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端木礼明;吕文堂;王刚
    人民黄河. 2016, 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浪底库区内开展了抽沙试验工程布置、抽沙平台和输沙管线固定与移动、水下抽沙方法技术研究,探讨了水沙等因素对管道摩阻和输沙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管道输沙的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①设计的抽沙试验总体布置方案能够满足运行需要;②现场试验管道内泥沙未发生淤积,均为悬移运动;③费祥俊模型的坡降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相近,其次为杜兰德模型;④流速为1.50~2.08 m/s、含沙量为950 kg/m3、中值粒径为0.040 9~0.061 2 mm时,管道排沙效果最佳;⑤高含沙水流远距离管道输送在试验设备和操作技术方面是可行的。
  • 吕文堂;王刚;张延兵;谢有成
    人民黄河. 2016, 1(2):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水流远距离管道输送试验中水深大、含沙量高的特点,对现有的深水抽沙泵进行了改进,并在抽沙试验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针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抽沙泵旋转、抽取的浆体含沙量偏低与水下泥沙塌方掩埋抽沙泵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处理。抽沙设备运行情况表明:①改进后的深水抽沙泵性能基本稳定;②采用在泵上安装横梁并用钢丝绳连于船首船尾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泵体旋转问题;③在泵底加装高压水枪,可有效地解决板结层塌方的问题。
  • 刘云生;宗虎城;张汉华;杨莉
    人民黄河. 2016, 1(2):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沙平台、输沙管道的固定与移动技术是高含沙水流远距离管道输送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和现场试验,抽沙平台采用在船体四角抛铅丝笼的方法固定,通过调整4根连接铅丝笼和抽沙平台的钢丝绳来实现平台的短距离移动,长距离移动则采取提出铅丝笼重新固定抽沙平台的办法;输沙管道采用每隔100 m固定一处的方法,每个固定点包含10个质量为50 kg的沙袋,相邻两个固定点的沙袋分别抛在管道两侧,输沙管道的移动受天气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长度进行分段移动。
  • 崔武;李东阳;宗虎城;李鹏
    人民黄河. 2016, 1(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含沙水流远距离管道输送试验中,深水抽沙技术是关键技术。为了进行水下抽沙试验,改进研制了满足深水库区抽沙要求的深水抽沙泵,并在小浪底库区进行了深水抽沙试验。结果表明:深水抽沙泵入水时要把水下胶管、水枪胶管和电缆一起固定在卷扬机钢丝绳上,以防止水下胶管滑落和缠绕;水下抽沙时要先开启高压水枪再开启抽沙泵,在抽沙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仪表数据,据此调整抽沙泵的高度,控制含沙量大小;抽沙结束后,需要将泵提至清水层抽清水冲洗输沙管道,直到符合停泵要求时再关闭抽沙泵。
  • 霍世青;温丽叶;范旻昊;陈冬伶
    人民黄河. 2016, 1(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2015年度凌汛期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凌日期晚、封河流量大、封河长度短、冰层偏薄、开河凌峰为历史最小等。该凌汛期影响内蒙古河段的冷空气过程强度偏弱,气温较常年偏高,尤其是2015年1月内蒙古河段气温异常偏高,磴口、包头、托克托三站月平均气温偏高2.9~4.9 ℃。造成宁蒙河段冬季气温偏高的主要因素:①500 hPa高空图上,2014年11月及2015年1—3月极涡均维持在北纬60°以北的极地区域;②亚洲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③地面图上蒙古冷高压势力偏弱。
  • 王毓森;黄维东
    人民黄河. 2016, 1(2):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文变异诊断方法对大通河享堂水文站1940年以来年平均流量序列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年平均流量变异显著,变异程度为中等,突变点为1990年,说明大通河年平均流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突变。同时,在变异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跳跃变异和趋势变异的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比较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可知,相对误差为±10.0%的年份,跳跃预报模型占89%,趋势预报模型占97%。采用所建模型分别预报2011—2020年平均流量,并用2011—2013年实测值进行验证,预报误差符合《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 程朋;张珺;张茹;闫美芳;任鸿瑞
