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薛塞光
    人民黄河. 2015, 1(3):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宁夏自然条件、分区水资源状况、引黄灌区发展历史、水利建设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宁夏分区发展思路和目标:北部引黄灌区,以节水为中心,努力建成现代节水示范区;中部干旱风沙区,以调水和雨水集蓄为中心,加快旱作节水示范区建设;南部黄土丘陵区,以水资源涵养保护和合理开发为中心,加快生态节水示范区建设;到2030年全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单位面积耕地灌溉用水量减少30%,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5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 李泽刚;李长新
    人民黄河. 2015, 1(3):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量的趋向性减少和黄河口治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应改变不断改道入海流路的黄河口治理思路,全面推进稳定入海流路综合治理,在流路改道点附近建设黄河口水沙控制工程,实施科学的管理调度,以长期稳定河口入海流路,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及相对稳定流路造成的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长期稳定、安全提供稳定的下边界条件,也为黄河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 王新军;张红武;钟徳钰;李振山
    人民黄河. 2015, 1(3):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①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耦合过程;②沙漠宽谷河道冲淤过程及河床演变机理;③水库群联动调控水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包括:①沙源解析方法与黄河上游泥沙来源;②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理与输移过程;③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作用机理与冲淤效应;④黄河上游水库群调节与河道水沙过程的响应;⑤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理论与方法。
  • 李敏;王富贵
    人民黄河. 2015, 1(3): 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54—2006年黄河中游龙门、华县、河津、氵状头四站年输沙量为因变量,以降雨(包括年降雨、暴雨、暴雨笼罩面积等)和全国GDP等24个因子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了由全国年GDP、河吴区间7—8月降雨量和河龙区间年降雨量组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GDP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黄河年输沙量的减少,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年输沙量的减少产生了主要影响。
  • 马秀峰;刘和昌;胡义明;梁忠民
    人民黄河. 2015, 1(3):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丹江口水库1954—2009年的月平均径流序列与郑州地区同时期的月平均降雨序列,采用游程理论计算了4种丰枯遭遇组合在不同游程长度下的分布概率和重现期。结果表明:在同一截取水平条件下,游程重现期随着游程长度的增加而快速增长;在同一游程长度条件下,重现期随着截取水平的增大而增长;在同一截取水平、同一游程长度的条件下,同步偏枯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同步偏丰,枯丰遭遇的可能性最小。
  • 李甘
    人民黄河. 2015, 1(3):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国内外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水库调度的新理念,讨论了梯级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在防洪和兴利方面的优点,论述了优化调度过程中确定性方法和不确定性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当前调度管理中存在调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等问题。建议:①在运行模式方面将水库调度原则和电力市场原则相结合,在调度模型方面构建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求解的模型,在模型求解方面引进新理论、新技术;②建立包含梯级水库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为一体的水库优化调度管理模式;③将生态调度纳入联合调度统一考虑,积极探索梯级水库群防洪、兴利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方式,将水库群对河流生态和库区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 李文红
    人民黄河. 2015, 1(3):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无实测资料地区水文分析计算之需,提出了以幂函数法计算设计年径流均值的方法。研究了幂函数法的模型建立、参数率定、模型检验与应用等方法。以山西省水文分区的中区为例,引入幂函数模型,计算了该区设计年径流的均值。与实测资料相比,按参数一般值验算误差统计,误差在±20%以内的站点占72.5%,误差在±30%以内的站点占90.0%;按单站参数验算误差统计,误差在±20%以内的站点占92.5%,误差在±30%以内的站点高达97.5%,说明幂函数模型解决无资料地区设计年径流均值定量化计算的方法可靠,简单实用,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规划中水文分析计算的要求。
