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赵天义;王昊;姬瀚达;司晓云
    人民黄河. 2014,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冲击堤防工程、塌滩掉村等危害性,并对影响畸形河势的来水来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治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意见与建议:①深入开展畸形河势观测研究;②认真、慎重地进行工程布局;③加快完善河道整治工程;④选择适应性的工程结构;⑤疏导结合;⑥最严格地管理河道。
  • 董海钊;张瑞洵;田雨普
    人民黄河. 2014, 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潼关高程变化是治黄的焦点问题之一,而黄河、渭河、北洛河三河汇流区河势经常发生剧烈变化,一旦渭河入黄流路与黄河流路呈顶托状态,将降低对潼关高程的冲刷作用,直接影响渭河防洪安全。在汇流区修建黄渭分离工程,一方面可以使渭河和黄河水流各尽所能地冲刷降低潼关高程,另一方面可以使渭河顺畅入黄,减轻黄河对渭河的顶托。分离工程中段竣工后经历的洪水考验表明:该工程调整并稳定了渭河入黄流路,分离效果和防洪效果显著。
  • 李怀志;刘树利;刘志潜;张园园
    人民黄河. 2014, 1(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温孟滩河道工程的概况,分析了尽快采取措施对该河段河道工程进行预加固的必要性。利用黄河泥沙,采用移动造浆设备充填长管袋、装载机推土工包、吨包等新技术,对温孟滩河道工程进行了应急除险加固试验。2011年、2012年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河道工程安全运行,有助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该措施可就地取沙,充填技术操作方便,成本较石料低廉,经济效益显著。
  • 刘登峰;王栋;丁昊;王远坤;王腊春;邹欣庆
    人民黄河. 2014, 1(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市水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性特征,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和云模型理论的RBF-C风险等级评估方法。选取影响城市水灾害的4个基本评价因子,依据实测水文频率曲线确定相应于各风险等级的标准限值,并生成各评价因子下风险等级的综合云模型。用评价因子实测时间序列进行RBF神经网络建模,预测值代入综合云模型得到水灾害风险等级确定度分布。实例证明,RBF-C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能够改进评价过程中风险归属不确定性问题,评估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城市水灾害的风险程度。
  • 李广杰;林洪孝;杨丹;刘炜伟;冯忠伦
    人民黄河. 2014, 1(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水网防洪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泗水县现代水网防洪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现代水网建设使泗水县防洪能力得到了提升,说明水网建设有利于区域防洪;②泗水县防洪能力评价结果为0.73,说明水网建设后的防洪能力良好。
  • 李友辉;陈龙;胡苑成;李明辉
    人民黄河. 2014, 1(1):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抚河干流廖家湾-李家渡河段的河道演变趋势,提出了该河段治导线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抚河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该河段20 a一遇洪水的规划治导线及相关的治理措施。根据规划治导线,应将嵩湖村、下李村、肖公渡作为该河段的控制性节点,城西乡周家-滨河北路等河段作为重点河段,通过护滩、护岸等工程措施,逐步调整流路、控制河势,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 徐丛亮;李金萍;谷硕;童林龙;范骏
    人民黄河. 2014, 1(1):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淡水不能向锋面以下渗透,故锋面以下温度、盐度垂线竖直,呈现海水性质;海水可以从锋面处向上入侵,故温度、盐度垂线梯度变化;锋面处含沙量最小,流速流向展现出上下两层径流与海流的切变;锋面位置起于近岸拦门沙坎底,沿主流与两侧逐渐升高与海平面平齐。3000 m3/s流量时盐度锋面以上表层小于2.2%的低盐入海淡水大都分布在浅表层区域;入海泥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快速絮凝落淤,超出2.2%线范围表层含沙量已小于10 mg/L,至距离口门前方7.9 km表层已是著名的黄蓝分界线,入海泥沙中低层最多运移到口门前方13 km、两侧6.35 km处。
  • 王卫红;王万战;孙赞盈
    人民黄河. 2014, 1(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初期长期枯水枯沙作用下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的变化特点和已有工程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0月以后,进入下游的65%的流量集中在1000 m3/s以下;与1986-1999年相比,游荡型河段主流摆幅明显减小,除赵口-黑岗口河段主流最大摆幅超出治导线外,其他河段河势摆幅基本控制在整治工程控制范围内;含沙量偏低使河岸受到冲刷,主槽宽展,心滩增多;低含沙量及河脖滩尖冲蚀造成工程靠溜位置普遍下挫,送溜不力,河势坐弯。建议对尚未控制好的河段局部辅以双岸整治措施,以稳定河势,减轻防洪压力。
  • 刘社强
    人民黄河. 2014, 1(1):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2011年三门峡库区进出库水文站及各淤积断面实测水文资料,对该年来水来沙及各库段冲淤变化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来水来沙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31.2%和89.9%;潼关以下库段汛期将非汛期淤积的泥沙全部排出库外,且多排泥沙0.1845亿m3;潼关高程由汛前的328.18 m降为汛后的327.59 m;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了汛期冲刷的小概率现象;秋汛洪水使渭河下游主槽刷深、过洪能力增强。建议进一步研究优化桃汛期的水沙过程和坝前运用水位,提高桃汛洪水的挟沙能力及其降低潼关高程的效果,同时要抓住目前潼关高程较低的有利时机,根据实时水沙情况,做好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等原型试验工作。
  • 刘许亮;朱焕立
