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姚文艺
    人民黄河. 2019, 1(1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实施中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任务,剖析了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精准集中治理典型区水土流失补强短板、完善提升监测预测体系强化监管、建立新时期水土保持机制推动发展、建设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示范区和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 水文泥沙
  • 孙赞盈;尚红霞;彭红
    人民黄河. 2019, 1(12):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来水222亿m3,小浪底水库排沙4.66亿t,孙口以上河道淤积2.561亿t,其中花园口以上河道淤积1.920亿t,这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下游水量最大、水库排沙最多、下游淤积量最大的一年,然而排沙期间淤积最多的花园口以上河段的同流量水位不升反降。采用沙量法和断面法计算分析了汛期冲淤量及冲淤特点、水文站断面的同流量水位变化、7月洪水排沙期间险工水尺的同流量水位变化。结果表明:大量淤积发生在花园口以上河段的汊沟和边滩,洪水过后主槽更加明显,水流集中,流速增大,同流量水位下降;7月洪水之后,黄河下游水文站断面的同流量水位缓慢抬升,但汛后的同流量水位仍低于汛初;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排洪能力未明显降低。
  • 李晓宇;李焯;郭银
    人民黄河. 2019, 1(1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浪底水库在2018年7月3—11日主汛期防洪预泄的排沙效果进行了分析,该预泄过程最大流量为4 490 m3/s,最大含沙量为154 kg/m3,出库水量为20.03亿m3,出库沙量为1.274亿t,平均含沙量为63.6 kg/m3,取得了良好的排沙效果。分析表明:在小浪底水库合理调度运用的前提下,降低水库水位能显著提高排沙效果,当排沙期间的平均库水位降至225 m以下时,排沙效果明显提高。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相关研究,合理调度上中游洪水冲刷下游河道。
  • 李庆国;段高云;郭其峰;成鹏飞
    人民黄河. 2019, 1(12):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干支流祁连、扎马什克、黄藏寺、莺落峡等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了黄藏寺水利枢纽所在流域具有的水量年际变化小、沙量年际变化大、水沙年内分配不均、沙量主要来自洪水期等水沙特性。采用输沙模数计算年入库悬移质沙量为169.7万t;采用推悬比法和经验公式法对比分析计算,推荐年入库推移质沙量为33.9万t。在1968—2012年实测入库水沙资料的基础上,再利用5 a滑动计算从中选取5 a水沙系列组成50 a水沙系列。采用一维水文水动力学泥沙冲淤计算模型进行计算,水库计算期排沙比为22.6%,50 a共淤积泥沙0.628亿m3,最大日出库含沙量为6.84 kg/m3。水库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坝前淤积高程为2 557 m。
  • 张启照
    人民黄河. 2019, 1(12):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具有“多来多排多淤”的特点,一般采用考虑上站来水含沙量的输沙率经验公式描述。通过比较输沙率经验公式与不平衡输沙理论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理论上对经验公式的指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构建提出了一种变幂指数的泥沙输移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泥沙输移变幂指数模型,结合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实测水沙资料,重点对花园口—高村(游荡型)、艾山—利津(弯曲型)段输沙沿程调整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确定系数均大于0.97。
  • 邢建营;谢遵党
    人民黄河. 2019, 1(12):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CS电站为高水头特大型冲击式水轮机组电站,由于冲击式水轮机的射流速度快,对高速高压水流中掺杂的颗粒比较敏感,因此导致喷嘴或者水斗等重要部件被磨蚀,降低了设备的服务年限。针对工程的泥沙问题,首先考虑在水源水库沉沙,即把首部枢纽布置在Coca河道较宽处下游,降低引水河段泥沙含量;其次在工程布置上将取水口布置在河道右岸,紧邻取水口布置冲沙闸,保证取水口“门前清”,尽量降低泥沙含量;再次在冲沙闸后布置沉沙池,取水后充分沉沙;最后在输水隧洞末端设置调蓄水库,采用精准清淤方式进一步降低过机泥沙含量。
  • 谢学东;赵文荣;刘伟莉;裴斌
    人民黄河. 2019, 1(1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黄河流域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干流先后形成3次编号洪水,宁蒙河段高水位、大流量持续近3个月。分析了宁蒙河段汛期雨水情特点、洪水演进以及含沙量变化过程;通过套绘洪水期石嘴山及以下水文断面,计算了相同水位下的断面面积,绘制水位—断面面积关系曲线,分析了汛期宁蒙河段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以及过流能力。结果表明:2018年汛期宁蒙测区平均降雨量、来水量较历年均值总体偏多,出现3场较大的洪水过程,水位偏高,大流量持续时间长,宁夏河段出现3场较大的沙峰过程;汛期宁蒙石嘴山以下水文断面总体表现为冲刷,河道过洪能力明显提高;除头道拐断面以外,石嘴山以下各水文断面均发生较明显的冲刷。
  • 防洪治河
  • 李保国;宋伟华;毕黎明;刘红珍;慕平
    人民黄河. 2019, 1(12):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洪水成果是流域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基础,是流域洪水管理的依据,其量级直接影响防洪对策的制定和防洪工程的布局及运用。依据最新的流域水文站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水利水保工程数据、历史调查洪水、洪水漫溢等资料,在历次规划或设计审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黄河中下游设计洪水成果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修订成果采用的洪水系列较原系列延长近40 a,能较好地反映流域水文情势变化情况;修订成果对影响洪水系列一致性的因素考虑更全面,符合最新规范要求;与原成果相比,修订的三门峡站设计洪峰流量减小14.9%~16.0%,设计洪量减小10%左右,花园口站、三门峡—花园口区间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量均减小10%以内。此外,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成果修订对黄河下游治理的影响。
