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李明堂
    人民黄河. 2017, 1(7):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门峡水利枢纽特殊的建设与管理经历导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边运行边改建,工程运行受泥沙、水库运用方式、设施和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大。针对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实际状况及特点,合理设置管理机构,以职定岗,以岗定人,编制和修订了完备的管理制度,进行工程巡检与监测,对设施、设备进行养护维修与更新改造,加强枢纽安全管理、坝区管理、通信及信息化管理、坝区旅游管理,枢纽管理单位经过几十年的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三门峡水利枢纽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法,初步实现了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维持了工程设施的完整性和完好性,实现了枢纽安全运行,探索出了“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改善了库区和坝区环境,坝区旅游业得到发展,坝区划界确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程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要进一步开展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研究;引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解决制约工程管理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建设“数字枢纽”,打造“智慧景区”;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持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向建设国家一类水管单位的目标迈进。
  • 李星瑾;张格铖;娄书建;王育杰
    人民黄河. 2017, 1(7):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水沙条件、工程自身及黄河防洪体系的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历经了3次转变,先后进行过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及基于蓄清排浑的洪水期敞泄排沙运用。通过探索与边界条件相互适应的运用方式的实践,在水库运用初期造成上游严重淤积的情况下,逐渐消除了不利影响,保持了335 m水库水位下相对稳定的防洪库容,持续发挥着水库的综合作用。建议三门峡水库分步开展非汛期水位320 m及以上的原型试验,释放水库库容调蓄能力,以及开展动态汛限水位、分期汛限水位等试验,进一步提高水能利用效率。
  • 贾美平;宋喜雷;王育杰
    人民黄河. 2017, 1(7):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游水沙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起,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恢复河槽的过洪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以小浪底水库运用为主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活动,三门峡水库参与了多次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科学制定调度方案,通过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的调节与控制,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提供所需水沙量。对三门峡水库运用进行的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运用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的时空分布过程,有利于小浪底水库库区明流段淤积形态的改善及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形成与消亡的控制,提升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率,增加并恢复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同时,有利于三门峡水库自身的排沙减淤与淤积形态的改善。
  • 姚仁民;卫东辉;王好锋
    人民黄河. 2017, 1(7):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三门峡水电站的经济运行水平,以水电站机组运行理论为依据,结合具体实践,通过不断探索优化使三门峡水电站水能利用率和经济运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提高运行水头和提高机组运行容量负荷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使该电站的经济运行水平得到了明显上升,并得出了可以通过提高机组运用水头、合理安排机组开机方式、机组高效区运行、水库优化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的结论。在黄河来水偏少、水能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应充分挖掘设备、人力、管理的潜能,做好水情的预测分析,使来水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让有限的水力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电能。
  • 杜雷功;王永生
    人民黄河. 2017, 1(7):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出现的库区淤积等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扩建设计,1965—1968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设2条泄洪排沙隧洞、改建4条压力钢管参与泄洪,枢纽315 m水位下泄流规模由原设计的3 486 m3/s提高到6 102 m3/s,“蓄水拦沙”的运用原则调整为“滞洪排沙”,减轻了潼关以上库区淤积,但枢纽泄流排沙能力仍然不足。之后进行第二次改建及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陆续打开12条导流底孔,安装5台发电机组,枢纽315 m水位含机组泄量的下泄总流量达到10 096 m3/s,水库基本达到年内冲淤平衡。后又完成了机组扩建、改造等工程,泄流排沙能力逐步提高,枢纽工程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由“滞洪排沙”向“蓄清排浑”的重要调整,枢纽全面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
  • 石炯涛;刘友营;许三松
