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唐梅英;张权;杜媛杰;王珈珞
    人民黄河. 2023, 1(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能源发展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再生能源的要求,以黄河流域内流区丰富的风能、光能、土地资源及邻近的黄河河谷及支流河谷具备建设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灵活调节能力与风电、光电的出力互补特性,并结合光伏电站进行牧业开发,形成能牧一体化开发模式,可建成超亿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和2.2万hm2的牧业基地,总装机容量规模近3.86亿kW,年发电量超6 000亿kW·h,可养光伏羊约500万只,初步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12亿t、减碳效益达215亿元。提出了所需水资源的解决途径,初步分析了建设能源基地的财务可行性。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刘建华;王慧扬
    人民黄河. 2023, 1(1):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助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为探究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及其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整体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各省(区)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下游省份耦合协调度大于中上游省份。从时间维度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的一级指标平均障碍度排序依次为创新产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社会基础、生态环境,但由于区位条件、发展现状等不同,因此各省(区)关键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 冯飞;吴明阳
    人民黄河. 2023, 1(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有关研究提供参考,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测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限效应模型对三者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由0.401 7增大到0.603 0,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促进效应较小,主要原因是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具有单门限效应,即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一定水平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建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动作用。
  • 申庆元
    人民黄河. 2023, 1(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洞悉九大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维度构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从综合水平、不同维度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从各城市看,除西宁外,中心城市呈现“上游落后、中游欠发达、下游发达”局面。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度上,郑州、青岛等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维度上,西安具有绝对优势,其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最高;在生态环境保护维度上,西宁的保护水平最高;在城市治理维度上,呼和浩特城市治理水平稍高,其他城市较低;在民生福祉维度上,青岛、郑州位于第一梯队,济南、太原、西安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队。明晰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开展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时空预测分析、城市圈综合承载力讨论、时空演变因素探索、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张玉泽;王爽
    人民黄河. 2023, 1(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水平,保障流域用水安全、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运用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安全改善得益于状态和响应指标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未能为水资源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而是形成了压力,水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约束;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省(区)间差异性减小,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青海水资源禀赋较好、水资源安全状态为Ⅳ级(较安全);陕西、内蒙古、山东经济相对发达、用水效率较高,水资源安全状态为Ⅲ级(中等安全);河南、甘肃、山西三省水资源安全由Ⅱ级(较不安全)改善为Ⅲ级(中等安全),仍有改善空间;宁夏水资源安全从Ⅰ级(不安全)演变为Ⅱ级(较不安全),水资源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应遵循“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用水原则,努力提高流域水资源安全水平。
  • 水文泥沙
