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李文学
    人民黄河. 2016, 1(10):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自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工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黄河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取得重大成效、流域综合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治理黄河70 a来,在防洪减灾、水土保持、供水、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11.1万亿元,同时为保障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 刘昌明;李艳忠;刘小莽;白鹏;梁康
    人民黄河. 2016, 1(10):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植被变化特征,借助自主构建的HIMSVIH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11个子流域1980—2013年的蓝水—绿水动态转化过程。结果显示,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相比,2000年以来11个子流域的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河口镇—龙门区间变化最为显著。对蓝水(径流)而言,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3年大部分子流域的径流和径流系数显著减小。植被的增加导致绿水(蒸散发)明显增加,从而使蓝水下降。随着1999年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大幅度的持续实施,目前黄河中游水热条件与植被状况已达到一个阶段性相对稳定状态,如果退耕还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维持现状,那么今后林草植被耗水将随气候(降水)变化而波动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黄河水量可能会因水热条件的制约而不再大幅度地减少。
  • 刘晓燕;党素珍;张汉
    人民黄河. 2016, 1(10):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强度暴雨,那么在循化以下水库和淤地坝不拦沙且不水毁情况下,潼关年来沙量有可能达到13.1亿t,龙门达到9.0亿t、张家山达到2.6亿t;如果该降雨情景发生在“泾河流域连续干旱11 a”之后,那么潼关来沙量甚至可能达到16亿t左右。
  • 黄强;孔波;樊晶晶
    人民黄河. 2016, 1(10):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要素的变异将导致工程水文的一致性假设不复存在,给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影响。因此,水文要素的变异诊断已成为水文学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首先,定义了水文要素的变异点,区分了变异点与突变点的不同,并描述了其内涵;其次,基于无量纲化的均值和变差系数,提出了水文要素变异等级的划分方法;接着,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水文要素变异诊断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定性、定量诊断方法;然后,构建了水文要素变异综合诊断体系和方法,给出了综合诊断的4个步骤,即变异背景分析、变异点诊断、变异等级划分和综合诊断;最后,以渭河华县水文站径流变异诊断为例,对51 a的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变异综合诊断体系和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综合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江恩慧;王远见;张原锋;曹永涛
    人民黄河. 2016, 1(10):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泥沙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定量化成果明显增多。从多沙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黄河水沙调控技术、泥沙资源利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在回顾过往成绩的同时,给未来黄河泥沙研究以启示。
  • 张俊华;马怀宝;窦身堂;蒋思奇;张防修;李涛
    人民黄河. 2016, 1(10):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小浪底水库调度问题,从优化水沙组合、支流库容充分利用、减缓水库淤积等方面对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优选,提出了可长期保持该优选形态的水库调控技术与方式,并科学地评价了水库调控优化方式对库区及下游河床冲淤的影响效果。20 a设计水沙系列数学模型计算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可使小浪底水库减少淤积量10.2亿~12.7亿m3,入海沙量增加6.7亿t,在延长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增大入海沙量等方面效果较优。
  • 霍世青;王春青;许卓首
    人民黄河. 2016, 1(10):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是黄河防汛(凌)抗旱、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调水调沙等重大治黄实践决策的重要依据。人民治黄70年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在水情报汛站网、水情传输方式、水情拍报内容及质量、水情气象信息接收和处理、水文气象预报内容和方法、预报系统开发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了近10 a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分析了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
  • 李立刚;陈洪伟;李占省;李锐
    人民黄河. 2016, 1(10):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在初期运行管理中采用了调控水位、异重流排沙、调水调沙、相机降低水位排沙、拦粗排细等综合调度运行方式,对减少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16年汛前,水库累计淤积泥沙30.97亿m3,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及下游河道过流能力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淤积库容的利用率、尽量延长淤积库容的使用年限,对水库泥沙重点监测内容、淤积形态调整、汛期限制水位、调水调沙清水用量等进行了探讨。
  • 防洪治河
  • 胡一三
    人民黄河. 2016, 1(10):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势演变中常会出现畸形河湾、横河等畸形河势。畸形河势会危及防洪安全甚至造成决口。通过搜集、分析、整理黄河下游已有的河势演变资料,以文字、河势图相结合的形式,较全面地描述了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及过渡型河段在进行河道整治之前及河道整治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畸形河湾,以实例说明畸形河湾对防洪安全及以下河段河势演变的不利影响,为确定河道整治工程布置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 夏军强;李洁;张诗媛
