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左其亭;韩春华;韩春辉;罗增良
    人民黄河. 2017, 1(6):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家相关文件的解读及文献资料的梳理,对河长制提出的背景与经过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河长制目前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河长制推行的目标要求,总结了河长制的主要工作任务,并构建了以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法律为核心的河长制理论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技术标准、行政管理和政策法律为出发点的河长制支撑体系。最后,考虑河长制推行的长效性,提出了河长制的具体实施途径,近期(2017—2020年)、中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的具体实施目标及保障河长制实施的4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行河长制提供基础理论框架和系统支撑保障。
  • 蔡朵朵;马孝义;张丽
    人民黄河. 2017, 1(6):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北洛河支流葫芦河张村驿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域为研究区域,基于ASTER GDEM V2 30 m DEM数据与张村驿水文站1980—1990年实测流量数据,建立流域月尺度的SWAT水文模型,并评价了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分析了DEM分辨率对流域水文地形特征提取与径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SWAT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域的径流模拟;DEM分辨率对坡度、面积、子流域划分影响较大,对高程提取影响较小;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对径流的模拟结果不同,其中120~150 m分辨率模型模拟结果较优,DEM分辨率为150~1 000 m时,模拟结果可满足精度要求但存在一定偏差;各模型均存在低估流量值的现象。
  • 赵亚飞;孙东坡;刘明潇;韩力球;陈浩
    人民黄河. 2017, 1(6):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开展水槽试验,利用ADV测速及高速摄像技术采集了近壁区的流速及紊动特征值,分条带计量了推移质输移情况。通过对比横向密布测点的流速结构差异,剖析了近底流速分布的变化特点与两侧的流速结构变异。基于输沙分条带量化观测模式,对推移质输移的空间横向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底流速的相对脉动强度呈现中间区域最大并向两侧递减的趋势,在临近侧壁处有突变波动现象,这与近底流速的横向分布在侧壁附近的突变特点相互对应;②推移质输移在横向分布上不均匀,整体呈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的趋势,80%的区域基本完成了断面的总输沙量,近侧壁区域输沙受边壁影响较明显;③近底流速横向分布、近底水流脉动强度与相对输沙强度的横向分布存在响应协同性。
  • 韩锐;董增川;王雪薇;马红亮
    人民黄河. 2017, 1(6):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单一预测模型泛化能力不强、误差稳定性能较差等局限性,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三种单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建立了径流量预测的加权平均集成模型,并将其用于预测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的年、月径流量。结果表明:加权平均集成模型集成了各单一预测模型的优点,在预测精度、泛化能力以及稳定性能方面均优于单一预测模型。
  • 张广海;张家春;张雨 陈学虞;张伟昊;陈若楠
    人民黄河. 2017, 1(6):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使用悬杆测验的经验,研制了一款无线悬杆测验设备,研制此设备的目的是使记录人员不必再随悬杆进行水上作业,在岸上即可完成记录工作。无线悬杆测验设备由无线悬杆、无线智能流速记录仪两部分组成,无线悬杆把流速仪接触信号转变为无线电信号发送至空中、无线智能流速记录仪接收到无线电信号后还原为流速仪接触信号,并记录信号数、测速历时,然后计算测点流速。实践证明,设备达到了研制目标。
  • 防洪治河
  • 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17, 1(6):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总面积3 154 km2,现有耕地22.7万hm2,人口189.52万人,受制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安全建设进度,滩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及治水新思路,考虑黄河下游自然特点和水沙输移规律,提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区分区改造治理开发”的再造与生态治理设想。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方案实现了治河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符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实施精准扶贫、助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尽快开展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方案研究,选择典型试点河段编制实施方案并进行治理试验,而后逐步向全下游河道推广。
  • 王璠;唐德善;王晓淋;孟颖;金新
