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陈少炜;肖文杰
    人民黄河. 2022, 1(1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福利绩效是生态保护成效的体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为了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协调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分别构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DEA模型测算这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各省(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度,进而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生态福利绩效差异显著,均呈下游地区较高、中上游地区较低的态势;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一直处于较高协调等级,各省(区)耦合协调度差别较大,也呈下游地区较高、中上游地区较低的态势;水资源总量、城镇化水平和相对市场竞争度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基础设施建设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 张晓昱;李玉璞;左其亭
    人民黄河. 2022, 1(12):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破解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题提供参考,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TOPSIS模型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9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在空间上各省(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时间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省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各维度看,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开放发展、协调发展水平在2012—2015年经历小幅回落后于2016年开始显著上升,绿色发展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较低,长期处于失调状态,2016年以后由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转变,政府能力、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程度对耦合协调产生积极影响,科技水平、生态状况对黄河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产生不同的作用。
  • 水文泥沙
  • 王平;张原锋;魏欢;胡恬;赖瑞勋
    人民黄河. 2022, 1(12):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低含沙条件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进行观测,分析床面形态特征及变化规律。2016—2018年6—8月在花园口河段主槽范围内观测得到不同流量条件下长度为2.4~3.7 km、宽度为65~120 m的三维床面地形数据。经分析,低含沙条件下花园口河段床面表现为波长差异较大的两级沙垄叠加而成的复合沙垄形态。一级沙垄波长均值范围为388~955 m,波高均值范围为1.47~3.03 m,迎水面波长占比均值范围为0.43~0.68,背水面倾角均值范围为0.26°~0.77°;二级沙垄波长均值范围为4.71~9.18 m,波高均值范围为0.24~0.55 m,迎水面波长占比均值范围为0.51~0.57,背水面倾角均值范围为7.51°~14.59°。一级沙垄和二级沙垄几何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相似,波高与波长呈正相关关系,迎水面波长占比与波长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关系,背水面倾角与波长呈负相关关系,但对于一级沙垄,波长大于500 m时背水面倾角与波长不再有趋势性关系。在观测流量范围内一级沙垄波长、波高、迎水面波长占比、背水面倾角都随流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拐点出现在流量为1 500 m3/s时;二级沙垄波长、波高、背水面倾角都随流量增大而增大,流量超过1 500 m3/s时不再有趋势性变化。
  • 刘静;张利娜;靳莉君
    人民黄河. 2022, 1(12):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内蒙古河段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逐月海冰密度指数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近10 a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寒潮过程的基本气候特征、冷空气移动路径以及环流分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潮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近10 a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共出现98次寒潮过程,过程持续时间1~5 d不等,平均为2.1 d,其中1~2 d的过程较多,累计次数占总次数的73%。②寒潮过程呈显著增多趋势,增加速率为1.4次/a,近5 a平均次数较2010—2014年增加127%。③按照冷空气移动路径,将寒潮天气过程划分为偏北路冷空气型、偏西路冷空气型、偏东路冷空气型以及偏北路与偏东路共同影响型4类,其中偏北路冷空气型最为常见,占寒潮过程总数的70%以上,其他3类占比均不到10%。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近5 a寒潮次数增加的关键大气环流因素,而北极海冰密度减小是造成寒潮次数增加的重要外强迫因素。
  • 侯素珍;胡恬;杨飞
    人民黄河. 2022, 1(12):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水库运用过程、冲淤量的时空分布和三角洲淤积形态变化,总结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经历连续淤积和冲刷过程,至2019年10月累计淤积量为3.330亿m3,沿程淤积集中在WD42断面以下,沿高程淤积集中在汛限水位966 m以下,WD56断面以上呈现沿程冲淤调整的特征;降水冲沙期的冲刷分布与淤积集中部位一致,部分槽库容得以恢复。库区纵剖面呈三角洲淤积形态,淤积过程中三角洲向坝前逐步推进,在排沙运用期顶点后退,顶点位置和高程与库区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关系,2018年降水冲沙后三角洲形态调整不明显。运用实践表明,万家寨水库排沙运用可以冲刷库区淤积泥沙,加强降水冲沙调度是维持万家寨水库防洪库容的有效运用方式。
