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胡春宏;刘继祥;罗秋实;鲁俊
    人民黄河. 2021, 1(1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汛期是多沙河流水库调控水沙的关键时期,以往研究和实践中,多以定性或宽泛指标描述水沙调控。因此,建立度量指标体系,研究多沙河流水库汛期水沙调控度对科学认知水库调控能力、指导水库设计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黄河水沙调度实践,分别定义多沙河流水库汛期径流调控度和泥沙调控度指标,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采用1986年以后汛期来水来沙条件,分析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汛期水沙调控度大小,发现现状已建水库调控度较小、调控能力不足,规划和在建水库调控度较大;进一步采用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水库运用方式对汛期水沙调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清调浑”运用方式相比“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小不同时期库区泥沙淤积量,而且能够实现部分拦沙库容再生利用,从而增大水库汛期水沙调控度。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方印;李杰
    人民黄河. 2021, 1(11):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实现黄河治理的良法善治,科学有序地开展《黄河法》的立法工作是必然要求。以《黄河法》制度体系设计的理想图景为出发点,探究《黄河法》制度体系设计的逻辑进路和框架构造。《黄河法》的制度体系设计应遵循“从基本理念出发、到基本目标明确、再到基本原则清楚,最后到基本规则确定”的逻辑进路。《黄河法》的制度体系设计应该重点围绕全流域监督管理制度群、开发利用保护制度群、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群、水旱灾害防御制度群、高质量发展制度群、水污染防治制度群、法律责任制度群等7个部分系统展开,从而完成制度群的框架构造。
  • 孙晓娟;韩艳利;毛予捷
    人民黄河. 2021, 1(11):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于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有关的法律、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行政法规的系统梳理,以及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立法建议:通过立法建立上下游、省(区)间、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基于水量水质同步考核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并制定严格的管理、使用、监督、评价制度,建立并逐步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绩效评估制度,建立生态保护效果与补偿资金分配相关联的激励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等。
  • 柳敏;赵少华;王亚婷;李元征;胡婵娟;王玉
    人民黄河. 2021, 1(1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原城市群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为了给其生态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参考,采用遥感模型和当量因子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评估了2000—2018年中原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8年中原城市群ESV总体呈现出前期稳定向好、后期快速减小的趋势,其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ESV总量分别为5 880.98亿、5 906.53亿、5 906.56亿、5 889.91亿、5 797.80亿元;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农田和森林是主要贡献者,平均每年提供的ESV分别占ESV总量的48.0%、35.9%。研究时段内ESV增幅较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有河流与湖泊、森林,ESV减幅较大的生态系统有农田、草地、湿地;研究时段内ESV增大的生态服务类型有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提供美学景观,ESV减小的生态服务类型有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研究时段内总ESV冷热点空间分布相对稳定,热点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冷点在中心城市郑州和大都市区;地均ESV冷热点分布表现出西部热点收缩、东部冷点扩张的趋势,其中热点由长治收缩至晋城,冷点由濮阳扩展至聊城。
  • 宗鑫
    人民黄河. 2021, 1(11):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作为高寒草地水源涵养服务效益输出区,为黄河干流供给可持续的水资源,对维护黄河流域水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为保障高寒草地水源涵养服务效益持续输出,协调解决区域间及保护者间保护贡献度的矛盾与冲突,并为补偿资金分配提供依据,构建了跨区域协同保护逐级自愿协商平台及协商层次,对相关利益主体间协商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贡献度的协商应统筹考虑各级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寒草地生态功能重要性和退化程度,以及保护者生产生活实际;应建立流域、省(区)、地(市)、县(市)4个层次垂直管理和横向协商的逐级自愿协商运作模式,整个协商与整合过程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阶段;为保证协商效率,整个协商过程通过设置仲裁机构,以其强制力约束协商博弈双方拖延时间。
