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22, 1(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超过2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脆弱、民生发展滞后问题依然突出。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存在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三大痛点,导致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淤地坝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其以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为统领,构建沟底、沟坡、沟缘、坡(塬)面立体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相对聚集的区域强化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山上有林果、坡上有梯田、沟底有坝系、坝上有水有田、村村有产业,打造山青、水美、岸绿、村融、低碳、高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生态旅游型新农村。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唐梅英;张权;姚帅;姜勃
    人民黄河. 2022, 1(6):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上中游干流已建、在建、规划的水电站及其周围的风光资源为对象,以水风光电出力特性及互补特性为基础,以风光电接入不增加水电站弃水并按照经济较优控制弃风、弃光率等为原则,开展黄河干流水风光一体化能源配置运行研究,结合互补运行特性、充分利用水电的调节能力、提高输电通道利用效率、统筹本地和外送消纳,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干流水风光能源配置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计算,提出经济合理的水风光电装机规模配比方案,及黄河干流2025年、2035年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目标和布局。
  • 徐福祥;徐浩;刘艳芬;赵常兵;刘凯
    人民黄河. 2022, 1(6):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把脉黄河流域各省(区)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薄弱环节、提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在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人水关系调节、区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复兴等5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政府主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整体上还较低且各省(区)差异较大,上、中、下游间及上游地区各省(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在空间分布上综合评价分值及多数子系统评价分值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中有各不相同的禀赋条件、优势和薄弱环节,上游地区生态资源禀赋较优、文化建设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中游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人水关系亟待改善,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仍需提高。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各省(区)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对标省份、逐步补强薄弱环节、提高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
  • 孙斌;徐渭;薛建春;侯思杰
    人民黄河. 2022, 1(6):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质量及其辐射作用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58个样本城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系统评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群耦合协调等级由2000年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提升到2019年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在耦合协调状态演变过程中虽然不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况,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上仍然较低;②从空间上看,城市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兰西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较低且波动剧烈,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游(东部)城市群>中游(中部)城市群>上游(西部)城市群;③从各城市群的样本城市看,城市群中的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耦合协调等级较高,而边缘城市耦合协调等级相对较低,尽管有些城市耦合协调度排名比较靠前但其周边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说明核心城市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针对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精准的发展政策、构建黄河流域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级城市群中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等建议。
  • 水文泥沙
  • 吴博华;权全;徐家隆;刘一玮;严登华
