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王文君;陈新闯;李小倩;郭建英;李锦荣;张铁钢;薛强
    人民黄河. 2019, 1(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IS与CA-Markov 模型,对十大孔兑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壤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及降雨侵蚀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十大孔兑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荒草地(砒砂岩)为主,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但人工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集中,对局部干扰程度较大。2000—2015年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扩张,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大,沙地及荒草地面积显著减小,期间约有37%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化,城市化及当地生态绿化措施显著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格局;201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2000—2015年剧烈,土地类型转化集中于沙地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城市化开始影响北部区域,部分砒砂岩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影响十大孔兑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驱动力是政策驱动下的生态修复,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在逐步增强。十大孔兑降雨侵蚀较严重,属于极强烈侵蚀,砒砂岩裸露是造成降雨侵蚀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2000—2015年虽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小,但是剧烈侵蚀面积显著增大。到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继续减小,减小约10.39%,侵蚀量大的砒砂岩区得到修复,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北部土壤侵蚀呈加剧趋势;十大孔兑未来的治理重点是既要针对砒砂岩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又要加强对北部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管控,限制城镇无序发展侵占自然生态系统。
  • 刘炜;王怀柏;段雯;胡跃斌;李兰涛
    人民黄河. 2019, 1(4):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门水文站基上155断面为例,选取该断面1974—2012年约640个实测断面流量测次作为分析数据集,起点距每隔2 m选取一条垂线,对垂线水深和断面平均水深进行线性回归,并计算决定系数和均方误差,用决定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代表垂线位置。结果表明:若在龙门站基上155断面起点距分别为54、188 m处设置固定垂线实测流速和水深,使用回归公式来计算流量,则可以达到标准差229 m3/s、相对标准差5%的估算精度。
  • 防洪治河
  • 万强;李军华;夏修杰;董其华;张向萍
    人民黄河. 2019, 1(4):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在长期小水作用下产生一些畸形河势,通过分析原型以及黄河下游2017年洪水预报模型试验畸形河势演化发展情况,系统研究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4处畸形河段不同流量条件下河势变化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目前形成的4处典型畸形河势发育尚不充分,在中常洪水下发生自然裁弯的概率较小;开仪、裴峪河段4 000 m3/s流量释放2 d左右可以使该河段畸形河势得到初步改善,但畸形河势完全消除需要的洪水量级较大,依靠目前小浪底水库泄放中常洪水的水动力改善畸形河势并不现实,可采用挖河疏浚-泥沙资源利用-河道整治工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归顺河势。
  • 赵忠伟;马亮;袁帅
    人民黄河. 2019, 1(4):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区河道弯曲狭长,洪水期峰高流急,而受地形和线位制约,很多桥梁不得不采用斜交方式跨河,进一步增加了阻水面积,给河道防洪造成很大压力。以拟建兰江特大桥为例,通过二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斜交桥梁扭转桥墩和增大桥跨两种结构优化方案对山区河道防洪和河床冲刷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扭转桥墩轴线与水流方向平行可以减小斜交桥梁对河流的阻水效应,并且可以改善桥墩的挑流作用,减小河道冲刷;增大桥跨(减少桥墩阻水面积)也是减轻桥梁阻水的有效措施,再结合扭墩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显著减轻桥梁阻水作用,改善桥墩的挑流作用,并且减轻对河道的冲刷。
  • 陈天伟
    人民黄河. 2019, 1(4):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排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不同标准和规范对城市治涝标准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北方城市雨水均通过排水管网排泄至承泄区,要求城市雨水管的设计规模应同时满足常遇暴雨和稀遇暴雨形成涝水的排除要求。目前,市政排涝设计中一般按常遇暴雨确定设计规模,缺乏对稀遇暴雨排除要求的分析,而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往往是稀遇暴雨。通过对银川市中心城区排涝规模的分析计算,找出地面涝水排除标准与雨水干管排水标准的对应关系,并结合规范确定其治涝标准。结果表明:区域地面排水标准与雨水管排水设计重现期及相应排水流量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才能使城市雨水管满足常遇暴雨及时排除和稀遇暴雨在一定时间内排除的要求。