    人民黄河. 2017, 1(6):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库库容与来水量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修建分洪隧洞连通两水库(连通水库)来分配洪水,提高流域水库群的整体防洪能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以连通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对连通水库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构建考虑防洪、发电和供水的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并运用模糊优选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为联合防洪调度方案的优选提供科学的依据。工程实例运用表明,利用连通水库防洪调度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可优选出综合效益最佳的防洪调度方案,提高流域的整体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效率。
  • 李俊;武鹏林
    人民黄河. 2017, 1(6):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多目标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存在主观性强,以及传统TOPSIS法受指标相关性影响的缺点,介绍了改进的TOPSIS法的决策模型。以洪家渡水库为例,选取能够反映不同调洪方案特性的5个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这些指标中提取线性无关的主成分,以这些主成分得分代替原指标,最后以这些新的指标为依据,使用加权TOPSIS法对各个调洪方案进行排序与决策。把计算出的结果同灰色优选法和属性识别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可运用于多目标水库防洪调度方案的决策,且适用性强。
  • 水资源
  • 楚行军
    人民黄河. 2017, 1(6):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联合国相关机构推出的全球水目标和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水十条”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水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大力整合了水事务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水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水十条”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议题,结合我国水事务存在的各种挑战,对相关工作的深化作出战略部署,是我国为国际社会全面实现全球水目标做出的又一重大新贡献。以全球水目标为参照,中国“水十条”的推出和落实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升我们履行相关国际责任的能力。
  • 李笑竹;陈志军;闫学勤;樊小朝;鹿剑;李凤玲
    人民黄河. 2017, 1(6):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各行业对水资源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使水资源调度更加科学、有效,开展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ACS)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根据水库实际供需水关系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在考虑经济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时,加入水质因子来体现环境目标;引入边界变异策略和自适应步长调整策略,提出ACS,并将其应用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模型的求解中。以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为例,验证了该联合调度模型的可行性。
  • 刘阳;曹升乐;薛树文
    人民黄河. 2017, 1(6):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实现河道在洪水过程中的生态安全,在分析河道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设定河道生态水力要素阈值,并以此为约束条件,以行洪阶段河道流量与生态流量差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河道水系生态调度模型。以济南市腊山分洪道和兴济河为例,根据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对中小洪水过程进行生态调度模拟,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了闸群的最优下泄曲线,满足了城市河道在行洪阶段的生态流量要求与在蓄洪阶段的生态蓄水要求。
  • 赵洁;李福林;张晓龙;陈华伟
    人民黄河. 2017, 1(6): 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取地下咸水是河口海岸带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的可行性措施之一。通过构建室内砂箱物理模型并结合着色技术,分析不同抽咸强度和布井方式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以及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研究不同情境下抽取咸水对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受抽取咸水的强度和布井方式影响,可通过加大咸水抽取强度、优化布井方式,实现抽咸牵引防治海水入侵的最佳效果。固定咸水抽取强度时,远离咸淡水界面进行的叠加井抽水与单井抽水效果相比,并不具备优越性;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抽取咸水,可防止抽咸过程中海水入侵界面向内陆移动,在海水入侵界面近趾端处抽取咸水可以使海水楔趾端更快向海水区回退;保持一定的咸水抽取强度时,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与趾端位置处进行分散式布井,可以达到整体修复滨海含水层的效果。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杨永宇;尹亮;刘畅;赵常山;伍冠星;邱小琮
