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雷功;王永生
人民黄河. 2017, 39(7): 19-22.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出现的库区淤积等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扩建设计,1965—1968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设2条泄洪排沙隧洞、改建4条压力钢管参与泄洪,枢纽315 m水位下泄流规模由原设计的3 486 m3/s提高到6 102 m3/s,“蓄水拦沙”的运用原则调整为“滞洪排沙”,减轻了潼关以上库区淤积,但枢纽泄流排沙能力仍然不足。之后进行第二次改建及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陆续打开12条导流底孔,安装5台发电机组,枢纽315 m水位含机组泄量的下泄总流量达到10 096 m3/s,水库基本达到年内冲淤平衡。后又完成了机组扩建、改造等工程,泄流排沙能力逐步提高,枢纽工程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由“滞洪排沙”向“蓄清排浑”的重要调整,枢纽全面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