  • 李志鹏;田淳;何晓燕;王海军;任明磊
    人民黄河. 2019, 1(4):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计算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域的上、下限,分析碧口水库实施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和原设计汛限水位控制相比增加的防洪和兴利效益。兴利方面,碧口水库主汛期年平均可增加0.08亿kW·h发电量、147万元的售电收入;防洪方面,增加了碧口水库的调节能力,提高了水库自身和下游的防洪标准,发生致灾洪水时减轻下游洪灾损失。汛期水位动态控制作为一种非工程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水库洪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有效缓解水库兴利与防洪的矛盾。
  • 江子皓;王慧亮;吴泽宁;胡润停
    人民黄河. 2019, 1(4):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城市暴雨洪涝研究成为热点。根据城市防洪工作中对暴雨洪涝相关数据的业务需求,在对多源异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洪水敏感性因素分析主题,构建相应的多维数据组织模式,建立城市暴雨洪涝数据仓库,有效地对城市暴雨洪涝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储存、管理与组织。基于洪水敏感性因素分析主题数据仓库,利用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数据挖掘,识别不同敏感性因素与洪水度量之间的关联规则,归纳出敏感性因素与洪水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将城市暴雨洪涝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并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操作,可以为防洪决策提供新的可行途径。
  • 水资源
  • 贾培培;薛华柱;董国涛;周俊利;殷会娟;党素珍
    人民黄河. 2019, 1(4):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河潼(河口镇—潼关)区间为研究区,采用1982—2015年第三代GIMMS NDVI数据集为研究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方法获取月数据,并将其分为7个时间段,对研究区生长季5—9月NDVI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并利用研究区内23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降水量与气温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82—2015年5—9月NDVI变化呈显著增大趋势(显著性水平P<0.01),7—8月NDVI增长较快;在空间上,泾河、无定河、北洛河、窟野河、皇甫川和浑河流域NDVI逐渐增大,其中无定河流域NDVI增大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与气温对NDVI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为一个月时,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50),且成正相关关系;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时滞尺度大多为3个月。
  • 张倩;吴泽宁;吕翠美;郭溪;高申
    人民黄河. 2019, 1(4):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和黄河供水是郑州市城区的两个主要外调水源,对两者的相互补偿特性及其对郑州市城区供水的补偿特性进行分析,可为制定郑州市城区供水方案、提高供水保证率提供参考。在发现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也具有一定的频率特性的背景下,以两者的供水频率分析为基础,使用优选的Copula函数,对郑州市城区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和黄河供水进行补偿特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丰枯同步组合类型中,两种水源同枯的频率最大,同平的频率最小,发生同枯的风险较大,易造成供水短缺风险,此时应积极调配水源;②同丰时水量充足,可利用调蓄水库将多余水量存蓄,供枯时使用;③在丰枯异步组合类型中,丰与枯组合的频率最大,枯与平组合的频率最小;④丰枯异步的频率大于丰枯同步的频率,说明两水源互补性较好。
  • 杜阳;武鹏林
    人民黄河. 2019, 1(4):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山西省2003—2016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主成分、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绘制出得分曲线。研究表明:山西省水资源驱动力持续提高,水资源使用的压力逐步减小,状态波动趋向稳定,影响力逐渐加大,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稳步上升,具有发展潜力。DPSIR-PCA模型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变化,该模型评价指标精简、计算过程简便、结果更为精确,可为未来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 李玲;魏国孝;岳宁;阚飞;丁林凯
