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宋志宇;李潇旋;盖永岗
    人民黄河. 2021, 1(1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可避免传统淤地坝存在的洪水漫顶溃坝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等问题。为了给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淤地坝技术的优化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原型漫顶过流冲刷试验,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和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其结构应力、变形及滑移脱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在洪水漫顶、坝身过流情况下,坝体产生的增量位移较小,对坝体的稳定性、安全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泄流结构(溢洪道)不会产生超过黄土固化新材料强度的拉、压应力,结构强度满足泄流要求;泄流结构和大坝之间不会产生大的相对滑移和脱空,结构稳定可靠。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马明娟;李强;周文瑞
    人民黄河. 2021, 1(12):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生态补偿是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为构建黄河流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区域,将碳中和目标与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构建碳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基于碳排放量与碳汇的测算,厘清碳补偿的主客体,并辅以算例探究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碳生态补偿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碳资源使用效率、支付意愿与能力等的影响,9个省(区)碳补偿额度区域异质性较大;除宁夏之外,黄河上中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的减排固碳贡献度较大,为碳受偿地区,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为碳支付地区,并且山西和山东的碳赤字显著高于其他省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碳排放与资源禀赋特征的匹配度。根据研究结果,凝练出黄河流域低碳转型与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 公维凤;范振月;王传会;赵梦真
    人民黄河. 2021, 1(12):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流域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利用2000—2018年面板数据和STIRPAT模型,测算了2000—2018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比较沿黄9省(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各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黄河流域碳排放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量较大,沿黄9省(区)碳排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4省份属于高排放区,黄河上游的四川和内蒙古2省(区)属于中排放区,青海、宁夏和甘肃3省(区)属于低排放区域;不同驱动因素的碳排放量弹性系数存在差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省(区)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弹性脱钩状态大致经历了由增长连接到弱脱钩再到强脱钩的过程,脱钩趋势向好,9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脱钩状态存在区域异质性。
  • 水文泥沙
  • 王婷;高梓轩;蒋思奇;王子路
    人民黄河. 2021, 1(12):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汛期黄河流域暴雨过程频繁,为应对渭河洪水、上游来水及洪水泥沙,小浪底水库科学实施水沙调控,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效益。基于实测资料,分析2019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及进出库水沙、库区淤积形态变化、冲淤分布、水库排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汛期小浪底库区干流产生强烈冲刷,冲刷量为1.743亿m3,三角洲洲面段深泓点高程平均降低约4.6 m;水库全年排沙5.451亿t,库区冲刷2.654亿t,排沙比为194.9%;两次低水位排沙运用时段水库排沙5.334亿t,占全年排沙总量的97.9%,库区冲刷3.978亿t,排沙比为393.4%;洪水期排沙运用水位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前期库区淤积泥沙较多,以及汛期较强的入库水流动力,是2019年汛期取得较好排沙效果的主要原因。
  • 张利娜;韩作强;刘静;龙晓彤
    人民黄河. 2021, 1(12):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0日发生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是西风槽携带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上空交汇过程中发生的,低空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有利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是强降雨产生、发展的物理基础。通过对各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WRF模式能模拟出造成本次降雨的环流形势、降雨落区及雨区走向,Kessler云微物理方案和GD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本次降雨过程的模拟中效果最佳。
  • 陈子豪;李莹莹;李凯;董国涛
    人民黄河. 2021, 1(1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进入丰水期已长达十几年之久,为合理预测黑河上游来水过程,减小枯水期对中游农业用水和下游生态用水的影响,同时为正在黑河干流上游兴建的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防洪度汛工作提供参考,基于M-K突变分析、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干流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年径流量演变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54—2017年莺落峡站年径流量整体呈上涨趋势,2011年发生了突变,此后上升趋势显著,2011—2017年年平均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径流量多4.23亿m3,1954—2010年年平均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径流量少0.51亿m3;莺落峡站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到28 a和13 a两个主周期的影响,根据周期变化情况,莺落峡站年径流量在第一主周期的影响下仍将处于上升趋势,但随着第二主周期峰期向谷期的过渡,上升趋势出现波动;Hurst指标表明莺落峡站年径流量具有长期相关性,未来整体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的可能性很大,即莺落峡站年径流量仍将保持上涨趋势。
