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苏茂林
    人民黄河. 2015, 1(1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资源性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法律制度体系、指标和标准体系、执行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配置和总量控制,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开展黄河水权转让等措施,在探索和推进破解黄河水资源管理瓶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适应缺水成为黄河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常态,还需在管理思路、措施和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李庆云;李大山;余新晓;孙艳伟;王富强
    人民黄河. 2015, 1(11):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黄土丘陵沟壑区耤河流域1962—2008年逐日水文气象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利用SWAT模型对该流域过去47 a的径流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年、月尺度径流的校准与验证,模拟值和实测值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模拟值总体上均偏大;校准期年均流量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与实测值的复相关系数、效率系数分别为15.3%、0.638、0.720,验证期分别为26.0%、0.569、0.511,可见验证期的模拟效果不如校准期的;月均流量也有类似的模拟效果,但不如年均流量模拟效果好。
  • 李学春;杨峰;李瑞
    人民黄河. 2015, 1(11):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定黄河内蒙古段1958—2013年体现年际间的丰枯变化和年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的94场次流量过程,以排沙比和淤积比为主要指标,分析了不同时期各级流量过程的输沙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平均流量小于1 000 m3/s的流量过程,流量与含沙量的变化均对输沙效率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即排沙比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不同流量过程中泥沙组成的变化将导致各级粒径泥沙的输移分配比例有所不同,细沙流量过程水流的输沙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粗沙的输移上,而粗沙流量过程水流的输沙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细沙的输移上。
  • 段志勇;凡炳文
    人民黄河. 2015, 1(1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洮河流域及周边雨量站点1956—2013年降水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洮河流域近58 a来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主周期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并对未来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洮河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4.60 mm/10 a;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分别为20、12、5 a,其中20 a尺度周期震荡最强且贯穿整个时域;流域降水量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性,中部干旱黄土山丘区各尺度的周期波动明显强于上游的;对洮河流域未来一段时期降雨趋势的预测显示,除2017年降水偏少外,2014—2021年间其余年份的降水将处于正常水平或偏多。
  • 刘明堂;王世志;齐慧勤;向明森;张成才
    人民黄河. 2015, 1(11):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含沙量监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研究了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灰色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黄河含沙量在线监测云平台。平台依靠分散在黄河流域的水温、测点深度等传感器建立分布式数据采集子云,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出含沙量监测的主成分因素,最后基于灰色GM(1,N)模型进行含沙量数据融合处理。为了比较灰色GM(1,N)模型含沙量监测的融合效果,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了一元线性拟合、多元线性拟合的对比处理。结果表明,基于灰色GM(1,N)模型数据融合的精度最高,稳定性最强,能够拟合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 黄金柏;温佳伟;王斌;朱士江
