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13, 1(6):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红月
    人民黄河. 2013, 1(6):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2012年汛期的黄河雨情、水情概况,分析了兰州站、龙门站、潼关站4次编号洪水的雨情、洪水来源及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同量级降雨条件下,2012年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偏低;无控制区来水对洪峰和洪量的贡献加大.建议:①建立可视化的洪水预报调度耦合交互平台;②加强黄河中游地区变化条件下的雨洪、雨沙关系研究,修订已有的预报方案;③加快河口镇—龙门区间、龙门—三门峡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 范旻昊;陈冬伶;杨国伟;张海峰
    人民黄河. 2013, 1(6):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盛夏黄河流域共出现8次暴雨过程,各区间降水量分布不均.天气特点:雨季特征非常明显;多雨时段密集,降雨强度大,历时短;强降雨区域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偏低;影响黄河流域的台风数量偏多.同时,对黄河流域盛夏天气的环流特征以及环流形势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500 hPa欧亚中纬度地区盛行经向环流,西风带系统为暴雨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均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
  • 杨特群;饶素秋;刘吉峰
    人民黄河. 2013, 1(6):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7-8月黄河兰州以上地区降水普遍偏多,各代表站平均降水量为225mm,较常年同期偏多36%.受降水影响,黄河上游来水异常偏多,唐乃亥站7-8月总径流量达130亿m3,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兰州站7月30日出现自1986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经分析,2012年7-8月有利于兰州以上区域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有印缅槽指数偏低、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偏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明显偏北、热带对流十分活跃等.
  • 许卓首;王秀兰;史玉品;任飞
    人民黄河. 2013, 1(6):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12年黄河于流1、2号洪峰相应的洪水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号、2号洪峰吴堡站次洪水量分别为3.20亿、2.78亿m3,府谷—吴堡区间无控区加水比例分别为43.4%、55.0%;洪水以府谷—吴堡区间来水为主,陡涨陡落,峰高量小;第一次洪水在吴堡—龙门区间的洪峰传播时间较长;小北干流未发生明显漫滩,与历史同量级洪水相比削峰率较小.建议加强对河口镇—龙门区间产汇流机理及演进规律的研究,探索建立无控区洪水预报模型,同时对汛期站网布设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和适当调整.
  • 张永平;李德贵;胡跃斌;王临清
    人民黄河. 2013, 1(6):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在通过宁蒙河道时的水文断面形态、河底高程、过洪能力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河道过洪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利于2012-2013年度的黄河防凌.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①在宁蒙河段布设专门的淤积测验断面,以期得到准确合理的河道冲淤变化资料;②加强宁蒙河段凌汛期水文测报关键技术的研究.
  • 张利娜;张荣刚;李珠;原桂英
    人民黄河. 2013, 1(6):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2年7月26-27日黄河中游山陕区间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中高纬度存在阻塞形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风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到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提供了此次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的动力结构,以及强垂直上升运动,是触发此次暴雨的动力机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高能轴附近高能中心的左前方和K指数大值区内,热力对流对该次暴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狄艳艳;刘龙庆;陈志洁;谢莉
    人民黄河. 2013, 1(6):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三种方法分析了2012年7月下旬发生在黄河中游府谷—吴堡区间两次洪水的来源与组成,并与多场历史相似洪水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间未控区为典型超渗产流区,其洪峰流量、径流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有密切关系;未控区是吴堡站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有较大影响.初步建立了该未控区降雨径流关系.