  • 黄杉杉;马超
    人民黄河. 2021, 1(12):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SRTM DEM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量分析了紫金山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8年,紫金山地区NDVI增长速率为0.015/a(显著性水平p<0.01);紫金山地区NDVI得到显著改善,其时间变化规律大体是,前9 a完成了由低覆盖度向中等覆盖度的转化,后10 a完成了由中等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化,19 a区域NDVI显著改善面积达64.85%;研究区气候呈暖湿化倾向,19 a气温增长率为0.04 ℃/a,降水量增长率为14.63 mm/a;年NDVI均值与年降水量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34,显著性水平p<0.01),76.61%的区域NDVI与年降水量呈极高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自2000年以来,紫金山地区NDVI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中低海拔山区增长显著,降水是影响该地区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 孙赞盈;魏毅琳;马东方;尚红霞;张敏
    人民黄河. 2021, 1(12):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其中7月8日至8月18日的排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5.317亿t,黄河下游河道淤积3.499亿t。排沙过后,逯村、花园镇、开仪、赵沟、化工3 000 m3/s对应水位分别抬升了1.17、1.51、1.50、1.27、1.26 m,开仪3 000 m3/s对应水位一度抬升1.82 m,局部河段水位抬升十分突出。为了给以后的水库调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常规水文资料、险工水尺资料和加测断面资料,分析了河道发生淤积、水位抬升的过程和原因,河道宽浅和流速低是部分河段淤积的直接原因,进而造成上游河段溯源淤积,引起水位抬升。建议在以后的水库排沙调度中,密切关注相关河段的水位变化,随时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以免造成漫滩。
  • 防洪治河
  • 马乐;薛晓娜
    人民黄河. 2021, 1(12):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防汛道路、生产道路纵横交叉,但没有构成完善的交通体系,已有道路在抢险交通和洪水期应急撤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交通保障。在分析黄河下游滩区道路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滩区村庄分布和黄河下游控导工程的布局及滩区防洪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滩区道路布置的原则和主要设计参数,结合典型滩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布置,说明了其与黄河下游防洪之间的关系,为今后滩区道路修建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 苏磊;张宝森;田治宗;谢志刚;于国卿
    人民黄河. 2021, 1(1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下游台前—津浦铁路桥左岸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21 模型建立了防洪保护区洪水演进模型,模拟了保护区内下垫面糙率、溃口宽度变化时保护区内洪水演进规律,定量分析了下垫面改变、溃口展宽对保护区内洪水淹没面积和洪水演进速度的影响,并用水量平衡法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随着保护区内糙率的改变,保护区内淹没面积变化率不大。溃口展宽对保护区内洪水演进的影响更明显;随着溃口宽度的增大,保护区内淹没面积明显增大,洪水演进速度更快。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溃堤洪水淹没面积较大且演进距离较长的情况,溃口展宽比糙率变化对淹没范围和洪水演进速度影响更大,会造成更大的淹没损失;且保护区面积越大,其淹没面积绝对值越大,堵口的作用越大,越早越快堵口总损失越小。
  • 杜勇;谢志刚;李根;赵英臣;刘维涛
    人民黄河. 2021, 1(1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凌汛期黄河冰层厚度大、穿孔难度大,炸药的聚能效应所形成超高速的金属射流或高速的爆炸成型弹丸(侵彻体)对冰层具有很好的侵彻能力。利用Ansys/Lsdyna-3D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铜、铝、特氟龙材料,60°、90°、120°锥角药型罩所形成的射流侵彻冰层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发现特氟龙药型罩形成的射流穿孔能力最强,而铜药型罩形成的射流在侵彻过程中动能衰减最为缓慢。
  • 李颖曼;王乐;宋天华;王彦君;马良
    人民黄河. 2021, 1(12):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宁夏段受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河道断面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影响河道的过流能力。基于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黄河宁夏段主要断面近几十年来的过流面积变化特征,借助河相关系参数阐释河槽过流能力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黄河宁夏段典型断面的水流弗劳德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嘴山断面形态及河相关系的变化相比于下河沿及青铜峡断面更为显著;代表断面形态的河相关系参数与水流弗劳德数紧密相关,具体表现为下河沿、青铜峡断面的流量与弗劳德数对应关系良好,整体优于宽浅型的石嘴山断面。
  • 水资源
  • 付永飞;陈思;张修宇;杨淇翔
