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李小平;刘晓燕;李勇
    人民黄河. 2016, 1(9):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中游产水产沙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潼关站实测来沙量大幅减少。在中游来沙减少和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条件下,进入下游的泥沙主要集中在大流量洪水期,其他时段进入下游的水流以清水小流量为主。研究建立了不同时段下游河道冲淤量与水沙量的关系,计算了未来可能水沙条件下下游河道的冲淤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年来沙量2亿~3亿t、来水量220亿~250亿m3时,利用4 000 m3/s左右大流量输沙,基本可以维持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
  • 白夏;王义民;戚晓明;柴娟;杨兰
    人民黄河. 2016, 1(9):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1956—2011年径流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年内、年际径流量的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法对径流量序列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①黄河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差异明显,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10月,7—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60%;②研究时段内丰水/特丰年份占整个序列长度的48.21%,年径流量极值比为3.08,径流量呈微弱减小趋势,有利于黄河上游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③黄河上游径流量存在28、8、5 a的显著周期。
  • 陈磊;王义民;畅建霞;魏洁
    人民黄河. 2016, 1(9):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流域106个代表气象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季节降水的空间分布以及年内年际分配特点,并采用MannKendall法、降水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法等方法对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上,黄河流域各季节降水分布与年降水分布大体相同,但随着季节变化局部地区存在差别;时间上,20世纪90年代后流域降水变化趋势明显改变,季节降雨减少趋势的强度大于增加趋势的,且大多数站点季节降水序列未来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反;各区域同季节降水序列变异点位置虽各不相同但相对集中,说明季节降水变异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 张杰;陶望雄;王青
    人民黄河. 2016, 1(9):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济南市1960—2014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均方差分级法对年降水量进行分级,将其分为枯水年、偏枯年、平水年、偏丰年、丰水年5个状态,同时验证此序列满足马尔科夫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建立了适用于济南市年降水量的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并根据模糊集理论中的级别特征值对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2015年、2016年济南市的降水量状态均为平水年,年降水量分别为691.21、645.28 mm;②济南市年降水量处于偏枯年及平水年状态的可能性比较大,其重现期分别为5.38、2.34 a。
  • 徐建华;高亚军;李晓宇
    人民黄河. 2016, 1(9):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假定各省水泥不跨省外运,并且各年生产的水泥基本消耗完,借用各省在黄河流域的GDP比重,估算黄河上中游6个省(区)的水泥消耗量,若水泥:大砂按1:1.19~1:1.82估算,则黄河上中游潼关以上2000—2012年平均每年需在河道采砂1.13亿~1.73亿t,占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6亿t的7.1% ~10.8%,其中2012年采砂量为1.93亿~2.95亿t。
  • 赵天力;雷德义;胡彩虹
    人民黄河. 2016, 1(9):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村流域1956—2014年月降水、蒸发及径流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村流域径流量减小趋势明显,且在1977年发生了突变,降水量呈一定的减小趋势,而蒸发量减小趋势明显;新村流域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年径流深减小量为75.51 mm,由下垫面条件变化引起的年径流深减小量为98.40 mm。同时,流域内水文循环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径流系数由突变前的0.31减小为突变后的0.11。
  • 防洪治河
  • 倪志辉;陈凯;吴立春;周家俞;张绪进;杜宗伟
