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张金良;刘继祥;万占伟;鲁俊
    人民黄河. 2018, 1(7):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一级悬河”“二级悬河”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宽河固堤、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治理思路,认为泥沙处理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所在,下游滩区仍需长期发挥滞洪、沉沙作用,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方案将会加剧“二级悬河”的不利态势,不利于黄河长治久安。为实现滩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保障黄河下游长期防洪安全,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生态空间,推动滩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在充分吸纳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经论证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新思路,即对滩区进行功能区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农业区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区等,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手段,将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和“嫩滩”,各类滩地设定不同的设防标准。
  • 侯素珍;李婷;郭彦;王平
    人民黄河. 2018, 1(7):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西柳沟泥沙来源及沿程输移情况,在西柳沟干流河床取样并进行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河床组成沿程可分为3段,从上游向下游分别为丘陵区、沙漠区和平原区,相应中值粒径从大向小过渡,其中丘陵区粒径从大到小衰减迅速,经过沙漠区继续细化,到冲积平原区趋于稳定,中值粒径从上游的2 mm以上变化到下游的平均0.157 mm;从不同河段的粒径组成看,粒径大于0.5 mm的泥沙在丘陵区占70%以上,到平原区基本消失;沙漠区河床处于过渡带,粒径变化较大;平原区河床中0.1~0.25 mm的泥沙约占62%,0.1 mm以下的泥沙含量显著增大;洪水携带的泥沙沿程分选细化,大砾石主要落淤在上游丘陵区,部分经过沙漠区进一步调整,到下游平原区河床组成受沙漠沙影响较大。
  • 时芳欣;王志慧;齐亮;马明卫;陈融旭
    人民黄河. 2018, 1(7):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绥德“7·26”暴雨历时短、强度高、雨滴大,洪水形成时间短、洪峰高、含沙量大。运用P-Ⅲ型概率分布函数、GEV概率分布函数和Gumbel概率分布函数对大理河绥德站过去58 a的降水数据进行拟合,发现3种概率分布函数均通过K-S检验和A-D检验,其中GEV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效果相对最优,Gumbel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效果最差。采用这3种函数对“7·26”暴雨的重现期进行了计算,出于防洪考虑以及从本次暴雨造成的灾情损失来看,本次暴雨重现期应为GEV概率分布函数估计的约200 a一遇。
  • 郜国明;马子普;李书霞;邓宇
    人民黄河. 2018, 1(7):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盖下的缓慢水流流动可近似为两平行斜板间的层流流动,这为求解冰下层流的垂线流速分布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明渠层流及冰下层流的垂线流速分布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的垂线流速分布均可用统一形式的抛物线型公式表示。其中,明渠层流的垂线流速分布可完全确定,冰下层流的垂线流速分布则会因水流纵向压强梯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冰下层流同一水深处的流速、垂线平均流速、最大流速、单宽流量、流速梯度的最大值均小于明渠层流对应值。结果表明,冰盖通过影响垂线流速分布来影响过水断面的流量,造成流量及输水效率大幅降低,为保证冬季输水渠道的输水效率,应尽力避免冰盖的不利影响。
  • 刘思海;侍克斌;张宏科;邢坤
    人民黄河. 2018, 1(7):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渭干河上游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原因、减少水库淤积,对入库泥沙年际、年内的变化特点和粒径的沿程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水库泥沙淤积严重的原因主要为:①入库水沙总量逐年增加;②水库现有排沙洞不利于干流泥沙排出;③水库运行方式不利于泥沙出库;④拦门沙坎的形成导致冲沙水量不足。水库排沙对策:①综合利用机械挖泥疏浚方案、导沙入河方案解决现有拦门沙坎及近坝段泥沙淤积问题;②采取在水库上游增建淤地坝以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多种措施减少入库泥沙总量;③在干流木扎提河上游新建水库进行水沙联合调度。
  • 刘斯文;刘海隆;王玲
    人民黄河. 2018, 1(7):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分析内陆河干旱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和流域水文循环二者的响应关系,选择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设置了多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情景,并通过SWAT模型对流域地表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校准期模型的相对误差、纳什效率系数、线性拟合系数分别为-20.13%、0.78、0.82,验证期分别为-18.94%、0.81、0.85,均达到了建立模型所需的标准,模拟结果可信。假定气候条件不变,设定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①当流域草地及林地退化为裸地或人工表面时,开都河流域月均流量变化最大,且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其中6月流量增大39.55%, 10月减小55.35%;②当流域林地退化为草地时,流域月均流量整体变化不大,其中4月增加最多,增加1.46%,12月流量减小最多,减小1.05%;③当流域裸地及人工表面逐步恢复为草地与林地时,流域月均流量大多减小,其中2月减小最多,为8.00%,10月流量增大最多,为1.01%。
  • 防洪治河