    人民黄河. 2017, 1(7):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总结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60 a来在工程改建、电站运行、机组改造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创新试验研究,介绍了特种深水围堰设计与应用、泄流排沙建筑物抗磨蚀、三门峡水电站汛期发电试验研究、多污物河流水电站污物综合治理以及水电站机组增容改造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提出未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应加强管理,完善功能,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加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用方式的跟踪研究等。
  • 王好锋;王鹏飞;王丹;赵胜波
    人民黄河. 2017, 1(7):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利用黄河汛期浑水资源,三门峡水电厂针对制约机组浑水发电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对水力特性、抗磨蚀材料、水库调度等的优化增强机组抗磨蚀性能,通过减少顶盖的渗漏水、减轻顶盖淤积、完善排水系统等提高排水系统的可靠性,以降低通风系统的风损实现机组通风条件的改善等,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出改进措施。因此,通过对机组的抗磨蚀性能、排水系统的可靠性、机组通风条件等进行重点研究和综合运用,使浑水发电技术在三门峡水电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得到成功运用。
  • 娄书建;刘谋;王海军;张涛;王育杰
    人民黄河. 2017, 1(7):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门峡水库开展原型试验以来,非汛期水库水位降低,按不超过318 m进行控制,库区大量滩地露出,长时间低水位运行,致使两岸居民逐渐涌入滩地进行违规开发,种植养殖、修堤围湖、景区建设等,侵占库区高程不断下移,在库区322~326 m高程甚至修建别墅等永久性建筑,严重影响水库的防洪、防凌以及应急调度功能的正常运用。介绍了为维护库区水事秩序、遏制对库区的非法侵占、保障库区及黄河防洪安全,近年来采取的警示性蓄水、河道巡查、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等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库区违规开发现象,对改善库区防洪安全管理形势作用明显。
  • 冯峰;张哲;郭煜;刘佳
    人民黄河. 2017, 1(7):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门峡水力发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总结出三门峡水力发电厂信息化发展的轨迹和经验,为建立面向大数据和私有云的智能化水电厂进行筹划准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设计、开发、应用均采用成熟的软件系统开发方法,从而保证了极高的软件质量与实用性。实用化应用推广时,在实用化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工作现场应用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积极配合,不断进行软件的改进,保证了软件顺利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随着三门峡水电厂信息化管理的深化,企业优化重组业务流程,重视管理数据挖掘分析,全面有力地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在现有信息化的基础上要紧跟智能电网发展的步伐,提前做好智能水电厂的发展规划以及各个自动化系统间数据共享和互动的研究,全面推动统一信息平台智能水电厂工作的展开。
  • 高梅英;史文浩;冯于容
    人民黄河. 2017, 1(7):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门峡水电站1#机组为例,探究了国内首台全球型水轮机大修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技术攻关的形式,对薄壁钢板焊接结构转轮室吊装及变形控制、水轮机转轮叶片裙边高精度修复、转轮体多功能调节支墩研制、激光测圆装置的研制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检修方法和施工工艺,缩短了检修工期,为其他机组增容改造提供了依据,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了《全球型水轮机组检修规程》(QB/SSD 01—2012)。将改造后的3#机组的稳定性监测数据与大修后的1#机组稳定性试验监测数据对比表明:在空载以及带负荷工况下的摆度及水平振动均满足要求;上机架垂直方向振动在空载以及低负荷工况下(20 MW及以下)振动较大,1#机组大修后与改造后的3#机组试验数据一致,从而印证了国内首次全球型水轮机大修的成功。
  • 石炯涛;刘友营;王亮
    人民黄河. 2017, 1(7):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水电站增容改造转轮室扩大后,受原座环尺寸和转轮室安装精度所限,新转轮室和开挖混凝土之间密闭狭小空间回填浇筑难题,通过对无收缩灌浆材料进行试验研究,找出了适合高安装精度要求和密闭狭小空间的回填浇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和方法,并对材料的强度、拌和用水量、流动性、竖向膨胀率等关键性能进行了优化,成功应用于三门峡水电站2#~5#机组增容改造。
  • 任志峰;杜娟;郭强;张甲龙;侯亚楠
    人民黄河. 2017, 1(7):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潼三河段采用主河槽断面间距和滩间距计算库容和淤积量,受河道形态变化、水库低水位运行和治黄工程修建等影响,原有部分淤积测验断面已经失去控制主河槽的代表性,淤积测验断面间距发生变化,沿用的固定主河槽断面间距影响库容及淤积量的计算精度。分析了潼三河段沿用主河槽断面间距计算淤积量存在的问题,采用断面线中点连接法、断面两侧边线平均法量算主河槽断面间距,并进行淤积量计算,分析断面间距变化对淤积量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计算模型和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只考虑主河槽断面间距因素,用新主河槽断面间距计算出的淤积量较用原间距计算结果均增大,说明一直沿用的主河槽断面间距影响淤积量计算的准确性;河段总间距增大,淤积量也增大,淤积量与断面间距成正比关系。
  • 温丽叶;狄艳艳;靳莉君;王鹏;刘静
