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王煜
    人民黄河. 2017, 1(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问题,以应对干旱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作为切入点,从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和旱情监测评估、水资源调配、支撑管理3个层面,开展大型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和需水评估技术、基于龙羊峡水库旱限与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优化控制的大型水库群调度技术、黄河流域旱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干旱的风险管理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了黄河流域洪旱灾害监测与预警、抗旱水源调度与管理等综合适应技术体系,科学揭示了黄河流域旱灾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 彭少明;王煜;蒋桂芹
    人民黄河. 2017, 1(11):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研究灌区灌溉需水与气象干旱的关系、合理组织抗旱水源,以黄河流域1956—2010年水文、气象、地下水以及作物参数等资料为基础,选取RDI干旱评估指标系统评估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5个主要灌区的历史干旱情况,采用作物水量平衡方程计算了灌区灌溉需水量;采用灰色关联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主要灌区气象干旱与灌溉需水的关联程度,并建立了灌区灌溉需水量与RDI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RDI干旱评估指标可用于黄河流域灌区的气象干旱评估;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主要灌区灌溉需水量与RDI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随着降水量增加(作物可利用的有效降水量增加),灌区灌溉需水量与RDI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系数不断增大;主要灌区灌溉需水量对RDI变化的响应程度不一,干旱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RDI指数减小0.5),上游青铜峡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需水量平均增加约1.04亿m3,中游汾河灌区、渭河灌区需水量增加约2.19亿m3,下游引黄灌区需水量增加约6.22亿m3。
  • 韦诗涛;钱胜;胡德祥
    人民黄河. 2017, 1(1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主要来源于汛期,受汛期不同时段降雨的影响,小浪底水库入库洪水泥沙具有明显的分期特性。通过优化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策略,研究水库汛期分期运用,有利于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对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优化水库汛期运用必须考虑其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拟定不同的分期运用方案,以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为背景,通过数学模型分别对库区及下游河道进行冲淤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进入正常运用期后,小浪底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每年9月10日后,入库含沙量较低,适当抬高运用水位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不大。
  • 钱胜;马翠丽;崔振华
    人民黄河. 2017, 1(1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塑造和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是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小浪底水库拦沙期运用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的变化与进入下游的水沙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建立平滩流量与滑动平均汛期水量和洪水流量的关系,提出长期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调控指标为:流量不小于2 600 m3/s,历时不小于6 d。通过分析当前4 000 m3/s左右中水河槽的下游河道洪水冲淤特性,提出当前维持中水河槽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要求为:汛前调水调沙尽可能塑造接近下游平滩流量的洪水过程,调控流量为3 500 m3/s左右;汛期结合中游洪水过程塑造2 500 m3/s以上量级且具有一定历时的洪水过程。
  • 方洪斌;彭少明
    人民黄河. 2017, 1(1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黄河上游龙刘水库(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在联合运用过程中各行业用水导致的刘家峡水库汛前水位过低、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问题,从改善非汛期龙刘水库联合运用方式的理念出发,以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生产实践的经验和大量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基于全河水量调配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对比分析并确定了非汛期龙刘水库联合控制水位阈值,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龙刘水库非汛期联动补水机制:在达到控制水位阈值条件下,由龙羊峡水库优先承担供水任务,并向刘家峡水库补水至控制水位。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龙刘水库非汛期联动补水机制,在不改变现状全河水量配置效果的情况下,将提升龙羊峡、刘家峡乃至整个上游梯级水库的年均发电量,且刘家峡水库非汛期发电量增幅明显。
  • 李荣容;王鹏;韦诗涛;刘红珍
    人民黄河. 2017, 1(11):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中下游降雨洪水泥沙特性,采用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模糊聚类法、分形分析法、圆形分布法等多种方法,对黄河中下游主要洪水来源区和控制站降雨、洪水、泥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期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汛期洪水泥沙不仅在时间上有较明显的多分期特点,而且在空间上也有显著的分期时间差异。经综合分析,确定潼关、花园口站汛期洪水分期点为9月10日、10月10日,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汛期洪水分期点为8月20日、10月10日。
  • 蒋桂芹;王煜;靖娟
