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特稿
  • 张金良;刘生云;暴入超;张瑞海
    人民黄河. 2018, 1(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滞洪沉沙区域,也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现状滩区仍有91.58万居民防洪安全缺乏保障,人民生活贫困,黄河下游不利河道形态使得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在充分考虑新时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及沿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的5种具体模式及详细实施途径,并从防洪保安、滩区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经济、社会、生态效果显著,可实现治河与惠民的双赢。建议国家加快推进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工作。
  • 水文泥沙
  • 韩向楠;谢世友;高云飞
    人民黄河. 2018, 1(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无定河流域近年淤地坝的拦沙作用,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和实测数据,分析了无定河流域截至2017年淤地坝的数量、时空分布及2011—2017年发挥拦沙作用的淤地坝数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11—2017年无定河流域淤地坝的拦沙量。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无定河流域淤地坝共11 602座,其中骨干坝1 155座、中型坝3 747座、小型坝6 700座,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截至2011年,无定河约72%的淤地坝已失去拦沙功能,发挥拦沙作用的骨干坝、中型坝、小型坝分别为658座、1 756座、810座;2011—2017年,无定河流域淤地坝年均拦沙4 134.23万t,其中骨干坝拦沙量占51.32%。
  • 张春岚;张萍;高源;李晓
    人民黄河. 2018, 1(11):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鄂尔多斯地表内流区在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况,运用3S技术,通过河湖普查对内流区面积进行了重新量算,对内流区新旧边界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解释了其变化原因。同时,对内流区标准以上河湖地理特征值进行了普查和技术约定。结果表明:河湖普查量算的内流区面积为46 505 km2,比原面积增大9.1%,分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两次普查所采用的地形图、量算工具和判断因素不同,河湖普查的分界线更准确、更科学、更具有说服性;内流区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河流有104条,占全黄河流域河流总数的2.5%,其中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73条、大于500 km2的河流有17条、大于1 000 km2的河流有4条、大于3 000 km2的河流有2条;水面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淖)有43个,占全黄河流域湖泊总数的29.5%,其中41.9%的湖(淖)属盐湖、58.1%属咸水湖;在表示黄河上、中、下游流域集水面积时,内流区的面积不包括在内,而是单独列出内流区的面积;在表示黄河上、中、下游流域陆地面积或黄河左、右岸面积时,内流区面积应包括在上游区陆地面积内和包括在黄河右岸面积内;黄河干流上的水文站以及水利工程所控制的面积仍和过去一样都不包括内流区面积。
  • 王宇;秦净净;职保平;
    人民黄河. 2018, 1(11):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汴西湖建成后黑岗口水库泥沙分布变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汴西湖从黑岗口水库引水数据的分析,结合黑岗口-汴西湖地形数据,依据插值和拟合数学理论,利用Flow-3D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得到黑岗口水库的水沙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修建汴西湖后引水闸位置处引水断面收缩,造成一定量的淤积。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造成引水效率下降,从而使黑岗口水库和汴西湖的连接干渠倒虹吸丧失正常输水功能。同时,综合对比不同引水方案,得出了根据实际降水量的时间分布来调节输水量的优化方案。
  • 赵信峰;赵秋霞;赵锋;赵丽霞;李超华
    人民黄河. 2018, 1(11):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秃尾河流域水沙的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Kendall和Spearman秩次相关法分析了高家川站1956—2016年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演化趋势;采用小波分析法提取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振动周期,利用滑动t检验法、有序聚类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年降水量没有显著减少变化,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均呈显著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序列呈现以5、14、28 a左右为主的变化周期;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在1979年、1996年发生突变,资料序列均划分为1956—1979年、1980—1996年、1997—2016年3个系列。
  • 狄艳艳;许珂艳;刘龙庆
    人民黄河. 2018, 1(1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小理河李家河站1980年以来次洪水量、次洪沙量、径流系数等要素的变化,并采用次洪对比分析法和统计法,对“20170726” 与“19940810”两场暴雨洪水以及历史暴雨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理河流域经过多年的治理,下垫面条件改善,流域调蓄能力增强,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减水减沙效果明显;若遇类似2017年“7·26”那样的大范围强降雨,虽然削峰减沙作用明显,但是仍可能产生较大洪水。