  • 兰华勇;严华
    人民黄河. 2015, 1(3):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标准水尺中自动提取水位数据,针对水尺图像具有明显边缘的特点,利用Hough变换计算水尺偏移角度并据此进行倾斜校正,然后采用形态学处理、水平投影等图像处理方法定位水尺左右及上下边缘,进而提取水尺目标,最后通过垂直投影、逻辑运算等图像处理方法提取水尺刻度,根据此刻度计算出水位值。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有效且结果误差较小,能够准确地从水尺图像中提取刻度并获取水位数据。
  • 金可;饶文波;孙江;郭文杰
    人民黄河. 2015, 1(3):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鄂尔多斯沙区2010—2011水文年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沙区已有的降水同位素数据,提出了最新的当地降水线方程,探讨了沙区大气降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与全球降水线方程相比,最新的当地降水线方程δD=7.00δ18O-3.02斜率偏低,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经历了一定蒸发作用;②鄂尔多斯沙区降水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偏正而冬季偏负;③鄂尔多斯沙区冬季大气降水主要来源于西北方向,而夏季降水主要来自于东南方向。
  • 防洪治河
  • 李超群;刘红珍
    人民黄河. 2015, 1(3):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文站实测资料为依据,开展黄河内蒙古河段凌情特征研究,并分析近期凌情变化的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①近期流凌、封河时间推迟,开河提前,封河期缩短;②年最大槽蓄水增量显著增加,最大值出现时间推后;③封、开河最高水位有所上升,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凌汛期最高水位上升明显;④冰坝发生次数减少。内蒙古河段近期凌汛特征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内蒙古河段冬季气温总体偏高、气温极值事件较多且交替出现、河道平滩流量减小、涉河建筑物增加、水库防凌调度及防凌工程运用基本合理等。总体来看,内蒙古河段的防凌形势仍较为严峻,需要多措并举,以解决防凌安全问题。
  • 史志鹏;张根广;王国平;何婷婷;刘美艳
    人民黄河. 2015, 1(3):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溃坝洪水模拟中,泥沙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针对坝体溃决中的水沙流动,溃口采用DAMBRK模型中的概化梯形模型,通过欧拉模型即双流体模型成功模拟了溃坝洪水中的悬移质泥沙颗粒。对比来流分别为清水和含悬移质泥沙的水沙流、在下游有村庄阻水和无阻水情况下坝面剪切力的大小,证明悬移质泥沙加快了坝体溃决,下游阻水建筑物对水沙流的破坏有抑制作用,最后给出了河道中泥沙的淤积分布情况。所有模拟结果均符合实际溃坝规律和环境。
  • 蔡珊珊;苏怀智;肖峰;赵斌
    人民黄河. 2015, 1(3):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有限元等数值模拟手段,基于复杂地质条件特点和恶劣运行环境影响,分析堤防工程的工作性态,揭示其驱动机制,对及时发现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合理进行补强加固具有重要意义。以建于软土地基上的堤防工程为对象,开展考虑堤基堤身相互作用的堤防工作性态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探究适用于软土堤防工程堤基与堤身特性的本构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通过为不同土体选取合理本构模型,建立基于摩擦接触模型的堤防有限元模型,对该软土堤防工作性态进行分析计算,并与未考虑相互作用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定义摩擦模型的相互作用会使堤防应力和水平位移计算结果有所减小,而竖直位移计算结果稍有增大,经过分析认为,考虑相互作用的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
  • 水资源
  • 窦明;张彦;赵辉;陈庆伟;董四方;赵培培;于璐
    人民黄河. 2015, 1(3):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我国地下水管理制度建设进程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宗旨,提出了由“一套体系、两大类别、三个层级、四个方面”构成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模式。“一套体系”指构建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两大类别”指将有关制度分为水资源管理常规制度和专项制度;“三个层级”反映该体系从上到下由三个层级的制度所构成;“四个方面”则是所有制度可归属为地下水“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保护”和“严格监管”四个方面。阐述了该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以及今后的建设要点,并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 潘杰
