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冉大川;张栋;董飞飞;张攀;焦鹏
    人民黄河. 2015, 1(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60—2010年实测水文资料,对黄河内蒙古段西柳沟流域近期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与1960—1989年相比,流域年降水量增大,但暴雨有所减少;来水来沙具有水少沙多、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度不均等特点;流域最大1 d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很大,洪水期降雨产洪变化率指数为0.525 7~2.683 8,降雨产沙变化率指数为0.613 6~2.136 3;流域高含沙水流的侵蚀产沙作用非常强烈,洪水泥沙关系式的幂指数约为1.0,场次洪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612.6 kg/m3。同时,给出了西柳沟流域形成沙坝淤堵黄河干流的暴雨洪水泥沙阈值。
  • 姜东生;阎永新;王静
    人民黄河. 2015, 1(12):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自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运行以来,至2014年已连续进行13 a调水调沙实践,处于黄河最下游的山东段在调水调沙的作用下,河道形态及水文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实测资料分析表明:2002—2014年,黄河山东段河道主槽明显刷深,河道形态向良性发展,宽深比减小,平滩流量大幅增大,主槽河道输水输沙能力明显增强,未漫滩洪水同流量下水位大幅降低,悬移质泥沙呈粗化趋势。实践表明,调水调沙是黄河山东段河道形态向良性发展、主槽河道输水输沙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
  • 李学春;杨峰;李瑞
    人民黄河. 2015, 1(12):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泥沙输移的效果不仅受水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泥沙自身的特征,包括泥沙数量的多少和泥沙粒径的分布特征。以黄河内蒙古段1958—2013年实测水文资料为依据,分别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断面作为内蒙古段上下游控制断面,将泥沙分为小于0.010 mm、0.010~0.025 mm、0.025~0.050 mm、0.050~0.100 mm及大于0.100 mm 5个粒径组,探讨了各粒径级泥沙在不同时期的输移能力。结果表明:①历年洪水过程中分组沙与全沙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粒径级0.025~0.050 mm的泥沙输移对全沙的贡献最大,粗沙次之,贡献最小的为细沙;②水力条件改变时,巴彦高勒断面的河床冲淤调整较下游头道拐断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在粒径小于0.010 mm的细沙输移能力变化方面,不过随着来水在年际间和年内趋于平均,细沙的输移变化也愈发均匀。
  • 李翊;兰华勇;严华
    人民黄河. 2015, 1(12):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能够自适应地识别水位,针对目前水尺图像类水位识别软件中需要人工设定水尺总量程参数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无需在软件中预设水尺总量程的水位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训练好的BP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识别水尺总量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水尺刻度,最后利用水尺总量程和水尺刻度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出水位值。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水尺总量程和水位值。
  • 胡珊珊;杨丽虎;张广英;王胜宝
    人民黄河. 2015, 1(1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太行山区崇陵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1959—1967年、1985—2008年历史实测降雨产流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降雨特征及产流过程响应特征,并对比了不同时期降雨径流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6—9月降雨以小雨为主,产流主要由暴雨和大雨控制;②产流机制以超渗产流为主,在前期湿润条件下,长历时低强度降雨也会造成蓄满产流;③与1959—1967年相比,1985—2008年的暴雨、大雨、中雨雨日分别减少26.1%、25.0%和12.4%,年径流系数减小80%,且降雨径流相关性减弱,说明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径流量的重要因素。
  • 梁艳洁;罗秋实;韦诗涛
    人民黄河. 2015, 1(12):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家峡库区黄河支流洮河为多沙河流,入汇黄河后形成异重流向上游倒灌,使洮河口至黄9断面形成倒比降,对库区河床变化及淤积形态产生较大影响,常规一维数学模型不能反映洮河异重流倒灌对河床变化的影响。根据能量方程结合谢才公式,提出了异重流侧向潜入后倒灌流量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包含异重流模块的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采用1982—2013年实测资料对刘家峡库区进行了冲淤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库区黄河各河段淤积分配计算结果与断面法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较好地模拟了黄4断面的淤高及黄河干流淤积三角洲向坝前的推进;洮河异重流倒灌对刘家峡库区黄4—黄9库段河床冲淤变化影响极为明显,计算过程中必须考虑异重流倒灌问题。
