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魏军
    人民黄河. 2017, 1(1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7月27日凌晨,黄河干流龙门站发生了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洪峰流量6 010 m3/s。洪水向下游演进过程中,在小北干流合阳河段发生了罕见的“揭河底”现象;小浪底水库在高水位对接情况下,成功塑造出异重流并通过排沙洞部分出库。在对这场洪水雨水情概况,河道水沙特点、洪水演进、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河道冲淤变化,洪水调度及异重流塑造,河势、工情、险情及灾情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该次洪水的特点及洪水调度情况,提出了对当前黄河洪水及其调度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 魏军;赵咸榕;张素平;张希玉
    人民黄河. 2017, 1(12):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黄河2017年1号洪水调度的水库边界条件、河道起始边界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次洪水调度指导思想、调度目标和调度方案,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采用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干流骨干水库联合调度过程和效果。该次洪水调度实现了水库减淤、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验顺利进行、下游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
  • 范国庆;刘静;狄艳艳;王鹏
    人民黄河. 2017, 1(12): 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7月25—26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出现超历史降雨和洪水,于龙门水文站形成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对洪水的气象成因和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①贝加尔湖横槽转竖与东移短波槽的合并以及副高在江淮—江南一带的稳定维持是造成山陕区间中北部强降雨的重要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是形成此次强降雨的重要影响系统;②强降雨期间,雨区上空存在水汽通量辐合,比湿维持在10 g/kg以上,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而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场均呈加强趋势,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雨区上空处于假相当位温和K指数的高能区,其上空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③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期间,暴雨时空分布集中、强度大,无定河出现超历史洪峰水位和流量,洪水起涨快、洪峰高、沙量大,吴堡以上无控区间加水较多,干流洪水演进传播基本正常。
  • 张金良;刘继祥;万占伟;李超群
    人民黄河. 2017, 1(12):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第1号洪水期间,无定河白家川站洪量1.53亿m3、输沙量1.02亿t,支流大理河绥德站洪量1.08亿m3、输沙量0.90亿t,子洲、绥德县城泥沙落淤量约为1 000万m3。干流龙门水文站洪量为5.69亿m3、输沙量为0.60亿t,黄河北干流吴堡至龙门河段发生淤积,淤积量为0.69亿t。通过分析洪水的雨洪泥沙特性,并与历史情况进行对比认为:对于中小强度降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作用,但对高强度暴雨洪水,其减水减沙作用降低,若今后再次遭遇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黄河仍会出现大沙年份。近年来北干流河段采沙剧烈,对黄河河道输沙影响不容忽视。
  • 王道席;侯素珍;杨吉山;郭彦;郑艳爽
    人民黄河. 2017, 1(12):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7月26日无定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子洲、绥德和米脂3县,单站最大日降雨量为256.8 mm,大理河绥德站洪峰流量为1959年以来最大值,无定河白家川站洪峰流量为1975年建站以来最大值,最大含沙量均超过800 kg/m3,造成绥德和子洲县城严重受灾。针对暴雨洪水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选择暴雨中心区的典型小流域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林草地、坡耕地、经济林地、梯田等的侵蚀情况,淤地坝溃坝、河道行洪情况和受灾情况。初步分析认为:尽管流域综合治理程度已有大幅度提高,水土保持作用明显,但遭遇特大暴雨时仍会形成高含沙大洪水。根据对“7·26”暴雨侵蚀现象的分析,指出了洪水期流域侵蚀新特点,阐述了高含沙洪水泥沙来源;针对洪涝灾害和侵蚀问题,提出了中小河流防洪和侵蚀严重区域治理的建议。
  • 徐建华;金双彦;高亚军;高文永
    人民黄河. 2017, 1(12):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文学方法分析表明,无定河流域现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2017年“7·26”暴雨洪水的减水减沙作用有限;通过查勘认识到,林草植被以及梯田在一般降雨情况下减水减沙作用明显,但遇到类似此次的大暴雨,则淤地坝拦沙作用明显;径流主要来自坡面,而泥沙主要来自沟边重力侵蚀、耕种便道和河道淤积物冲刷、河岸及滩地淘刷等。
  • 王婷;曲少军;胡跃斌