  • 杨纪;崔振华;冯仲林
    人民黄河. 2019, 1(1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干流自上而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凌情,对黄河大桥工程安全威胁较大,一旦防凌措施布设不当,极易引起工程事故。目前,在黄河大桥防凌设计中存在对凌汛危害认识不统一和各行业规范中防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急需对大桥的防凌设计进行规范,以保证大桥防凌安全。根据十几年来黄河大桥的设计经验,针对黄河凌汛特点,归纳出一套防凌设计流程,提出流冰水位和冰压力等关键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大桥防凌实际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苏东喜;孙钦兰;端木灵子;郑微微
    人民黄河. 2019, 1(12):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是华北冲积平原的主要地层构造成分,是黄河淤地造陆的主要来源。黄河下游长期维持的单股河道输沙方式,存在防洪安全和泥沙造陆之间的矛盾。维持下游河道堤防现状条件下,新增输沙通道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结合管道输沙实践,描述了中下游沿河两岸管道输沙系统布置方式,对实施中涉及的工程规模、挟沙量、流速、输沙成本等要素作了简略计算,远距离输沙通道设计年输送沙量4亿t,水流含沙量300 kg/ m3,流速2 m/s,输沙成本22.86元/m3。
  • 水资源
  • 白露;吴成国;金菊良;周立洋;宁少尉
    人民黄河. 2019, 1(12):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开展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为定量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分解为承载支撑力、承载压力和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采用Logistic关联模型计算了不同子系统与不同承载等级之间的联系数,再用风险矩阵综合各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形成基于Logistic关联分析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结果表明:①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变好的发展趋势,皖北大部分地区呈现超载状态,皖中处在临界超载状态,皖南处在可载状态,水资源承载状况由北往南逐渐好转;②安徽省水资源承载支撑力子系统皖南地区优于皖中和皖北地区,压力子系统皖北地区优于皖中和皖南地区,调控力子系统皖中和皖南地区较好。
  • 安东;吴宝国;宋倍;李琦
    人民黄河. 2019, 1(12):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情势分析对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对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过程及变化情势的监管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对水资源业务需求的详细分析与趋势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了通用水资源趋势分析系统。该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趋势分析研究与实际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脱节的问题,为海量水文水资源数据的价值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路,为分析水资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情势提供了方法。该系统利用成熟的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搭建通用趋势分析算法库,实现灵活可定制的趋势分析功能。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为实例,实现了该系统功能的集成与应用,实现了水资源管理业务所需的多对象、多要素、多尺度的综合趋势分析功能。
  • 张旭昇;单金红
    人民黄河. 2019, 1(12):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MIKE BASIN模型在进行水库调节计算时不能自动试算满足设计保证率要求的水库可供水量,应用“二分法”改进MIKE BASIN模型,实现改进程序自动试算可供水量。将改进的模型应用到崆峒水库改扩建工程实例中,计算上游调水对崆峒水库可供水量的影响。分别计算上游不调水条件下水库现状年及规划年可供水量、上游调水条件下水库灌区节水和不节水两种工况下水库可供水量、水库扩建后灌区节水工况下水库可供水量等5种方案的可供水量。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对5种方案自动循环迭代寻优,计算出满足设计保证率要求的可供水量、缺水时长和供水保证率。改进后的模型结合了MIKE BASIN和EXCEL 宏的优点,可大大方便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刘磊;仇昕昕;张敏;李乐来
    人民黄河. 2019, 1(12):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红碱淖湖区面积历经形成、扩张、稳定、萎缩4个阶段,受过度捕捞、旅游开发等因素影响,红碱淖水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分析了近年煤炭开采对红碱淖流域造成的环境影响,即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影响红碱淖地下水源补给;高矿化度矿井水排放影响红碱淖流域水质。全面梳理了红碱淖流域现有煤炭资源总体规划及开发态势,系统分析了煤炭资源开发对红碱淖流域水资源挤占和水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而给出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已不能支撑大规模煤炭开发及配套下游产业发展的结论,提出了开展区域战略环评,深化矿区规划环评,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推进战略与规划环评落地的建议。