    人民黄河. 2017, 1(1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的概念及预测方法,建立了区域灌溉需水量对干旱的响应关系,预测了黄河流域及流域外引黄地区2020年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及流域外引黄地区最小保有灌溉面积为371.3万hm2,占全部有效灌溉面积的42.3%;不同干旱等级的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为187.0亿~239.0亿m3;随着干旱等级由轻旱到特旱,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分别较无旱情况增大5%、11%、19%和28%。
  • 武见;李克飞;赵麦换;张永永
    人民黄河. 2017, 1(11):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梯级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是复杂流域应对干旱的重要手段。根据黄河流域干旱年份来水和用水的特点,构建应对干旱的黄河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以节点供水权重和水库蓄泄过程为决策变量,通过长序列模拟与优化相结合计算,分析典型干旱年份水库群调度与缺水变化的响应关系,提出不同来水、旱情需水条件下应对干旱的黄河梯级水库群水量调度规则,为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和水量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张永永;彭少明;白海涛
    人民黄河. 2017, 1(11):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人工鱼群算法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平衡能力较弱、算法运行后期搜索盲目性加大等问题,提出了人工鱼视野和步长的动态自适应调整、年际间缺水率均衡的动态控制等改进措施,建立了求解多年调节水库旱限水位的改进人工鱼群算法。通过黄河连续枯水段1990—1999年的实例研究,应用基于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优化龙羊峡水库旱限水位,并与实际调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控制可以合理预留调度期末水库蓄水量,流域缺水率均控制在10%左右,实现了年际间缺水均衡。
  • 刘娟;崔长勇;蒋桂芹;何刘鹏
    人民黄河. 2017, 1(11):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基于Source平台的SIMHYD模型进行祖厉河流域的降雨径流模拟。采用1956—1985年靖远站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并采用1986—2000年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最大、最小日平均径流量计算值分别与实测值相差-8.6%、0.2%、-20.1%,相关系数为0.98,Nash效率系数为0.96。SIMHYD模型总体模拟结果较好,可以满足模型精度要求。采用更为准确的降雨、蒸发和用水资料,进一步率定优化参数,可以提高模拟结果。
  • 周翔南;方洪斌;靖娟;侯保俭
    人民黄河. 2017, 1(11):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类活动与水资源、水环境的相互反馈作用,探讨了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及程度分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三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具有模糊性及相对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循环迭代算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自然禀赋、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三个方面,计算分析客观权重下河南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时空展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步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南阳、信阳水资源脆弱程度较低,而郑州、焦作、安阳水资源系统非常脆弱。
  • 李超群;刘红珍;李荣容
    人民黄河. 2017, 1(11):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小浪底水库分期运用实现洪水资源化,可缓解黄河中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局面。为决策最优分期运用方案,需要在考虑综合效益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小浪底水库分期运用不同方案的防洪风险。以正常运用期的小浪底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多种方法识别的汛期分期点结果,拟定小浪底水库分期防洪运用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率相应和Coupla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防洪风险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防洪风险。计算结果表明,分期运用以后的实际防洪标准有所降低,且分期数越多,防洪标准降低越多。采用的方法可以更直接简便地分析小浪底水库分期运用的防洪风险程度。
  • 沙健;路瑞;孙运海;陈奕霖;曹佳蕊;李雪
    人民黄河. 2017, 1(11):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流域模型与气象发生器模型联用的方法,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泾河源头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使用泾川水文站2006—2014年的实测月流量资料,校准并验证了通用流域污染负荷模型(GWLF)的水文传输参数集。使用崆峒气象站1955—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对气象发生器(LARSWG 5)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与评估。基于HADCM3气候模式结果,针对IPCC定义的A1B、A2、B1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使用校准后的LARSWG 5模型进行降尺度分析,生成反映研究区域21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80年代气候状态的日降水与气温序列,并将其作为输入数据代入校准后的GWLF模型,分析对应时间段流域径流特征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泾河源头流域径流过程,流域蒸散发作用会随气温升高而显著增强,水体经由地表径流进入河道的通量会增大,而经由浅层地下潜流的通量会减小,未来流域水量的增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
  • 雷成茂;李焯;郭邵萌
