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张清;江恩惠;张扬
    人民黄河. 2015, 1(5):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龙门河段“1969·7”和“2002·7”两场洪水的水文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揭河底”冲刷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1969·7”洪水期间发生的强烈“揭河底”冲刷,另一种是“2002·7”洪水期间发生的局部“揭河底”冲刷。两种“揭河底”冲刷发生的必要条件为高含沙洪水,河道来水来沙条件是产生强烈“揭河底”冲刷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河道边界条件对局部“揭河底”冲刷的影响较大。尽管局部“揭河底”对长距离河道影响较小,但是对于局部工程出险会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 孙维婷;穆兴民;赵广举;李二辉
    人民黄河. 2015, 1(5):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干流6个水文站的泥沙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0s—1986、2002—2010年黄河悬移质泥沙粒径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悬移质泥沙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各水文站年输沙量均显著减少的状况下,各水文站悬移质的年中值粒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兰州、龙门、潼关、花园口站呈减小趋势,而头道拐、利津站则呈增大趋势;在年内,兰州站的悬移质泥沙月中值粒径变化波动减弱,而头道拐站的增强,龙门、潼关、花园口、利津站月中值粒径变化曲线具有同步性,月中值粒径最大值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在悬移质泥沙组成中,头道拐、龙门、利津站的细、中、粗沙量占全沙比例有所变化,但各分组沙量与全沙量在不同时期仍保持线性关系,泥沙组成规律未发生明显变化;人类活动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大型水库修建等是影响悬移质泥沙粒径变化的主要因素。
  • 张翠;韩美;史丽华
    人民黄河. 2015, 1(5):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12年实测径流量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与多元回归方法,对入海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域气象资料探讨了入海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入海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10月;入海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入海径流量在年代际上具有明显的丰枯变化特征,径流量随时间呈振荡式变化,各年代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为0.185~0.481,径流总体下降趋势显著;入海径流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与入海径流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 冯雨晴;梁四海;洪涛;万力;赵珍伟
    人民黄河. 2015, 1(5):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黄河源区2012年8月—2013年7月的日尺度地温观测数据,运用含有水相变化的地下水运动的水-热耦合原理,利用SUTRA-ice软件建立了模拟冻土在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分布的二维模型,在校正模型参数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情景下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冻土活动层浅层地温最高为14 ℃,最低为-9.5 ℃,分别出现在7月、1月;土壤温度变幅从浅层20 cm到深层150 cm不断减小且存在滞后现象,与20 cm 处的冻结日期相比,50、90、120、150 cm处分别滞后9、24、41、51 d;在假定升温率为0.04 ℃/a的情景下,黄河源区冻土活动层厚度由3.90 m增加到20 a后的5.86 m,增加率为9.8 cm/a。
  • 乔世娇;袁飞;王妍;王然沈鸿仁;孔浩;山红翠
    人民黄河. 2015, 1(5):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源区及周边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气象数据,运用极端气候指数法、距平分析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52 a来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剖析了极端气候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均呈一致性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西部增大、东部减小的趋势;年最大5 d连续降水量和年无降水日数主要表现为西部减小、东部增大,且最大前十位的无降水日数在1990—2012年频繁出现,这说明近23 a来黄河源区西部湿润化趋势明显,而东部极端暴雨事件日趋严重,干旱化呈加剧趋势。
  • 胡浩;侍克斌;夏新利
    人民黄河. 2015, 1(5):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克孜尔水库上游支流黑孜河的泥沙在鱼嘴附近淤积形成的拦沙底坎阻塞干流木扎提河的问题,提出了堤渠联合排沙试验方案,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其在库区的布置方案。对方案实施前后汛期排沙资料进行的分析表明:若汛期库水位保持在1 135 m以下,入库流量小于750 m3/s,则能将支流黑孜河全年来沙量的85%排出库外;方案实现了干支流水沙运行路径分离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黑孜河泥沙淤积对木扎提河的阻塞问题,基本实现了黑孜河库段的冲淤平衡,减缓了水库泥沙淤积速率。
  • 张伟丽
    人民黄河. 2015, 1(5):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永定河1957—2000年的降水量、潜在蒸发能力和径流量进行了趋势分析,利用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以及Pettitt变点检验找出了径流突变年份。在此基础上,运用水文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永定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957年以来,永定河流域径流深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8 mm/a,径流突变点发生在1982年;与基准期相比,1982年之后的年平均径流深减少了20.0 mm,其中人类活动使径流深减少了14.0 mm,占总减少量的70.0%。
  • 朱吉生;黄诗峰;李纪人;刘纲;叶文