  • 邢立文;崔宁博
    人民黄河. 2019, 1(12):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晋祠泉是太原市第二岩溶大泉,受太原市工农业生产大量开采岩溶水影响,该泉已于1994年4月断流。为了探索人类因素影响下的泉水水位变化趋势,采用前馈神经网络、动态递归神经网络、时延神经网络、非线性动态自回归神经网络、级联神经网络5种人工神经网络,结合14种训练算法构建晋祠泉水位预测模型,基于2013—2017年实测泉水位数据分析各种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可用来对晋祠泉水位进行准确预测,traincgb、trainrp、traincgf、traincgp等算法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应用LSTM深度学习模型预报未来10 a的降水量,进而计算出降水入渗补给量等,并结合动态递归神经网络预测晋祠泉域未来水位变化,结果测定2019年晋祠泉水位可以超过复流最低水位802.59 m。
  • 邢宝龙;宋文超
    人民黄河. 2019, 1(12):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清泥河生态修复重要节点双龙湖为模拟区域,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模型,选取重现期10 a的洪水过程线为上游流量入流边界,模拟了双龙湖在该过程下的流场情况。根据《清泥河水生态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以子陵吻虎鱼为评价对象,以流速与水深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双龙湖在洪水历时为0%、6%、12%、24%、48%时刻的水力生境适宜性,通过分析可知子陵吻虎鱼适宜流量为59.70 m3/s,在该流量下区域水力生境适应性程度最高。
  • 朱洪生;王继华;豆敬峰;朱瑞霞
    人民黄河. 2019, 1(1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强降水条件下豫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响应规律,利用豫北平原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和水质动态监测资料等,建立了豫北平原强降水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数值模型,对地下水位、水质动态响应和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强降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可分为基本平衡区、缓慢下降区、急剧下降区、缓慢上升区和急剧上升区5个水位变幅分区,受7—9月强降水影响,地下水位埋深明显减小;受强降水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和水化学组分均发生变化,地下水水质超标率减小;保持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和降水量不变,7—9月增加降水量30%,其他月份降水量减少30%情景下,10 a后,地下水位整体有所下降,出现一定面积的疏干,但深层地下水未疏干;濮阳、内黄县和留固镇典型漏斗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后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趋于稳定。
  • 工程勘测设计
  • 王俊;张世安;吴嫡捷;王二平;王万战
    人民黄河. 2019, 1(12):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避风港港池内的波流影响船舶安全等问题,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了避风港口门相对于码头的5种位置布局和三种口门宽度(20、40、60 m)工况下,港池外波高分别为1、2、4 m的规则波传入港池后波浪消减率及可能形成的环流危险区域,模拟结果表明:港池口门偏离码头角度最大时,港池内波浪消减率最大,是较适宜的口门位置;在此条件下,口门越窄,环流区越多,不利于船舶安全,限制了通航能力。研究发现口门宽度为40 m时,既能保证船舶进港率,又能保障港池安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进出港航线。
  • 段玲玲;邓华锋;支永艳;潘登
    人民黄河. 2019, 1(12):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土石坝,坝体和坝基的防渗效果直接关系大坝的安全。根据西南地区某土石坝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坝体采用沥青混凝土心墙防渗,深厚覆盖层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方案,重点对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深度进行了6种方案对比分析,确定防渗墙深度22 m时,大坝及坝基年渗流量和渗透比降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个工况的校核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以沥青混凝土心墙和防渗墙为主的防渗体系,有效降低了坝体内部浸润线高度,浸润线在沥青混凝土心墙处骤降,下游坝坡内部孔隙水压力较小,最大坝高处浸润线降至排水层,下游出逸点位于下游排水体中下部,沥青混凝土心墙和混凝土防渗墙的渗透比降均小于允许值80,坝体填筑材料和天然砂砾石层的渗透比降均在允许渗透比降范围内,坝体、坝基渗流稳定,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 王李平;陈翠霞;周雪梅
    人民黄河. 2019, 1(12):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受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持续冲刷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对引黄涵闸引水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受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变化影响,对部分涵闸进行改建十分必要。下游涵闸改建工程中闸址比选是工程设计的重点及关键,在研究黄河下游大河引水流量水位变化及影响的基础上,以位山闸为例,从地质、水流条件、引渠淤积情况、引渠清淤临时占地及生态环境影响、对原建筑物影响、对施工工期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论证,并确定闸址比选结果。
