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杨丽虎;刘鑫;宋献方
    人民黄河. 2019, 1(3):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13个雨量站2004—2006年5 min降雨数据资料,分析了流域2 h、6 h、24 h、3 d、7 d、月和年(5—10月)等7个时间尺度的降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曹坪雨量站为代表的单站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0%以上,其中7—8月以中雨和大雨、暴雨为主,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80%。②不同时间尺度降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不同,2、6、24 h最大降雨量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7~0.93、0.06~0.81、0.06~0.69,呈减小趋势;3 d到7 d尺度上CV值并非一直减小;月降雨的CV以6月最大,年(5—10月)降雨量的CV为0.05~0.11。③暴雨中心在2004年、2005年分布在流域上游,2006年则移至下游。降雨量的空间变异性随着丰水年水汽运移强度增大及降雨量增大而减小,局地性降雨尤其是局地暴雨是引起空间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
  • 周才钰;何毅;穆兴民;李朋飞
    人民黄河. 2019, 1(3):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极端降雨是区域侵蚀产沙及河流输沙的主要动力。基于黄河中游河潼区间1958—2016年26站逐日降雨数据及河口镇和潼关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极端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极端降雨指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多数指标的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②输沙量在1979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1979年之前对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最大1 d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汛期降雨量;1980—1999年对河流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主汛期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暴雨量;2000—2016年对河流输沙量贡献率最大的是大雨量,最小的是暴雨量。③极端降雨对输沙量的影响在1958—1979年最大,1980—1999年次之,2000年之后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极端降雨的影响。
  • 党素珍;闫双荣;董国涛;张文鸽;殷会娟
    人民黄河. 2019, 1(3):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6年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区域及中游河龙区间305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分为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量级,分析了2016年河龙区间及十大孔兑年降水量和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①2016年研究区面平均降水量为622.1 mm,为1966年以来最大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中雨、暴雨、大暴雨雨量分别为454.7、452.5、131.5、53.4 mm,均为1966年以来最大值;大雨雨量为249.8 mm,为仅次于2013年的第二大值。②2016年研究区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以及不同量级降雨量均较多年均值偏丰,其中量级降水量偏丰程度更大。③降水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河龙区间中北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秃尾河、佳芦河及其黄河对岸的区域,以及吴堡水文站附近区域和十大孔兑中的西柳沟和罕台川。
  • 专题研究
  • 田勇;孙一;李勇;马静
    人民黄河. 2019, 1(3):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防洪安全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滩区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滩区治理方向长期悬而难决,主要面临4方面挑战,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各种挑战及其解决思路,包括:通过流域系统治理以应对水沙变化不确定性,解除下游河道长期泥沙淤积风险;通过对含沙洪水与非含沙洪水进行精准分类,解决大洪水对宽河与高效输沙对窄河需求各异的难题,使得下游河道“宽”与“窄”相得益彰;通过对河势控制薄弱河段加强治理,解决“二级悬河”形势依然严峻和游荡型河道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短板问题;通过走人水和谐的滩区治理道路,解决滩区人水争地长期矛盾的困局。针对人民不断提高的治河需求,综合考虑防洪减淤情势及保障能力,提出了下游实施“一河两道”建设战略的建议,即在维持下游河道现状“一条宽河”前提下,全面加强“高效行洪输沙通道”和“美丽生态文化廊道”建设,让河槽行洪和滩区发展环境得到双提升。
  • 张敏;李勇
    人民黄河. 2019, 1(3):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完善和水库调控能力的增强,下游漫滩大洪水发生概率大大减小,滩区原本的“滞洪沉沙”功能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水沙和边界条件下,是否采取新的“防护堤方案”引起了各方关注。从黄河下游近60 a水沙、边界条件和冲淤分布变化角度入手,分析防护堤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年均来沙3亿t情景下,防护堤方案对河道冲淤及防洪的影响都相对较小,防护堤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年均来沙6亿t和8亿t情景下,为确保下游河道防洪安全,防护堤方案应慎重实施。
  • 张防修;史玉品;王明;韩巧兰
    人民黄河. 2019, 1(3):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现状宽河治理和防护堤窄河治理两种模式,构建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根据黄河含沙量高、水沙搭配多样、地形边界复杂等特点,甄选适用于模型构建的水流挟沙力、挟沙力级配、泥沙恢复饱和系数、动床阻力、床沙级配等计算公式。根据计算长系列年水沙条件,提出了计算出口边界的动态修正方法。采用黄河下游1976—2010年实测水沙、级配及断面法冲淤量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能够反映整个系列洪水在黄河下游的冲淤变化规律,计算精度满足生产需要。