    人民黄河. 2015, 1(11):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典型气象和水文特征的阿伦河流域为例,基于研究区下垫面条件的调查,对土壤垂直剖面进行了模型化,并利用GIS构建了研究区DEM及河网,以运动波理论的基础方程构建了降雨—径流计算模块,以能量平衡法建立了融雪计算模块,构建了耦合融雪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融雪及降雨—径流过程计算结果的分析,分别推求了由融雪产生的径流量、雨季各月以及年径流量和径流系数。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在基准误差允许范围之内;2012年和2013年3月1日—4月15日的融雪径流量分别占当年径流总量的1.44%、0.86%。
  • 张丽;雷玉勇;陶欢;杨涵;唐炼
    人民黄河. 2015, 1(11):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压式悬移质采样器换向阀的作用是切换采样器的工作状态,是采样器的关键元件之一,对采样器的性能起决定作用。为改进采样器换向阀,满足河流泥沙水样采集的需要,研制了两位六通换向阀,它由阀体、阀盖、陶瓷阀芯、防水电磁铁以及推杆等组成,具有2个工作位置、6个通口。陶瓷阀芯由两块陶瓷静片和夹在中间的陶瓷动片组成,陶瓷静片与动片之间采用凹槽、硬密封结构形式。陶瓷动片由防水电磁铁驱动滑动,通过与陶瓷静片的对孔实现水路和气路的通断。采用新的阀芯结构实现通路切换,能大大提高开关阀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采样更准确。
  • 防洪治河
  • 刘晓岩
    人民黄河. 2015, 1(11):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2015年度黄河凌期,黄河干流最大累计封河长度为707 km,较2000年以来均值偏短327 km。分析其凌情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域冷空气势力整体偏弱,致宁蒙河段流凌日期推迟、封冻河段长度短、封冻断面冰层薄;海勃湾水库的运用,致其坝下内蒙古河段封冻长度减少30 km;流凌、封河期宁夏灌区退水和海勃湾水库集中泄流,致封河流量大,封河速度减慢;包头河段低水位首先封河,大量冰凌卡在其上河段,致内蒙古河段水位上高下低,槽蓄水增量上多下少;下游河段流凌和初封期利津站平均流量偏大、水温偏高、平均流速偏大,导致河口地区基本无凌。
  • 张林忠;董其华;万强
    人民黄河. 2015, 1(1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及易发河段等演化规律,提出了畸形河势的整治措施。研究表明:畸形河湾是黄河下游特定水沙及河道边界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河湾流路,其形成条件受河床的可动性、河床泥沙组成及水沙条件等影响,畸形河势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和易发河段等特点,通过控制裁弯的裁弯比、开挖断面、入流角度及水沙边界条件等关键技术指标,可以实现整治畸形河势的目的。
  • 工程勘测设计
  • 朱梦华;黄华;詹杰民;郭霖;陈瑞志
    人民黄河. 2015, 1(1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椭圆余弦波理论与水波绕射理论,应用特征函数展开法,推导了浅水区水波对透空防波堤的波浪作用,并取得了满足椭圆余弦波一阶分量边值问题提法的反射和透射波势的数学解。由此得出作用于直立透空防波堤的水平波浪力和力矩算式,并与浅水条件下的Airy波理论加以比较,说明浅水条件下椭圆余弦波理论更能反映非线性因素变化对波浪力及力矩的影响。
  • 防洪治河
  • 张凤德;李敬茹;于晋轲;原平新
    人民黄河. 2015, 1(11):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建设集体土地征收一般实行“又征又转”的征地政策,黄河下游“十三五”防洪工程淤区征地将采用“只征不转”模式。通过对“又征又转”和“只征不转”两种征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采用“只征不转”征地模式是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 水资源
  • 王森;刘秋常;郭磊
    人民黄河. 2015, 1(11):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通过分析渠道输水过程的主要损失水量计算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输水损失计算模型。利用京石段3次应急通水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输水损失模型计算得到的输水损失值与利用实测流量计算得到的输水损失值相差不大,精度满足要求,证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 王慧;狄正烈;李娴;马奕旺
    人民黄河. 2015, 1(11):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引汛末淮河水入蓄城西湖蓄洪区,抬高城西湖蓄洪区蓄水位,对缓解淮河中游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淮河润河集水文站多年的流量、水位资料和城西湖区天然来水流量资料,分析蓄水的可行性,并在拟建进水闸条件下,根据现状需水和预测需水,采用时历列表法进行径流调节计算,得到历年蓄水位和引淮水量,采用适线法计算出水位经验频率,在蓄水位为20.5 m时供水保证率可达到98.7%。对不同引水方案进行计算,推荐闸底板高程为19.0 m和过闸流量为100 m3/s的方案,最后利用ArcGIS进行蓄水模拟淹没影响,表明水位抬高至20.5 m的淹没区域变化小,蓄水方案可行。
  • 袁树堂;杨绍琼
    人民黄河. 2015, 1(11):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单位GDP综合耗水量评判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未消耗水资源二次利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对嵩明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年(2012年)按可供水量,可承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2020年可供新水量(不包含重复利用水量)能够支撑规划的经济发展规模,而2025年和2030年只有将部分未消耗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才能支撑规划的经济发展规模;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必须将部分未消耗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才能支撑规划人均GDP条件下的人口发展规模。
