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任保平;杜宇翔
    人民黄河. 2021, 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和能源生产基地,也是文化资源丰富地区。黄河流经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核心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点、水土环境和经济发展基本状态,以及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管理机制矛盾和公众参与治理不足问题等。从推进绿色发展、注重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共建共享、弘扬黄河文化和加快城市群建设六个层面做出了战略设计。提出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实现路径,即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深化市场化改革等。
  • 高志刚;杨柳
    人民黄河. 2021, 1(2):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压力较大、区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探索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黄河流域9个省(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00—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利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异质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促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抑制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尚未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省(区)应共同促进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的提高、强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发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体制机制等。
  • 水文泥沙
  • 蔡荨;魏国梁;史汉忠
    人民黄河. 2021, 1(2):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家咀水库位于甘肃黄土地貌地区,天然来水含沙量大,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是典型的承担排沙任务的供水水库,亟需编制综合考虑排沙与供水运用的调度规程。为此分析了巴家咀水库来沙与排沙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实测排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拟合的排沙能力反正切函数,确定了7、8月份为主要排沙期,提出敞泄排沙与蓄清排浑两种排沙方案,分别采用迭代方程试算蓄水指示线,绘制水库兴利、排沙综合调度图,结合排沙能力函数模拟多年排沙调度过程,通过比较排沙与兴利之间的衔接及排沙能力对供水保障的影响,最终确定排沙期采用蓄清排浑方式排沙,并制定综合调度方案。
  • 曾华楠;谷黄河;余钟波;田丹
    人民黄河. 2021, 1(2):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降水数据为研究缺乏地面实测站点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2002—2015年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VIC分布式水文模型验证了TRMM降水数据在我国资料稀缺的高寒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RMM卫星测雨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在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TRMM数据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7.1%,相关系数达到0.86。根据VIC模型模拟结果可知,TRMM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的月尺度模拟效果较好,日尺度模拟效果不佳,丰水年TRMM数据模拟精度较枯水年高。
  • 李弘瑞;李新杰;张红涛;吴丰贤
    人民黄河. 2021, 1(2):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黄河中游水沙关系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基于黄河头道拐站1958—1990年33 a和1998—2017年20 a的水沙资料,通过P-Ⅲ型曲线分别建立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的频率曲线,对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丰平枯划分;基于Copula函数对水沙关系进行变异诊断,构建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联合分布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检验选取最合适的Copula函数,计算水沙丰平枯组合遭遇频率。结果表明:头道拐水文站在1958—1990年和1998—2017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下降趋势,1990年水沙关系发生变异;1958—1990年水沙关系存在一个变异点(1965年),1998—2017年水沙关系不存在明显的变异点,整体水沙关系存在一定的平稳性;1966—1990年和1998—2017年两个时期的水沙丰平枯组合遭遇频率中丰枯同频高于丰枯异频,1966—1990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在较大值处相关性较强,1998—2017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相关性较强,水量和沙量的丰平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防洪治河
  • 陈蕴真;江恩慧;李军华
