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20, 1(3):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下游宽河段治理对策同水沙条件不适应,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尚未形成,中上游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差、生态环境恶劣且水资源短缺。基于前人与现状黄河治理思路,提出黄河治理的对策:①宽河段治理采用“两道防线”与生态治河结合方案,即运用长距离高浓度管道输沙技术等手段,重构“二滩”农业集成、高滩移民建镇的功能空间,将依托高标准堤防的高滩解放出来;采用预制板桩组合坝结构高标准修建控导工程与防护堤,以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发挥控制流路、束流输沙的作用,保障“二滩”设防流量下不遭受洪灾,将河势调整作为上中游水库调度运用的子目标,通过河道工程引导河势与提升输沙能力,实现宽滩区有效利用、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都适应的良性治理目标。②尽早修建古贤与黑山峡工程,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水库,通过全河水沙调控防灾促进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事关人口集中贫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事关西部经济振兴与国家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③利用现代工程措施改变侵蚀基准面,把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辅以生物措施,大量拦减入黄泥沙量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④实施西线南水北调与藏水外调工程,解决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问题,为国家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这(藏水济黄)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水文泥沙
  • 许琳娟;赵万杰;李军华;江恩慧;宋永嘉
    人民黄河. 2020, 1(3):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黄河下游河床中黏性泥沙与非黏性泥沙的抗冲性明显不同,导致黄河下游河势畸形、河岸坍塌等现象频发。选取黄河下游花园口附近河床中3种不同颗粒级配黏性泥沙进行抗冲刷试验,建立不同淤积固结状态下黏性泥沙冲刷速率与相对剩余切应力的关系,分析黏性泥沙干密度、中值粒径对冲刷速率、冲刷系数、能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颗粒级配的黏性泥沙来说,其冲刷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能量指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能量指数与相对剩余切应力近似成2次方关系;泥沙中值粒径在6.1~804.0 μm范围内时,冲刷系数随中值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能量指数随中值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 徐瑞瑞;高鹏;穆兴民;柴雪柯;顾朝军
    人民黄河. 2020, 1(3): 17-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渭河流域32个水文站近60 a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计曲线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不同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62.5%(50%)区间径流量(输沙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4.36%(42.86%)区间径流量(输沙量)无显著变化趋势,仅3.12%的区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泾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北洛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以渭河控制站(头站和华县站)水沙之和为基础量化的人类活动和降雨量对渭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4.86%和15.14%,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2.54%和7.46%;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水库拦蓄等是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防洪治河
  • 梁艳洁;罗秋实;赵正伟
    人民黄河. 2020, 1(3):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历史溃口、河防工程、河势影响和社会经济生态影响等情况,选择高村和胡家岸作为黄河下游堤防右岸典型段溃口位置,建立平面二维溃堤模型,对溃口溃决过程进行模拟,分别采用高村和艾山水文站1982年型近1 000 a一遇洪水过程作为进口流量,对典型河段溃堤过程中洪水演进、溃口冲深和展宽、横断面发展等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溃口口门发展过程及分洪流量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高村、胡家岸溃口最终宽度分别为900、720 m,分流比分布分别经过2、3 d之后达到稳定,为80%和75%。
  • 薛博文;李军华;江恩慧