    人民黄河. 2016, 1(2):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山西高原及其周边27个国家气象台站1981—200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全局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径向基函数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普通克里金法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共8种插值方法进行了空间插值,使用留一法交叉检验了不同方法的插值精度,并分析了山西高原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径向基函数法具有最佳的插值精度,其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1 mm、5.7%、31.4 mm;②各种插值方法按精度高低的排序依次为径向基函数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普通克里金法、局部多项式法、全局多项式法、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反距离权重法;③山西高原降水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规律,一方面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另一方面表现为东部太行山和西部吕梁山的降水量大于中部汾河谷地的。
  • 叶章蕊;卢毅敏;张永田
    人民黄河. 2016, 1(2):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环境下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对流域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汇流格网阈值设置存在的主观性,提出用曲线割线斜率法克服传统目视判读的主观性,用该方法计算出的集水面积阈值为14.265 km2,依此阈值提取晋江流域水系并将晋江流域划分为7个子流域。结果表明:晋江流域河网密度为0.192 km/km2,河长比为2.4,分叉比为3.3,水系分形维数为1.36,流域地貌发育处于幼年时期;各子流域的河网密度为0.183~0.207 km/km2,其中湖洋溪流域的河网密度最大,为0.207 km/km2,坑仔口溪流域的最小,为0.183 km/km2。
  • 苏冠芳;张硕新
    人民黄河. 2016, 1(2):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AGGIC/SCENGEN5.3 软件中的14个大气环流模型预测了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采用AR4中A1B-AIM、A2ASF和A1FI情景来模拟未来CO2排放情景。结果表明:①2050年A2ASF情景下多模型预测西北五省各季节降水量绝对值变化的中位数为-0.2~0.6 mm/d,但预测的极端值范围变化很大;②根据最佳模型预测,最有可能出现干旱的地区及相应季节为陕西的夏季和冬季、甘肃的夏季及新疆的春季、夏季、冬季。建议使用14个大气环流模型模拟和最佳模型预测的中位数区间作为置信区间以应对西北地区因气候变化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③14个大气环流模型模拟与最佳模型预测降水量中位数在大部分西北地区可能略有增大,但在气温相应升高情况下,可能出现干旱情况。
  • 防洪治河
  • 韩琳;娄萱;马晓兵;李昆
    人民黄河. 2016, 1(2):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下游赵口河段堤防渗流自动化监测系统(试点工程)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理论预测技术和方法,建立了赵口河段堤防渗流安全评价和预测模型,提出了赵口河段堤防工程渗流安全评价流程,并用渗流实测数据对堤防渗流安全评价和预测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堤防渗流自动化监测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堤防渗流安全评价和预测是可行的。
  • 王天宇;董增川;付晓花;熊莎
    人民黄河. 2016, 1(2):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水电站以及兰州市为研究对象,结合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的特点,通过多年调节水库——龙羊峡水库和年调节水库——刘家峡水库的联合调度,结合调洪原理以及调度图,采用模拟模型法,分别选取1964年和1967年为典型洪水年,对不同频率下的设计洪水进行了防洪联合调度演算,并模拟出不同频率洪水下龙、刘两库联合调度满意的蓄泄过程。结果表明:在确保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刘家峡下游八盘峡、盐锅峡水电站和兰州市的安全。
  • 郭鸿;高斌;李军;魏鸿林;陈茜
    人民黄河. 2016, 1(2):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无法考虑降水作用的影响。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基本理论,采用重度替代方法,推导出了考虑降水效应的安全系数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以汉中市城固县某土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降水强度和坡比对土堤安全系数的影响,并分别给出了降水强度和坡比与安全系数的拟合关系。最后,分析了在不同降水强度下坡比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建议在修筑土堤时考虑当地的降水强度影响。
  • 张彦洪
    人民黄河. 2016, 1(2):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克服传统的同频率放大修匀法计算繁琐等缺点,提出了一种计算设计洪水的新方法——同频率直接放大法。该法基于洪水峰、量同频率原理计算放大配比,分时段放大典型洪水,可直接得到设计洪水过程线,不需要修匀流量或调整放大倍比以满足洪峰、洪量符合设计频率的要求,避免了修匀的繁琐计算和随意性,能保持典型洪水模式。算例显示,同频率直接放大法推求的设计洪水与传统放大修匀法的结果非常接近,时程分配与典型洪水高度吻合,可在工程设计中参考使用。
  • 水资源
  • 孔祥铭;郝振达;曾雪婷;黄国和