  • 水文泥沙
  • 张利娜;王鹏;范国庆
    人民黄河. 2021, 1(11):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文站报汛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20年汛期黄河流域主要雨洪过程,概述逐月环流特征和主要降水过程的影响系统、范围及累计降水量。汛期主要特点是流域降水过程频繁、局地极端性强、降水落区重叠度高、编号洪水多。主汛期北半球极涡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面积偏大,西伸脊点持续偏西,脊线整体偏南,阶段性偏北,造成黄河上游6—8月降水持续偏多,出现3次编号洪水,流域降水6—7月接近常年,8月明显增多,黄河中游出现3次编号洪水和3次小洪水过程,8月大汶河连续出现4次洪水过程。
  • 陈翠霞;卢嘉琪;吴默溪;韦诗涛;崔振华
    人民黄河. 2021, 1(1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为实现下游河道减淤,水库运用方式以蓄水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为主,下游河道输沙能力较低。当前,黄河下游河道适宜的中水河槽规模(泄流能力为4 000 m3/s)已形成,长期维持该河槽规模,充分发挥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输沙入海,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库减淤调度的新要求。根据黄河下游1960—2016年306场非漫滩洪水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含沙量级、流量级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效率和输沙效率,提出含沙量在60 kg/m3以上的大流量洪水过程在下游河道具有较高的输沙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进一步提出基于下游河道中水河槽维持的河道输沙对水库运用的要求,即当下游河道中水河槽泄流能力维持在4 000 m3/s左右时,为提高河道输沙能力,小浪底水库可适时增加泄放含沙量不超过100 kg/m3的大流量过程;当下游河道中水河槽泄流能力扩大至4 500 m3/s以上时,小浪底水库可适时增加泄放含沙量不超过200 kg/m3的大流量过程;若未来下游河道中水河槽泄流能力缩减至4 000 m3/s以下时,小浪底水库调度仍以蓄水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为主,以重塑河槽规模。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可提高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同时减缓小浪底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淤积,且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下游河道泄流能力为4 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
  • 李新杰;李弘瑞;张红涛;孔德志;王远见
    人民黄河. 2021, 1(11):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黄河流域骨干枢纽的泥沙调控利用潜力,从水利枢纽的调沙潜力、输沙潜力和泥沙资源利用潜力的各特征指标出发,结合水利枢纽的共性指标,建立骨干枢纽群的泥沙调控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多目标灰靶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的水利枢纽泥沙调控利用潜力量化方法。该方法利用多目标灰靶理论确定泥沙调控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决策矩阵,结合累积前景理论确定骨干枢纽综合前景值。采用模糊判别法对黄河流域骨干枢纽的泥沙调控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由研究结果可知,小浪底水库的泥沙调控利用潜力最大,其次是刘家峡水库和三门峡水库,万家寨水库最小。
  • 陈娜;曹震;崔豪;许琳娟;赵万杰
    人民黄河. 2021, 1(11):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特征及演变规律,解析其水沙关系,采用R/S分析法、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CEEMDAN分解法及信息熵理论研究黄河内蒙古河段(头道拐站)1956—2018年逐年水沙演变规律及其互信息关系,讨论影响水沙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头道拐站1956—201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86年附近发生突变;头道拐站径流量和输沙量Hurst指数分别为0.609和0.658,未来有很大可能继续向减少趋势发展;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演变具有多尺度周期,随着周期分解,径流量、输沙量的互信息值呈增大趋势;年径流量均值在变化期(1987—2018年)与基准期(1956—1986年)相比减少33.37%,输沙量在变化期较基准期减少68.91%;内蒙古河段水沙演变规律适合采用中长周期研究,水沙演变受降水、水利工程、人工取用水、水土保持工程等多因素影响,其中水利工程、人工取用水及水土保持工程对河流水沙变异起重要作用。
  • 黄婷婷;林青霞;吴志勇;汪瑛琪