  • 陈志凌;李晓宇;陈卫
    人民黄河. 2013, 1(6):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中游窟野河入黄河把口站温家川站为代表站,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该流域的暴雨、洪水和泥沙特点,并选用温家川站2012年洪水资料与历史上类似降雨情况下的产流产沙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本次降雨的流量峰值和沙量峰值以及同时段产水、产沙量明显偏小.究其原因,除了与暴雨位置有关外,与流域下垫面变化也有很大关系,由此说明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已发生较大变化,给产水产沙规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高亚军;朱世同;金双彦
    人民黄河. 2013, 1(6):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佳芦河流域2012年“7·27”暴雨洪水为例,采用场次暴雨洪水资料,分别统计流域面平均雨量、暴雨中心最大2h雨量、大于50 mm以上降雨笼罩面积、次洪洪量、次洪输沙量等指标,分析暴雨洪水输沙关系.结果表明:该次暴雨中心雨量和最大2h雨量最大,面雨量是该地区1971年以来的最大值;与历史洪水相比,相似的降雨量综合因子产生的次洪洪量和次洪沙量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下垫面削峰作用显著,水土保持成效明显.
  • 靳莉君;任伟;周丹丹
    人民黄河. 2013, 1(6):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NCEP/NCAR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水文站降水资料等,对2012年7月20-21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假相当位温分析.结果表明:假相当位温的变化反映了暴雨过程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暴雨落区位于或接近850 hPa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假相当位温高值中心的移动和变化趋势与暴雨落区和暴雨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可以把它作为暴雨预报的一个指标.
  • 范国庆;谢文轩;毛利强
    人民黄河. 2013, 1(6):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历史洪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河源区洪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黄河河源区洪水具有涨落平缓、历时长、峰值低、洪量大等特点;每年多有两次洪水过程,一般从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一次洪水过程,8月底或9月上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为一次洪水过程;其洪水年际变化不大,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平均周期为3.4 a;河源区黄河沿—玛曲区间洪量约占唐乃亥站洪量的65%,玛曲—唐乃亥区间约占30%,黄河沿以上区域洪量仅占5%左右.
  • 蔡文君;殷峻暹;潘明祥;王浩
    人民黄河. 2013, 1(6):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山东省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专题调研成果,归纳和总结了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技术需要具备的基本运用条件,对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降雨与洪水预测预报系统需要完善、库区和下游工程条件尚需加强、急需构建非工程保障措施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①从工程角度出发,对水库大坝和下游河道堤防进行除险加固;②进一步加强对水文预报及人为判断决策风险的考虑,研究多因素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③通过洪水补偿来提高公众对洪水风险的认识水平,增强其风险意识;④对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应急处理及补偿措施进行研究,并考虑风险收益的分摊问题.
  • 陈琳;贾化乐;杨中华;马浩录
    人民黄河. 2013, 1(6):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2002-2012年黄河凌汛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实践,阐述了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在轨运行卫星特点,采用多星多源数据组合动态监测黄河凌汛进程的内容、方法、主要技术和实施成果.结果表明:①多星多源数据组合可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在轨运行卫星的数据特点,实现对黄河凌汛的日宏观动态监测、重点时段的精细监测和灾害突发时的准实时监测,能有效监测黄河凌汛发展进程,为防凌决策提供依据;②HJ-1A/B星、中国遥感卫星(3号、5号)CBERS-01/02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能有效进行黄河冰凌灾害的精细监测,特别是CBERS-02B具有侧摆编程快速获取数据功能,是进行突发灾害应急监测的理想数据源.
  • 张杨;江恩惠;李军华;韩立茹
    人民黄河. 2013, 1(6):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在河型成因及相互转化判别指标方面的研究现状、常见的研究手段以及河流时空自塑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的设计思路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河流时空自塑模型模拟河流自然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河流时空自塑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中河型的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水沙条件下,河流自然发育情况及周期性调整规律基本相同;河流时空自塑模型结合了河流自然模型以及微尺度模型的优势,通过模型试验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黄河下游冲积性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可为未来水沙条件大幅变化后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型可能发生的调整趋势提供参考.
  • 侯艳君;贾新平;黄新建
    人民黄河. 2013, 1(6):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防汛抢险的需要,在液压挖掘机铲斗上加装了多功能扶爪,并对最大工况载荷下扶爪的强度进行了校核.在影唐险工1号坝抢险中的应用表明:应用该机具供柳、捆柳、抛柳石枕和抛石抢险,其效率是传统人工的100多倍;该机具的应用缩短了抢险时间,提高了抢险的安全性,降低了劳动强度.