  • 常帅鹏;江善虎
    人民黄河. 2015, 1(12):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6个地面气象站的降水数据为基础,评估了TRMM 3B42V7型降水数据的精度,并采用上述两种降水数据,借助标准化降水指数研究了多种时间尺度的流域干湿变化,然后将TRMM卫星降水数据计算结果与地面气象站降水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了TRMM卫星降水数据的干湿分析效用。结果表明:①TRMM 3B42V7型数据在月尺度上精度较高、可信度高;②在栅格尺度上,地面气象站降水实测数据和TRMM数据计算结果的相关性较好,其中SPI6s的精度最高,回归分析表明SPI1s精度与纬度和高程变化关系显著,其他仅有CSI3与纬度、CSI6与高程、CSI12与高程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③在区域尺度上,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四省两种数据计算结果的相关性较好,SPI6s的评价精度最高,而山东省SPI6s和SPI6g的一致性较差;④全流域尺度上SPIs和SPIg的一致性较好,其中SPI6s的精度仍为最高。
  • 防洪治河
  • 邓安军;郭庆超;陈建国
    人民黄河. 2015, 1(12):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冲淤交替变化的临界河段;②黄河下游河底高程抬升幅度最大的河段在高村附近,比降最小的河段在孙口—艾山附近;③1974—2002年滩唇高程在驼峰河段增加最多,驼峰河段平滩河宽远小于上游河段平滩河宽,驼峰河段平滩断面面积也较小。
  • 陈国宝;张慧玲;耿继涛;张建榜
    人民黄河. 2015, 1(12):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黄河下游河槽萎缩、二级悬河的不利河势,促进滩区可持续发展,在黄河下游滩区划分滞洪沉沙区,分析了滞洪沉沙区防护堤的建设标准,探索了滞洪沉沙区的运用方式。结果表明:东坝头以上河段滞洪沉沙区防护堤的防洪标准应为8 000 m3/s,东坝头以下河段应为6 000 m3/s;黄河下游主行洪区以外共划出20个行洪滞洪沉沙区,面积约占滩区总面积的64.59%、人口约占滩区总人口的84.13%;滞洪沉沙区的运用按照“先上后下、数量最少、损失最小”的原则进行。同时分析了滞洪沉沙区分区管理模式的优点。
  • 杨扬;刘军梅;郭金燕
    人民黄河. 2015, 1(12):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海子蓄洪区为研究对象,建立蓄洪区的一二维耦合模型,通过多方案比选和糙率敏感性分析,优化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和调度规则,使得人工开挖蓄洪区能满足防洪、生态、景观、用地、管理等多方面要求。另外,对一二维耦合模型和一零维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后者代替前者应用于类似工程的特性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流态不受湖区水力坡降和河湖间水流的动量传导这两种因素驱动的工况,一零维耦合模型经合理概化,可以替代一二维耦合模型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在保证成果合理精确的同时,可大大提高模拟计算效率。
  • 黄凌霄;李春光;郑兰香
    人民黄河. 2015, 1(12):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河流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地形处理效率,以黄河大柳树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拼接算法得到准确的宽视野河道图像,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准确检测出河道图像的水岸边缘,将图像导入AutoCAD绘图软件中,绘制出天然河道的轮廓线并保存为*.dxf文件,然后转化为*.kml文件并加载到Google Earth软件中,实现了河流数值模拟地形的实时浏览与演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图像处理进行河流数值模拟地形的初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河流数值模拟过程中地形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 水资源
  • 周鸿文;袁华;吕文星;刘东旭
    人民黄河. 2015, 1(12):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耗水系数是评价流域用水消耗程度的关键指标。为统一流域耗水系数概念和评价方法,在回顾和总结耗水系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合理界定了流域耗水量概念的内涵,建立了黄河流域耗水系数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结构,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湖排污总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模型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流域尺度效应分析。
  • 陈鲲
    人民黄河. 2015, 1(12):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库构成的供水系统,将水库群等效为一个聚合水库,建立联合调度供水模式。通过制定合理的供水调度原则,采用优化水库调度图,根据各库实时可供水量实现供水任务合理分配,模拟水库群联合调度供水过程,得到最优供水方案。将该供水方案应用于某市水库群供水调度中,结果表明:各用水户的供水保证率均高于设计保证率,水库群基本满足该地区的用水需求,验证了所提出的水库群联合调度供水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韩宇平;赵雨婷;刘中培