    人民黄河. 2021, 1(12):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全面地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进行评价,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识别物元、确立经典域和节域、计算综合关联度得到等级隶属度,建立基于组合赋权法和物元分析法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2018—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绩效逐年提升,2020年建设绩效为良好。基于组合赋权法和物元分析法相结合的模型能够克服单一方法确定权重时出现的偏差,从量化的角度解决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评价,且计算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提高海绵城市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李燕;张凯瑞
    人民黄河. 2021, 1(12):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对黄土高原蒸散发量的动态连续监测,基于蒸散发量(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分析法,探究了黄土高原2001—2020年ET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未来持续状态及降水、气温、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下的ET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ET空间分布呈从北向南增大的趋势,高蒸发区集中在渭河平原、六盘山和祁连山区域,ET随坡度、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②占黄土高原总面积92.02%的区域ET表现为显著增大趋势(显著性水平α<0.01),增速为2~5 mm/a,草地和农用地的ET增速较大,水体、湿地、建筑用地的ET增速较小;③ET与降水和气温均以正相关关系为主。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李荣;栗士棋;程芳芳;王国庆
    人民黄河. 2021, 1(12):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近40多a来河南省及其主要流域降水量和气温的时空变化及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179个气象站1973—2016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和1972—2018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M-K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河南省四大流域降水量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温自西向东呈降低—升高态势,河南省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增加—减少—增加态势;全省气温显著升高,海河区、黄河区、长江区、淮河区气温分别呈现三阶段、两阶段、三阶段、三阶段变化;全省年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除淮河区外,海河区、黄河区、长江区年降水量下降,降水量大小年交替出现,降水量总体呈阶段性变化;全省气温于2000年发生突变,北部流域突变幅度大于南部流域;河南省年降水量于2008年发生突变,北部流域突变时间较南部流域早。
  • 黄悦;张风宝;杨明义;李玄添
    人民黄河. 2021, 1(12):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渭河陕西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对沉积物中10种重金属元素Pb、Zn、Cr、Cu、Co、Ni、Cd、As、Sb、Mn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污染负荷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沉积物中除Cr外其他9种重金属均高出陕西土壤背景值1.49%~91.49%,Cd高出最多;2016年只有Pb、Cu、Co、Cd、Mn分别高出陕西土壤背景值6.21%、2.10%、7.92%、17.02%、4.41%,除Cr、Cd外重金属含量年际之间差异均不显著;10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较低,其中Cd及清姜河、灞河断面污染最严重,应加强对渭河周边农业及交通污染的防控,同时密切关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及入渭支流对干流的污染输入影响。
  • 水资源与水生态
  • 成世才;董妍;宋永芬;亓协全;孟祥鑫;卢兆群
    人民黄河. 2021, 1(12):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化学特征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水质分析结果,研究了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离子相关性、水化学类型平面分布和剖面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阴离子以HCO3型为主;济南段黄河水阴离子为HCO3·SO4型,由于黄河水侧渗补给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因此研究区HCO3·SO4型地下水大面积分布;垃圾渗滤液、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下渗,导致地下水SO2-4、Cl-质量浓度升高;禽畜养殖、农药化肥施用是导致先行区浅层地下水出现HCO3·NO3型水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复杂是蒸发作用、溶滤作用、混合作用及人类活动等多种作用复合的结果。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孙龙;王莉莉;曹文庚
    人民黄河. 2021, 1(12): 9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地区(河南段)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和粮食基地,该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揭示地下水成因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通过在黄河下游影响带(河南段)采集黄河水和地下水样,分析黄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黄河水pH值和TDS(总溶解固体)均表现出季节性差异,地下水pH值为7.30~8.10,总体上低于河水;研究区黄河水侧渗转化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SO4·Cl·HCO3-Na·Ca·Mg、SO4·HCO3·Cl-Na·Ca·Mg、HCO3·SO4·Cl-Na·Ca·Mg型演变为HCO3·Ca-Mg·Na、HCO3-Mg·Ca·Na型;研究区黄河水和地下水均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地下水中碳酸广泛参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研究区黄河水Cl-、SO2-4和NO-3质量浓度较高可能与上游景区排污有关,地下水个别取样点阴离子Cl-质量浓度较高可能是农田施用含Cl-农药或化肥污染地下水所致。
  • 水土保持
  • 张军政;王传明;屈锐;王安娜
