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张金良;刘继祥;罗秋实;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18, 1(8):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二维水沙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研究黄河下游水沙运行机制。黄河下游宽河段以艾山为卡口形成平原水库,当发生漫滩洪水时,水流进入滩区,泥沙大量落淤,而后清水退入主槽,既减轻主槽淤积甚至产生“淤滩刷槽”效果,又减少了艾山以下窄河段的洪峰流量和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滩区人类活动和来水来沙等因素影响,现状河道存在漫滩水流顶冲堤防、顺堤行洪以及滩槽水沙交换不畅等问题,中小洪水期间河道淤积的泥沙90%以上分布在主槽和嫩滩,即使大洪水期间滩区构筑物影响减弱,仍有约50%淤积量分布在嫩滩;滩区防护堤方案缩窄了河道,客观上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30%,但是加大了大洪水期间嫩滩淤积量;生态治理方案实施“高滩”淤筑和“二滩”再造,消除了“二级悬河”和滩槽横向倒比降,实现了洪水自然漫滩,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0%~50%,嫩滩淤积减少幅度更大,有利于遏制“二级悬河”形成。
  • 张原锋;王平
    人民黄河. 2018, 1(8):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三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当流量逐渐增大时,床面形态逐渐由沙垄向过渡、动平整方向发展。天然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主要表现为沙垄,床面形态的波长与波高之比平均为550;当流量大于2 000 m3/s时,床面形态主要为动平整。在持续冲刷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双尺度沙垄,即波高为0.2~1.2 m的小尺度沙垄叠加在波高为2~3 m的大尺度沙垄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上。
  • 张小苗;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顾朝军
    人民黄河. 2018, 1(8):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流量能更细致地刻画和表征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其变化特征对流域生态治理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频率分布定义了极端日流量及其计算方法,并以延河甘谷驿水文站1953—2010年实测逐日流量为基础数据,选取日流量大于或等于第95百分位的日流量的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作为极大日流量指标,小于或等于第5百分位的日流量的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作为极小日流量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计距平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60 a来延河极端日流量的趋势性、阶段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河极大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在季节变化中,极大日流量主要发生在汛期,占全年的93.03%,且代际间变化稳定,而极小日流量的发生集中在12月—次年2月和5—7月,其中5—7月占全年的45.2%,且12月—次年2月的代际间波动较5—7月的大;极大日流量发生天数的突变年份为1971年、1996年,其平均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1年、1986年、1996年,且较极大日流量发生天数的变化大,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开始减小的突变年份较极大日流量突变年份稍有延迟,且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较其平均流量不稳定,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的突变年份为1976年、1991年,其平均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6年;极大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均存在5、15、30 a的周期,且以30 a为第一主周期,各指标近年来均呈减小趋势。
  • 夏修杰;郑军;万强
    人民黄河. 2018, 1(8):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晰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泥沙重金属污染状况,沿河道采集15个深层淤积泥沙样本,对样本中的Pb、Cu、Cd、Hg、Zn、Ni、Cr 共7种重金属和As的含量进行了检测,选择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整体上属于重金属无污染区,在禹门口附近的HY68断面存在明显的Cr污染和Ni污染,在花园口断面存在Hg污染。
  • 王万战;吴嫡捷
    人民黄河. 2018, 1(8):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小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地形高程测量误差,利用渤海潮汐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大范围加密地形测量资料等,首先研究了三角洲岸边有、无潮滩对测验断面沿程水位及海底高程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验潮站位于有、无潮滩的岸边时,岸边与断面测点同步水位都具有越向深水区差值越大的特点,但是当验潮站位于有潮滩的沟道时,潮滩附近出现陡坎式水面线,岸边与断面测点同步水位差值还会在浅水区出现极大值,岸边与测点同步水位差值最大为1.3 m。基于水位引用造成的断面高程平均误差最小化原则,给出了渤海湾、莱州湾地形测量典型断面最佳测量时段:渤海湾有潮滩的断面最佳测验时段是高潮前、大潮后的低潮前,无潮滩的断面测量则是低低潮前、后和高低潮前、后;莱州湾无潮滩断面最佳测验时段是低低潮与其前、后高高潮之间,有潮滩的断面则是低高潮前、后和高高潮前。最佳测量时段长占一个潮周期的25%~50%,这些时间断面测量平均误差较小,为0.04~0.12 m。
  • 梁贵生;谢永勇;吴小爽;梁恒
    人民黄河. 2018, 1(8):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青铜峡黄河铁桥加固维护工程在不同频率下的设计洪峰流量及设计洪水位,分析了工程完工后的壅水高度及长度。结果表明:百年一遇洪水时桥位处的壅水高度为 0.38 m,壅水长度为1 520 m,会对青铜峡水文站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测验以及水文测验安全等产生一定影响。为尽可能降低今后对水文监测的影响,需开展相关比测试验工作。同时,为消除或减轻工程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 防洪治河
  • 王开荣;杜小康;郑珊;韩沙沙