    人民黄河. 2014, 1(1):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冰凌测报系统采用了不同介质电阻特性存在差异的检测原理,以冰层厚度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空气、冰与水的电阻值,实现对黄河河道冰凌的实时监测。冰层厚度传感器同时采集电压信号与温度信号,电压信号经过分析处理转化为冰层厚度,温度信号则用作辅助判断。通过选择合理的冰层厚度判断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可得到冰层厚度、水位以及水温等数据信息,并通过GPRS数据通信模块将信息上传至监控中心。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黄河河道断面冰层厚度的实时监测及冰下水位的在线测报,效果良好,为黄河的防凌汛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适用于黄河防凌抗灾工作。
  • 王富强;魏怀斌
    人民黄河. 2014, 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凌汛成因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预报因子,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缺点,利用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以黄河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数据进行建模,给出了人工鱼群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对人工鱼群算法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群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的封开河日期预测比较准确,预测结果优于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
  • 王德芳;张家军;丁慧敏
    人民黄河. 2014, 1(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流量测验自动化水平,减轻水文职工的劳动强度,增强水文工作的安全性,采用了YMCP-1型微波流速仪。该仪器采用圆极化方式发射微波,微波波长采用毫米波,多普勒频移大,回波信号强,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存储容量大、操作维护简便等特点。通过三门峡-花园口区间9个站点40次与转子流速仪的对比试验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YMCP-1型微波流速仪测量结果达到规范标准,偏离标准差为0.5%,总随机不确定度为10.6%,均满足限差要求。同时,分析了测验时机、吊箱垂度风力、风向等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 马建琴;韩曦
    人民黄河. 2014, 1(1):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甘肃省境内50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月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极端高温及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平均气温、极端高温分别以0.31、0.11℃/10 a的速率升高;春、冬两季升温速率较大,趋势更明显;四季的极端高温均呈现升高趋势,其中夏季升温速率最大;甘南地区平均气温最低,东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中部及陇东东部升温速率较大,河西走廊西部及甘南地区升温速率较小;极端高温的分布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逐渐下降的特点,河西走廊沿线极端高温较高,甘南高原极端高温较低;北山地区、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西部日较差较大,陇南山地南部年温差较小;平均气温、极端高温分别以14、22 a为主周期变化。
  • 周丽艳;陈松伟;梁艳洁
    人民黄河. 2014, 1(1):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沁河下游水沙变化及对主槽断面形态的影响,分析了主槽下切对两岸引水及靠河险工的影响,并采用断面法和沙量平衡法对河道冲淤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进入沁河下游的多年平均水、沙量分别为11.2亿m3、504万t,汛期水、沙量分别占全年水、沙量的61.6%、94.4%,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5 kg/m3,近期来水来沙量呈递减趋势;②断面法计算的沁河下游多年平均淤积量为100万t,其中主槽淤积量占全断面淤积量的43%,伏背-丹河口、丹河口-武陟、武陟-沁河口河段的多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3万、32万、65万t;③主槽深泓下切使得两岸引水困难、靠河工程根石外露,建议开展相关治理研究。
  • 王伟;雷晓辉;蒋云钟
    人民黄河. 2014, 1(1):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羊河流域西营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逐步回归自回归组合模型、ARMA模型)和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模型、逐步回归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并对比分析,为石羊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预报方法都达到预报精度要求,其中RBF神经网络方法合格率最高,但耗时长,逐步回归自回归预报精度和模型耗时都比较合理,可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 钟亮;周鑫靖;许光祥;曾锋
    人民黄河. 2014, 1(1):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形维数描述不规则沙波床面形态的复杂性,基于室内水槽定床试验资料,建立了沙波当量粗糙度的分形表达式,获得了无量纲沙波当量粗糙度与床面形态分形维数及相对波高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公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该公式较好地反映了沙波床面三维特征对沙波当量粗糙度的影响,可用于沙波当量粗糙度的预估研究。
  • 郭彬斌;张静;宫辉力;程晓光
