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李媛;阮连杰;任保平
    人民黄河. 2023, 1(10):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以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为样本单元,基于2011—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重要的中介传导因素;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但对上中游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一线城市和五线城市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其对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提升。
  • 胡琳;吴珍梅;陈立辉;王尧;沈浩亮;朱永澍;高远
    人民黄河. 2023, 1(10):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内衡量幸福河建设的成效、查找幸福河建设面临的问题、探索幸福河建设的新路径,从河流伦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视角探究了幸福河的内涵。在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着眼社会治理的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等特征,从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等4个视角,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治理成效,构建了幸福河评估指标体系。
  • 陈庆丰;张伟强;乔国栋;皇民;王颖;刘晓倩;王新;任伟
    人民黄河. 2023, 1(10):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河南段八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从绿色、协调、开放、创新、和谐5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立了黄河流域河南段八市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计算了八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从绿色、协调、开放、创新、和谐5个维度来看,八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虽然在增长,但是在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上仍有所不足,指数均未能突破0.800,而在开放发展与和谐发展上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为均衡,且这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正相关。在推动黄河流域河南段八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注重提升协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完善发展策略和政策,推动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 水文泥沙
  • 高兴;朱呈浩;陈翠霞;鲁俊;赵翔
    人民黄河. 2023, 1(10):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黄河水沙情势巨变,水库及河道边界条件也发生重大调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需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以便持续发挥其效益。在黄河中游潼关站实测百年水沙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0%、偏少30%作为丰水年、枯水年的判别标准。对小浪底水库排沙和下游河道输沙规律的分析表明:丰水年具有冲刷能力强和输沙潜力大的优势,水库可多排沙;枯水年具有冲刷能力弱和输沙潜力小的劣势,水库可少排沙。进一步提出考虑黄河来水来沙丰、平、枯变化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优化运用方式,采用2000年以来实测水沙系列,分析优化运用方式在当前水沙情势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优化运用方式可在不淤积下游河道的基础上延长水库拦沙年限8 a,减少水库淤积量8.18亿m3,提高水库多年平均日蓄水量3.99亿m3。
  • 张上要;罗军刚;石国栋;景鑫;连亚妮;左岗岗
    人民黄河. 2023, 1(10):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减小径流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对径流预测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将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时间卷积网络(TCN)相耦合的VMD-TCN模型,并用于渭河流域咸阳和华县水文站的月径流量预测。采用多种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对VMD-TCN模型与其他模型(TCN、EEMD-TCN、ARIMA)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并分析了VMD-TCN模型在不同预见期下的预测表现。结果显示VMD-TCN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预测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以及峰谷值拟合更优的特点,且随着预见期的增大,模型的预测性能会逐渐降低但预测效果保持良好。
  • 张鸣;朱奎;鲁帆;戴雁宇;宋昕熠;于嵩彬
    人民黄河. 2023, 1(10):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黄河源区水文要素变化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影响。利用1959—2019年黄河源区10个气象站、唐乃亥水文站监测数据及有关遥感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源区1959—2019年年径流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年内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1989年和2004年为2个突变年份。黄河源区1959—2019年年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气温都呈现显著增大趋势,植被覆盖度呈现不显著增大趋势。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1959—2019年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径流变化对降水的响应最敏感。1959—2004年下垫面参数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达到60.69%,是径流量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降水其次,潜在蒸散发的贡献率最小;1990—2019年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达到103.91%,是径流量增大的主要驱动因素,潜在蒸散发其次,下垫面变化的贡献率最小。