    人民黄河. 2019, 1(4):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和氯质量平衡理论,研究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年龄以及地下水补给速率。结果表明:通过14C测年并修正后得出的研究区饱和带地下水年龄为22 000 a~现代,利用氯质量平衡理论推算出非饱和带5.5 m深处地下水年龄为2 645 a;研究区非饱和带地下水的补给速率为0.19~2.55 mm/a,均值为1.12 mm/a,故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和承压水的水量微乎其微。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李华栋;宋颖;王倩倩;董方慧;尚华超
    人民黄河. 2019, 1(4): 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山东河段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泺口和利津两断面水体及悬移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悬移质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黄河山东段水体中重金属基本无污染,悬移质中Hg、Cd、Pb、Cu、As含量均高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超出背景值最多。地累积指数法研究表明:黄河山东段重金属为无污染到重污染,单个污染物污染程度为Hg>Cd>Pb>Cu>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表明:泺口和利津两断面均具有很高潜在生态风险,单个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Hg>Cd>As>Pb>Cu。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Hg是黄河山东段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 黄林显;刘治政;邢立亭;杨丽芝;朱恒华;纪纹龙;张永勇
    人民黄河. 2019, 1(4): 5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污染源位置和污染物排放浓度的快速确定直接决定着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及修复,这属于地下水反演问题。通过充分分析地下水污染反演问题,耦合地下水流模拟程序MODFLOW、溶质运移模拟程序MT3DMS和优化算法SCE-UA,设计了一种模拟-优化(S/O)反演模型。通过实例验证,反演结果表明:提出的网格遍历GT算法可以自动验证潜在污染区内所有可能的污染源位置组合方式;与传统地下水污染反演模型相比,S/O模型不但能够适用于稳定流条件,而且适用于非稳定流条件;所开发的S/O模型对于多污染源分别在稳定流和非稳定流下的反演均有非常高的精度,能够准确反演污染源位置及污染物排放浓度。
  • 张晓光;赖红羽;李旭霖;李士美;崔德杰
    人民黄河. 2019, 1(4):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县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利用GIS技术研究了2007—2016年土壤盐分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2016年土壤盐渍化具有强烈的变异特点,10 a间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地面积变化明显;非盐渍化土壤面积变动轻微,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面积降低了39.27%,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了10.03%,盐土面积也显著增加;盐渍化程度明显减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中部和东南部,盐渍化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西南、中南和东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变动与近年来秸秆还田、海水浸润、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有很大关系,可以根据土壤的水盐状况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地。
  • 秦钰莉;文力;魏鹏飞;李权国;李学敏
    人民黄河. 2019, 1(4):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ENVI5.0软件对丹江口水库区域198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分析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受人类活动和政府政策影响,丹江口水库库周耕地面积波动幅度较大,裸地面积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林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经济建设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变化较明显,丹江口水库及周边区域的整体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破碎化程度提高;政府政策和水库蓄水是丹江口水库库周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 水土保持
  • 石浩廷;谢春燕;李雪尔;吴达科
    人民黄河. 2019, 1(4):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根草根系及其所在土壤构成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直剪试验,探讨不同含水率和垂直压力条件下,不同根系分布方式对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数量和径级相同时,在土壤天然含水率和2~3 m土层压力下,当所有根系均垂直于剪切面时,根系分布越集中,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提升越明显;当根系以不同的空间角度均匀分布时,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相对于素土的增长率大小顺序为根系全部垂直的分布方式(Ma)<根系全部呈45°倾斜的分布方式(Mb)<根系一半倾斜45°一半垂直的分布方式(Mc)。在天然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增长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含水率增大,土体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黏聚力总体呈减小趋势。