    人民黄河. 2015, 1(12):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分析了河南省工业用水特征,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工业用水效率的衡量指标,探讨了河南省各地(市)的工业用水效率对社会经济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工业用水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工业用水量较高地区集中于中部和西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平均为40.58 m3/万元,其中高用水工业和火(核)电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一般用水工业相对较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随供水量增大而增大,随一般用水工业用水量的比例增大而增大,随工业总产值增加而减小。
  • 朱进守;苑泉;邓辉马延景王佳音
    人民黄河. 2015, 1(12):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曲果岗泉的实地调查和水样测试,总结其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当地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分析其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掌握内陆高寒条件下断裂型成因泉发育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曲果岗泉补给源为远程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高原隆升形成的大量断裂为地下水富集和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地下水循环周期长,具典型断裂型成因的承压泉水特征。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程建忠;李慧
    人民黄河. 2015, 1(12):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环境系统水质分级标准的不明确性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致使水质评价存在不确定性。以2013年黑河流域札马什克、莺落峡、高崖、正义峡、肃南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NH3-N、CODMn、Cr6+、DO这4种影响地表水环境的水质因子为评价指标,应用基于指标规范值的未确知测度理论和方法,构建简化的水质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对水质进行评价,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指标规范值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与单因子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将基于指标规范值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应用于黑河流域的水质评价是可行的。
  • 邓焕广;张菊;吴金甲;姚昕;王倩;陈诗越
    人民黄河. 2015, 1(1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东平湖不同生物量菹草腐烂对上覆水中碳氮磷浓度的影响,将杀青后的菹草按1、5、10 g/L的生物量分别投放进装有超纯水的烧杯中,并分别置于25 ℃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在不同时刻测定了上覆水中总碳(TC)、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并计算了碳氮磷的累计释放量和单位质量累计释放量。结果表明:菹草腐烂过程中,上覆水中TC、TN、TP的浓度及其累计释放量均随菹草生物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低生物量(1 g/L)下TC、TN的单位质量累计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生物量下的;各生物量下上覆水中C/N为0.54~0.59,随时间变化较小;菹草腐烂过程中N的相对污染负荷大于P的。
  • 杜娟娟
    人民黄河. 2015, 1(12):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基于传统方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4种权重赋值方法的模糊综合水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4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优缺点,以沁河和白洋淀监测断面为例,分析4种方法在不同水体中求得的权重值及应用到模糊综合评价中得到的水质评价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既考虑了最大污染因子的影响,又考虑了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而言更适合于只有1个或者2个主要污染物的水体;变异系数法与熵值法考虑了多个样本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得评价结果能更合理反映水体的综合特性,更加适合于有多个主要污染物的水体。
  • 户超;褚俊英;何素明;何亚闻
    人民黄河. 2015, 1(12):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市水生态文明研究中存在缺乏自然—人类—水体相协调的水生态文明模式,未形成系统的城市水生态文明研究体系等问题,基于文献资料,从城市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式等方面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概括了城市水生态文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指标体系的分类方法、基础数据的获得方式以及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方面指出了未来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利用GIS采集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支持系统,对城市水生态文明程度进行科学量化计算。
  • 郝晓燕;晋华;杨瑞芳;刘虎