  • 任立新;鲁学纲;范正军
    人民黄河. 2015, 1(11):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序列径流、地下水位和湖泊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方法,分析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得出近60 a下游水文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输水的启示:①正义峡和狼心山年径流量突变逐渐延迟,且年内分配不均匀,增加下游春季下泄水量十分必要;②地下水位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绿洲核心区呈上升趋势,而绿洲边缘区均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造成核心区的土壤盐渍化和边缘区的干旱化,因此开展基于地下水位的下游生态水量调度方案是未来恢复下游植被的必然;③根据东居延海面积和库容的关系曲线,基于无效蒸腾最小确定的东居延海适宜面积为35.6 km2,据此计算年最小补水量为0.55亿m3,而依据东居延海生态功能的合理水面面积和年补水量尚需进一步论证。
  • 汪珊;张彤;李志军;张琦伟;孙晋炜;李志萍;刘凯
    人民黄河. 2015, 1(11):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岩溶水开发的战略地位。依据北京市岩溶水勘察评价最新成果,对岩溶水超采状况进行评价,以应急供水、储备保护为原则,提出岩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案、保护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岩溶水是北京市的战略水源,2011年开采量3.54亿m3,超采0.89亿m3,规划2020年压减2011年开采量的42.1%,另外建设3处战略储备水源地,提高城市水资源储备水平,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王月敏;孙秀玲;曹升乐;韩春;王甲荣;李鹏程;林洁;解文静
    人民黄河. 2015, 1(1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水质评价中应用时,均为对水质进行5级评价,而当水质指标监测值超出Ⅴ类水质标准时,5级水质评价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好,这样使得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有较大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6级水质评价模型,并以小清河为例,采用该改进的水质评价方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单因子评价法和传统的5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水质评价方法既考虑了所有参评指标对水质的综合影响,又考虑了水质指标超出Ⅴ类水质标准的情况,评价结果较接近水质的实际情况。
  • 吴佩鹏;束龙仓;綦中跃
    人民黄河. 2015, 1(11):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确定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生态水位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基于地下水生态水位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给出了计算地下水生态水位风险的蒙特卡罗方法。对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给出了潜水蒸发强度E、潜水埋深Δ服从不同分布时,地下水生态水位的风险率和频率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生态水位受参数E、Δ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
  • 吴全;苏瑞东;邢晓芹;唐秀楠
    人民黄河. 2015, 1(11):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壤环境、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的影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红卫试验场进行了枸杞田间微咸水灌溉试验,探讨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最小的枸杞微咸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不同轮灌模式下土壤盐分均发生表聚现象,在枸杞根系发达区淡-咸-咸灌溉模式下土壤盐分最低,对枸杞生长影响较小;地下水矿化度存在显著差异,淡-咸-咸灌溉模式下枸杞整个生育期内地下水矿化度最低,咸-咸-咸灌溉模式下最高;不同轮灌模式下地下水埋深差异不大,并且在生育期末基本回到了开春时的水平;淡-咸-咸灌溉模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是适合当地土地整治采用的最优灌溉模式。
  • 贺国平;郝晨东;慕星;刘光东
