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胡一三
    人民黄河. 2014, 1(7):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河是指河道水流在非工程控导情况下,全河或主溜以与宏观流向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方向冲向堤防、整治工程、滩岸,水流发生急转弯的河势流态。在遭到横河顶冲的地方,会造成滩地大量塌失或工程发生严重险情,甚至造成堤防决口。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速度快、幅度大,出现横河的几率远比弯曲型河段、过渡型河段的大。据1950—2009年资料统计,游荡型河段中柳园口—古城、黑石—黑岗口、裴峪—孤柏嘴、禅房—马寨4个子河段是发生横河最多的河段;横河发生次数较多的时段分别为1985—1989年、1970—1974年、1975—1979年、1990—1994年、2000—2004年;形成横河的因素是综合性的,主溜摆动与河势游荡、河床组成差异、流量变化幅度大、主股支股交替是其主要原因;通过河道整治可以减小发生横河的几率。
  • 温丽叶;靳莉君;邱淑会;王鹏
    人民黄河. 2014, 1(7):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03—2013年黄河中游地区16场致洪暴雨过程,将其分为以副热带高压影响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和以西风带低压槽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同时对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副热带高压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物理量指标值明显大于以西风带低压槽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的;盛夏7—8月的暴雨物理量指标明显大于9月的;暴雨容易出现在物理量场的几个典型区域内,如高能舌区、等值线密集区、闭合高中心附近等。
  • 王立久;姚文艺;冷元宝
    人民黄河. 2014, 1(7):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黄河泥沙治理演进的历史过程,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的新需求。阐述了黄河泥沙自然资源属性及黄河泥沙资源在农业、河道治理、能源开发、建筑材料和黄河文化等方面的利用途径,认为以黄养黄、以沙治沙是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根本出路。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其利用应遵循整合、提升、联产、胶凝的原则。
  • 田勇;马静;李勇;屠新武;刘晓燕
    人民黄河. 2014, 1(7):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库众多,摸清水库近年的实际拦沙量是认识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重要内容。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水库管理部门相关统计资料和遥感调查等,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现状水库的规模、建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大规模实地走访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广泛采集并计算了该区水库的总淤积量、库容损失现状及2007—2011年实际拦沙量。结果表明:河潼区间现有拦沙水库772座、总库容85.85亿m3,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2007—2011年,河潼区间水库年均拦沙0.982亿t。
  • 徐丛亮;谷硕;毕乃双;崔玉茜;袭祥海
    人民黄河. 2014, 1(7):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验,分析了调水调沙10 a间入海泥沙的分布及扩散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入海后,首先遭遇到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的第一道拦阻,使66%的入海泥沙淤积在110 km2的口门区,然后河口10 m水深处潮汐相位差切变锋的第二道拦阻,又导致83%的入海泥沙被阻隔在面积245 km2的12 m水深节点线以内近岸区域,这两道切变锋对泥沙的连续、强烈“捕捉”是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最主要机制。
  • 幸韵;周华君;吴国茂
    人民黄河. 2014, 1(7):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椭球体分析了恒定流下泥沙的起动条件,得到了椭球体卵石的无量纲起动切应力公式,建立了无量纲起动切应力与水流脉动系数、绝对隐蔽度、中轴比长轴及短轴比中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通过实测资料计算出的无量纲起动切应力为0.046~0.068,说明建立的公式较为合理;②k=0.74、短轴比中轴为0.5时,绝对隐蔽度大于-0.5的卵石的无量纲起动切应力为0.03~0.06;当k、短轴比中轴为定值时,随着中轴比长轴逐渐增大,无量纲起动切应力逐渐减小;在相同的中轴比长轴条件下,随着绝对隐蔽度减小,无量纲起动切应力也减小;当k、中轴比长轴为定值时,短轴比中轴越大,无量纲起动切应力越大;③无量纲起动切应力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④k越大,所需要的无量纲起动切应力越小。
  • 蔡蓉蓉;王晖
    人民黄河. 2014, 1(7):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库区支流倒灌形成泥沙淤积,而其淤积形态和淤积物组成与干流河床形态、水库运用方式、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水库水位抬升,干流浑水倒灌支流并沿程落淤,支流沟口淤积与干流同步抬升,沟口以上淤积厚度沿程减小。随着淤积的发展,支流的纵剖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正坡至水平而后出现倒坡。支流内淤积物组成与对应的主槽位置差别不大,随着运用时间的增加及淤积形态的变化,入库水流携带泥沙进入变动回水区后沿程分选,支流内淤积物组成随之产生一定变化。拦沙初期阶段,近坝支流淤积物自下而上发生粗化,远坝支流淤积物则比较复杂,靠沟口位置变化幅度不大,再向上游则呈现逐年细化态势。
