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庄晓雯;尹成波;曹银妹;张文惠
    人民黄河. 2019, 1(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文过程的复杂性,开发了耦合逐步聚类分析和析因分析方法的开都河径流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处理离散或连续的随机变量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该模型用于开都河流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可有效模拟开都河径流的年际与年内变化过程,并且流量峰值的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和验证期纳什系数和径流偏差的计算结果均较好;不同输入因子会对模拟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
  • 蒋秀华;郭邵萌;李焯;王莹
    人民黄河. 2019, 1(2):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广大治黄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河流与湖泊普查的情况,介绍了河湖普查的内容、技术路线以及河湖普查的主要地理特征信息,包括标准以上河湖数量及河湖名录,最新的黄河集水面积(813 122 km2)、河长(5 687 km)、河源和河口位置、标准以上河湖以及水文测站的地理水文特征值等。同时,对一些关键的地理特征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新成果和原特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 裴斌;赵淑饶;郭银;段雯
    人民黄河. 2019, 1(2):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目前在黄河高含沙大洪水下的流量测验精度,对基于能量方程和曼宁公式的断面平均水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量大于3 000 m3/s时,吴堡、龙门两站利用该方法计算的水深误差小于30%的测次占总测次的比例分别为98.9%、79.1%;流量分级步长越短,模拟结果越精确,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变得繁琐,需要根据测验精度要求和实际情况决定流量分级步长。
  • 田勇;屈博;李勇;顾志刚
    人民黄河. 2019, 1(2):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系统总结了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未来黄河泥沙情势和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二是大规模群众搬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异常复杂,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滩区群众全部搬迁以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三是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缺乏研究。提出了急需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从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从方案层面加强滩区不同治理方案影响研究、从技术层面加强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关键技术和加强不同滩区发展优势与潜力研究等。
  • 专题研究
  • 李勇;窦身堂;谢卫明
    人民黄河. 2019, 1(2):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长历时的排沙过程,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在5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20 d,双库联合运用较单库运用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天数增加7 d;②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沙峰对接,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在400 kg/m3以上,日均含沙量在20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3 d,冲刷量增加1.8亿t。合理运用黄河中游水库群进行联合调水调沙,可有效塑造高效输沙洪水过程,并达到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目的。
  • 张明武;孙赞盈;彭红;李勇
    人民黄河. 2019, 1(2):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直接关系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横断面形态变化对弯道曲率的影响关系着河道的河势变化,一直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重点。从1986—1999年淤积缩窄时期和2000—2013年冲刷展宽时期入手,采用实测大断面数据,对黄河下游各河段横断面冲淤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弯道曲率与横断面形态特征的关系式,分析了黄河下游横断面形态变化对弯道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各河段在冲刷时期,主槽宽逐渐变大,在理想条件下河道宽浅,弯道流中流速横向分布不均,容易造成塌岸冲刷,河道将会越来越弯曲。
  • 田勇;李勇;孙一;伊晓燕