    人民黄河. 2016, 1(9):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宁夏园艺场河段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主流摆动频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致使防洪、通航安全问题突出。考虑到其复杂的河道及水沙情况,通过建立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分别对3个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整治线主要依托主导河岸布设且在上游布置了一条洲脊顺坝以归顺河势的方案,其整治效果较优,泥沙回淤量较少,航槽相对稳定,且工程量较小,可作为该滩目前应急整治方案。
  • 李永新;毛洪滨;赵元春
    人民黄河. 2016, 1(9):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特点和河道整治工程情况,对移动式管桩在应用于潜坝和基坑支挡结构时的内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管桩、土和水的FLAC3D模型,对管桩嵌固深度进行了校核,分析了各种工况下管桩的桩身位移和内力,并模拟管桩修作基坑支挡结构时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①用作透水桩坝的管桩在动水压力、桩前后静水压力差及土压力的作用下,管桩上部向背河方向移动,当冲刷深度为14 m时为最不利受力状态,冲刷深度对桩体内力影响较大;②用作不透水桩坝的管桩在动水压力、桩前后静水压力及土压力的作用下,管桩上部向背河方向移动,桩顶位移很小,桩体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均较小,当管桩发生顶面溢流时管桩上部向背河方向移动,桩体内力和桩顶位移均较小,管桩稳定性增强;③将管桩用于基坑支挡结构时,桩体内力和桩顶位移均能满足一般基坑支护的要求;④为保证桩坝无论在洪水期还是枯水期都能保持稳定,必须增大桩体的嵌固深度。
  • 岳志春
    人民黄河. 2016, 1(9):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宁夏段不同断面床沙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河段床沙特性,计算了该河段泥沙起动流速。通过起动流速计算成果分析了部分河段河势变化,结果表明:青铜峡—石嘴山河段右岸的平均粒径及粗沙占全沙的比例均大于左岸的,右岸的河床边界条件相对于左岸更稳定。各取样断面不同深度的泥沙平均粒径的起动流速为0.33~0.59 m/s,滩地流速为0.24~0.49 m/s,主槽起动流速为0.52~0.59 m/s,主槽流速为2.10~2.86 m/s。结合历年河势变化分析的结果与计算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 刘许亮;王俊;陈恬
    人民黄河. 2016, 1(9):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空气、冰与水不同的介电特性,利用空气层、冰层和水层3种不同介质组合成的电容传感器容值不同的原理,研制了电容感应式冰层厚度传感器,其可将采集的冰层厚度信息通过GSM短消息进行传输,实现对黄河冰层厚度的测报。电容传感器采用同面规则排列的多极结构,激励信号经多路开关从上至下分别接通电极,获取不同电极板间的电压值序列,将电压值信号经过合理的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准确测量冰层-水层、冰层-空气层的分界面,计算两个分界面的距离,就可得出冰层的厚度。应用结果表明:电容感应式冰层厚度传感器的测量数据与手工实测数据非常接近,在某些测量点存在约10%的测量误差,基本能满足冰水情测量的要求。
  • 水资源
  • 徐鸿
    人民黄河. 2016, 1(9):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方法进行区域水资源管理能力评价,对落实“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改进TOPSIS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方法。以河北省衡水市水资源管理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 曹永强;高璐;朱明明;张亮亮;马静
    人民黄河. 2016, 1(9):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法对全国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集对分析法和投影寻踪法与其进行对比,验证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系统评价现状条件下全国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结果表明:全国水资源受到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社会发展以及一系列不合理开发措施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其中海河区和黄河区脆弱性最为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模糊模式识别法与集对分析法和投影寻踪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其评价结果更符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特征,更能引起人们对水资源脆弱性的重视。
  • 万晨;万伦来;金菊良
    人民黄河. 2016, 1(9):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学基本原理,以集对分析中的联系度代替协同度,构建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7—2013年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协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总体不高,其中:宣城、池州、安庆以及黄山处于低度协同状态,而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以及铜陵处于不协同发展状态;皖南地区的协同程度总体上比皖北地区的协同程度高。