    人民黄河. 2017, 1(7):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汛期黄河流域雨水情的主要特点是:降水量偏多,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径流量偏少,主汛期7—8月多分散性局地暴雨,部分支流发生了多年未见的较大洪水,黄河干流未发生编号洪水。6月受西风带低压槽影响,流域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7月西风带短波槽活动频繁,副高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降水量整体偏多;8月流域南部地区受大陆高压控制,副高强度弱,西伸脊点偏东,降水主要位于兰州—托克托区间和山陕区间北部,其余大部降水量偏少;9月受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影响,黄河流域降水量整体偏少;10月黄河流域处于宽广低压区底部,同时副高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受西风带系统和副高共同影响,流域降水量异常偏多。汛期在我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面上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接近常年,登陆个数偏多,未对黄河流域降水产生直接影响。
  • 侯志军;伊晓燕;孙一李玲
    人民黄河. 2017, 1(7):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复杂结构桩基在多沙河流上的局部冲刷问题,利用1∶100正态模型水槽对主河槽中输电塔基的冲刷情况进行了试验,对塔基不同埋深、不同洪水频率条件下的冲刷坑形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塔基周围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与单桥墩类似,但桩群内部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则相对复杂;试验前后塔基前水深、流速的比值分别为0.47~0.64、1.25~1.26;塔基冲刷深度与水流单宽流量成正比,与承台埋深成反比,下游塔基的冲刷深度略小于上游塔基的。
  • 周毅;崔同;郑鑫;杨涛;刘淼
    人民黄河. 2017, 1(7):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源区唐乃亥及玛曲两个水文站1961—2008年的逐日径流数据,利用IHA软件,从河流水文指标、环境流组成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了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和环境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受干扰后,唐乃亥及玛曲站分别有17、14个水文指标发生了中度改变,分别占指标总数的53.1%、43.8%;②两站环境流中大洪水事件逐渐消失,流量结构组成趋于单一化,并逐步向以高流量脉冲及枯水流量事件为主发展;③受干扰后黄河源区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两站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均减少到10。
  • 田世民;郭建英;尚红霞;李锦荣
    人民黄河. 2017, 1(7):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石嘴山和巴彦高勒水文站的输沙特性以及磴口站的水位变化,对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进行了评估,并基于沙漠风沙综合观测基地的长系列观测数据,计算了2013—2016年的风沙入黄量为53.78万~158.92万t/a;根据年平均风速估算了1954年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过程,并设定未来情景模式,计算了2017—2036年的风沙入黄量。2014—2016年为1954年以来沙漠风沙入黄量的最小时期,在设定情景下,2017—2036年风沙入黄量仍有超过400万t的年份。随着沙漠治理力度的加大,2031—2036年风沙入黄量将下降至262.45万t/a。
  • 防洪治河
  • 石蓝星;唐德善;孟颖;郝建浩
    人民黄河. 2017, 1(7):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洪灾风险评价是城市制定防洪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克服现有评价模型的局限性,从灾害学的角度考虑,从致灾、孕灾、承灾和减灾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分析评价。该模型在一般的物元可拓模型的基础上作出两点改进:其一,用贴近度代替关联度进行等级评定;其二,采用变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以丽水市为例进行洪灾风险评价,评价结果为Ⅳ级(较危险),与丽水市实际洪灾风险情况基本相符。
  • 付文艺
    人民黄河. 2017, 1(7):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FVCOM模型建立磨刀门海域盐度扩散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磨刀门河口区盐水入侵情况。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地区咸潮入侵的垂向分布规律,能够用于磨刀门海域拦门沙疏浚整治工程对咸潮入侵的影响研究。磨刀门海域盐度分布受海水、淡水共同控制,垂向盐度分层分布,并且底部产生高浓度咸潮入侵现象。口门区航道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咸潮入侵,但对磨刀门水道沿岸地区居民及工农业取水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对工程整治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最大限度减轻工程实施导致咸潮入侵的程度。
  • 孟华君;姜元俊;张向营
    人民黄河. 2017, 1(7):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的雨量阈值模型是保障泥石流及时、准确预警的关键。针对地震扰动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又缺乏降雨—灾害相关性统计资料,导致难以预警的现状,对目前国内外通行的泥石流预警模型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以都江堰市王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泥石流预警区的降雨条件、水文特征及下垫面条件,提出了基于水力类泥石流起动机制来计算泥石流预警雨量阈值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物理模型试验来确定沟道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水深,并结合流域产汇流机制和流域基本参数,计算该流域的泥石流预警雨量阈值。
  • 水资源
  • 景朝霞;夏军;匡洋;佘敦先;王强
    人民黄河. 2017, 1(7):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渭河流域1961—2014年27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研究了渭河流域近54 a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干旱持续时间有微弱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突变点;春、夏、秋、冬四季干旱站次比多年均值分别为50.7%、42.7%、37.5%、60.9%,其中春、秋、冬三季干旱站次比增加,秋季增加趋势显著;重度及以上干旱四季频发,但冬季干旱站次比小;干旱持续时间以及中度以上干旱频率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华县站周边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春、夏、秋、冬四季中度以上干旱频率均值分别为35.2%、26.2%、22.4%、23.8%。