    人民黄河. 2017, 1(6):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黑河流域的水质状况,于2013—2015年每年的4月、7月和12月对黑河流域中的八宝河、野牛沟、北大河、梨园河、红水河、山丹河、张掖湿地、中游干流、额济纳河、东居延海小流域水体进行采样,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黑河流域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结果较为符合黑河流域实际,八宝河、野牛沟、红水河水质良好,以Ⅲ类为主;北大河、梨园河、山丹河、中游干流、额济纳河水质较差,以Ⅳ类为主;张掖湿地、东居延海水质较差,常年为Ⅴ类,主要原因是营养盐和污染物富集,超出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质状况较差。
  • 曹娜;童少青;符韵梅
    人民黄河. 2017, 1(6):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在输水关键期采用大流量输水并废除部分平原水库或其灌溉功能,地下水补给的减少或将对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密切联系,单独采用地下水数值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因此采用MIKE-SHE软件建立了黑河中游盆地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通过校正后的模型对工程运行后的地下水演变进行了预测。模拟结果表明: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对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影响有限,河道与水库渗漏减小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值远小于当地地下水位天然变幅,可由地下水系统自然调节。
  • 栾风娇;周金龙;曾妍妍;贾瑞亮
    人民黄河. 2017, 1(6):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新疆喀什地区东部叶尔羌河流域农村地区地下水水质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14组潜水水样中,水质安全类别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的分别占14.3%、7.1%、78.6%;51组浅层承压水水样中,水质安全类别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的分别占3.9%、7.8%、88.3%;6组深层承压水水样水质安全类别均为不安全。研究区农村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但研究区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水质相较于叶尔羌河流域中下游的地下水水质要稍好一些;在垂向分布上,潜水水质优于承压水水质,浅层承压水水质优于深层承压水水质;研究区农村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主要受气候、土壤、地貌及生活、工业活动等影响。
  • 冯胜男;董增川;杨光
    人民黄河. 2017, 1(6):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预测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基于PSR模型构建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盒维数,将其作为反映生态系统演变的序参量。在此基础上对滦河流域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并从生态系统演变的角度对2025年、2035年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随后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实施,使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 孙斌;徐军祥;彭玉明;林广奇
    人民黄河. 2017, 1(6):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济南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与泉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迫切需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原生地质地貌条件为基础,建立PDSR协调性评价概念模型,构建城市建设与泉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并引入协调级差函数,进行二者协调程度的模糊评价。结果表明:基本协调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区,协调性较差区主要分布于中部低山丘陵与山前倾斜平原过渡地带,协调性较好区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区。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能够真实反映客观情况。
  • 水土保持
  • 李坤;姚文艺;肖培青;庄宁;杨春霞;焦鹏
    人民黄河. 2017, 1(6):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地覆盖度变化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草地作用下入渗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覆盖度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存在着分级现象,36%~54%覆盖度范围内入渗率随着覆盖度增大而增大的幅度并不大,只有当草地覆盖度超过59%之后,入渗率才明显增大;草地具有削减入渗波动的能力;Horton和Philip入渗公式均能有效地反映不同植被覆盖度下降水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及特性;草地覆盖能有效增大土壤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并且土壤初始入渗率以及稳渗率与草地覆盖度均可用指数函数关系表示;草地覆盖度越高,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相差越小,入渗率衰减得越慢。
  • 王柢渊;杨帆;张宽地;吕凡;姬祥祥;国库