  • 李其江
    人民黄河. 2018, 1(11):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青海湖非冰期表层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并对其影响因子和环流背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青海湖非冰期的表层水体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50 ℃/10 a,1986年发生突变;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5~18 a的振荡周期较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准9 a周期突出;向下长波辐射和气温是主导因子,降水、近地面空气比湿、地表气压是指示因子;非冰期表层水温受多种大气环流因子的综合作用,与局地环流因子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 赵文荣;张健;杜鹏远
    人民黄河. 2018, 1(11): 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干流石嘴山水文站1956—2015年的实测年径流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累计距平曲线法、有序聚类法以及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从趋势性、阶段性以及突变性3个方面分析了60 a来径流序列的整体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并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趋势上来看,石嘴山水文站年径流序列呈现较明显的减小趋势;年径流量时间序列存在3个较明显的变化阶段,分别是1956—1968年、1969—1986年、1987—2015年;年径流量序列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69年、1987年、1991年;径流序列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蓄水运用和上游河段的工农业耗水。
  • 防洪治河
  • 李新杰;耿明全;王远见;王婷;马为民
    人民黄河. 2018, 1(11): 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下游历史典型漫滩洪水淹没损失和防洪工程建设资料,针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减灾、治理开发和分区运用问题,从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黄河下游滩区综合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以相关领域专家调研为基础,通过AHP法获得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减灾能力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对兰考、东明黄河滩区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得分G=74.76,防洪减灾能力处于“较强(80)”和“一般(60)”之间,在堤防防洪能力、洪灾应对能力、人力支撑能力方面还有提升潜力。
  • 汪伦焰;翟啸东;李慧敏;张婵;吕乐琳
    人民黄河. 2018, 1(11):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移动式防洪系统是一种具备高安全性的标准化防洪方法,但在中国城市防洪系统中应用还不多,对其应急安装管理研究不足是制约因素之一。依托某市的移动式防洪墙工程,对其安装过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构建了移动式防洪系统应急安装数学规划模型,利用Anylogic软件对移动式防洪墙构件的装载、运输过程进行仿真,利用仿真结果对该数学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并给出最优方案。研究表明:通过资源的合理调配,改进施工步骤,可以缩短移动式防洪墙的应急安装时间,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时间。
  • 张邀丹;郜国明;邓宇;李志军;李国玉;郭维东
    人民黄河. 2018, 1(11):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掌握黄河河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是研究黄河冰凌灾害的必要条件。通过在黄河巴彦淖尔段渡口、四科河头、敖包、三湖河口4个河道断面主河槽、岸边河冰及乌梁素海的湖冰现场取样,观测冰下流速、冰晶体结构、冰密度和含泥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巴彦淖尔段河道内不同位置冰层中的冰晶体结构差异明显,单一的粒状冰和柱状冰很少,大部分冰晶体结构表现为粒状冰与柱状冰相互交替,而乌梁素海湖冰的晶体结构表现为显著的柱状冰;流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冰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冰密度随冰内含泥量的增大逐渐变大,且不同类型冰晶体的冰内含泥量不同,黄河巴彦淖尔段河冰密度和含泥量波动范围大,明显大于乌梁素海湖冰密度和含泥量。
  • 张林忠;刘燕;万强;董其华
    人民黄河. 2018, 1(11): 4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丁坝防护弯道的效果分析,认为丁坝间距不仅会影响坝头的局部冲刷深度,而且会影响丁坝防护弯道的效果。据此,借助模型试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工程边界条件下施工期流量、整治流量及20 a一遇设防流量下的水流流态、局部冲刷和河势演变,并从丁坝间距与丁坝所在河段的位置有关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凹岸丁坝群的丁坝间距与丁坝坝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1倍坝长丁坝间距和1.5倍坝长丁坝间距对水流流态、局部冲刷和河势演变的影响差别均较小,结合理论研究认为来流方向与坝迎水面的夹角为60°~75°的坝段,丁坝间距应优先采用1.1倍坝长;来流方向与坝迎水面的夹角为20°~30°的坝段,丁坝间距宜采用2.0~2.6倍坝长。