    人民黄河. 2017, 1(12):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黄河第1号洪水期间,在小浪底水库高水位运用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调度,成功地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根据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情况、水库异重流演进及运动特点、异重流排沙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异重流潜入点在距坝46.2 km的HH28断面,测点最大流速为0.49 m/s,最大含沙量为55.1 kg/m3,异重流厚度为0.77 m;从异重流潜入到排沙出库共计历时约为68 h,异重流运行速度约0.19 m/s;随着第1号洪水的演进,HH09、HH04、HH01断面的异重流流速、厚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异重流塑造期入库总沙量为5 020万t,最大入库含沙量为477 kg/m3,出库总沙量为21.65万t,最大出库含沙量为2.70 kg/m3,水库排沙比为0.43%;此次异重流塑造过程为后期水库溯源冲刷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
  • 李军华;张清;江恩惠;许琳娟
    人民黄河. 2017, 1(12):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采用资料分析、理论研究等手段,分析了黄河历次“揭河底”现象及影响,介绍了“揭河底”发生的原因与判别条件。指出2017年黄河小北干流陕西合阳县境内发生“揭河底”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洪水的含沙量大;二是揭底位置处的河道突然缩窄,河道断面流速增大。最后探讨了未来“揭河底”发生的可能性与水沙调控对策。
  • 任立新;楚楚;范正军
    人民黄河. 2017, 1(12):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输入单输出模型和考虑系统蓄水变量的多输入单输出模型,对黄河兰州水文站逐日流量过程进行了建模与试预报。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水文站逐日流量过程可根据干流小川水文站和支流民和、享堂水文站的逐日流量进行建模预报;经拟合期和试报期验证,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好,且考虑系统蓄水变量的多输入单输出模型的预报效果要好于多输入单输出模型的;预报过程中个别点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采用逐日流量进行预报,预报时段偏长。
  • 马睿;韩铠御;钟德钰;张红武;王彦君;贾宝真
    人民黄河. 2017, 1(12):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比较黄河下游河道现状治理方案(简称为宽河方案)及“两道防线”模式中的防护堤窄河方案(属于常态下的窄河方案)下的河床冲淤变化,通过适用于长历时与长河段的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引入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作为河相关系均衡调整准则,针对未来黄河年均来沙分别为3亿、6亿、8亿t这3种50 a水沙系列条件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来沙量客观上明显减少的趋势下,窄河治理方案不仅有利于滩区的防洪减灾,而且比现状治理方案更有利于河床减淤;若采取年均6亿、8亿t的多沙系列条件开展计算,则窄河方案比宽河方案在小浪底—花园口河段和花园口—高村河段的减淤效果都明显,而高村—艾山河段略有增淤,艾山—利津河段淤积量亦有所减小。
  • 防洪治河
  • 郝伟;王亚红;刘建恒
    人民黄河. 2017, 1(1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堤防道路在管理上存在缺乏横向协调机制、规划目标模糊、管理归属不明、限行措施不当、道路附属设施不完善和出入口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堤防道路的功能、制定灵活的管理措施、建立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体系、合理设置上堤入口。提出了融入周边路网、充分发挥交通作用,转变建设思路、优化整合各类功能,结合当地特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树立还岸于民、尊重自然理念的堤防道路发展设想。
  • 朱信华;王鹏;徐啸
    人民黄河. 2017, 1(12):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集整理与故县水库大坝中孔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故县水库原设计情况的基础上,按中下游水库群现状和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期两种情况,进行黄河中下游水库群前汛期联合防洪调度计算及后汛期故县水库单库调洪计算,分析故县水库前、后汛期大坝中孔退出防洪运用对故县水库、洛河下游及黄河下游防洪的影响。故县水库大坝中孔退出防洪运用,前汛期故县水库20 a一遇洪水最高水位为543.20 m,未超过移民水位544.20 m;万年一遇洪水最高水位为549.66 m,未超过551.02 m的设计指标。花园口站洪峰流量最大变幅为100 m3/s,10 000 m3/s以上洪水洪量最大变幅为0.32亿m3,对东平湖和北金堤滞洪区的运用标准基本无影响。后汛期故县水库大坝中孔退出防洪运用方案对故县水库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等特征水位基本无影响。
  • 水资源
  • 孙芳强;王晓勇;尹立河;张俊;贺帅军
    人民黄河. 2017, 1(12):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四系松散岩层中进行抽水试验及分层取样工作一直是水文地质勘查中棘手的事情。为获得不同深度、不同层位含水层空间异质性特征,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Packer分层取样结合井中物探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钻孔抽水试验中分层抽水及取样的困难。研究表明:采用Packer分层取样技术可以实现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钻孔中同径止水,分层封隔洗井、抽水试验及取样,而且易于实施,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获得空间异质性岩层中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 凤蔚;王晓燕;刘振英;李文鹏;李海涛
