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王炜;付健;张超
    人民黄河. 2022, 1(1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内流区水资源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深入了解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内流区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有重要意义。利用长时序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1980—2018年黄河流域内流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1980年以来,内流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增大,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减小;以2000年为分界点,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较1980—1999年更大,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和林地。②2000年以来,内流区94%的面积NDVI以平均1.5%/a的速率增大,东部和南部增长较快;未转化类型的土地NDVI增大速率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植被类型后NDVI增大速率普遍高于未利用地的。③降水量增加越快,NDVI增大越快,潜在蒸散发量增加导致NDVI下降;增加水资源、减少蒸散发量有利于内流区生态向好发展。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刘建华;黄亮朝
    人民黄河. 2022, 1(11):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基于经济地理学、生态文明思想、双核结构理论和融入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促进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构想。通过计算郑州与济南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实证分析了建设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可行性,并提出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一区、两核、三带”空间布局,从加强豫鲁毗邻地区发展、保障黄河安澜和生态共治、巩固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深化文旅融合发展5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 赵金辉;田林;李思源;白云龙;李濮希
    人民黄河. 2022, 1(11):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进黄河流域能源与环境、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九省(区)能源与环境-经济-生态四元系统耦合的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CRITIC法研究了黄河流域能源、环境、经济和生态单因素的发展水平;通过建立二元系统及四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能源分别与环境、经济、生态二元系统耦合及四元系统耦合的时空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4个因素发展度变化规律在时间上呈现3个阶段性特征,总体以较慢增速逐年提升。以能源-环境为代表的二元系统耦合协调等级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河南、山东下游省份二元系统耦合协调情况良好,而宁夏、陕西等中部省份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黄河流域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耦合协调度中、上游较高而下游最低,研究后期差异逐渐缩小。据此,提出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清洁电能消费、差别化推进区域发展、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等优先发展策略。
  • 水文泥沙
  • 王军;高梓勋;单春意
    人民黄河. 2022, 1(11):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征,难以对其精确预测的问题,基于黄河花园口水文站2008—2012年日均流量、日降水量、日均含沙量数据,提出一种结合时间卷积神经网络(TCN)和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的多变量TCN-Attention模型,对花园口水文站日均流量进行预测,并选取LSTM模型和TCN模型进行预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CN模型和TCN-Attention模型的预测性能整体优于LSTM模型;Attention机制可以通过调整特征向量权重提升TCN模型的预测性能,与TCN模型相比,TCN-Attention模型的MAE、RMSE、MAPE值分别降低了20.25%、24.90%、24.39%;TCN-Attention模型具有较优的泛化性能,可以提升日均流量预测精度。
  • 袁昊;侯景伟;刘学军;王兴
    人民黄河. 2022, 1(11):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避免主观因素对降雨典型年提取结果的影响,基于兰州市29 a的降雨数据,选取年降雨量、年降雨天数、汛期降雨量、枯期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极差5个相似因子,利用欧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提取降雨典型年。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累计降雨频率作为评价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对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将以上提取结果与绝对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进而验证欧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的准确性和计算过程的简捷性。结果表明:1991年为兰州市降雨典型年,降雨典型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累计降雨频率与多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累计降雨频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81,提取结果具有可靠性,既反映了兰州市的典型降雨特征,又能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与绝对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相比,欧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有效简化了计算过程。
  • 钱立鹏;刘长征;易佳昕