    人民黄河. 2015, 1(1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的特征,基于改进的COP法,构建了包括指标体系、权重、评分体系的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山西省神头泉域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将硝酸盐浓度作为依据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岩溶水脆弱性级别高的区域位于灰岩裸露区、渗漏河道和泉源区,应加强保护;地下水脆弱性级别为高、中等、低、非常低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泉域总面积的15.9%、41.2%、41.5%、1.4%;构建的评价模型可用于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
  • 张建良
    人民黄河. 2015, 1(12):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滑县—内黄—清丰—濮阳—南乐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范围内水文地质特征和调蓄空间的基础上,探讨利用黄河及其支流等地表水源,通过天然河道、人工渠道、回灌渗井等回灌调蓄补给当地地下水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认为,漏斗区地表岩性渗透性强,垂直变水平管井施工技术成熟,因此,利用黄河水回灌调蓄漏斗区地下水经济合理、技术可行。通过调蓄可以缓解区内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加深、扩大,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地裂缝的发生。
  • 水土保持
  • 马涛;周波;陈爱华;张峰;董彦丽
    人民黄河. 2015, 1(12):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测定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坡耕地土壤CO2释放量,分析不同坡位梯田、坡耕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坡耕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梯田在13:00—15:00达到峰值,坡耕地在11:00—13:00达到峰值,次日7:00均为最低。坡耕地日均土壤呼吸速率0.86 μmol/(m2·s),为梯田的93.48%。不同坡位梯田、坡耕地日均土壤呼吸速率排序: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上坡位梯田与坡耕地日均土壤呼吸速率相等,中坡位、下坡位梯田的日均土壤呼吸速率均大于坡耕地的。
  • 崔亮;李永平;曾雪婷;乔祥利
    人民黄河. 2015, 1(12):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黄河流域齐家川水土保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权法改进TOPSIS模型,对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年限内的水补偿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研究区水土保持工程建成当年保水效果最好;2008—2014年除部分工程保水能力下降外,总体运行良好,水补偿效益显著;2015—2036年涝池、谷坊、骨干工程等工程保水效益明显降低。因此,需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继续挖掘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潜力。
  • 灌溉排水
  • 赵延喜;刘中宪;尼珂
    人民黄河. 2015, 1(12):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爆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如何对岩爆进行预测已成为地下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评价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隧洞岩爆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采用岩性分析、地应力实测及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岩爆预测。在研究中,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基于隧道围岩岩性分析、现场地应力实测及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对隧道开挖后应力场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西线工程隧道初始地应力场沿轴线分布规律以及隧道开挖后不同埋深处岩爆发生的等级。结果表明,该工程岩爆等级大部分为中等岩爆。
  • 工程勘测设计
  • 翟明杰;付云升;韩宇
    人民黄河. 2015, 1(12):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隧洞设计中,为了选择适合北京地区工程实际情况的合理衬砌结构型式,做到工程安全、经济合理、工期有保障,通过调研和考察国内外一些典型工程应用实例,总结了盾构输水隧洞衬砌结构常见结构型式的使用条件、特点和施工工期等。通过对多种衬砌型式进行比较,认为外衬采用盾构管片、内衬采用常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型式是比较适合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隧洞中采用的。
  • 邵颖;杨振琨;赵丽华
    人民黄河. 2015, 1(1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中美规范在挡土墙设计中安全和经济因子的异同,首先比较中美挡土墙规范中土压力计算理论的差异,再通过挡土墙算例,分别按两种规范计算主动土压力及抗滑稳定系数。结果表明,美国规范计算土压力的公式相对复杂,土压力计算结果比中国规范计算值大。中美两国规范在抗滑稳定安全因子的标准方面相近,土压力的不同使得中国规范在安全的前提下相对经济。
  • 程奇云;李永刚