  • 王俊昀;刘娟;潘明强
    人民黄河. 2018, 1(11):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那棱格勒河是柴达木盆地的最大内陆河,河道长度近400 km。其尾闾地区包括东台吉乃尔湖、西台吉乃尔湖、鸭湖和一里坪,当地居民主要为矿业开发企业职工。由于上游洪水最终进入尾闾地区,并在此蒸发、下渗后消失,因此解决尾闾地区防洪的核心问题是合理分配上游来水的存储空间。在那棱格勒河上游水库建成运用之前,在尾闾地区建立良好的应急防洪方案乃当务之急。根据以往洪灾发生情况和防洪工程现状,探讨洪灾发生原因;根据企业规模,确定防洪标准,并根据东台吉乃尔湖、西台吉乃尔湖、鸭湖和一里坪的空间位置和蓄洪能力,提出那棱格勒河尾闾地区的应急防洪方案。
  • 水资源
  • 徐丽娟;赵焱;张文鸽;杜凯;苏晓慧;张翔宇;郭欣伟
    人民黄河. 2018, 1(11):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熵原理对水资源复杂系统进行正负熵分析,通过构建系统正负熵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灰色聚类白化函数方法与玻尔兹曼方程计算系统的正负熵值,并引入布鲁塞尔器模型,结合系统正负熵值分析系统的发展演化机制,对水资源复杂系统发展演化的内涵及耗散结构特征进行阐述。以滕州市为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水资源复杂系统发展演化机制的动态特征,能够客观揭示系统的演化趋势。
  • 马春玲;苏琼
    人民黄河. 2018, 1(11):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调水工程水价的制定是关系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关键之一。根据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管体制要求,选取水价核算方法,在分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成本组成的基础上,利用渠首引黄水量所占比例对组成成本进行分摊,分别采用单一制水价和两部制水价定价方法,计算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输水单价,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部制水价计算成果较单一制水价更为合理,可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输水单价调整提供参考。
  • 田贵良;韦丁;孙晓婕
    人民黄河. 2018, 1(11):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进行界定,讨论水资源资产、水资源负债和水资源所有者权益等相关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构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针对水资源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主要特征,设置合适的科目类别,设计出水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价值型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样式,依据所提理论,试编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
  • 彭高辉;宋艳红;王银鸿;马建琴
    人民黄河. 2018, 1(11): 6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基于关联规则,采用加权温度干旱均一化指标,分析河南省旱涝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豫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地区各城市间旱涝关联性较强;空间分布上,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分布不均,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而洪涝呈团状分布,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以南及偏北地区。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张红武;赵晨苏;冯长松;张罗号
    人民黄河. 2018, 1(11):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水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推行河长制后水质必须达标的需求,以所研发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中小河流水质监测调控治理方案。即运用复相系统高效捕捉原理,按照“无毒、稳定、特效、自然、经济”5个条件寻觅除污材料,按一定配方加工成对水中致污物质具有极强“捕捉”能力的“澄净粉”,使水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改良,从而促使水质达标。采用复相系统绿色处置法及物理处置法并举治理的技术途径,结合物联网的水质监测系统,实现拟治理河段水质的预警预报,并且智能确定“澄净液”的最佳配置组成与调控治理方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监测、物联网设备监测、科学调控的绿色治理体系。
  • 王建平;李发鹏;孙嘉
    人民黄河. 2018, 1(11): 7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践中,贵州赤水河生态流量管理、福建小水电退出机制试点、新疆塔里木河生态补水、“引察济向”应急补水生态流量管理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以生态保护目标为核心的生态流量管理、维持基本水量(水位)的生态流量管理、实行总量控制的生态水量调度、应急补水性的生态流量管理4种生态流量管理模式,并提出加强生态流量管理应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增强生态流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流量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功能,提高生态流量配置与调度能力等建议。
  • 吴承君;吴丹晖;黄显峰