  • 何毅;蔺彬彬
    人民黄河. 2014, 1(7):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流域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基于DEM数据,以三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探讨了流域分割及分类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了流域河网的自动提取及流域的分割;选取流域面积、河网密度及形状系数为分类因子,采用分层分类方法构建了子流域分类框架体系,并将得到的52个子流域划分为8种类型。
  • 陈奕林;任立新;张天宇
    人民黄河. 2014, 1(7):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生命旋回模型无法反映径流序列随机性的问题,将生命旋回模型与Markov链模型结合,建立了生命旋回-Markov链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用生命旋回模型模拟预测径流量序列的趋势项,用Markov链模型对径流残差序列进行修正。应用该方法对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的径流量预测结果表明:汛期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8.07%,但是有些月份误差较大;枯期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26%。
  • 李亚娇;沈冰
    人民黄河. 2014, 1(7):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径流序列的不确定性及随机性对预测的影响,将小波变换和RBF网络相结合构造了WRBF网络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优势和RBF网络的非线性逼近功能。黑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WRBF网络的稳定性较好,预测合格率较高。
  • 李智超
    人民黄河. 2014, 1(7):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遵循新信息优先的灰色理论前提下,分别将第一个时刻的数据x(1)(1)、最后时刻的数据x(1)(n)以及前一个时刻的数据x(1)(k-1)作为初始条件建立GM(1,1)模型,并采取加权的方式对各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求和,得到改进后的GM(1,1)模型预测结果。然后,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优化灰色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精度比传统灰色模型有明显提高,与实际降水量数据的拟合程度更好。
  • 防洪治河
  • 杨哲;龚霞;张行南;夏达忠
    人民黄河. 2014, 1(7):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小流域洪水资料不足、模拟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等流时矩阵的洪水模拟方法。考虑地形条件等因素,建立了以等流时线法原理为基础的洪水过程比值矩阵,推导出适用于中小流域的洪水过程模拟方法。在新江流域的应用中,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为辅助,确定等流时块的划分,取得较好的模拟结果。与传统的以单位线为基础的洪水预报方法相比,该方法以下垫面的物理特征为基础,考虑了中小流域水文资料不足等问题,其预报精度较高。
  • 包君;黄健元
    人民黄河. 2014, 1(7):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行蓄洪区运用风险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行洪危险性、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承灾能力4个方面17个指标的行蓄洪区运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将改进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到行蓄洪区运用风险快速评价中。选择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实证分析,将淮河干流21个行蓄洪区按运用风险高低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干流蓄洪区运用风险普遍偏高,17处行洪区中6处运用风险等级处于“高”和“较高”水平;行洪区中鲍集圩、寿西湖等运用风险最高,上六坊和洛河洼运用风险最低。
  • 和海霞;汤童;田卫方
    人民黄河. 2014, 1(7):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凌汛给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凌情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冰凌遥感监测业务中存在的易受多种地物影响、自动化程度低、精度低等难题,基于HJ-1 CCD数据,在主要地物光谱特征和影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自动识别冰凌,总体精度为92.38%,kappa系数为0.724 9。2012年、2013年黄河冰凌发展关键期的监测实践表明, HJ-1 CCD数据为冰凌监测提供了一种稳定有效的数据源。
  • 水资源
  • 黄建水;殷会娟;乔钰
    人民黄河. 2014, 1(7):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引汉济渭水权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引汉济渭水权与黄河水权置换是否有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问题。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实质是从汉江流域调水补充渭河后使黄河水资源总量增加,把陕西省的渭河取水指标置换给陕北地区,增加该地区黄河取水指标。通过黄河水权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实现引汉济渭水权与黄河水权的置换。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管理制度既是引汉济渭后陕北地区增加黄河用水量的依据,又是两个水权实行置换的依据,也是两个水权实施置换的指导规范。
  • 吕晓立;孙继朝;刘景涛;靳盛海;刘俊建
