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治黄方略
  • 姚文广
    人民黄河. 2020, 1(9):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河道是地上悬河,河势游荡多变,洪水威胁严重,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制度保障,迫切需要制定黄河法。从实现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六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制定黄河法的必要性;从综合性、整体性和与其他相关法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法的属性和定位。
  • 刘昌明;刘小莽;田巍;谢佳鑫
    人民黄河. 2020, 1(9):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地处气候湿润-干旱过渡带,其天然禀赋决定了水资源先天不足且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无序用水和气候变化等的叠加影响曾使黄河干流发生罕见的断流现象,未来水资源短缺态势将更加突显,缺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为解决缺水问题,揭示了黄河流域作为湿润-干旱过渡带典型流域,其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阐释了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径流和蒸发等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评估了基流补给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落实空间均衡理念、实施引水补源(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科学调水是当前解决黄河缺水问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 黄强;邓铭江;畅建霞;白涛
    人民黄河. 2020, 1(9): 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尤其是欠缺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生态流域体系,迫切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系统地创建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我国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相关生态流域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生态流域的新概念,阐述了生态流域的定义和内涵,并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8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并论述了黄河生态流域构建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
  • 王建华;陈步科;胡鹏
    人民黄河. 2020, 1(9):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湿地,东营市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黄河口的保护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针对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脆弱、供用水结构失衡、水污染海陆统筹治理难度大等问题,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黄思想和新时期系统治水精神,吸收借鉴先进地区治水经验,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五水统筹治理模式。通过构筑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海-河-陆三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城湿相融人鸟共生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彰显大河生态文明的水文化弘扬体系,实现建设“幸福黄河口”、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中国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标志区的目标。
  • 左其亭;费小霞;李东林
    人民黄河. 2020, 1(9):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沿黄地区水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专项规划是支撑该战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战略的提出背景和重点内容,总结其对水利工作的需求,阐述了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思路与目标任务,阐述了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的方法;提出了现状-目标-方案-实施-保障的水利专项规划结构,构建了包括结构层次、章节安排和主要内容的水利专项规划编制框架。
  • 刘建华;黄亮朝;左其亭
    人民黄河. 2020, 1(9):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研究制定一套协同推进准则及量化方法,提出了协同推进“四准则”,即生态环境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水和谐共生、人民生活幸福;在“四准则”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度进行定量评估。利用黄河流域2009—2018年数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协同度呈现上升趋势,由“接近协同”向“较协同”转变,但整体协同度还不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子系统上升幅度较大,生态环境健康和人水和谐共生子系统发展相对缓慢。
  • 水文泥沙
  • 刘晓燕
    人民黄河. 2020, 1(9):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少沙多是黄河的突出特点。进入21世纪,黄河天然径流量减少了20%,取用水量却不断增加。近10 a黄河头道拐至花园口河段和全河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分别达60%和80%,水少问题更加突出,缺水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问题;节水潜力是有限的,将黄河下游分水指标过多调整给上中游又将导致不健康河段更长,因此建议尽快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并兴建多年调节水库,提高黄河蓄丰补枯的能力。2000—2019年,潼关年均输沙量仅2.45亿t/a,“沙多”压力有所缓解,但还原坝库拦沙量后的流域产沙量为5.64亿t/a,仍然远高于黄河下游的承受能力。未来,如果能将林草梯田覆盖程度提高至理想情景,流域产沙量可降低至4亿~5亿t/a;但是,黄土高原植被极易受人畜破坏而退化,若退化至2010年水平,“龙华河”四站沙量将反弹至6.7亿~7.1亿t/a。因此,黄河水沙调控工程和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为未来沙量反弹留足空间。为控制入黄沙量在低位水平、支撑黄河长治久安,黄土高原应优先重视现状林草植被的维护,并改进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产沙的控制措施。
  • 师长兴
    人民黄河. 2020, 1(9):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口泥沙沉积与扩散过程是海陆交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三角洲开发以及以其为出口的流域治理规划的科学基础。主要利用1976—2015年4期黄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测量数据,根据三角洲地貌发育特征,确定不断变化的三角洲前缘坡脚位置,计算清水沟和刁口河岸段分时段三角洲平原与前缘沉积量和侵蚀量。发现在1976—1981年,即河口改道清水沟初期,因河口河道一段时间内分股漫流,泥沙向远海扩散比例较大,清水沟亚三角洲沉积量占来沙比例约为70.9%,低于近几十年的平均比例。虽然黄河入海泥沙输沙率1981—2007年比1976—1981年降低近一半,2007—2015年进一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但清水沟现行水河口三角洲淤长岸段保持了较高的泥沙沉积比例,1981—2007年达到84.2%,2007—2015年仍有73.0%。1976—2015年清水沟亚三角洲比刁口河行水时期亚三角洲滞留泥沙的比例大,而且1981—2007年清水沟亚三角洲比已废弃刁口河亚三角洲年均向海扩散泥沙量还小。计算得到从刁口河至清水沟岸段向外海的泥沙扩散量1981—2007年年均为1.75亿t,2007—2015年降低到1.10亿t。未来如果入海输沙量仍保持较低的水平,随着废弃河口岸段岸坡侵蚀速率的降低,从河口及三角洲岸坡向远海的泥沙扩散速率仍将趋于减小。