    人民黄河. 2018, 1(8): 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论述了“河口”与“流路”的定义,构建了黄河河口及其流路的系统构成框架,全面阐述了“河口稳定”与“流路稳定”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含义,并就“河口稳定”与“流路稳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最后概括总结了河口系统与流路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
  • 郜国明;李书霞;郭晓明;邓宇
    人民黄河. 2018, 1(8):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绘制洪水风险图是实施洪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黄河下游防洪形势最为复杂的濮阳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21FM模型,模拟分析该河段的三处堤防分别出现溃决后溃堤洪水在防洪保护区内的演进过程,绘制三处溃口的最大淹没水深分布图,并通过糙率敏感性分析说明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相关成果可为防汛指挥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洪减灾措施提供科技支撑,建模方法也可为模拟该河段的其他溃口提供参考。
  • 冯普林;李茜;雷波;张琳琳
    人民黄河. 2018, 1(8):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道淤沙和工业废渣制造河道抢险用大体积生态块石用于替代天然石材,减少开山采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且具有成本低、尺度大、稳定性好等特点,是河道抢险用天然石料可靠有效的替代材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利用河道泥砂制造人工备防石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利用当地原材料配合专用激发剂,通过大量室内压实试块的强度检测来优化材料配方,并根据抢险要求设计块石模具,利用现有挤压成型机械研制块石成型机械,建成大体积生态块石生产线,并试生产大体积生态块石2 000余m3。
  • 潘明强;王俊昀
    人民黄河. 2018, 1(8):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论证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宽度,通过分析黄河下游地质资料, 发现下游堤防渗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堤身土料黏粒含量少、土质不均匀,以及堤脚低洼,坑塘多,堤基存在浅层透水砂层。考虑到黄河下游堤防质量参差不齐,出险原因各异,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放淤固堤宽度:一是对黄河下游堤防历史险情进行统计分析,黄河下游发生渗水、管涌等渗透破坏的情形,85%分布在距堤脚50 m以内,14%分布在距堤脚50~100 m范围内;二是借鉴国内外放淤固堤宽度的研究成果,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宽度应超过100 m;三是依据地质勘察成果,开展堤防渗流稳定计算,验证放淤固堤宽度80~100 m的效果。最终得出黄河下游较为科学的放淤固堤宽度为80~100 m。
  • 董栋;冯娟;邢仁君
    人民黄河. 2018, 1(8):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变“巡查靠人眼、决策靠电话”的防汛工作现状,焦作黄河河务局利用“互联网+”理念开展了便携式应急视频会商系统的研发。应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可实现黄河防洪工程现场与各级指挥中心的视频会商功能,具备信息采集转发能力,可以迅速在抢险现场设立信息化指挥中心,提高决策会商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决策指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 水资源
  • 龚晓凌;王现国;杨国华;吕小凡;高晓
    人民黄河. 2018, 1(8):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渑池盆地岩溶含水系统的平面边界和垂向边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均衡法对岩溶含水系统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现状条件下为负均衡,地下水位年均降幅为1.79 m;丰水年为正均衡,地下水位升幅为0.01 m;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为负均衡,地下水位降幅分别为4.60、16.89 m。②该地区多孔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表明,水位表现为持续下降,1984—2008年水位下降40~140 m,多孔平均水位年降幅为5.68 m,均衡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③岩溶地下水现状条件下的补给量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约占74.0%,岩溶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为水源地开采,约占97.5%。
  • 马春玲苏琼陈曙光
    人民黄河. 2018, 1(8):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濮清南蓄灌区过去长期采用井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引黄蓄灌补源工程实施方案的提出为优化蓄灌区灌溉方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系统分析了濮清南引黄蓄灌区三期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维护工程长期运行的综合措施与水资源调配模式,利用渠系网络、坑塘库容,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多源互补的灌溉补源网络体系,保障了引黄水源的稳定供给,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提高了农民引黄灌溉的积极性。运用跟踪调查、资料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引黄蓄灌补源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蓄灌区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灌溉成本持续降低、地下水源得到有效补给、农民生活饮水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引黄补源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孙彦;杨侃;刘建林;钟金华;邱光树;谷桂华;姜敏王新奎;梁永静