  • 伦冠海;皇甫泽华;尚俊伟;王东栋;历从实
    人民黄河. 2019, 1(12):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水头大型水库下泄水温对农业灌溉和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分析研究高水头水库的水温垂向分布规律及分层取水对放水温度的影响,可以为水库的设计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前坪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DELFT3D FLOW软件建立其库水温度计算模型,分析了高水头大型水库在分层取水与单层取水两种不同取水方式下的排水温度。该模型选取海洋温度模式,并收集周围气象站的多年平均资料作为背景数据;以水库丰、平、枯、特枯四个典型年份的水文资料为初值条件,上游天然水流入、下游取水出流为边界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层取水方案时,排水温度较为接近自然河水温度,可满足各种作物灌溉需求。
  • 贾敬立;张渊龙;杨玉庆;赵大闯;王绪;赵啟旸
    人民黄河. 2019, 1(12):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规范中无机结合料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过宽,对设计者的指导意义较弱。本文采用N法、I法和K法对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级配进行研究,然后利用贝雷法CA、FAc、FAf三参数进行级配优化,结合混合料在击实和现场压实过程中的压碎情况,对理论级配范围进行修正,得到了工程上适用的级配范围。在黄河堤顶道路郑州段旧路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的沥青路面进行了实体验证,在工程级配范围内设计了粗、中、细3组级配,经室内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弯拉强度、刚度、干缩和温缩等路用性能验证,得到最佳配比为中级配,即10~30 mm碎石、石屑、铣刨料比例为20%、6%、74%,水泥剂量为4.5%,最佳含水率为6.5%。考虑到就地冷再生路拌法施工的实际情况,现场将水泥剂量增加1%,即采用5.5%,最佳含水率为8.2%,最大干密度为2.169 g/cm3,经试验段检测各项指标均较好地满足规范要求。
  • 工程建设管理
  • 曹会彬;张帅;马慧敏;刘吉永
    人民黄河. 2019, 1(12):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大型输水渠道需在保证通水的情况下对过水断面边坡进行水中修复,包括边坡处理层修复、衬砌面板修复以及一级马道路面结构层修复等。对过水断面边坡水中修复措施以及渠道通水情况下进行水中边坡修复的其他辅助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现场试验,解决了渠道输水状态水力力学条件下水下围挡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整套水下边坡修复设计方案。实践证明水下围挡方案设计、排水方案设计、水下坡体修复方案设计以及修复期间渠道运行要求方案设计均合理可行,对同类水利工程水下修复有一定指导意义。
  • 陈晓东;陈居乾
    人民黄河. 2019, 1(12):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7号隧洞中下游两段总长78.65 m、埋深135.0~206.0 m洞段穿越新近系含水疏松粉(细)砂极软岩地层,采用“洞内水平冻结法”掘进。为掌握深埋地层冻结设计与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践,对极软岩工程地质特性,以及“水平冻结法”设计、温度场、制冷系统与施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冻结壁厚不小于2.0 m,均温-10 ℃,冻结孔35~40 d交圈,积极冻结时间40~50 d,循环盐水温度-28 ℃。圆形断面双圈发散布设冻结孔,类马蹄形断面洞段三循环冻结,掌子面及后方加强2个冻结孔布孔断面,掌子面双圈孔,内圈类马蹄形水平布孔,外圈及单圈加强断面发散布孔,圆形开孔,前方远端类马蹄形,总孔数229个,冻结管总长5.02 km。“水平冻结法”掘进全面成功,安全通过极软岩地层,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与创新,填补了国内200.0 m以上深埋隧洞(隧道与巷道)洞内“水平冻结”工法技术的空白,开创了国内深埋水工隧洞“冻结法”施工技术的先导开端,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冻结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全面跃上新台阶。
  • 吴浓娣;王建平;夏朋;杨研
    人民黄河. 2019, 1(12):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中国水利“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风险。通过总结“一带一路”水利“走出去”的总体情况,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水利“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做好风险监控和防范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政策沟通、建立海外项目风险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强化对企业海外行为的要求与引导;企业层面,应加强风险监控、精通并自觉遵守国际法律规范、规范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以及充分尊重当地社会文化。
  • 王志强;李国超;魏杰;毛宗杰;杨风威;娄国川
    人民黄河. 2019, 1(12):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护盾TBM管片衬砌条件下接触与固结灌浆施工存在工序转换时差,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双护盾TBM灌浆施工,开展接触、固结灌浆分开与同孔一次施工试验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接触、固结灌浆同孔一次施工,各次序孔固结灌浆单位长度注灰量递减规律明显,递减率高达69.8%,其灌浆水泥单耗递减情况明显,符合分序加密的灌浆规律,施工质量均能满足规范要求。该施工工艺能有效解决接触、固结灌浆分开施工时长达170 h的施工耗时时差,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 李娜;汪自力;赵寿刚;高玉琴;常芳芳;康延铭