    人民黄河. 2022, 1(6):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容易造成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研究极端降水与露点和地表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可以为未来极端降水趋势的预测及其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1970—2017年6个气象站的资料,选取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空间插值法等分析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极端降水对露点和地表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并评估其稳健性。结果表明:1970—2017年陕北黄土高原露点和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指数中除持续湿润指数略呈下降趋势外,年总降水量、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强降水天数和5 d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南高北低”特征。日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关系呈单调递增趋势,其响应强度均呈C-C标度,而日极端降水与地表温度的响应关系呈Hook结构,其在吴旗和横山站响应强度呈超C-C标度,在其余4个站均呈C-C标度,且日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强度小于地表温度的。相比地表温度,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关系更为稳健。
  • 刘静;王春青;靳莉君;张利娜;王鹏
    人民黄河. 2022, 1(6):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流域2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等,分析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海温对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7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1.5%,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其中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山陕区间、泾渭河、汾河偏多明显。②2018年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南亚高压异常加强东伸,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东亚中高纬环流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受低压槽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中高纬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在黄河流域交汇,造成流域降水整体偏多。③前期春季异常偏冷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持续偏暖的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是造成大气环流以及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 寇平浪;许强;王崔林;徐建强;袁爽
    人民黄河. 2022, 1(6):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降雨和径流数据时间分辨率会直接影响流域尺度水文响应判断。以谢家山流域和高家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7月26日到9月2日实地监测的9场降雨与径流的逐5 min实时响应关系,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降雨—径流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累计降雨量—累计径流量关系线性拟合效果好,基于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高家山流域径流系数大于谢家山流域,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发现,这主要与硬化地面面积有关。②多数降雨径流事件都会经历降雨、渗透、径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雨全部渗透,径流不会启动;第二阶段渗透持续进行,径流开始出现,降雨和径流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表明渗透率比较稳定;第三阶段开始时渗透率突然下降,在此阶段降雨会全部转化为径流,因此渗透可忽略不计。
  • 栗士棋;杜付然;程芳芳;李柯星;王国庆;司舒阳
    人民黄河. 2022, 1(6):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长江、淮河四大流域,水资源问题突出,深入分析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对河南省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河南省主要流域的6个代表水文站实测流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各代表站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实测流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流量略有回升。自西向东,流量下降速率越来越大。全省径流突变后年平均流量减小,各站减小幅度均大于15%,北部流域突变年份较早,南部流域变化幅度较大。月平均流量总体呈减小态势,海河流域河南段、黄河流域河南段下降显著,达到5%显著性水平。除长江流域河南段外,全省月平均流量年内分配变化不大,从全省范围来看,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呈枯增丰减态势。
  • 防洪治河
  • 刘璐;左其亭
    人民黄河. 2022, 1(6):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能源基地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哺育了中华大地万千生灵。建立堤坝、河水分流等举措对防治洪水、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黄河泥沙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等问题影响,黄河“淤堵、决口、改道”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先秦时期的围堵改疏导、隋唐五代的修复旧渠建新渠、明代开新河、清代建立政令管理水事等措施,为现代堤坝整修、河道疏浚、水资源调配等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古代水文化代表事件进行梳理,汲取先民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对现代黄河治理提供借鉴。
  • 刘明潇;徐梦鑫;朱勇杰;孙东坡;骆亚茹;蒋冠宇