  • 樊宇;郭伟玲;吴江;土祥;赵令
    人民黄河. 2019, 1(4):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DEM分辨率对流域分布式侵蚀学坡长提取的影响分为数据平滑和采样间距两种组分作用形式,选取陕西省安塞县县南沟流域为研究区,探究两种分辨率组分对侵蚀学坡长提取的影响程度以及水平分辨率对侵蚀学坡长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DEM从2.5 m至100 m这一降分辨率过程中,坡长平均值呈现对数递增的趋势。对2.5 m至100 m分辨率DEM提取坡长进行不同分辨率组分作用研究发现,用不同分辨率DEM提取侵蚀学坡长时采样间距对坡长的影响作用均大于数据平滑的。对10 m至100 m水平分辨率DEM提取的坡长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坡长变异函数采用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并且随着分辨率降低,坡长的空间结构总体变异和随机变异减小,空间相关性范围增大。
  • 工程勘测设计
  • 江文;于建忠;傅宗甫;谭箐;陈月君
    人民黄河. 2019, 1(4):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弯道水流在泵站前池引起的偏流、回流、吸气旋涡等不良流态,基于FLUENT软件,将雷诺时均N-S方程与RNG 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应用于某实际工程侧向进水泵站前池的三维数值模拟中,对比分析整流前后泵站前池及进水流道流态的流速、流线变化,并建立流速分布均匀度目标函数,定量分析泵站进水流态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前池增设复合式导流墩并延长导流墙能够有效地调整弯道水流流向,减弱前池中的偏流和回流,提高水流的顺直度与均匀度,改善泵站进水条件,提高枢纽运行的工作效率。
  • 赵顺利;杜卫长;朱永和
    人民黄河. 2019, 1(4):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层状岩体现场变形试验中一个综合变形模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全过程变形特征的问题,引入自然应变的概念,从单裂隙结构出发,推导了适用于层状岩体结构的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解析方程,并进一步建立应力与变形模量的负指数模型。为验证负指数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层状岩体变形试验成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确定层状岩体变形试验全过程变形模量的方法可以高精度拟合试验数据,并可以较好地表达应力与变形模量的非线性关系。
  • 李启升;石维新;杨进新;王雷
    人民黄河. 2019, 1(4):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因地制宜,结合既有工程,巧妙提出了南水北调来水通过京密引水渠反向加压调入密云水库的调蓄思路,优化了南水北调中线总体布局,实现了南北联调、丰枯相济,同时恢复密云水库在供水任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如此长距离利用现有渠道,既保留原有正向输水规模,又实现大流量反向调水功能,在国内少有先例。通过前期的理论分析、论证比选,确定了沿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分级加压总体布局,推算出渠道双向水面线成果,论证了渠道泵站、管道泵站和出入密云、怀柔两水库的关键节点布置,制定了满足不同工况的调度运行技术方案。
  • 牛坤;华强
    人民黄河. 2019, 1(4):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底蛋形断面具有施工相对简单、适应性强的特点,但断面形状较复杂,正常水深计算需要求解超越方程,计算过程繁琐且无法直接求解。利用面积分割法计算出普通平底蛋形断面的水力要素方程,得到3种典型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湿周和水深方程。根据正常水深基本方程和优化拟合理论,推导出求解3种平底蛋形典型断面正常水深超越方程的直接简化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直接简化计算公式具有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精度高的特点,在适用范围内正常水深相对误差最大值仅为0.34%。
  • 盛希璇;张肖肖;盛乔华;王璠;罗玉龙
    人民黄河. 2019, 1(4): 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深厚覆盖层内防渗墙端部土体潜蚀发生发展规律,开展了不同上覆压力作用下深厚覆盖层内防渗墙端部土体的潜蚀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在防渗墙端部设置可示踪移动的彩砂区来直观反映潜蚀发展过程中细颗粒的运移轨迹,并以内部渗透梯度、渗流量为指标详细描述了土体潜蚀发生发展破坏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上覆压力作用下深厚覆盖层内防渗墙端部土体潜蚀发展过程可分为渗透稳定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上覆压力越大,潜蚀发生时上下游水头差越大,且潜蚀发生—发展—破坏时上下游水头差与上覆压力呈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在试验条件下,发生运移的细颗粒粒径主要在2 mm以下,上覆压力越大细颗粒向下游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潜蚀发生时细颗粒的运移规律具有一致性。但不同上覆压力作用下,土体发生潜蚀的临界坡降不同,且渗径略有差异。
  • 刘应忠;刘韩生