    人民黄河. 2016, 1(2):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资源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开发了一种基于模糊条件风险价值的交互式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水资源系统规划问题。该模型在解决参数不确定性问题的同时,能将系统损失的风险定量化,最终得到不同约束可信度α和风险置信水平β下的系统收益和水资源分配量,使决策者可以根据风险偏好和可信度需求对配置方案进行调节;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最优分配量对α和β的敏感度不高,但是工业用水的最优分配量会随着α或β的增大而减小。
  • 孙建光;韩桂兰
    人民黄河. 2016, 1(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可转让农用水权供给的重要来源,决定着塔里木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可转让农用水权供给内涵界定与计量依据、内容和模型确定基础上,分析研究表明:种植结构调整的可转让农用水权主体为农业用水户,其所有权、交易权等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明确界定,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权责保障;塔里木河流域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可转让农用水权供给具有很大潜力且呈增长趋势,主要体现在源流的阿克苏河流域与叶尔羌河流域。
  • 毛建生;林振华;舒畅
    人民黄河. 2016, 1(2):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企业节水的定性指标欠缺及评价指标量化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企业节水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多尺度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综合节水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关联函数的企业节水评估模型,并以杭州某造纸企业与某化学企业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
  • 谷红梅;李秀秀;任影
    人民黄河. 2016, 1(2):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合系统理论,利用分层和矩阵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4个层次16个指标对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分为50%频率年的大于75%频率年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准则评分随不同年型的变化规律相一致,而水资源禀赋准则的变化规律为50%频率年的评分小于75%频率年的,说明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钱程;穆文平;刑渊;武雄
    人民黄河. 2016, 1(2):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盐池内流区某气田浅层地下水27个取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体偏碱性,硬度极大,属于微咸水,地下水中F-含量普遍偏高;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组分为Na+、SO2-4、HCO-3和Cl-,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和SO4Na型为主;研究区水质总体较差,浅层地下水水质78%属于Ⅳ类和Ⅴ类,主要与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原生地球化学环境有关;研究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有限的优质地下水资源。

  • 司万童;栗利曼;刘菊梅;景雪梅;张川;蔡禄;沈渭寿
    人民黄河. 2016, 1(2):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上游某工业区居民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健康风险问题,构建人工湿地对黄河饮用水进行处理,研究其对饮水健康风险的降低效果及机理。湿地运行后按月采集黄河水、湿地处理水、湿地基质和湿地植物等样品,测定样品中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从而对人工湿地对不同人群饮水风险的降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直饮黄河水的健康风险值儿童大于成人;构建的人工湿地能显著降低黄河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而可显著降低成人和儿童引用水的健康风险值;湿地基质的吸附富集和湿地植物的吸收是湿地去除重金属的两条主要途径。
  • 石蒙蒙;薛兴燕;赵勇;吴明作;申冲;石飞飞
    人民黄河. 2016, 1(2):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了2000—2012年河南省各市的水足迹及其相关评价指标,利用GIS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水足迹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足迹为1 291.282 1亿m3,内部水足迹中,农畜产品生产用水所占比例最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居民日常生活所消耗的水量所占比例最小,外部水足迹占水足迹总量的比例很小;人均水足迹为1 337.77 m3/人,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水足迹强度为0.11 m3/元,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足迹自给率为98.91%,对外依赖度为1.09%。基于GIS的空间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市的水足迹总量、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和对外依赖度等存在差异,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河南省的水资源压力很大。