    人民黄河. 2019, 1(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的行洪和沉沙作用未来究竟有多大,是滩区治理战略方向确定的关键依据。利用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实测洪水泥沙变化、滩区不同时期行洪和泥沙淤积变化。结果表明:受洪水量级大幅减小、河道整治工程相对完善以及滩区生产堤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1986年以来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与历史时期相比已显著减弱。采用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下游河道“现状格局”和“彻底废除生产堤”两个方案滩区的沉沙作用,结果表明:在潼关年均来沙3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基本不发挥沉沙作用;来沙6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发挥一定的沉沙作用;从滩区泥沙淤积比例这个关键指标看,“废除生产堤”方案仅比“现状格局”方案高2%。提出了重新对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进行战略定位的建议。
  • 王明;董会丽;毕桂真;张防修
    人民黄河. 2019, 1(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针对现状、“两滩一区”和防护堤3种河道边界条件,分别对6个量级典型洪水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不同边界对洪水位、淹没范围和灾情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现状方案有利于滩区参与河道行洪滞洪,但生产堤拆除阻力非常巨大;防护堤方案淹没面积和人口明显减少,对滩区未来发展将起到全面支撑作用,但建设周期较长、难度较大;“两滩一区”方案能够适当减小淹没面积和人口,且基本维持现状防洪格局不变,工程量较小,地方建设的积极性高,建议作为近期试点方案尽快推进。
  • 李勇;田勇;马静;屈博
    人民黄河. 2019, 1(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量计算不同治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是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考虑潼关年均来沙量3亿t,龙门、华县、河津、头四站年均来水242.32亿m3和潼关年均来沙量为6亿t,龙门、华县、河津、头四站年均来水量为254.63亿m3两种水沙条件,计算了滩区典型治理方案对下游防洪及河道冲淤的影响,并从淹没面积和淹没人口两方面分析了滩区典型治理方案对洪灾风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滩区按“适度标准防护”方向治理有利于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防洪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各水文站洪水位有一定程度抬升,对河道冲淤的负面作用大小关键取决于来沙条件。
  • 防洪治河
  • 马美红;黄先龙;何秉顺;任洪玉;常凊睿;李青;李存磊
    人民黄河. 2019, 1(2):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更好地开展,与所在小流域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等相结合,形成综合防御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现场调研、经验总结等方法,在阐述山洪沟定义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山洪沟治理研究技术,介绍我国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的现状,共规划治理山洪灾害危害重的重点山洪沟1 664条,建设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然后从治理特点、治理部署特点、治理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山洪沟的整体分布、危害情况等与山洪灾害防治区基本一致,具有覆盖范围广、投资力度大、治理任务重、发生灾害频繁、基础防御能力低、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等特点。结合山洪沟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密切结合非工程措施,管理和监督共同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技术、法律、宣传等措施,以期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 岳志春;周跃华;马晓阳;张羽华
    人民黄河. 2019, 1(2):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际地形、地貌及河道演变为基础,开展了黄河宁夏青石段河道整治工程典型坝垛模型试验,通过不同材料比例对根石备塌体、占体宽度等参数对比分析,结合以往设计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石段丁坝上跨角、坝前头、迎水面等部位,在考虑必要的安全冗余时,备塌体宽度宜取9 m,下跨角、背水面等部位备塌体宽度为5 m左右;在同一流量级下,铅丝笼与散石比例为7∶3时坝体抗冲稳定性更为理想;施工工艺中结合现场实际应采用“金包银”分区抛投与“汉堡包”层叠抛投相结合的根石抛投方式,施工时占体宽度宜为6 m。
  • 张霞;武鹏林;祝雪萍
    人民黄河. 2019, 1(2):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消除指标相关性对聚类造成的影响,避免主观地选取汛期时间域,提出综合方法进行汛期分期。使用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利用集对分析法划分汛期时间域,最后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汛期分期。对陈家湾水库进行汛期分期,得出结果:汛期为6月1日—10月5日;前汛期为6月1日—6月25日,主汛期为6月26日—9月5日,后汛期为9月6日—10月5日。所得结果与前人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表明该方法符合实际,有一定的适用性。
