1(4):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推移质最大输沙能力受到水动力和河道边界多因素的共同影响。采用水力半径分割方法,以河岸坡角为θ的等腰梯形为过水断面,λ为河岸与河底的相对糙率,d50为床沙中值粒径,nb为河底糙率系数,Q为流量,S为比降,利用变分方法解析各因子对河道的推移质最大输沙能力和相应最优河道形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道推移质最大输沙率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θ的增大而减小,即河岸糙率的相对增大或河岸坡度的减小都会提升最大输沙能力;流量Q、比降S的增大,均可提升最大输沙能力;河底糙率系数nb减小、流量维持不变将会降低最大输沙能力,床沙中值粒径d50减小则会提升最大输沙能力;既不特别宽浅又不特别窄深的河道具有最大的推移质输沙能力。
  • 吴京戎;陈鑫
    人民黄河. 2023, 1(4): 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应用SATI3.2和Citespace软件,以2001—2021年中国知网634篇中文文献为研究样本,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演进脉络、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城市洪涝灾害问题研究始终保持着较高热度,呈现多学科交叉特点,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设计规划单位和各类高校;根据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发现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和风险评估是当前主要研究热点;根据年度文献频次图、关键词共线图和时区图谱,将城市洪涝灾害研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完善期4个阶段;根据关键词突变图谱和时区图,发现韧性城市、脆弱性和耦合模型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 水资源
  • 张泽
    人民黄河. 2023, 1(4):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我国推行水权市场化交易。以当前水权交易的政策理论和地方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归纳得出当前水权交易制度具有促进水资源有偿使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私有权利的功能导向。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发现,这些功能在逻辑性、兼容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可能导致水权交易偏离正确导向,使公众产生交易方式不合法与不安全、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被剥夺、交易价格不合理的质疑。研究认为:水权交易的功能应当重新定位,推行优化举措,宏观层面从维护国家所有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3个角度重新定位,微观层面推进水权登记数据电子化与动态化、水权交易规则合法化与合理化、扩大公众和利害关系方参与、科学评估交易价格。
  • 水文泥沙
  • 张乃丰;任红蕾;林飞
    人民黄河. 2023, 1(4):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明渠调水的形式进行输水,具有投资小、费用低、流量大的优势,但敞开的输水线路也带来了水源保护难度大、容易引发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区,以兰河节制闸—颍河节制闸段发生水污染事件为例,重点开展突发水污染事故期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的研究,基于明渠调水的常规供水方式,采用常规和优化两种供水方式对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进行模拟,提出了延长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的优化分区供水方式。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分区供水方式在面对渠池下游大流量分水情况下可以维持下游渠池长时间的供水稳定,有效地延长下游不利渠池的供水时间,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 水资源
  • 白美霞;王高旭;张轩;吴永祥;吴巍
    人民黄河. 2023, 1(4):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协同演进,对3个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为探究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特征,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及灰色关联模型对2000—2020年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②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度处于融合高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过渡的阶段;③在3个子系统中,水资源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对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环境子系统次之,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 马睿;李云玲;邢西刚;张小丽
    人民黄河. 2023, 1(4):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现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具体量化,在深入解析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等原则,从基本生态用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控制、分行业用途管制、用水效率控制4个方面构建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各个指标的用途和确定方法。将其应用到甘肃省不同水平年分水源分行业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定量计算中,确定了甘肃省2025年、2035年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分别为121.4亿、132.2亿m3,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杨雅楠;郭建英;杨振奇;刘海龙;杨锋;刘吉德
    人民黄河. 2023, 1(4):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敏感的沿黄河岸带为研究区,基于1999—2018年黄河宁蒙段河岸带土地利用、气候、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黄河流域宁蒙段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沙漠为主;1999—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加大;气候变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是黄河流域宁蒙段河岸带土地利用转变的主要驱动力。