    人民黄河. 2018, 1(11): 8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不同来水期生态需水的差异,提出改进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不同来水期的生态基流。通过建立基于能值分析的不同生态基流约束下水电站经济运行模型,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根据水库下游需水是否遭受破坏,提出了需水破坏系数的概念,基于水电站调度结果及需水破坏系数,利用基于能值分析的不同生态基流约束下水电站运行评价函数,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生态基流的合理性及可靠性。陆浑水库实例计算表明:利用改进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的生态基流需水破坏系数为0.19,能值评价函数值为4.42×1020sej,货币价值评价函数值为4.65亿元;改进最小月平均径流法相比常用水文学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针对年内不同来水期的适应性。
  • 曾有孝;周毅
    人民黄河. 2018, 1(11):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向疏勒河尾闾——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输送生态水量为目的,以恢复和归束疏勒河河道为措施,通过调查疏勒河现有河道、已消失古河道现状,考虑疏勒河下游河道输水水量逐渐衰减的特性,分析确定了河道生态输水效率及输水流量。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风蚀、风积作用影响河道成型稳定,部分河段地下水埋深浅、土质疏松,工程运行期形成结晶盐塞,壅塞河道,影响输水效率等问题,设计中主要采取了绕线、换填等措施。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于2013年陆续开工建设,2016年大部分河段基本建成,2016年(丰水年)在已建成的河段进行了试通水,达到了预期的输水效果。
  • 刘学燕;侯琮语;李德生;邓卓智
    人民黄河. 2018, 1(11): 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北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植物生长萎靡、微生物活性低下、脱氮除磷效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研究新型铁碳湿地材料,利用其微电解产生的[Fe2+]和[H]给硝化细菌做电子供体,将硝酸盐氮还原为N2,实现物化-生物耦合脱氮,并在实验室构建不同介质、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试验中对比了传统填料人工湿地与新型铁碳人工湿地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进行间歇曝气情况下,采用脱氮除磷功能材料的人工湿地在水力停留时间24 h的情况下对氨氮、总磷、COD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89%、76%、67%,均高于传统填料去除效率,尤其是对氨氮;采用脱氮除磷功能材料的人工湿地植物生长良好,表明脱氮除磷功能材料作为新型湿地填料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 水土保持
  • 赵喜鹏;郝仕龙;张彦鹏
    人民黄河. 2018, 1(11): 9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生态敏感区内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主要因素,以贾营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与评估(PRA)法,对贾营小流域201个农户进行施肥行为调查访谈,并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基本情况、土地经营情况、经济水平及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复种指数和家庭非农收入与化肥施用强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家庭距乡镇中心距离与化肥施用强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议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调整施肥模式;调整农业经营模式,将农业粗放型经营转换为精细化、专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黎良辉;童浩;汪震;张婧涵;杨斌
    人民黄河. 2018, 1(11): 102-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房地产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房地产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评价提供借鉴,将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与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比值定义为土壤侵蚀对比度,以31个房地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类比法与实地监测法获取数据,通过R语言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得出在房地产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中,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最高和土壤侵蚀对比度最大的是景观绿化工程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最低和土壤侵蚀对比度最小的是临时堆土区,按照治理程度高低对防治分区排序:景观绿化区>道路工程区>建筑物工程区>临时堆土区。土壤侵蚀对比度更能反映房地产项目的实际治理水平。房地产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围绕“一挡二排三沉四盖五绿化”5个方面,加强对临时堆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
  • 工程勘测设计
  • 韩菊红;袁群;冯凌云;汪武威;赵峰