  • 童芳;赵静;金菊良;董增川
    人民黄河. 2017, 1(7):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的多学科综合与新技术的应用成果相结合,探讨了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的内涵及其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将涉及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的所有要素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耦合成一个复杂的水–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模拟系统,研究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相互作用趋势。基于多级递阶结构的分解协调方法,讨论了水土资源联合配置的递阶结构及求解思路,提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体系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
  • 关格格;贾陈忠;秦巧燕
    人民黄河. 2017, 1(7):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分析了山西省2005—2013年用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评价了山西省水资源利用和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山西省用水生态足迹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099亿 hm2上升到2013年的0.123亿 hm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2005—2010年变化不大,2010—2013年上升较快;水资源生态赤字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山西省各个子账户用水生态足迹中,农田灌溉用水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例最大,为51.39%~56.88%,其次为工业用水账户占18.85%~26.06%;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5,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消费量大于供给量,开发潜力越来越小,需要大量从外流域调水。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王辉;陈法兴;陆健刚
    人民黄河. 2017, 1(7):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连云港近岸海域2012年4月和8月的实测数据,将生物量指标(叶绿素a)、营养盐指标(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化学指标(化学耗氧量和溶解氧)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突变模型势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对连云港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定量判别。结果表明:连云港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空分布不均,近岸点的富营养化程度比距离海岸较远点的富营养化程度高,4月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总体高于8月的,其富营养化程度为贫营养级、中营养级,虽未达到富营养级,但部分海域富营养化程度非常接近富营养级的限值,富营养化程度易升级。
  • 熊鸿斌;蔡亚军
    人民黄河. 2017, 1(7):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评价位于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城镇工业园区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以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为例,采用AHP-信息熵-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包含水质安全、总量控制、危险固废年排放量、危险化学品、火灾预防、产业结构等限制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家咨询法和信息熵法分别计算一般情况下和考虑限制作用下的指标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取得了客观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 水土保持
  • 张利军;高德彬;赵航;黄齐
    人民黄河. 2017, 1(7):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西部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典型试验路段路堑边坡植被防护状况,分析了各植被防护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根据植被生长的立地条件,将植被护坡技术分为坡面直接种植植被护坡技术、改造坡面形态的植被护坡技术、植被与工程结合的综合护坡技术3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土路堑边坡植被防护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田晋华;高雅玉;张峰;闫鹏;高金芳
    人民黄河. 2017, 1(7):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藏区天祝县为研究对象,将专家咨询、实地调查和实地监测结合,对其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和评价,分生态和生产建设两方面探索适合高寒阴湿地区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提出了治理技术模式:耕地区“免耕种草综合配置技术、青稞–油菜与油菜–燕麦轮播”,林地区“围栏造林+林下植草+高效节灌”,草地区“围栏种草+节水灌溉+保水施肥”,林–草–耕地交错区“乔木+灌木+生态草地+简单工程的多生物耦合互补”,水蚀冻融侵蚀交错区“防渗+排水–植草覆盖”,生产建设项目“剥离–养护–回铺,拦挡–苫盖–恢复”“换填–挡护–排导,深挖–高挡–低排”“排水、植草为主,拦挡、苫盖为辅,临时、永久结合”。
  • 工程勘测设计
  • 刘贞姬;宗全利;刘焕芳