  • 隋聚艳;唐璐;张剑;王玉振;聂玉明
    人民黄河. 2022, 1(12):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综合考虑多要素信息分析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考虑降水、蒸发、径流三个气象要素,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以及标准化径流指数进行水文和气象干旱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无定河流域综合干旱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对流域综合干旱等级进行划分,以此评估无定河流域多尺度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代尺度上,无定河流域20世纪60年代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70年代与80年代次之、90年代最低;时间上,年尺度上4月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12月最低,重度干旱事件多集中于6—8月,11—12月易发生特旱事件;空间上,流域年际干旱频率空间变化显著,且年内不同月份干旱频率空间分布不一。
  • 防洪治河
  • 凡姚申;王广州;王开荣;窦身堂;陈沈良;徐丛亮;陈俊卿
    人民黄河. 2022, 1(12):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流域来水来沙减少和河口尾闾不断改道变迁的情势下,黄河三角洲除现行河口口门附近外,其他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蚀。孤东海岸是黄河三角洲侵蚀最强烈的区域,海床冲刷演变过程与冲刷动力机制被广泛关注,但其冲刷平衡深度及冲刷极限深度却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针对近岸泥沙运动特征,推导出海床冲刷平衡深度预判公式;通过预判公式计算得到孤东近海海床冲刷平衡深度为6.5~7.5 m,与海岸剖面演变过程分析得到的冲刷极限深度6.8~7.2 m一致,证明了泥沙突变模型在预测海床冲刷中的适用性。预判结果表明:孤东海岸堤前海床还将持续冲刷2 m左右,加强海堤防护工程日常维护十分必要。
  • 李利琴;倪菲菲;周晓丽;李玉娜;张向萍
    人民黄河. 2022, 1(12):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整改善河南黄河河道不利河势、拓宽局部窄河段、减小工程出险概率,在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河道整治疏浚措施,配合河道整治工程共同发挥作用,解决不利河势问题,减轻防洪抢险压力,实现安全度汛。通过分析河南黄河河道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势变化及工程出险情况,分析确定疏浚河段;制定疏浚不超过规划治导线等原则,针对不同疏浚河段的具体情况,确定疏浚平面布置及疏浚控制高程等参数;针对疏浚实施作用,结合不同河段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现状河道条件下,因势利导实施疏浚作为河道整治工程的有机补充,是解决河南黄河不利河势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
  • 果鹏;夏军强;周美蓉
    人民黄河. 2022, 1(12):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生产堤溃堤等引发的漫滩洪水,制定行之有效的避难逃生路线,有利于减少伤亡人数。将基于最短路线规划的静态寻优方法及考虑滩区洪水演进过程与群众避难逃生过程的动态寻优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滩区洪水中群众避难逃生路线优选算法。根据滩区的交通网络情况,采用Dijkstra算法开展基于最短路线规划的静态寻优;基于洪水中人体失稳的动力学机制,评估滩区群众的洪水风险等级;考虑洪水中群众的步行逃生速度,建立避难逃生历时的路权函数;采用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块计算滩区洪水的演进过程,同步模拟滩区群众的动态迁移过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综合考虑不同场次洪水条件,构建滩区洪水中群众避难逃生路线优选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以开展滩区群众避难逃生方案的优选决策。将算法应用于黄河下游兰考东明滩区,考虑2003年洪水和“1958年”型洪水,确定人员避难逃生的最优路线。
  • 贾小明
    人民黄河. 2022, 1(1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的规划论证工作已有近70 a的历史。在长期的论证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多个不同的开发方案。鉴于不同主体对河段功能定位、开发方案不同的观点,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开发方案。通过回顾梳理黄河黑山峡河段主要的规划论证历程,从保障黄河水资源长期安全、构建国家“四横三纵”水网体系的角度,就可能的开发方案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 水资源
  • 苏青;张立锋;罗玉丽;任领志;赵祎雯;李金晶
    人民黄河. 2022, 1(12):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a来,黄河水权转让为解决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水权转让政策落地与实践发展,开展黄河水权转让后评估非常必要。在深入分析黄河水权转让特点的基础上,按照黄河水权转让后评估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以实施效果评估、政策及过程评估为首层要素,节水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生态效果、政策制度、节水工程建管6个维度为第二层要素的双层六维黄河水权转让后评估理论框架;确定了各维度下的评估指标,构建了一套由1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体现黄河特点的水权转让后评估指标体系。在内蒙古的应用案例表明,所建立的黄河水权转让后评估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切合实际,可以用于同类地区水权转让后评估实践。
  • 栾清华;庞婷婷;王志友;高昊悦;何立新;何帅;董森
    人民黄河. 2022, 1(12):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的需水量预测是合理分配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为了解国内外需水量预测技术应用现状,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2000—2021年需水量预测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分类归纳并对比分析了常用方法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在我国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是国内外经济社会需水量预测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需水定额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是国内具有关联性的常用方法;各类方法在行业需水研究中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人工神经网络和灰色理论及其改进耦合模型的研究较多,定额法在应用研究和实际管理中多被采用。未来随着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广泛应用,应优化数学模型参数和需水定额,以提高需水量预测的准确性。