  • 张燕青;李振山;程舒鹏;薛安;赵志杰;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18, 1(7):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借助ArcGIS软件提取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中心线作为坐标横轴,垂直于中心线的水平方向为坐标纵轴,并以小浪底水库出库闸为坐标原点,建立了黄河下游空间位置相对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堤防、险工和控导工程等典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大堤堤距变化以艾山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小浪底水库—艾山)平均堤距为7.46 km,堤距变化存在内包线;下段(艾山—入海口)平均堤距为2.70 km,存在次一级的窄堤距点(曹家圈0.55 km和利津0.67 km)。险工数量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双峰分布的特点,控导工程数量则为单峰分布;在整个黄河下游沿河方向上平均每千米分布0.27个控导(险工)工程,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单弯型、双弯型、多弯型和直线型四类,弯曲度均分布在0.3~1.0之间;控导工程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67%,险工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56%。
  • 原文林;高倩雨;张晓蕾;郝鹏
    人民黄河. 2018, 1(7):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参数众多,部分取值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此,应用敏感性分析理论,建立基于Morris-Sobol的临界雨量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二层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修正的Morris筛选法对参数进行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结果为基础,选取中等灵敏度以上参数作为定量分析的参数,再通过Sobol指数法对选取参数进行定量敏感性分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分层递进,分析计算各参数对临界雨量的影响程度。以河南省安阳县都里乡都里前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临界雨量计算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大1 h点雨量均值1的敏感性最大,说明在临界雨量计算中,短历时暴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不论是利用设计暴雨还是实测降雨进行临界雨量计算,均应注意短历时暴雨的资料精度。
  • 郭良;王雅莉;李青;翟晓燕;张晓蕾;刘荣华
    人民黄河. 2018, 1(7):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警指标是山洪灾害预警的依据,准确、有效的预警指标是山洪灾害预警的必然要求。在总结国内外预警指标确定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场次累计雨量和雨强,提出了复合预警指标法,阐述了确定复合预警指标的原理及方法,并以山西省北张店小流域为例对复合预警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多个降雨特征值的复合预警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引发山洪灾害的降雨条件。复合预警指标是由雨强、前期影响雨量和场次累计雨量计算得到的,其计算方法简便、所需资料少、预警过程简单,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山洪灾害预警中推广应用。
  • 水资源
  • 俞祎波;董增川;刘淼;陆小明;朱斌
    人民黄河. 2018, 1(7):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区域水资源承载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需明确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规模的阈值。通过辨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内涵,进一步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以2015年为典型年,计算水资源配置后南京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水资源承载度计算结果,分析南京市水资源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水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缓解了水资源承载压力。
  • 王彤;张凯;杨军;刘瑞;张浩祥;周晓;涂杰
    人民黄河. 2018, 1(7):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传统GM(1,1)模型在中长期预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较大偏差问题,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拓宽其应用范围,结合全信息变权弱化缓冲算子、全信息加权平均法、Newton-Cotes公式和三次牛顿插值公式,从原始数据变换、背景值重构、初始条件优化3个方面对传统GM(1,1)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重构背景值双变权GM(1,1)中长期预测模型。用西安市年供水量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精度检验等级为一级,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可用于西安市年供水量的预测。
  • 苗正伟;徐利岗;路梅
    人民黄河. 2018, 1(7): 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尺度的干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61—2016年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干旱评价指标、气候倾向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近56 a来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京津冀地区呈干旱减轻趋势;从季节变化看,除夏季具干旱化趋势外,春、秋、冬季均呈湿润化趋势,秋季湿润化显著;干旱范围呈全域性,干旱强度以轻旱和中旱为主;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地区总体表现出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化的趋势;根据载荷向量的空间异常分布,京津冀地区可分为北部中区(Ⅰ区)、北部东区(Ⅱ区)、北部西区(Ⅲ区)和南部区(Ⅳ区),其中Ⅰ、Ⅱ区干旱加剧,Ⅲ、Ⅳ区则呈现湿润化趋势。