    人民黄河. 2021, 1(2):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欧美典型大河的治河史,有助于治黄工作放眼长远、科学决策,也有助于找准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莱茵河、密西西比河和科罗拉多河的治河史,显示欧美治河已走过筑坝渠化大开发、治污和生态保护三个阶段。作为先发国家,欧美治污成功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推动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但过度开发已给可持续发展留下难题。治黄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生态的一体化管理。建议成立黄河保护委员会,作为治黄系统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加强流域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多目标决策模型,全面提高河流的动态监测能力,加大“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力度,以便开展高效的跨领域循证决策,提高适应性管理水平,创新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治黄工程。
  • 宋书敏
    人民黄河. 2021, 1(2):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碑刻史料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千年一遇”大洪水进行深入解读,再现洪水过程及其巨大危害,对当时清中央政府、地方州府和灾民的应对措施进行认真梳理,提出其洪水预警的被动性与滞后性、黄河治理缺乏长期性规划、黄河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与局部性、河神信仰的普及化等时代缺陷,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经验教训。
  • 专题研究
  • 张宝森;李春江;孙凯;范钦涛;季顺迎
    人民黄河. 2021, 1(2):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防凌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现场采集到的视频影像,采用图像识别的方法提取黄河沿岸关键冰凌参数,包括密集度及流速。对于冰凌密集度的提取方法,是先将摄像设备取得的视频变为单帧图像,然后对单帧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得到冰凌所在区域,最后统计得出冰凌的密集度;对于冰凌流速提取,是用摄像设备取得视频图像序列,利用稠密光流法标记各图像的特征点位置,追踪特征点,从而得到移动距离,最后根据时间间隔计算得出冰凌的流动速度。
  • 马志瑾;章博
    人民黄河. 2021, 1(2):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使用的封河时间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多、边界条件要求高以及长预见期预测精度较差等问题,采用长短时记忆(LSTM)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黄河宁蒙河段封河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非极端天气条件下,LSTM模型的预报精度满足水情预报的要求,该模型的预见期和预测精度优于传统预报模型,对运行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要求远低于现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冰水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宁蒙河段封河时间预报水平。
  • 田福昌;王艳鹏;王秀杰
    人民黄河. 2021, 1(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严重、风险防控困难等问题,通过历史凌汛灾害资料分析与现场调研考察,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类及其分布特征。凌汛洪水风险主要分为壅水漫滩风险、穿堤沟渠凌洪倒灌风险、凌洪漫溃堤风险和工程设施破坏风险,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的冰塞冰坝壅水漫滩风险与凌洪漫溃堤风险比较大,宁夏段穿堤沟渠凌洪倒灌风险大于内蒙古段的,不同类别凌汛洪水风险的分布具有险点多、险段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
  • 刘珂;安智伟;刘吉峰
    人民黄河. 2021, 1(2):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凌汛期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利用气象、水文等观测数据和水气界面热量平衡方程,对黄河内蒙古河段冷空气活动特征、首凌前期水体失热特征进行研究,并对2011—2019年首凌前期水气界面的热量交换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年黄河内蒙古河段冷空气过程发生频次约为65次/a,其中寒潮发生频次约为7次/a;首凌约97%发生于冷空气过程中,这些冷空气有33%属弱冷空气、37%属寒潮,首凌当日的冷空气过程从弱冷空气过程向强冷空气过程过渡;1971—2019年黄河内蒙古河段平均首凌日期为11月18日,2011—2019年平均首凌日期较2000年以前推迟6.6 d,首凌前期河道初始水温上升对首凌日期具有明显延迟作用;2011年以前首凌前期水气界面总感热通量与过程径流总量显著正相关,2011年以后二者关系显著减弱,同流量条件下河道水温由5 ℃降至0 ℃的水气界面感热通量异常偏大,沿岸土壤温度梯度减小、冷空气活动频繁和地表风速显著加快是首凌前期水气界面感热通量异常增大的原因。
  • 李龙强;霍庭秀;沈国庭;张宝森;李志军;张邀丹
    人民黄河. 2021, 1(2):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河干流同一断面冰厚增长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依据2019—2020年度冬季对头道拐断面封冻期原型观测数据,分析冰厚增长方式以及负积温、流速、冰花等对冰厚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道拐断面冰层上层由冰花冻结形成;距左岸400~500 m为非主流区且区间内测点的冰生长方式为热力学生长,主要形成柱状冰;距左岸500~740 m为主流区且区间内测点的冰生长方式以冰花堆积冻结为主,测点之间的冰厚差异大。随着冰厚的不断增长,冰厚单位度日增长量逐渐减小;冰层底部有冰花堆积的冰厚单位度日增长量大于无冰花堆积的情况;当冰厚增长到一定厚度时,有冰花和无冰花的冰厚单位度日增长量趋于一致。负积温是冰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流速对冰厚增长有抑制作用,冰层底部存在冰花对冰厚增长有促进作用。
  • 芦璐;安鹏
    人民黄河. 2021, 1(2):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海勃湾水库运用后内蒙古河段凌情变化情况,分别对建库(2014年)后、1990年—建库、2000年—建库等时段的凌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海勃湾水库运用后,内蒙古河段首凌日期推后,首封日期提前;巴彦高勒断面流凌、封河日期明显推后,开河日期明显提前;巴彦高勒断面冰厚显著变小,三湖河口及头道拐断面冰厚略增大;凌汛期槽蓄水增量减小,最大10 d水量及桃汛洪峰流量显著减小。