  • 张炳林;王秉琦;甄俊杰;王成军;王若轩
    人民黄河. 2022, 1(12):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陕西省水资源利用现状,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从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管理韧性弹性适配视角,构造陕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评价模型,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陕西省2013—2020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陕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具有差异化明显、震荡式下降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提升的动态演化过程,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陕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整体呈现条件收敛特征,相同水平的邻近地区会进一步强化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地区的路径依赖;随着邻近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低水平地区实现跃迁的概率增大,表现出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 张祥永;曹阳;吴文飞
    人民黄河. 2022, 1(1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认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分析了我国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8年,我国各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时间变化不明显,可持续性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较高及高水平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省域主要是东部沿海省份和西藏,中等及以下水平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省域主要位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西北及东北地区。2010—2018年,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在减弱,高价值和较高价值的省域主要位于中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价值省域主要为新疆和甘肃。2010—2018年我国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处于初级协调类型,大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张小磊;齐庆超;李雅;裴颖春;李春发;王业宁
    人民黄河. 2022, 1(12):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小浪底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利用2018年6—8月265、255、245 m高程以及对照高程(275 m)6期采样点数据,对不同淹水背景下消落带落干期SMBC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消落带落干期SMBC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比值(SMBC/SOC)在同一高程下随时间推移整体呈降低趋势,且上土层(0~10 cm)SMBC含量与SMBC/SOC值均高于下土层(10~20 cm)SMBC含量与SMBC/SOC值,其在土壤垂直深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在不同高程SMBC含量及SMBC/SOC值均差异显著,表现为在245 m高程数值较低,在265、255 m高程数值明显升高并高于275 m高程的数值,表明短期、中期淹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而长期淹水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小浪底库区消落带SMBC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SOC含量、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其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微生物活性对消落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 霍炜洁;李昆;赵高峰;刘玲花;黄亚丽
    人民黄河. 2022, 1(12):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模拟降雨产流小区,以裸露土壤径流区为对照系统,考察以百慕大、高羊茅、白三叶植被组成的草地过滤带对降雨水力侵蚀形成的地表径流中弱吸附性除草剂阿特拉津和强吸附性杀菌剂百菌清的截留效果,并对两种不同吸附性污染物的迁移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对照系统和草地过滤带出水中阿特拉津溶解态质量浓度和吸附态质量比均明显高于百菌清的;相比于对照系统,草地过滤带径流出水中溶解态阿特拉津质量浓度减小60%以上,溶解态百菌清质量浓度减小6%以上,悬浮固体减少94.70%以上,吸附态阿特拉津和百菌清污染负荷减小80%以上。研究证实,草地过滤带可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溶解态和吸附态有机农药污染物,相比于百菌清,植被的存在更有利于对阿特拉津的截留。
  • 李庆祥;张绪兰;胡瑜洁;范霄寒;朱莎莎;吴卿