    人民黄河. 2017, 1(7):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涡是水工建筑物进水口前常见的水力现象,会给水工建筑物和水电设备带来严重的危害。消除旋涡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保证进水口前的水深超过临界淹没水深。从实际工程应用计算考虑,利用水力模型试验,重点分析了弗劳德数Fr、雷诺数Re对临界淹没水深的影响,并由试验结果得到旋涡相对临界淹没水深H/D随弗劳德数Fr和雷诺数Re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界淹没水深随着弗劳德数和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与两者均有幂函数关系。综合弗劳德数Fr和雷诺数Re对H/D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相对临界淹没水深与弗劳德数Fr和雷诺数Re的定量关系式,关系式拟合度为0.863,可以满足工程实际计算要求。
  • 黄世涛
    人民黄河. 2017, 1(7): 123-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某高面板堆石坝为例,堆石体结构采用Duncan-Chang双曲线非线性本构模型,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采用Goodman双曲线本构模型处理,对Duncan-Chang本构模型进行ANSYS二次开发,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逐层填筑、逐级加载方式,模拟分析三个典型断面的施工期、死水位期、正常蓄水位期三种工况下的应力与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逐级加载完成后,随着水位逐渐升高,逆流向水平位移逐渐减小,顺流向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最大受拉区出现在坝踵混凝土面板与趾板连接处,是最容易受拉开裂的部位;最大受压区出现在基础深覆盖层最底端中部位置。经对比分析,模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 工程建设管理
  • 张泽玉;王金山;毕树德
    人民黄河. 2017, 1(7): 129-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山东“T”字形调水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输水系统动态平衡仿真是进行合理调度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胶东引黄调水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通过控制各级泵站进水池水位来确定各泵站开、停机和变速机组转速调节的调度运行方式。对仅向门楼水库供水情况下系统从无水状态到动态平衡的充水起动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该供水条件下各级泵站开机组合和运行方式、各机组的开停机时间等运行参数,为系统的正常起动运行提供了依据,为确保系统安全、科学、经济地运行奠定了基础。
  • 杨帆;许强;戴岚欣
    人民黄河. 2017, 1(7):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围岩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依据数据挖掘技术,采用二叉树支持向量机的智能围岩分类方法。该方法选择9项影响围岩分类的主要指标,利用SPSS Modeler 数据挖掘工具构建SVM分类拟合模型,对围岩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以实现快速智能化决策输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挖掘的支持向量机围岩分类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的问题,该方法科学可行、可视性强、准确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 胡致远;王伟;罗贤敏
    人民黄河. 2017, 1(7):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峡库区因降雨充沛、地质环境脆弱而地质灾害频发,库水及降雨作用是导致库区滑坡变形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藕塘滑坡为一滑体深厚、多序次解体、规模巨大的靠椅状顺层岩质涉水滑坡,通过建立藕塘滑坡多滑带地质模型,来研究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滑坡的变形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藕塘滑坡为动水压力型滑坡,浅层滑体对降雨强度和库水位波动敏感性较高,其稳定性主要受库水位波动影响;深层滑体稳定性在降雨强度低于160 mm/d时受库水位波动和降雨强度综合作用影响,反之主要受降雨强度影响;虽然前缘反翘段和前期治理工程具有一定阻滑作用,但藕塘滑坡整体处于潜在欠稳定状态,在大暴雨及库水位骤降作用下可能发生失稳破坏。
  • 灌溉排水
  • 程诗念;樊贵盛
    人民黄河. 2017, 1(7):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盐碱荒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撑,以原生盐碱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田原位系列入渗试验,获取了累计入渗量与入渗历时对应关系的试验资料,依据Kostiakov入渗模型,构建了入渗模型参数与同步土壤理化参数的样本集。利用土壤传输函数法,建立了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的Kostiakov二参数入渗模型参数k和α的多元非线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以土壤含水率、干容重、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含盐量为输入变量对入渗系数k进行多元非线性预报和以土壤含水率、干容重、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含盐量为输入变量对入渗指数α进行多元非线性预报是可行的,两参数预报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5.5%和8.3%。
  • 雷国庆;樊贵盛
    人民黄河. 2017, 1(7):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畦灌灌水质量,基于畦灌的水流运动过程及入渗水分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畦灌灌水效果评价指标灌水效率Ea、储水效率Es和灌水均匀度Ed间的相关关系,并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Ead为目标函数,利用灌水效率Ea、畦长L及比例系数k构造约束条件,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实用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汾东灌区北长寿灌水试验点为例,将优化模型与地面灌溉模拟软件WinSRFR结合使用,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优化灌水技术参数组合下灌水效果指标进行分析,表明该实用优化模型可实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