    人民黄河. 2017, 1(6):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揭示植被覆盖下坡面流阻力的内在规律,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度为32.32%时6个坡度和12个流量组合下坡面流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坡面流速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该覆盖度下流态指数值接近1;坡面流从层流变化成过渡流,最后发展成紊流状态,但植被覆盖下坡面流的层流状态与明渠定义的不同;阻力系数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流量是影响阻力的主要因素,而坡度对其影响可以忽略;阻力系数随平均水深和壅降差的增大而增大,壅降差不仅能代表水深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而且能反映植被前壅水和后尾水旋涡的形成程度。
  • 工程勘测设计
  • 苏小丽;刘韩生;范晓丹
    人民黄河. 2017, 1(6):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泄洪洞工作闸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水击,目前没有受到重视。应用特征线法数值模拟青海省某水电站泄洪洞工作闸门开启时闸前水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工作闸门匀速开启的方式可导致泄洪洞内产生水击,水击产生于闸门开启的初始阶段,水击压强振幅呈对数规律衰减;②工作闸门非匀速开启方式对泄洪洞非恒定流有重要影响,闸门开启速度先慢后快的运行方式可有效减小水击压强振幅,降低闸门振动的可能性,工作闸门以适当的加速度开启时可消除水击现象,彻底避免水击引起的闸门振动,排除这种泄洪安全隐患。
  • 王威;吴时强;黄标;王芳芳
    人民黄河. 2017, 1(6):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满流交替是长隧洞常遇到的不利水流流态,尤其是洞内截留气囊输移现象会对隧洞结构安全构成威胁。通过试验研究,阐述了变坡长导流隧洞洞内流态的演变过程,指出随着上游水位上升,洞内水流流态呈现由水跃转变为明满流交替、直至有压流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典型流态下隧洞的泄流能力,得到了明满流交替的流量系数介于无压流和有压流流量系数之间的结论。同时探讨了明满流交替过程的压力波动,发现明满流交替的压力波动持续时间较长、振幅较大,但压力峰值持续的时间很短,并且截留气囊可有效减缓隧洞底部压力波动。
  • 谢劭峰;佘娣;王新桥
    人民黄河. 2017, 1(6):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灰色GM(1,1)、时间序列和非线性组合模型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最优线性组合模型的定义及其权系数的求解方法。结合某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建立了基于灰色与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组合模型和最优线性组合模型,以及基于灰色、时间序列与非线性组合的最优线性组合模型,并把这3种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GM(1,1)、时间序列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融合GM(1,1)、时间序列与非线性灰色时间序列组合的最优线性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另两种模型,其预测误差小于1 mm。
  • 杨斌;金芳;刘礼华;侯琴
    人民黄河. 2017, 1(6):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拍门框形水封的受力方式决定了其计算方法与传统的启闭式闸门水封不同,一般需三维建模。鉴于直接建立拍门水封的三维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在技术上难以克服高度非线性问题,计算难以收敛,故结合框形水封线压力的近似计算和水封断面二维有限元计算,通过反查线压力曲线得到拍门水封计算的近似结果,从而克服了框形水封三维仿真的技术难题。
  • 张威
    人民黄河. 2017, 1(6):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彭家坪支线输水隧洞(穿越膨胀性岩层)为例,以荷载-结构模式计算并分析膨胀岩位于隧洞不同位置、在不同等级膨胀荷载作用下,衬砌内力、变形及最小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膨胀岩位于隧洞拱部时,随膨胀荷载的增加,衬砌墙脚应力集中显著,仰拱内侧弯矩及变形明显增大,属受力最不利工况;膨胀岩位于隧洞边墙及仰拱时,随膨胀荷载等级的增加,内力极值点会由仰拱向边墙转移;膨胀岩位于仰拱位置时,膨胀荷载对其影响较小。
  • 付振国;沈长松
    人民黄河. 2017, 1(6):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堆石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坝体结构变形较大。为了研究土工膜在坝体结构大变形条件下的受力变形特性,结合国外某土工膜防渗高堆石坝,采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模型,对其进行仿真数值模拟,研究了坝体在竣工期及正常蓄水期的受力变形特点,对正常蓄水期土工膜不同锚固方式下的应力及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坝体水平位移及沉降位移符合一般规律;与普通式锚固相比,采用包裹式锚固可有效改善土工膜的受力状态。针对高堆石坝结构变形较大的特点,将上游坝坡设计为拱向上游的“凸面”,凸出的矢高与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变形量“相近”,从而改善土工膜的受力变形特性。
  • 工程建设管理
  • 聂相田;王帅;罗刚
    人民黄河. 2017, 1(6):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防范投标人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给业主的投资控制带来风险,在分析不平衡报价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投标人可能会采取的投标策略,给出了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中的主要单价合理性计算公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多目标决策理论中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建立了AHP-TOPSIS投标报价综合评判模型。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对于投标人单价合理性的判断和识别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陈志强;高成城