    人民黄河. 2022, 1(12):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州西北部沿黄邙山2008年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2010年建立生态观测基站并开始对其气象要素进行连续定位观测。利用郑州邙山2010—2020年生态实测数据,运用一元线性拟合、距平法分析黄河生态保护对郑州邙山局地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州邙山局地小气候变化明显,年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均空气湿度、年降水量均值分别为15.7 ℃、40.35 ℃、-9.15 ℃、54.53%、406.35 mm,除降水外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减小、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说明土壤及地表植被持水、保水功能增强,黄河生态保护改善了郑州邙山局地小气候。
  • 倘佳舟;李翠梅;肖昭文;张绍广;秦高峰;金国裕
    人民黄河. 2022, 1(12): 9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泊流态对区域内污染物分布及其输移扩散有重要影响。为探究风生流和吞吐流共同作用对湖泊环流的影响,以太湖贡湖湾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水动力环流情况,并统计了各区域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范围、面积占比等,总结不同污染物在空间上的质量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以风生流为主导,风生流和吞吐流共同作用下,秋冬季贡湖湾水动力特征为北部逆时针环流、南部顺时针环流,岸边流速高于湖心区域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南部高、北部低,东部至南部沿岸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区域的;各区域污染物质量浓度由外环至内环依次降低;受环流以及大贡山、小贡山地形阻挡的协同影响,环流间隙存在两个污染物滞留带;随着引水流量增大,污染物高质量浓度区域面积占比增加,低质量浓度区域面积占比减少;秋冬季节贡湖湾污染物以TN和TP为主,应予以特别关注。
  • 工程勘测设计
  • 刘昉;陈浩东;梁超;庞博慧
    人民黄河. 2022, 1(12):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水利枢纽的泄洪安全,以Inception模块为主体结构,结合门控循环单元(GRU)和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机制,提出了InceptionGRU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采集的多测点泄洪振动数据,智能识别泄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状态。用工程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能以97.15%的准确率完成结构安全智能识别任务,准确率较Inception模型、CNNGRU模型、InceptionLSTM模型分别提高6.90、5.69、2.03个百分点。对泄洪振动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后,以三维矩阵的形式输入网络,可以有效降低模型参数量,提高模型效率。
  • 赵永胜;王新建;李金都;焦小超;高慧民;刘艳
    人民黄河. 2022, 1(12):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古贤水利工程坝址区存在的剪切带,开展原位和室内原状样渗透变形试验,对剪切带渗透变形及破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渗透变形破坏形式都表现为一定的水力劈裂和软弱夹层、泥化带的细颗粒流失和挤出破坏,综合判定为集中冲刷破坏。就试验过程中剪切带整体破坏程度而言,剪切带中劈理带(剪切破碎带)渗透破坏程度较低;泥化带(泥化夹层)部位渗透破坏程度较高,对整体结构影响较大。
  • 陈艳国;仇道健;王贵军
    人民黄河. 2022, 1(12):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维水库塌岸预测方法存在计算量大、精度偏低等问题,尤其针对库岸地形起伏、曲率过大等因素导致的塌岸叠加预测精度较差。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利用CATIA三维建模平台,选取反映波浪作用弱的两段法,将水下岸坡进行条分处理,建立水库塌岸三维图解模型,高精度求解塌岸线和塌岸体积。结果表明:与二维预测方法相比,该模型可快速、高精度地进行塌岸宽度、塌岸体积计算,尤其在库岸地形起伏较大和多面临水因素叠加时的塌岸预测中有突出优势,为水库塌岸预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党康宁;刘云贺;陶磊;张静宜;张希
    人民黄河. 2022, 1(12):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时水体会对水工结构产生动水压力,如何简便高效地考虑动水压力作用是进水塔动力响应分析的基础。引入计算深水桥墩波浪力时广泛采用的Morison方程,对其进行扩展,使其可以用于矩形截面的进水塔。推导过程表明,塔内外动水压力均转化为附加质量,附加质量分布与塔体截面形状有直接关系,与水深无关。通过实例将本文方法与水工抗震标准中进水塔附加质量法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动水压力证明了提出方法的适用性。
  • 工程建设管理
  • 赵寿刚;李娜;李长征;苏怀智
    人民黄河. 2022, 1(12): 12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易发生渗流灾变冲刷破坏而危及堤防安全,及早开展灾变辨识预警对保证堤防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通过试验模拟实际工程中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发生的接触渗流灾变险情,指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土体黏粒含量越大、压实度越大,渗流稳定时间及渗流灾变破坏时间越长,其抗接触渗流灾变演化能力越强。提出了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险情分级标准,以及适合土石接合部深部灾变隐患精准辨识的改进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分析了分布式光纤实现土石接合部渗漏、渗流流速、浸润线监测及预警的可行性。在接触渗流灾变辨识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防控渗流灾变除应选择适宜的土体材料、防渗排水设施及确保压实质量外,还应遵循“高防低排”的原则,设置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空间立体的防渗体系,做好土石接合部检测、探测及监测工作。
  • 李平先;韩冲;李金昌;王锟
    人民黄河. 2022, 1(12):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400 MPa级钢筋混凝土轴向拉伸构件的试验,研究其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的关系,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量测了每级荷载下构件的开裂荷载、裂缝分布和间距、裂缝宽度等。结果表明:在裂缝条数稳定的情况下,平均裂缝宽度与钢筋应力大致成线性关系;将试验的裂缝宽度实测值与其相对应国标规范GB 50010—2010的平均裂缝宽度计算值相比,其均值为1.193、均方差为0.424,按95%的保证率试验的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为1.89。