  • 李勇;王卫红;张宝森;王万战
    人民黄河. 2019, 1(3):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长期下泄清水或低含沙水流,游荡性河道河势发生显著调整,研究其变化过程特征,对于深化认识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并进行有效调控具有很大意义。依据2000—2015年的河势资料,对铁谢—高村游荡性河道的河势调整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河势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在长期清水或低含沙水流作用下,游荡性河道的河势变化较大,河宽增大、心滩增多、河势较散乱、畸形河湾现象突出;②2000—2015年黄河下游河势调整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前期河势以下挫为主,后期则以上提为主,且河势调整从上至下逐步演进;③对危及滩区群众安全的东安—桃花峪、三官庙—黑岗口、堡城—青庄河段,急需进行河道整治,对长期持续清水或低含沙水流作用下的河势新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确保防洪安全。
  • 张防修;史玉品;毕桂真;王明
    人民黄河. 2019, 1(3):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宽河治理的现状方案和窄河治理的防护堤方案,采用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对设计年均来沙分别为3 亿、6 亿t 和8 亿t的3组系列年水沙情景开展了计算。结果表明:年均来沙3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均表现为微冲,冲刷量分年、分滩槽、分河段都差别较小,第50 a末两种方案的最小平滩流量为4 019~4 067 m3/s;年均来沙6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均表现为淤积,防护堤方案在全下游减淤15.78%,减淤主要发生在花园口—艾山河段,其中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分别减淤22.53%、23.45%,艾山—利津河段稍有增淤,第50 a末黄河下游最小平滩流量为2 389~2 608 m3/s;年均来沙8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淤积量都较大,防护堤方案在全下游减淤16.78%,在铁谢—花园口、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河段分别减淤18.40%、20.83%、21.85%,艾利河段增淤4.99%,至第50 a末黄河下游最小平滩流量为2 058~2 420 m3/s,两种治理方案对西河口以下河长的延长值影响不是太大。
  • 冯宗;孙赞盈;彭红;尚红霞;白乐
    人民黄河. 2019, 1(3):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来沙系数以S/Q表示,因为相同的流量流速可能不同,而流速是影响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来沙系数缺乏最基本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指标;不少人认为黄河下游的临界来沙系数在0.012左右,没有考虑滩槽冲淤性质的差别和上下河段河型的不同;就黄河泥沙而言,含沙量越大,泥沙浓度在垂线上越均匀,越容易输送;黄河下游窄深河槽洪水期具有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在实测资料范围内不存在临界来沙系数;不受来沙系数的限制,利用洪水集中排沙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最现实的途径。
  • 丰青;李勇;李小平
    人民黄河. 2019, 1(3):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黄河历史上曾出现过主槽冲刷状态下的高含沙洪水,考虑到高含沙洪水的强大输沙能力,围绕黄河下游的高含沙洪水泥沙输送能力开展了研究,并对一般挟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的临界含沙量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可实现使河道处于冲刷状态的高含沙洪水,其水沙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经过河道沿程天然筛选后的级配与含沙量需满足一定的条件;长距离输沙时,持续的高含沙历时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必要条件之一。
  • 防洪治河
  • 李宜雪;董增川;肖敬;施任生;许凌杰
    人民黄河. 2019, 1(3):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研究结雅水库和布列亚水库对黑龙江干流防洪需求的响应,以2013年黑龙江大洪水为例,基于马斯京根理论构建了河道洪水反向演算模型,分别以奇克站、乌云站和勤得利站为流域控制站点,分析计算结雅水库和布列亚水库对奇克、乌云和勤得利三站的防洪需求响应。位于俄罗斯结雅河上的结雅水库和布列亚河上的布列亚水库对黑龙江干流洪水具有明显的削峰、错峰作用;干流不同站点对水库的错峰要求不同,结雅、布列亚水库应分别进行错峰调度,将支流洪峰与干流洪峰错开,保障干流安全。
  • 刘立燕;解培中;王颖
    人民黄河. 2019, 1(3):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淮河流域下游入江水道,每年雨水充足,容易引发洪水,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洪水特征变量——洪峰流量与整个洪水过程洪量的估计以及防洪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混合Copula函数将洪峰流量与时段洪量进行联合分析,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适线法计算出淮河下游入江口的中渡水文站洪峰流量与时段洪量离差平方和最小时的Frank Copula、Clayton Copula、Gumbel Hougaard Copula的函数组合,在此基础上根据洪峰值利用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之间的关系推求出时段洪量,为防洪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对中渡水文站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混合Copula函数比采用单一Copula函数更精确,并且混合Copula函数具有灵活性,能够较好地拟合两变量的相关关系。
  • 陈天伟