    人民黄河. 2022, 1(1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北部玛纳斯河2000—2016年6 100个河川日径流量实测数据,分析引起玛纳斯河流域径流量演变的驱动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比地形因素、气象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对径流量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除2004年外,2000—2006年日平均径流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0%,属于低等程度的变异,2007—2016年日平均径流量变化有所增强。2000—2016年,随机性因素对径流量演变的影响增强,对径流量演变的贡献率由31.2%上升到58.1%,地形因素的贡献率下降,气象因素的贡献率处于60%的稳定状态。2000—2016年,径流量演变由受地形因素、气象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变为更倾向于受气象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
  • 王鹏飞;王双银;王晶;胡睿
    人民黄河. 2022, 1(1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选样方法下短历时暴雨频率分布线型的适应性,以陕西省渭河流域39个气象站的11个短历时暴雨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矩法估计参数,利用拟优平方和准则法评价拟合优度,分别从同一气象站不同历时暴雨序列最优分布和同一历时不同气象站暴雨序列最优分布两方面,对年最大值法、年多个样法和年超大值法3种选样方法下的13种频率分布线型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广义帕累托分布(GEP)对3种选样方法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作为陕西省渭河流域短历时暴雨的理论频率分布。
  • 高亚军;徐十锋;吕文星;赵丽霞
    人民黄河. 2022, 1(1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黄河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现状下垫面条件下极端暴雨再现后黄河可能的产洪产沙量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1933年8月黄河流域发生的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15条小流域在天然和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洪产沙模型,按照现状下垫面与天然下垫面相比各小流域场次洪水产生的次洪水量和次洪沙量的减少比例,估算现状下垫面条件下1933年8月大暴雨再现后黄河三门峡站的产洪产沙量。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现状下垫面条件下若重现1933年8月大暴雨,预测黄河三门峡站可能产生的次洪水量为25.20亿~25.57亿m3,次洪沙量为5.14亿~6.42亿t。
  • 防洪治河
  • 苏茂林;李荣容;谢强
    人民黄河. 2022, 1(1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从小浪底水库大坝至花园口区间有1.8万km2无工程控制区,该区间暴雨洪水发生频率高、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威胁大,区间干流河道平缓,两岸开发利用程度高,已无建设高坝大库的适宜条件。通过分析黄河桃花峪水库规划建设的历史背景以及新形势下黄河下游防洪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思维,提出了将黄河桃花峪水库建设为河道型滞洪区的设想,研究了桃花峪河道型滞洪区功能定位和开发任务,对其坝址选择、工程规模、运用方式、工程建设影响及处理措施、投资估算等进行了全面探讨。桃花峪河道型滞洪区的建设可有效解决库区征地移民量大的问题,达到控制小浪底水库大坝至花园口区间洪水、提升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的效果。因此,建议开展桃花峪滞洪区关键技术指标研究,积极推动工程尽早建设。
  • 包家全;樊好河;罗延婷;陈彦来
    人民黄河. 2022, 1(11):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机织土工布环保、抗撕裂、反滤排水效果好等特点,进行黄河下游控导土工枕布护坡抢险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几何分析模型并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计算坝坡稳定性系数,以验证土工枕布的护坡作用。以原阳仁村堤护滩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该技术对其进行应急除险加固,同时对该技术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评估。经过实际运用,验证了土工枕布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良好的护坡效果。与传统保护坝坡稳定的抢险方法对比,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坝坡稳定性、降低了抢险费用,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 查斌;刘成帅;杨帆;姚依晨;马炳焱;胡彩虹
    人民黄河. 2022, 1(11):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洪涝场景推演是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基础。以洛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城市管网、内河、地形等复杂下垫面因素,构建基于MIKE FLOOD的一维河道-一维管网-二维地表耦合城市洪涝仿真模型,采用两场降雨调研积水深、河道实测流量对模型进行了校准检验,积水点模拟合格率达到了81.25%和93.75%,模拟流量过程的纳什系数在0.79~0.96之间。模拟分析了不同历时、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的淹没过程。结果表明: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20 a时,暴雨所产生的淹没范围较小,多集中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城区;设计暴雨重现期大于20 a时,暴雨所产生的淹没范围明显增大;重现期小于10 a时,淹没面积随着重现期增大明显增大;重现期大于10 a时,淹没面积增长趋于平缓。
  • 水资源
  • 鲍淑君
    人民黄河. 2022, 1(11): 5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须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绿色效率。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各地级市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特征和变动来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绿色效率普遍提升,其中中下游水资源绿色效率水平绝对值提升大于上游,上游效率水平提升增速大于中下游。运用Tobit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对其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其有一定正向影响,并且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提出了黄河流域应因地制宜,加强对上游地级市的用水监管和全流域协同治理,发挥水资源利用的集聚效应,加快技术外溢和弱势地区补短板,注重资源配置对绿色用水效率的提升作用等政策建议。