    人民黄河. 2017, 1(12):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地下水污染修复、确定群井抽水的井间距、矿坑涌水量和渠道排水等问题时,需要采用稳定流公式进行相关参数的计算。在稳定流公式中,当抽水试验的观测井数量大于2时,计算的影响半径和含水层参数是比较接近真实值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抽水试验设专门观测井,因此只能利用单井抽水试验非稳定流的影响半径公式进行求参,然而该时间变量函数包含了多个未知参数。为了简化影响半径的计算方法,将函数中的抽水稳定时长t和贮水系数μ*用工程试验的经验值进行替换,得到一个影响半径与含水层导水系数的简单函数,然后将Dupuit公式中的影响半径用此函数替代,最后通过牛顿迭代法能够同时得到影响半径和含水层导水系数的值。利用该简便公式计算的影响半径值与带2个观测井的Dupuit公式和Theis公式计算的值进行对比,发现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且该值与Modflow水流模型模拟的抽水试验最大影响半径接近。因此,可以认为该简化后的影响半径公式适用于松散岩类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求参。
  • 段长桂;董增川;管西柯;贾文豪
    人民黄河. 2017, 1(12):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主、客观单一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综合两类评价方法,以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为检验手段,采用均值法、Copeland法、模糊Borda法对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建立基于迭代思想的山东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采用此模型分析了山东省2014年17个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结果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是山东省各地市中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3个城市,东营市、滨州市、德州市是山东省各地市中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3个城市;根据不同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特点,提出了下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李云成;王化儒;娄广艳
    人民黄河. 2017, 1(12):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全国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系统总结近年来黄河流域健康评估试点研究的成果,深入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等,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的关系,研究构建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健康评估体系。黄河内蒙古河段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6个指标,结合内蒙古河段实际,在全国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基础上,调整增加了主槽过流能力、防凌指标、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等7个特有评估指标,为黄河内蒙古河段健康评估提供了很好技术支撑。
  • 闫莉;余真真;张世坤;张建军
    人民黄河. 2017, 1(12):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干流水文、水质、取耗水、排污等监测数据,考虑区间污染负荷输入、污染物在水体中稀释扩散和衰减等要素,根据水环境自身演变规律,以省界断面水体COD、氨氮浓度为主要因子,结合水资源管理需求划分时间单元,构建水污染损害责任模型,实现上游及本地超标取水、排污对下游省(区)出境断面水质超标贡献率的量化,从而界定损害责任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全面开展流域水环境补偿相关损益核算提供实用的评估方法。
  • 赵珍伟
    人民黄河. 2017, 1(12):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采用的一种预测方法。对于实际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言,手工查表插值计算显得非常困难,计算机编程语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便。以应用最广泛的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中的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计算公式为例,借助IDL编程语言实现计算公式中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以及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的近似求解,并通过坐标系旋转变换得到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相一致的污染物浓度值。结果表明:IDL语言结合Surfer软件可以实现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解析解的快速、连续、稳定求解和求解结果的可视化,且所得解析解误差小、精度高,污染物运移方向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实际预测的要求。
  • 王林;宓辰羲;宓永宁