    人民黄河. 2018, 1(11): 10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30和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为基准,选取粒径为1~3、3~6 mm的橡胶颗粒,分别按照10%、15%(砂的体积分数)掺量等体积取代部分砂配制橡胶混凝土,对不处理、水洗处理、NaOH处理、复合处理等改性方式的橡胶混凝土抗冲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基准混凝土强度等级、橡胶颗粒掺量和粒径、改性方法对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颗粒虽然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提高了其抗冲击性能;初裂冲击次数和终裂冲击次数随着基准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橡胶颗粒掺量和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各种橡胶颗粒改性方法均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其中复合处理方法效果最好。
  • 李利荣;王顺
    人民黄河. 2018, 1(11):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于多泥沙河流的自动滚筒闸门在自动启闭过程中会因水流脉动压力而产生振动,引起闸体失稳或结构破坏。针对自动滚筒闸门启闭过程中水流边界条件情况,制作了滚筒闸门模型,对不同上游水位、不同开度时水流脉动压力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试验表明,自动滚筒闸门水流脉动压力过程具有呈正态分布的随机平稳特性,闸门脉动压力主频为轴流泵转轮叶片频率,闸体下缘跌坎处旋涡导致水流紊动强度增大而产生0.5 Hz低频脉动压力,低频脉动压力沿闸体迎水面向上游传递,振幅逐渐减小。脉动压力主频幅值与闸下开度正相关,与上游水深负相关,低频脉动压力幅值与闸下开度负相关;过圆筒中心逆时针角度为0°、45°、90°、135°、180°对应的圆筒壁处布设5个测点,水深由28.04 cm至34.04 cm时其脉动压力主频幅值分别减小了10.9%、13.3%、42.9%、20.6%、36.2%,闸下开度由0 cm增大到5.0 cm时脉动压力主频幅值增大了139.1%、139.8%、20.6%、57.2%、91.8%。
  • 专题研究
  • 郑湘文;毛拥政;党力
    人民黄河. 2018, 1(11): 11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金峡水利枢纽是引汉济渭工程的第一水源地,包括大坝、泄水、电站、泵站及通航建筑物,协调布置水工建筑物尤其是电站、泵站的布置是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对3个方案分别从进水布置及条件、厂房布置、交通及施工条件、出线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推荐了河床式泵站与坝后式电站联合布置的型式。工程布置充分利用了泵站与电站机组安装高程的高差,统筹布置两个建筑物进水口,进厂道路协调分层关系,出线平台采用两站共用,施工、交通、导流等临时设施布置与枢纽大坝统一考虑。通过联合布置设计,枢纽工程布置紧凑、简洁,工程占地少,减少了开挖量,空间布局合理,节约了投资,有利于工程集中运行管理,具有可行性。
  • 李厚峰
    人民黄河. 2018, 1(11): 119-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TBM的施工实践,对比研究了岭南、岭北两台TBM在截然不同的地质环境下的掘进效率,认为目前以围岩类别来判断TBM的掘进效率是不够严谨的。实际研究表明,围岩的岩性特别是围岩抗压强度、完整性、地下水等地质因素才是影响掘进效率的主要地质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复杂地质环境TBM的进度指标和TBM的地质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 任小勇
    人民黄河. 2018, 1(11):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拱坝体型对拱坝的应力分布、破坏过程和承载力的重要影响,以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拟定的3种体型拱坝为例,分别采用超载法、强度储备法和综合法进行破坏分析,运用ANSYS软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拱坝破坏过程,对比3种体型拱坝对应的破坏模式,分析破坏过程,并结合位移突变法和屈服体积法确定拱坝的安全度。结果表明:同一种体型的拱坝在使用超载法、强度储备法和综合法进行计算分析时所得破坏过程不相同;不同体型的拱坝,如果采用同一种破坏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破坏过程基本相似,但抛物线拱坝的安全度高于单圆心拱坝的。
  • 宋永军;李厚峰;毛拥政;王云涛;郑华波;王建宁
    人民黄河. 2018, 1(11): 12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ELMIA软件将施工仿真应用到碾压混凝土拱坝,将施工过程可视化和数据化。采用这种仿真模拟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变更参数、修改方案比较容易,可优化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技术参数和施工方案。DELMIA的DPM模块充分利用“数字样机”的三维数据,实现在三维基础上的3D方案规划,并对项目施工过程、资源分配、节点管控等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并验证。可视化仿真创建方法实现了仿真建模、模型处理、仿真过程和仿真结果的可视化。DELMIA的QUEST模块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网络模型来动态仿真,将系统工程中的排队理论和实际逻辑约束相结合,得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的仿真结果。研究了基于DELMIA的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过程仿真与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通过DELMIA的DPM模块研究实现了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过程的动态可视化仿真;通过施工安全仿真,促进施工辅助设施的设计,保障了人员操作的安全;实现了施工计划的三维关联和查询。利用DELMIA的QUEST模块建立了混凝土施工交通运输系统排队网络仿真模型,利用离散分析技术解决了混凝土运输的排队问题。
  • 工程建设管理
  • 黄志伟;韩涵