    人民黄河. 2020, 1(3):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近年来长期处于小流量的过程,局部河段与中水整治工程布局存在不匹配现象,其突出表现为畸形河势的形成。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滩区塌滩,而且随着畸形河道的发育,有可能形成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造成主流直接对大堤顶冲的风险。2016年以来,随着下游汛期来水量的增加,原来存在的开仪—赵沟、裴峪—大玉兰、东安—桃花峪等畸形河势,已在自然水力条件下消除,河势逐步规顺,然而韦滩河段存在的畸形河势仍然存在。基于原型调研、模型试验等手段,对韦滩河段畸形河势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目前黄河下游水沙调度过程中最大洪峰流量一般为4 000 m3/s左右,此水沙过程下该畸形河势难以自然消除,若要实现所需的水力条件,需要洪峰流量量级达到10 000 m3/s。黄河下游水沙调度目标是保滩运用,针对该河段的畸形河势,建议采用人工切滩的方式,开展人工裁弯。
  • 翟飞
    人民黄河. 2020, 1(3):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迁徙、摆荡频繁,历代罕有。结合文献记载,辅之考古调查及自然地理等相关资料,对黄河银川平原段南、北两段展开逐步探索。总体上从明代灵州城的三次迁建、银川平原黄河沿岸明代及以前古代遗迹的分布及河中堡、高台寺、省嵬城的空间位置等进行探索,从而对明代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作出简单勾勒。
  • 水资源
  • 刘铁龙
    人民黄河. 2020, 1(3):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陕西省渭河全线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渭河生态流量保障成为渭河生态系统修复面临的迫切需求。针对渭河干流宝鸡峡至魏家堡河段生态流量保证率低的问题,基于层次化需水理论方法和利益相关方解析,研究适用于该河段水利工程特点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河道基流生态补偿和调度方案。通过研究,提出了渭河流域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不同类型用水的优先等级,综合确定了层次化的生态环境需水和经济社会需水保障次序;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情景下利益相关方损益分析,按照基于最小生态流量的水生态保障义务、基于低限生态流量的水生态补偿过渡、基于适宜生态流量的水生态补偿责任3个层次,提出了渭河宝鸡段水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了不同情景下的生态流量调度方案和具体补偿措施。
  • 张炜;马竞熙
    人民黄河. 2020, 1(3):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关系密切。基于2008—2015年西部地区8个省会城市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这8个城市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并借助环境影响随机模型量化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安市和呼和浩特市的水资源利用水平较高,其他城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规模是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首要因素,不同地区人口集聚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截然不同;地区生产总值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次之,两者之间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最小。合理控制新型城镇化规模,有助于实现人水和谐。
  • 朱洪生;王继华;陈新
    人民黄河. 2020, 1(3):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埋深预测中的应用,在基本人工蜂群算法中引入高斯变异算子,并优化初始蜜源位置,提出了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安阳市某观测站的降水量、蒸发量、河道流量、灌溉渗漏量和人工开采量5个相关影响因子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为了验证模型的优劣性,与单一的BP神经网络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基于蚁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基本人工蜂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收敛速度更快、预测结果误差最小。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姜仁贵;史仝乐;解建仓;于翔;梁骥超
    人民黄河. 2020, 1(3):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灌区作为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较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变化环境下灌区生态环境如何演变是当前研究热点。以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融合多源数据资源,设计并研发了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演变仿真系统。采用大数据和信息集成等技术实现灌区历史统计资料、空间地理信息和动态监测等多源数据资源的高效融合,构建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库;基于数字地球开发组件化的灌区生态环境演变仿真系统,提供灌区多源信息融合、生态环境监测、演变可视化仿真和应急管理等应用服务,为灌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以黄河流域典型灌区为例开展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构建的仿真系统可视化效果好、适应性强、可扩展性好,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伍艳;任海平;杨忠芳