  • 水资源
  • 王亚琴;杨军耀;刘庆;任柳妹
    人民黄河. 2019, 1(2):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渗漏补给是泉域复流的重要形式,确定水库渗漏量及影响因素对于预测泉域复流很有必要。以三泉水库为例,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中的Modflow和LAK3程序包,建立水库和地下水含水层耦合模型,模拟预测不同关井压采方案对水库渗漏量及古堆泉口水位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正交试验选取渗漏区域的垂向渗透系数、平均渗透性能、给水度和贮水系数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关井压采后,水库渗漏量增加,泉口水位恢复加快,对渗漏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平均渗透性能>给水度>垂向渗透系数>贮水系数。
  • 黄会平;张冰;李新生;韩宇平
    人民黄河. 2019, 1(2): 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ROPWAT软件核算海河流域1990—2014年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水足迹,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拟合冬小麦、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基础上预测2020—20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及各气象因子对水足迹的贡献。结果表明:夏玉米单位质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分别占其单位质量总水足迹的36.2%、63.8%,冬小麦单位质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分别占其单位质量总水足迹的76.5%、23.5%。流域西部及东部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单位质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较大;年水足迹呈现流域四周小、中部大的特征。2020—2050年RCP4.5情景下夏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在2037年左右经历由大到小的突变,RCP8.5情景下表现为由小到大的突变;冬小麦单位质量水足迹RCP2.6情景下在2042年左右经历由大到小的突变,RCP4.5情景下在2036年左右经历由小到大的突变,RCP8.5情景未存在显著性突变。
  • 刘秀;刘永和;赵建民;赵亚迪;李建林
    人民黄河. 2019, 1(2):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法、距平累计法、变差系数法和Sen’s 斜率估测法分析了1998—2015年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5年,黄河水资源量整体上比20世纪末的干旱时期有所增大,且具有空间差异性;干流5个主要水文站中的年均天然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除兰州站小于1956—2000年的而大于1987—2000年的外,头道拐站、龙门站、三门峡站、花园口站均小于1956—2000年的和1987—2000年的,但与1987—2000年的差异不显著;1998年以来,5站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水资源总量都呈现增大趋势,且实测径流量除龙门站外都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黄河流域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的地下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河谷平原,1998—2015年呈现减小趋势。河川径流及水资源变化主要受降水、人类取用水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取耗水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耗水强度最大的为兰州站—头道拐站和龙门站—三门峡站区间,5站控制流域平均降水量除兰州站、头道拐站外,均呈不显著增大趋势。1998—2015年黄河径流量与水资源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为降水量增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王振兴;侯新伟;李向全;张春潮;桂春雷;左雪峰
    人民黄河. 2019, 1(2):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三姑泉域的晋城矿区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大规模持续开采引发了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循环变异、水质劣变等水环境问题。从煤层与各含水层叠置关系出发,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针对煤层顶部的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以及煤层底部的岩溶含水层,系统分析了煤炭开采对各含水层的破坏模式,评估了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及主要超标因子,揭示了煤炭开采是泉域内各含水层水质劣变的主要原因。将三姑泉域地下水系统划分为浅部地下水流系统、深部地下水流系统以及局部地下水流系统3个层次结构,建立了煤炭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完善了采煤条件下地下水循环理论。
  • 张昱;刘超;吴文娟;黄嘉秋