    人民黄河. 2015, 1(3):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应对长江水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常州市构建双水源供水体系提供支撑,从应急水源内涵出发,经水源比选确定了德胜河为常州市区应急水源地。基于现有应急供水的相关规定,经预测分析确定了该应急水源的应急供水时间为7 d,应急供水规模为30.0万m3/d;提出了应急水源论证的方案,采用太湖流域数字模型进行了水量水质联合模拟。研究表明:德胜河作为应急水源在水量上是有保障的,但是取水处Ⅲ类水质维持时间仅有3 d,无法达到设计的7 d应急供水时间,需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才能满足出厂水质达标的要求。
  • 王俊;曹升乐;宋少文;查治荣
    人民黄河. 2015, 1(3):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地下水位变幅预测模型,并提出了点预警、过程预警、静态预警和动态预警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浅层地下水源地非汛期动态过程预警方法进行研究,得到动态地下水位和月开采量警戒线计算公式,并以胶南市风河为例进行动态过程预警管理。结果表明,风河水源地2010—2011年非汛期中有3个月的初始地下水位需要发布预警,非汛期末建议适当增加开采,为下一步汛期预警的地下水来水补给预留储水空间,以增大汛期的地下水可利用量。
  • 孙晓旭;王开材;丁克强
    人民黄河. 2015, 1(3):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潜水的蒸发过程,研究了空气湿度对潜水蒸发速率的影响及潜水蒸发过程中毛细水的上升规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土柱上方空气相对湿度低时,潜水蒸发速率增大,蒸发的潜水一部分用于土柱内土壤水分的上升,另一部分被蒸发出土壤剖面。由土壤含水率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可知,土壤含水率随着距离地下水位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同一深度的含水率是增大的,含水率增大的过程可看作未充水的较小孔隙陆续充水的过程,直至最小孔隙充满水为止。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嵇晓燕;宫正宇;聂学军
    人民黄河. 2015, 1(3):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流健康研究的需要,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包括河流生态子系统和河流水事活动子系统的复合河流系统。详细论述了复合河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系统环境,并探讨了复合河流系统的进化及其协调机制。基于复合河流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以复合河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河流健康的定义,从完整的系统要素、稳定的系统结构和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发展机制等系统的内部特征,以及复合河流系统的功能这一可测度的外部特征两方面的融合来定义复合河流系统健康。提出复合河流系统健康的定义:复合河流系统的组成要素完整,结构稳定,要素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复合河流系统的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并保持平衡,系统具有环境适应性,对突发或长期的自然或人为扰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
  • 邱淑伟;梁秀娟;肖长来;刘博;黄鹤
    人民黄河. 2015, 1(3):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阶梯状抽水试验参数计算过程中,通常只选择抽水阶段的部分试验数据等问题,应用Theis公式及叠加原理,利用抽水试验所有降深数据(抽水和水位恢复阶段全部资料)求解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导水系数、储水系数,利用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得出渗透系数和给水度,此外在低效率抽水井中利用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得出井损系数和井流量指数。计算过程中,利用Excel计算并绘制计算水位降深和观测水位降深的拟合曲线,计算过程简单快捷。整个抽水试验过程中,不必再分别提出抽水、水位恢复期的计算公式,可以避免人为选择单个水位降深数据对参数求解带来的影响。
  • 崔素芳;张保祥;范明元;魏晓燕;张吉圣;刘冬梅;吴泉源;刘杰
    人民黄河. 2015, 1(3):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肥城盆地1999—2013年地下水水质实测数据,选取钙、镁、硫酸根、氯、重碳酸根、钠和钾等离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quaChem软件分析了主要离子的时空分布情况、总硬度和矿化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近年来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水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肥城盆地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盆地出水口方向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HCO3-Ca-Mg型向HCO3-SO4-Ca-Mg型、HCO3-SO4-Ca型转变。肥城盆地地下水水质变化与降水入渗、地下水超采、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排放、农业污水灌溉、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有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保护措施。