    人民黄河. 2015, 1(5):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尺度问题是制约水文模型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回顾和分析水文模型尺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文模型尺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包括水文模型与水文过程的尺度关系、时空异质性问题、水文建模与耦合的尺度性、遥感及GIS与水文模型的关系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和发展全球水循环观测网络、加强水文过程的机理研究、从理论的视角来构建多尺度水文模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开展不同尺度水文模型研究等方法来解决水文模型尺度的关键问题,进而利用不同尺度水文模型预测全球水循环变化趋势,更好地应对流域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
  • 防洪治河
  • 王子豪;陈昊;何利君;杨华;周宏伟;李明忠
    人民黄河. 2015, 1(5):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堰塞湖上游洪峰流量对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影响,以4种不同上游洪峰流量为变量进行8组水槽试验,观测溃坝过程和溃口的变化,总结堰塞坝漫顶溃决的4个阶段,即漫顶下渗阶段、大通道形成阶段、大通道快速冲刷阶段和稳定阶段。结果表明:最大溃口流量随上游洪峰流量的增大呈对数型增长趋势,上游洪峰流量的增大对溃坝过程影响明显,具体表现为上游洪峰流量越大,快速冲刷时间越短,溃口发展和二次垮塌的平均速率和规模越大,且溃口洪水过程由单一的水位涨落变为持续性高水位过程。
  • 赵苏磊;陆炀;张松;房树财;戴文鸿
    人民黄河. 2015, 1(5):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桥梁等涉河建筑物的修建使河道过水断面压缩,桥位附近流速加大、流态紊乱,在一定范围内导致水位壅高、局部冲刷等问题。应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漯河市京广铁路桥附近的水动力变化以及沙河的河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下游300 m处将要建设的解放路沙河大桥建成后带来的累积影响,就河道壅水以及河势变化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下游桥梁的壅水范围内,上游桥梁前方的壅水值比单座桥梁时偏大,上游桥梁前方的流速值有所减小。
  • 李广超;朱培民;郭玉松;蒋锦朋;杨克思
    人民黄河. 2015, 1(5):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测根石走失情况是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根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探测精度,但坡比计算结果偏小,且根石的厚度及最大冲刷深度无法确定。根据实例,采用叠后偏移处理的办法解决了坡度估计偏小的问题;同时,根据根石的声波波场特征划分根石顶、底反射波,并依据根石的声波响应频率、波速等得出根石厚度的计算方法,相应解决了最大冲刷深度估算问题。
  • 钱圣;林木松;金中武;赵潜宜
    人民黄河. 2015, 1(5):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长江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口门潜坝工程现场试验,介绍了锦纶网石兜潜坝加固施工工艺,对锦纶网石兜的技术指标、水上抛投施工定位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经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块石抛投提前量计算值与锦纶网石兜实际抛投提前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提出了计算锦纶网石兜漂距的经验公式。现场试验结果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80%增厚率,说明采用该公式计算锦纶网石兜的漂距是可靠的。
  • 水资源
  • 邓建伟;金彦兆;胡想全
    人民黄河. 2015, 1(5):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赖河流域分水制度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分水制度出现了很多不适应性。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分水制度,采用辩证的方法,探究了流域分水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流域分水制度适应当时经济结构、维护流域上下游用水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历史意义以及维持下游绿洲生态平衡、形成初始水权雏形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流域分水制度不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未分配地下水水权、与现状供用水不适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建骨干调蓄工程、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和建立水权、水市场体系等改善分水制度的建议。
  • 崔家萍
    人民黄河. 2015, 1(5):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汉济渭水权置换属跨区域、跨河段的水权置换问题,根据受水区、置换区的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水权置换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丰枯问题,研究黄河流域、渭河流域、汉江流域的径流量丰枯特征。通过计算绘制了丰枯差异频率图,从物理机制上提出了丰枯差异补偿计算方法,解决了调入区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并协调了调入水量不均匀过程和工业用水均匀过程。该方法符合区域及河段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用于跨流域调水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 蔡怡馨;王静;刘鹏玲;陶子乐滔;李靖
    人民黄河. 2015, 1(5):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雷达图分析法将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转化成雷达图,以雷达图面积作为特征量建立云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寻求最优值作为投影方向,再计算出样本的最佳投影值,然后通过投影寻踪将多维指标数据转化为简单一维数据,由此建立一种基于云模型和投影寻踪模型的组合评价模型。用组合评价模型对云南省2006—2012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度高的年份其万元GDP用水量和工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少,污水再生利用率高,COD排放量少。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栾清华;李玮;刘家宏;褚俊英