    人民黄河. 2022, 1(6):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漫滩建设公路可能对河流行洪及整治工程产生干扰,为了兼顾河漫滩开发与河道行洪安全,必须对拟建工程选线进行科学分析与影响评价。以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右岸河漫滩内拟建公路为例,借助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法,首先研究了未来水沙条件下,公路涉及河段河床边界和控制断面洪水位的变化及预测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洪水数值模拟分析与冲刷计算,对有无工程建设的河道洪水位、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滩区建路选线远离主槽、顺河道行洪方向布置,工程建设对漫滩大洪水的影响很轻微;预测未来25 a遭遇10 000 m3/s漫滩洪水时,因建路引起局部行洪影响概化为3个阈值:洪水位壅高不超过0.06 m,主流流速增值不到1.6%,控导工程局部冲刷增量最大为0.17 m。研究河段整治工程体系与洪水河势有较好的互适性,可以维持中小洪水河势稳定,漫滩大洪水依然保持原有河势不变,拟建公路没有对整治工程增添新的不利影响。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方法适用于水库影响下的游荡型河段。
  • 阮合春;陈华勇;陈剑刚;曹春然;李慧斌
    人民黄河. 2022, 1(6):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强降雨或高烈度地震作用,高山峡谷地区极易暴发大规模滑坡或产生大型潜在滑坡体,一旦滑坡体启动,将迅速入江堵断主河,引发因堵江造成的上游回水淹没、下游溃决洪水的巨大灾害链危害,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因此,系统深入开展滑坡—堵江—溃决灾害链的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关于滑坡堵江机理、滑坡坝稳定性评估、滑坡坝溃决机理以及滑坡—堵江—溃决灾害链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
  • 水资源
  • 张修宇;郑瑞强;周莹;秦天
    人民黄河. 2022, 1(6):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在全面系统分析人-水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单指标量化-多要素集合-多准则集成法(SMI-P),构建郑州市人水和谐度量化评价模型,以健康度、发展度、协调度为控制要素,选取与控制要素相关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变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对郑州市2011—2020年人水和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郑州市人水和谐度呈上升趋势,并在2020年达到较为和谐的状态。但郑州市人水和谐度仍较低,需要在废水排放量过多和水资源量过少这两方面采取科学方案进行有效处理。
  • 朱悦璐;熊俊飞;邓炜
    人民黄河. 2022, 1(6):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传统潜水向井运动中由Dupuit假设所引起的降深曲线计算误差,设计一种基于实测数据与理论曲线相结合的数值计算方案,将拟合方程和理论方程通过计算分界点组成分段函数,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潜水渗流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以有理数逼近拟合的方程在全区间模拟效果良好,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接近0.99;在传统分界区间r<1.5H0≈40 m内,理论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62%,扩大分界区间至r<400 m时,理论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15%;在上述区间Dupuit方程不能用于实际工程,而拟合曲线误差分别为3%和8%,精度符合工程要求;当r>400 m时,分段函数所在区间以理论方程表示,此时最大误差为9%,Dupuit方程可用于实际工程;在无观测条件时,实际工程中直接运用Dupuit方程时所选取的区间应相应加大。
  • 朱丽娟;王淑贺
    人民黄河. 2022, 1(6):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探索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2008—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SBM-Undesirable模型,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个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命令控制型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抑制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尚未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体系、构建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法律法规等建议。
  • 马晓蕾;郭婷文
    人民黄河. 2022, 1(6):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生态足迹对于衡量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生态占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水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及水生态盈亏指数,评估中国及各省级区域尺度水生态足迹和承载能力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大,但总体上随时间变化较小,全国水生态足迹构成中,农业>工业>生活>生态;②中国水生态承载力空间差距大,西南以及东南地区水生态承载力大,与区域水资源总量成正相关关系;③我国水生态超载和生态盈余地区面积所占比例大致相等;④总体上看,中国水生态承载力较大,但区域差异大,新疆、江苏处于水生态严重亏损状态,而西藏、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和江西等地水生态承载力大,水生态盈余达2亿hm2。为促进我国水生态平衡,改善水生态环境,水生态亏损地区应加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公民节水意识。
  • 周凯;王义民
    人民黄河. 2022, 1(6): 8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区域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相互作用关系,以陕西省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基于优化决策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模型,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教育和医疗4个方面构建陕西省农村经济贫困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从资源禀赋、水利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利用能力、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陕西省农村水贫困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模型、相关系数及因果检验法进行水贫困和经济贫困综合测度及其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县(市)水贫困状态与经济综合贫困状态较为匹配,极度耦合为主要耦合类型;21个县(市)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程度明显升高,19个明显降低,均位于关中地区;非贫困县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测度的相关系数较大,而贫困县相关系数较小;在全省水平或贫困县水平上,经济贫困导致水贫困的发生。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张泽中;和春华;苏之鸿;李依洋