  • 常书铭
    人民黄河. 2016, 1(9):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补偿的目的是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保证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补偿标准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方所承担的机会成本以及流域下游生态受益方支付意愿的基础上,再通过政府财政状况和相关生态补偿资金进行核定。运用支付意愿法和机会成本法对汾河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确定了补偿标准的范围为5.0亿~14.8亿元,并根据汾河水库上游娄烦县、岚县、宁武县、静乐县的常住人口数量和植被恢复面积对补偿资金进行了分配。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吕巍;张建军;闫莉;陈文;余真真
    人民黄河. 2016, 1(9):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黄河潼关河段污染物扩散和自净降解规律,以渭河高浓度废污水为示踪剂,2011年5月,在渭河入黄口以下8 km左右的潼关河段设置14个断面,同步观测采样点水文要素和水质因子,分析渭河入黄后污染物沿程浓度分布情况。试验数据显示,渭河水体中高浓度氨氮在渭河入黄口下游约8 km处基本混合均匀。通过现场污染带观测,在基本了解污染物在此河段的混合特性和水质降解特性的基础上,采用Matlab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求得该河段当时水文条件下纵向离散系数、横向扩散系数Ex、Ey分别为31、0.26 m2/s。
  • 李晓威;吕鹏;彭万里
    人民黄河. 2016, 1(9):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泊环保疏浚工程中底泥细颗粒泥沙难以形成较大的絮团,在处理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添加絮凝剂等外加剂处理疏浚底泥。为了避免絮凝剂浪费和二次污染,解决泥水分离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试验确定了达到最佳絮凝效果时泥浆浓度与絮凝剂绝对浓度的函数关系,以及泥浆与一定浓度絮凝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按照试验得出的泥浆浓度与絮凝剂绝对浓度的函数关系配比絮凝剂,缩短了絮凝时间,提高了脱水效率;优化后泥饼的平均含固率由原来的36.30%提高到了40.16%,平均减水率为9.52%;絮凝效率的优化会直接降低泥饼外运量,减轻堆场负担、节约运输成本、减少二次污染,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
  • 马培;王伟;马月伟;李凤丽;马聪
    人民黄河. 2016, 1(9):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现场采样及沉积柱的现场培养,研究了碳氮污染严重的沙颍河表层水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及沉积物对温室气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沙颍河水体溶存CO2、CH4和N2O的浓度分别398.8~1 052.2、0.263 5~4.020 5、0.013 1~0.070 3 μmol/L,在世界范围内,沙颍河CO2、N2O浓度处于中上等水平,CH4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昼夜变化显示,CO2昼间浓度显著低于夜间的,CH4和N2O昼夜浓度差异性不显著;CO2浓度受水体理化因子影响较小,CH4浓度主要受DO的影响,N2O浓度受DO和TN影响显著;沉积物对水体溶存CO2和N2O的贡献率分别为16.52%和9.40%,表明除沉积物外,沙颍河水体CO2和N2O还有其他重要来源,沉积物对水体溶存CH4的贡献率高达78.83%,是沙颍河溶存CH4的主要来源。
  • 蒋艳君;谢悦波;续会勇;高红
    人民黄河. 2016, 1(9):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方某污染河流强制污染修复试验中,采用人工曝气与投加复合生物酶相结合的技术进行底泥消减,再使用梅花式菌剂接种法将菌剂与生物促生剂接种至水体及底泥中。接种后2 d内因接种操作扰动及生物促生剂含大量氮、磷元素使各水质指标呈上升趋势,接种第3 d起COD、TP、NH3N浓度迅速下降,水质得到改善;第8 d左右COD、TP、NH3N去除率达到最高,投菌后10 d内DO平均浓度上升50%,COD、TP、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在45%、40%、40%以上。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生物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流,可以初步消除河流黑臭、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流自净能力。
  • 水土保持
  • 夏积德;吴发启;张青峰;王健夏浩军
    人民黄河. 2016, 1(9):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黄土区坡地微地形降雨侵蚀量分形特征,采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表层土为供试土样,设置4种耕作方式、5个坡度等级,进行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得到了微地形的侵蚀量观测数据。应用R/S分析法对微地形的降雨侵蚀量进行分析,确定了Hurst指数。结果显示:不同耕作模式和坡度条件下微地形降雨侵蚀量拟合参数H都大于0.5(维数D<1.5),说明降雨侵蚀量存在着状态可持续性,下一时段的降雨侵蚀量与过去时段的变化趋势相同。