    人民黄河. 2016, 1(10):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改变了坝下游的水沙条件,引起了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给防洪及滩地利用等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利用黄河下游1999—2015年水沙及断面地形等实测资料,分析了近期黄河下游河床的调整过程及特点:①进入下游河道的年均沙量仅为0.88亿t,累计河床冲刷量达18.7亿m3,其中游荡段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72%,在冲刷过程中河道纵比降变化不大,河床粗化较为明显,床沙中值粒径由建库前的0.06 mm增大到水库运用后的0.15 mm;②河床断面形态调整较为显著,下游各河段调整均表现为向窄深方向发展,其中游荡段主槽展宽较为明显,平滩河宽由1999年的943 m增大到2015年的1 275 m,过渡段及弯曲段的平滩河宽调整较小,此外各河段平滩流量也显著增大,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平滩流量分别由1999年汛后的3 229、2 339、3 080 m3/s增大到2015年汛后的7 126、4 864、4 721 m3/s;③河床平面形态总体保持稳定,各河段深泓摆动幅度均有所下降,其中游荡段的年平均深泓摆动幅度由建库前的234 m降低到水库运用后的123 m;④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如平滩河宽、平滩水深、平滩面积、平滩流量)及深泓摆动强度与水库运用后前4 a平均的水流冲刷强度密切相关。
  • 端木礼明;符建铭;李永强
    人民黄河. 2016, 1(10):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水沙变化情况,指出了现行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局限性,以今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滩区安全等多种功能需求为背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的思路和平面型式。治理思路为:明确中水整治规模,适当布置小水整治工程,完善工程布局;加强畸形河势治理;重点河段强化边界控制;防洪工程建设与水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整治措施包括:①对已建的直线送溜段坝垛进行改建、加固;②按控制小水的要求对控导工程适当下延或上延,上延时要结合主河道控制线进行;③对特别重要的河段,尤其是两岸有大量引水需求的河段,适当辅以对口丁坝双岸整治以确保河势的稳定;④若局部河段出现畸形河势,则抢险工程宜结合主河道控制线布置。
  • 余欣;窦身堂;翟家瑞;寇怀忠;梁国亭;夏润亮
    人民黄河. 2016, 1(10):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思路、技术路线,从系统规划、模型研发、标准评测、系统集成、超算中心建设、生产应用等6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进展,总结了系统建设的四大特点。面向“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已开发模型的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三维径流-潮流-波流-泥沙-水环境模型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设“智慧黄河”示范区等三项重点工作。
  • 张原锋;胡一三;申冠卿
    人民黄河. 2016, 1(10):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淤滩刷槽是指多沙河流发生漫滩洪水时出现的滩地淤积、主槽冲刷(或少淤)的现象,为多沙河流的主要特征之一。以黄河下游河道为对象,利用实测洪水资料,对漫滩洪水的滩槽水沙交换、主槽断面形态改善及其对滩槽冲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滩槽水沙交换及其引起的主槽断面形态改善是造成漫滩洪水淤滩刷槽的主要原因。淤滩刷槽可减少河道的总淤积量,并可改善河道的横断面形态。当漫滩洪水来沙系数小于0.012 kg·s/m6及洪水漫滩系数大于1.5时,淤滩刷槽作用明显。为减少主槽及河道的淤积,其可作为漫滩洪水调度的调控指标。
  • 徐丛亮;谷硕;刘喆;张楠楠;俞磊
    人民黄河. 2016, 1(10):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
  • 王开荣;余欣;于守兵
    人民黄河. 2016, 1(10):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当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未来能否永久固定这一热点问题,系统总结了现行清水沟流路行河历时长达40 a的原因。从河口来水来沙、径流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人工干预措施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永久固定的可能性,指出了未来永久固定河口流路可能给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带来的重大隐患,明确了未来河口综合治理的主要目的仍在于防洪减灾,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入海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非固定河口流路。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王光谦;李铁键;李家叶;魏加华;钟德钰
    人民黄河. 2016, 1(10):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核心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随着气象科学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空中水资源应逐步纳入我国的水资源体系,进行空地统一的水资源分析与管理。黄河流域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年均370亿m3的可用水量支撑沿黄9省(区)超过1亿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进行空地水资源统一分析与管理的需求最为迫切。本文以黄河源头和上中游地区为例,对比分析了源区(12.7万km2)与上中游地区(66.7万km2,不含源区)的空中水资源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每年空中水汽输入量约为8 700亿m3,其中约3 700亿m3为空中水资源,区域降水量约为680亿m3,考虑区域内蒸发对空中水资源的补给,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约为16.3%;黄河上中游每年空中水汽输入量约为36 000亿m3,其中约10 000亿m3为空中水资源,降水量约为2 920亿m3,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约为22.3%。因此,黄河源区空中水资源的丰度较上中游地区高,降水转化率偏低,但产流系数较大。黄河源区更适合进行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适度地利用空中水资源对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乔西现