    人民黄河. 2015, 1(5):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用水、水体水质、生物栖息条件和泉域保护4个方面对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实施后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汾河生态补水量在2020年达到3.1亿m3,基本可以满足河道生态需水要求;河流水质逐渐改善,中下游部分河段COD和氨氮浓度大幅降低;修复建成的近1.4万hm2滨河带和800 hm2湿地,将极大改善生物栖息地格局;水质改善、水域扩展以及生态用水的渗漏将促进沿河附近的泉域恢复。最后,就河流在上述4个方面改善所体现的各项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汾河作为调水受水区和工程实施区,其生态系统将得到改善,工程实施后,汾河的水文调节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等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将显著增加。
  • 何智娟;贾一飞;孟丽玮;李勇;张娜
    人民黄河. 2015, 1(5):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特点和受水区水环境现状,以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境保护后用水原则为前提,结合国家、黄河流域、甘肃省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污染控制等方面相关政策、规划及要求等,探讨了引(调)水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思路,并分析了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结合区域污水处理设施与废污水排放量的可匹配性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对策。结果表明:2030年受水区COD、氨氮入河量将有所减少,有利于受水区地表水质的改善。
  • 李扬;张军锋;张建永;周奕梅;史晓新
    人民黄河. 2015, 1(5):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过程,根据河西走廊自然地理与生态特征,将其分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绿洲区、荒漠区和尾闾湿地区,考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趋势,分析预测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及出山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量伴随着土地开发规模增大而增大;考虑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变薄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在未来先增大后减小,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总体保持平稳且有增大趋势,但2035年以后都将出现减少趋势。出山径流是河西走廊各内陆河流域生态演变的最基本要素,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是河西走廊生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合理规划配置水资源以应对出山径流未来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
  • 丁辉;安金朝
    人民黄河. 2015, 1(5):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游甘南段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据甘南生态系统特点,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方法,利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对2000年、2005年、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甘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2000年相比损失640万美元,随着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开展,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2005年上升4 549万美元;2000年甘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847倍,远高于经济产品的价值。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是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
  • 乔雨;梁秀娟;王宇博;肖长来;刘泓志;刘佳
    人民黄河. 2015, 1(5):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硫酸盐、总锰、总铁、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总硬度作为水质的影响因子,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进行权重计算,结合模糊数学法对吉林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内梅罗指数法和传统模糊数学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权重模糊数学法计算得到的水质等级与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较为接近。采用组合权重模糊数学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其中熵权法综合考虑了所有水样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基于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进而确定权重,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均融入水质评价中,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更具有说服力。
  • 水土保持
  • 曾雪婷;李永平;崔亮;乔祥利;刘静
    人民黄河. 2015, 1(5):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水土保持项目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防止后期维护管理不当带来的综合效益降低等问题,针对水土保持项目竣工后的运行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以黄河齐家川水土保持示范区为例,从管理制度与机构、资金投入与效益、科技推广、工程管理与维护入手,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管理效果进行分阶段评估,得出不同的管理效益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该示范区的运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 李宗杰;田青;宋玲玲