    人民黄河. 2015, 1(12):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分析法对中国北方常见的沙性覆土条件下半圆拱涵顶部土压力系数进行试验设计,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填土各因素中,内摩擦角对土压力系数影响程度最大,变形模量次之,泊松比最小。土压力系数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且其增长速率越来越小;土压力系数随变形模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压力系数随着泊松比的增大呈现增大趋势,且在泊松比为0.30~0.32区间内,增大趋势最为明显。
  • 刘仲秋;巩炎;孔祥峰;赵文帅;刘福胜
    人民黄河. 2015, 1(12):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原水库坝基透水层较厚,数值分析中透水坝基的计算范围对其渗流特性影响较大。以复合土工膜、混凝土截渗墙及二者联合防渗体的平原水库结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均质土石坝体与坝基不同渗透系数比值、坝基计算范围和深度对坝体浸润线和总渗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复合土工膜和截渗墙单独防渗时,稳定的浸润线位置和总渗流量存在临界坝基深度;联合防渗时,截渗墙不贯穿情况下浸润线整体随着计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渗流量先增加后降低,在0.6倍坝底宽度时出现极值;坝基防渗结构未完全贯穿情况下坝基上游长度的增加会引起浸润线整体抬高。典型坝段算例表明,坝基深部存在渗透系数较大的沙性土层时,截渗墙的施工应贯穿沙性土层并达到和坝底宽度相关的有效长度,以减小渗流量损失和防渗墙底部的渗透破坏。
  • 洪振国;刘浩林;黄立群
    人民黄河. 2015, 1(12):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流量、高水头、长引水隧洞的水电站,其调压井布置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常规型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以丹达河水电站为例,对比了各种调压井型式,通过数学模型水力计算和模型试验论证了混合式调压井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混合式调压井结合水室式和阻抗孔式调压井的优点,水位波动最小,高度最低,容积最小,工程量最少,同时波动衰减快,在正常运行时,经过调压井与压力水道连接处的水头损失较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混合式调压井数学模型水力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十分接近,调压井的最高涌浪水位低于调压井上室直墙顶高程,最低涌浪水位高于调压井底板高程,因此选用混合式调压井可行。
  • 工程建设管理
  • 韦国虎;郭全中;胡靖宇;祝亚平
    人民黄河. 2015, 1(12):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结构在洪水与地震工况下的安全,待南岸竖井隧洞段结构全部施工完成后,需将南岸大断面深竖井拆除,以保证隧洞通水运行安全。原计划采用爆破方案,在南岸竖井高程 85 m处将竖井地连墙和内衬钢筋切断后,对高程 85 m以上进行一次性爆破拆除。后来为保证拆除方案的安全可靠,采取对南岸竖井自下而上分层环向切割、内部回填土的处理方案。在不进行大规模爆破拆除施工条件下,采取绳锯切割法分段切割并回填密实,成功完成了南岸竖井拆除。
  • 杨涛;左萍;常全利
    人民黄河. 2015, 1(12):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效果监测评估实践,总结了监测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移民收入水平变化、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移民权益保障等;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由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效果、移民收入水平变化、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移民社会稳定效果、移民权益保障和综合评价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19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监测评估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监测县、样本村组、样本户和项目的选取,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后期扶持统计台账建立等方面;监测评估工作的难点在于样本户数据的获得、新老移民收入差距大、移民干部不稳定问题等方面。对监测评估关键点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金辉;齐央央;罗文旸
    人民黄河. 2015, 1(12):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输水系统具有线路长、流量大、分支多、运行调节复杂的工程特点。根据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仿真计算分析,为满足各用水点压力、流量的要求,在供水管线末端设置调节阀。结合PLC控制设备,根据流量信号实现PID闭环调节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配套供水调度需求及末端水厂处理能力、需水量,通过软件编程,响应总运行调度,实现流量分配、调度、调节与保护功能。目前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部分输水系统已按照既定目标成功通水运行。
  • 黄华坚
    人民黄河. 2015, 1(12):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支持向量机法和一次二阶矩法结合,建立高土石坝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与影响因子之间映射关系的表达式,解决了坝坡稳定可靠度计算中极限状态方程无法建立显式功能函数的难题,进而计算非线性强度指标坝坡稳定可靠度。通过工程算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法用于高土石坝非线性强度指标坝坡稳定可靠度计算,方法简便,精度较高,实用性强,结果合理、可信,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 龚英;熊焕淮;高江林;戴国强;丁晶晶