    人民黄河. 2017, 1(11):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8月17日,黄河西柳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雨强、大雨量、长历时的降雨过程,龙头拐站产生了历史第5大洪峰流量、第2大次洪洪量的洪水过程。与洪峰流量居历史前3位的大洪水相关特征平均值进行对比可知,本次洪水在暴雨中心降雨量偏大102.4%,暴雨中心1 h、2 h降雨量分别偏大61.3%、42.5%的条件下,洪峰流量偏小51.6%,径流系数偏小13.0%,次洪沙量偏小77.8%,平均含沙量偏小88.5%。分析认为,本次洪水洪量、沙量偏小的原因为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变化。
  • 张翠萍;许琳娟;田世民;刘梓栋;吴凯
    人民黄河. 2017, 1(11):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8月15日,马莲河洪德水文站出现了洪峰流量656 m3/s、沙峰含沙量916 kg/m3的洪水。为分析该类洪水发生频率及高含沙洪水产生原因,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洪德站1958—2016年最大洪峰流量和沙峰含沙量的变化特点,对洪水频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马莲河“2016·8”高含沙洪水的重现期为2.1 a,沙峰含沙量在年最大含沙量变化范围内。通过对1977—1990年和2006—2016年日降雨量大于30 mm的61场降雨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洪德站洪峰流量与特征降雨强度、沙峰含沙量与最大1 h降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洪峰流量与特征降雨强度成幂函数关系;降雨强度小于18 mm/h时沙峰含沙量与最大1 h降雨强度成线性正比关系,降雨强度大于18 mm/h时沙峰含沙量保持在900 kg/m3左右。
  • 吴新;邹志风
    人民黄河. 2017, 1(11):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层流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对并列旋转双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计算雷诺数为100时静止单圆柱绕流与旋转单圆柱绕流的流动性能,并与参考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计算的可靠性;然后,分析了两圆柱在中心间距比为3.0时圆柱不同旋转方式与旋转速度比对双圆柱绕流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流向旋转比顺流向旋转的临界转速更小,对涡旋脱落的抑制效果更好;两种旋转方式下时均升力系数绝对值均随旋转速度比的增大而增大;逆流向旋转下时均阻力系数随旋转速度比的增大而减小,顺流向旋转下时均阻力系数随旋转速度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 高文永;高亚军;徐建华
    人民黄河. 2017, 1(11):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窟野河流域近期实测水沙量的锐减既有夏季降雨雨强减弱、植被拦截入渗的影响,又有煤炭露天开采增加填洼、井采引起塌陷改变产汇流微地貌的作用;2000年以后实测径流量、输沙量锐减与该地区煤炭开采关系更密切;以鄂尔多斯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抬升短期内不会停止,该地区的地表物质组成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窟野河仍会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随着开采强度的减弱、塌陷的减少和时间的推移,产水产沙地貌会逐渐“回归”到新的相对平衡状态,窟野河流域的产流产沙也会有较大的恢复。
  • 防洪治河
  • 魏军;刘晓岩;张末张兴红;吴纪宏
    人民黄河. 2017, 1(11):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位于秦岭—淮河地理与气候分界线以北,具有北方河流冬季结冰特征。每年冬季,黄河上、中、下游河段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流凌封河现象。因地理纬度差异,河段上下游封河、开河的时间不同,极易发生冰塞甚至形成冰坝,阻塞河道进而壅高水位,威胁河道工程及两岸堤防,严重时凌水漫滩后将影响滩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通过分析2017—2018年度黄河防凌形势,提出了全面落实各级防凌责任、扎实推进各项防凌准备工作、依法清除河道行凌障碍、加强凌汛期水文气象预报、依法调度水库工程、加强沟通和协同配合等对策。
  • 张娜;王春华;由宝宏;卢书慧
    人民黄河. 2017, 1(11):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水沟流路1976年行河以来,来水来沙条件及河道边界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1976年黄河行河清水沟以来利津至河口河段6—10月有观测资料的险工不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黄河下游防洪及河口治理提供参考。分别对清水沟流路原河道行河和清8汊行河两个时期水位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清水沟流路原河道行河时期(1976—1996年)各险工的“抬升—降低—抬升”水位变化过程基本与清水沟流路原河道“淤积—冲刷—淤积”的演变过程相对应。清8汊行河时期(1996—2015年)研究河段水位受河道改汊、挖河固堤工程、小浪底调水调沙等影响,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尤其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除王家庄外各站3 000 m3/s流量对应水位较改汊前都下降了1 m以上,充分体现了水位的升降与来水来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
  • 李淑祎;陈胖胖;汪涛;王军
    人民黄河. 2017, 1(11):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塞的出现造成河道上游水位壅高,常诱发凌洪灾害。天然河道并非理想直线而是蜿蜒曲折的,冰塞的堆积演变过程更为复杂,研究弯道冰塞水位变化规律对于北方河流的防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S形弯槽试验,分析弯槽冰塞水位变化特点及规律,并与直槽和天然河道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冰塞水位壅高滞后于冰塞的增厚过程,且平衡冰塞水位增值随冰塞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平衡冰塞水位相对增值随弗劳德数的增大而递减,弯槽平衡冰塞水位相对增值与直槽相比增幅较小。
  • 水资源
  • 王现国;谷芳莹;孙春叶龚晓凌;钱建立;杨国华
    人民黄河. 2017, 1(11):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洛阳盆地是一个较大型断陷盆地,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岩溶裂隙水,盆地区地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洛阳盆地内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对盆地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阳盆地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周边山地区基岩山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其地下水形成年龄在几万年以内;盆地内松散岩类浅层孔隙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形成年龄为几十年;盆地区地热水主要接受周边基岩山区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其形成年龄为几千年到几万年。