  • 孙赞盈;李小平;李勇
    人民黄河. 2013, 1(6):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小流量期黄河艾山—利津河段的冲淤规律,结果表明:①艾山以下窄河段具有大水冲刷、小水淤积的特点;②进入下游的流量小于800 m3/s时,艾山以下河段的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较小,流量为800~1 200m3/s时,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增大;③引水比越大,艾山下游河段的淤积强度越大.建议:①春灌期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越小越好,应尽量避免下泄900~1 200m3/s的流量过程;②在紧急情况下,可适度放宽春灌期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的限制.
  • 王志国;徐明;杨纪伟;李书芳;梅一
    人民黄河. 2013, 1(6):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兰州、郑州和济南站的月均流量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同时对黄河流域相关地区的旱涝数据以及太阳黑子数据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①兰州、郑州、济南3站月均流量有相近的短周期,分别为1、3、7~10a,降雨量周期分析发现,以上三地的降雨量存在110 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7~10 a的短周期,但与流量的周期略有差别;②黄河流域的降雨量、流量与太阳黑子关系密切.
  • 董国强;杨志勇;史晓亮;于赢东
    人民黄河. 2013, 1(6):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SWAT模型对滦河流域进行了天然径流模拟,以承德、三道河子和滦县3个水文站的还原径流量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基于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滦县水文站率定期与验证期月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确定性效率系数均在0.90以上,相对误差控制在5.00%左右,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与1985年相比,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林地面积减少与耕地、草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了2.91%,而年内降水量的增加则强化了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
  • 张明;柏绍光
    人民黄河. 2013, 1(6):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义极值分布包括Gumble分布、Frechet分布和Weibull分布.为了准确估计广义极值分布参数,从梅林变换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积分变换矩法,推导了参数的计算公式.以昆明市滇池流域两个水文站年最大日降水量系列为广义极值分布参数估计实证分析例子,采用相对离差平方和方法评价参数估算精度,并与矩法比较,结果表明:积分变换矩法计算的相对离差平方和值较矩法小,说明积分变换矩法估计精度比矩法略有提高,说明积分变换矩法是有效、可行的.
  • 赵经华;侍克斌;夏新利
    人民黄河. 2013, 1(6):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新疆克孜尔水库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通过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丁坝与人工排沙渠结合的排沙效果.结果表明:①丁坝使黑孜河的入库水流偏向左岸,并携带泥沙到人工排沙渠进口附近,改变人工排沙渠的结构尺寸,可使黑孜河的入库泥沙尽可能多地进入人工排沙渠;②丁坝加人工排沙渠组合方案能更有效地达到黑孜河库段人工辅助排沙的目标,只要水库汛期来流量为每年一遇、库水位在1 135 m高程以下,就可以把黑孜河85%以上的来沙量排出库外.
  • 徐晨光;艾尼瓦尔·艾买提;杜青辉
    人民黄河. 2013, 1(6):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环境质量动态多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采用集对分析方法计算水质样本与水质评价等级之间的联系度,运用信息熵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进而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水质定量评价模型,以5级评判为原则,对以往利用集对势评判水质等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实例评价结果与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评价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
  • 刘蕊蕊;陆宝宏;陈昱潼;董闯;阮晓波;唐文涛
    人民黄河. 2013, 1(6):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7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修正的Palmer旱度模式,计算分析了三江源地区PDSI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系数分析了PDSI指数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有变干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黄河源显著变干对三江源变干影响较大;三江源地区干旱发生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基本相近;三江源地区西北较干旱、东南较湿润;经小波分析,三江源PDSI指数大约有20 a的第一主变化周期,与太阳双黑子活动周期相近,在20 a周期内还包括11~12 a和6a的小周期;三江源干旱化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密切相关,尤其是夏、秋两季.
  • 窦燕
    人民黄河. 2013, 1(6):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乌鲁木齐市2003年、2007-2010年共5 a的社会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一般特征,并通过回归和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环境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总用水量随之增加;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城市扩张(面积和人口)和总用水量、经济发展指标和用水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用水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和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相关性都较强.提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调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快速发展的约束作用.