    人民黄河. 2019, 1(2):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态沟渠的过流能力和断面尺寸设计中,断面阻水特性以及平均流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力学平衡方程,但往往仅考虑了植被的阻水作用而忽略了沟渠边壁及底板的阻水作用。从能量方程角度,将植被引起的水头损失看作局部水头损失,把边壁和底板引起的水头损失看作沿程水头损失,对含刚性植被矩形水槽试验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刚性植被局部水头损失系数ε的经验公式和断面平均流速v的计算公式,经试验资料验证,并与通过植被阻力系数Cd推求的流速相关公式对比,得出本文提出的刚性植被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经验公式和含刚性植被矩形生态沟渠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公式计算的精确度较高,可为生态沟渠的设计提供参考。
  • 魏世博;聂振龙;申建梅;崔亚莉;王哲;孟令群;刘学全
    人民黄河. 2019, 1(2): 8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机制,分析了采自浅井、深井及湖泊的35个水样的Cl-浓度、TDS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根据巴丹吉林水源地及周边水化学水平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气象和水文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流场发现,戈壁区地下水对沙漠区地下水无明显补给作用,但是沙漠区、戈壁区及山区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关系表明,沙漠区地下水来源于南部山区及戈壁区的地下水或降水。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沙漠边缘分布大量洪积黏土,认为沙漠外围山区、山前戈壁带降水在季节性河道形成的脉冲式洪流是沙漠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这一认识不仅解释了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技术进行分析而获得不同结论的原因,而且有利于地下水资源评价。
  • 曹玉平;袁热林;焦树林;张倩;邓飞艳
    人民黄河. 2019, 1(2):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筑坝对河流溶解无机碳、溶解无机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2016年9月(丰水期)在岩溶区深水水库(龙滩水库)进行分层采样,获取水体主要的理化参数,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水中溶解无机碳(DIC)、氮(DIN)及溶解无机碳氮比(C/N)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龙滩水库夏季出现明显热分层现象,导致总溶解固体、酸碱度、碱度、DIC、DIN出现空间分层;除水温、pH外,水中主要理化参数在空间上变异较大,DIC、DIN、C/N的空间变异总体表现为DIC>C/N>DIN;库区DIC、DIN、C/N的水平变异呈现从坝前向库尾逐渐递减的趋势;由试验随机误差产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小,自然结构因素对DIC、DIN、C/N引起的空间异质性起主导作用。
  • 水土保持
  • 秦瑞杰;张虎林;康廷祥;李学勇;王兵;莫建华
    人民黄河. 2019, 1(2):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苏丹草、高丹草、巨菌草、绿洲一号4种禾本科植物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长状况,给该地区水土保持植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天水站龙王沟试验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对4种植物的生长速度、分蘖能力、物候表现、植株高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等田间管理水平下,巨菌草和绿洲一号出苗及各个物候期时间相对较晚,但生长天数较长,当年分蘖能力表现为巨菌草>苏丹草>绿洲一号>高丹草,生长末期平均株高最终排序为巨菌草>绿洲一号>高丹草>苏丹草。在未给予最佳水肥条件下,4种植物在该地区均能较好生长,但表现不同,巨菌草和绿洲一号在生长天数、植株高度和分蘖能力方面较苏丹草和高丹草更具优势,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该地区水土保持优良植物进行推广。
  • 史学建;王玲玲;杨吉山;李莉
    人民黄河. 2019, 1(2):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客观评估土壤侵蚀模数是评价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以小理河流域为调查区域,利用流域内的21座闷葫芦坝和194座排水不畅淤地坝的泥沙沉积信息,测算了闷葫芦坝和排水不畅淤地坝的淤积量,计算了每个淤地坝坝控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影响土壤侵蚀模数的因素,建立了土壤侵蚀模数与暴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闷葫芦坝和排水不畅淤地坝拦沙模数(土壤侵蚀模数)的空间分布和暴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同步性,土壤侵蚀模数与暴雨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利用土壤侵蚀模数与暴雨量之间的关系式,推算2017年“7·26”暴雨下小理河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16 503 t/km2。
  • 工程勘测设计
  • 丁艳辉;杨进新;钱晓翔
    人民黄河. 2019, 1(2):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输水隧洞是北京市重要的输水管线,临近隧洞新建基坑时,基坑结构设计需兼顾自身的结构安全和对既有输水隧洞的结构安全以及检修条件的影响。采用通用的结构分析软件SAP84(V6)和有限元软件MIDAS对结构内力进行了计算,着重分析了拟建基坑开挖前后地层变形特点和输水隧洞的结构内力。计算结果显示隧洞结构开裂宽度超过规范允许值,分析认为桩锚支护结构不适用于临近基坑的支护结构。