    人民黄河. 2017, 1(12):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域纳污能力是指水体在设计水文条件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是施行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依据。以辽宁省辽阳市下属水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维水质模型,对区域内2010—2014年5种主要污染物纳污能力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为地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对CODCr的纳污能力最大;除TN外,其他4种污染指标纳污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比较最近一年区域污染物实际排放数据与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可知,辽阳市下辖功能区NH3-N、TN及TP的排放量已超过总的纳污能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过程中,应侧重于对这3种污染指标排放量的限制。
  • 水土保持
  • 刘志刚;龚建华
    人民黄河. 2017, 1(1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传统淤地坝规划设计水平和效率,基于现有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基础数据,运用“3S”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开发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三维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直观、准确、快速的坝系规划。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坝系规划设计的实际业务特点,开发了坝系规划核心业务流程中的10多个关键自动算法, 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环境下流域现状的真实感模拟、坝系规划实时计算与动态显示以及坝系工程未来生态效果预测模拟,有效提高了坝系规划辅助的自动化程度,减轻了坝系规划人员繁重的计算工作量,并已应用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雷家庄小流域的坝系可研规划。
  • 王正;王浩;王文龙
    人民黄河. 2017, 1(12):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神府煤田弃土弃渣堆积体径流产沙规律,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偏石质弃渣体(Ⅰ)、偏土质弃渣体(Ⅱ)及弃土体(Ⅲ)径流侵蚀特征。结果表明:①Ⅰ和Ⅱ弃渣体砾石含量分别为69.33%和45.06%,颗粒级配良好,而弃土体颗粒级配不良,以沙粒为主(90.31%);②雨强为1.0 mm/min时Ⅰ弃渣体和弃土体径流为层流,其余条件下各堆积体径流均为紊流,各堆积体坡面径流率、雷诺数和单位径流功率均与雨强成显著递增的线性或幂函数关系;③Ⅰ和Ⅱ弃渣体侵蚀速率随降雨时间以峰谷交替式的趋势下降至稳定,弃土体则呈增大—减小—稳定的变化趋势,Ⅱ弃渣体侵蚀波动性最强,侵蚀速率最大,Ⅰ弃渣体和弃土体侵蚀速率与雨强和径流率均成显著的指数关系;④Ⅰ、Ⅱ和Ⅲ 堆积体土壤可蚀性分别为40.713、379.77、93.355 g/m3,发生侵蚀的临界单位径流功率分别为4.61×10-3、6.26×10-3、5.94×10-3 m/s。
  • 工程勘测设计
  • 冯忠居;陈景星;苏航州;尹洪桦;付长凯;王小勇;周昂;王洁;邬洁
    人民黄河. 2017, 1(12):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黄河下游在役桥梁群桩基础的冲刷特性,对郑州刘江黄河公路大桥群桩基础进行了冲刷深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黄河河道展宽作用使得黄河水流对桥梁群桩基础的冲刷主要表现在侧向冲蚀,而非河道处为垂直向下冲刷,导致跨黄河桥梁群桩基础局部冲刷坑最大深度位置并没有全部出现在群桩迎水侧前方,而是部分出现在顺水流方向的侧面;黄河水流对跨黄河桥梁群桩基础冲刷作用最强烈的位置并不是主河道水深最深或水流流量最大的位置,而是在主河道两侧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在顺水流方向,跨黄河桥梁群桩基础迎水侧冲刷深度大于背水侧,迎水侧的冲刷坑坑壁坡度较背水侧陡;群桩基础冲刷坑边缘大多数在距承台2.25倍桩径处;河道转弯对河床冲刷的影响较大,转弯外侧的河床冲刷更为严重,建议在设计中适当增大河道转弯外侧桩基的最大设计冲刷深度。
  • 董学刚
    人民黄河. 2017, 1(12):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拟建慈江化子泵站下游弯道凸岸重点建筑安全,采用经实测资料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对化子泵站下游河段的流态及流速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水位、流量、机组运行方式组合条件下,化子泵站运行时下游弯道处水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组合条件下下游弯道处最大流速及出现位置,分析了最大流速与泵站出流流量、运行方式、下游水位之间的关系。
  • 张春生;杨道坡;宋子达;刘全
    人民黄河. 2017, 1(12):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复杂,导流方案影响因素多、参数组合多、备选方案丰富,利用一般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方案优选存在困难。在优化导流方案决策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导流标准、围堰类型、导流洞布置等特征引入趋同分组方法,结合多目标决策方法建立基于两层决策的施工导流方案优选模型。针对东庄水库施工导流的多个导流方案,建立分组决策模型,利用两层决策模型优选导流方案,所得优选方案反映了工程特征。
  • 石强;李艳玲;吴震宇;钟为