    人民黄河. 2019, 1(3):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天然河道的防洪治理中,对于裁弯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宁夏在清水河、苦水河弯曲性河道的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结合苦水河沟湾段连续河湾裁弯后15 a的运行情况,通过裁弯前后的河势、河道断面、行洪能力等方面的对比,总结裁弯后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沟湾段裁弯的河势较为稳定,裁弯对减少淹没面积、新增淤地效果较为明显,达到了设计意图。
  • 水资源
  • 林梦然;董增川;贾一飞
    人民黄河. 2019, 1(3):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88—2016年黄河唐乃亥水文站逐日平均流量和龙羊峡水库逐日出库流量数据进行水文变化指标(IHA)计算,采用水文变化范围法(RVA)并结合水库运行特点及黄河上游生态特征,评估龙羊峡水库运行对其坝下河段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及生态影响。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的运行对其坝下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属于高度改变,河流整体水文情势改变度为68.31%;指标体系中1—3月、12月平均流量,年最大1、3、7 d平均流量,年最小7、30、90 d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发生时间,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延时,流量改变率及频率等指标改变显著。
  • 邓晓
    人民黄河. 2019, 1(3):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河流的季节性生态水文需求,提出用于计算河道生态基流量的新年内展布计算法。该方法以河流天然径流数据为输入,在剔除各月径流量极值的基础上,以汛期、非汛期两时段量化“时段同期均值比”,并结合多年平均月径流过程、最小月平均径流过程,计算河道生态基流量。太子河流域南甸站、本溪站的计算结果显示,新年内展布计算法得出的生态基流过程较其他方法在形态上与各月多年平均径流过程更为相似,其水量不仅符合河流对径流的季节性动态需求,而且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李锡铜;曹升乐;刘阳;刘超
    人民黄河. 2019, 1(3):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条红线”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用水总量控制是“三条红线”之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由地表水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控制指标两部分组成。为研究地表水控制指标的动态管理方法,以国家分配的地表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建立不同频率年降水量与地表水控制指标的关系;利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推断预报年的降水丰枯情况及年降水量,确定预报年的地表水控制指标;结合预报年年初地表水蓄水量,对预报年的地表水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调整。以济南市为例,给出了地表水控制指标动态管理过程,最终确定济南市2017年地表水控制指标为2.39亿m3,原制定济南市2017年地表水控制指标为3.60亿m3,两者差异明显。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陆赛;唐德善;孟令爽
    人民黄河. 2019, 1(3):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状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人水和谐发展度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人水和谐协调度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计算系统协调发展度,以此对苏州市2011—2016年人水和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市人水和谐协调发展度为0.436~0.724,总体呈上升趋势。
  • 李万智;杨进新;石维新;李振海
    人民黄河. 2019, 1(3):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思路优化了南水北调中线总体布局,实现了南北联调、丰枯相济,同时恢复密云水库在供水任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由于丹江口水库和密云水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域,且分别位于两个气候区,因此水体水质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避免调水可能带来的水质及水环境风险,在前期设计阶段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两库水质调查、水质混合试验,构建密云水库平面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后两库水混合,对密云水库的水质、水温及其他理化指标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密云水库库区整体富营养化状态将逐年改善,调南水入密云水库有利于改善现状密云水库常年低水位运行所面临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 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田鹏
    人民黄河. 2019, 1(3):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北洛河上游植被恢复效果显著,为探究该区域基流分割的适宜性方法及植被变化对基流量的影响,采用基流分割中的HYSEP法、数学滤波法、基流指数法3类方法(9种计算表达式)对吴旗水文站1971—2014年的实测径流数据进行了基流分割估算,同时采用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法对基流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滤波中的F1法较适宜于北洛河上游地区基流分割;北洛河上游1971—2014年基流指数呈显著增大趋势,突变年为2002年;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对涵养水源有很大作用。
  • 水土保持
  • 李彬;戚迎龙;赵沛义;赵举;尹春艳;任永峰;高宇;刘虎;丁艳宏