    人民黄河. 2014, 1(1):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HadCM3降尺度数据与HSPF水文模型耦合,探讨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妫水河流域日最高、最低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1961-2099年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成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日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和降水量(P)数据。同时,构建了HSPF水文模型,分别用2005-2006年、2007-2008年数据进行了有效率定和验证,模拟了该流域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未来90a的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而降水量和地表流量呈减小趋势;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地表流量的10a变化率分别为0.462℃、0.453℃、-0.010mm、-0.051m3/s,低温室气体排放情境下分别为0.263℃、0.264℃、-0.014mm、-0.044m3/s,流域干旱加剧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 王国庆;王勇;张明
    人民黄河. 2014, 1(1):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淮海流域实测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19℃/10 a;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降水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和黄河源区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淮海流域10个重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黄河中下游和海河流域实测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降水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差异明显,淮河流域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关系差异相对较小,人类活动通过改变降水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河川径流产生重要影响。
  • 陈金木;梁迎修
    人民黄河. 2014, 1(1): 5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亟待强化水资源管理立法。在梳理水资源管理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水资源管理立法的两种路径,建议抓紧开展《水资源管理条例》立法,并对其定位和需要确立的关键制度进行了分析。
  • 李金燕;张维江
    人民黄河. 2014, 1(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如何在生态环境需水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对宁夏固原城乡安全饮水水源工程受水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类和界定,并对河道内每一类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受水区各县(区)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原州区、彭阳县、海原县、西吉县,基本呈南部山区向中部干旱带递减的趋势;受水区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占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比例较大,均在80%左右;受水区河道处于较好状况时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占径流量的33%~35%。
  • 杜琼;张勇
    人民黄河. 2014, 1(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南省焦作市1951-201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蒸发量和降水量气象数据资料,采用水文序列中常用的线性趋势拟合、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t检验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研究焦作市近60 a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0年焦作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1993年发生突变,四季平均气温持续升高,春、冬两季升温幅度最大;年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71年发生突变,四季蒸发量呈波动式减少趋势,夏季蒸发量减少幅度最大;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分别在1960年和2002年发生两次突变,四季降水量持续减少,夏季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
  • 伏怡萱;赵军;李巍
    人民黄河. 2014, 1(1):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黄河上游玛曲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研究,在对水域、草地、林地、地形地貌、城市建设、交通6个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生成玛曲湿地生态敏感性区划图,根据其生态敏感性划分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4个等级。研究表明,黄河上游玛曲湿地极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1%,生态敏感性强,环境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严格控制开发利用,着重进行保护。
  • 张鹏;姜翠玲;朱秀全;李冬梅;曹宸;朱立琴;邢西刚;沈晓娟
    人民黄河. 2014, 1(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天津滨海某拟建水库库区及库周采集土样,对水库底泥盐渍化程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拟建库区底泥全部属于滨海盐土,全盐量均值为1.22%,Cl-均值为0.61%,pH值均值为8.44,盐渍化程度较重;拟建库周底泥大部分属于滨海盐土,极少部分为重盐化土和中盐化土,全盐量均值为1.37%,Cl-均值为0.55%。拟建库区水平方向上金钟河以北含盐量较高,金钟河以南含盐量较低。垂直方向上,表层到1m深度范围内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4 m深度范围内,土壤盐分含量最低,且变化不大;深度超过4m时,土壤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根据拟建水库底泥盐渍化程度较重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水库运行建议。