    人民黄河. 2017, 1(12):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采用弹性损伤模型进行重力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效率较低的问题,分别采用线弹性模型和弹性损伤模型对重力坝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获得相应的线弹性震损指标(超应力单峰面积)和弹性损伤震损指标(损伤指数),建立了单峰面积与损伤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峰面积与损伤指数相关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即用线弹性动力计算得到的单峰面积近似估计坝体损伤指数,进而确定重力坝震损等级,以及超过各震损等级的概率,最后拟合出地震易损性曲线。将该方法应用于某重力坝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计算结果符合一般规律,计算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 董京艳;何健;杨道坡;张春生
    人民黄河. 2017, 1(12):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工程施工期间常涉及多个导流泄水建筑物联合泄流问题,为准确、快速计算东庄水库导流隧洞泄流能力,便于多方案比较和优化,基于施工水力学理论,提出隧洞淹没出流联合泄流水力计算模型,对东庄水库导流隧洞进行了各种出口流态条件下无压流、半有压流、有压流的全流态水力计算。泄流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一致,模型同样适用于隧洞与缺口、隧洞与过水围堰等建筑物联合泄流计算问题。
  • 工程建设管理
  • 田林钢;马成功;王绪
    人民黄河. 2017, 1(1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工程建设中潜藏着众多风险,工程的顺利建设离不开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由风险辨识、估计、评价、控制4部分构成,风险的量化是关键。从业主的角度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主观权重、熵权法建立客观权重,并根据不同的方法确定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权重,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比较了不同主客观综合权重确定方法的差异和对评价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 徐秋达
    人民黄河. 2017, 1(1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配套工程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输水任务,长效的巡检机制是保障配套工程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常规人工记录的巡检方式不仅人为因素多、管理成本高,而且监督考核难、易错报、漏报、突发情况响应慢、巡检信息利用难。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采用B/S、M/S相结合的体系架构,设计研发了集移动巡检仪、后台管理端、问题推送端于一体的多端应用框架,将巡检工作流程和内容形成信息流,用技术代替人工和经验,做到巡检有计划、过程有监督、事后有分析、处理可追踪,最终实现巡视检查智能化、数字化和管理流程规范化。
  • 郭志华;李永业;樊安顺
    人民黄河. 2017, 1(12):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变大型泵站在运行过程中低效率、高耗能的现状,在保证供水量的前提下,采取先进的技术以及合理实施过程管控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运用过程控制基本理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工程泵站输水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剖析,对泵站子系统和水库运行过程进行控制优化与节能降耗研究,得出了大型泵站输水系统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变速泵的泵组将变频系统优化为调控泵出口节流调节方式,使泵组处在高效率区定速运行,同时综合协调运用系统内调节水库蓄水、泄流和控制调节的功能,可使节电率大大提高。
  • 王德志;陈振;孟云芳
    人民黄河. 2017, 1(12): 131-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粉煤灰掺量为0%、15%、30%的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以及在浓度为0%、5%、10%的NaCl溶液中的抗冻性。结果表明:混凝土28 d龄期的强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未经冻融的混凝土掺入粉煤灰后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强,以15%掺量效果最佳;经50次冻融循环后粉煤灰对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作用减弱;混凝土试件在5%的NaCl溶液中冻融后质量损失最大;相对动弹性模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掺加15%粉煤灰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在盐溶液中的抗冻性能。
  • 丁斌;姚保顺;李勇;吴晖
    人民黄河. 2017, 1(12):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黄河梯级水库群的优化调度,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防汛、防凌、水资源和水库发电调度管理需求为目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了一套先进、高效、实用、可靠的黄河水库调度运行信息平台,为水库优化调度、防洪、防凌、供水等业务提供信息支持。提出了综合三重共享和两级服务的资源整合服务模型,并对系统的数据交换设计、资源整合和数据存储共享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该系统已应用于黄委内部、电网公司和上中游水库群管理单位的生产实践中,在防洪、防凌、调水调沙及水资源调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沈晓钧;王智阳;余凯;周项通