  • 常瑞;李振全;于丹
    人民黄河. 2013, 1(6):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质评价属于涉及定性和定量信息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评估过程中依据的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可采用证据推理方法,把定性和定量信息转化成统一的分布式形式,通过集结较低层评价指标得到最上层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最后采用效用理论进行决策.实例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证据推理方法进行水质评估分析是可行的.
  • 张海欧;闵涛;罗军刚;闫莉
    人民黄河. 2013, 1(6):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纳污能力具有动态特征,在不同水文条件或不同水质目标下,应采用不同的模型计算水域的纳污能力.根据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目标、排污口分布情况等,提出了国标模型、上游控制模型、下游控制模型,并开发了人机交互的纳污能力动态计算模型系统,当河流水文过程和其他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在系统中重新设置实时参数,实现纳污量的实时动态计算.
  • 苏畅;张金水;郑慧;李明慧;王佳
    人民黄河. 2013, 1(6): 7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小浪底水库水环境、水生生物、污染源等的调查监测,分析了氮、磷、温度、光照度、流速、库区底泥等对库区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的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光照度为7 000 lx,水流速度对藻类生长也有一定影响,在流动缓慢的水体中藻类生长比较好.研究了小浪底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判断了小浪底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以轻度营养状态为主.
  • 陈彤;任丽军
    人民黄河. 2013, 1(6):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城市化与水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定量揭示1995-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城市化与水环境子系统演变趋势对比表明,山东省城市化对水环境的胁迫性在城市化发展初期较为显著,后期相对较弱,而水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始终较小.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1995-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分别经历了严重失调的低度耦合期(1995-1996年)、失调的拮抗期(1997-2000年)、基本协调的磨合期(2001-2005年)和良好协调的高度耦合期(2006-2010年).2006年之后,山东省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措施作用明显,维持了良好的水环境质量,但水环境质量也有较大波动,因此还需要提高水环境安全预警能力,预防水危机产生.
  • 黄学伟
    人民黄河. 2013, 1(6):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五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展开评价,以期对提高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属于较好等级.
  • 郝静;张永祥;薛潇;冉令坦
    人民黄河. 2013, 1(6):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识别.选取与地下水流场密切相关、反映地下水系统内部性质的渗透系数K与给水度μ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因子,采用单一参数灵敏度分析法与多参数组合灵敏度分析法,选取流场上游处和下游处的两个地下水头观测点进行参数变化引起的水位变幅分析,从而识别出影响地下水流场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对渗透系数K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渗透系数K与给水度μ两个参数对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中,渗透系数K占优.
  • 胡建军;赵力毅;冯光成
    人民黄河. 2013, 1(6):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系列(1954-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较短系列(1954-1969年)变化情况,并对长系列输沙模数进行还原,得出还原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为3.19亿t、1.7万t/(km2·a),介于短系列和长系列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年还原量为0.64亿t.
  • 邓茂林;韩蓓;朱星;郭洪
    人民黄河. 2013, 1(6): 9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基沟为一老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沟内存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潜在危害性大.在分析流域概况及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客基沟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水源、物源三个基本条件进行深入论述,分析计算泥石流的重度、流速、流量、固体冲出量、冲压力等动力学参数,预测客基沟泥石流发生凡率较大,暴发类型属中型暴雨型稀性沟谷泥石流.
  • 高双强;李晓琴
    人民黄河. 2013, 1(6):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U形渠道已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中,对于U形渠道临界水深,目前虽可直接计算,但算式比较复杂.所提出的U形渠道临界水深直接计算公式,极其简单,且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在U形渠道参数范围内,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235 8%.最简算法的主要计算步骤是,首先计算分界流量,当已知流量大于分界流量时,过水断面为U形,可直接用公式进行最简计算而得出结果;当已知流量小于分界流量时,过水断面按弓形,可用另文公式进行计算.