  • 陈龙;曾维华
    人民黄河. 2016, 1(2):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河流水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随机过程理论,构建了非突发性水质超标风险模型,假设河流水质参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水质超标风险值。以渭河干流关中段为例进行水质超标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干流关中段COD和NH3-N的总体水质超标风险都为1,渭河干流关中段水质超标风险极高。
  • 水土保持
  • 孟繁斌;季洪涛;张安;宋飞
    人民黄河. 2016, 1(2):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土壤侵蚀对大伙房水库水质的影响,分析了水库上游流域2004—2013年的土壤侵蚀数据和水库各观测断面水质的关联关系,探讨了各级土壤侵蚀面积比与水库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库上游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及不同侵蚀强度的面积百分比与水库水质各指标间呈明显的相关性;水库上游土壤侵蚀是导致大伙房水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需加强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
  • 岳自慧;张煜明;刘平;王文
    人民黄河. 2016, 1(2):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建设初期地力下降、作物减产等问题,通过布设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马铃薯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覆膜、深耕+覆膜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能不同程度地增大马铃薯现蕾期和开花期的根重和植株生物量;在没有配套施肥措施的情况下,马铃薯进入薯块膨大期后,覆膜、深耕+覆膜种植方式的根重和植株生物量反而下降,产量有所降低,深耕种植后期表现出生长优势。
  • 工程勘测设计
  • 陆静;高志永
    人民黄河. 2016, 1(2):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合理的坝体材料分区是坝体变形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以某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为例,考虑坝体填筑分期和坝体材料分区形式,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坝体不同材料分区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通过拟定坝体不同的材料分区方案,比较了各方案下坝体的应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设置顶部增模区,缩小次堆石区范围,即主次堆石区分界线以一定坡比倾向下游的坝体材料分区设计对坝体变形控制有利。
  • 刘乃盛;李慧慧;廉斌
    人民黄河. 2016, 1(2):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航道与堤坝施工过程中,堤坝边坡失稳风险需要引起重视。运河堤坝边坡具有沿线较长、受河水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等特点,结合运河工程实例,建立适用于坝坡失稳模糊风险评估的模型,提出风险因子的量化指标及风险等级划分体系,确定模糊风险的等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坝坡失稳模糊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坝坡失稳风险因子的层次结构,计算各指标对于失稳风险的权重,然后建立风险因子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的风险等级划分以及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构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坝坡失稳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并结合权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及得出综合评判结论。最后结合运河工程实际,提出确保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加强安全监测以及进行设计验算等坝坡失稳除险避险措施建议。
  • 欧光照;吴益平;张秋霞
    人民黄河. 2016, 1(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滑坡位移受众多因素影响,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滑坡诱发机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白水河滑坡为研究对象,依据2009—2011年位移监测资料,选取当月降雨量、前两月降雨量、当月库水位最高值、当月库水位平均值等4个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反映白水河滑坡位移与外界诱因的两个主要因子和因子载荷矩阵,进而按年度分析了影响白水河滑坡位移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4个影响因素在因子Ⅰ上的载荷量,得出各因素对白水河滑坡位移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前两月降雨量>当月降雨量>月库水位最高值>月库水位平均值。