    人民黄河. 2022, 1(6):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直观地从评估值看出河流健康状态,提出等级指示值和河流等级类别指标值改进突变模型。根据河流受人类社会活动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流域规模将河流划分为四类三级,构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类别的评价标准,提出河流等级类别指示值改进最终结果,并运用改进的突变模型对潮田河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潮田河健康综合评价结果为-0.029C2,河流属于县级Ⅱ类,处于亚健康状态;潮田河正从亚健康向基本健康状态转变,实施河湖长制以来潮田河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河流形态结构完整性问题突出,建议加强对河流水工建筑物或设施的改造,增添鱼类洄游通道并保证其能正常运行。
  • 李友光;袁榆梁;李卓成;郭溪
    人民黄河. 2022, 1(6):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析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将能值理论与水生态足迹相结合,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的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水生态承载力模型,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足迹占比最高,生态用水足迹占比最低,各地级市水生态足迹构成比重不同;河南省水生态承载力均小于水生态足迹,水资源处于水生态赤字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河南省水资源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河南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以及三门峡为水资源生态盈余,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0,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他地级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呈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中郑州市水资源压力指数最大。
  • 崔继昌;郭贯成;张辉
    人民黄河. 2022, 1(6):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城市内部“三生”空间特征,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三生”国土空间评价体系,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框架,分析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19年12个街道(镇)“三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土地要素禀赋,市区街道多样化水平高,集中化程度低,用地组合类型丰富,且以生活用地为主,而市郊镇则相反,并逐渐过渡到以工业、农业生产用地为主导;对于结构区位,市区各街道和袁桥镇的城镇居住用地和非农生产用地区位意义显著,市郊镇的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用地区位意义显著,生态用地除赵虎镇外均具有区位意义;对于功能格局,生产功能强弱呈梯度特征,生活功能由核心区向外减弱,生态功能呈四周高、中间低态势,“三生”功能空间呈圈层分布。
  • 詹润泽;李环环;卢玉东;周保;吴靓
    人民黄河. 2022, 1(6):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察尔汗盐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钾盐、镁盐和锂盐生产基地。随着察尔汗盐湖钾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地下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断减少,潜水水位急剧下降且水质恶化。为了解决察尔汗盐湖潜水水位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2020年采集的潜水水样数据,对昆仑山至察尔汗盐湖潜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的流动方向为昆仑山至格尔木并最终汇入察尔汗盐湖达布逊湖,沿径流方向离子浓度呈递增趋势,其常量离子含量增加的主要物质来源为岩盐、石膏、白云石和钾盐的溶解,同时伴有阳离子交换;研究区潜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l-Mg·Na·Ca型逐渐演化为Cl-Mg·Na型。
  • 水土保持
  • 侯礼婷;焦爱萍;申震洲;段喜明;陈诚
    人民黄河. 2022, 1(6):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对PAM等高分子材料阻控侵蚀产沙功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其对丰富水土流失治理基础理论和促进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高分子材料PAM和PG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入渗、坡面产沙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在5°、10°、15°黄土坡面上施用PAM、PG可以提高土壤入渗率并缩短达到相对稳渗的时间、减少坡面产沙量,即对入渗、产沙过程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施用PAM和PG的各种处理中,PAM施用量为2 g/m2的增渗效果最为明显,PAM施用量为2 g/m2和PG施用量为200 g/m2的减沙效果较明显,但在5°和15°坡面上PG施用量为200 g/m2时反而降低了土壤入渗率,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施用PAM、PG后没有改变土壤入渗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和产沙量对径流量增加的响应规律,土壤入渗率与降雨历时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产沙量随径流量增加呈幂函数增加。
  • 工程勘测设计
  • 杨安玉;左保静;王文全;曹善宇;甄锋;王璐璐;林旭