    人民黄河. 2019, 1(12):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穿堤建筑物与堤防土石结合部接触冲刷渗透破坏情况,利用自行设计的接触冲刷试验装置,实现了土石结合部接触冲刷渗透破坏的室内模拟。通过对接触面存在裂隙的土样开展相关试验,揭示了接触冲刷渗透破坏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了土体性质、裂隙宽度及水力比降等因素对接触冲刷破坏时间及冲刷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粒含量较大的土体抗冲刷能力较强;土体性质的影响随着裂隙宽度的增加及水力比降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冲刷量随裂隙宽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裂隙宽度大于2.7 mm时,各黏粒含量土体试样的冲刷破坏时间及冲刷量较为接近,开度不再具有明显作用。
  • 于晓龙;徐洪增
    人民黄河. 2019, 1(12):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现状,结合物联网提出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智慧检测顶层设计内容以及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统一问题,阐述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智慧检测总体结构,质量检测管理系统建设目标、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技术路线等,分析了智慧检测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影响,包括管理特征和管理体制的转变,重点是管理职能转变为以流程管理为主、职能管理为辅。智慧检测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 曹会彬;冯瑞军;张文峰;申黎平
    人民黄河. 2019, 1(12):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水北调总干渠渠坡不停水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在水下修复中的优缺点,结合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岸坡工程损害情况及修复设计方案,通过现场生产性试验,实现模袋混凝土辅助浇筑大体积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和钢梁辅助浇筑薄壁结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目标,总结了两种浇筑方案的优缺点,确定了施工相对简单、浇筑效率更高的工字钢桁架梁辅助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方案,更适用于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岸坡水下回填修复。
  • 张志伟;刘玉忠;王圣文;何奇峰;冯克义;杨进新
    人民黄河. 2019, 1(12):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支线工程实际情况,对大口径、长距离输水管道可用管材进行比选,指出:输水工程管道管材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规模、重要性、水质状况、系统布置、管道口径、工作压力、管道埋深、地形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工程的工期要求以及管道生产和运输条件,结合运行维护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应尽可能选择技术成熟,抗腐蚀性及耐久性能强的管材。根据工程特点及特殊性,结合工期、技术可行及经济指标综合考虑后选择1-DN2400mmK10级球墨铸铁管作为大兴支线工程的管材。
  • 灌溉排水
  • 张守军
    人民黄河. 2019, 1(12):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作物系数的影响,选择宁夏彭阳县红河镇玉米为研究对象,借助试坑模拟对比试验,通过试坑旁的马氏瓶控制地下水位,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率、产量、地下水补给量和作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为0.9 m时地下水补给量最大为83.5 mm,地下水埋深为1.2 m时地下水补给量最小为54.7 mm。
  • 张春岚;任凤仪;邹邵楠;张一为
    人民黄河. 2019, 1(12):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用水在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全省都占有较大比重,农业灌溉的耗水机理与水平衡关系,往往只是根据经验做粗略的估计,准确性低,造成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弄清农田水分各分项消耗量,通过VSMB模型对景电灌区、洮惠渠灌区以及泾河南干渠灌区的不同作物进行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对3个灌区均有很好的适应性,对各水分消耗分量模拟精度较高,为甘肃省引黄灌区耗水系数分析、定量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水利信息化
  • 王国强;于晋轲
    人民黄河. 2019, 1(12):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无人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实景三维建模、影像识别等新兴技术,融合多学科技术和数学模型,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建设云平台在服务类型、开放性、扩展性和运营成本方面的优势,将计算机科学、水利信息化、摄影测量与遥感等先进手段引入到移民监督评估工作当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一作业模式,使移民监督评估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便捷。从实际的生产需求出发,提出将测绘遥感技术应用于移民监督评估,实现工程建设征地移民中库底清理、安置点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等过程的实时监管,为移民监督评估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