  • 范霄寒;韦玲利;朱莎莎;胡瑜洁;李庆祥;吴卿
    人民黄河. 2023, 1(4):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积雪量丰富,积雪变化对黄河水文及生态影响深远。利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对1988—2017年黄河源区平均积雪深度、积雪天数、积雪初日、积雪终日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积雪变化与海拔相关,海拔越高积雪深度、积雪天数越大,积雪初日越早、积雪终日越晚;平均积雪深度以-0.187 cm/(10 a)的速率在0.01水平呈显著减小趋势,1997年最大(2.7 cm)、2003年最小(0.3 cm);积雪天数以-9.763 d/(10 a)的速率在0.01水平呈显著减小趋势,1992年达到最大值158.8 d、2003年达到最小值62.9 d;积雪初日以1.745 d/(10 a)的速率在0.1水平呈延后趋势,最早出现日期为1992年8月12日,最晚出现日期为2003年11月16日;积雪终日以5.006 d/(10 a)的速率在0.05水平呈明显提前趋势,最早出现日期为2009年3月18日,最晚出现日期为1992年5月2日。
  • 郑野;聂相田;苏钊贤
    人民黄河. 2023, 1(4):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要素。从水质水量双视角出发构建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为例进行生态补偿量测算,并对受水区各省市生态补偿量进行了分摊测算。结果表明:河南水源区对受水区水质产生正外部性影响,从水质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 667.89万元;河南水源区为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水量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1 719.55万元;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对总补偿额24 387.43万元进行生态补偿量分摊测算,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分别应承担补偿量为4 755.55万、2 560.68万、7 682.04万、9 389.16万元。
  • 段江飞
    人民黄河. 2023, 1(4):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阳高县地热资源,以阳高县北部山前地带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区域地下水组分和化学特征,探讨了地热水的来源和成因。阳高县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孤山—平山村一带,水温28~104 ℃;水化学类型以HCO3·Cl·SO4-Na、HCO3·Cl-Na型水为主,为含锂的硅水、氟水,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分析认为,阳高县地热水来源于深层热储和浅层热储,在云门山断裂带控制下,深层热储流体沿断裂带上涌形成了温度较高的地热水;地热水向南补给新近系、第四系含水层,与地下冷水混合,在孤山—平山村一带形成了低温浅层地热水。
  • 水土保持
  • 侯伟鹏;余国安
    人民黄河. 2023, 1(4):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对其发生机理的研究是滑坡泥石流预防预报预警的基础。在系统梳理土体孔隙水压力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坡体超孔隙水压力形成和变化的物理图景及其对滑坡泥石流起动和演进的影响,并探讨了依据孔隙水压力动态变化来预测滑坡泥石流起动的可能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研究表明,坡体孔隙水压力特别是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及维持与坡体失稳滑坡、滑坡体液化、泥石流的形成及运动密切相关,坡体失稳滑坡及土力类泥石流的暴发过程通常伴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急剧变化,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是土体变形即土体颗粒位置错动的结果而非诱因,但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又会进一步促进坡体失稳;超孔隙水压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土体孔隙体积变化与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相对速率,孔隙体积变化主要受土体变形影响,而孔隙水压力消散主要受土体粒度分布和细颗粒含量的影响。目前,孔隙水压力及超孔隙水压力与滑坡泥石流起动和演进过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依据孔隙水压力预报预警滑坡泥石流起动仍有难度,主要难点在于不易有效监测并及时预报自然坡体孔隙水压力的动态变化,这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 节水灌溉
  • 牟彦文;彭致功;仵峰;王菲宇;宫俪芹;张玺玲
    人民黄河. 2023, 1(4):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田间实测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校验,获取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并量化不同施氮量水平与肥胁迫相关的压力系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半定量方法的参数化方案,实现了华北冬小麦施氮量的优化管理。结果表明:①模型校验过程中冠层覆盖度的决定系数R2大于0.876、NRMSE小于15.554%;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大于0.840、NRMSE小于9.960%;所有处理下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大于0.964。说明经校验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施氮处理下作物生长及产量产出过程,可利用该模型进行施氮量优化管理研究。②利用半定量方法实现了氮肥的多情景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建立了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当施氮量达到355.30 kg/hm2后,继续增加施氮量,冬小麦的产量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 水利信息化
  • 吴帅;李春江;李志军;张丽敏;张宝森;邓宇
    人民黄河. 2023, 1(4):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什四份子弯道远程监测视频中流凌图像存在倾斜变形问题,基于摄影测量学原理对倾斜变形图像进行校正,建立一种考虑相机安装高度、相机倾斜角度及河道水位变动影响的图像像点比例尺校正方法。以2021—2022年凌汛期什四份子弯道监测图像为例,结合现场测量数据与雷达数据,拟合水平比例尺和竖直比例尺表达式,根据图像信息和水位信息实时计算流凌真实位置信息,公式拟合图像比例尺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采用比例尺表达式对图像进行校正,获得校正后流凌密集度、流速等参数,统计流凌密集度与流速关系,证明了倾斜流凌图像校正的必要性。
  • 专题研究
  • 李强;李子阳;许林军;王彦领