    人民黄河. 2019, 1(3):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小区试验和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旱作区不同降雨量下不同垄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蓄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大,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及其增量增大,表现为垄作全覆膜(QLM)>垄作半覆膜(BLM)>传统平作(CKM)。对于沙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9~3.4 mm,产流效率为10.50%~27.50%,蓄墒增加率为36.21%~95.65%;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6~2.1 mm,产流效率为5.00%~15.00%,蓄墒增加率为17.24%~55.26%。对于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7~6.8 mm,产流效率为31.00%~45.83%,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4~4.2 mm,产流效率为15.00%~35.00%,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方式的集雨效果、土壤蓄水和保墒效应,全覆膜和半覆膜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作用,可提高土壤蓄水,实现区域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 张超波;周霞;李东嵘;蒋静
    人民黄河. 2019, 1(3):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草种草冠覆盖与根系分布情况,筛选覆盖范围优势草本植物物种用于水土流失防治,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崛围山区9种草本植物草冠覆盖范围与根系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9种草本植物根系分布范围与草冠覆盖范围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从覆盖范围来讲,香根草在9种草本植物中可优先考虑用于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 工程勘测设计
  • 杨辉琴;邓铭江;裴建生
    人民黄河. 2019, 1(3):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兰河山前凹陷地下水库示范工程设计中涉及引渗回补技术方案选择,洪水期引渗回补中泥沙澄清技术,以及取水工程中砂卵砾石层中大口辐射井施工工艺、输水工程中高地下水环境下施工工艺、高填埋段新型输水方式、工程运行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贯彻开采与补给相平衡理念,实现无动力开采、控制、输送地下水,避免了地表水工程无效蒸发、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缺点。
  • 胡良明;孙奔博;胡云鹤;刘婷婷
    人民黄河. 2019, 1(3):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水工隧洞在不同的输水深度和衬砌弹性模量条件下的地震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对研究水工隧洞在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制非常重要。根据黏弹性人工边界和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理论,选取合理的材料参数和模型边界条件,应用ANSYS建立了某水工隧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加拟合后的人工地震波,并采用瞬态分析法计算了隧洞结构模型在不同输水深度和衬砌弹模下的动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输水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水工隧洞抗震性能,水工隧洞随着输水深度的增加,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受影响的程度有明显的区别,水平位移先增加后减少,竖直位移无明显规律;衬砌弹性模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工隧洞的抗震性能,各参考点的水平位移随着衬砌弹性模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大部分参考点的竖直位移都在增加;水工隧洞在地震发生后其拱顶及拱肩受影响程度比较大,在水工隧洞设计中应特别关注。
  • 曹东勇;张耀中;皇甫泽华;聂胜立;王新民
    人民黄河. 2019, 1(3):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规的试验方法对碎裂结构岩体的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现场条件和尺寸效应的影响,而基于非线性方法的参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对碎裂岩体的力学参数进行预测。以前坪水库溢洪道碎裂结构岩体为例,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力学参数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法将数据库中影响岩体力学参数确定的多个指标进行简化降维后,再结合非线性BP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工程区岩体的部分力学参数进行预测;在室内外试验数据和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H-B强度准则对工程区域内不同岩层的岩体力学参数值进行了计算;将预测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对工程区的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提出了建议。
  • 刘灿;吴志强
    人民黄河. 2019, 1(3): 123-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混凝土衬砌隧洞抗震设计主要采用拟静力法,存在无法考虑地震动作用对衬砌隧洞的影响。为了分析混凝土衬砌后的土质隧洞动力响应,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某土质深埋衬砌隧洞进行了动力计算。结果表明:①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性差的衬砌隧洞周围土体单元塑性区向45°发展,在隧洞破坏时塑性区范围不断增大,而抗震性能较好的衬砌隧洞周围土体塑性区在地震时程中变化不大。②在地震作用下,衬砌及周围土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随着地震时程的延长,应力集中范围逐渐增大。隧洞位移最大点出现在底拱和两拱脚位置。衬砌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在顶拱和两侧拱脚处,周围土体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顶拱及底拱处。
  • 罗保才;孙刚;王世锋
    人民黄河. 2019, 1(3):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盘石头水库右岸单薄山体在水头高、渗漏强、流速大等特点下的渗漏问题,采用勘察、试验、理论分析及实践结合的方法,查明了水库的地质条件和渗漏原因。对山体渗透程度进行了分级,推导了防渗帷幕的渗漏底界边线,合理地设置了防渗幕体位置。通过生产性灌浆试验,优化了部分灌浆工艺和参数,采用综合压力法及复合浓浆法进行灌浆,保证了单薄岩体的稳定和水库在高水头压力作用下流速大、漏水、漏浆严重段的灌浆问题,使得设计封闭式帷幕能够成功地闭合,有效地解决了盘石头水库的渗漏问题,保证了泄洪洞的安全运行及水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 工程建设管理