  • 李娴;柯婷婷;刘丽红
    人民黄河. 2015, 1(3):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后寨岩溶流域岩溶水水化学动态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溶蚀作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岩溶水化学的响应特征。根据Ca2+浓度对1992—1994年后寨岩溶地下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代表性站点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溶蚀速率大小受降水量和地下水径流量控制,上游溶蚀速率最大,下游溶蚀速率最小;丰水年的溶蚀速率大于枯水年。后寨岩溶地下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相同和不同降水入渗系数条件下,土壤淋滤到岩溶水中的K+、Na+、Cl-浓度计算结果表明:中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增大岩溶水中K+、Na+、Cl-的浓度,说明人类活动对岩溶水化学动态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 余昭辉;夏建新;任华堂
    人民黄河. 2015, 1(3):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EFDC模型建立了青铜峡水库的二维水质模型,以青铜峡大坝上游30 km断面发生突发污染物泄漏事故为例,模拟了事故发生96 h后3种代表性水库调度措施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关闭所有闸门条件下,河段内污染带峰值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丰水期污染带迁移距离为1 075 m,平水期污染带迁移距离仅为902 m,而且污染物纵向尺度随时间呈现不断减小趋势;②出水流量等于上游进水流量条件下,平水期污染带向前推进3 357 m,丰水期污染带向前推进10 534 m;③出水流量增加至上游进水流量2倍条件下,平水期污染带纵向尺度由2 825 m增加至7 744 m,丰水期污染带纵向尺度在第36 h增加至9 438 m。
  • 冯雯娟;刘国东;甘蓉;唐梅;徐涛
    人民黄河. 2015, 1(3):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毕节市某拟建火电厂水文地质条件,利用GMS软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溶质运移模型。在防火堤底部采取黏土、防水混凝土、土工膜3种不同防渗材料情况下,模拟柴油泄漏在研究区强径流带的运移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防渗材料下污染物渗漏的影响范围相差较大,采用黏土和防水混凝土作为防渗层时,柴油泄漏后向含水层各个方向发生运移,污染羽大致呈椭圆形,污染物以渗漏点为中心沿水流方向向下游扩散,进入强径流带后迅速流入地下暗河;采用土工膜作为防渗层时,污染物几乎未透过土工膜渗入地下水。
  • 尹涛;丁爱中;孙寓姣
    人民黄河. 2015, 1(3):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泊水华过程中的高浓度藻液往往在湖边形成藻垫,为研究藻液及藻垫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用微电极对两者不同深度的硫化氢及溶解氧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光照从0 μE·m-2·s-1增强到120 μE·m-2·s-1时,藻垫好氧区从-1 500 μm下移至-2 700 μm,增厚约1 200 μm,藻液好氧区从约-12 500 μm下移到-15 000 μm,增厚约2 500 μm;在光照从0 μE·m-2·s-1增强到40 μE·m-2·s-1时,藻垫底端硫化氢浓度从300 μmol/L降低到56 μmol/L,藻液中硫化氢浓度保持不变,约为50 μmol/L。从而得出,在光强增加相同的情况下,藻液中的好氧区厚度增加较大;藻垫底端硫化氢浓度较大,光照对藻垫底部的硫化氢浓度影响较大。
  • 水土保持
  • 陶敏;陈喜
    人民黄河. 2015, 1(3):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天然荒坡董庄沟和有植被恢复的杨家沟两个对比流域,利用研究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区覆被变化对径流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植被显著减少径流量,杨家沟流域3 a平均径流量减少37.64%;与此同时,在0~1 m范围内杨家沟流域3 a平均土壤含水率比董庄沟流域大3.40%,均方差大3.11%。森林覆被流域土壤含水率增大,变化范围加大,暴雨洪水调蓄作用显著,洪水过程平缓,峰现时间明显滞后。
  • 解翼阳;范东明;王玲玲;吴卿
    人民黄河. 2015, 1(3):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沟道流速是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机理与水土流失规律的重要水动力学参数之一。在室内小流域模型人工降雨土壤侵蚀过程模拟试验中,采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的MVC3000SAC-GE12型流速仪和示踪粒子自动量测沟道流速,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流速仪自动量测的沟道流速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73%,说明在小流域模型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中沟道流速自动量测是可行的。
  • 工程勘测设计
  • 李振轩;鞠小明;陈云良;张玉润