    人民黄河. 2017, 1(1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岭隧洞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水充沛,部分洞段岩性交替变换,且软硬岩互层,为隧洞超前预报带来极大困难。结合秦岭隧洞地质环境的特点,采取TSP、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三种超前预报方式,进行综合预报。经后期开挖验证,该综合超前预报方法有效可行,通过三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对掌子面前方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进行较全面、准确的判断。
  • 唐腾飞;黄耀英;练迪;陈义涛;徐佰林
    人民黄河. 2017, 1(12):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50—2001)并未对高应力比条件下混凝土徐变试验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尺寸效应作出明确规定,因此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棱柱体试件的尺寸效应问题。通过对15个同截面、不同高度的混凝土棱柱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较系统研究了试件纵向高度与横向长度比值和抗压强度的关系,得到棱柱体试件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的临界尺寸。收集大量临界尺寸范围内混凝土棱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资料,建立了混凝土尺寸效应广义回归隐式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规范中抗压强度折算系数无法满足高应力比下徐变试验荷载加载要求,可利用本文建立的隐式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不同尺寸的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比值进行高应力比下的徐变试验。
  • 灌溉排水
  • 荆新爱;王昊
    人民黄河. 2017, 1(12):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灌区引黄用水预测,以多元回归与神经网络为基本手段,建立
    BP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逐步回归、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回归分析等
    4种引黄用水月预测模型。通过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并以模型模拟效率系数NSC(NSC=0.75为阈值)为评价指标,分析表明:4种模型均可预测各地引黄用水变化情况,但模拟精度不同。在宁蒙地区4种模型均能满足预测精度要求;河南省除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外,其他模型均能满足预测精度要求;山东省则仅有BP神经网络与逐步回归模型能满足预测精度要求。
  • 杨秀花;林希娟;孙龙;王瑞萍
    人民黄河. 2017, 1(12):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正确评估灌溉水有效利用程度及其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国大型灌区都存在灌域面积大,上下游种植结构、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种植习惯差异极大的状况,这给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精确测算带来很大困扰。结合河套灌区的实际,通过田间试验,用分作物、按轮次、渐进累加法测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消除了轮次之间实灌面积不同带来的误差,结果更为准确。同时阐明了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与灌区建设投资、管理水平、节水技术应用、种植结构变化以及水文年型之间的关系。
  • 邓海龙;许亚群;王少华;刘方平;李昂
    人民黄河. 2017, 1(12): 15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建设研究,开展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保水层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峡江水利枢纽蓄水至正常高水位后,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土壤保水层容重、饱和渗透系数、孔隙度影响较小,3组监测数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3,数据分布较为平稳,波动不大。
  • 霍轶珍;李生勇;郭彦芬
    人民黄河. 2017, 1(12):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墒情预报是农田土壤水分调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灌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量大且预报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农田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以水量平衡法为基本原理的ISAREG灌溉模型进行灌区土壤墒情预报,并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区灌溉试验站的大田实测数据对ISAREG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SAREG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模型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回归系数约为1.02,决定系数在0.6以上,误差在10%以内,表明该模型参数经过校准和验证后,可以用来进行土壤墒情预报。该模型还具有识别作物是否处于水分胁迫状态,并对作物灌溉制度进行评价和优化的功能,可进行灌区灌溉预报。
  • 水文泥沙
  • 人民黄河. 2017, 1(12): 16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