  • 杨耀红;孙瑞聪;孙小虎;韩宇平;朱梦娟
    人民黄河. 2022, 1(11): 6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系统分析南水北调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1992—2021年南水北调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南水北调研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南水北调研究与南水北调工程推进程度显著相关,3条调水线路受关注程度略有差异;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西部较少,且互动交流合作不足;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包括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3个方面;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关系研究尚显不足。建议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合作网络;持续深入推进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加大研究深度和广度,以适应新发展理念对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 刘海娇;陈学群;刘彩虹;杨小凤;范明元
    人民黄河. 2022, 1(11):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简称“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是以水资源供需两端的相对平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前提。为科学判断一个地区是否符合“四水四定”的要求,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四水四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包含非常协调、协调、基本协调、不协调和极不协调等5个等级的评价等级及相应的评价标准。选取济南市作为研究区进行了协调性评价,结果表明:驱动力和状态处于不协调等级,压力和影响处于基本协调等级,响应处于协调等级;2017—2020年综合得分在63~66范围内,属于基本协调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郝晨西;董深;吕谋
    人民黄河. 2022, 1(1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硝酸盐氮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行为和自然衰减能力,搭建室内砂槽模型建立地下水仿真模拟系统,通过增设侧向补给孔提升装置的适用度,在此基础上结合Visual MODFLOW Flex模型,针对井灌和地表渗漏两种典型污染投加工况展开研究。通过参数率定的方式对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进行校正,拟合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均方误差均小于2.2%。结果表明:以井灌形式注入硝酸盐氮污染物后,水力作用占主导因素,污染晕扩张较快;污染物经地表渗漏进入研究区后,水平方向上的迁移主要依靠对流弥散作用,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氧含量降低),其自然衰减作用增强,去除效率提高,而垂向受地表渗漏影响,污染物进一步向深层饱和区迁移,污染中心扩散速率最快。
  • 张建伟;马慧丹;胡正玉;黄蕊琦;焦国新;刘淑娴;孙欣宇
    人民黄河. 2022, 1(11):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采用环境污染相对指数、响应强度测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7—2018年河南省市域环境污染情况及其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8年河南省大多数城市的环境污染相对指数呈下降趋势,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环境污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形成了西北地区环境状况劣于东南地区的分布格局;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信阳市为强响应,安阳市、许昌市为较强响应,周口市、漯河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为弱响应,其他城市为一般响应;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力较小。
  • 胥芝韵;肖旭峰;赵真
    人民黄河. 2022, 1(11): 8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干流沿线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结合当量因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8年黄河干流沿线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大;2000—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主要是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转移为草地、草地转移为耕地和未利用地;1980—2018年ESV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总体增加了128.037亿元;草地和林地是ESV的主要贡献者,对黄河干流沿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至关重要;保持土壤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对ESV的贡献最大;黄河干流沿线地均ESV呈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并在局域空间上集聚;高高集聚区分布在青海省果洛州、黄南州、海东市,甘肃省甘南州以及山西省运城市;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和濮阳市,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和济南市。
  • 工程勘测设计
  • 孙中想;张朝贤;侯明勋
    人民黄河. 2022, 1(11):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岩石力学与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空心包体式钻孔应变计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对套芯应力解除法地应力测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实体单元对围岩体、应变计胶筒、胶水层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应力解除全过程曲线。详细分析了实测孔壁变形经过不同介质的传递过程,讨论了修正系数Kn及其对地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水材料与应变计胶筒材料的力学性质差异对地应力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空心包体式钻孔应变计测量地应力存在轴向应力偏大的问题,在计算中考虑修正系数Kn可以得到接近真实值的最大以及中间主应力值;而忽略修正系数Kn会使计算出的主应力值大于真实值,且当应变计胶筒和岩体弹性模量接近时误差较小。胶水层的力学性能变化也会对地应力测量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 阳洲;尹进步;卢洋亮;魏柯榜;何红