    人民黄河. 2018, 1(8):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强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针对目前再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单一、权重计算不合理的问题,基于再生水循环过程建立再生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AHP法确定基础权重和 TOPSIS法选择最优常权方案,再利用变权理论建立权重随评价指标取值改变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丽江市的各项实测指标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市的再生水水质综合评价等级为良,评价结果与丽江市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评价模型可行。
  • 周涛;董增川;武婕;林梦然
    人民黄河. 2018, 1(8):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湿周法、Tennant法、频率曲线法等生态需水计算方法,计算汾河的生态基流量,综合考虑河道下渗、植被需水等因素,提出合理的汾河上中游的生态需水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汾河水库与汾河二库联合调度模型,制定合理的、考虑生态的水库调度规则。考虑近年来引黄水量增加,运用遗传算法对调度线进行优化,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贾伍慧;尹立河;张俊;王晓勇;徐丹丹;张燕
    人民黄河. 2018, 1(8):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蒸散发量(ETG)是地下水重要的源汇项之一,利用地下水位昼夜波动估算ETG具有数据获取简单、成本低、不确定参数较少等优势,其中Loheide方法精确度最高,且能够计算小时尺度的ETG。以毛乌素沙地实测地下水位为基础,改进了Loheide方法计算地下水蒸散发过程中水位恢复速率的计算方法,估算了小时尺度的ETG,并分析了植被生长季节ETG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前日20:00至05:00估算水位恢复速率可以获取精确度高的ETG;利用改进的Loheide方法估算的研究区2012年6—9月平均每日ETG分别为3.92、3.62、4.15、2.95 mm/d,该估算结果与ET0相关性较好,精确度较高;植物生长季ETG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温、净辐射、植被蒸腾和土壤含水率等。
  • 陈照方;闫新;李浩淼;兰翔
    人民黄河. 2018, 1(8): 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口村水库泄水建筑物泄洪洞和溢洪道采用挑流消能,挑射的水流具有强大的冲刷作用,在建筑物下游出口河床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冲刷坑,为了保护泄洪出口区域安全与坝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确保下游建筑物安全,对泄洪建筑物出口河道进行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水力计算及模型试验得出了泄洪出口挑流冲刷的影响范围,通过设置河心滩进行导流分流,降低河道流速,并增设不同位置的跌水坎形成消力塘和水垫;河心滩、防冲墙、跌水坎紧邻泄洪出口区布置,保护了相邻建筑物的安全;结合下游河道自然形态和周边环境,创造高滩、沙洲、岛屿等多种类型物理生境。
  • 刘云翔;吴浩
    人民黄河. 2018, 1(8):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湖泊水华预警模型中的数据具有噪声较复杂和非线性的特点,而传统预警方法难以解决稳健性差和过度拟合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分类算法——随机森林,根据叶绿素a的浓度判断水华是否发生,选取水温(T)、pH值、氮磷比(TN∶TP)、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作为影响因子,构建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稳健性较好、泛化性能强、实用性强的水华预警模型。选取太湖西半湖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达到91.67%,泛化误差小,能够有效进行短期预测;在水华发生的各个影响因子中,总磷和总氮是相对重要的影响因子。
  • 沈晓梅;姜明栋
    人民黄河. 2018, 1(8): 7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长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制定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河长制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DPSIRM模型,结合河长制推行的目标要求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和管理6类指标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功能的整体情况,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采取应对措施。
  • 韩宇平;张冬青;刘中培
    人民黄河. 2018, 1(8): 8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民胜利渠灌区丰、枯水期各22组水样,运用Q型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丰、枯水期地下水空间分带性明显,可划分为Ⅰ、Ⅱ两个区域,Ⅰ区主要分布于古黄河滩地及其以东地区,Ⅱ区主要分布于古黄河背河洼地及其以西地区;Ⅰ区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地质条件影响;Ⅱ区阴离子以SO2-4为主,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大,水化学特征除受地质条件影响外,受水环境酸碱状况及人为污染影响较大。
  • 水土保持
  • 郭灵辉;高江波;王天平;张博;李琛
    人民黄河. 2018, 1(8):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豫北太行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样地调查、室内试验以及K-W秩和检验等方法,分层探讨太行山典型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异同。结果表明:侧柏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与有效拦蓄量均较大,分别为37.01、19.47 t/hm2;栓皮栎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与有效拦蓄量最小,但浸水初期持水速率较大;枯落物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油松林>侧柏林>栓皮栎林,但有效拦蓄量大小顺序则为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其中半分解层起主导性作用;土壤层持水能力较高,是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侧柏林,土壤最大持水量与土壤有效持水量分别为515.22、110.67 t/hm2。
  • 李育鸿