  • 杨晓俊
    人民黄河. 2017, 1(11):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柳林泉域岩溶水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科学合理地对泉流量进行预测对于泉域内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泉流量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移动平均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对柳林泉的还原泉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柳林泉流量长期以来呈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但其年内的动态变化较为稳定;利用试算法确定了移动平均阶数k=1和平滑系数α=0.9;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均较好地拟合了还原泉流量,但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移动平均模型的;两个模型预测的2016年还原泉流量均为1.95 m3/s。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高凡;孙晓懿;蓝利;郝鹏
    人民黄河. 2017, 1(11):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干旱区内陆河流,以叶尔羌河卡群—艾力克塔木河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可达最佳状态为标准”的河流健康评价标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包含24项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河流健康评价模型,进行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现状年2015年该河段目标层突变级数为0.95,河流健康综合评价等级为Ⅲ级,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河流健康为由健康向不健康过渡的预警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河流健康生命已受到威胁,河流健康维护工作势在必行,维护河流健康的关键是满足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率,
    提高河道外用水尤其是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以及提高流域管理机构河流综合治理水平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 张彦波;司训练
    人民黄河. 2017, 1(11):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灰色关联法,获取西安市典型地表水环境的水质信息,采用线性内插法对监测数据归一化,使用超标倍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引入加权海明距离法计算评价对象和标准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得到新的水质评价模型,将其应用到西安市典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并与单因子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黑河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总氮和COD,属Ⅱ类水质;浐河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氨氮,属Ⅴ类水质;北石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氨氮和COD,属Ⅴ类水质;大唐芙蓉园北湖主要污染因子为COD,属Ⅲ类水质;兴庆湖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和总氮,属Ⅴ类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法和改进的灰色关联法的评价结果完全相同。

  • 陈奕;邵雄飞;李世锋;王龑
    人民黄河. 2017, 1(11):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浙江省苕溪流域生态系统细分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环保支持三个子系统并分别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权重经熵值修正的物元模型对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指标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子系统状态从较合理转变为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状态隶属于亚健康等级,综合关联度从1998年的-0.235 0增大到2008年的-0.083 3,呈现出逐步远离健康状态的趋势;污染控制、环保投入和环境管理等措施的力度从1998年的不足逐步得到改善。采用分形理论评价整个苕溪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状态,三年的分维度依次为0.619 4、0.674 9、0.680 6,说明苕溪流域在城市化作用下正面临不断增大的压力和胁迫,朝着逆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综合分析表明,苕溪流域城市化发展已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未来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中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 曹娜;王瑞玲;娄广艳;朱彦锋;黄文海
    人民黄河. 2017, 1(11):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ODFLOW软件,建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预测了不同输水情景下输水沿线、典型受水区的水量、水位变化,并分析了盐渍化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工程两侧地下水均有积极补给作用,年补给量为1.29亿~1.98亿m3,地下水位最大抬升4.00 m,单侧影响距离为3.00~3.30 km。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对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产生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沿线及受水区的生态环境。
  • 水土保持
  • 王江婷;孙晶辉;杨员;陈振江;徐征和;徐立荣