    人民黄河. 2022, 1(11):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竖井旋流泄洪洞旋流段流速及压强特性,基于Fluent软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法,对某一竖井旋流泄洪洞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部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得出:旋流段壁面压强上大下小,空腔压强下大上小。近壁轴向流速沿程增大,在竖井段增率减小,而径向流速极小可忽略。涡室及渐变段旋流总流速在气水界面最大,沿径向平缓减小,随水层变薄其分布渐趋均匀。空腔气体运动无序,气水界面区域流速梯度最大。断面上旋流切向流速分布为组合涡分布,尤其在涡室及渐变段分布特征明显。
  • 雷存伟;冯林松;吕正勋;苏丽娟;李世伟
    人民黄河. 2022, 1(11):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河南省水库大坝白蚁危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白蚁在河南省水库大坝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水库大坝白蚁危害程度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四大流域中,除海河流域外均发现有白蚁危害发生,蚁害发生率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从水库类型看,大中小型水库蚁害发生率相差不大,且无明显规律。结合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水库大坝白蚁预防与治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 高玉琴;郭博文;宋力;刘忠
    人民黄河. 2022, 1(11):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塑性混凝土峰值应力与其试样尺寸、形状及配合比等密切相关,且与普通混凝土尺寸效应相似,受压时尺寸效应明显。考虑不同形状、尺寸、配合比和高径比等因素,开展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塑性混凝土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重点研究峰值应力及应变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①塑性混凝土峰值应力及应变均具有较明显的尺寸效应,但随配合比即强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②峰值应力及应变尺寸效应系数随塑性混凝土底面尺寸增大呈非线性增长,且超过某一尺寸时趋于稳定;③圆柱体试样峰值应力尺寸效应系数大于棱柱体试样,且前者受配合比和高径比变化的影响较小;④圆柱体和棱柱体试样峰值应力尺寸效应系数随试样高径比增大而增大,但峰值应变尺寸效应系数无明显变化规律。
  • 专题研究
  • 娄本星;崔宏艳;刘慧滢;余娟
    人民黄河. 2022, 1(11):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口引黄灌区是河南省第一大灌区,复合土工膜在其渠道防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自然条件下复合土工膜会发生老化,给工程带来隐患。为了研究复合土工膜材料的老化规律,以纵向拉伸强度为评价指标,引入“老化度”概念,建立了考虑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土工膜耐久性预测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复合土工膜耐久性预测模型,预测值相对于实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可以较好地预测复合土工膜的材料参数。对赵口引黄灌区复合土工膜进行使用寿命预测,得出其使用寿命理论上为57 a。
  • 毛春梅;刘晓东;吴光华;崔宏伟
    人民黄河. 2022, 1(11):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区可持续运行包含多层次的治理逻辑,根据国内灌区水价制度历史沿革和典型灌区现代化管理经验,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灌区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灌区水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风险:农作物灌溉需求价格弹性低、地下水替代灌溉的市场失灵风险,传统惯性、旱灾频发的水价政策失灵风险,农户水价承受能力、上下游农户用水不平衡等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基于此,提出应建立水价风险补偿基金以应对市场失灵,通过“提价补贴”、加强监管应对政策失效,建立弹性的水价调节机制以应对农户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
  • 张恩典;毛春梅;谷文博;王青;刘晓东
    人民黄河. 2022, 1(11):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灌区工程建筑物形式多样、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易发生风险事故。以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为例,将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引入灌区建设安全管理中,根据网格化管理思路,将管理对象划分为网格单元,组建网格服务团队,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与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形成横纵联合、协作有序的精准化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及其运行机制,认为通过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的系统化管理,提高灌区风险处理的效率。
  • 李昭辉;娄本星;彭鹏
    人民黄河. 2022, 1(11):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口引黄灌区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灌区渠道会受到冻融循环与泥沙磨蚀的共同作用,在两者耦合作用下必然会加剧混凝土服役性能的劣化。基于集中沉沙和分散沉沙两种引黄沉沙方式,研究了冻融-泥沙磨蚀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集中沉沙方式可只考虑冻融作用对混凝土服役性能的影响;采用分散沉沙方式时,混凝土冲刷磨蚀速率与含沙量、冻融次数密切相关;随着水流含沙量和冻融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磨蚀速率加快,服役年限也相应缩短。根据计算结果,针对泥沙含量常年在0.5~5、5~10、10~15 kg/m3的渠道,建议在工程运行20、15、10 a时对渠道混凝土进行修补加固。
  • 马强;张辉;杨子照;张继勋