  • 皇甫泽华;史亚军;张玉明;王新民;张赛
    人民黄河. 2019, 1(2):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水库工程建设期具有参建单位多,涉及人员及专业多,建设期间产生的资料价值高等特点,但目前其信息化程度相比运行期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大型水库工程在建设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效管理工程积累的资料及数据,结合当前先进的BIM技术、GIS技术、Web技术、移动应用、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建设大型水库工程建设期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建设期信息,提高水库建设期管理水平。将管理系统应用于前坪水库工程,各参建单位在建设信息管理中不仅降低了时间成本,而且参建各方的工作交流更加直观、方便。该大型水库工程建设期管理系统成功解决了工程建设期存在的质量、进度、投资等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查询困难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 蒋昊良;史玉龙;潘自林
    人民黄河. 2019, 1(2):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工程设计难度逐步增高,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不仅难以支撑复杂与特殊外形的设计,更无法对项目各阶段进行统一的协同设计、施工与管理。BIM技术体系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其强大的三维设计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复杂设计难题,更实现了各专业的协同设计,但其缺陷是效果表现力有所欠缺,而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特有的沉浸式漫游可以有效解决“设计非所得”的难题。提出了BIM+VR技术体系,将BIM设计与VR进行有效融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结果表明,BIM+VR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水工建筑物中压力管道、地下厂房系统建筑物等的设计难题,对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与美观性检验提供了有效支撑,并利用VR模拟了水轮机等部件的运行情况。
  • 专题研究
  • 李立民;刘国平;许增光;肖瑜
    人民黄河. 2019, 1(2):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引水隧洞突涌水问题是制约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横穿椒溪河段的典型区段突涌水问题,采用ADINA软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该区段的地下水位、流速矢量、涌水量等。结果表明:断层位置受开挖扰动影响较大,出现了集中渗漏,因此在断层位置极易形成渗漏通道,发生突涌水。
  • 赵力;李立民;张忠东;王家明;党康宁
    人民黄河. 2019, 1(2):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深部三类岩石片麻岩、花岗岩和石英片岩开展围压水平为0、5、10、15 MPa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变化,对深部花岗岩试件进行了单轴一次循环加卸载,并同步监测声发射变化,分析了声发射振铃计数、声发射能量和应力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秦岭隧洞深部片麻岩、花岗岩和石英片岩三类岩石试件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弹性模量增幅随围压增大有所减小。围压一定时,花岗岩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最大,但随着围压的增大,强度相差幅度有所减小,花岗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最大;花岗岩试件加载破坏后应力陡降,呈脆性破坏,岩爆倾向性较强;卸载再加载时,其累计声发射振铃计数和累积能量增长迅速,振铃计数率和能量率随应力增大迅速跃升,声发射活动剧烈,卸载会加速岩石受荷不稳定破坏的进程;冲击倾向性较高的岩石在单轴受压时释放较多的能量。
  • 刘福生;唐烈先;任喜平;李立民;王剑锋
    人民黄河. 2019, 1(2):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TBM开挖工作面实施微震监测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狭窄、钻孔不便、线缆易损等诸多困难,为了实现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3号支洞的TBM开挖工作面,经过多次数据比对、优化改进,摸索出一套更适合TBM开挖工作面开展移动式微震监测的系统构建方案。通过6个月的连续监测表明:使用该方案,监测系统与TBM彻底分离,互不影响,正常供电时数据连续采集率为100%;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外部网络正常时仅有1 d因路由器供电故障而导致数据无法传输,故障率为0.55%;传感器线缆没有出现意外损坏,故障率为0,为岩爆风险预测提供了充分的数据保障。
  • 唐贵强