    人民黄河. 2019, 1(4):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台阶式溢洪道摩阻流速沿程变化规律,将其与相对应的光滑溢洪道进行对比,引入相对摩阻流速的概念。通过对台阶高度为0.5~2.0 m、坡角为26.6°~48.0°、单宽流量为35.7~62.2 m2/s的台阶式溢洪道模型进行试验,分析了各个模型条件下摩阻流速和相对摩阻流速与流程长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台阶式溢洪道摩阻流速沿程变化情况复杂,而台阶式溢洪道相对摩阻流速与流程长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规律显著,便于分析应用,以此论证了引入台阶式溢洪道相对摩阻流速的必要性。适当提高台阶高度对消能有利,在小单宽流量和坡度较陡时,台阶式溢洪道消能效果更佳。
  • 李维玉;田淳;李斌
    人民黄河. 2019, 1(4):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了解二级齿墩式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及消能特性,结合前期对单级齿墩式消能工的研究,选取齿墩数目为4、面积收缩比为0.5的两级体形相同的齿墩开展试验,分析两级齿墩的间距变化对内消能工的影响,试验段有机玻璃管管径D为15.0 cm,齿墩间距分别为2.7D、4.0D、5.3D、6.7D、8.0D。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两齿墩间的相互影响随间距的增大逐渐减小,间距增大局部阻力系数和消能率增大,过流能力减弱;当齿墩间距超过6.7D时,两齿墩间互不影响,消能率和过流能力基本上不再变化。
  • 工程建设管理
  • 李富盈
    人民黄河. 2019, 1(4):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是现代水利工程防渗心墙的主要材料。通过室内高压三轴蠕变压缩仪对3种不同沥青含量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温度和偏应力状态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蠕变特性试验,研究沥青含量、温度对不同偏应力状态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蠕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同一沥青含量下,试件的蠕变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幅度受温度、沥青含量影响。②试件的蠕变与偏应力的关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同一偏应力状态下,试件蠕变随沥青含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且其增长速率随着沥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③同一加载时间下,材料蠕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蠕变速率随着沥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在三维空间,采用LogisticCum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三维曲面拟合,建立考虑温度、沥青含量及偏应力多因素影响的沥青混凝土蠕变模型,经验证模型曲面与试验曲面相拟度非常高。
  • 葛巍;李定斌;张西辰;李冀;王建有;赵凤遥
    人民黄河. 2019, 1(4):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大型线型工程征迁安置目标顺利实现的因素较多,其相对重要性难以定量判断,导致风险评估结果客观性不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突变评价法计算各征迁安置目标的风险值。将该方法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潮河段征迁安置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模糊评价法较为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为客观分析大型线型工程征迁安置目标风险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 胡普年
    人民黄河. 2019, 1(4):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庄浪河渡槽是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重点建筑物之一,地处西北高寒地区,经20多a的输水运行,出现混凝土冻融剥蚀破坏,钢筋锈蚀、裸露等病害缺陷。选择SK手刮聚脲作为防护材料进行适用性试验研究,针对SK手刮聚脲本体强度、抗冻防护性能、耐低温性能、抗冲磨及耐老化性能开展室内试验和现场工艺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K手刮聚脲材料在高寒地区气候环境下,不仅表现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强的抗冲磨能力,而且工艺简便。试验结束后,通过庄浪河渡槽3 a的通水运行检验,SK手刮聚脲材料能够满足渡槽安全运行的要求,是目前西北寒冷地区水利工程混凝土表面缺陷较为理想的修补材料。
  • 程传阁;陈梁;吕敬清;余成;韦志远
    人民黄河. 2019, 1(4): 125-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倾倒破坏问题,在综合考虑软岩和硬岩力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悬臂梁”模型,并对各悬臂梁进行了力学分析。依据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建立平衡方程,计算出硬岩岩层的折断深度,并利用“分段叠加法”给出了组合岩层坡表处挠度计算公式。根据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库区左岸一典型反倾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岩体参数,研究折断深度对组合岩层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岩岩层折断深度越大组合岩层坡表处挠度越大;折断深度一定时,随着软岩与硬岩厚度比的增大、弹性模量比减小,组合岩层挠度增大;组合岩层挠度较大区域集中在岩层倾角60°附近,推测组合岩体岩层倾角接近60°时容易发生倾倒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