    人民黄河. 2014, 1(7):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兰州“三滩”傍河水源地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设计地下水应急开采方案,分析了应急开采对黄河水侧渗补给的影响以及水源地地下水位未来5 a的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应急开采条件下,激发了黄河的侧渗补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补采平衡,5 a预测期内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位未出现持续下降,预测期末水位趋于稳定。
  • 张成才;李艳桦;姚亮亮
    人民黄河. 2014, 1(7):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提取方法,以ETM+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水体提取。首先对影像进行分割,获取影像对象,分割时探究提取水体时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然后对分割生成的影像对象运用ENVI FX工具建立规则集并对水体进行提取。对比面向对象的方法和传统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的水体提取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提取水体的总体精度、Kappa 系数、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
  • 刘萍;郑秀清;陈军锋;臧红飞;幸凯
    人民黄河. 2014, 1(7):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山西省洪山泉流量衰减的原因,对天然状态下(1955—1983年)、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阶段(1984—1998年)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阶段(1999—2008年)三个阶段的水均衡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的过量开采是导致泉水流量减少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影响下泉流量处于负均衡,各均衡期内泉流量与均衡结果具有密切的联系,泉流量随着负均衡值的增大快速减小。
  • 朱谱成;苏小四;张世广;黄勇;杨峰;田徐威
    人民黄河. 2014, 1(7):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冲洪积扇地区不同地带的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河水与地下水具有同一起源,且二者相互转化,在冲洪积扇地区不同地段表现出不同的转化方式:上游山区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中游山前隆起带地下水补给河水;下游冲洪积扇中部河水补给地下水;在冲洪积扇前缘溢出带,河水主要由地下水溢流形成的泉水汇流而成。
  • 姬卿伟;孙建光
    人民黄河. 2014, 1(7):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资源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的系统角度,基于反馈回路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设定5种水资源配置方案,模拟预测2012—2030年城市发展指标值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及缺水程度等,根据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确定最优方案。结果表明:方案5能扭转水资源与城市化系统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该方案通过调水、节水和调低城市发展速度,在2013年实现缺水程度为0,且第一产业用水比例递减,生态用水比例递增,废污水排放量较小,2030年总产值可达24 751.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47∶29.49∶70.04,总人口为467.78万,城镇化率为97%,用水总量为18.54亿m3。提出应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速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水资源配置。
  • 胡瑞鹏;王刚;黄少华
    人民黄河. 2014, 1(7):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粒子群优化算法寻优过程中易出现种群趋同化而导致早熟收敛的问题,引入粒子群的进化速度和种群多样性适应度方差两个因素,构建了自适应的动态的惯性因子取值机制,并讨论了惯性因子的收敛性及参数的独立性,从而改进了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因子线性取值机制。将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于某水库的优化调度中,验证了该算法能以较快的速度收敛得到全局极值,克服了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为水库优化调度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杨恒;王世岩;李志萍;毛战坡;王亮;程东升;杨素珍
    人民黄河. 2014, 1(7):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Kendall秩相关检验,对潼关水文站1980—2010年的水沙过程及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年均流量、年均输沙率、多年年均降水量均有明显的减小趋势;通过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同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2005年2月、6月、8月、11月遥感影像,在ENVI中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最大似然法及人工辅助方法进行遥感影像湿地信息专题解译,解译后将专题数据导入GIS中进行空间信息处理,分析水沙情势变化对三门峡库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流量和输沙率的减小导致库区湿地水面面积和滩涂面积明显下降,2010年库区水体面积较1980年减小19%,滩涂湿地面积减小37.4%; 水库调度对年际库区湿地面积影响不大,对年内湿地景观格局影响显著;水库蓄泄水导致水面面积增减及滩涂面积反向变化。