    人民黄河. 2018, 1(8):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环刀法对红土泻溜侵蚀坡面0~50 cm深度和坡积物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贮水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0~50 cm深度范围内,红土泻溜坡面土壤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层深度与土壤含水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②0~100 cm深度范围内,红土泻溜坡积物的容重和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无明显的层次变化趋势,与红土泻溜坡面相比,泻溜坡积物土体紧实度和容重显著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减小,毛管孔隙度增大,而总孔隙度变化不大;③与同一深度(0~50 cm)的红土泻溜坡面相比,红土泻溜坡积物滞留贮水量减小了77.94%,吸持贮水量增大了28.74%,而饱和贮水量差异不大(仅增大8.28%)。
  • 工程勘测设计
  • 万伟锋;李清波;曾峰;蔡金龙
    人民黄河. 2018, 1(8): 9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水试验是一种快速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野外试验方法。与传统的钻孔压水试验和抽水试验相比,微水试验更经济、便捷,而且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岩土体渗透参数野外测定的需要。回顾了微水试验理论模型60多年的研究历史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认为微水试验在国内长期以来未能在实际勘察中取得广泛应用,除了数据处理繁琐和受仪器设备精度的制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同时对其可靠性和适用性存在不同认识。随着微水试验理论模型与试验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试验规程规范的出台,微水试验方法将成为岩土体渗透性勘察中的普遍方法之一。
  • 高景泉;沈坚;涂志斌
    人民黄河. 2018, 1(8): 105-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推法是随机作用下结构设计荷载效应估计的有效方法,在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广泛,但在滨海相河口构筑物设计中的应用并不常见。将外推法用于某滨海相河口的大型沉井基础基底剪力设计荷载效应估计,短期荷载效应统计样本来源于大量数值模拟,分布函数根据W3P拟合,风速和波高的联合分布模型采用Gaussian Copula构建。将基于外推法的设计荷载效应与基于条件极值法的计算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前者大于后者,该方法可以为大型沉井基础结构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 程志良;杨斌;刘礼华;付明伟
    人民黄河. 2018, 1(8):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大型液压启闭机油缸摇摆架进行计算分析,考虑摇摆架空间效应、油缸铰轴与摇摆架轴孔壁曲面分布传载、摇摆架铰轴与固定支座圆孔曲面滑动接触,分别研究了这3个因素对摇摆架应力与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3个因素对摇摆架的应力和变形有一定影响,现行《水电水利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中的简化计算存在不足。结合固体力学基础理论定量给出了油缸铰轴孔的压力分布规律及油缸摇摆架整体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具体算例,为后续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 黄膺翰李占松
    人民黄河. 2018, 1(8): 113-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河道水面曲线的求解计算量大,计算过程冗长。为减小计算量,缩短计算时间,将割线法和线性插值法与二分法相结合,推导出能使计算快速收敛的优化二分法。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将该方法与传统二分法、改进二分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二分法在计算次数和计算时间上均有明显优势,大大减少了程序的计算次数,缩短了计算时间。
  • 李渤;辛全才
    人民黄河. 2018, 1(8): 1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库水压缩性对坝体动力特性的影响,以某重力坝为例,建立4种不同库水作用有限元模型。对比传统的附加质量模型、折半修减的附加质量模型和忽略库水压缩性模型得到的坝体自振频率、坝体关键部位峰值应力与位移及坝面的动水压力分布,表明:附加质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水体的作用,导致坝体的基频降幅最大,增大了坝踵部位的峰值应力,对坝体中上部的动水压力有明显的放大现象,但对坝顶位移有一定的削弱;可压缩库水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库水与坝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计算中不应忽略库水的可压缩性影响。
  • 唐尧;张根广;程烨
    人民黄河. 2018, 1(8):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垫塘底板作为下游河床的防护结构,承受着高速水流的持续冲击,脉动压力是引起其冲刷破坏的主要因素。基于FLOW-3D软件,采用RNGk-ε紊流模型和VOF法对某高拱坝水垫塘底板脉动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动水压力的时均值、脉动压强系数、概率密度分布和功率谱密度。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验证表明,模拟计算值与物理模型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应用于脉动压力研究。
  • 谭剑波;王正中;甘雪峰;何自立
    人民黄河. 2018, 1(8):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掌握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潜力,优化改造后机组运行组合,采用有径流资料的水力发电要素关联性函数,联合发电量反算引用流量,对峡口水电站水能进行详细复核,并确定与工程相匹配的装机容量和机型。设计应用表明,通过山岔河鹦鸽站径流资料及电站多年运行发电量统计数据的核算与反算,可获得能真实反映电站水能指标的准确数据,确保增效扩容改造设计方案具有较高技术可行性和经济优越性。通过合理改造,峡口水电站水能利用率及转换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弃水量减小,运行能耗降低,在增效扩容的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 工程建设管理
  • 高远;张根广;吴彰松;李林林;杨耀天