  • 鲁俊;吴默溪;安催花;梁艳洁;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23, 1(1):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变化环境下研究提出可以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稳定的泥沙处置方案对黄河下游乃至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分析入黄泥沙的时空分布变化,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的3个水库运用阶段输沙入海是泥沙处置的主导方式,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变为以水库拦沙为主导,大型水库是影响泥沙空间分布及河道冲淤的重要因子;黄河年均来沙8亿、6亿、3亿t情景,黄河下游无法实现河道和滩区稳定,拟定了5个泥沙处置方案,通过分析评价得到最优方案,即古贤、桃花峪水库+滩区生态治理方案,建设古贤水库可以基本实现黄河下游50 a河床不淤高,滩区生态治理能够消除“二级悬河”,加上桃花峪水库可显著提高滩区防洪标准,综合评价该方案最优。
  • 徐东坡;周祖昊;蔡静雅;刘佳嘉;贾仰文;王浩
    人民黄河. 2023, 1(1):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反映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提高流域产输沙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河干流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季节的泥沙来源不同这一特点,采用坡面、谷沟、河道各来源的泥沙量作为权重,基于WEP-SED分布式流域产输沙模型对流域产输沙过程中的综合泥沙中值粒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对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和不同来源的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的模型模拟的玛曲水文站输沙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相比,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其NSE值从0.601提升至0.706;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模拟的泥沙中值粒径呈现汛期小、非汛期大的动态变化规律,其年内分布规律与实测资料一致。
  • 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
  • 许仁义;赵磊;王远见;徐波
    人民黄河. 2023, 1(1):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时间步长格式(LTS)作为一种高效的计算格式,在将其应用于求解双曲型偏微分方程时,能显著提高其计算效率。从其被提出至今已有40多a,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从线性标量方程出发,引出了LTS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单波在一个时间步长内穿过多个单元,突破了CFL定理的限制。在将其扩展到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时,出现了非线性波叠加、稀疏波断裂、振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巧妙的方法得到了解决,有的仍然悬而未决,这也是LTS将来研究的方向。
  • 王婷;王远见;闫振峰;任智慧;王子路
    人民黄河. 2023, 1(1):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在保障下游防洪减淤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高水位异重流出库条件及排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高水位(235 m以上)运用期间异重流运行至坝前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入库洪水过程不小于3 d、细泥沙含量高于40%。②入库流量Q入≥4 000 m3/s且入库含沙量S入>13.0 kg/m3,或者1 700 m3/s<入库流量Q入<4 000 m3/s且入库含沙量S入>86-0.018Q入。水库排沙比η和蓄水体积与出库流量的比值(VwQ出)以及进出库流量的比值(Q入Q出)成反比关系。最大连续3 d入库输沙率越大,水流动力越强,排沙效果越好。
  • 刘博伦;杨飞;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3, 1(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水库库区横断面冲淤分布规律研究,对合理控制库区淤积形态的发展和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资料,分析2000—2020年小浪底水库汛期56个断面的冲淤变化,利用汛前、汛后横断面平均河底高程的差值,并结合形心相对深度判别横断面冲淤类型,得出小浪底水库横断面冲淤类型的时空分布及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小浪底水库横断面的冲淤类型从坝前至库尾依次有水平抬高/主槽冲刷、水平抬高、淤槽为主、主槽冲刷以及冲淤不明显5种,且随着三角洲顶点向坝前推进,横断面冲淤类型沿程转化。
  • 防洪治河
  • 苏茂林;魏向阳;李保国
    人民黄河. 2023, 1(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罕见华西秋雨影响,2021年黄河中下游发生了严重的秋汛洪水。面对汛情,黄河水利委员会按照“系统、统筹、科学、安全”的原则,以全面均衡洪水蓄泄空间、合理共担洪水风险为调度理念,通过精细化调度水工程,将花园口站2次流量在10 000 m3/s以上的洪水削减至4 800 m3/s左右,成功抗御了此次秋汛洪水。秋汛期间没有发生重大险情、重大灾情、人员伤亡,保证了洪水安澜入海,避免了下游滩区140万人转移和26.6万hm2耕地受淹,保障了下游滩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简述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调度情况,总结了此次洪水处理策略,提出了对于做好秋汛洪水调度防御的认识。
  • 苏茂林;杨会颖;安晨歌
    人民黄河. 2023, 1(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7月中旬,黄河中游泾渭河流域部分地区发生连续强降雨,受此影响,泾河支流马莲河庆阳水文站发生1956年以来最大洪水,渭河临潼水文站形成渭河2022年第1号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预判干支流河道来水,结合泾渭河洪水处理,利用小浪底水库水位较低的有利时机,联合调度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东平湖滞洪区等工程,实施了2022年汛期黄河调水调沙。在确保防洪安全和抗旱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塑造有利于水库、河道减淤的水沙过程,实现了水库多排沙和下游河道多输沙的目标,探索了高含沙洪水排沙调度新模式。