    人民黄河. 2021, 1(11): 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河流域历史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ENSO事件探究其关联性,选取黄河流域99个气象站1961—2020年的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近60 a黄河流域年、季尺度的干旱时空特征,并结合平均海平面温度距平指数SSTA,探究黄河流域气象干旱特征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年尺度上,黄河流域近60 a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以-0.114/10 a的速度变化,干旱现象较严重,空间上,流域西部呈轻微湿润化趋势,流域东部呈干旱化趋势;②季尺度上,全流域春季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夏秋季其次,冬季干旱化趋势微弱;③Morlet小波分析显示,黄河流域存在13 a主周期的旱涝交替,2020年的小波系数实部图显示,黄河流域将持续湿润;④ENSO事件发生强度与黄河流域SPEI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表明,ENSO事件的发生与降水及温度的相关性显著,且相关性存在1~6个月的滞后。
  • 张明;李国胜
    人民黄河. 2021, 1(11):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概率特征的研究,可为山洪灾害的防治和城镇防洪排涝提供理论依据,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省内关中地区36个代表性气象台站1965—2014年共50 a的逐日实测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年最大值选样法(AM)、年超大值选样法(AE)和超门限峰值选样法(POT)对数据进行选样,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对区域内极端降水趋势进行分析,并采用线性矩法、K-S检验法对其概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年极端降水量呈现四周大中部小的分布特征;②关中地区西部和东部区域的年极端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与之相对,中部大范围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西南部地区年极端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③P-Ⅲ型分布的普适性和拟合精度明显优于GEV分布和GP分布,更适合用来描述陕西省关中地区年极端降水量的概率分布特征;④AM序列整体拟合精度要明显优于AE和POT序列,即年最大值选样法更适用于关中地区年极端降水量分布研究。
  • 慕丹丹;褚金镝;高博
    人民黄河. 2021, 1(1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黄河宁夏河段水沙特性及变化趋势受到大型水库运行调蓄影响,为探明其水沙演变规律,运用累积距平法及小波变换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河沿水文站和石嘴山水文站连续63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宁夏河段年径流量存在6、9、13、28 a的变化主周期,水沙变化均有下降趋势。年径流量受龙羊峡水库运行影响,突变点出现在1968年和1986年,1986年的突变强于1968年的。宁夏河段年输沙量波动是祖厉河、清水河和红柳沟泥沙的汇入导致的。受刘家峡水库运行影响,年输沙量的突变点出现在1968年,在1968年以后年输沙量未出现明显突变。
  • 防洪治河
  • 丁泽霖;朱轩毅;张宏洋;王馨莹
    人民黄河. 2021, 1(11):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移动式防洪墙作为常见的城市防洪设施在不同城市被不断普及,为使移动式防洪墙在设计初期参数有设计依据、后期有优化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移动式防洪墙结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响应面法分析参数为中心立柱高、中心立柱宽和挡板跨长,并利用有限元计算设计试验组的响应值数据,为响应面法分析提供充足的样本数据。基于响应面法对有限元分析所得参数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试验对照组,并根据有限元数据和实际造价数据对防洪墙进行应力值、位移值的参数权重分析,计算出对应参数的拟合方程,得到残值、预测值、实际值的对照结果和响应面图。根据实际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约束,分析得到防洪墙设计的最优尺寸,为移动防洪墙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方案。
  • 王新华;张慧颖;黄辉曦;郭美华
    人民黄河. 2021, 1(11):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列表试算法而言,半图解法避免了大量的试算工作量,在人工调洪计算中广泛应用。使用该方法时要事先绘制水位—库容曲线、泄流量—库容曲线、单辅助曲线,并反复查算曲线,工作量仍然较大,效率不高。在分析半图解法基本原理和调洪计算步骤基础上,提出实现曲线查算的关键步骤是将平面坐标系下各种曲线进行分段,根据x值所处的横坐标区间段,利用线性内插法查出分段曲线上的纵坐标y值。利用Excel中内置的函数trend、offset、match嵌套使用,将曲线查算转化为求分段线性内插值,从而在Excel中实现半图解法调洪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 杨思敏;权全;严登华;刘铁军;党康宁