    人民黄河. 2018, 1(8): 127-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平底突扩水跃形成机制,认为突扩断面回流区平均水深取决于突扩断面上游渠道的能量水头及断面突扩比等。假定突扩断面回流区平均水深等于突扩断面上游渠道能量水头乘以修正系数,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修正系数与上游渠道弗劳德数以及断面突扩比的关系式,并将突扩断面回流区平均水深代入平底突扩水跃共轭水深一般方程,得到了跃后水深计算公式。经实测资料验证,本文跃后水深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误差较小。
  • 胡良明;贾欣;张长辉;高丹盈
    人民黄河. 2018, 1(8): 13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5种配合比制作21组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进行定侧压三轴试验,实测三轴受压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不同因素对塑性混凝土三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水平较低时,水胶比、砂率、黏土用量及膨润土用量对塑性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影响不大,塑性混凝土的应变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应力水平较高时,在应力相同的情况下,水胶比、黏土用量、膨润土用量的增大导致塑性混凝土应变逐渐增大,砂率的增大导致塑性混凝土应变逐渐减小;当应变相同时,塑性混凝土应力水平随着砂率、水泥用量、围压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水胶比、黏土用量及膨润土用量的增大而降低。
  • 张珏;郝鹏;万芳;孙晓懿
    人民黄河. 2018, 1(8): 137-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谷洞水电站经过长时间运行设备老化问题突出、发电效率低下、水能利用率低,为了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南谷洞电站增效扩容方案进行评价,将定性的因素集进行定量评价,以多年平均发电量、多年平均弃水量、经济效益、工程投资、水资源利用率为因素集,为了避免决策者个人主观臆断造成的决策偏差,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得到最优改造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南谷洞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由1 600 kW增加到2 800 kW时,综合评价指标最高,为最优增效扩容方案。
  • 田竞;杜春雪;王江锋;侯庆雷;郭林芳
    人民黄河. 2018, 1(8): 141-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不同动强度影响因素的动荷载作用下黄河冲洪积粉质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发展规律,模拟了一定振动频率的循环荷载的动三轴试验。试验选用郑州市东北部分布广泛的粉土,分析了动应力幅值、循环振动次数、固结围压、固结比等对粉土动力特性的影响,从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研究了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饱和粉土的动应力—动应变的发展与土样的动强度影响因素有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因动荷载与围压比值的不同,试样呈现出三种形态;随动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在同等动应力幅值作用下,试样抵抗外力引起变形的能力越来越差,其弹性模量随振动次数增加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
  • 姜伟男;王福刚;董维红
    人民黄河. 2018, 1(8): 145-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渗透系数是计算含水层出水量、水库渗透量,以及溶质迁移规律研究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为探究地下水盐度变化大地区渗透系数的盐度效应,以粗、中、细3种典型砂介质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盐度的NaCl溶液,采用室内常水头试验,定量分析了盐度变化对砂介质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下水盐度小于10 g/L时,盐度变化不会引起砂介质渗透系数明显改变;盐度大于10 g/L时,渗透系数随着盐度的增大而减小。②盐度变化引起地下水运动黏度变化是砂介质渗透系数产生盐度效应的原因。③对于不同粒径的砂介质,粗砂介质渗透系数的盐度效应最明显,中砂次之,细砂最小。
  • 黄梦婧;杨海浪
    人民黄河. 2018, 1(8): 149-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监控过程中,大坝变形的实测值是一个非线性且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支持向量机(SVM)适用于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问题,在SVM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大坝变形监控模型,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问题的优势,对SVM模型的残差进行处理,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中的核函数。实例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可靠,且精度较SVM模型有所提高。
  • 灌溉排水
  • 刘锦洋;贾生海;梁仲锷
    人民黄河. 2018, 1(8): 152-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膜下滴灌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处理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指标、果实品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滴灌调亏处理下,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且各生育期水分亏缺对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薯块膨大期(T2)>淀粉积累期(T3)>薯块形成期(T1);薯块形成期适度亏水,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果实总糖、蛋白质、氨基酸、Vc和淀粉含量,同时有效降低有机酸含量,改善果实品质。相较于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CK,T1处理产量略有降低(降低7.16%),但是能够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35%)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18%),因此薯块形成期是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马铃薯进行亏缺灌溉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