  • 防洪治河
  • 孙赞盈;范冰洁;张敏;尚红霞
    人民黄河. 2023, 1(10):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小浪底水库尽可能泄放大流量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主槽,进一步改善悬河的形势,同时又不至于引起漫滩,造成滩区损失,很有必要尽可能准确地确定黄河下游河道的平滩流量。分析曼宁公式等方法无法用于计算冲积河流平滩流量的原因,采用充分利用河道沿程水文站、水位站、险工水尺及河道统测大断面测时水位资料推求大断面洪水位和流量涨率的方法,推算每年汛前河道大断面的平滩流量,具有实用、可靠和简单的优点。2020年汛期的实地测量结果显示,平滩流量预估误差为1%~6%,预估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十分接近。尽可能结合水文站的流量过程,采用水位资料推算大断面的平滩流量,并且尽可能采用较大流量的资料,可以减少误差。
  • 刘萍;张楠
    人民黄河. 2023, 1(10):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方法主观性过强的问题,提出基于数据包络法和向量夹角余弦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方法。首先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与执行、显示度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法计算指标权重,弱化决策数据主观性对指标权重的影响;其次运用向量夹角余弦法计算评价目标向量与理想目标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求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等级,凭借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绩效的敏感性指标;最后将该方法运用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层次分析法和向量夹角余弦法评价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一致,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等级为Ⅲ级,属于中等水平。该方法评价结果相对误差更小,更贴近实际。
  • 孔娜娜;王晓研
    人民黄河. 2023, 1(10):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与发展。省级政府是洪涝灾害治理的关键主体,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洪涝灾害有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分析洪涝灾害治理政策工具的特征,有利于为后续洪涝灾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思路。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12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省级政府颁布的51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洪涝灾害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对策略性措施政策工具有较强依赖;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力度偏弱,强调信息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较少,社会参与政策工具供给不足。并据此提出细化供给型政策工具内容规定,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等政策建议。
  • 水资源
  • 张修宇;包添豪;曹彦坤
    人民黄河. 2023, 1(10):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预测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改善农村水资源配置格局和控制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长,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关键因素,并利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GA-BP混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5年、2030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明显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大;2025年、2030年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预测结果分别为15.403亿、16.852亿m3,有明显上升趋势。河南省需加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 吴振;徐丹丹;王开然;张欣;王薇;傅世东
    人民黄河. 2023, 1(10):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中的关键调节作用、促进水权交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中存在的指标体系定量赋权的客观性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间的关联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指标赋权,并基于集对分析(SPA)理论,建立了PCA-SPA耦合的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滨州市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结果表明:邹平市、无棣县和博兴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优秀”,惠民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良好”且升级到“优秀”的趋势较强,滨城区、沾化区和阳信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一般”。
  • 汪超;李治军