    人民黄河. 2021, 1(11):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气候干燥少雨,旱灾频发。在常年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会出现雨急量大的超长暴雨,造成相当严重的水灾,水灾是仅次于旱灾的内蒙古第二大灾。旱涝引发的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80%以上,从旱涝灾害的角度出发,研究内蒙古旱涝演变特征、规律及驱动力的影响。对内蒙古近547 a的旱涝等级序列进行重新构建,采用M-K检验、B-G算法、CEEMDAN、交叉小波和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分析旱涝的演变规律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70—2016年内蒙古旱涝序列以0.012/(10 a)的速率从干旱频发期向洪涝频发期演变,可划分为3个时期,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旱涝序列各分量周期显示出不同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波动,旱涝转移优势状态总体趋于正常。在共振周期上,相比NAO、PDO、ENSO等气候因子,SSN和AO对内蒙古旱涝的影响较大。
  • 水资源
  • 焦士兴;郭力菲;王安周;刘亚奇;赵荣钦;王雅思;马晓蕾
    人民黄河. 2021, 1(11):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足迹理论核算了河南省水资源真实占用量,评价了水足迹的结构、效益及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脱钩模型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虚拟水量较大,棉花、大豆、水果等经济作物的较小;油料、水果和蔬菜等水足迹增长较快,而棉花和薯类的则下降明显。②河南省水足迹构成差异明显,其中农业(83.47%)>工业(8.07%)>生活(7.74%)>生态和贸易用水(1.21%)。③河南省水足迹总量较为稳定且效益不断提升;水资源自给率处于较高水平,水资源压力和匮乏程度波动下降。④河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处于协调状态,且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08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处于强脱钩优质协调状态,其余年份则为弱脱钩初步协调状态。
  • 吴奕;宋瑞鹏;张红卫;陈莉;李洋;肖航
    人民黄河. 2021, 1(11):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数据为基础,采用距平累积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判定河南省及其各流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演变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均呈减小趋势,地表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更显著,北部海河、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比南部淮河、长江流域显著;20世纪90年代,该省海河、黄河流域一些站降水—径流关系发生改变。以海河流域新村站为例,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发现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李曼;王妞妞;刘焕才
    人民黄河. 2021, 1(11):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研究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调配、生态系统平衡及疏勒河绿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面积定额法和潜水蒸发法,计算并分析了1980—2018年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生长期(4—10月)生态需水量及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6.4亿m3)高于林地的(0.5亿m3);年际上,植被生态需水总量上升,变化率为0.04亿m3/10 a,其中,草地生态需水量总体增加(变化率为0.07亿m3/10 a),林地生态需水量总体减少(变化率为0.04亿m3/10 a);生长期内,4—7月植被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63%,7月植被需水量达到最大值1.38亿m3,7—10月需水量逐渐下降;空间上,中游地区需水总量略高于下游地区的,其中林地生态需水量大于下游地区的,草地生态需水量与下游地区的基本持平。
  • 卢亚丽;徐帅帅;司保江;沈镭
    人民黄河. 2021, 1(11):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0—2018年115个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胡焕庸线上区域次之,胡焕庸线以东区域最小;黄河流域九省(区)仅28.7%的市处于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黄河流域九省(区)南部水资源承载力较高且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与胡焕庸线以西的相当;黄河流域九省(区)各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黄河流域九省(区)平均水资源压力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是限制黄河流域九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 水土保持
  • 王崔林;许强;寇平浪;赵宽耀;邹锡云;杜鹏川