    人民黄河. 2021, 1(12):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北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的一半以上,陕北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了给陕北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对陕北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治理模式的总结,对新时期促进陕北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了探索。为推进陕北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应深刻领会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从规划编制、组织建设、投资机制和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水沙关系、林草措施配置比例、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等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创新水土保持投入机制、水土保持措施(设施)运行管护制度、科技支撑体制机制;在具体的治理模式方面,应加大力度对现有老旧梯田提质增效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调整林草措施比例、适度加大人工种草治理规模,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措施,加大封禁治理措施比重,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
  • 工程勘测设计
  • 杨丽丰;杨永建;李福生;武见
    人民黄河. 2021, 1(12):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藏寺水库是黑河干流控制性骨干调蓄工程,水库为多目标开发,供水对象涉及下游额济纳绿洲天然生态、国防科研、中游灌区灌溉及工业、生活、发电用水等,加之黑河中游具有地表水地下水多次转换、重复利用的特点,边界条件复杂,限制因素多,给水库调节库容论证带来了较大困难。按照“合理调配中下游生态和经济社会用水,提高黑河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开发任务,基于水库供水范围内黑河中下游地区不同需水特点和要求,根据水库运用方式,利用黑河二元结构水资源配置模型,进行了多方案、长系列径流调节计算。综合分析推荐黄藏寺水库调节库容采用2.95亿m3,能够满足实现黑河分水方案和供水、灌溉、发电的需要,助力黑河水资源综合管理提档升级。
  • 姜晓菁;姜绿圃;王博;聂相田
    人民黄河. 2021, 1(12):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决策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模型。该模型将决策信息用犹豫模糊数表示,以此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和专家意见分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可能影响决策,引入后悔理论,以减小决策专家的后悔规避心理对决策的影响;针对突发事件中可能发生的情景状态进行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决策研究,对突发事件应急方案进行排序。通过工程实例,对计算过程进行演示,提供该实例最终的决策方案。
  • 魏洪涛;程毅;司舒阳
    人民黄河. 2021, 1(12):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藏寺水利枢纽是黑河骨干调蓄工程之一,通过植物生长关键期向黑河中下游合理配水,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分水方案,为下游生态的修复和重建创造条件。在生态配水作用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效益、节约调水费用、灌溉效益等方面,测算了黄藏寺水利枢纽向中下游生态配水的经济效益。一是每年增加向下游供水量0.47亿m3,并尽可能满足下游植被生长关键期用水需求,有利于植被复苏、生长与繁衍,估算生态效益为每年19 920万元;二是为黑河水量调度提供工程条件支撑,减轻各级管理机构的协调难度,每年可节省调水费用315万元;三是改善中游灌区引水条件,减少平原水库蒸发渗漏损失0.25亿m3,多年平均灌溉效益为4 725万元。
  • 徐威;赵臻真;王岳;张雪才
    人民黄河. 2021, 1(1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重力坝地震响应分析是确保建筑物设计合理、评价其抗震特性的重要环节。从波动理论出发,基于Python语言对ABAQU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得到黏弹性人工边界及其相应地震动的输入方法。通过无质量地基模型和有质量黏弹性人工边界地基模型的对比分析,说明采用人工边界模型在考虑地基的辐射阻尼效应后,能显著降低坝体的动力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真实地基情况,而采用无质量地基模型进行坝体的抗震分析偏于保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黏弹性人工边界及其相应地震动的输入方法简单有效,易于实现,同时能保证一定的精度,适合于高混凝土重力坝抗震分析。
  • 工程建设管理
  • 关炜;李楠楠;孟路遥
    人民黄河. 2021, 1(12):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运行期的材料劣化对输水暗涵的长期安全性及损伤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给暗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参考,以南水北调某穿河倒虹吸三孔一联暗涵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裂缝带理论和微平面本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建模,分析了正常运行工况和极端荷载条件下暗涵混凝土结构长期运行安全性、损伤模式及缺陷(裂缝)随材料长期劣化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在内水压力和不均匀沉降的持续作用下,随着材料性能长期劣化,暗涵不同部位相继出现局部裂缝,裂缝总体上深度较大但宽度较小,长期运行中材料性能劣化不会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当枯水期超负荷运行和检修期河道出现超大洪水时,暗涵侧墙外侧裂缝的总宽度和最大宽度均显著增大;初始缺陷(裂缝)的存在对暗涵的最终损坏形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局部裂缝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及时处理初始缺陷、定期对暗涵进行检修非常重要。
  • 袁榆梁;应乃武;张文虎;计炳生;刘香君;陈萌
    人民黄河. 2021, 1(12):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雄安新区水资源供给有重要作用,其沉沙池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根据2018—2019年泥沙监测断面所测含沙量数据,综合分析清池周期、沉沙率、来沙系数和输沙率的变化规律,发现沉沙池的沉沙率为95.56%,远高于80%~85%的设计标准;沉沙池来沙量为81.7万t、沉沙78.07万t,沉沙效果较好;沉沙池淤满时间约为3.6 a,清池周期适中,使用效果较好。
  • 苏畅;谢宝丰;张凯;洪羽;王磊