    人民黄河. 2020, 1(3):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硒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选取黄河下游滩区原阳段为研究区,通过采样分析获得该区表层及深层硒元素及镉、汞、铅、砷、铜、铬元素的含量,并对硒元素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22~1.232 mg/kg,平均值为0.448 mg/kg,深层土壤硒含量为0.081~2.570 mg/kg,平均值为0.945 mg/kg,总体上属于中等及高硒土壤;缺硒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硒含量较高区域则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且表层和深层硒元素分布范围一致;研究区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研究区镉、汞、铅、砷、铜、铬元素含量较低,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
  • 覃绍媛;李泽琴;许模
    人民黄河. 2020, 1(3):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龙潭泉域为研究对象,在泉域采取水样测试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和氢氧同位素特征,通过Piper三线图、Gibbs图、线性回归分析、因子主成分分析及高程反演方法,探讨了黑龙潭泉域水化学组成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各泉群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以Ca2+、HCO-3、SO2-4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碳酸盐岩溶滤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影响;水样点基本落在降水线右下方,研究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水样的补给高程为3 715~4 154 m;水样均接受九子海地区降水补给,但清溪泉群还接受玉龙雪山地区冰雪融水的补给,清溪泉群地下水子系统属于“多源同汇”,其他泉群属于“单源单汇”。
  • 侯晓辉;周倩;邢宝龙;赵通阳;宋文超
    人民黄河. 2020, 1(3):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河沿线分布多个城市和乡镇,为保证河道水质,针对不同河段污染特征及场地条件,沿线分别布置支流汇入口表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尾水潜流人工湿地、河道滩地溪流湿地 、入河排污口生态湿地等4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人工湿地。为验证人工湿地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采用MIKE21模型对灌河进行二维水动力水质模拟,对比分析了人工湿地工程实施前后灌河控制断面水质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沿线生活污水排放口、支流汇入口、面源污染排放区等设置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人工湿地在改善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 水土保持
  • 刘亚萍
    人民黄河. 2020, 1(3):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砒砂岩干燥时坚如磐石、遇水后溃散泥化的微观机理,对不同粒度砒砂岩原状试样进行三轴剪切试验和CT扫描,获取不同粒度砒砂岩的强度特征和微结构特征,并分析了砒砂岩孔径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砒砂岩试样的抗剪强度随粒度增大而降低,试样的峰值强度与固结围压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由CT扫描得到的砒砂岩二维图像显示不同粒度试样的孔隙形态非常复杂;从三维重构模型的统计结果发现砒砂岩平均孔隙半径随砒砂岩粒径的增大而升高;砒砂岩的强度存在明显的粒度效应,砒砂岩粒度大小决定了内部孔隙的分布情况,进而引起强度的改变。
  • 文雅琴;熊康宁;李瑞
    人民黄河. 2020, 1(3):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因素对喀斯特地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给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贵州省浒洋水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的降雨、产流产沙、土壤水分、植被盖度等资料, 采用ORIGIN2017及SPSS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降雨量、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土壤含水量对喀斯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及植被盖度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均成正相关关系,在相同的侵蚀性降雨条件下,不同类型径流小区的侵蚀敏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撂荒地侵蚀敏感度最大、坡耕地侵蚀敏感度最小;②随着地面坡度从13°增大到25°再增大到30°,撂荒地径流小区单位面积产沙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可以作为撂荒地单位面积产沙量的参考临界坡度;③在相同的侵蚀性降雨条件下,喀斯特坡耕地单位面积产沙量最大,原因是坡耕地生态环境较差、人类活动强烈,土壤侵蚀量大且动态变化不稳定;④径流深及土壤流失量与前期土壤含水量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盖度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植被盖度>15%时,随着植被盖度的提高土壤含水量呈现抛物线增大趋势。
  • 工程勘测设计
  • 李新峰;陈厚军