  • 王占全;李海明;杨丽霞;赵飞;于芳;蔚进步
    人民黄河. 2018, 1(7):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太原市冲积平原具有代表性的潜水水位监测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识别地下水位的趋势性、持续性和突变性。结果表明:城北和西谷水位年际波动较小,而南固碾、大井峪、良隆3站水位波动较大;大井峪、城北、良隆站地下水位表现为下降趋势,大井峪下降速率最大(为0.49 m/a),城北下降速率最小(为0.02 m/a),良隆站下降速率为0.36 m/a;南固碾和西谷站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09、0.06 m/a;通过M-K法检验,良隆站下降趋势显著,南固碾、大井峪、城北、西谷站趋势不显著;南固碾、大井峪和西谷站突变开始时间分别为2006年、2002年、2003年,城北、良隆站没有突变点。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高振斌;万鹏;郭菲;高洁;陈晓伟;王伟
    人民黄河. 2018, 1(7):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口邻近海域作为重要的河口生态系统,承受着流域、河口海岸、海洋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为加强黄河口邻近海域的生态保护与科学管理,分析了黄河口邻近海域所承受的生态压力。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评价体系,从生态压力危害的强度、范围和频次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承载的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对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安全产生威胁的根源在于污染物排放、点源污染、过度捕捞等人为压力。为实现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应从海洋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运作机制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加强对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护,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生态安全维护能力。
  • 赵健赟;张晓华;张波;杨静
    人民黄河. 2018, 1(7):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三江源泽库县植被覆盖度,分析其植被覆盖和景观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泽库县高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低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2001—2015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有显著改善,并向高植被覆盖方向变化;中东部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东南部和西北部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北部和西南部呈下降和显著下降趋势;高植被覆盖逐渐成为优势景观,人类活动、源区生态工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 张博然;周志芳;郭巧娜;朱书梅
    人民黄河. 2018, 1(7):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艺珂;王琳;祁峰
    人民黄河. 2018, 1(7):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黄河干流水质状况,以水污染指数WPI为分项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同时引入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建立了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法。以黄河干流7个监测断面2004—2016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法分析黄河流域水质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水质总体较好,达Ⅲ类水标准的占90.93%,水质类别为优;干流Ⅰ~Ⅲ类水体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水体污染程度降低,水质呈改善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乌海海勃湾断面、包头画匠营子断面污染最为严重,最重污染因子为NH3-N,上游和下游地区水质状况较好。
  • 程凌鹏;范子训;王新惠;毕然;罗勇;杨锋
    人民黄河. 2018, 1(7):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地下水超采严重但受南水回灌影响的潮白河地下水库中心区、地面沉降发育但目前已实施地下水压限采行动的顺义天竺和朝阳王四营3个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进京后典型地区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南水进京后不同地区产生不同地质环境效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潮白河地下水库中心区对南水回灌的响应快,回灌期内中心区地下水位上升快,但停止回灌补给后其水位下降,目前仍是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区;顺义天竺沉降敏感区,2015年、2016年潜水水位未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下降幅度约1 m,地面沉降速率减小为34 mm/a;朝阳王四营地区潜水水位2006—2016年总体保持在同一水平,各层承压水水位2015年、2016年仍呈下降趋势,其中浅层承压水水位变幅小于0.5 m,深层承压水水位变幅约为1.0 m,该地区地面沉降发展速率由64 mm(2014年)减小为55 mm(2016年)。
  • 水土保持
  • 张孝中;王文龙;袁瀛