  • 孙维营;史学建;张攀;李莉
    人民黄河. 2016, 1(9):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小流域淤地坝坝系的联合作用机理和蓄洪拦沙调控作用,以王茂沟小流域淤地坝系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析小流域坝系关系的基础上,对不同坝系结构组合拦沙级联效应进行计算,揭示小流域坝系与沟道单元坝系分片、分层对泥沙的控制关系,阐明了小流域淤地坝系拦沙能力的级联效应。结果表明:小流域淤地坝系的合理配置有效延长了骨干坝的使用寿命,级联坝系的联合运用能够实现泥沙的内部消化。
  • 工程勘测设计
  • 郭磊;刘刚森;柴启辉;孙明权
    人民黄河. 2016, 1(9): 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混凝土的劈拉强度大约是抗压强度的1/9~1/18,但胶凝砂砾石材料不同于混凝土材料,其材料特性介于混凝土与土料之间,材料强度取决于诸多因素。为分析胶凝砂砾石材料抗压强度与劈拉强度的关系,通过对100组相同配合比的立方体抗压和劈拉试件进行的抗压和劈拉试验研究,得到各试件的强度。结果表明,胶凝砂砾石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劈拉强度为抗压强度的7%~12%。
  • 灌溉排水
  • 杨世锋;柴启辉;孙明权
    人民黄河. 2016, 1(9):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校核胶凝砂砾石坝的应力及变形状况,研究坝高、边坡变化对坝体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结合胶凝砂砾石坝本构模型,以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坝高及边坡对坝体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凝砂砾石坝的大、小主应力均随着坝高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大主应力出现在坝基面中部;坝体小主应力等值线在下游分布大体与坝体边坡平行,小主应力的高应力区分布在上游处,且坝踵处拉应力随边坡的变陡而增大。坝体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垂直位移均随坝高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坝坡的变陡,坝体最大水平位移增大,垂直位移等值线向下游移动。
  • 工程勘测设计
  • 丁泽霖;杨世锋;孙明权
    人民黄河. 2016, 1(9):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工结构模型试验法,探求胶凝砂砾石坝应力分布情况。通过胶凝砂砾石坝整体模型试验及坝体分层分级加载模型试验,得到了坝体在水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在坝体自重影响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受自重影响,坝体和坝基都处于受压状态,呈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形态;上游水荷载作用在坝体上后,使得坝体应力分布发生变化,最大应力区出现在坝基面中下游部,坝体水平向位移呈下游位移,整体为上部位移大于下部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坝中部位。
  • 管巧艳;张先忠;李庆亮;杜昕鹏
    人民黄河. 2016, 1(9):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控制工程之一。沁河下游为游荡型河流,河床细沙厚13~20 m,合理确定冲刷深度和倒虹吸埋深非常困难,但其直接决定工程安全、投资及防洪安全等,因此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十分必要。模型设计采用模拟原型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模型相似理论,模型沙须能够满足模拟穿沁河段游荡性演变规律的要求,并能适应持续冲刷试验运行的需要,选用拟焦沙符合要求。模拟在3种工况(校核洪水、校核大水少沙洪水和造床流量)下的河道演变规律和冲刷深度,发现主流呈“大水走直、河势下滑”规律,校核洪水下河中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1.54 m,局部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3.15 m。
  • 罗丽;黄霄霖洁
    人民黄河. 2016, 1(9):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在不同导叶开度下运行时内部水流流动的特点,基于流场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对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进行了全流道三维非定常湍流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开度下,转轮与导叶交界面处压力脉动主频皆为转轮转频与叶片数的乘积,且在小流量工况下主频振幅最大。当水轮机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尾水管涡带呈螺旋形,且绕转轮转轴顺时针旋转,与转轮旋转方向相同;当水轮机在额定工况下运行时,尾水管无涡带产生;当水轮机在大流量工况下运行时,尾水管涡带呈细长的圆锥形。
  • 马霄航;徐俊