  • 王荆;岳瑜素;岳晓娟;陈恬;汪自力
    人民黄河. 2023, 1(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堤防工程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梳理分析试点地区标准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内涵,以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信息化建设5个维度组成五元结构模型,剖析了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要素,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工程安全为底线、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
  • 单春芝;来庆广;刘焱春;石锦坤
    人民黄河. 2023, 1(1):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三角洲2003—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推算影像成像时潮位数据,筛选高潮和低潮两组影像,解译两组影像瞬时水边界;分析黄河三角洲整体和局部变化、新生沙洲以及入海口位置、方向的变化范围;提出海岸带变化表征指标,用以表征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一直处于淤积与侵蚀并存的状态,高潮时,淤积总面积66.39 km2,侵蚀总面积64.46 km2 ,8条断面中有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10.30 km,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4.51 km;低潮时,淤积总面积90.36 km2,侵蚀总面积33.50 km2,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9.62 km,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3.91 km;2013年入海口处出现小规模沙洲,2020年沙洲最大面积达19.57 km2;2007年入海口改道北向,2020年入海方向最大方位角为336°,入海口最大向西北偏移12.3 km。
  • 水资源
  • 党丽娟
    人民黄河. 2023, 1(1):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流域内用水需求增长与空间失衡的矛盾制约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Super-SBM模型计算2005—2019年各省及地级市工业用水效率,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工业废水排放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工业用水效率影响最大的是人均GDP,其次是研发经费占比、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增加值占比、工业用水量占比、水资源总量等;用水效率低等水平且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用水效率中等水平地区应以降低废水排放量为主,加大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效率高等水平地区应严格实行区域环境容量和浓度管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 赵亚威;方洪斌
    人民黄河. 2023, 1(1):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长期水量调度模型多变量、多约束、求解困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线性规划方法的线性求解器对中长期水量调度模型进行求解,以提高模型求解精度和效率。以北方某城市水资源系统中长期水量调度为例,采用Cplex、Lpsolver线性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与遗传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plex、Lpsolver表现出较高的求解精度和效率;当模型规模增大时,遗传算法计算时间明显增加,而Cplex、Lpsolver计算时间变化不大;该市水库从A河引水量的调节能力偏低,改变从A河的引水时机能够充分发挥已有水库的调蓄能力,减小系统总缺水量。
  • 武利园;潘宇霖;陈开宇;郭朋朋;李海燕;金弈
    人民黄河. 2023, 1(1):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节水评价体系,为预测城市节水潜力提供有效参考,采用最大互信息系数方法,分析了2006—2018年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6个省(市)城市用水、节水时空演变趋势以及城市用水指标的相关性,通过挖掘各指标间深层次关系,识别研究区节水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用水总量均呈增长趋势,用水结构由以生产运营用水为主向以居民家庭生活用水为主转变,居民家庭用水比重呈上升趋势,生产运营用水比重呈下降趋势;②节水量以工业节水为主,生活节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③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节水量的关联性强于人均水资源量与节水量的关联性;④相对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业用水综合效率提升对工业节水的促进效果更显著;⑤城市供用水系统和污废水处理系统与经济规模高度匹配,但供水管网漏损率和再生水利用水平与现发展阶段不匹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非常规水源代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汪伦焰;郭银菊;李慧敏;董光华;杨晓强
    人民黄河. 2023, 1(1):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价值评估是全面反映城市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价值的有效手段。针对社会价值的内涵和项目特征,基于变革理论模型和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内容,确定了利益相关者、项目投入、项目成果等关键信息,构建了基于社会投资回报(SROI)的社会价值评估模型。利用SROI,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PPP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投入进行货币化表征,进而综合评估项目的社会价值。案例分析表明:该社会价值评估框架具有可行性,且项目创造的社会价值远高于项目投入,成果效益良好。