    人民黄河. 2019, 1(2): 1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具有超长、大埋深、地质条件复杂、高地温、高地应力、施工通风及运输距离长等特点,开挖施工过程中岩爆的预防和处理是难点,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通过对开挖前岩爆产生地段的预报解除和开挖后支护参数优化,减小岩爆对工程安全和进度的影响。以引水隧洞4号支洞的开挖段为试验段,采集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的信息,通过微震监测预报数据,对应力解除爆破前、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岩爆段开挖前应力解除爆破和开挖后支护参数优化,提出轻微、中度、强烈岩爆的有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应力解除施工方案可以避免或大幅降低岩爆的发生概率、烈度与规模,具备对应力集中部位预测准确、应力解除到位、解除效果可靠的优点,同时在开挖后对轻微、中度、强烈岩爆段采取不同支护参数,能够有效地减小岩爆造成的破坏,保证隧洞围岩稳定和地下结构安全。
  • 工程建设管理
  • 唐克东;王旭声;孙留颖
    人民黄河. 2019, 1(2):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弧形闸门局部开启时受力情况,采用单向流固耦合的方法,结合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VOF方法,利用ANSYS、Fluent软件建立了水流流场和闸门三维模型,对不同开度下闸门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过闸流量和闸门变形、应力变化的规律,通过与理论计算过闸流量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闸门开度的增大,闸门动水压力逐渐减小,最大应力区域发生了变化,应依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进行闸门设计和加固。
  • 聂相田;范天雨;王博
    人民黄河. 2019, 1(2): 13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行中采用的常规随机抽样方法存在抽检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均衡性改进的抽取方法。该方法在随机抽取的基础上,考虑被抽取对象的抽中次数,提高被抽取次数较少的对象的被抽中概率,使抽取结果趋于均衡;引入专家经验系数来调整检查人员抽取概率,改善抽取结果。根据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改进模型,并应用概率的方法对改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 梁炯;周云涛;石胜伟;张勇;蔡强;蔡佳君
    人民黄河. 2019, 1(2): 14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开展植筋技术用于格梁缺陷加固的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植筋技术加固前后格梁随着荷载的增加,内力和弯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滑坡推力作用在植筋层和格梁复合体上时,二者并不是同时受力,植筋层先于格梁受力,植筋层所承受的荷载分担比约为78%;经过植筋技术加固缺陷格梁后,配筋受力得到改善,加固后配筋最大应力比加固前降低了36.5%;植筋技术加固后缺陷格梁弯矩明显降低,为加固前的20%~30%,说明植筋技术加固缺陷格梁效果显著。
  • 蒋炼;侯丰;刘恩龙;刘友能;刘星炎
    人民黄河. 2019, 1(2): 148-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温度作用下冻结黄土的蠕变试验,得到了轴向应变、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当应力水平较低时,冻结黄土发生衰减型蠕变,轴向应变速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体积表现为体缩,体应变与时间大致呈线性关系,径向应变速率在零附近波动,最终趋于零;当应力水平较高时,冻结黄土发生非衰减型蠕变,轴向应变速率随时间延长呈U形曲线变化。各个蠕变阶段轴向应变速率的大小和所占时间的长短与应力水平相关,体积表现为体胀,在蠕变非稳定和稳定阶段,体积随时间延长呈线性膨胀,进入加速阶段后,体积随时间延长加速膨胀,体应变随轴向应变线性增大;径向应变速率在蠕变前两个阶段数值较小,数值在负值处动态波动,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后,径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试样鼓曲破坏。最后,从蠕变速率的角度提出用蠕变速率法确定长期强度。
  • 灌溉排水
  • 刘彦晖;李军华;张向萍;张杨;江恩慧
    人民黄河. 2019, 1(2):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2010—2016年黄河下游小开河灌区引黄闸附近河段的水沙资料,总结小开河引黄闸的引水引沙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近期小开河引黄闸引黄能力变化的原因,并对影响小开河引黄闸引水引沙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小开河引黄闸主要存在大河流量较小时引水条件差、流量较大时引水含沙量大两方面的问题;河道下切导致的同流量下闸前水位降低、渠道淤积严重、闸前局部河势的变化是造成小开河引黄闸上述引水引沙问题的主要原因。
  • 张海玲;霍轶珍;郭彦芬;高意如;王文达
    人民黄河. 2019, 1(2):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模袋混凝土衬砌渠道为研究对象,使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测流渠道建立二维模型,加载速度、压力和壁面粗糙度等边界条件,模拟渠道的流场,得出同一流量时不同水深的断面流速分布图。研究流量、流速与糙率的关系,以期在实际工作中为正确选择糙率系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于模袋混凝土衬砌渠道,流速和流量是糙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相关性分析,糙率与流速、流量成负相关关系;沿渠底向水面的方向,流速逐渐增大,但是最大流速发生在水面以下,并且横向水流从渠道边壁向中央流动,导致较大流速集中在中间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