  • 徐路凯;李书霞;于国卿
    人民黄河. 2021, 1(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显著的纬度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黄河凌汛灾害成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中最突出、最重大的自然灾害,并具有孕灾环境复杂、突发链发性强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当前针对黄河凌汛问题的网络信息化普遍存在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数值仿真参与度低、凌情数据获取来源以及获取手段受局限、缺乏全链条全过程动态智慧化管理等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面向黄河防凌安全的现实需求,提升黄河防凌减灾智慧管理能力,设计基于云计算服务的黄河智慧防凌云平台。该平台以“数据仓库构建—模型集成耦合—云端仿真计算—虚拟现实展示”为技术主线,整体采用3层架构,其中计算服务层由以Docker容器技术为平台的防凌模型库提供强大的虚拟计算环境。集成开发凌情监测与灾害预警、凌汛洪水风险动态评估、凌汛灾害情景推演、水库群与分凌区联合防凌调度和凌灾防控决策支持方案优选等功能模块,覆盖凌汛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调控决策和效果评估等全过程。
  • 谢志刚;曾贺;李根;邓宇;田治宗
    人民黄河. 2021, 1(2):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航弹或炮弹轰击冰坝是我国常用的消除凌汛险情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河桥梁和水工建筑物逐年增多,加之气象条件限制、弹药弹着点精度低,满足实施轰炸条件的具体地点已很少。统计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冰坝形成至自溃(或导致堤防溃口)的历史数据,以2018—2019年度黄河凌汛期观测到的一处冰坝自溃过程为例,在综合分析两类爆破方式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在冰坝形成初期采用无人机载破冰弹消除冰坝险情的应用时机和使用方法。
  • 水资源
  • 白乐;李恩宽;郭欣伟;杜凯
    人民黄河. 2021, 1(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与水资源压力,评价矿井水开发利用现状,挖掘其潜力,是开展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工作。梳理总结矿井水资源利用及相关概念与内涵,指出矿井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开发利用能力的函数,对应开发利用能力的矿井水资源可划分为可利用量和不可利用量两部分。采用极限分析理论,推理辨析矿井水现状利用量、理论利用量及潜力等概念和定量关系,完善和统一了矿井水资源利用的概念体系和评价方法。以石圪台矿区为例,评价矿井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计算出现状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为602.25万~1 159.75万m3、730.00万~1 405.75万m3,现状和理论利用潜力分别为0 ~163.66万m3和131.67万~ 409.67万m3,指出了现状矿井水资源利用的阈值空间和挖掘方向。
  • 郭飞;陈向东;刘睿;许钊;章雨乾
    人民黄河. 2021, 1(2):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质与水量是水资源的基本属性,二者的统一是水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提出水质水量双变量水权交易模式。从双变量水权交易的合理性、可行性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双变量综合交易、以质定价以量定值交易、以质易量交易3种交易模式,并对3种模式的设计逻辑与交易要素进行分析。建议通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双变量水权交易法律法规、政府监管机制、开展试点探索等措施,推广双变量水权交易,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效益与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 左智科;李一龙
    人民黄河. 2021, 1(2):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预测城市自来水供水量,提出采用教与学优化算法(TLBO)优化的极限学习机预测方法。针对TLBO算法收敛精度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TLBO算法(ITLBO)。在ITLBO中,增加一个最差学生补习阶段,通过老师对该学生单独辅导或者采用一个反向学习策略快速提升学生成绩;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干扰算子对老师进行扰动,增强种群跳出局部最优的动能;最后,将ITLBO算法用于优化调整极限学习机(ELM)模型的输入权值和隐层阈值参数,并构建ITLBO-ELM自来水供水量预测模型。将ITLBO-ELM模型用于上海市自来水供水量的预测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自来水供水量。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司源;董飞;廉秋月;彭文启;杜霞;黄爱平;王伟杰;陈学凯
    人民黄河. 2021, 1(2):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对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精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在长期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迫切需要研究建立基于多源监测与数据融合的水质动态评价关键技术。系统论述了实施水质动态评价的支撑条件,总结了数据有效利用方面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较明显、数据共享不畅通、数据有机融合不充分等不足,梳理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D-S证据理论、粗糙集理论等主要技术方法,分类综述了地面数据融合、地空数据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水质监测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王帅帅;韩晓;刘麟菲;商书芹;李萌;殷旭旺;李君宇