    人民黄河. 2023, 1(10):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结合河南省实际状况,选取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18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河南省2005—2020年水资源相关数据,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与改进变异系数法(ICVM)组合赋权,并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稳定,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416,承载力等级为“中等”。由M-K趋势检验可知,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呈上升趋势,预测未来几年水资源承载力等级继续保持“中等”且有可能达到“较高”等级。由障碍度分析可知,废污水排放量、人均用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占比、氨氮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水资源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GDP为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主要障碍因子,可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 陈磊;陈莹莹;崔毅;金菊良
    人民黄河. 2023, 1(10):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基于投影寻踪改进TOPSIS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首先,确定11个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采用专家咨询和遗传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其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5个评价等级标准;最后,构建基于投影寻踪改进TOPSIS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GRCC-TPP)。将GRCC-TPP模型应用于2015年豫北地区5个地级市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的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好,为Ⅱ级(基本可载);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的为Ⅲ级(临界超载);安阳市的最差,为Ⅳ级(超载)。该评价结果与豫北地区实际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基本一致,表明GRCC-TPP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方面有较好的适用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单凯;马红亮;周子俊;娄广艳;黄玉芳
    人民黄河. 2023, 1(10):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门峡水库是重要饮用水源地,为了解黄河三门峡水库浮游植物情况,揭示水库修建与运用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而判定其富营养化风险,于2019年7—8月、2020年6—7月对该库区不同河段(自然河道段、过渡段、库区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计算了浮游植物组成、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浮游植物共6门39种,群落组成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蓝藻;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河段均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三门峡水库修建与运行显著改变了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三门峡库区水体总体为中营养,其中自然河道段为贫营养,过渡段和库区段均为中营养。
  • 马卫东;秦腾;唐德善;苏昱蒙
    人民黄河. 2023, 1(10):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控污减排是实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数据,采用门槛模型和空间SARAR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废水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虽然现阶段环境规制会促进废水排放量的增长,但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减弱这种正向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来自于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废水排放自身的空间依赖性、环境规制的空间扩散和溢出,以及无法考察的随机误差项的空间冲击和干扰,前两者表现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最后一项则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控污减排效应,除了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和加强跨区域合作,还需要重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以及其他空间影响因素的深入挖掘。
  • 侯梓良;冯民权;赵直
    人民黄河. 2023, 1(10):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以和川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库整体氮营养盐污染现状及内源释放特征。采集水库不同点位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以此分析氮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以原位沉积物柱样沉积物静态释放试验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氮营养盐交换通量,并分析和川水库内源释放对水体营养盐的潜在贡献率。结果表明:和川水库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劣于V类水标准,且空间差异明显;上覆水中氮营养盐以硝酸盐氮为主,间隙水中氮营养盐以氨氮为主,沉积物中氮以有机氮为主;沉积物表现为总氮、氨氮的“源”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汇”;和川水库库区界面交换对上覆水氮营养盐的贡献率较小,TN、NH+4-N、NO-3-N、NO-2-N的潜在贡献率小于10%。
  • 刘阳;董卫;黄强
    人民黄河. 2023, 1(10):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掌握卫河生态流域健康水平,根据河流健康定义、生态流域框架及卫河流域现状,在融入流域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4个一级指标,包括16个二级指标的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和专家咨询,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评价了现状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为62.0分,属于四级生态流域、不健康状态;水安全、水经济处于健康状态,水资源、水生态处于劣态,水资源失衡诱发水生态紊乱进而影响整个卫河生态系统;从4个一级指标得分排序看,水经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资源和水生态是制约卫河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应制定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方案。