    人民黄河. 2015, 1(1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紧邻老城区的两眼水源井为研究对象,采用1960—2008年近50 a的地下水水质资料,揭示了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特征:地下水先后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水化学类型演化的一般序列为HCO3-Mg·Ca→HCO3·Cl-Mg·Ca→HCO3·Cl·SO4-Mg·Ca→ HCO3·Cl·SO4-Ca·Na·Mg→HCO3·Cl-Ca·Na·Mg→HCO3·Cl-Na·Ca·Mg;地下水从天然状态到污染状态,HCO-3相对含量降低,而Cl-与SO2-4相对含量升高;后期受到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Na+相对含量升高,Ca2+与Mg2+相对含量降低;天然状态下,反映碳酸岩矿物溶解作用的Ca2++Mg2+与HCO-3的毫克当量比值为1.1~1.3,污染状态下该值超过2.0。
  • 崔刚;韩曦
    人民黄河. 2015, 1(1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受降水、气温、日照时间等多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干旱强度、干旱历时等多种特征变量来共同描述。传统的多变量分布模型通常要求两变量或多变量具有相同的边缘分布。为更好地表征干旱多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干旱特征,基于Copula函数,建立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的联合分布来描述干旱特征,并对甘肃省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干旱历时情况下,干旱事件的重现期主要受干旱强度的影响,随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加;相同的干旱强度,随历时的增加,重现期增加明显;重现期有时受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的共同影响。
  • 张婕;苏秀秀;彭佩
    人民黄河. 2015, 1(11):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补偿作为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减少排污现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法律、环境以及经济学角度对水污染生态补偿内涵进行了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水污染生态补偿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分析该补偿系统的复杂性,并基于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适应性管理理论,构建了包括前提条件、主体、手段以及载体的水污染生态补偿适应性管理体系框架。通过该适应性管理框架,可以辨识该补偿系统中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机理,调动其积极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个系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合理制定补偿方案,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效率与效果。
  • 水土保持
  • 高健健;穆兴民;孙文义
    人民黄河. 2015, 1(11):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综合表征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2000—2012年黄土高原1 km×1 km分辨率的MODIS NDVI影像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各省(区)、典型流域和土壤侵蚀类型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措施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大趋势,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差异。从空间尺度上看,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植被覆盖增加了9.81%,尤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最为显著;从时间尺度上看,年际、春、夏、秋季NDVI呈增大趋势,冬季NDVI呈减小趋势;按省(区)来看,陕西省增幅最大(为0.47%),青海省增幅最小(为0.16%),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分别增长0.38%、0.33%、0.31%、0.23%;按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来看,延河流域增幅最大(为1.14%),无定河流域次之(为0.59%),渭河流域增幅最小(为0.43%);按黄土高原侵蚀类型分区来看,水力侵蚀区植被覆盖增长率较大,风力侵蚀区则较小。NDVI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 王伦江;张兴昌;韩凤朋;贾俊超;张应龙
    人民黄河. 2015, 1(11):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为0.1 mm/min,最小降雨量为8.2 mm。3种坡面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呈线性关系,且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95、0.893和0.896。平均产流和产沙量均为黄绵土>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单位径流红棕色砒砂岩产沙量小于紫红色砒砂岩。 冲刷过程中泥沙粒径分布同原土相似,但粒级比例发生变化,两种砒砂岩都显示出在冲剧过程中沙粒贫化、粉粒和黏粒富集的特征。
  • 工程勘测设计
  • 霍中艳;郑东健;钱光旋