  • 倪健;花延文;及歆荣
    人民黄河. 2023, 1(1):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质监测数据多源、非线性、不确定性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改进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水质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3种前馈神经网络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初步评价,将初步评价结果归一化后作为基本概率分配,然后引入证据权重修正冲突证据,根据D-S合成规则得到融合评价结果,最后利用迭代思想修正评价结果。其中,基于证据权重修正冲突证据并进行融合结果的迭代修正,能有效解决传统D-S证据理论无法处理高冲突证据的缺陷。冀南地区5个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该水质评价模型能够提高水质评价准确性。
  • 王金凤;刘小玲;王盛;李庆;胡世雄;李玲凤
    人民黄河. 2023, 1(1): 10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是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CA-Markov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及多因素景观格局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生境质量指数整体较好,生境质量指数均值为0.605 1~0.611 7,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两极集聚特征;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黄土高原生境质量将明显上升,城市发展情景下2030年生境将退化严重,按生态保护情景发展,黄土高原农业与草原生态区、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秦巴山地北部边缘落叶与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境质量将提升;从不同影响因素看,人口密度是各生态区生境破碎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 翟文华;付宇;曹文庚;李泽岩;任宇
    人民黄河. 2023, 1(1):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 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以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为基学习器,线性判别分析(LDA)为元学习器的堆叠(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对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关键环境变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0.01~190 μg/L,超标率为16.74%;相对于RF、XGBoost、SVM模型,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uracy)、特异性(Specificity)和敏感性(Recall)最大;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及黄河决口扇地区,占总面积的33.81%;黄河决口情况、年均气温、年降水量、高程、水力梯度是影响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沉积环境与地下水中砷富集显著相关。
  • 胡瑜洁;韦玲利;李庆祥;朱莎莎;范霄寒;吴卿
    人民黄河. 2023, 1(1):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州邙山是郑州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地带。采用SRP模型,以生态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度为准则层,从地形、地表、气象、植被、社会经济要素中选择9个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黄河郑州邙山2010年、2015年、2020年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和分等定级,并对其生态脆弱性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效果显著,郑州邙山生态脆弱性规范化指数从2010年0.35下降到2020年0.28,生态脆弱性规范化指数的平均值为0.30,总体轻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较小且分布集中。
  • 水土保持
  • 王丽霞;郝晶;刘招;张双成;孔金玲;杨耘
    人民黄河. 2023, 1(1):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快速准确评价和预测生态环境质量的普适方法,以延河流域为例,采用1998年、2004年、2010年、2016年6—9月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选取土壤侵蚀指数SEI、建筑裸土指数NDSI、湿度指数WI、植被指数NDVI计算改进型遥感生态距离指数MRSEDI,对1998—2016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CA-Markov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改进型遥感生态距离指数MRSEDI能够综合多指标信息、较为准确地反映延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可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CA-Markov模型兼具CA模型模拟复杂系统空间变化的能力和Markov模型长期预测的功能,可用于模拟预测流域生态环境质量。②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1998—2016年负向指标SEI和NDSI均呈下降趋势、正向指标WI和NDVI均呈上升趋势,MRSEDI流域均值从0.873提高到1.376,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明显上升,但存在局部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现象。③未来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将整体持续上升,但流域北部和中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仍然较差,因此生态建设尤其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区的生态恢复须长期坚持。