    人民黄河. 2021, 1(11): 109-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土塬区沟谷侵蚀研究和固沟保塬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利用高分辨率谷歌影像,目视解译董志塬地区的沟谷沟沿线,基于沟沿线特征构建沟谷发育度、逼近距离、边界维数等量化指标,分析董志塬沟谷侵蚀发育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董志塬地区沟谷发育度总体上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分布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格局,其中北部地区最大值接近于1,表明北部区域塬面几乎被蚕食殆尽;董志塬地区逼近距离即沟沿线与流域分水线的平均距离的分布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格局,在中部地区出现约2 500 m的最大值,北部地区的最小值小于60 m,表明北部地区小流域沟谷侧蚀程度较高;董志塬地区边界维数的分布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格局,北部地区出现约1.8的最大值,表明北部地区沟沿线形态复杂,中部地区最小值接近1,说明中部地区沟谷发育程度较低;董志塬地区沟谷侵蚀发育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植被、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 工程勘测设计
  • 谷立娜;张春玲;吴涛
    人民黄河. 2021, 1(11):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水利工程PPP项目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为保证项目正常建设运营,降低融资风险,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构建重大水利工程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BWM法确定主观权重、改进CRITIC法确定客观权重、乘法归一化法确定组合权重的方法,建立云模型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相互转化,得到项目综合评价结果。以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运用该模型进行融资风险评价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模型评价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组合赋权法及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重大水利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
  • 贾冬梅;杨永建;魏洪涛
    人民黄河. 2021, 1(11):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金筹措方案研究是国家相关部门对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黄藏寺水利枢纽是以生态配水为主要任务的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在对黄藏寺各项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工程费用分摊;测算了工程的灌溉水价和上网电价,分析了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贷款能力进行了测算;综合考虑项目的贷款能力、灌区水价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的上网电价方案,推荐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的资金筹措方案,并进行财务评价,供项目决策参考。
  • 陈辉;张延亿;马吉刚;邓刚;赵守勤;李来祥
    人民黄河. 2021, 1(11):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高地下水位渠道在遭遇强降雨时容易发生衬砌破坏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高地下水位渠道内部结构性态的响应规律。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对4种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渠道内部的渗压(总水头)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对衬砌结构安全最不利的降雨类型是前锋型降雨和均匀型降雨。在渗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对渠道边坡进行了稳定分析,结果表明随降雨的持续,各种降雨类型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均表现为持续减小。同时前锋型和均匀型降雨条件下发生滑坡的风险大于其他两种雨型。因此,从渗流和边坡稳定计算角度看,应重点关注前锋型和均匀型降雨。在此基础上,对渠道排水设计进行了优化改进,所提方案可有效降低渠道内部的渗流压力。
  • 杨永建;杨丽丰;李姝蕾
    人民黄河. 2021, 1(11):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藏寺水利枢纽是黑河上游骨干控制性枢纽工程,水库主要开发任务为合理调配中下游生态和经济社会用水,促进流域人水和谐,其调度方式直接关系到黑河流域近期分水目标的实现。在研究黄藏寺水利枢纽综合利用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调度边界条件,提出了黄藏寺水利枢纽生态调度和灌溉调度的具体调度规则。对于生态调度,根据不同来水频率确定了不同的调水次数、调水时机和调水流量;对于灌溉调度,根据不同典型年拟定了不同的调度线和调度区。通过长系列模拟验证表明,调度结果可以满足正义峡断面分水控制指标和中游灌区的用水需求。
  • 工程建设管理
  • 谢遵党;吕小龙;宋修昌;马峰
    人民黄河. 2021, 1(11):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水蓄能电站水位升降频繁、外部环境多变,长期运行过程中库盆渗控体系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渗漏量是评价抽水蓄能电站库盆运行状态的关键监测指标,将库盆渗漏通道划分为堰型缺陷和深孔型缺陷,确定了水压、温度、时效分量影响因子。通过系统研究库水位、温度、时间对渗漏量的影响,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量统计模型。基于回龙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库盆渗漏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回龙电站库盆防渗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荣军;韩福;雷龙;党建涛;李卓