    人民黄河. 2015, 1(12):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是现代混凝土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之一。结合江西省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常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问题,从材料科学角度探讨了萘系缓凝型减水剂不同掺量或掺加方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了萘系缓凝型减水剂对混凝土坍落度及其经时损失、抗压强度、泌水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掺量或仅改变掺加方式能改善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略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而对混凝土泌水率的影响规律不一致。若采用滞水法或二次添加法,则滞水时间或二次添加时间不宜过长,同时需注意混凝土泌水率的增大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坍落度损失问题的技术方案。
  • 廖占勇;凌骐;胡波;郭成
    人民黄河. 2015, 1(1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铜峡大坝经过几十年的长期运行,诸多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大坝结构性态有必要进行重新评估。在青铜峡大坝原型监测资料整编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大坝的内外部变形、坝基扬压力、应力应变及温度等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针对某些重要物理量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判断。结果表明:除了河西下导墙结构缝存在一定横河向错动趋势外,大坝结构总体工作性态正常,防渗体系功效良好,但仍需关注西导墙变形和薄弱基岩坝段的扬压力变化情况。
  • 灌溉排水
  • 徐冰;郭克贞;田德龙;刘燕飞
    人民黄河. 2015, 1(12):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末级渠道量水设施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末级渠道量水的特点,从准确性、经济性、便捷性等方面对旋杯式流速仪、文丘里自动量水系统、直读式流速仪、遥测水位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旋杯式流速仪相比,文丘里自动量水系统、直读式流速仪、遥测水位计测流平均误差为9.8%~17.7%,具有较高的测流精度。4种量水技术各有一定的适用条件,XD-2206遥测水位计经济性、便捷性最优;FP211直读式流速仪、文丘里自动量水系统次之;旋杯式流速仪一次性投资低,但工作效率低、运行费高,已无法满足末级渠道现代化量水需要,急需更新换代。
  • 谢玲丽;仇金长;高文;王丽容
    人民黄河. 2015, 1(1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库取水口位置偏低引起原水下泄水温较低产生的问题,针对聚仙庙水库提出了“平面交错、立面分层、一电多控”的平面钢闸门分层取水方案。工程取水系统进水口采用竖井式,五层取水口分设在坝体的不同断面上,各个取水口在平面布置上相互错开,通过移动轨道上的手电葫芦来控制取水口各个闸门的启闭。这种设计能有效提高下泄水温,又能使上、下各取水口间不会受到相互牵制和影响,较好地解决了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环境与水生生态的影响问题。
  • 郑钊;毋甜
    人民黄河. 2015, 1(12):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黄河下游河床冲刷下切,花园口引黄闸闸址处河道主河槽下切明显并北移,引黄闸实际引水能力远小于设计引水流量,需降低闸底板高程才能满足引水要求。整理2001—2013年花园口站水情资料,综合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中的黄河下游冲刷预测成果,确定花园口引黄闸闸址处河道冲刷速率及拆除重建新闸设计引水位。考虑花园口闸引水需求及闸后泵站使用要求,确定新闸引水体系水面线推求计算工况与上下游边界条件。拟定不同闸孔宽度,采用《水闸设计规范》推荐公式计算闸室过流能力,绘制新闸引水体系水面线,确定能够满足上下游边界条件的新闸闸底板高程为86.79 m(闸孔净宽2.5 m)。
  • 刘秋丽
    人民黄河. 2015, 1(12): 146-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中氮素运移及氨挥发特性,通过直径为14 cm的垂直土柱模型试验模拟地面灌施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中氮运移以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0~55 cm范围内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土壤初始值;铵态氮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分布规律,深15 cm处土层的铵态氮含量较高;湿润区内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初始值,随水运移的硝态氮积聚在湿润锋处,硝酸根离子浓度锋推进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灌水量为2.6 L时土柱土壤的氨挥发损失量最小。
  • 崔瑞;崔春亮;雷建花;申祥明;陈志卿
    人民黄河. 2015, 1(12): 149-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疆地下水加压滴灌首部低压力运行和低能耗问题,把自主研发的柱形水力旋流器作为低压的井灌滴灌系统首部,首先能很好地拦截水中泥沙颗粒,其次水头损失小、能耗低。通过与锥形离心过滤器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柱形水力旋流器与锥形离心过滤器流量与水头损失呈现出指数关系,柱形水力旋流器结构简单,加上局部结构的优化,使得水头损失和除沙效果均优于锥形离心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