  • 温鸿浦;鲍子云
    人民黄河. 2013, 1(6):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宁夏固海扬水工程为例,分析了水泵抗磨蚀技术在高含沙大扬程提灌泵站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几种新型抗磨蚀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研究认为水泵泵体应用改性聚氨酯复合砂浆耐磨涂层技术、水泵叶轮的抗磨处理、高强度耐磨水泵密封环等新技术,对延长水泵使用寿命、避免能源浪费、保证提水泵站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 杜利霞;赵涛;祁永斐
    人民黄河. 2013, 1(6):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夏特水电站引水排沙设施双排沙漏斗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将原设计方案的漏斗直径、悬板高度、排沙底孔、底孔偏心距和进口涵洞等结构的关键尺寸进行了优化.上游干渠段在通过设计流量112.8 m3/s时,设计的排沙漏斗悬板高度不满足要求,导致干渠中水深过大,原设计方案的边墙高度不能满足过流要求.提出采用降低悬板高度、增大偏心距等方法来满足工程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在降低悬板高度、改变偏心距之后,干渠中水深明显降低,并且两个排沙漏斗中都易形成稳定的空气涡,提高了排沙率.
  • 孙明权;陈姣姣;陈熙
    人民黄河. 2013, 1(6):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底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填筑在厚度达120 m的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因此有必要研究覆盖层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静力三维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但ANSYS中没有土石坝材料的本构模型,因此利用ANSYS提供的APDL语言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在土石坝工程中应用广泛的邓肯-张E-B模型,对该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了该堆石坝的应力分布以及水平位移和沉降,经核算均满足要求.
  • 彭成山;陈曦;黄露剑
    人民黄河. 2013, 1(6):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堆石体,堆石体的应力变形程度是影响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对某水库面板堆石坝采用大型计算软件ADINA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拟计算了竣工期坝体的3个典型断面的应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坝体的应力、位移分布规律较好,变形值都在允许范围内;断层只对坝基的应力分布形态有影响,对坝体的应力、变形影响较小.
  • 马涛
    人民黄河. 2013, 1(6):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对辽宁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智能网络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集系统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智能网络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体系.重点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结构和技术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系统的应用将为构建覆盖全省各级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管系统奠定基础.
  • 赵永刚;刘红杰;梁春雨
    人民黄河. 2013, 1(6):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大跨度梁拱协作体系渡槽设计计算的基本原理,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李村北干渠渡槽工程介绍了梁拱协作体系渡槽设计的理论、计算方法.梁拱协作体系渡槽采用整体式输水槽身,具有巨大的纵向抗弯刚度,其利用连续槽身的刚度来减小和改善拱肋的受力,使拱截面尺寸得以减小,同时,为使拱槽刚度协调,槽身采用较小的高宽比及薄壁结构,减少了整个渡槽的工程量;梁拱协作体系渡槽利用拱肋平面外设置弧度,提供非保向力,拱圈及立柱成三维空间线型,有效解决了大跨度、小矢跨比渡槽的结构整体稳定问题;梁拱协作体系渡槽的自平衡体系对地基的广泛适应性,解决了地质较差地区修建大跨度拱式渡槽的难题,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 杨海平
    人民黄河. 2013, 1(6):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坝的安全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通过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两者有机结合,构成新的组合赋权法,赋予各评价指标权重;在划分了评价等级和确定隶属函数的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某大坝综合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坝安全存在问题,与实际情况一致,该方法应用于大坝安全评价是可行的.
  • 王振;贾超;韩春
    人民黄河. 2013, 1(6): 119-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散网络渗流模型模拟节理岩体中的渗流,分析渗流对节理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洞室开挖后常规静力荷载、常规静力荷载与渗透压力耦合作用以及常规静力荷载作用下考虑地下水对洞室围岩的软化作用3种工况进行模拟,得出洞室在3种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考虑地下水与否,不受其他外加荷载作用时,节理岩体地下洞室的围岩都不会遭到破坏;有高水头地下水作用时,渗透压力对洞室围岩的影响要比地下水对洞室围岩的软化作用对洞室围岩的影响大得多;渗透压力对地下洞室围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洞顶部位,洞室侧壁围岩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小.