    人民黄河. 2016, 1(9):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圆形有压泄洪洞结构尺寸包括洞径、衬砌厚度及分缝长度,是影响有压洞衬砌混凝土温控防裂的重要结构要素。对圆形有压泄洪洞进行不同洞径、不同衬砌厚度、不同分缝长度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尺寸是影响有压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洞径和分缝长度对衬砌温度场影响不大,而衬砌厚度越大,衬砌内部温度越高;另一方面,结构尺寸越大,衬砌温度应力越大,混凝土更容易出现裂缝,也因此要求施工中采取更严格的温控措施。
  • 傅铭焕;梁锋;郭曙啸;余建平
    人民黄河. 2016, 1(9):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渐扩式水跃局部阻力系数随一般二元水跃局部阻力系数变化的规律,利用能量方程推导渐扩式水跃跃后水深的计算公式,得出了渐扩式水跃新的计算方法和跃后水深新公式,通过实际工程和已有公式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认为,在工程应用范围内(扩散角θ<9°),渐扩式水跃局部阻力系数与二元水跃局部阻力系数呈对数关系;提出的共轭水深新公式能满足工程运用要求,并且计算的跃后水深随着跃前断面弗劳德数的增大与已有公式计算的跃后水深值的偏离程度逐渐减小。
  • 工程建设管理
  • 李宗坤;李奇;葛巍;杨朝霞
    人民黄河. 2016, 1(9):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坝风险的自身不确定性、相互间关联性及量纲不统一而造成的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困难的问题,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对溃坝后果事故等级分类的相关规定,建立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模型,从同、异、反三方面刻画风险后果与各事故等级的趋同程度,并根据最大集对势原理确定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等级及其排序。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江西省5座水库大坝溃坝后果综合评价中,并将该评价结果与基于属性区间计算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集对分析评价模型过程简明、运算量少,且评价结果合理、客观、全面、清晰,为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董永立;崔文娟;鲁康桥
    人民黄河. 2016, 1(9):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定的水泥掺入量及渗透水头作用条件下,从搅拌桩防渗墙的溶蚀试验入手,将CaO的溶蚀率与墙体耐久性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搅拌桩防渗墙耐久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力学强度和渗透变形的影响论证,给出了搅拌桩防渗墙的安全运行寿命评估计算方法,评估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合理的。结论表明,0.3 m厚的防渗墙在2 MPa水头作用下,安全运行寿命为40~50 a,其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CaO的溶蚀率对搅拌桩防渗墙的强度和渗透性有很大影响,CaO的溶蚀率达到30%时,抗压强度将折半,溶蚀率超过30%时,墙体可能遭到破坏。
  • 黄柏洪;孙强
    人民黄河. 2016, 1(9):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研究TBM临时性组装洞室岩壁吊车梁结构实现为目的,根据TBM地下组装洞室的结构特性,通过经验公式、企业标准公式和已建工程经验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岩壁吊车梁截面尺寸、锚杆长度、岩壁倾角等初始设计参数,然后借助有限元数值分析对TBM地下组装洞室岩壁吊车梁初始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岩壁吊车梁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受力参数(受力锚杆长度、间距和直径)较解析解和所有同类工程的值更小,优化空间明显,且可以满足TBM地下组装洞室的功能要求。
  • 李丽洁;王志敏;郭利丹
    人民黄河. 2016, 1(9):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海外水电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缺少从政府宏观层面促进整个行业发展方面研究的问题,从海外水电工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海外水电投资的特殊性,讨论了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全阶段多层次的引导机制:战略层面上的引导包括制定海外水电投资规划、把握投资发展方向、编制水电投资引导指南;管理层面上的引导包括完善融资市场机制、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强风险监管、完善风险转移的市场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利益冲突;技术层面上的引导包括产学研合作加强水电工程基础性研究、建立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层面的投资预警系统。
  • 张永存;李青宁;房辰泽