  • 王远见;江恩慧;张翎;曲少军马怀宝
    人民黄河. 2020, 1(9):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几十年黄河水沙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现状工程条件下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群联合运用进行全河水沙调控的可行性与调控模式鲜有系统探讨。在全面分析多年平均条件下,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可调水量和区间来水量、引水量的基础上,论证了现状工程条件下开展全河水沙调控的可行性,提出了全河水沙调控常规与非常规调度两种模式,并对比分析了各自效果。结果表明:全河水沙调控常规与非常规两种调度模式下小浪底排沙量分别为1.451亿t和1.913亿t,下游河道淤积量分别为0.113亿t和0.221亿t;无论采取何种水沙调控模式,小浪底水库均能在腾库迎洪的同时实现有效的库区冲刷,同时对下游河道淤积影响较小。在加强水库精细化调度和严格的区间引水管理前提下,现状工程条件下的全河水沙调控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 防洪治河
  • 江恩慧;王远见;田世民;许琳娟
    人民黄河. 2020, 1(9): 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流域下垫面条件、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运用系统思想与方法来研究并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滩与槽的协同治理,成为新时代下游河道治理综合提升的重中之重。在将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划分为3个子系统,即维持河槽基本功能的行洪输沙子系统、保障滩区居民生产生活安全的社会经济子系统、维持滩槽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各子系统滩槽协同治理目标厘定以及代表性指标的遴选结果,其中:行洪输沙子系统治理目标代表性指标包括河势稳定控制和河道过流能力指标,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目标代表性指标包括下游滩区粮食产量和河道引用水量指标,生态环境子系统治理目标代表性指标包括河道典型断面适宜流量保证率、适宜脉冲流量次数指标。藉此,分别构建了主控因子与各子系统滩槽协同治理目标的驱动—响应关系,提出了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模式下多维治理目标及其主控因子阈值。
  • 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20, 1(9): 5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各课题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示范工程的重要地位;经比选论证,将示范工程确定在辛店集拟下延尾坝以下100 m处,以防河势下滑和漫滩洪水冲击大村台,且能通过稳定周营工程靠溜部位而遏制老君堂下首河势下挫。研发出通过空间调整构件组合实现不同功能的治河与抢险新型结构——板桩组合技术。如沉桩运用钢筋混凝土水力插板技术,丁板桩比顺板多插2.5 m,加深基础的同时可减小工程对上部水流的影响,促使底流泥沙在近岸落淤,采用该技术修建的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堤经受住了风暴潮考验。当前防腐与打桩技术日渐成熟,为实现精准设计,将工程材料改为钢材,以宽翼缘H型钢与钢管为主预制组合成异形板桩单元构件,每隔7.5 m增设1道上挑淹没式防冲装置,实现了研发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而优化成“异形板桩组合坝+上挑变流促淤装置”结构形式。介绍了构件加工与施工中的技术细节。
  • 余欣;吉祖稳;王开荣;窦身堂;王万战;陈沈良
    人民黄河. 2020, 1(9):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综合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预判了清水沟清8汊河的稳定性,提出近期流路安排应优先考虑北汊河。
  • 常向前;汪自力;何鲜峰
    人民黄河. 2020, 1(9):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当前我国堤防工程管理实际,分析了堤防风险管理和风险标准制定中存在的多样性评估需求与现有功能单一的矛盾、风险标准的客观需求与现实缺位的矛盾、标准制定中专家与公众对堤防风险认知差异的矛盾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联系与发展、矛盾与统一等视角,深入分析了堤防风险管理的哲学本源,阐释了标准和标准化对象的辩证关系、互动关系,探究了堤防风险管理标准化活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在制定堤防风险标准时,要综合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在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堤防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应兼顾生命损失风险、经济损失风险和社会环境损失风险,应充分认识堤防风险标准与堤防管理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进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为指导,就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堤防风险标准、如何合理构建堤防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如何定期开展堤防风险标准修订提出了建议。
  • 耿明全
    人民黄河. 2020, 1(9):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河南段是最为复杂难治、防洪压力巨大的特殊河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中重点提到和关注的河段。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统梳理了河南黄河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难题症结,分类施策,进行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综合提升工程建设,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协调好各部分、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形成合力,促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示落地生根。
  • 李军华;许琳娟;江恩慧
    人民黄河. 2020, 1(9):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因剧烈的游荡特性与悬河特征使其河道治理成为世界性难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其主要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然而,299 km游荡型河段河势未完全控制,危及大堤安全。根据国家战略对河道治理的新要求,在总结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在黄河防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提升治理目标,剖析了目前游荡型河道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完善河道整治工程措施、加强畸形散乱河势治理、研发仿生态工程新材料与新坝型等提升治理对策,支撑新时期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的实施。
  • 刘燕;李军华;董其华;余康哲
    人民黄河. 2020, 1(9):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因部分河道整治工程与新的水沙关系不匹配,下游河势极易发生调整,使得现有流路与规划流路不一致,一些河段出现畸形河势。通过开展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推荐方案模型试验研究工作,来检验工程续建后对河势的影响。对比工程现状方案和拟建方案的试验结果发现,拟建方案不利河势的调整部位较现状方案多,拟建方案有利于河势向规划流路调整,河势基本稳定。