    人民黄河. 2018, 1(7):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神府矿区土质道路土壤侵蚀特征,采用野外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1.0、1.5、2.0、2.5、3.0 mm/min)条件下矿区3°和6°土质道路土壤侵蚀过程及其与径流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道路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呈突增—波动—稳定的变化过程,且雨强和坡度越大,侵蚀过程的波动程度就越高;相同雨强条件下,6°坡侵蚀速率是3°坡的2.61~3.46倍,两坡度道路侵蚀速率与雨强和径流率均成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显著性水平P<0.01)。回归分析表明,侵蚀速率与径流深成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单位径流功率均成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P<0.01),道路发生土壤侵蚀的临界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单位径流功率分别为0.80 N/m2、0.056 W/m2、0.005 8 m/s。
  • 卢锦钊;王克勤;赵洋毅;张继辉
    人民黄河. 2018, 1(7):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玉米秸秆和EM菌剂2种生物质改良剂对西南土壤侵蚀因子(降雨侵蚀力R和土壤可蚀性指数K)的影响,采用微型小区(1 m×1 m)的研究方法,统一坡度,合理定量施用2种生物质改良剂,同时设置原状土壤对照,观测分析径流泥沙和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2种改良方式相对原状土壤均具有减轻水土流失的功能:雨季(6—10月)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改良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各月分别减少52.8%、53.0%、63.0%、62.1%、63.5%,在EM菌剂施用的改良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各月分别减少34.0%、33.9%、43.7%、39.2%、41.3%;土壤侵蚀程度强弱排序:秸秆还田<菌剂施用<原状对照。秸秆还田、菌剂施用、原状对照3种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侵蚀力R的拟合优度为0.957、0.993、0.734,与土壤可蚀性指数K的拟合优度为0.692、0.738、0.974,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秸秆还田和菌剂施用2种改良方式K值分别为0.216~0.250和0.298~0.320,比原状土壤的K值0.345~0.369均显著减小。综合分析认为:在生物质改良剂作用下的西南红壤侵蚀量与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指数K均呈显著相关性,R值对滇中地区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大于K值的;2种生物质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有效增强土壤抗蚀性,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固结效果大于菌剂施用的。
  • 工程勘测设计
  • 路强
    人民黄河. 2018, 1(7):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北疆供水工程倒虹吸作为国内最大口径的玻璃钢管道,技术问题非常突出,管道对原材料、铺层结构、生产工艺、现场管沟填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对国内外已建部分倒虹吸工程进行了介绍,对严寒地区大型玻璃钢管道主要设计参数确定、铺层设计、性能检测、生产工艺、现场试验、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严寒地区口径DN3700玻璃钢管道上覆土层2.5 m,管道刚度为8 000 N/m2,接头刚度≥25 000 N/m2,管道最大允许长期垂直挠曲变形为3%较合适。
  • 张金浩;陈洪凯;王贺
    人民黄河. 2018, 1(7):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轴压缩试验结合超声波量测,得到波速随加载过程的变化值,以此定义类岩石材料的损伤点。试件在制作和成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初始损伤,将其定义为第一损伤点;当试件局部有裂纹出现,波速随应变的增大陡然减小,将其定义为第二损伤点;随即利用超声波仪器检测该局部波速的变化,当波速明显急剧减小时,说明已经达到损伤极限值,将其定义为第三损伤点。根据试验实测数据,采用分段曲线拟合,得到基于波速变化的损伤演变试验模型。
  • 徐惠民;严根华;陈照
    人民黄河. 2018, 1(7):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结构的泄水方式系门顶溢流,射流下方形成的密闭空腔常常造成不稳定振荡源,从而诱发闸门结构强烈振动,对结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通过水弹性振动模型试验研究了底轴驱动式翻板门的水力特性和闸门结构的流激振动特性,观测了闸门运行过程中的水流流态,取得了作用于闸门结构的水流脉动压力,给出了闸门结构的流激振动加速度、位移及应力等动力响应参数,通过随机数据分析获得了各种动力参数的谱特征和安全性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翻板门运行安全稳定的射流空腔通气问题进行系统试验研究,提出了门顶设置破水器的优化布置方案和闸墩两侧设置通气孔的补气措施,避免了不稳定负压空腔可能产生的压力振荡。
  • 储善鹏;张健;陈胜;周天驰
    人民黄河. 2018, 1(7):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水蓄能电站中,根据尾水调压室长连接管管径和阻抗孔孔径是否一致,可将尾水调压室分为两种形式。分别建立了这两种不同长连接管形式的调压室边界条件数学模型。以特征线法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不同连接管管径和阻抗孔孔径的若干组合方案进行过渡过程的数值模拟,并计算了各组合方案中阻抗孔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同时分析不同组合方案中阻抗孔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差异及其对尾水进口压力水头和涌浪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连接管管径或者阻抗孔孔径均会增大尾水进口最小压力水头和尾水调压室最高涌浪水位。连接管与阻抗孔直径相等与连接管管径略大于阻抗孔孔径的方案相比,两者尾水进口最小压力水头相差较小,但后者可以更为明显地降低调压室最高涌浪水位,这一结论可以为工程中连接管和阻抗孔直径的选取提供参考。
  • 王雅俊;王有志;张向阳;尚进
    人民黄河. 2018, 1(7):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工程建设管理