  • 周文;董新光;吴彬;杨鹏年;杜明亮
    人民黄河. 2014, 1(1):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鄯善县地下水水化学系统的演变规律,于2012年5月对鄯善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了水样采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和三线图解法分析了鄯善县地下水化学分布基本特征:地下水化学组分中K++Na+、Ca2+、Mg2+、Cl-、SO2-4、TDS空间变异性很大,HCO3-的空间变异性较小,pH值的变异性微弱。根据地下水中各化学组分的沿程变化,推测出不同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作用:在北盆地山前戈壁砾石带,含氯、钠矿物发生溶滤作用;平原区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伴随脱碳酸作用和硫酸盐溶解的过程;在南盆地主灌区发生渠水、洪水、回灌水相互混合作用;老迪坎则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对比1959年与现状年的地下水化学变化,表明:北盆地沿火焰山一带水质变差,而南盆地灌区中部水质变好。
  • 朱瑞田;王锦国;胥稳
    人民黄河. 2014, 1(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典型地区地下水动态和溶质运移情况,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资料,建立了相应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实现了对研究区地下水流系统和溶质运移的模拟。在水位过程线拟合、水位误差分析和溶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流系统和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识别、校验,并利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预测了研究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演化情况。
  • 高翠萍;杜新强;郭中小;徐晓民;贾利民
    人民黄河. 2014, 1(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桦南县城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GMS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条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据此建立地下水流三维数学模型,并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进行求解。模型识别和验证的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含水层结构、含水层边界条件概化及水文地质参数选取较为合理,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和现状开采量下,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进行了预报,并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 曾麦脉;余顺超;唐庆忠
    人民黄河. 2014, 1(1): 8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蚀外业调查的业务需求出发,立足现有条件,主要是现有硬件产品的技术性能、软件开发平台的技术架构以及经济性,并参考其他外业调查系统,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水蚀外业调查系统方案:采用C/S架构,包括PDA外业采集系统、平板电脑外业采集系统和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实现水蚀外业调查,在多源数据一体化采集、集成、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与优化等方面具有优势。
  • 钱炜;张婕
    人民黄河. 2014, 1(1): 8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博弈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之一。流域上下游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保护博弈,从而使流域生态补偿陷入集体理性的矛盾。利用前景理论对上下游的收益和支出进行分析,考虑到上下游保护和补偿时的心理状态,从补偿时机、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以促进流域上下游的共同发展。流域上下游的利益主体是有限理性个体,除了采用传统的经济补偿外,还应当注意补偿时机的选择、不同阶段补偿方法的选择。
  • 代小平;陈菁;陈丹;仵峰;郝程程;崔亚峰
    人民黄河. 2014, 1(1):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区运行管理状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对改进灌区管理、提高节水改造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了灌区运行管理状况及其影响的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可对灌区财务状况、工程状况及其对灌区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农民种植收入的影响进行动态模拟。将该模型运用于吉林省永舒榆灌区的运行管理模拟中,经验证,该模型能对灌区的运行管理状况及影响较好地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永舒榆灌区目前的运行状况良好,模型预测2010-2020年灌区的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农民种植收入都将有大幅提高。
  • 赵文娟;李春光;梁晨瞡
    人民黄河. 2014, 1(1):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压力膜仪对宁夏银北地区盐渍土进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参数测定,为了降低对数值计算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Van-Genuchten模型中的拟合参数α、n的初值进行了估算,经过对比后认为Van-Genuchten模型和Gardner-Williams模型均适用于拟合宁夏银北地区盐渍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但在提高数值精度方面Van-Genucht-en模型优势明显。
  • 杨玉春;程汝恩