    人民黄河. 2016, 1(10):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状况,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取水许可总量控制、规划水资源论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黄河水权转让等方面开展了制度建设和实践,确保了黄河干流连续17 a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王煜;彭少明
    人民黄河. 2016, 1(10):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水资源短缺、干旱频发、旱灾损失大等重大问题,以应对干旱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为切入点,开展大型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应对干旱的径流洪水预报、大型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以及干旱风险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干旱评估与演变特征识别、灌区干旱实时监测、洪水/径流预报、多年调节水库旱限水位最优控制、水库多分期汛限水位优化、梯级水库群协同优化调度、干旱应对与风险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大型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径流/洪水预报以及黄河梯级水库群调度等技术平台,集成黄河流域旱灾监测与预警、抗旱水源调度等综合技术体系框架,实现黄河流域干旱的有序应对,显著提升应对干旱的黄河水资源调配技术水平。
  • 连煜;廖文根;石岳峰
    人民黄河. 2016, 1(10):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构建与“五位一体”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技术体系,成为促进黄河生态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水功能保护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引领与驱动分析,提出了水环境综合控制、生态需水、水生态修复、地下水保护等领域亟待突破的前沿技术,并根据国家战略重点需求和技术发展优先导向,提出了促进水安全保障的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意见。
  • 王道席;张婕;杜得彦
    人民黄河. 2016, 1(10):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开始实施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有效增加了输往黑河下游的水量,改善了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但仅确保正义峡下泄总水量和确保输水到东居延海,未考虑水量分配过程与下游生态需水过程的吻合,未论证东居延海应保持的适宜水量,进入下游的水资源未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通过对中游农作物用水规律、下游植被的生态需水规律、维持东居延海适宜水量等的研究,提出春季集中调度、适时洪水调度、秋季3个月连调的生态水量调度模式,并采取加强水调督查、用水管理等措施进行黑河生态水量调度,使进入下游的水量明显增加、河道断流天数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东居延海湖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 水土保持
  • 穆兴民;李朋飞;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人民黄河. 2016, 1(10): 1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模型是认识和评估水土流失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目前已有的众多土壤侵蚀模型中,因黄土高原地形和地貌的独特性而使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系统整理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在黄土高原经过验证的、涵盖不同尺度和过程表达的12个土壤侵蚀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依据模型预测精度、过程描述、应用方便程度和情景模拟能力等指标对每个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拟预测精度不随模型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验统计模型有利于土壤流失量的快速评估,物理成因模型尤其是分布式物理成因模型更适用于侵蚀过程和输沙过程的精细评估。指出未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发展应着重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模型开发与模型评估3个方面。
  • 高健翎;殷宝库;张建国;高云飞;赵帮元;苏鹏飞
    人民黄河. 2016, 1(10):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1年和2014年黄河中游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4条支流涉及的准格尔旗和神木县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提取了流域内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信息,结合各支流水沙情况,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由低和中低覆盖度为主转变为中低和中覆盖度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植被面积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减弱,水土流失面积减小;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径流泥沙起到积极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 肖培青;李艳霞;苏广旭;吕锡芝
    人民黄河. 2016, 1(10):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覆盖变化状况直接影响流域水文过程,通过对黄土高原植被坡面产流特性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评价植被对水沙调控的作用提供参考。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植被作用下坡面产流特征和侵蚀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植被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和减缓径流的作用、植被对坡面产流的影响、植被作用下坡面流侵蚀动力学特性;明确了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植被作用下坡面降雨-入渗非线性过程、坡面产流机制发生胁变的被覆临界、不同产流机制的侵蚀动力参数特性等。
  • 工程勘测设计