    人民黄河. 2021, 1(12):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属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土工膜防渗的大型水库工程,土工膜防渗面积大,其耐久性直接关系工程安全。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对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土石坝段土工膜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结合室内试验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土工膜耐久性,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土工膜缺陷部位和尺寸对土石坝渗流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土工膜防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工膜防渗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土工膜防渗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土工膜防渗安全性为正常。
  • 张清明;徐帅;王锐;周杨
    人民黄河. 2021, 1(12):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堤坝涵管接触冲刷破坏是堤坝工程最常见的险情之一,具有难以察觉、破坏突然和危害性大的特点,为实现堤坝涵管与土体结合部位的有效探测,研究采用时移3D高密度电法追踪探测、判断接触渗漏。在探讨时移3D高密度电法正演、反演理论和观测装置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开展了注水前后连续3D电阻率探测试验,引入电阻率反射系数R,分析了注水前后不同时刻结合部位电阻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电阻率低阻异常响应与结合部位松散不密实区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实现对结合部位接触渗漏的有效探测。
  • 李洪;由丽华;李昆鹏;石华伟;王丹柏
    人民黄河. 2021, 1(12):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紫坪铺水库淤积物的物化特性及重金属污染特征、给淤积物多途径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库区21个淤积物深层样品测定结果,采用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法、富集系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紫坪铺水库淤积物物化特性及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10月,紫坪铺水库淤积物总量为1.952亿m3,其中黏土约0.381亿m3、粉细沙约1.424亿m3、中粗沙及卵石约0.147亿m3,分别占淤积物总量的19.5%、73.0%、7.5%;淤积物湿容重平均值为1.7 g/cm3、干容重平均值为1.2 g/cm3、含水率平均值为46%,自上游库尾至坝前湿容重沿程变化较小、干容重沿程有减小趋势、含水率沿程有增大趋势;淤积物主要由SiO2、Al2O3、Fe2O3、CaO组成,这4种氧化物约占80%;各取样点淤积物均为碱性,pH值自上游向下游有减小趋势;淤积物中氮磷钾总含量满足土地改良所需养分要求,但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淤积物中Cd、Hg、Cu、Ni、As、Pb、Cr、Zn这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大部分取样点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度,但坝前库区部分取样点Cd和Hg有中度潜在生态风险。
  • 李琳;邓湘汉;霍炜洁;徐红;盛春花
    人民黄河. 2021, 1(12): 143-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验检测机构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利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为更好发挥检验检测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水利行业检验检测现状进行了研究,从检验检测服务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水利工程质量提升、服务水利产品与设备质量提升及检验检测标准支撑检验检测行业发展4个方面分析了其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情况。分析水利行业检验检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检验检测市场布局、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信息化平台建设4个方面建议。
  • 水利信息化
  • 曾晓玲;张弓
    人民黄河. 2021, 1(12): 14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委工情地市级防办业务平台构建了黄委防汛业务数据模型体系,利用REST服务技术,建成了面向“水、雨、工、险、灾”业务信息的防汛专业数据服务平台。通过Struts框架的串联,实现了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值班会商、电子公文、指挥调度、应急物资、抢险队伍保障和应急事件地图标注等功能,直观反映了黄河重点工程周边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情况,为防汛指挥和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郑钊;薛志强;王凤群;王伟锋
    人民黄河. 2021, 1(12):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黄河下游引黄涵洞式水闸闸室设计质量与效率,采用基于AutoLISP的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编写涵洞式闸室设计程序,实现在输入有限设计参数的情况下,自动绘制涵洞式闸室三维模型并生成工程量、循环计算多工况闸室荷载、生成多工况涵闸渗流稳定计算结果及闸室稳定计算结果。以黄河下游典型穿堤引黄涵闸赵口闸为例,展示了该设计程序在涵洞式闸室设计应用中的便利性与实用性。
  • 节水灌溉
  • 张岳峰;赵慧明;王崇浩;郭传胜;池春青
    人民黄河. 2021, 1(12): 15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盐碱地的改良要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山东滨州引黄灌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盐渍化严重,同时可利用水资源少,严重制约了当地北海新区新城的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讨利用引黄灌区淤积泥沙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可行性。根据现有的水系、水源、沙源等资料,论证了黄河水沙资源的可利用性潜力,并提出了利用小开河和簸箕李联合管道输沙工程及引黄济青管道输沙工程实现输沙入田的管道线路布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