  • 节水灌溉
  • 李清富;周华德;马强;逯林方
    人民黄河. 2023, 1(1): 128-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采用的渠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评价方法忽略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与随机性,在指标权重赋值上更多采用单一赋权法。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渠道衬砌结构的技术状况,克服评价指标单一赋权的不足,采用改进的AHP法与简单关联函数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博弈论法进行组合赋权;利用云模型理论能在评价过程中体现事物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特点,采用X条件云发生器分别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数字特征,再将指标云模型和指标组合权重进行综合计算,根据求得的综合云模型数字特征确定最终评价等级。以中国某渠道衬砌为例展开分析,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受损状况相吻合。
  • 水利信息化
  • 蔺志刚;刘瑾程;尤林奇;柳晴晓龙
    人民黄河. 2023, 1(1): 135-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非法采砂对河道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河道非法采砂监管效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Faster-RCNN目标检测算法研发北方河道非法采砂智能监管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B/S架构、超图WebGIS平台、PaddleDetection开发框架在系统中实现视频基础服务、算法模型管理、非法采砂识别、业务监管等功能。该系统接入高点位河湖视频监控设备回传画面,对禁采区的非法采砂行为自动检测,固定非法采砂证据,辅助水行政执法人员完成非法采砂闭环处置工作。以北方迁安市试点应用情况为例,证明了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提高非法采砂监管水平和效率。
  • 工程勘测设计
  • 戴杰;戴启璠;李晗玫
    人民黄河. 2023, 1(1):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水电站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水力特性,探讨叠梁门运行、布设方案,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不同叠梁门开启工况下的流速分布及水头损失等水力特性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叠梁门层数的增加,门顶过流空间不断压缩,加剧了进水口水流的紊乱程度,导致进水口处涡旋的发生;水头损失则随着叠梁门层数的增加先急剧增大再缓慢增大。同时,结合库区垂向水温分布特征,在垂向温差较小的季节,可以选择较少叠梁门层数引水以减少水头损失;在垂向温差较大的季节,可根据目标水温灵活选择叠梁门层数。
  • 杨海滔;吴允政;巩维屏;宋双喜;彭胜利;孙万光
    人民黄河. 2023, 1(1):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梯式护坡在满足一定人文景观需求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消浪效果,近年来已应用在部分堤坝工程中,但目前依然缺乏相关设计参数的系统研究。针对中大型水库土石坝工程,基于速度边界法建立二维波浪数值模型,分析了台阶布设范围、台阶尺寸、坝坡坡度、波坦等因素对波浪爬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光滑斜面护坡,阶梯式护坡可以有效减小波浪爬高;在同一波坦及坝坡坡度情况下,波浪爬高随台阶布设范围的增大呈减小趋势,随台阶高度的增加有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推荐台阶布设范围为自由水面以上1倍波高至自由水面以下2倍波高,推荐台阶高度为入射波高的0.4倍,其波浪衰减系数在60%至70%之间。在推荐阶梯式护坡布置形式下,波浪爬高随入射波坦的增大而增大,随坝坡坡比变缓而减小,当坝坡缓于1∶3.0时,坡度系数对波浪爬高的影响有所减弱。根据推算的综合糙渗系数,可初步估计阶梯式护坡波浪爬高,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工程建设管理
  • 向异;王学斌;马晓伟;柯贤波;李金龙;王锁平;金吉良
    人民黄河. 2023, 1(1):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对电力系统调峰资源需求迫切,亟须全面提高电力系统中灵活性电源的利用水平,以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清洁能源高效消纳。作为我国新能源并网比例最高的区域性电网,西北电网受近年来煤电新增装机少、抽水蓄能电站尚未投产、电化学储能调节规模小等因素影响,调节资源不足,制约了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充分发挥黄河上游已投产梯级水库的调蓄作用,进一步释放梯级水电站的调峰潜力,可实现类似储能的作用,有效节省抽蓄、电化学储能等调峰资源的建设成本。通过设立对照模型,分析了梯级水电站不参与调峰、直调水电站参与调峰和梯级水电站均参与调峰3种情景下的调峰能力差别,论证了梯级水电站参与调峰对电网调峰资源的积极贡献。
  • 周聪聪;沈振中;马福恒;胡江
    人民黄河. 2023, 1(1): 15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水库大坝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难、评价过程中缺乏技术层面指导的问题,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应急训练四个维度,建立了水库大坝应急预案二级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各级指标的主、客观固权,引入遗传算法和变权理论对其进行耦合修正,并结合云模型理论建立了水库大坝应急预案可行性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某水库工程,结果表明:该水库应急预案可行性综合得分为85.66,评价等级为优秀,与预案评审结果一致,验证了改进方法在水库大坝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价上的有效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