    人民黄河. 2022, 1(11):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灌区改扩建工程涉及水闸、渠道、倒虹吸、渡槽等建筑物的修复、重建和新建。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需要探寻建设期可能导致建筑物质量缺陷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并加以防控。利用工作分解结构法、层次分析法,以水闸工程施工为例,建立了水闸工程建设期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模型,并用于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水闸工程建设期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中。研究结果显示施工作业类风险和建筑材料类风险,对项目整体安全性影响最大,为项目建设期需要重点防控的两类危险源。
  • 翟来铮;高宇龙;李清富;张华
    人民黄河. 2022, 1(11):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卵石混凝土抗折强度的预测精度,利用已有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粉状矿渣掺量、砂率、卵石级配、龄期等6个因素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并使用遗传(GA)算法优化传统 BPNN 模型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此外,通过均方误差MSE和拟合优度R2对2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规范公式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A-BP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可作为卵石混凝土抗折强度的预测工具。
  • 工程建设管理
  • 李涵曼;李政勰;王青山;崔宏艳
    人民黄河. 2022, 1(11):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红外图像的多物探方法即引入红外图像对工程隐患进行探测,并进一步使用便携式雷达、超声波和高密度电法等多物探方法对工程隐患的具体信息和隐患的诱因进行分析。通过案例验证表明:采用红外图像分析快速发现工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可有效解决水利工程探测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使用多物探方法对隐患区域进行探测,由面到点层层递进,可确认隐患位置,并对隐患成因进行分析。
  • 马福恒;谈叶飞;王国利;李涵曼
    人民黄河. 2022, 1(11):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近年水闸安全运行专项检查和管理情况专题调研成果,阐述了我国水闸工程安全现状,以及水闸功能丧失后面临的报废问题。从水闸报废条件、报废论证和报废审批方面对水闸报废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水闸报废的组织管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报废工程验收等处置程序;最后,针对我国水闸报废工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建剑波;霍吉祥;何欣威;任杰
    人民黄河. 2022, 1(11): 149-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监测数据是了解大坝运行性态的重要依据,而对异常数据的准确识别直接影响对大坝安全性态的科学评判。针对河口村水库监测数据的特点,通过小波分析分解出监测数据序列中的真实信号和噪声项;在此基础上,以测值的日变化速率代替原始数据,建立基于日变化速率的改进云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对去噪前、后数据序列进行异常识别。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改进云模型可有效消除监测数据中噪声的干扰,更加准确地识别序列中的异常数据。
  • 赵丽娜;霍吉祥;俞扬峰;周海啸
    人民黄河. 2022, 1(11):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郑州市“7·20”特大暴雨过程中,常庄水库主坝下游坝坡先后出现多处渗水、塌坑等险情。为探测坝体是否存在渗流隐患、查明险情后主坝质量情况,采用探地雷达与高密度电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手段对大坝进行探测分析。依据工程特点和出险位置,分别采用探地雷达对上、下游坝坡及坝顶进行探测,并采用高密度电法对下游坝坡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在探测范围内大坝土体总体均匀密实,未见明显的空洞缺陷或渗漏通道等不良病害,但大坝下游坝坡浅层土体相对欠密实,可能是暴雨过程中诱发下游坝坡出现渗水、塌坑等险情的主要因素。
  • 节水灌溉
  • 张春芳;刘春成;叶炳效;曾智;崔丙健;孟春芳;马天
    人民黄河. 2022, 1(11): 15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当地地下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再生水灌溉T1、5 g/L微咸水与再生水等量混合灌溉T2、5 g/L微咸水灌溉T3)对土壤水盐、水溶性离子以及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斥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例的升高,土壤水盐含量和土壤水溶性Na+、Cl-含量逐渐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p<0.05),T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溶性Ca2+、SO2-4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变化,水溶性Mg2+、HCO-3、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②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土壤滴水穿透时间(WDPT)与EC、Cl-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K+、Na+和OM含量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HCO-3含量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各处理土壤WDPT均小于5 s。因此,试验条件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未产生土壤斥水性。
  • 水利信息化
  • 李涛;徐高;梁思涵;李英睿;王敏;李冰
    人民黄河. 2022, 1(11): 163-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图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水利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首先概述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再详细介绍传统的图像识别技术(统计法、句法识别法和几何变换法),以及引入神经网络算法的图像识别技术(深度置信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图卷积神经网络),并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从河道流速测量、遥感水体识别、水位监测和三维预测4个方面综述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进展,提出提高技术场景适配能力、兼容性和识别精度等将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