    人民黄河. 2018, 1(11): 13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水平,综合考虑了PPP模式下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特点,从职能指标、效益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河南省许昌市PPP模式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表明:截至2016年底,许昌市PPP模式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绩效水平为良好,5个流域的绩效水平均为良好以上,其中双洎河的的绩效水平为优秀,5条河流在不同的指标层表现出了不同的绩效水平。运用该评价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方法科学有效,研究结果为PPP模式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 曾微波;王卫平;王本林;殷晓飞
    人民黄河. 2018, 1(11): 135-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区域水利工程集群的调度效率,在单个闸站调度管理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上分散的闸站纳入统一调度管理范围,提出了“以图管站,图站联动”的水利工程集成管理模式。利用Web GIS技术整合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体系“天地图”及区域水利工程、河网、断面等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Unity3D建立闸站三维仿真场景,设计了区域河网水利工程集成管理框架,为实现闸站集群统一调度提供了直观决策参考,有效提高了闸站集群的调度效率和管理水平。
  • 汪文萍;蒋买勇;曹磊
    人民黄河. 2018, 1(11): 14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稀浆脉动劈裂、膏浆脉动压密”控制注浆技术是岩溶堤坝防渗加固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该技术所采用的稀浆和膏浆在不同时段的扩散机制尚不明确。基于稀浆流变方程和窄缝扩散模型、膏浆圆形孔扩张理论,推导了脉动压力下稀浆劈裂岩溶填充物的浆液扩散方程和膏浆压密胶结物的浆液扩散方程。在此基础上,将扩散方程运用到某水库岩溶注浆工程。实践表明,推导的岩溶堤坝控制注浆浆液扩散方程能有效指导工程实践,注浆后的堤坝整体防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渗透系数均降至5.1×10-6 cm/s,结石体强度可达2 MPa。
  • 肖芳玲;张爱军
    人民黄河. 2018, 1(11): 14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均匀砂保护黄土的反滤准则、优化黄土的反滤层设计,以横泉水库坝体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列抗渗试验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研究了影响黄土抗渗强度的主要因素的权重和流失土颗粒特性。结果表明:均匀反滤层保护下的黄土抗渗强度主要与黄土的干密度、反滤层的孔隙特性有关,其中反滤层孔隙特性影响更为显著;易流失土颗粒主要是小于被保护土中值粒径d50的小颗粒,反滤层颗粒直径越小易流失土颗粒集中程度越高;激光法和比重计法所得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比重计具有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抗渗临界坡降预估公式,证明抗渗允许坡降与临界坡降之比可以适当提高。
  • 韩国波;张丽华;杜岩;郑孝婷;刘日成
    人民黄河. 2018, 1(11): 1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水位的快速下降会造成土石坝上游坡面产生损伤,这是威胁中小型土石坝安全运行的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土石坝在库水位下降时,上游坡面的安全性会大大降低,产生累积损伤,降低大坝的使用寿命。以大伙房水库土石坝为例,在不同水位降速情况下对其坡面进行损伤评价,结果表明:水位降速越快损伤越严重,控制水位下降速度和幅度可有效规避损伤的发生。通过设置3级水位下降阈值指标,即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控制指标,可为土石坝安全运行提供参考,该方法操作简单,可有效减少土石坝在水位骤降时的坝体坡面累积损伤,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 水文泥沙
  • 王鹏全;吴元梅;张霞
    人民黄河. 2018, 1(11): 15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灌区用水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于水联网和水权交易,研究了灌区智能管理技术,提出了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水联网灌溉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平台系统的功能、组成。水联网智能灌溉技术与水权交易的集成应用,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和智慧农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灌溉排水
  • 郑和祥;李和平;刘海全;郝海荣;苗平;白巴特尔
    人民黄河. 2018, 1(11): 158-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首部滴灌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以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大首部滴灌技术设计为例进行分析,依据大首部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工程布置原则、工程设计要求等对朝凯村控制面积72.0 hm2的大首部滴灌系统和昌汉白村控制面积270.0 hm2的大首部滴灌系统进行设计,对其关键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经监测实际运行状况良好;得出滴灌大首部各部分的技术参数应依据大首部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确定;滴灌大首部的关键环节是沉沙和过滤系统,其中沉沙系统由进水闸、沉沙池、吸水槽等组成;过滤系统采用沙石和叠片式两级过滤;滴灌大首部系统集沉沙与过滤系统为一体,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高度集成的优点,一个大首部可替代灌区多个传统小首部,灌溉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