    人民黄河. 2017, 1(6):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经典物元可拓模型的关联函数是分段函数,指标间的互不相容性没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根据大坝安全性状综合评价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同时为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引入熵权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大坝安全性状综合评价的改进物元可拓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某水库大坝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说明该模型在大坝安全性状评价中应用是可行的。
  • 钟为;李艳玲;莫政宇;安慧琳
    人民黄河. 2017, 1(6):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风散烟是水利水电工程长大隧洞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施工通风设计没有考虑污染物的排放过程等,负压风机的设计多依赖经验,常出现施工通风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长大隧道通风散烟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负压风机风量对独头掘进的长大隧洞施工有害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隧洞负压风机实际工作流量与正压风机实际工作流量比值为1.1~1.3时,对隧洞内有害气体排出最有利。同时,结合隧洞掘进过程中风机实际工作状态,从保证隧洞在掘进到不同长度时都有较好通风条件的角度,提出了以掘进长度1 km时负压与正压风机实际工作流量比为1.1为控制的长大隧洞负压风机风量设计方法。
  • 李静
    人民黄河. 2017, 1(6):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土工格栅拉拔试验对筋土界面摩阻力横向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千分表测试土工格栅不同位置处的位移,将位移转换成土工格栅应变,根据格栅的抗拉弹性模量得到土工格栅不同位置处的筋土界面摩阻力。试验结果表明:筋土界面摩阻力的峰值出现在土工格栅的横肋处,并沿横肋向两侧逐渐减小;对于单向土工格栅,格栅横肋不仅能够提供筋土界面摩阻力,而且能通过嵌锁作用限制土体的变形,能显著提升土工格栅的加筋效果;土工格栅前半段的筋土界面摩阻力先得到发挥,然后后半段的筋土界面摩阻力逐渐得到发挥。
  • 李燕波;侍克斌;陈志峰;李志军
    人民黄河. 2017, 1(6):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高地热条件下隧洞衬砌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使用刀口法研究温度、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主要因素,粉煤灰掺量次之,水胶比的影响可以忽略;混凝土早期抗裂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试验确定的最优粉煤灰掺量为20%;在高温条件下,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优于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能在提高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 戚兰英;张弋扬;张国宇
    人民黄河. 2017, 1(6):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设九级梯级泵站,其中七级低扬程泵站中近半数为超低扬程泵站,净扬程小于2 m,为保证超低扬程条件下泵装置具有较好的水力性能,针对泵站的进、出水流道进行水力优化设计及泵装置模型试验研究,并通过天津同台测试模型进行验证。经过水力优化设计的泵装置在扬程低于2 m的条件下水力性能优异,满足合同规定要求,对于年运行时数长的供水泵站可降低能耗,且运行安全可靠。
  • 灌溉排水
  • 雷国庆;樊贵盛
    人民黄河. 2017, 1(6):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不同土壤入渗能力下的畦灌灌水效果差异,以汾东灌区北长寿试验点的灌水试验为依托,建立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对灌区的灌水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灌水条件下,选用修正后的Kostiakov入渗模型,以土壤水分入渗参数k、 a和 f0为自变量,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利用WinSRFR软件对灌水效果指标灌水效率Ea、灌水均匀度Du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方差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指标Ea和Du,入渗参数影响显著,其贡献率由大到小均为ρ(k)>ρ(f0)>ρ(a)。在此基础上,结合灌水效果指标对各入渗参数变异的敏感系数,确定了入渗参数k、a和 f0综合变异时灌水效果指标偏离程度的量化形式,为土壤入渗能力空间变异时灌水效果指标精度控制提供依据。
  • 杨会东;张晨;杨立功
    人民黄河. 2017, 1(6): 142-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理模型试验是开展渠道工程冻害问题研究的重要手段,而相似准则是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的理论依据。根据引起饱和正冻土冻胀变形的“水-热”耦合控制方程、饱和冻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及基于多孔介质理论中正冻土的静力平衡方程导出的孔隙压力和土水势的相似不变量,导出了冻土模型试验中孔隙压力与时间、变形的比尺准则。采用土工离心机放大重力场,可统一基土冻融作用过程中的孔隙压力与变形量间的比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离心模型试验中渗透系数和孔隙水流速的比尺准则,仅当孔隙水动力黏度和孔隙水压力与原型相同时,离心模型试验中基土冻融作用时间效应的比尺为原型比模型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