    人民黄河. 2015, 1(5):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模型(PSR模型),建立了甘肃省河东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归一化法、均方差赋值法和加权指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结果表明:甘肃省河东地区的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安全状态由较不安全态上升到临界态和较安全态,随后又由较安全态下降到临界态,最后再由临界态上升到较安全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安全指数由1983年的0.25上升到2012年的0.69,提高了176%。全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变化表现为总体趋势逐渐好转,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甘肃省河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然异常艰巨。
  • 工程勘测设计
  • 廖海梅;赵青;鲁思远;黎娜
    人民黄河. 2015, 1(5):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岩基上面板堆石坝坝身溢洪道的稳定性,包括泄槽底板的局部稳定性和溢洪道与坝体的整体稳定性。首先推导带水平加固措施的溢洪道底板静力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式,分析坝身溢洪道局部稳定性;然后运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方法,对底板抗滑稳定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加固措施长度、减小溢流平均流速及底板长度有利于泄槽局部稳定,而底板厚度和宽度对稳定性的影响较弱。以某溢流面板堆石坝工程为例,分别运用底板安全系数计算式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溢洪道的局部和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溢流面板堆石坝溢洪道满足稳定要求。
  • 赵亚楠;党进谦
    人民黄河. 2015, 1(5):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结构性黄土在固结、剪切全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进行了三轴试验,定义了固结结构强度和结构强度固结比,研究了一直被忽略的固结对结构的影响问题,以及围压和含水率对不同初始结构黄土的影响,基于损伤理论建立了剪切过程中不同初始结构的黄土的损伤演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固结结构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低含水率下的降幅大于高含水率下的降幅,结构强度固结比在高围压下变化幅度较大。初始切线模量随含水率的升高迅速减小,低含水率下随围压升高其先减小后增大,高含水率下随围压升高其一直增大但增幅较小。黄土在低围压下的损伤速度要快于高围压下的。围压和初始结构共同决定了结构的演化规律,固结对初始结构的破坏程度将决定剪切过程的结构演化,偏应力起到破坏作用,围压具有压损和压硬两种作用,黄土结构演化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损伤过程,其程度和方向内部取决于初始结构条件,外部取决于荷载大小和荷载性质。
  • 王凌;刘焕芳;杜涛
    人民黄河. 2015, 1(5):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孔管的压力水头分布规律是多孔管水力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采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平坡条件下,开孔率对多孔管压力水头分布规律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平坡条件下,多孔管沿程压力水头的变化范围随着开孔率的增大而增大,多孔管的末端压力水头随着开孔率的增大而减小。利用水力学有关知识,采用达西-威斯巴赫公式,经过理论分析发现,当孔间距变化引起开孔率增大时,多孔管的沿程压力水头是减小的。经过分析证明,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 吕鸣聪;朱利;陈瑞华;张法星;刘善均
    人民黄河. 2015, 1(5):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流式竖井主要利用水流的螺旋运动和底部消能区消能,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泄洪消能工,但在高水头、大流量条件下,旋流式竖井泄洪洞内水流流态复杂,底部消能区承受较大压力,对结构安全形成严峻考验。通过1/30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不同深度下底部消能区侧壁及底部的压力特性,并针对环状水跃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路确定底板的冲击压力,给出底板最大冲击压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旋流式竖井底部消能区侧壁压力与井深关系不大,随流量同步增减,则控制侧壁结构的因素是大流量时的压力;各体形下侧壁压力最大值均出现在竖井侧壁最低点,随着竖井深度加深,最大时均压力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的底板最大冲击压力公式,建议竖井深度与直径比大于1.2。
  • 尹文俊;汪军;竹怀水;张晶晶;李洋波
    人民黄河. 2015, 1(5):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洞衬砌混凝土厚度相对较小,洞内环境气温稳定、变幅不大,一般认为由温度应力导致衬砌结构开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采取温控措施的重要性常被忽视。针对衬砌混凝土的裂缝预防问题,以河口村水库泄洪洞厚壁衬砌工程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浇筑方式、浇筑温度等因素对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浇筑温度、采取通水冷却及表面保护措施可以达到温控防裂的目的,衬砌厚度越大,越应对衬砌混凝土温控引起重视。
  • 陈晓;赵懿珺;贺益英;曾利
    人民黄河. 2015, 1(5):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弯管的Z形组合是电厂各种管路系统中典型的形变件组合形式,因管路布置空间狭小,故弯管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局部阻力相邻影响。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两种间距的组合弯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间距为5倍管径的组合弯管试验结果对数学模型参数及方法进行了验证,并据此开展了间距为0的组合弯管数值预报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组合弯管轴向流速、横断面二次流及阻力损失沿程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组合弯管在下游弯管中流速分布表现出较大差异,弯管间距为0时下游弯管内水流轴向流速分布更加不均匀、二次流发展更成熟,组合弯管综合局部阻力损失更大。