    人民黄河. 2015, 1(11):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工混凝土结构常带缝运行于水压与渗流共同作用的复杂工况下,在处理其结构渗流场与位移场耦合问题时,为了避免经典有限元法确定两场间变量对应关系的麻烦和不同网格分析的协调问题,将扩展有限元引入水工裂缝结构稳定渗流场的分析中,通过研究渗流场分析中裂缝单元水头的节点加强方式,构造出能使裂缝位置处渗透压力连续并反映裂缝内传导系数矩阵特点的节点加强函数,从而得出渗流场的扩展有限元逼近形式,建立扩展有限元法求解渗流场的离散方程和求解步骤,将渗流场和位移场统一在扩展有限元框架下求解。实例分析表明,裂缝的存在对裂缝区渗流场的影响较大,裂缝内水流渗透坡降较小,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方法求解渗流场的可行性和所编程序的正确性。
  • 蒋小鹏;结少鹏
    人民黄河. 2015, 1(11):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落差重力流有压输水工程中,为避免在运行调度中下游管道静水压力较高,常在管路沿线设置多级消能措施,重力流管道阀门启闭会引起水锤现象,须进行水锤计算分析。通过简化消能箱物理模型,结合水锤计算分析特征线法提出了消能箱的数学模型以及用于水锤计算分析的消能箱两侧特征线方程。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高落差重力流输水工程在开阀及关阀过程中的水锤特性。结果表明:高落差重力流的开阀过程较为安全,其沿线最小压力由初始内水压力决定,受开阀速度的影响较小,提高管道初始压力可有效控制沿线最小压力;其关阀过程较普通重力流更危险,容易发生首相水锤,必须严格控制关阀速度。
  • 柳思源;刘韩生;董瑜
    人民黄河. 2015, 1(11):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击问题会对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危害,模拟其过程至关重要。考虑TVD格式及水流的迎风性,应用于水击方程组中,模拟简单管道中的水击压力变化。并与Lax-Friedrichs(LF)、MacCormark(MC)、未考虑迎风性的TVD格式及解析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迎风性的TVD格式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低耗散性等优点,相比于未考虑迎风性的TVD格式,其有更强的压制性,耗散性更弱。
  • 张芸芸;杨波
    人民黄河. 2015, 1(11):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动力法建立离散元模型存在的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动力法可以在整个填充区域内随机地投放颗粒,不需要人为指定颗粒投放区域,这样就缩短了后续动力计算的时间。改进动力法建立离散元模型主要包括:根据级配曲线或者指定的半径区间生成初始颗粒半径集合,并将其投放到填充区域内;将投放后的颗粒导入PFC2D进行计算。在PFC2D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颗粒飞到填充区域外,在初始计算阶段将颗粒半径缩小一半,后续采用颗粒半径逐步放大法将颗粒半径恢复为初始值。某些情况下在移除辅助建模边界后,为了避免颗粒出现飞溢现象,采用颗粒半径微调法逐步减小颗粒间及颗粒与边界之间的接触边界力。以某边坡为例,采用改进后的动力法快速正确地建立其离散元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 工程建设管理
  • 张勇;王东;张超萍;沈定斌;黄会宝
    人民黄河. 2015, 1(11):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安全监测分析中,在已知某些突变因素的情况下,为了把突变分量从广义时效中分离出来、获得更加真实的时效、合理评价大坝安全,以铜街子、龚嘴大坝为例,从初蓄期水位急升、运行期人为因素突变、运行期自然因素突变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突变分量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时效,分离出代表真实坝体和坝基性状的单调时效,更好地了解和评价大坝的安全状况。突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蓄期环境因素的突变,也有运行期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突变,各种突变的机理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突变因子。
  • 刘忠;赵磊;鲁立三;王荆;丁永辉
    人民黄河. 2015, 1(11):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泥砾质土具有变形模量大、压缩性小和防渗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小高土石坝心墙变形,改善高土石坝心墙应力状态。通过击实试验,研究在不同水泥掺入比和不同掺砾量下水泥砾质土的压实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水泥掺入比下水泥砾质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均低于相同掺砾量下的砾质土;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大,相同掺砾量下水泥砾质土的最大干密度呈递减趋势,但减小幅度均小于1%; 水泥砾质土的最优含水率随水泥掺入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较小且始终小于相同掺砾量下砾质土的最优含水率。
  • 程鹏立
    人民黄河. 2015, 1(11):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西藏地区3个水电站库区淹没的实地调查,研究了西藏地区居民生计模式的多样性,提出了适宜的移民安置方式。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进而形成了有别于我国广大农耕地区的独特生计模式,其主要以高山草原畜牧、农牧混合兼营、 虫草采集等为特征。因此,西藏水电开发移民安置实践中应进行差异化考量,主要采取大农业生产安置方式,特别是畜牧业、农牧结合的安置方式。西藏地区普遍经济条件差,移民安置应坚持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原则。