  • 张世坤;程卫习;徐晓琳;杨玉霞;陈莉
    人民黄河. 2014, 1(7):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伊洛河干流水质及排污口开展实地调查取样,并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洛河水质沿程逐渐变差,上游水质较好,中下游洛阳、偃师等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恶化;伊河水质整体较好,但洛阳和栾川两个局部城镇河段水质较差;污染原因主要是排污企业超标排放,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集中处理。据此,对伊洛河流域提出水污染防治对策: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伊洛河入河污染物总量;加强工业污染源管理和控制,重点关注金属加工、电力和化工企业等污染主导行业;完善收水管网,提高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率;保证河道内留有一定的自净水量,保障河流纳污能力。
  • 类宏程;武周虎;王芳;辛颖
    人民黄河. 2014, 1(7):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梯级泵站提水的最后一级调蓄湖泊,其水质安全至关重要。借助于地表水建模系统软件SMS,根据东平湖的地形、植被覆盖和调水流向等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二维水流水质模型,模拟了20种工况下湖区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大汶河入湖流量和CODCr浓度越大,调水出湖口CODCr浓度越高,大汶河入湖口污染混合区范围就越大;当大汶河入湖流量小于5 m3/s、CODCr浓度小于27 mg/L时,调水出湖口CODCr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当大汶河入湖流量小于10 m3/s、CODCr浓度小于23 mg/L时,调水出湖口CODCr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 王亚妮;田淳;张宗坤
    人民黄河. 2014, 1(7):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0组试验研究了非恒定水域盐水入侵特性与上游淡水来流、水深、潮差、下游盐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表层和底层的盐度几乎不受涨落潮的影响,表层盐度一直较低,底层盐度一直较高;中间层的盐度具有周期性,且一般在涨憩时刻附近取得最大值,落憩时刻附近取得最小值。②下游盐度、水深以及潮差越大,上游来流越小,盐水入侵强度越大。垂向平均盐度值在纵向上从下游向上游递减。总体来讲,下游纵向盐度梯度比上游的大,且纵向盐度梯度在中游附近达到最大。③上、中、下游断面盐度垂向分布明显不同,下游表层盐度梯度较大,且下游盐度、潮差、上游来流、水深越大,下游表层垂向盐度梯度越大。总体来说,表层垂向盐度梯度从下游向上游递减,而底层垂向盐度梯度从下游向上游递增。④从下游至上游,表层盐度值基本没有变化,底层盐度减小但减小速率较慢,中间层盐度值减小速率较快。
  • 黄佳音;邵亮;楚维国;刘志阳;胡保安;王苗苗
    人民黄河. 2014, 1(7):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应用,但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大规模应用并不多见。针对包头二道沙河的低污染水,采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串联工艺进行处理,即“河滨旁通式强化处理工艺+接触氧化工艺+潜流湿地复合系统+表面流湿地复合系统”。重点介绍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总结北方寒冷地区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特点,提出了包头黄河湿地冬季运行的措施和要求。同时,结合当地用水需要,以中水回用的方式实现湿地出水资源化利用,设计出水水质能够达到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
  • 黄英豪;董婵
    人民黄河. 2014, 1(7):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怎样处理大量的疏浚淤泥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淤泥处理的规范方法,工程应用中技术人员对淤泥处理技术的选择无章可依。为此,对国内外主要的淤泥处理技术进行了梳理,分别按淤泥是否污染、处理地点差异和最终归宿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重金属污染污泥可采用钝化、稳定化的处理方法;就地处理技术和堆场处理技术适合于大规模淤泥的处理,也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多的方法;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未来淤泥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实际淤泥处理工程中,需要根据处理技术要求和淤泥的特点合理选择处理方法,并且工程中往往是多种处理技术相结合。
  • 水土保持
  • 张丽;孙建奇;田勇;赵茹;王超;郭菲
    人民黄河. 2014, 1(7):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花园口以上地区多属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地区,水库和淤地坝等蓄水工程运用后将增加当地蒸发损失。通过调查资料统计、实地测量、遥感和设计资料查询等途径,分析了该区水库和淤地坝工程的蓄水特点,分别计算了水库、骨干坝和淤地坝的新增蒸发损失。研究表明:花园口以上现状蓄水工程的新增蒸发损失约为17.9亿m3/a,其中水库新增蒸发损失为15.1亿m3/a、占84.4%,骨干坝新增蒸发损失为2 888万m3/a、占1.6%,淤地坝新增蒸发损失为2.54亿m3/a、占14.0%。
  • 高云飞;郭玉涛;刘晓燕;何兴照