  • 刘忠;宋力;高玉琴;常芳芳;杨小平
    人民黄河. 2019, 1(3):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评价黄河中下游地区砂土的力学性能,选择砂粒组中的标准砂力学性能指标为参考标准,对其进行一系列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冷冻法制样和湿装法制样对标准砂应力应变关系和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无论采用冷冻法制样还是采用湿装法制样,标准砂试样的主应力差都随相对密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从硬化型过渡到软化型。②对于疏松状态的标准砂,轴向应变不大于5%时,湿装法制备试样的主应力差大于冷冻法的;对于密实状态的标准砂,轴向应变不大于6%时,湿装法制备试样的主应力差小于冷冻法的;但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大,二者强度趋于一致。③两种制样方法制备的试样,其内摩擦角均随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方法制备试样的内摩擦角相差不大。④对于疏松状态的标准砂采用湿装法制备试样,在装样过程中易受到扰动,导致其峰值强度高于冷冻法的,处于密实状态的标准砂采用湿装法制备试样,装样时对其扰动较少,但其峰值强度低于冷冻法制备试样的,因此对于疏松状态的标准砂建议采用冷冻法制样,且在动三轴试验仪器上进行常规三轴试验,以尽量减少装样对试样的扰动。
  • 陶玉波;蔺志刚;董甲甲
    人民黄河. 2019, 1(3): 135-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计划的优化和实际进度的实时感知与控制,采用基于BIM的4D进度监控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给施工管理提供新的视角。该系统将采集到的BIM信息放入网络数据库,并通过人机交互即点即显的方式展示出来;利用数据库中的计划进度和现场采集到的实际进度驱动数字化模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实现进度偏差的对比,通过异常记录分析和仿真计算,采取赶工措施,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 李茜莎;谭雅文
    人民黄河. 2019, 1(3):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研究不同非饱和参数(进气值a、土水特征曲线斜率δ、残余含水率ε、渗透系数k)对边坡渗流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Geo-slope软件,基于Fredlund&Xing非饱和理论,采用灰关联度法对某土质边坡不同非饱和参数对边坡渗透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参数a、k与浸润线高程成负相关,与位移及稳定系数成正相关;参数δ、ε与浸润线高程成正相关,而与位移及稳定系数成负相关;位移与稳定系数在库水位下降前期变化较大,而在库水位下降后期变化较小;边坡上部监测点的位移大于下部监测点的位移;对边坡稳定影响较大的参数为a与k,而参数δ与ε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采用灰关联度方法可直观准确地获取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为量化研究非饱和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方法。
  • 王胜军
    人民黄河. 2019, 1(3):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施工通常是一个动态过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属于较复杂工程,通常规模大,施工进度管理复杂。提出了一套基于BIM 4D虚拟建造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案,实现了施工信息的高效整合,建立基于Navisworks Manage平台的BIM 4D施工信息模型,通过一套施工阶段将工期管理细化到WBS工序节点的方法与机制,实现了三维模型与施工进度的耦合关联,为施工进度管理与进度优化提供依据。并选取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应用案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 灌溉排水
  • 常布辉;王艳明;杨江;王艳华
    人民黄河. 2019, 1(3): 15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套灌区沈乌灌域为例,以2012年的RapidEye和2016年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监督分类(SVM)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2012年和2016年沈乌灌域的耕地面积。结合目视解译结果,运用随机验证点对解译结果进行了验证,运用正确率(用户精度)、完整率(生产者精度)和整体精度(提取耕地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值)3个指标对提取结果进行了评价。验证结果显示,2012年监督分类精度的3个指标正确率、完整率以及整体精度分别为81.96%、77.12%和94.10%,2016年分别为91.97%、71.39%和91.78%。结果表明:通过遥感开展灌区耕地面积变化研究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时效性;相较于2012年,沈乌灌域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了0.648万hm2,新增面积为2012年的12.8%;地下水位的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密切,地下水位下降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耕地面积的增加。
  • 张海晨;李振;张茂林;姚志鹏;朱兴林;王铭岩
    人民黄河. 2019, 1(3):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刚性衬砌渠道冻胀破坏问题,选取宁夏盐环定扬黄灌区衬砌渠道为研究对象,在考虑相变及水分迁移模型基础上,考虑高地下水位对冻胀的影响,建立考虑水分迁移及地下水影响的数学物理模型,并采用Comsol Mutiphysics有限元软件对梯形渠道混凝土衬砌进行冻胀数值模拟,分别从温度场、位移场和应力场对刚性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阴坡、阳坡冻胀量较大,渠底较小,渠底中部、渠坡1/3坡板长度处冻胀量分别达到最大值。渠底中部的法向冻胀力较小,两边逐渐增大,阴坡、阳坡的法向冻胀力分布均匀;渠底的切向冻结力成线性分布。阴坡、阳坡靠近坡脚处切向冻结力较大,左、右两端坡顶处切向冻结力较小,渠底衬砌板和两侧衬砌板属于压弯组合变形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