  • 浦敏艳;朱克生;王柳江
    人民黄河. 2015, 1(11):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膨胀土挡土墙在降雨时受侧向膨胀土压力的作用,容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深入认识降雨作用下膨胀土挡土墙发生变形破坏的机理,通过室内模拟降雨模型试验,对膨胀土挡土墙侧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挡土墙后侧向膨胀土压力反应滞后于降雨,且在降雨初期呈顶部大、中间小的曲线分布形式,这容易导致挡土墙顶部产生剪切破坏;表层侧向土压力较深层的小,且较快达到稳定;深层侧向土压力在降雨之后随着雨水的下渗会产生递增,当其达到最大值后突然递减,这与深层土体浸水饱和产生软化有关。
  • 李荣伟
    人民黄河. 2015, 1(11):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定市王快—西大洋水库综合管理工程渠首引水隧洞位于断层影响带,围岩破碎且富含地下水,裂隙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工程实施时充分利用水库放空时机,在引水隧洞取水口采用现浇混凝土形成人工预埋式挡水岩塞;岩塞爆破前采用水泥和水玻璃浆液进行了超前预注浆,成功解决了洞室涌水、围岩破碎等问题,为后期岩塞爆破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毫秒延时起爆双网路、排孔爆破、周边未预裂爆破,取得了理想的爆破效果。实践证明,预埋式岩塞方案可行,超前预注浆及合理的爆破方案是确保引水隧洞掘进及岩塞顺利爆破的关键。
  • 灌溉排水
  • 孟彤彤;王以兵;李斌;丁林
    人民黄河. 2015, 1(11):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干旱区全膜垄作沟播和喷灌技术结合的适应性,开展全膜垄作沟播条件下灌水量与向日葵根系变化特征、干物质积累、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和产量效应及节水率等几个方面关系的试验研究,并与全膜平铺喷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可抑制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灌溉水分的利用效率,有较高的增产和节水效率,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区是非常实用的。
  • 窦超银;孟维忠;陈伟;王良;张立坤
    人民黄河. 2015, 1(11):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布置管网是微喷带灌溉工程效益发挥的基础,结合工程实践,对微喷带单控轮灌模式(SH)、辅管轮灌模式(AP)和支管轮灌模式(BP)的布置形式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H模式单位面积投入低,结构简单,适用于小面积微喷带灌溉;AP模式既具有经济性,又兼顾了机械化作业,同时还不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地块;BP模式系统设备使用寿命长,后期投入少,适用于大面积、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
  • 李睿环;郭萍;张冬梅
    人民黄河. 2015, 1(11):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渠灌为主的灌区,设计合理的渠系工作制度,将水资源在渠系间进行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灌溉中,同级渠道的灌水时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灌区渠系建立0-1线性整数规划优化配水模型,并考虑了此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模型运用到汾东灌区,进行求解。首先将支渠划分为两个灌溉组同时进行灌水,然后对每个灌溉组内的斗渠划分轮灌组,最后再将斗渠下的农渠划分为若干个轮灌组,实现在某次灌溉过程中的轮流输水。这样就缩短了各条渠道的输水时间,有利于提高灌水效率,且因不确定性信息的加入,结果更符合实际。通过上述优化过程,可以得到整个灌区的渠系工作制度,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 吕文星;周鸿文;马向东;刘东旭;王玉明;李东;王国重
    人民黄河. 2015, 1(11): 142-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渗器中的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入渗能力密切相关,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复杂,与降水、地表径流、表土结构、土壤密度、孔隙度、含水量和持水特性等关系紧密。对青海省大峡、礼让、官亭泵站3个典型灌区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层次进行测定,并采用桑斯威特排水式蒸渗器进行土壤水下渗模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大峡灌区土壤密度最小,具有较好的孔隙状况和持水特性,礼让灌区次之,官亭泵站灌区最差,这可能与官亭泵站灌区高程较高,土壤质地较紧实、孔隙较少有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官亭泵站灌区蒸渗器灌溉量最大,耗水量显著高于礼让和大峡灌区,蒸渗器土壤出流速率最小,但其变异系数最大,出流速率波动较大。蒸渗器中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孔隙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