    人民黄河. 2014, 1(1):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乌兰布和沙漠风积沙的工程性质和其作为坝壳填筑料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以及现场碾压试验,对风积沙的物理化学性质、力学性质、静力和动力三轴特性、渗透性、击实特征和压实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风积沙颗粒组成以细沙粒为主,粉黏粒含量很低,颗粒均匀,属级配不良沙;在风积沙堆积厚度较大的区域,表层呈松散至中密状,下部一般能达到中密至密实状;风积沙击实曲线具有双峰,即在最小含水率和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均可得到相对较大的干密度;按照最佳碾压组合方式现场碾压后,风积沙相对密度可达0.76,碾压后含泥量小于8%,内摩擦角大于30°,渗透系数大于1×10-3 cm/s;对于工程级别相对较低的挡水建筑物,或者是地震烈度较低的区域,风积沙作为浸润线以下的坝壳填筑料是可行的。
  • 潘志新;李敬玮;何旭升;朱峰
    人民黄河. 2014, 1(1): 9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板坝接缝止水结构中橡胶盖板起到防护和第一道止水的作用,其耐老化性能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工作,同时粘接体系是止水抗渗的基础,它们的耐久性是工程应用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根据GB盖板的使用环境,选择了氙灯气候加速老化试验对材料的气候老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元乙丙层的耐气候老化性能大大优于天然橡胶层,GB盖板的结构设计对于延长盖板的使用寿命非常有效。同时SK粘接体系冻融循环试验表明其长期粘接性能是可靠的。
  • 薛元琦;张晓飞;白继中
    人民黄河. 2014, 1(1): 100-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某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温控仿真计算,分析了该工程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温控推荐方案。结果表明:采取初期、中期和后期冷却措施后,大坝的最高温度满足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要求,同时也满足封拱灌浆要求,最大温度应力小于混凝土的允许拉应力。
  • 陈贤;张立勇;王利容;李吕英;廖鸣宇
    人民黄河. 2014, 1(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ANSY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双河水电站拦河闸坝为例,研究了深厚覆盖层及复杂地基情况下闸基的渗流特性,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各种组合的渗漏量、坡降、渗压随防渗帷幕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现有防渗措施下,墙后覆盖层内渗流量均不大,渗透坡降均很小,满足渗流稳定性要求,对覆盖层地基和两岸分别采用的防渗墙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措施效果良好。
  • 孙伟;庞俊蕊;苏龙;孙建生
    人民黄河. 2014, 1(1): 107-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清峪水库实际工程设计要求,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坝基岩体软弱结构面力学特性的溢流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弹塑性计算模型。通过逐步增大抗剪强度的折减系数,分析研究坝基岩体的水平位移分布连续性变化规律、特征点位移变化幅度特性和坝基岩体塑性区域发展贯通过程。清峪水库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使用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安全系数为3.0~3.2,与规范推荐的刚体极限平衡双斜面稳定计算结果3.039~3.667具有一致性,表明采用滑移面上位移发生突变及塑性区贯通作为坝基失稳破坏的判断准则是合理的。
  • 姜照容;王乐华
    人民黄河. 2014, 1(1): 109-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川水电站泄洪洞进口自然边坡高陡,岩层发生明显倾倒变形,岩体质量差,对边坡的稳定不利,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其强度参数进行反演分析。根据边坡的重要性和规范确定边坡的最低安全系数,由边坡目前的变形情况确定反演工况和滑带。利用极限平衡法组织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将安全系数作为网络输入,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作为网络的输出,并将其代入极限平衡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的安全系数的误差在1%以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浅层变形体的平均抗剪强度参数和安全系数,也与BP神经网络计算得到的结果相符,说明BP神经网络进行参数反演是可靠的。
  • 郭芮;傅宗甫
    人民黄河. 2014, 1(1):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平面弧形双开闸门物理模型试验,对闸门对称开启、不对称开启和浮起运行三种情况的闸下水流流态进行了观测,测量闸门上下游水位、过闸流量、闸门开度等水力参数,分析闸下水流流态,总结出平面弧形双开闸门运行时闸下水流流动的特性。闸门对称开启时,闸下没有影响闸门运行的不良流态,主流居中,两侧回流区对称;闸门不对称开启时,闸门的开度小比开度大时对流态的影响大;闸门浮起运行时,闸下海漫段主流偏于两侧,河道中心部位形成两个强弱周期转换的回流区。
  • 赵卓;金巧兰;申磊;鲁春晓
    人民黄河. 2014, 1(1):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不同强度等级矿物掺和料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孔结构指标的气体吸附法分析,建立了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微观孔结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孔结构分布对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随微观孔结构指标如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等的下降而提高。不同龄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56 d龄期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指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或非线性回归关系。