    人民黄河. 2020, 1(3):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门水库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中山区的莫勒切河中上游,坝址区河床覆盖层为厚达120 m的冰水沉积物,岩性为结构密实的砂卵砾石,局部呈弱泥质胶结,偶含漂石,作为80 m高坝坝基,其物理力学参数指标的准确性对该工程的设计至关重要,而针对这种深厚层粗粒土地区的勘探、取样和试验等历来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难点。通过多种技术创新手段,克服恶劣环境和诸多困难,采用SM植物胶钻探工艺和金刚石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高质量的旁压试验预钻孔及完好的孔壁,保证了旁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利用完整的勘探岩芯,了解深厚覆盖层的颗粒组成以及物理性质指标,同时辅以多种原位测试和现场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获得大坝设计所需的变形模量和承载力等主要参数,满足大坝设计需要。据其所得变形模量和承载力等参数设计的坝基防渗处理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该水库已完工蓄水,大坝渗流、变形等各项监测指标正常,表明以旁压试验为主、其他原位测试和现场试验为辅的方法确定的各指标参数是合理的。
  • 胡良明;胡志鹏;谢学东;郭新蕾;王涛
    人民黄河. 2020, 1(3):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山地溢洪道入流角度过大,且水流受圆弧段弯道离心力的影响,溢洪道外侧水体壅高明显,严重影响下游的衔接消能。在不改变原平面布置情况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溢洪道进行了优化设计,上游入水口及弯道衔接段设导流墩,下游陡槽段采用台阶式溢洪道的防冲消能体形,并对水流流态及消能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游进口段水流分布均匀,衔接段水面线明显降低,台阶段呈现稳定的滑行流。实测台阶式溢洪道消能效率达到了87%,消能效果良好,流态稳定。
  • 赵健仓;李永新;来光;唐建立;皇甫泽华
    人民黄河. 2020, 1(3):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岩稳定性是地下建筑物安全和使用首要的考虑条件,同时制约工程建设、影响后期建筑物运行安全。洞室围岩失稳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在阐述前坪水库泄洪洞围岩基本特性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围岩应力分布的特点、应力重分布规律以及围岩变形破坏的因素,运用等效内力计算及现场监测手段,找出工作区围岩应力重分布后应力最大部位,明确了洞室衬砌设计的关键部位。工作区监测资料反映围岩位移变化符合“破坏—支护—平衡”的规律,同时位移曲线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S形曲线走势,根据位移曲线可确定初期喷锚支护后围岩应力重分布达到新平衡的时机,达到了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的目的。
  • 柴雪;郭维东;管福瑞;芦晓峰;胡艳;隋吉庆;张晓琳;何永鹏;姜涛
    人民黄河. 2020, 1(3):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水流在消力池产生的水噪声随水流动量大小的变化规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消力池内部水流动量对水流声压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声压级随水流动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成线性相关关系,且水流动量变化的幅值越大,其产生的水噪声声压级越大;应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得到消力池内部水流动量与声压级的拟合曲线;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减小的动能部分以振荡能的形式存在,这其中就包含人耳所听到的水噪声。拟合曲线为水噪声的预测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 康传利;陈洋;张临炜;时满星;顾峻峰
    人民黄河. 2020, 1(3):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是复杂的变形系统,其变形表现为动态非线性,也存在混沌现象。为充分利用大坝变形监测位移时间序列,实现位移单变量情况下的准确预测,提出了一种小波和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新方法,首先对大坝位移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其次对分解后的平滑信号进行傅里叶函数拟合预测,再对细节信号进行软阈值去噪和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最后将预测信号进行小波重构。通过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小波和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新方法、神经网络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在大坝位移变形预测中的精度。结果表明,小波和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最高,可以应用于大坝变形预测。
  • 专题研究
  • 李庆斌;张兆省;刘天云;皇甫泽华;张庆龙;马卫民;历从实;安再展
    人民黄河. 2020, 1(3): 10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振动压实模型可用于分析振动碾压机与土体相互作用,理解振动压实机理。介绍了振动压实模型发展现状,根据模型特点进行分类并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模型进行介绍。振动压实模型包括黏弹性模型与黏弹塑性模型,其中黏弹性模型包括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黏弹塑性模型包括不对称滞回模型和包含塑性原件的黏弹塑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特点的介绍,指出了现有模型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振动压实模型应当合理考虑土体变形的黏弹塑性性质和碾压机行走的影响,为压实质量连续监测和压实过程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 刘天云;张兆省;皇甫泽华;张庆龙;宋金龙;徐玉杰;安再展