    人民黄河. 2016, 1(9):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强混凝土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混凝土的水灰比越来越小,减小水灰比虽然可以提高混凝土或砂浆的抗压强度,但同时也会使其脆性增强、抗裂性变差。矿物掺合材料在工程中使用很广泛,它们的掺入对混凝土的脆性、强度都会产生影响。选取三种工程中较常采用的矿物掺合材料——粉煤灰、硅灰和MgO粉末,通过改变掺量和掺加方式来研究它们对砂浆强度、脆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浆脆性随着自身强度的提高和养护龄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强。随着胶凝材料含量的增大,砂浆的抗压强度提高,同时其脆性有一定程度下降。粉煤灰掺量越高,砂浆脆性下降得越多,但粉煤灰的掺入对砂浆早期强度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掺入一定量的硅灰不仅能提高砂浆的抗压强度,而且能很好地降低其脆性,提高抗裂性。掺入MgO粉末也能降低砂浆的脆性,但同时对其抗压强度特别是早期抗压强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建议双掺适量粉煤灰和硅灰,这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砂浆的脆性,而且可以弥补粉煤灰对早期强度的不利影响,使中后期强度不低于甚至高于基准砂浆的强度。
  • 康文献;周进;王玲玲;张晓丽
    人民黄河. 2016, 1(9):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裂隙赋予了膨胀土特殊的结构性,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使土体强度试验及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以南水北调磁县段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快剪、反复直剪和“预切面”三轴试验,来研究裂隙对膨胀土体强度的影响规律以及裂隙面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快剪、饱和快剪或是饱和固结快剪试验,得到的重塑样的抗剪强度均较原状样的有所减小,残余强度也相对减小;原状膨胀土的裂隙强度低于原状样的峰值强度,略高于残余强度;采用含有不同倾角的“预切面”三轴试验测得的土体抗剪强度随切面倾角增大出现先减后增的现象;裂隙面倾角近似等于(45°+φ/2)时,试样土体的强度主要由裂隙强度所控制。
  • 杜勇;聂振;余文学
    人民黄河. 2016, 1(9):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是对移民生产生活恢复情况的客观反映。水库移民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等耗散结构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因此移民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熵流的涨落。运用熵值理论计算水库移民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熵值以及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产生的熵流,最后计算移民系统的总熵值,判断其结果是否沿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评价移民安置效果的目的。
  • 灌溉排水
  • 齐伟;王甫;于晓飞;王军磊;钟萍
    人民黄河. 2016, 1(9):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寻油菜微咸水灌溉的适宜模式,设计紫色土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水平(0.6、1.0、3.0、5.0 g/L)和水分处理(控制土壤水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θf的65%、75%、85%)对油菜生长、产量和积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随着微咸水浓度的增大,土壤含盐量呈增大趋势,当矿化度超过3.0 g/L时,油菜的形态指标和产量指标均受到严重影响;相同矿化度水平下,增大土壤含水量,能促进油菜的生长和提高产量,但是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矿化度约为3.0 g/L的微咸水灌溉配合土壤水分控制在75%θf左右,是紫色土地区微咸水灌溉油菜的适宜模式。利用矿化度为3.0 g/L及以下的微咸水灌溉油菜,对油菜全生育期的生长是安全的。
  • 舒凯民;樊贵盛
    人民黄河. 2016, 1(9):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土高原区区域尺度大田耕作土壤的水分入渗试验,考虑黄土备耕头水地土壤结构的变形特性,建立了Philip半理论半经验入渗模型参数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实现了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Philip模型参数为输出变量的BP预报。对Philip模型中吸湿率S、稳渗率A以及90 min累计入渗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吸湿率S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41%,稳渗率A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1%,90 min累计入渗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5%,三者的平均相对误差值均在3%以下,预测精度很高。这表明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是可行的,考虑备耕头水地土壤结构变形使得BP预报结果更符合土壤水分入渗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