  • 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16, 1(10):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规划位置在黄河中游北干流下段,是黄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介绍了古贤水利枢纽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可保障黄河下游长期的防洪安全,使黄河治理逐步实现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稳步推进,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可显著改善两岸供水条件,开发优质水能资源,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古贤水库在拦沙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建设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 景来红
    人民黄河. 2016, 1(10):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与邻近西北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不足,保障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先易后难的配置原则,初步拟定了调入水量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从保障供水安全、恢复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持河流功能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了调水的作用和效果。
  • 赵连军;武彩萍
    人民黄河. 2016, 1(10):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期在黄河工程水力学基本理论、黄河代表性工程水力学问题、黄河环境水力学、沿黄主要城市水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水力学基本理论方面总结了实体模型变态条件下满足闸堰过洪能力的修正方法、高含沙水流泄水建筑物流量系数、流凌撞击力水工模型相似率与模拟方法等的研究进展;在工程水力学方面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黄河小浪底新型孔板消能工、西霞院枢纽工程多弧段复合导墙体形与高淹没泄水洞出流等工程问题的研究进展;在黄河环境水力学方面总结了水动力作用下悬移质泥沙对磷元素的吸附及磷元素含量对泥沙群体沉降影响的研究进展;在城市水力学方面总结了郑州市城市管道淤堵机理与郑东新区运粮河组团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研究进展。
  • 梁艳洁;谢慰;赵正伟;罗秋实;付健
    人民黄河. 2016, 1(10):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庄水库坝址位于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对渭河来水来沙有重要影响。通过水库合理运用可起到拦沙和调水调沙作用,有效减少入渭泥沙,协调水沙关系,从而减轻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扩大和维持中水河槽行洪输沙能力。基于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通过渭河下游河道冲淤计算分析,对东庄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比选。研究结果表明,东庄水库能够起到减淤、恢复和维持渭河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与拦沙期一次抬高汛限水位运用相比,逐步抬高汛限水位的运用方式对渭河下游减淤效果较好;拦沙后期入库流量大于等于600 m3/s且含沙量大于等于300 kg/m3时,进出库平衡运用方式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效果优于提前泄水运用方式。
  • 刘树君
    人民黄河. 2016, 1(10):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利枢纽泥沙问题突出,运用方式十分复杂,实际运用条件与设计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对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水运用以来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调度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回顾,阐述了有关方面通力协作,通过跟踪研究和试验探索,科学制定枢纽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等运用方式,并指导调度运用,使小浪底水利枢纽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项效益均超过设计指标。
  • 杨涛;高爱民;徐强
    人民黄河. 2016, 1(10):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浪底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存在的矿山开发影响库区安全、渔业生产亟待转型、涉河项目逐年增多、旅游开发日趋活跃、土地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把“依法维护水事秩序,服务库周社会发展”作为库区管理的理念,将“山清水秀小浪底”作为库区管理的目标,设立库区管理中心(水政监察支队)负责小浪底水库库区管理工作,综合运用普法宣传、水政监察、民事维权、行政协调和联合执法等手段,创新库区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维护正常水事秩序。经过4 a多管理创新实践,小浪底水库库周群众水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库周单位在库区管理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活动主动征求水库管理单位意见的情况逐年增多,水事违法行为呈下降趋势。
  • 张东升;陈洪伟;李占省;李锐
    人民黄河. 2016, 1(10): 145-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中下游干流上的关键控制工程,自1999年下闸蓄水运用以来,管理单位认真开展水工设施的巡视检查、安全监测、维修维护、升级改造,重视大坝安全会商,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保证了枢纽的安全运行。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可知,大坝、泄洪排沙等水工建筑物结构安全、渗透稳定,金属结构安全性满足规范要求。
  • 马新红;陈伟;肖明;陈磊
    人民黄河. 2016, 1(10): 148-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利枢纽水轮发电机组具有水头变幅大、汛期过机含沙量大等特点。自首台机组投运以来,运行情况总体良好,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和运行方式的改变,出现了部分制约机组稳定运行的因素。通过与制造厂商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分析研究和试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通过采用新技术,对重要的发供电设备(如发电机、主变压器等)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掌握设备状态,为发供电设备检修(预防性检修)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