  • 罗亦泳;张豪;张立亭
    人民黄河. 2016, 1(2):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相关向量机与差分进化优化算法的特点,通过将两种算法有机融合提出进化相关向量机模型E-RVM,并应用于边坡安全系数估算。以留一交叉验证法构建差分进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基于差分优化算法确定相关向量机的最优参数,可有效提高算法预测精度及可靠性。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均值及预测方差建立预测变量置信区间,分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以两个边坡数据为例建立基于E-RVM的边坡安全系数估算模型,并与GA-BP、V-SVM、GP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RVM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精度指标均明显优于GA-BP、V-SVM、GP。通过95%置信度的置信区间分析,理论安全系数均在置信区间内,并且E-RVM方法具有比GP方法更短的置信区间长度。分析证实E-RVM模型是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强的边坡安全系数预测新方法。
  • 黄岳文
    人民黄河. 2016, 1(2): 1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挡土墙基底抗滑稳定计算纯摩公式中两种不同的抗滑力理解进行比较分析;介绍在水利行业广泛应用的剪摩公式,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介绍不同规范给出的基底摩擦系数参考值和安全系数允许值,对按不同规范设计的挡土墙的安全度进行讨论。认为水利规范推荐的纯摩公式将抗滑力理解为只与地基土抗剪强度有关的抗滑力,可通过静摩擦理论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推求得到该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实质是基底土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剪摩公式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上比纯摩公式更合理,但没有纯摩公式简便;尽管水利规范推荐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更合理,但由于规定的安全系数允许值偏小,因此安全性可能相对较差。
  • 工程建设管理
  • 段妍;晋华;郑强
    人民黄河. 2016, 1(2):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导热系数是土壤源热泵换热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含水率是土壤导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采用热探针法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含水率为0%、5%、10%、15%、20%、25%、30%黏土的导热系数,含水率为0%、5%、10%、15%、20%、25%沙土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黏土导热系数随含水率提高的变化分三个阶段:含水率为0%~5%时,导热系数缓慢增长;含水率为5%~25%时,导热系数与含水率呈正相关线性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含水率超过25%时,导热系数增长趋缓且有下降趋势。沙土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变化情况与黏土类似,也分三个阶段,但线性增长的含水率区间为5%~20%。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土壤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提高而增大,因此土壤源热泵建设于地下水富水性好的区域可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黏土和沙土的导热系数与含水率呈线性关系阶段的相关方程。
  • 李丽华;崔飞龙;肖衡林;杨超;任增乐;万畅
    人民黄河. 2016, 1(2):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废旧轮胎在岩土工程中加筋的应用,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原理比较相似。通过大型土工合成材料直剪仪,对废旧轮胎条与双向格栅、三向格栅加筋土剪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筋材的界面摩擦系数比均小于1,其中废旧轮胎条的界面摩擦系数比达到0.98,与素土界面摩擦系数最接近;三种筋材的加筋效果均较为显著,抗剪强度明显增大;不同加筋土内摩擦角与素土内摩擦角接近,但黏聚力显著提高,废旧轮胎条、双向格栅及三向格栅加筋土黏聚力增幅分别为24%、36%和60%;三种筋材加筋效果系数均随垂压增大而减小,相对于双向、三向格栅而言,废旧轮胎条加筋效果系数对垂压变化不太敏感。因此,在垂压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废旧轮胎条用作筋材优势较大。
  • 黄士奎;张权
    人民黄河. 2016, 1(2):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电站尾水隧洞具有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洞室段分布有宽度较大的软弱岩脉等特点,软弱岩脉的影响导致围岩稳定性问题异常突出,需要计算评价其稳定性。基于ANSYS软件,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别对岩脉分布在隧洞顶部、侧墙及底部时对隧洞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开挖支护后隧洞安全性进行评价。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岩脉位于隧洞顶部及底部时仅对局部变形和应力有较大影响,对围岩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而当岩脉在隧洞侧墙位置时围岩整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因此需在施工中对侧墙分布有软弱岩脉的洞室段加强支护。