    人民黄河. 2017, 1(11): 12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为全面掌握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现状,需要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侵蚀规律及空间分布等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典型小流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面获得的实验数据对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多项因子进行修正,并结合Landsat8影像数据反演了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1 510.11 t/(km2·a),平均值为223.40 t/(km2 ·a),年侵蚀总量约为118.56万 t,整体呈西南和东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城区和章丘区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市中区、长清区、历下区和平阴县则以轻度侵蚀为主,说明市中区、长清区、历下区和平阴县是南部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地区。
  • 工程勘测设计
  • 胡良明;陈海生;孙宝成;袁博文
    人民黄河. 2017, 1(11):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拱坝属于分段浇筑的高次超静定空间壳体结构,各坝段间设有沿拱向均匀排列的竖向伸缩横缝,大坝遭遇地震时,中上部拱圈产生的动拉应力将抵消并超过静载作用下的压应力,使横缝面沿法向张开,并随地震的交变作用而反复出现“渐开渐合”现象,因此研究分缝对混凝土高拱坝的地震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及实用价值。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了白鹤滩水电站拱坝,研究了坝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有横缝和无横缝两种情况下的地震影响。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横缝的存在对坝体的位移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同时降低了坝体的整体性与刚度,局部区域有较大的压应力,坝体应尽量少分缝。
  • 舒光学;宋秀虎;周恒
    人民黄河. 2017, 1(11):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变形预警指标估计对实现大坝安全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极值理论,提出了POT变形预警模型,利用广义帕累托分布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布的尾部特征进行拟合分析,基于PPA和信息熵理论构建多测点变形熵,结合大坝失事概率,完成对其预警指标的估计。以某混凝土大坝为例建模验证,结果表明:POT模型可以更好地刻画变形监测数据分布的尾部特征,对预警指标的估计偏于安全。
  • 梁边
    人民黄河. 2017, 1(11):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水库库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理论,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3D对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利用fish语言编程建立位移与折减系数关系,将位移不连续作为边坡失稳判据。进而得出随库水位上升,边坡位移逐渐增加,在1/8~3/8满水位下边坡位移增加不明显,水位上升至满水位的6/8后边坡位移变化趋缓,对应的水位为126 m库岸边坡临界稳定水位。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出饱水-失水循环次数n与岩石强度指标的关系,得出水位的循环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且最低变化水位线越高边坡的安全系数变化越明显,水库蓄水、放水过程中最高水位不应超过满水位的6/8,建议为满水位的1/2左右。
  • 工程建设管理
  • 涂小兵;吴栋;王永明;胡敏;范华春
    人民黄河. 2017, 1(11):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仙居抽蓄电站下库围堰为目前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最高的土石围堰,在已有水库中进行修建,围堰规模较大,工程条件复杂,不仅工期紧张,而且存在诸多难点。通过采取合理的围堰水下设计断面形式和填筑料粒径要求,调整进出水口枢纽结构和布置,并制定详细的围堰水下填筑施工方案、抛石挤淤处理措施和简化右堰肩防渗结构形式等,成功解决了围堰水下填筑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堰基稳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节省了投资,比原计划提前5 d完成围堰填筑。
  • 李哲群;孙大伟;徐志华;陈亮
    人民黄河. 2017, 1(11):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轴仪对水布垭堆石料进行相同密度、围压分别为0.2、0.6、0.8、1.0 MPa下的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并根据试验规程整理得出水布垭堆石料基于邓肯EB模型的8个基本参数。研究的目的在于数值模拟不受室内三轴试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所做试验的轴向应变为25%左右,在国内很少见。通过自编邓肯EB Fortran子程序,嵌入商用软件ABAQUS对水布垭堆石料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将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与三轴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 灌溉排水
  • 魏磊;毕远杰;郭向红;孙西欢;马娟娟;郭力琼
    人民黄河. 2017, 1(11):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有效缓解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方式(交替灌、混灌)、不同灌溉水矿化度(1.7、3.0、4.0、5.0 g/L)对玉米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玉米的出苗时间变长,出苗进程变缓,出苗率降低,对玉米苗期的各项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干物质累积)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矿化度超过3.0 g/L时,这种抑制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在相同的矿化度水平时,先灌咸水后灌淡水的交替供水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及苗期的生长状况较好,混灌次之,先灌淡水后灌咸水的表现最差。因此,玉米的播前灌水应采用矿化度小于等于3.0 g/L的微咸水,灌溉方式以先灌咸水后灌淡水为宜。
  • 谭义海;李琳;邱秀云
    人民黄河. 2017, 1(11):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真空有压管道安装高度及上下游水位差对管道过流能力和压降的影响,通过改变安装高度和水位差对真空有压管道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安装高度和水位差对管道流量及压降影响很大,安装高度一定时,随着水位差增大,管道过流能力增强,压降增大,且安装高度越大,水位差的变化对管道流量的影响就越明显;水位差一定时,随着安装高度增大,管内掺气浓度增大、压降减小,过流能力减弱,而安装高度在小水位差时对管道流量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