  • 董昊雯;张瑞洵;周风华
    人民黄河. 2014, 1(1):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建水工隧洞工程由地质条件变化、施工缺陷、结构老化、周围新建工程等原因导致结构强度不足或局部渗漏时,需要进行结构补强和防渗加固处理,而传统加固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隧洞全断面钢衬灌胶加固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隧洞结构加固需要从衬砌结构强度、渗流和钢衬抗外压稳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采用半解析有限元法求解压力钢管稳定性问题比较合理,计算结果可靠。通过工程实例设计分析和运行效果检验,认为全断面钢衬灌胶加固技术是水工隧洞结构补强和防渗加固处理的有效、可靠的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 魏晓斌;周宜红;黄耀英;李金河;郑晓晖;田开平
    人民黄河. 2014, 1(1):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泄洪洞衬砌混凝土必须具有防冲耐磨等特性,因此常采用掺硅粉高性能混凝土。在某特大型水电工程的泄洪洞边墙衬砌混凝土中埋设无应力计进行掺硅粉高性能混凝土应变监测试验,分别采用常规最小二乘法以及无应力计测值统计模型进行掺硅粉高性能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和自生体积变形反演。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反演的热膨胀系数较接近,在7.5×10-6/℃左右;高性能衬砌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呈收缩型,单调递减,后期基本稳定在-20×10-6。
  • 周书建;王海军;万芳芳;付翔
    人民黄河. 2014, 1(1):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着重分析了跌坎深度、突扩比和弗劳德数对跌扩型底流消能工的最大临底流速和最大临边墙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跌扩型底流消能工中,选择合适的跌坎深度、突扩比和入池水流弗劳德数能有效降低消力池内最大临底流速和最大临边墙流速,在一定的最优组合下,可满足消力池底板和边墙处最大流速较小的要求,避免底板和边墙的冲磨破坏和空蚀破坏。
  • 甘继胜;翟春明;王茹
    人民黄河. 2014, 1(1): 127-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选沁河河口村水库1#泄洪洞的抗冲磨混凝土方案,对比了硅粉混凝土、HF混凝土和NSF-Ⅱ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冲磨性能、变形性能。结果表明:NSF-Ⅱ混凝土的黏度低、施工性能好,其28 d抗压强度低于硅粉混凝土,90 d二者相当,其抗冲磨强度优于硅粉混凝土,硅粉混凝土干缩率大幅减小,HF混凝土的黏度大、施工性能较差,28 d、90 d抗压强度与硅粉混凝土相当,其抗冲磨强度与硅粉混凝土接近,在胶凝材料总量与硅粉混凝土相同时,其干缩率要比硅粉混凝土大,充分发挥其减水效果、降低胶材用量时,干缩率可能小于硅粉混凝土;NSF-Ⅱ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较优。
  • 李一冬;阮怀宁;朱珍德;陈云
    人民黄河. 2014, 1(1):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局部极小值、学习算法收敛速度慢、网络结构难以确定等缺点,因此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分析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将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岩体的完整性系数、结构面的强度系数、地下水渗流量作为围岩的分类指标,利用附加动量因子、L-M优化算法与Nguyen-Widrow初始化算法相结合的改进BP神经网络建立围岩稳定性的分类预测模型,并运用MATLAB对学习样本进行分类识别,确定地下工程围岩的岩体等级,并结合平均影响值特征筛选法确定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导因素。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岩体的质量、强度以及所处的状态对围岩的稳定起主导作用,结构面产状和性状则为次级影响因素。
  • 王观石;龙平;胡世丽;罗嗣海
    人民黄河. 2014, 1(1): 134-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强夯单击瞬时变形简化为侧限变形,运用Boyle定律分析孔隙气体的体积变化,根据有效加固深度、影响深度与夯沉量的关系确定孔隙气压力随深度的衰减系数,建立夯沉量计算模型,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提出的单击夯沉量计算模型,分析了夯前土体饱和度、孔隙比、夯击能对强夯加固位移模式和夯击效率的影响。采用最大孔隙比变化量和附加孔隙气压力随深度的衰减系数β描述强夯加固位移模式,结果表明:系数β与孔隙比无关,只与饱和度和夯击能有关;随着夯击能的增大,夯击效率降低。设夯击效率与夯击能曲线的最大曲率所对应的夯击能为最优夯击能,求出最优夯击能与饱和度、孔隙比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饱和度的增大最优夯击能减小,随着孔隙比的增大最优夯击能增大。
  • 凌志飞;王振红
    人民黄河. 2014, 1(1):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闸混凝土在施工期易开裂这一问题,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机理,认为结构的温差和约束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裂缝的防止可以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改进施工技术等方面入手。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对某大型水闸混凝土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其裂缝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温控防裂措施。较大的温降收缩和底板的强约束是造成其裂缝形成的直接原因,而门槽处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的突然减半又使得门槽处应力陡然倍增,超过混凝土的即时抗拉强度,产生裂缝。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度变形是防止后期裂缝的关键。过度保温对早期减小温差和防裂有利,但是会增大最高温度,进而增大后期温降幅度和基础温差,对防裂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