  • 胡亮;钟启明;陈亮;张赏
    人民黄河. 2022, 1(12): 131-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的溃决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而溃坝损失评估是大坝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风险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介绍了国内外在溃坝损失研究方面的成果与进展,分别从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生态损失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比分析各模型的评价指标和模拟结果,了解了常用溃坝损失评估模型的优缺点,探讨了实测资料匮乏等客观因素对溃坝损失评估研究的局限。指出: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对于溃坝损失评估方法的建立和验证至关重要,历史溃坝资料的匮乏与记载混乱也制约了评估方法的建立;对于各类损失影响因素的提炼与分析是溃坝损失评估的基础,影响因素的量化过程对评估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溃坝生命损失与经济损失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指标,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对溃坝损失评估结果的影响,可基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机制研究溃坝撤离系统动力学特征,探索动态指标与溃坝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溃坝损失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和动态评估模型。
  • 王博宇;祝彦知;纠永志;田光辉;常佳
    人民黄河. 2022, 1(12):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全面分析大型灌区在役引水渠道的安全稳定性,并给出可靠的病害治理方案,针对大型灌区引水渠道普遍存在病害现象,以焦作市引沁灌区河口段引水渠道为工程实例,使用现场检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引水渠道进行了安全稳定性综合评价,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病害治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现场检测、静动力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价大型灌区引水渠道结构安全稳定性。
  • 罗延婷;徐峰;白振岭
    人民黄河. 2022, 1(12): 143-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李家峡水电站右岸黄土滑坡的特征、成因和变形机制,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竖井、试验等手段进行勘察,使用无人机高清摄影揭露变形裂缝和落水洞,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揭示滑坡体的空间特征,对滑坡的地质特征、形成历史、成因及变形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岩土混合边坡上的黄土滑坡,方量约601万m3,滑坡床为泥岩,潜在滑动面为黄土与泥岩接触带。滑坡产生的主要诱因是黄土边坡前缘坡脚处的开挖和地表水的集中冲刷与入渗。滑坡失稳破坏模式为黄土体沿潜在滑动面滑动,变形破坏类型属牵引式滑坡,后退式分级塌滑。
  • 节水灌溉
  • 湛江;李志萍;于小朋
    人民黄河. 2022, 1(12): 147-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参数,对于研究水文循环、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经验模型是量化该参数的有效途径,但不同经验模型的土壤适用类型和吸力范围有很大不同。为遴选黄河下游地区包气带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最优经验模型,以河南省兰考县闫楼乡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典型区,采集了233个包气带土壤样品,选择了6种经验模型,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实测水分特征曲线数据分别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种经验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55 9~0.999 8;最终以AIC均值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优模型,其优劣程度为van Genuchten模型>Modified Gardner模型>Biexponential模型>Fredlund & Xing模型>Brooks Corey模型>Campbell模型。
  • 陈亮;杨阳;宋伟;卢欣;申源
    人民黄河. 2022, 1(12):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时相遥感影像优势,提出一种时空影像融合的灌区作物提取方法。以河套灌区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物候差异及其在Sentinel-2卫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数据的特征表现,优化选取作物物候差异大的时相组合,利用GramSchmidt影像融合方法对优选影像与2 m高空间分辨率全色影像进行图像融合,生成时空融合影像。基于时空融合影像进行面向对象图斑分割,结合作物物候差异分析构建分类规则并进行河套灌区作物提取,评价分类精度。结果表明,时空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增强灌区作物识别能力,分类总体精度为94.8%,Kappa系数为0.921,可为灌区用水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 水利信息化
  • 武雪;牛最荣;张芮;张永胜;尚小平
    人民黄河. 2022, 1(12):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河长制”从全面建立阶段转换到全面见效阶段的必要桥梁,结合计算机、遥感、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从水文水资源、水质、物理结构、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个模块研究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分析关川河的洪水流量、生态流量、水质特征、河流弯曲程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等变化情况,以期加强关川河流域管理,促进河流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