    人民黄河. 2023, 1(4):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水隧洞所处地质环境多变,加之盾构施工是一个复杂的施工过程,其风险概率高,风险难以预测,并且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不可估量。寻找引水隧洞盾构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源并进行分析,有助于保障隧洞工程安全施工。针对某引水隧洞,利用WBS-RBS法构建风险矩阵,进行隧洞盾构施工风险源辨识,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隧洞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得出各个风险因素对隧洞盾构施工进度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使隧洞盾构施工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预防,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隧洞盾构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
  • 赵廷华;申鲁;买巨喆;牛永前
    人民黄河. 2023, 1(4):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衬砌结构形式一直是盾构输水隧洞设计、施工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已建盾构输水隧洞所采用的衬砌结构进行了分类总结,并以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穿沁隧洞为例,对几种不同的衬砌结构从工程安全、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通过结构形式选择和受力分析,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穿沁隧洞采用外衬管片与内衬钢筋混凝土结构联合受力的叠合衬砌结构技术上是合理可行的,结构是安全可靠的。这种衬砌结构与以往的内、外衬分离单独受力的双层衬砌结构相比,具有施工难度小、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对于承担一定内水压力的盾构输水隧洞可推广使用。
  • 牛永前;杨立林;申鲁
    人民黄河. 2023, 1(4):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深埋富水砂质地层的长距离盾构隧洞实测资料,分析了Peck公式关键参数理论取值的适用性,并进行数值模型计算,对比分析了富水砂质地层隧洞的实测地表沉降量与理论计算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埋深、开挖洞径比H/D>5的深埋富水砂质地层的盾构隧洞,在无法揭穿不透水层的情况下,地表沉降是在不排水条件下产生的,地层损失率建议取值范围为0.5%~1.0%;埋深较大、在地层内部形成的“承载拱”拱顶距离地表垂直距离较远,导致了实测地表沉降槽宽度远小于理论计算值;提出了赋予参数n的改进Lee公式,建立了隧洞拱顶沉降量与地表最大沉降量的关系式。
  • 赵燕容;王浩楠;许林军;高敏杰;魏裕丰;王锦国;马志恒
    人民黄河. 2023, 1(4): 13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基坑降水总涌水量,求取各降水井的最优单井抽水量与最优降水井数,建立了基于目标函数法的基坑降水最优化模型。以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渠首倒虹吸段基坑降水工程为例,运用目标函数法建立了倒虹吸段基坑降水最优化模型,调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工程实例的倒虹吸段基坑降水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采用GMS数值模拟软件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分析。优化与模拟结果表明:在满足基坑施工要求、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的条件下,采用Fmincon函数和GA遗传算法优化结果分别比原抽排计划(3个月)减少总涌水量624 300 m3和546 390 m3,对单井抽水量和井的数量方面也能进行合理优化。因此,采用目标函数法调用优化工具箱进行基坑降水优化设计是可行的,能取得很好的优化效果。
  • 王长生;王浩楠;李良琦;赵燕容;王锦国;马志恒
    人民黄河. 2023, 1(4): 143-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二元结构强透水地层基坑降水可能引发的渗透变形和地面沉降问题,以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渠首倒虹吸段开挖基坑降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现场微水振荡试验和室内试验,根据勘察资料和试验结果获取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提出以明渠排水为主、明渠排水与防渗帷幕相结合的两种降水方案并进行基于GMS的Drain数据包数值模拟,验算不同方案下基坑渗透变形情况,同时对西北侧邻近的西霞院水利枢纽堤坝沉降安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降水方案均不会引发渗透变形和地面沉降破坏,其中明渠排水与防渗帷幕相结合的方案更适用于渗透性强、与河流水力联系密切的二元结构地层基坑降水。
  • 水利水电工程
  • 路聚峰;何智勇;郭庆华;付姣;刘珂宇;张倩;李涵曼
    人民黄河. 2023, 1(4): 1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口村水库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获取水库时空形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具有高精度、大范围、时空连续性等优势,为水库形变监测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选取覆盖河口村水库2020年1月15日—2020年12月4日的24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结合水库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用适合实际需求的时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水库的时序形变信息,并重点研究后坝区形变特性。通过地面GNSS监测数据和实地考察,验证了InSAR技术对水库监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后续水库的稳定性评价和黄河下游大堤防洪压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 张佳林;孙丹;杨森;张健;陈胜
    人民黄河. 2023, 1(4):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水蓄能电站蜗壳最大水锤压力关乎管道的强度及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与引水系统几何特性密切相关。基于刚性水锤理论,定性分析了引水系统主/支管长度和横截面面积对蜗壳最大压力的影响规律,并针对实际工程开展了上述引水系统几何特性变动下的过渡过程数值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蜗壳最大压力取决于引水管道中的水流惯性,引水管道总水流惯性越大,甩负荷工况下蜗壳最大压力越大;引水管道总长一定、主管与支管横截面面积之比大于2时,增大引水主管长度或增大管道横截面面积,可减小总的水流惯性,从而减小蜗壳压力;引水支管的长度一定时,减小引水主管长度或增大管道横截面面积,可减小总的水流惯性,从而减小蜗壳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