    人民黄河. 2015, 1(3):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较长引水隧洞的中低水头水电站,需要设置较大断面面积的调压室,受工程地形地质因素影响,建造单一大尺寸的调压室时施工较为困难,采用间隔一定距离的上游串联双调压室系统来代替单一大尺寸的调压室更为合适。结合工程实例,用瞬变流特征线计算方法,研究了串联双调压室系统小波动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调压室之间的距离越远,系统需要的总稳定断面面积越大,靠近机组的调压室断面面积对系统小波动稳定性的作用大于远离机组的另一个调压室。
  • 程欢;蔡付林;张宗溥
    人民黄河. 2015, 1(3):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不同湍流模型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模拟的适应性,分别运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进/出水口和闸门井段、下弯段的水头损失系数及进/出水口各流道的流速分布图。与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这两种数值模型均可达到一定的精度,且都方便快捷,与RNG k-ε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 王现国;邱金波;王晨旭;王静
    人民黄河. 2015, 1(3):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门峡地区广泛分布第四纪黄土及黄土状土,通过分析该地区黄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了黄土的工程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Q3黄土的组成与中更新统黄土的矿物组成基本相近,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大于我国西北地区,粉粒含量小于西北地区;全新统黄土、晚更新统黄土为中等、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系数为0.020~0.098,中更新统黄土一般不具有湿陷性。
  • 工程建设管理
  • 张国良;王胜军;王宁波
    人民黄河. 2015, 1(3):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池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建设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目前斜井开挖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优缺点,结合天池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案,对反井钻机钻孔法、爬罐反井法、爬罐+反井钻机法三种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Delphi法和AHP法将定性数据量化处理,最终给出采用反井钻机钻孔施工技术方案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反井钻施工精度、最优导井直径等技术事项。
  • 冷元宝
    人民黄河. 2015, 1(3):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必须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质检机构在资质认定检测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是要达到《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根据其要求可把质检机构的工作主线梳理为“写、做、记、查、改”五个字和“程序与标识”两个点,掌握这一工作主线对持续改进提高水利质检机构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张帆;辛全才;刘倬昀
    人民黄河. 2015, 1(3):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土坝下游贴坡式加高过程中面临的渗流、稳定等问题进行计算研究,利用有限元法计算渗流场,比对计算各种情况下的稳定渗流情况,采用简化的Bishop法,考虑孔隙水压力计算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对比增加防渗排水设施前后坝体稳定情况。经计算发现,下游贴坡加高会违反防渗原则,导致坝体渗流稳定出现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得出增加水平排水的方案对于降低浸润线最为有效。
  • 孙明权;吴平安;杨世锋;柴启辉
    人民黄河. 2015, 1(3):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凝砂砾石材料单轴和三轴试验结果表明,胶凝砂砾石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通过三轴试验,得出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针对邓肯-张模型对胶凝砂砾石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虚加刚性弹簧法,计算分析数据验证了邓肯-张模型求解弹性模量的合理性,对邓肯-张模型不能准确描述体变特性与泊松比参数问题,提出了改进模型。
  • 陈晓楠;段春青;靳燕国;郭芳;马艳军
    人民黄河. 2015, 1(3):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各节制闸、分水口门处均设置了流量计。分水口门处的流量测量是分水水量计量的依据,节制闸的流量数据是输水调度的重要参考,流量计的率定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传统率定流量计的方法是通过水文精测法对流量计测量数据进行修正,一般根据比测数据的大致分布,人工选择数学函数拟合流量计与流速仪所测流量数据之间关系。这种方法在函数形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人为随意性,并且往往需要多次试验,反复比较才能找到较为满意的线型,工作量大。针对上述问题,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滹沱河节制闸流量计率定中,对32组实测样本进行数据拟合,绝对值误差和为7.715,而传统利用二次函数进行拟合的误差为8.019,人工神经网络拟合精度较高,且该技术能够根据实测数据自动生成回归模型,适应性强,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李瑞;王德志;孟云芳