    人民黄河. 2021, 1(2):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别于2014年5月、8月、11月和2015年5月、9月、10月对黄河干流济南段3个站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黄河干流济南段水质,并对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济南段pH值、溶解氧、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均优于Ⅲ类水标准,总氮劣于Ⅴ类水标准;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分属于5门6纲12目17属,其中硅藻门25种,绿藻门12种、蓝藻门8种、裸藻门3种、隐藻门1种;各站点浮游植物物种数季节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趋势,空间上顾小庄浮游植物数量大于泺口和葛店引黄闸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黄河干流济南段水体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为水体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影响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主要是浊度、水温、碱度、pH值。
  • 雷米;周金龙;魏兴;张杰;范薇
    人民黄河. 2021, 1(2):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回归模型对地下水水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合理,综合治理效果基本达到要求;地下水水位回升区主要位于山前倾斜平原的沙依东园艺场、英下乡、库尔楚园艺场、上户镇、塔什店镇、兰干乡和恰尔巴格乡以及冲积平原的哈拉玉宫乡和普惠地区,影响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地下水压采)和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对地下水水位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
  • 水土保持
  • 郭彦君;郭文炯
    人民黄河. 2021, 1(2):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晋西黄土丘陵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区和重点治理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策略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各类土地增减转移、动态变化程度进行分析,并采用土地覆被状况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指标,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耕地面积减少497 km2,林草地小幅增长,建设用地成倍扩张;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较为频繁,山地丘陵是土地转型热点区域,耕地向草地转化为主流;近40 a来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5%,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剧烈;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有所提高,整体向好发展,各类用地转为高覆盖度草地和林地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 工程勘测设计
  • 郭磊;陈平平;郭利霞;申伟平;张芳芳;邱子轩
    人民黄河. 2021, 1(2):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再生透水混凝土在保证透水性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强度才能够满足应用要求。为探究不同减水剂对RPC性能的影响,设计10组水灰比,分别掺入巴斯夫、聚羧酸、萘系3种减水剂,通过试验来研究其抗压强度、劈拉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劈拉强度、抗压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通过熵值法对透水混凝土性能进行评价,可知3种减水剂作用效果以萘系为最优,最佳掺量为0.75%。
  • 张茵琪;邓刚;张延亿;陈辉;边京红
    人民黄河. 2021, 1(2):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工程砂砾料开展了大型三轴流变试验研究,获得了砂砾料流变变形的基本规律,探讨了流变变形速率发展特征及其与围压、应力水平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初期流变速率随时间非线性减小;随着时间的发展流变速率与时间的关系逐步稳定为线性关系。在同一围压下,体积流变速率随时间发展规律基本一致,受应力水平的影响较小;应力水平越大,剪切流变速率初值越大,双对数坐标中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剪切流变速率—时间曲线斜率基本一致。同一应力水平下,不同围压体积流变速率随时间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围压越高体积流变速率数值越大;剪切流变速率随时间发展趋势也基本一致,围压越高剪切流变速率数值越大。借鉴Mitchell一维流变速率模型,对体积流变速率与剪切流变速率随时间发展的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流变速率的三维流变模型。
  • 工程建设管理
  • 赵然杭;华丽丽;刘恒洋;于毅;宋庆荣;吴士乾;尹宜柱
    人民黄河. 2021, 1(2):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的利用是维持黄河健康发展的突破口。为分析黄河泥沙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的可行性,取引黄济青渠首沉沙池中淤积的黄河泥沙,进行筛分、击实、液塑限联合测定、承载比等公路土工试验,并对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K23+620—K23+720路基施工现场应用情况进行检测。试验结果为:黄河泥沙属于公路土中级配良好的砂类土,最大干密度范围为1.62~1.65 g/cm3,最佳含水率范围为14.0%~14.7%,液限为29.5%,塑性指数为9%,承载比为16.8%,工程现场检测上路床压实度均值为97.2%,下路堤压实度均值为95.1%,均满足规范要求,表明黄河泥沙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是可行的。
  • 刘家伟;樊恒辉;杨秀娟;宋新烨