  • 杨进忠;郜菁;袁超燚;杨新宇
    人民黄河. 2016, 1(2):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工建筑物的失事约有一半是由地基失稳或地基险情引发的。坐落于软基上的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工程建设成败。锦屏二级水电站拦河闸坝基础覆盖层深厚,河床覆盖层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基础防渗处理问题突出。从地基渗控处理方案选择、设计技术参数、施工方法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展开分析,利用钻孔取芯、压水试验、孔内电视、声波检测等手段对地基渗控处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运行初期渗流监测数据表明,工程渗控处理方法得当,效果显著。
  • 潘政;朱俊高;方智荣
    人民黄河. 2016, 1(2):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级配覆盖层砂卵砾石料,在不同围压下对不同相对密实度试样进行常规三轴试验,探讨砂卵砾石料相对密实度对其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相对密实度、围压与其峰值强度呈正相关;相同围压下,试样破坏偏应力比随着相对密实度的增大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且在高围压下,增长趋势不明显;试样非线性强度指标与相对密实度近似呈线性关系。
  • 灌溉排水
  • 吴旭春;周和平
    人民黄河. 2016, 1(2):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解决节水灌溉中存在的灌水时间长、能耗过多、灌溉水温低等问题,提出了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理论,基于供水与灌溉不连续、不同步、相互独立的用水机制,将作物灌溉的需用水量通过供、输水方式输至田间蓄流灌水容器之中,作物灌溉用水在自重作用下自流灌溉,即一种供水“蓄”与作物自流灌溉的“流”之间彻底分离的灌溉方法。通过该技术在果树等稀植经济作物灌溉中的应用表明,该技术与常规灌溉(沟畦灌)相比,节水30%~50%,果树增产5%~20%;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相比,节能降耗75%以上,用水时间减少50%以上;与常规灌(沟畦灌)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相比,提升灌溉水温10%~35%。
  • 顾靖超;陆立国;王永平;孙淑华
    人民黄河. 2016, 1(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建立灌区渡槽安全评价方法为总体目标,确立了水力条件、结构变形、结构破损和地基基础4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其从属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每一层次指标进行评估,首先构造同层各相关指标的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根据确定的指标类别判定标准对底层指标作出类别判定并赋值,最后根据安全评价判定参数确定工程安全类别。通过不同运行年限典型工程安全评价实例验证,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渡槽工程的实际运行工况,效果较好。
  • 麻江峰;李治勤
    人民黄河. 2016, 1(2):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迷宫灌水器流道内旋涡存在与否的压力流量情况,得出其对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以矩形、三角形、梯形3种有涡流道灌水器模型为基础,并进行结构优化,形成相应的3种无涡流道灌水器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和分析6种迷宫流道内水流运动情况,得出各种迷宫灌水器的压力流量关系,从而可知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通过分析可知:同等条件下,3种有涡流道灌水器中,三角形灌水器的流量系数最小,但其流态指数最大;优化后的3种无涡流道灌水器中,三角形灌水器的流量系数最小,其流态指数也最小,说明灌水器流道结构优化后,三角形灌水器的流态指数明显降低,其水力性能得到很大提高,故应优先选用三角形无涡流道灌水器。
  • 温随群;王国辉;张泽中;齐青青
    人民黄河. 2016, 1(2):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灌水效率,实现高效节水目的,提出一种基于蓄水于袋理念的灌溉技术。通过自制试验装置在0.3 m低压水头下对不同规格的膜袋进行出流试验,运用水力学原理,对水头损失、沿程孔口出流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灌水器制作精度及灌水均匀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孔距相同时,孔径为0.6 mm的膜袋水头损失大于孔径0.5 mm的;孔径相同时,孔距为30 cm和40 cm的水头损失基本相同。孔距相同时,孔径0.6 mm膜灌袋的孔口平均流量均大于孔径0.5 mm的;孔径相同时,孔距40 cm膜袋的孔口平均流量均大于孔距30 cm的。试验处理条件下的孔口制作偏差均小于等于0.10,优良率为100%,满足灌水器质量标准。孔距30 cm和40 cm、孔径0.5 mm和0.6 mm的4种规格膜袋灌水均匀度均在80%以上,属于高均匀度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