    人民黄河. 2015, 1(3):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粉煤灰陶粒轻骨料混凝土水泥用量偏大、强度偏低的问题,将粉煤灰、矿渣粉、纳米二氧化硅三种工业废弃物作为矿物掺合料应用在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配制中,重点研究了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掺纳米二氧化硅、单掺矿渣粉、单掺粉煤灰对应的粉煤灰陶粒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排序由大到小,其中单掺纳米二氧化硅(5%)效果最为显著;复掺粉煤灰(10%)、矿渣粉(15%)和纳米二氧化硅(8%)对水泥浆强度发展有良好的超叠加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微观分析,找到了矿物掺合料影响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强度的微观原因。
  • 张超
    人民黄河. 2015, 1(3):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工导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初期导流标准决策指标难以精确表达。考虑决策指标信息的随机性,基于区间数理论建立施工导流标准多属性决策模型。首先提出施工导流标准决策指标区间数估计的方法,然后基于信息熵理论给出了区间数指标的客观熵权计算方法,以结合主观权重来确定综合权重,进而阐述了基于区间数可能度的施工导流标准方案排序方法,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西南某大型水电工程的初期导流标准决策,并与多目标决策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表明,决策模型及方法是有效的、适用的,为施工初期导流标准多属性决策提供了新的途径。
  • 梁兴
    人民黄河. 2015, 1(3):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型梯级泵站运行特点,用调度周期内的机组启动次数衡量维修成本,建立以抽水电费最小和机组启动次数最少为优化目标、以调度周期不同时段下流量分配为决策变量的双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利用线性加权方法评估双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采用粒子群求解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线性加权的梯级泵站双目标优化调度,不仅可以获得抽水电费与机组启动次数之间的权重关系和最优运行方案,也可为梯级泵站调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 灌溉排水
  • 龙胤慧;徐晓民;郭中小;廖梓龙
    人民黄河. 2015, 1(3):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内蒙古达茂旗的人工饲草料地实验田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06—2013年天然草地和饲草料地在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非生长期蒸散发量的变化趋势,定量分析了影响蒸散发量变化的气象归因。结果表明:历年蒸散发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天然草地、紫花苜蓿、青贮玉米,蒸散发量主要集中在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在湿润年,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蒸散发量变化的显著性具有明显差异;在干旱年,蒸散发量在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逐日变幅都较大。在生长期,天然草地蒸散发量的逐日累计曲线抬升较快,而青贮玉米蒸散发量的逐日累计曲线抬升较慢;在干旱年太阳辐射与作物蒸散发量的相关性较显著,而在湿润年风速和相对湿度与作物蒸散发量的相关性较好。
  • 卞艳丽;曹惠提;张会敏;黄福贵
    人民黄河. 2015, 1(3):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浑水灌溉是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浑水中泥沙级配和浓度的大小对土壤入渗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泥沙级配和浓度的浑水入渗结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试验数据,并与清水灌溉入渗试验对照得出: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和清水相同,均为指数为正的幂函数曲线。相同含沙量、同一入渗历时,泥沙较粗的浑水始终比泥沙较细的浑水累计入渗量大。泥沙颗粒越细的浑水,其相应的累计入渗量越小,减渗量和减渗率越大;而相同累计入渗量条件下,泥沙颗粒越细,相应入渗历时越长。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相对于清水的时段减渗量和减渗率随时间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发生在前50 min,泥沙组成颗粒越细,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早,同时刻浑水的减渗作用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