  • 工程建设管理
  • 刘诗华;侯树强
    人民黄河. 2015, 1(5):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寒冷地区核电厂取水构筑物在冬季运行过程中易受海冰威胁的问题,以辽宁徐大堡核电厂取水口的防冰设施为例,根据该工程海域的冰情特征及流场情况,就海冰对核电厂取水工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计算,确定了流冰的尺寸、强度、漂移特征参数,提出了破冰-拦冰-导冰的设计思路,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防冰设施的效果及关键参数进行了验证和优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核电厂取水口防冰设施的设置方案。
  • 杨建文;李志鹏;刘忠;符慧林
    人民黄河. 2015, 1(5):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自适应遗传算法应用于水电站优化调度时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在自适应遗传算法中加入了初始群体变异策略,首先对初始种群进行深度变异并保存优秀个体,然后再对保存的优秀个体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全局搜索。水电站优化调度实例表明:采用初始种群变异策略的遗传算法具有更高的全局搜索能力,得出的结果比自适应遗传算法更佳,克服了自适应遗传算法易过早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
  • 李趁趁;于国卿;张大鹏;于爱民
    人民黄河. 2015, 1(5):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浸模拟潮湿环境,研究潮湿环境对玻璃纤维筋和玄武岩纤维筋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及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浸降低了玻璃纤维筋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剪切强度,降低程度与浸泡时间和玻璃纤维筋直径有关;玻璃纤维筋在水中发生了后固化反应,玻璃纤维筋的力学性能变化是水浸作用和后期固化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水中浸泡降低了玄武岩纤维筋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剪切强度,这源于玄武岩纤维、树脂基体以及二者之间界面区域性能的退化;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玄武岩纤维筋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的降幅呈增大趋势,剪切强度的变化不规律。玻璃纤维筋的耐水性比玄武岩纤维筋的差。
  • 胡连信;骆亚生
    人民黄河. 2015, 1(5):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岩土工程界,对于一些平面应变状态下的黄土蠕变沉降问题,采用三轴蠕变或单向压缩试验不能准确反映其应力应变与时间的关系。为此,先将真三轴仪改造为平面应变仪,然后改进成为平面蠕变仪,保证试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且能准确反映其蠕变过程。利用该仪器开展了黄土固结平面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偏应力较小时平面蠕变轴向形变量及稳定时间均小于在偏应力较大情况下的值,试样侧面形变规律类似轴向形变规律。同时,试验结果也验证改造后的仪器能较好地应用于平面蠕变相关试验。
  • 孙玉涵;崔嘉超;张林
    人民黄河. 2015, 1(5):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CCS水电站配水环管进口打压试验中出现闷头法兰密封面漏水现象,从配水环管的设计受力角度分析,认为密封面距离把合位置过远,会使密封面变形位移过大,超出密封压紧量,故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打压闷头与配水环管进口把合法兰密封面进行联合受力变形分析,并根据试验结果对闷头结构和密封面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密封面变形情况。通过再次打压试验,对设计和计算方案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增加密封面的刚度,并在配水环管进口法兰与闷头法兰内表面增设加强筋板能彻底解决打压试验漏水问题。
  • 陈浩洁;王蔚楠;吴震宇;陈建康
    人民黄河. 2015, 1(5):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木里河某水电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碾压混凝土拱坝诱导缝应力及开裂进行研究。利用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应力模型,计算得到坝体及诱导缝应力。根据双K断裂准则和混凝土虚拟裂缝理论,从断裂力学角度,利用无限大板穿透裂缝模型和无限大体深埋椭圆模型,计算出诱导缝的等效强度。计算结果表明,设置诱导缝减小了诱导缝附近坝面的温度应力,使坝体两侧的诱导缝受拉裂破坏对称,其拉裂破坏都发生在大坝浇筑完成后的冬季降温期。
  • 灌溉排水
  • 马建琴;何胜;郝秀平
    人民黄河. 2015, 1(5): 13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作物实时灌溉模型中有效降雨量的取值方法、提高实时灌溉预报的精度,针对已有研究模型中有效降雨量取值方法不符合作物生长规律的不足,通过冬小麦灌溉监测试验以及气象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冬小麦有效降雨量,建立降雨量与有效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并应用在郑州地区不同水分处理的冬小麦实时作物系数修正和灌溉模拟中。结果表明:用土壤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有效降雨量来修正的逐日作物系数更符合冬小麦生长规律,提高了实时灌溉模拟的精度。通过土壤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有效降雨量真实反映了田间作物短期水分变化,可以为实现精准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 武慧芳;陆立国;王红雨
    人民黄河. 2015, 1(5):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泵站工程运行现状,结合泵站建筑物老化、破损等影响因素,构建4个层次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定义对应的指标评分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建立安全评价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宁夏地域特点划分了工程安全类别,并给出了相应类别的维修养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