    人民黄河. 2014, 1(7):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以来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为揭示淤地坝拦沙对减少黄河输沙量的作用,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有关数据、淤地坝防汛统计数据、各省逐年淤地坝年报数据及对典型骨干坝和试点小流域坝系的实测资料,采用典型推算的方法,计算了现状淤地坝近年的实际拦沙量。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地区共有骨干坝5 467座、中小型淤地坝约50 350座;2007—2013年黄河潼关以上现状淤地坝年均拦沙量为1.228亿t/a,较20世纪70—90年代明显下降。
  • 景凌云;费喜亮;张新民;吴玉锋;刘彩霞;李嘉楠
    人民黄河. 2014, 1(7):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兰州市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2011年7—10月农坡地、旱梯田不同采样点实测数据,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进行拟合分析,重点分析土壤入渗模型、渗水率、地表土壤渗水量,得到了农坡地、旱梯田的入渗模型表达式、地表土壤渗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式。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农坡地、旱梯田的土壤渗水率都逐渐降低,但快速下降时间有所不同,农坡地为入渗的前15 min,旱梯田为20 min。农坡地、旱梯田地表土壤达到相对稳定入渗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20、40 min,相对稳定入渗率分别为0.90、0.40 mm/min;农坡地阳坡的土壤渗透性能要好于农坡地半阴半阳坡,而阴坡最差。
  • 工程勘测设计
  • 宋志宇;董莉莉;李斌
    人民黄河. 2014, 1(7):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等价线性化黏-弹性模型研究了不同坝高、不同河谷宽度和不同河岸坡度情况下的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进行了三维动力反应计算分析,重点分析了面板堆石坝坝顶点的地震动力加速度反应随河谷形状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中高坝坝体的最大加速度反应值位于河谷中央的坝顶,且最大加速度反应值随河谷的变窄而变大;高坝坝体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及加速度最大反应值受河谷形状的影响较小;低坝河谷较宽时,坝体的最大加速度反应值由河谷中央向两岸移动,因此对宽河谷采用二维计算时,既不能给出坝体的最大加速度反应值,也不能给出最大加速度位置,必须采用三维计算。
  • 吕晓曼;唐腾飞;黄耀英;程中凯;魏晓斌
    人民黄河. 2014, 1(7):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重力坝应力分析时扬压力的施加方式不同对坝体应力值及其分布的影响。基于重力坝为静定结构、水平截面上不同分布方式的应力的合力相等的原则,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扬压力作为面荷载作用在坝基面,以及将扬压力沿坝基面向上对折作为体力考虑两种情况下水平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和合力,然后与材料力学法计算的水平截面上的合力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重力坝应力分析时,将扬压力沿坝基面向上对折作为体力考虑时,其计算的水平截面的内力与材料力学法计算的截面内力接近;但在靠近坝基面附近1/3坝高范围内的垂直向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分布不一样,另外,水平向正应力分布差异较大。
  • 麻媛
    人民黄河. 2014, 1(7):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为平台集中比较了目前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几种人工边界条件,详细分析了半无限地基在各种人工边界以及不同频率的输入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重力坝-基岩系统地震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边界的模拟精度与输入荷载的动力特性以及介质的弹性波速存在紧密的关系,当荷载激励频率较高时,相对较高的弹性波速才能保证人工边界的稳定性;黏弹性人工边界简单实用,能更好地模拟人工边界外半无限介质的弹性恢复性能和能量辐射作用。
  • 钱祖宾;沈建霞;单海春
    人民黄河. 2014, 1(7):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复杂结构的不平衡剪力分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通常根据工程设计经验来确定结构断面各部位不平衡剪力分配比例,但该方法影响结构内力的计算精度。基于截面剪应力计算公式,通过积分的方法分别推导了双层箱型结构底板、中板、顶板及墩墙不平衡剪力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从而可方便求出结构各部位所承担的不平衡剪力,该方法提高了工程结构内力计算的精确度,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推导公式的适用性。
  • 水淼;张华岩
    人民黄河. 2014, 1(7):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项目区地质测绘和地勘报告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线路布置、断层和岩性、施工、投资和风险的基础上对小浪底北岸灌区控制性工程隧洞线路进行了调整。比较初选线路与调整线路可知,调整后隧洞线路避开了大断层引起的高承压水和滑坡体问题,虽然投资增加,但经济效益整体好于初选方案。
  • 毛秀丽;郑源;屈波;盛立君;潘志刚
    人民黄河. 2014, 1(7):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设计参数设计了冷却塔低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依照水力设计尺寸绘制图纸,利用三维画图软件Pro/ENGINEER建立三维模型。基于Realizable湍流模型和时均N-S方程,对设计工况下混流式水轮机拥有不同转轮形式但蜗壳、导水机构和尾水管均不更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转轮内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情况,并通过计算求得效率,对比分析了水轮机三种转轮全流道的流场分布,发现短叶片转轮在叶片背面靠近出口位置有小部分回流现象,靠近下环地方低压区域要比其他两种转轮的大,而当这个区域的压强减小到一定值时,容易发生空化空蚀。得出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叶片长度有利于能量的利用,并且使水轮机转轮流速、压力分布更合理,水力性能更好。