    人民黄河. 2022, 1(6):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胶结砂砾石料的剪胀特性及其与围压、胶结掺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Rowe 剪胀方程、修正剑桥模型的剪胀方程对胶结砂砾石料剪胀性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胶结砂砾石料剪胀模型。研究表明:修正剑桥模型的剪胀方程不能反映胶结砂砾石料的剪胀性;Rowe 剪胀方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粗粒土的剪胀性,但高围压下在压缩阶段低估了其压缩性、而在剪胀阶段则高估了其剪胀性。提出的新剪胀方程是一种二次函数,参数简单,只需通过胶结砂砾石料三轴剪切试验即可确定,利用几种胶结砂砾石料的试验结果能很好地验证其适用性。
  • 习晨;王志国;段海浪;杨会朋;关琨
    人民黄河. 2022, 1(6):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柱群布置形式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在水槽试验模型中分别布置交错、密集和稀疏3种形式的柱群,从沿程各断面流速分布、各断面沿水深流速分布及消能率方面探讨柱群前后水力特性,比较不同来水流量和不同控制水深条件下柱群的消能效果。结果表明:交错布置柱群的消能效果最明显,消能效果受来水流量和控制水深的影响,来水流量越小、控制水深越高,消能效果越明显,但当控制水深超过柱群高度时会出现局部流速迅速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现象。
  • 郭士明;谢向文;廖先
    人民黄河. 2022, 1(6):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渠堤工程内部隐患巡查线路长、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拖曳式高精度瞬变电磁系统;为了便于拖曳及快速发现异常,采用小回线、大电流的设计方案,通过恒压钳位技术减少了电流关断时间,并设计了跨环削耦线圈用于剔除互感现象;参照航空瞬变电磁的研究方法,采用快速成像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快速解译;经过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适用性,并通过黄河大堤某排污管及南水北调中线某倒虹吸探测实例印证了拖曳式瞬变电磁法的有效性和优势。
  • 姜文龙;周锡芳;杨旭辉;张宪君;郭玉松
    人民黄河. 2022, 1(6):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下衬砌基础破坏无损检测是目前水下检测工作的一个难题。为解决水下衬砌结构和基础破坏检测问题,利用Biot-Stoll理论深入分析了水声信号在水下破坏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同时结合声波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衬砌基础破坏的声学信号反射特征,给出了进行基础破坏检测的声学参数。实际水下衬砌基础结构破坏检测案例表明,基于水声信号的水下衬砌基础结构破坏检测技术可有效分析水下衬砌基础破坏类型及破坏范围。
  • 工程建设管理
  • 师现营;师苏傲特;李松
    人民黄河. 2022, 1(6):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初始缺陷的混凝土,其孔结构具备多尺度特性,基于多尺度理论改变孔结构对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试验和理论分析手段,设计不同淤砂掺量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利用NMR、SEM检测技术及PCAS分析软件对掺淤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淤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淤砂掺量先增大后减小,淤砂有效掺量区间为10%~20%;抗压强度与总孔隙率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于各尺度孔隙率来说,10~100 nm孔径孔隙结构对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淤砂掺量增加,凝胶孔的孔隙结构有转优的趋势,但孔隙率增大,孔洞体积变大,均匀分布的孔洞使凝胶体形成“网状结构”,胶凝效应弱化,导致混凝土的大孔径占比由大变小,强度反而降低。
  • 邱利军;张波;周占学;陈学良
    人民黄河. 2022, 1(6):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GM(1,1)模型中拟合所得的时间响应函数与实测累加曲线不重合这一情形,提出分别以时间和累加变形量为横纵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将原模型时间响应函数进行纵向平移,然后对平移后函数进行绕点旋转,从而构建新的时间响应函数,使其更接近实测累加曲线;将对应横坐标代入并求解非线性函数,再累减还原为预测值,且将其应用于其他改进GM(1,1)模型中。采用实测变形数据进行验证可知,其预测精度有所提高,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 时文友;李双喜;孟远远;陈鸿飞;陆瑶
    人民黄河. 2022, 1(6):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
  • 节水灌溉
  • 董芳;赵振华;邢立亭;刘展宏
    人民黄河. 2022, 1(6):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大面积快速监测,以济南市黄河北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建立土壤光谱指数与实测土壤电导率及Ca2+含量估算模型,进而分析区域盐渍化土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差值光谱指数(DSI)和盐分指数5(SI5)组合能够较好地估算研究区表层土壤的电导率和Ca2+含量,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94和0.586。盐渍化土壤占研究区土壤面积的26.788%,以轻度盐渍化土壤为主;中度盐渍化土壤位于轻度盐渍化土壤区域内部,土壤盐渍化有向更高等级转化的风险,应注意合理灌溉,避免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研究区土壤Ca2+含量以中等和高量为主,且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加,因此今后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工作可以着重考虑Ca2+含量的调整。
  • 水利信息化
  • 王治中;张防修;杨瑶;王宗敏
    人民黄河. 2022, 1(6):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流凌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提出一种基于冰水动力学原理的黄河流凌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系统的实现方法,通过二维冰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流凌演进过程,采用3DMAX多边形建模技术创建冰凌实体三维模型,结合Unity3D技术和C#语言实现二维模型计算成果的三维动态表达。通过界面设计与系统功能开发使该系统具有场景漫游、显隐控制、信息查询、二三维一体化展示等功能,展示效果真实感强、交互性好,实现了对黄河内蒙古河段头道拐弯道流凌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