  • 水资源
  • 王道席;田世民;蒋思奇;董晓宁;李志威;张丽
    人民黄河. 2020, 1(9):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年径流量占黄河流域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近20 a发表的有关黄河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对比。各研究成果在黄河源区径流整体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近几十年黄河源区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存在丰枯交替的演变特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未来一定时期黄河源区径流仍将有所下降。但在径流演变驱动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气温和蒸发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未来径流变化的定量预测仍存在差异。基于此,未来应注重开展黄河源区径流演变驱动机制、空间特征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 吴泽宁;狄丹阳;黄硕俏
    人民黄河. 2020, 1(9):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用水价值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以黄河流域为例,基于2015年各省(区)实际用水量数据量化用水价值,结合能值价值理论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用水价值空间分布及其聚集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用水价值、生态环境用水价值和总用水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黄河流域各省(区)用水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经济用水价值在黄河上游出现低值聚集,在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出现高值聚集;社会用水价值在全流域高值聚集明显;生态环境用水价值高值聚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总用水价值高值聚集出现在青海省、四川省和陕西省,低值聚集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建议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价值,巩固高值区用水价值,提升低值区用水价值,推进高值区带动低值区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 孙才志;靳春玉;郝帅
    人民黄河. 2020, 1(9):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而水资源短缺使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评估流域能源、粮食生产耗水与区域水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基于200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耗水量和粮食耗水量,对耗水压力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能源耗水量和粮食耗水量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山东省多年平均能源耗水量和多年平均粮食耗水量最高;流域平均单位粮食产量蓝水足迹为0.37 m3/kg,中下游区单位粮食产量蓝水足迹明显高于上游区的;基于虚拟水视角和实体水(蓝水足迹)视角所得到的粮食生产耗水量数据,构建了两种水压力指数评价方案,两种方案均显示出水压力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方案一显示各省(区)均处于低耗水压力区,方案二显示水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 王慧亮;秦天玲;严登华
    人民黄河. 2020, 1(9):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而黄河水问题是影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辨析黄河流域水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水沙关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等4个方面剖析了黄河流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水问题,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认为黄河流域水问题的症结在于水土资源功能不协调、水资源调配忽略“点-线-面”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存在地下水与地表水管控分离等3个方面。最后从“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的角度提出了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的主要思路,建议从水土资源联合配置、立体水网构建、精准水沙调控和智慧监管体系完善等4个方面系统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郜国明;田世民;曹永涛;王司阳
    人民黄河. 2020, 1(9):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梳理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对生态保护问题亟须开展的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黄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仍未有效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亟待提高;黄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亟须在生态保护配置格局、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新兴污染物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战略层面研究、加快流域河湖岸线确权划界工作、实施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做好黄河文化支撑、推进黄河立法,多措并举,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 邓祥征;张帆;刘刚
    人民黄河. 2020, 1(9):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机制是维系两个系统韧性并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人类活动复杂的区域,也是开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耦合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总结了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态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耦合驱动机制,述评了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耦合机制和演化路径研究成果,提出了黄河下游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耦合研究应关注的内容,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徐宗学;刘麟菲