    人民黄河. 2021, 1(11):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洞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是保证施工期和运行期安全稳定的重要研究课题,隧洞围岩稳定中地应力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秦岭引水隧洞二衬混凝土开裂洞段典型断面的应力实测结果与地形地质构造条件,运用FLAC3D软件模拟地下隧洞工程的施工开挖。结果显示,洞周围岩总体处于受压状态,主压应力一般为8~38 MPa,在拱顶与右侧拱肩、拱墙与底板交汇处有一定程度的压应力集中,压应力为28~38 MPa。隧洞顶拱位移总体上为5~20 mm,两侧边墙朝临空面方向的位移总体上为5~35 mm,底板回弹变形总体上为5~25 mm,位移较大处在Ⅳ类围岩中,断层f处尤其突出。隧洞开挖后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塑性区,以剪切破坏为主,塑性区主要在Ⅳ类围岩中,深度3~4 m;靠近断层区域塑性区进一步向断层延伸,局部塑性区深度达6 m。
  • 李莹莹;陈子豪;杨建顺;唐娜;董国涛
    人民黄河. 2021, 1(11): 14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和绿洲生态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位于黑河干流上游的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后,将控制黑河上游来水总量的65%~84%,处于黑河水资源工程管理体系的核心位置。为充分发挥黄藏寺水利枢纽在黑河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调查收集黑河干流水文、气象、中下游用水规律、河道输水效率、黄藏寺水利枢纽和下游梯级电站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制定满意度考核标准,确定水库调度运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提高黑河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可为黄藏寺水利枢纽调度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 由丽华;李洪;李昆鹏;郭秀吉
    人民黄河. 2021, 1(11): 14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坪铺水库是都江堰灌区和成都市最重要的调节水源、成都市最重要的支撑电源,为全面掌握其泥沙淤积现状,基于库区实地调研、大断面观测资料和逐年水位观测资料等,对该水库运用以来的调度运用方式、泥沙淤积形态、泥沙淤积分布以及淤积物颗粒组成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10月,紫坪铺水库淤积总量为1.952亿m3,拦沙库容淤损87.1%,其中干流淤积量为1.843亿m3、支流淤积量为0.109亿m3;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该水库年均淤积量由地震前的0.088亿m3增大至地震后的0.137亿m3,严重影响了水库的功能和寿命;淤积泥沙的95.0%集中在距坝16.32 km的M31断面以下库区,淤积泥沙的85.1%分布在850 m高程以下库区;淤积物中黏粒、粉细沙、中粗沙及卵石分别占淤积物总量的19.5%、73.0%、7.5%。建议尽快实施人工清淤疏浚,以恢复水库拦沙库容。
  • 节水灌溉
  • 任青;马娟娟;孙西欢;郭向红;段勇;李若帆
    人民黄河. 2021, 1(11):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糯玉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全生育期不同施肥方式与灌水处理对糯玉米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探索双垄沟播条件下糯玉米的合理灌水与施肥提供参考。设置3种施肥方式与2种控制灌水方式,随机区组设计,测定每个生育期糯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①同等灌水条件下,N、K肥采用基施+追施的方式均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高,其中基施30%+大喇叭口期追施70%的效果较为显著;②叶绿素含量在全生育期内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糯玉米的鲜穗重与叶绿素含量呈线性相关;③N、K肥基施30%+大喇叭口期追施70%与在播种期、拔节后期到孕穗期两个时期控水这一处理的糯玉米鲜穗产量最高,为17 026.07 kg/hm2,为最佳灌水施肥处理方式。
  • 水利信息化
  • 杨立刚;郑会春;王楠
    人民黄河. 2021, 1(11): 15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量验评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主要用纸质文档进行验评填报、签字、流转和归档等,数据难以实时统计,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查询不便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标准化工作流、表单电子化、BIM轻量化和数据融合等相关信息化技术手段,设计开发了工程质量验评数字化平台,结合移动终端实现验评数据、现场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实时上报、流转、共享,使验评更加便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质量验评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工程质量验评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