  • 工程建设管理
  • null
    人民黄河. 2014, 1(7):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特细砂作为细骨料配制水泥砌筑砂浆,探求其质量是否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了灰砂比、水泥用量、用水量、砂子用量等因素对特细砂砂浆性能的影响,并对砌筑砂浆配合比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用特细砂配制的砂浆7、28 d抗压强度比用中砂配制的砂浆的强度小。灰砂比为1∶2.8和1∶3.2时,P.S42.5水泥配制的砂浆的抗压强度大于P.S32.5水泥配制的砂浆。砂浆强度与灰砂比密切相关,灰砂比是衡量砂浆强度的一个计算变量。粉煤灰掺量在30%以内,砂浆的抗压强度都比不掺粉煤灰时有所增大,掺量为10%的砂浆抗压强度增长的速率最快,其抗压强度也最大。
  • 徐可;黄文雄;黄立亚
    人民黄河. 2014, 1(7):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离散元方法对颗粒土碾压试验进行了仿真数值模拟分析。针对静力碾压,展示了与现场碾压试验一致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碾压遍数和孔隙率的关系。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碾压遍数相同的情况下,碾压速度、颗粒土层厚度等因素对碾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作为现场碾压试验的补充,用于研究压实机理、分析碾压效果、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仿真模拟能得到与现场试验相一致的碾压遍数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颗粒土的压实效果,不仅与碾压遍数有关,而且受碾压速度的影响,较慢的碾压速度可以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在颗粒土料层较厚的情况下,厚度方向碾压接触力分布并不均匀,上层土料会较早达到预定密实度,在实际碾压施工中,若土料层较厚,要多碾压1~2遍,才能确保下层土料也能达到预定密实度。
  • 楼飞民;徐国强;杨履明;曾善花;张文俊;李罡
    人民黄河. 2014, 1(7):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电站机组运行中水轮机转轮常常出现不同程度叶片与上下冠焊缝开裂情况,水轮机转轮产生裂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材质、焊接工艺、无损探伤、热处理、残余应力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轮机转轮叶片出现裂纹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涉及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工艺管理和生产运行等方面。可通过改善水轮机结构,合理选择材料,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有效控制残余应力,提高转轮制造质量,合理控制运行工况等,有效预防水轮机转轮叶片连接焊缝出现裂纹。
  • 王增红;朱崇辉;刘俊民;巨娟丽
    人民黄河. 2014, 1(7): 131-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泥土是一种人工合成建筑材料,经压实后的水泥土具有较好的工程力学性能。为了探索黏质水泥土渗透变形破坏规律,建立了黏质水泥土渗透变形破坏计算模型。采用室内试验研究方法,对影响黏质水泥土渗透变形破坏较为突出的水泥掺量和龄期因素进行了室内渗透变形试验研究。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质水泥土渗透变形破坏坡降与水泥掺量和龄期存在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初步建立了黏质水泥土渗透变形破坏坡降与水泥掺量和龄期两个主要相关因素试验模型。
  • 灌溉排水
  • 刘燕;张盼盼;王建莹;郭曼
    人民黄河. 2014, 1(7):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及其演变态势的分析,认为气候条件变化、地质条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导致灌区地下水资源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地表水引水灌溉、地下水开采等)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同时也指出了灌区水资源衰减所引发的农田生态安全问题,地下水资源的衰减已经影响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灌溉水量的大小、时间分配以及地下水开采量几个方面讨论了灌区水资源调控方式,指出只有合理联合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涵养地下水源,才能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确保灌区农业供水安全,维护灌区农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 宋小园;朱仲元;刘玉金
    人民黄河. 2014, 1(7):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区灌溉试验,研究了老芒麦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面温度、水蒸气浓度差的日内变化规律,研究了蒸腾速率与响应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芒麦自然状态和凋萎状态下蒸腾速率日内变化均呈双峰型,充分供水状态下呈单峰型,光合速率均为单峰曲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老芒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值表现为充分供水>自然状态>凋萎缺水。气孔导度、水蒸气浓度差的日内变化与蒸腾速率的日内变化规律类似,均出现双峰。胞间CO2浓度的日内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内变化规律相反,呈V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