    人民黄河. 2020, 1(3):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振动压实过程控制是土石方工程碾压施工的发展方向。通过压实质量连续监测技术可以实时评估当前压实质量,通过振动频率优化技术可以提高压实质量和效率,但目前关于振动频率对压实质量监测指标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这限制了两种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为研究振动频率对振动加速度频域类压实质量监测指标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振动频率进行堆石料现场碾压试验,分析振动频率大范围变化时对压实计值CMV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各振动频率下的CMV与碾压遍数均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可以作为堆石料压实质量监测指标。振动频率对CMV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区域,即近共振频率区域,低于共振频率区域和高于共振频率区域。共振频率区域振动轮-土相互作用力较大,振动非线性强烈,CMV最大;低于共振频率区域振动轮-土相互作用力较小,不发生跳振,CMV比共振区域的小;高于共振频率区域随着振动频率增大,振动轮-土相互作用减小,CMV减小。
  • 安再展;皇甫泽华;张兆省;张庆龙;刘新朋;王宇洁;刘天云
    人民黄河. 2020, 1(3):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碾压参数对振动压路机-土动力系统的影响,在完全压实的堆石料上采用10种振动频率和3种车速进行现场振动碾压试验。分析了振动频率和车速对土体测量刚度、振动加速度、滞后相位角和地基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测量刚度在频率为12~18 Hz时随频率增大而增大,振动频率大于18 Hz时在振动减摩效应下,土体测量刚度迅速减小且趋于稳定;土体测量刚度随车速的减小而增大。振动加速度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因振动减摩而导致土体刚度减小,振动加速度增大趋势与理论分析结果相比减缓;在共振频率之上振动加速度随车速减小而增大,共振频率之下结果与其相反。滞后相位角随频率增大和车速增大而增大。地基反力在共振频率处最大,大于共振频率时缓慢减小,小于共振频率时迅速减小;地基反力在频率大于24 Hz时随车速减小而增大,在频率小于24 Hz时变化不明显。
  • 工程建设管理
  • 杨春景;张迪;孙海枫
    人民黄河. 2020, 1(3):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黄河上游第三系红层软岩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沿水平向及垂直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旁压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分布于柴家峡水利枢纽的红层软岩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红层软岩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在较小水平距离的范围内有较大变化,不同水平位置的试验结果与岩土体的埋深、含水率及风化程度等有关;在同一水平位置处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沿垂直向深度呈线性上升的规律,物理化学风化和地应力作用使得地表与深层岩体的承载力及变形特征有所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红层软岩的工程特性具有明显空间变异性的特点,导致跨度较大的构筑物布置在红层软岩地段时常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 张忠哲;姬永生;徐之山;高芙蓉;马明明
    人民黄河. 2020, 1(3):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60普通混凝土为基准,将部分细集料采用钢渣进行替换,胶凝材料由不同比例的矿物掺合料复掺代替,组成复掺钢渣细集料混凝土。通过对复掺钢渣细集料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强度的比较,将强度优选组与基准混凝土进行抗侵蚀及抗冻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延长复掺钢渣细集料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可以提高其抗压性能;普通混凝土与复掺钢渣混凝土强度优选组,在6个月硫酸盐与镁盐侵蚀条件下的抗折、抗压侵蚀系数均大于0.8;强度优选组中抗冻性能可达到F150的要求,而GFKS-1则可以满足F200的要求。
  • 葛建;梁经纬;付强;汤金华
    人民黄河. 2020, 1(3):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压力灌浆是对松散坝基进行防渗加固的有效手段,但在松散土石混合体压力灌浆防渗施工中存在难封孔、低压重复劈裂、难以起压等问题。从封孔浆体劈裂破坏模型、封孔浆体止浆机制及浆液性能对封孔止浆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对封孔浆体止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封孔浆体劈裂压力及保压时间的因素主要有浆料强度、裂隙开度、浆液流变性及浆体高度;封孔浆体的劈裂压力与注浆料的流变性相关,随封孔浆料强度的增大而相应变大;封孔浆体劈裂压力随裂隙开度的增大而降低,裂隙开度对劈裂压力的影响随封孔浆体高度的增加明显增大;适当提高封孔浆体强度可以有效减小裂隙开度,提高封孔浆液浓度也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确保浆体封孔效果。
  • 郭磊;王佳;郭利霞;赵天明;管子;申伟平
    人民黄河. 2020, 1(3):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凝砂砾石骨料多为现场开挖料,含泥量较普通混凝土高得多,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为了给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水胶比为1.0、1.1、1.2、1.3、1.4的情况下含泥量为0%~50%的胶砂试块强度试验和SEM电镜扫描,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和微观SEM图像分析,研究了含泥量对胶凝砂砾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泥在胶砂试块内部影响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导致试块整体结构性变差、密实度和强度降低;随着含泥量的增加,胶砂试块强度降低,当含泥量在10%以下、水胶比为1.0左右时对胶砂试块强度影响最小,即含泥量小于10%时才能保证试块强度。