    人民黄河. 2021, 1(2):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北黄土地区治沟造地工程中采用削坡填沟方法新造土地的原状土和压实土接触面产生破坏等问题,通过直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压实度条件下接触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了同一条件下单一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结果表明:接触面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含水率增高而减小,随压实度增高而增大;相比压实度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含水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始终比原状土-压实土接触面的大,但两者差值随含水率增高而减小,在含水率增高的过程中,压实土内摩擦角的骤减会稍滞后于接触面内摩擦角的骤减。
  • 徐存东;高懿伟;田俊姣;张锐;王燕;李振
    人民黄河. 2021, 1(2):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方地区低温季节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突降的影响而导致耐久性降低,为探究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后的耐久性变化及其损伤机理,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受冻时刻(养护龄期)、不同冻结温度环境,开展了混凝土早期受冻试验,对比了受冻时刻及冻结温度对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损伤层厚度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机理,并构建了以损伤层厚度hf为损伤变量的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损伤特点,对该损伤变量进行修正,并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受冻混凝土的损伤度为20%~30%;在初凝到终凝期间(3.5 h)受冻,混凝土损伤度最大,冻结温度越低,损伤越严重;在初凝前受冻,混凝土损伤度较小,不同冻结温度越高,损伤越严重;在终凝后受冻,混凝土损伤度最小,冻结温度对混凝土损伤影响基本相同。经修正后的hf损伤变量能较准确地描述早期受冻环境下混凝土的损伤程度,相关研究可为在低温季节施工的混凝土建筑物的后期耐久性评价和养护提供依据。
  • 张正宇;何建新;开鑫
    人民黄河. 2021, 1(2):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砾石骨料与沥青黏附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骨料酸碱性出发,采用岩相法、SiO2含量法和碱度模数法研究了砾石骨料的酸碱性,再通过水煮法与光电比色法测得沥青剥落率。结果表明:3种酸碱性判定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岩相法仅适用于常见岩石的初步判定,碱度模数法考虑了岩石中碱性氧化物的含量,比SiO2含量法的测定结果更精确;光电比色法与水煮法测得各岩石的剥落率规律一致,光电比色法测得剥落率60%左右对应水煮法黏附性等级4级和5级的界限;各岩石采用碱度模数法测得酸碱性与光电比色法测得剥落面积排序一致,酸性越强的岩石表面沥青膜剥落率越高。
  • 王智阳
    人民黄河. 2021, 1(2): 14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河口水利枢纽是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大坝建设规模居国内已建同类坝型前茅,面临众多建设管控难题和提质增效建设管理要求。基于BIM技术建设“10+1”(10个子系统,1个平台)施工期监控管理智能化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剖析“10+1”平台监控管理智能化业务流程实施路线。围绕智能温控、碾压质量,施工质量、进度仿真、变形监测、灌浆质量、加浆振捣、人员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反演分析,提出了施工期监控管理智能化平台的实施路线、难点。
  • 廉前进;张艳;尚峰;纠永志;祝彦知
    人民黄河. 2021, 1(2):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某在役大型石拱渡槽工程实例,在借鉴桥梁结构及类水工建筑物评价的基础上,依据石拱渡槽结构自身特点,运用现场检测分析、静力分析、动力分析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对该在役大型石拱渡槽工程安全性及病害机理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病害治理方案。指出:结合石拱渡槽结构特点全面布置检测与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全新检测分析评价方案,可从整体到局部、外部到内部充分分析渡槽病害产生的机理,对石拱类渡槽具有普遍适用性。
  • 灌溉排水
  • 李曼;刘贞姬;宗全利;李强强
    人民黄河. 2021, 1(2): 152-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滴灌用自清洗网式过滤器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过滤器之一,其水头损失是评价过滤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对过滤器的水力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80目滤网清水和浑水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通过清水试验,拟合得到了进水流量与水头损失变化的关系式;通过浑水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流量相同和含沙量相同条件下的水头损失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相应浑水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由此拟合出两种情况下的水头损失计算公式,拟合公式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0。
  • 水利信息化
  • 赵伟;杨晴;张梦然;刘青青;杨晓茹;张建永
    人民黄河. 2021, 1(2): 157-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是国家做出的重要部署。为完善我国“多规合一”情况下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方法,以海南省为例,分析了水利基础网络构建的背景和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基于“多规合一”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指集“工程网、管理网、信息网和生态水系网”4网为一体的综合立体水网,其构建思路与重点为:划定水生态空间,实施空间协调与管控;建设工程网,搭建骨干框架;实施天然河流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绿色水系本底;构建信息网和管理网,保障水网高效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