  • 刘德荣;闻钟
    人民黄河. 2023, 1(10):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再生水补水对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珠江某支流再生水补水河段为例,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河流水体不同空间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并借助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再生水补水对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河流各采样点优势门类菌群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68%~82%,上游采样点T1、T2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中游采样点T4、T5、T6的优势菌属为热单胞菌属,下游采样点T7和T8的优势菌属分别为毛螺菌属和陶厄氏菌属;NH+4-N、TN和TP等是采样点T1和T2水体中黄杆菌属的主要负影响因子,是采样点T4、T5和T6水体中热单胞菌属的正影响因子;pH值和TDS是影响水体毛螺菌属的主要因子,TN和TP是影响陶厄氏菌属的主要因子;再生水中碳、氮、磷和有机物含量高是补水口附近细菌具有丰富群落结构的直接原因。
  • 水土保持
  • 邱明明;周占江;郭富杭;赵霞玉;赵艳秋
    人民黄河. 2023, 1(10):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雨特性、土质类型及其改良措施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给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延安地区某边坡上更新统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制备原状、干燥、增湿3种圆柱体试样(初始含水率分别为14.5%、4.5%、33.6%),试验方案为2个雨滴直径(3.0、5.0 mm)、3个雨滴频率(10、50、100 滴/min)、雨滴落差1 000 mm、降雨历时60 min,利用自行设计的单雨滴溅蚀试验平台进行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的雨滴溅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历时延长,雨水从雨滴降落点不断向四周渗透扩散,在雨滴连续击溅作用下试样表面形成由小到大、由浅变深近似圆形的溅蚀坑;溅蚀坑深度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大、随降雨强度提高而增大,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试样溅蚀坑深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快速增长、持续强化、稳定渐变3个阶段。2)相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试样溅蚀破坏直径和溅蚀扩散直径随降雨强度提高而明显增大;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干燥试样雨水入渗量和入渗范围较大,增湿试样溅蚀坑内的薄层积水使雨滴溅蚀破坏减弱;小雨情况下初始含水率较高的土体易被溅蚀,而强降雨情况下初始含水率较低的干土易被溅蚀。3)溅蚀扩散直径为溅蚀破坏直径的2.1~3.3倍,溅蚀破坏直径、溅蚀扩散直径和溅蚀量(体积)受土体初始含水率影响显著。
  • 节水灌溉
  • 晋超杰;姜宁;孟凡香;田肖冉;施巧
    人民黄河. 2023, 1(10): 11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豫北地区的抗旱减灾与加强水资源规划提供参考,分析该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91—2021年豫北地区23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反距离权重插值(IDW)、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豫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1—2021年豫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所有干旱事件以轻度和中度干旱为主,重度与极端干旱次之。在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变化程度差异性显著,干旱与湿润交替出现,有逐渐湿润趋势;时空上,不同尺度各站点干旱频率为22.58%~41.93%。豫北地区以9 a为一个干湿变化周期,春、秋季节干旱集中在豫北地区中部,而夏、冬季节在豫北地区东部与西部。豫北地区干旱情况有减弱趋势,主要以轻度与中度干旱为主,季节干旱频率分布差异显著。
  • 水利信息化
  • 孙少楠;张瑞捷;肖佳华;张志恒;马奔
    人民黄河. 2023, 1(10):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弧形闸门结构复杂、节点信息混乱等问题,提出BIM+CAE有限元技术对弧形闸门结构性能进行分析。以实验室弧形闸门模型为例,采用MicroStation构建BIM模型,介绍BIM平台与CAE平台数据交互方法,利用BIM技术碰撞检测、数据更新功能对模型进行调整,将BIM模型导入Ansys-Workbench,模拟不同开度下溢洪道水流流态和弧形闸门受力情况。CAE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溢洪道过闸流量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误差小于4.00%,验证仿真结果合理可靠。闸门等效应力和变形随开度增加整体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此外,通过软件显示功能导入应力云图以及添加BIM模型关键节点水力信息,可实现BIM平台与CAE平台在弧形闸门性能分析中的二次应用。
  • 马斌;徐海军;陈嘉靖
    人民黄河. 2023, 1(10):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方法不能满足高检测精度和速度的要求。针对此不足,利用卷积神经网络选取目标检测算法,以DarkNet53网络模型为基础,结合黄河流域违采事件特点,对模型加入并行化设计,以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对比实验验证并行化后的HO-DarkNet网络模型的加速效果。结果表明:并行化前HO-DarkNet模型的精确率约75%、召回率约96%、mAP@0.5为98.58%、mAP@0.5∶0.95为64.25%,与DarkNet53模型相比,并行化前HO-DarkNet模型的mAP@0.5、mAP@0.5∶0.95值分别提升了7.98%、8.79%;与并行处理前HO-DarkNet模型相比,并行处理后HO-DarkNet模型的mAP精度值未发生太大变化,但其加速比提高了2.32,对于视频图像的处理速度为21 fps/s,达到视频图像处理速度标准。