  • 李扬;汪秋红;苏瑜
    人民黄河. 2020, 1(3): 1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对水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裂缝控制标准可靠度的研究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将董哲仁公式与国茂华公式相结合,并引入基于模糊示性函数的Monte Carlo法,建立一种新可靠度计算方法。根据现有工程实例和试验模型数据,对我国现行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裂缝控制标准的模糊可靠度指标进行计算,并分析影响模糊可靠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钢衬厚度、保护层厚度和有效配筋率对裂缝控制标准模糊可靠度指标影响显著,整体安全度水平适中;从安全度设置水平角度出发,压力管道裂缝控制限值建议从0.3 mm扩大至0.5 mm。
  • 马慧敏;何向东;张帅;刘吉永
    人民黄河. 2020, 1(3):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膨胀土(岩)工程特性特殊,易造成边坡失稳、滑塌,因此对膨胀土(岩)渠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尤为重要。针对膨胀土(岩)渠段不同的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并给出了边坡稳定分析时参数取值的经验方法:对于有明显裂隙面的裂隙强度控制下的渠坡滑动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摩根斯坦-普拉斯法(Morgenstein-Price Method)进行计算(滑裂面为裂隙结构面),对于无明显裂隙面的渠坡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毕肖普法(Bishop)进行计算(搜索最危险滑动面)。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某膨胀土(岩)渠段为例进行渠坡稳定分析,指出: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土体参数,弱膨胀土黏聚力取峰值强度,中、强膨胀土(岩)体强度采用分带选取原则,在大气影响带(0~2.5 m)范围内取残余强度,在过渡带(2.5~4.5 m)范围内黏聚力按峰值强度的0.5~0.7倍取值、内摩擦角按峰值强度对应内摩撑角的0.7~0.8倍取值,4.5 m以下非影响带黏聚力取峰值强度。
  • 邓浩;郝瑞霞
    人民黄河. 2020, 1(3):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城市河道中梯级橡胶坝的优化调度问题,求解出较为合理的塌坝泄流方案,保障河道行洪安全,根据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原理,以限定时间范围内最小泄流量为目标函数,建立梯级橡胶坝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线性加速选择函数与改进的自适应交叉、变异函数,改进传统遗传算法(GA),进行模拟运算,求解最优塌坝方案。改进的遗传算法(IGA)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强、程序运算时间短,能高效精确地计算出符合客观实际要求的梯级橡胶坝优化调度方案,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灌溉排水
  • 黄珍;牛最荣;赵霞;薛媛;张芮;张彦洪;高彦婷
    人民黄河. 2020, 1(3): 15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价节水灌溉项目取得的绩效,并能及时发现项目推行、实施中的问题,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甘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现状,提出了由项目规划与实施、政策制定与效果、工程质量与效益、项目运行管理与可持续性等4个方面23个指标构建甘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已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甘肃石羊河流域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 王文冬;王利军;高晓薇;武少伟
    人民黄河. 2020, 1(3): 16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壤墒情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试验对象,将一种可双向钻土式自升降喷灌装置在延庆生态试验基地露天植物种植区内进行实际应用,并对该装置应用前后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以及含水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①该装置能够将土壤体积含水量、质量含水量、相对含水量3个指标分别由装置实施前的均不足15%、11%、50%提高到31%、22%、103%以上,有效解决了作物生长阶段经常出现的土壤水分供应不足问题;②该装置显著提高了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③该装置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灌溉用水量从3 150 m3/hm2减少到2 800 m3/hm2。
  • 水利信息化
  • 唐锚;尹晓楠;李霞
    人民黄河. 2020, 1(3): 164-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河长制信息系统用户数量大、应用环境复杂、终端型号多导致的实际业务问题,运用精准定位优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跨平台系统集成技术,进行北京河长智慧移动终端应用的设计与开发,实现精准定位、事件智能上报、多平台交互等功能。实践表明,北京河长智慧移动终端应用为河长制业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智能的办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