  • 吴怡;郑和震;雷晓辉;王澈
    人民黄河. 2018, 1(7):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按闸前常水位方式运行,分水口(退水闸)流量变化会引起渠道水位的波动,工程正常运行要求渠道水位下降速率不超过0.15 m/h。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维水力学模型,分析分水口(退水闸)流量变化引起的渠池下节制闸闸前水位的变化过程,进而确定其敏感性。结果表明:同一渠池、同一工况下,不同分水口的敏感性不同;渠道流量越大,分水口的敏感性越小。但是不同渠道流量下的分水口敏感性差异极小,在实际运行中可忽略其影响,用不同渠道流量下的敏感性平均值来最终表征敏感性。
  • 刘树利;李凯;王书宁
    人民黄河. 2018, 1(7): 124-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建斌
    人民黄河. 2018, 1(7):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动静力三轴仪进行冻融劣化后的混凝土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过程中同步采用声发射装置全程采集声发射数据,对声发射能量参数与应力应变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损伤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循环加卸荷过程中,声发射的能量数主要集中出现在加载阶段,卸载阶段的能量数很少或几乎没有;混凝土的损伤变量随着累计塑性应变的增大呈现先缓慢增大、随后迅速增大、最后趋于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损伤变化规律,将混凝土循环加卸荷的损伤过程分为损伤起始、损伤稳定发展、损伤破坏三个阶段;在相同应变速率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累计塑性应变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
  • 钟佳思;童富果;刘畅;刘刚;刘创
    人民黄河. 2018, 1(7):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体的渗透性是评价其抗冻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土体结构及孔隙特征改变,导致渗透性能产生差异。为研究非饱和黏土受冻融影响的渗透性演化规律,针对不同饱和度和密实度的试样,开展了冻融循环条件下黏土的渗透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黏土的渗透系数先快速增大而后逐步趋于稳定,并且这种变化趋势受到饱和度和密实度的影响;饱和度越高,渗透系数增量和增长率越大;密实度越高,冻融对渗透性的影响越小,冻融过程中渗透系数能更快达到稳定状态。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包含冻融次数、饱和度和密实度的渗透系数演化模型。
  • 张悦;温新捷;殷庆;张春君;刘斌
    人民黄河. 2018, 1(7):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水电站阻抗式调压室施工期温度及温度应力特征,基于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计算的基本原理,在通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基础上编制了二次开发程序,结合阻抗式调压室结构特点,对白鹤滩水电站6#阻抗式尾水调压室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根据仿真计算结果,提出了通过采取控制浇筑温度及通水冷却等温控防裂措施,分流墩最高温度控制标准为42 ℃, 为白鹤滩水电站调压室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及防裂设计提供依据。
  • 灌溉排水
  • 魏清顺;孙西欢
    人民黄河. 2018, 1(7): 14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导流器叶片数对潜水泵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黑箱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同一叶轮与不同叶片数导流器组合后的潜水泵进行性能测试与流场仿真计算。通过分析导流器出口静压均值、扬程和效率,找出其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同时在水泵开式试验台上实测。结果表明:随着导流器叶片数的增加,潜水泵的扬程和效率都呈递增趋势;对于原型潜水泵,水力性能较好的导流器叶片数阈值区间为[7,10];仿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 王一博;李道西;杜微;李彦彬;雷宏军
    人民黄河. 2018, 1(7):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在低水头(1~5 m)条件下工作水头和铺设长度对微喷带喷洒均匀度的影响,以国内常见的N45(折叠带宽45 mm)单列斜5孔微喷带为研究对象,截取不同长度(20、40 m)的试样,分析水量分布特征,采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评价喷洒均匀度。结果表明:N45微喷带在小于3 m工作水头下,管带铺设长度不宜超过20 m;在3~5 m工作水头下,铺设长度不宜超过40 m。铺设长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工作水头可以提高喷洒均匀度;工作水头一定时,通过减小铺设长度可以提高喷洒均匀度。
  • 栗克国;孟祥杰;李志飞;张璇
    人民黄河. 2018, 1(7): 15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引黄灌区缺少适用面广、使用方便的量水系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轨道式灌区明渠量水方法。结合PLC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无线数据传输技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研制了包括渠道断面自动测流车和远程控制管理软件的轨道式渠道断面自动测流系统。该系统可测量水位、水深、分层流速等多个参数,通过内置模型自动计算断面流量,使用GPRS无线网络将测量数据上传到控制软件,同时具备自主充电、自动启闭测流房卷帘门等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和全自动测量。经在部分引黄灌区渠道比测试验,该系统流量测量结果与流速仪精测法的测量结果相比,误差在2%以下,满足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的要求。与传统的明渠量水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效率高、适用性强、精度高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