    人民黄河. 2020, 1(9): 12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3年10月(丰水期)和2014年4月(枯水期)渭河流域着生藻类监测数据,根据着生藻类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相对丰度、生态型和密度5类属性,选取了26个候选参数。应用参照点对比法(P-ibi)和累计系数法(P-IBI)分别构建了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渭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均匀度指数和可运动硅藻百分比为P-ibi和P-IBI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的核心参数,说明两个参数的代表性较强,可作为常规监测指标。P-ibi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丰水期健康等级在较好水平以上的点位数占43%,而枯水期高达61%,P-IBI较好水平以上的点位数仅占25%,P-ibi评价结果明显高于P-IBI,但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即渭河干流上游、泾河源头、北洛河中游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渭河下游、泾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及北洛河上游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超过70%的点位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相一致或仅差一个健康等级,且P-IBI在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累计系数法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评价方法替代参照点对比法进行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构建。
  • 王现国
    人民黄河. 2020, 1(9):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河南省沿黄地区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沿黄8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为6.448 9×1014 kJ/a,折合标准煤2 200.55万t/a;沉积盆地埋深2 500 m以上热储层储存的地热流体量约3.12万亿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约为7 662万m3/a,可利用的热能量约10.88万亿kJ/a,折合标准煤约37.13万t/a;隆起山地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838.77万m3/a,可利用热能量为2.318 494×1016 J/a,折合标准煤78.80万t/a。通过分析河南省沿黄地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及分布等,探讨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和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
  • 水土保持
  • 张金良;苏茂林;李超群;吴向东
    人民黄河. 2020, 1(9):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问题突出,建设淤地坝、防治水土流失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重要措施,但现有淤地坝存在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等问题。为了突破淤地坝坝身过流难题、充分发挥淤地坝的生态保护修复效益,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设计运用理念,基于小流域水文计算新方法、淤地坝新坝型结构、黄土固化新材料、设计施工新技术等,构建了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理论技术体系。与传统淤地坝的技术经济比较表明,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可以实现防溃决、免管护、多拦沙、降造价的目标,能更好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党维勤;党恬敏;高璐媛;艾琦森;李小兵;田金梅
    人民黄河. 2020, 1(9): 14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修建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了使淤地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淤地坝及其坝系试验研究尤为重要。对淤地坝及其坝系试验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淤地坝建设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水土保持科研单位、行业管理单位、高等院校等针对淤地坝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工作,可将已开展的试验研究分为单坝试验研究和坝系试验研究,在单坝研究方面开展了淤地坝设计防洪标准、工程结构、最优坝体断面、“水坠法”和定向爆破法等筑坝技术、坝体分期加高、拦泥减蚀作用测算、淤地坝分类及运行管理、坝地防洪保收、盐碱化防治、坝地综合利用模式等研究,在坝系研究方面开展了以骨干坝布局、规模及建坝顺序为重点的坝系优化规划技术研究、坝系相对稳定条件研究、坝系结构级联研究、坝系监测技术研究及坝系安全运行评价研究等。提出了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及急需开展研究的重大课题: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属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技术和管理三方面,当前急需开展拦沙和减蚀机理研究、水毁机理研究、筑坝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淤地坝病险加固技术研究、坝系水资源利用研究等。
  • 王玲玲;左仲国;肖培青;董飞飞;王昌高;侯欣欣
    人民黄河. 2020, 1(9):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以1980年的下垫面为基准,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下垫面变化的减沙效果。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在降雨侵蚀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下降趋势,但遇到强降雨年份,仍然可能产生较为剧烈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坡长、降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强烈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较低;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与1980年相比,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造成的减蚀量分别为1.22亿、1.95亿、3.29亿、3.45亿t,减蚀效果明显。
  • 刘慧;李振国;宋万增;张彬;尹冰涛
    人民黄河. 2020, 1(9):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西北寒旱地区工程边坡在恶劣立地条件下尽快实现生态恢复,以新疆某水电站引水渠道右岸开挖形成的砂砾石边坡和盐碱质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固结植生生态防护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护坡复合基材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进行现场应用试验,验证了固结植生生态防护技术的效果。研究表明:复合基材混合物中高摩尔比脲甲醛缓释肥是影响护坡植物长势的主导因素,含水量为次要影响因素;边坡固结植生生态防护技术应用效果良好,草种萌芽率高,植被覆盖度高;边坡植物根系具有加筋及锚固作用,可显著提高边坡稳定性。
  • 灌溉排水
  • 景明;张会敏;杨健;樊玉苗;黄福贵;陈亮
    人民黄河. 2020, 1(9):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为引领,解读了深度节水控水和灌区深度节水控水的有关概念,分析在宁蒙典型灌区实施深度农业节水控水的必要性。选取宁夏青铜峡灌区和内蒙古河套灌区,核定了近年来争议较大的灌溉面积,分析了灌区节水灌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进宁蒙典型灌区用水效率和维持生态环境健康为导向,充分结合典型灌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提出了从推进灌排工程现代化改造、加强用水监控、控制灌溉规模、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推进宁蒙典型灌区深度节水控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