  • 水利水电工程
  • 白绵绵;肖若富;党照;姚志峰;冯虎虎
    人民黄河. 2023, 1(10):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某抽黄灌区枢纽泵站机组流量大幅衰减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其衰减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进水系统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前后的进水系统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改造前,在箱涵进口产生明显吸入涡,大量气体和杂质经箱涵高速进入吸水池后,造成池内水流上下翻滚,导致水泵吸水性能极差,运行一段时间后流量迅速衰减;改造后,进水系统流态得到有效改善,进水池低速区变小,吸水池水流上下翻滚现象消失,水泵吸水性能提升较大,机组流量衰减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测改造前后泵站的运行流量,验证了CFD用于泵站内部流场模拟的可靠性;在后续对原有工程进行改造时,可先采用CFD对原始系统进行流场模拟,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改造。该泵站流道改造前后效果验证,进水系统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各进水建筑物压力流或明流相同。
  • 陈荣妃;陈昌礼;杨华山;赵振华;刘小萤
    人民黄河. 2023, 1(10): 131-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外掺氧化镁(MgO)碾压混凝土筑坝材料在粉煤灰资源匮乏地区的推广应用,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研究了复掺粉煤灰与石灰石粉的外掺氧化镁碾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自生体积变形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相同MgO掺量下,与单掺粉煤灰的外掺MgO碾压混凝土对比,复掺粉煤灰与石灰石粉的外掺MgO碾压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增大,但随石灰石粉取代粉煤灰量的增加而减小;龄期28、90 d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均减小;无害孔和少害孔增多,孔隙得到细化,微观结构良好。石灰石粉可以部分取代粉煤灰应用于外掺MgO碾压混凝土,石灰石粉取代粉煤灰的数量宜控制在20%以内。
  • 刘双喜;武彩萍;李百良;杨祎祎
    人民黄河. 2023, 1(10):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枢纽泄洪建筑物下游的高速水流冲击下游河床致使下游河床严重冲刷及岸坡淘刷,处理不当可能危及大坝安全。针对金沟河红山水库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问题,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消能效果分析,提出了采用“台阶+消力池+消力坎辅助消能工”的综合消能方案,较好地解决了红山水库溢洪道泄洪消能问题,为水库工程溢洪道下游消能防冲设计提供参考。
  • 王樱畯;许贺;孙檀坚
    人民黄河. 2023, 1(10): 1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下支持层的防渗土工膜在结构锚固处及基础挖填分界部位易产生较大的差异变形和拉应变,需要保证其拉应变控制在合理范围。基于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前池土工膜防渗工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调整下支持层增模区的方法,针对锚固及挖填分界部位土工膜的局部变形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增模区的合理尺寸,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取得了显著的工程效益。
  • 廖赞
    人民黄河. 2023, 1(10):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电站高边坡变形稳定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质问题之一,受结构面类型、产状、规模等影响,其稳定性分析十分复杂。以某大型水电站坝址区右岸边坡为研究对象,依据内部结构面的性状和位置,对各结构面可能产生的块体组合进行分析,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初判。根据规范要求,利用Rocscience软件进行极限平衡分析计算,并在离散单元法中引入强度折减对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进行佐证,分析危险滑动面。结果表明:部分剖面滑动块体略薄,坡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整体来看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建议根据施工过程中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及安全监测反馈的有关信息,进行动态设计。
  • 陈子豪;李莹莹;董国涛
    人民黄河. 2023, 1(10): 15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藏寺水库是黑河上游首座综合利用型水库,在青海省新能源政策支持下,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形成水电、光电复杂互补系统。采用PVsyst软件完成100 MW光伏电站设计,提出以出力曲线波动次数、最大出力变幅和出力占比为指标的日出力聚类方法。以提高水光互补系统出力稳定和梯级水电站发电效益为目标,建立黄藏寺水库日内优化调度模型,采用NSGA-Ⅱ算法求解。结果表明,多云天气、梯级水电站调峰发电、黄藏寺水库装机容量和调度水量限制是影响水光互补系统出力稳定的主要因素;黄藏寺水库补偿光电出力时下泄流量产生小幅波动,补偿梯级水电站调峰发电时产生大流量来水过程,宝瓶河和龙首二级电站分别承担小幅波动稳流和莺落峡断面全天候平稳过流要求;水光互补模式对黄藏寺水库水电效益影响很小,稳定光电出力波动作用显著,但应进一步优化光伏电站容量配置。
  • 杨俊峰;徐扬升;王惠芹;徐强;李少宜;杨军义
    人民黄河. 2023, 1(10): 158-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拱坝坝肩的稳定性是分析拱坝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拱坝坝肩抗滑稳定经典计算方法需要假设拱坝坝肩滑块的底部滑动面,忽略了坝肩岩体中断层和裂隙节理组对坝肩抗滑稳定的影响。为了考虑岩体中断层和裂隙节理组的影响,基于时程分析法,利用遗传算法对坝肩抗滑临界滑动面进行搜索,并对坝肩滑块临界滑动面随地震烈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对抗剪强度参数和地震动的敏感性上,研究了混凝土拱坝坝肩的抗滑能力。研究表明,结构面的摩擦系数对坝肩的抗滑稳定性影响较小,而坝肩的抗滑稳定性对岩桥上的黏聚力最为敏感,且黏聚力对抗滑稳定性的影响强于摩擦系数,地震动对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