  • 葛巍;李宗坤;王文姣;张芝玲
    人民黄河. 2013, 1(6):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石坝施工期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是风险事件的高发期.根据土石坝施工期风险产生的特点,结合施工过程分别进行项目结构分解和风险分解,构建WBS-RBS判断矩阵进行风险辨识并运用AHP方法进行风险计算,可以有效辨识致险因素,计算出各致险因素和各分项工程的相对重要程度,对土石坝施工期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施工期风险,可有效提高大坝的安全性.
  • 刘媛;王卓甫
    人民黄河. 2013, 1(6):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Monte Carlo(MCS)模拟研究工程进度管理问题具有方便、简单的优点,但存在着管理参数过少、不足以为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缺点.基于PERT网络分布的假设,分析比较了以往基于MCS模拟的工程进度管理参数的不足,继而提出了新的工程进度风险计算框架,对线路层和工序层的进度管理参数进行了整理和创新,最后应用参数对工程进度风险进行研究.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在评价工序重要性时,单纯依靠ACI、CRI都存在与实际认识相连背的情况,同时CRI的不确定性会干扰管理者的判断,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工序对工期的影响.相反,ACCI值均衡了线路关键性指标PCI和线路关键度Vi,能够较好地弥补CRI的不足.
  • 黄建军;杨海霞;赵会德
    人民黄河. 2013, 1(6):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加锚支护情况,研究了加锚区岩体的作用机理及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采用两组公式对加锚区岩体参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加锚区岩体抗剪强度和刚度的提高来模拟砂浆锚杆的锚固效应;通过对围岩施加等效均布压力和布置植入式预应力桁架两种方式,对预应力锚杆进行模拟.对加锚区岩体参数的研究表明,位移对变形模量的敏感性较大,对黏聚力的敏感性相对小一些;锚喷支护对于岩体的加强作用宏观上表现为加锚区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刚度均有所提高,而对于刚度的加强效应更为明显.根据围岩应力、塑性区分布情况,采用布置植入式预应力桁架方式进行模拟可以有效减小围岩的压应力集中现象,使压应力、塑性区分布更加合理.
  • 原先凡;李建荣;何明;汤开宇
    人民黄河. 2013, 1(6): 131-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坡的工程地质模式可归纳为有明显控制性结构面和无明显控制性结构面的边坡工程地质模式.在实际工程中,边坡的破坏大都是受结构面控制的,结构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边坡破坏的模式、滑动的方向和滑动坡体的大小.结合祁生文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如美水电站的地质调查,对工程区内坡体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坝址区内结构面控制着边坡的变形破坏,其变形破坏模式符合祁生文等提出的当岩质边坡具有明显控制性结构面时,边坡的变形破坏决定于结构面的形态特征及与边坡特征的组合形式.如美水电站坝址区内结构面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缓倾坡外,边坡的破坏形式也主要表现为顺结构面向坡外滑动.
  • 陈庆;卢珂;韩聪
    人民黄河. 2013, 1(6):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经典理论公式法、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3种途径详细分析了隧道埋深、初始地应力、跨度、侧压力系数、隧道断面形状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对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围岩处于弹性状态时,围岩松动压力与隧道埋深、初始地应力和岩体容重呈线性正比关系;围岩竖向松动应力与侧压力系数呈线性反比关系,而水平向应力与侧压力系数呈线性正比关系;隧道断面形状对围岩松动压力有一定影响;岩体变形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泊松比对围岩松动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
  • 武运磊;武清玺;戚佩奇;戚桂宾
    人民黄河. 2013, 1(6):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可靠度理论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建立桩基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运用FORTRAN语言按梯度优化法编写计算可靠度指标程序.针对某灌注桩承载力进行可靠度计算,并对影响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基本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计算模式不确定系数、极限摩阻力、桩端极限阻力、桩顶荷载对桩基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基穿越多层土时,桩侧土质越好,即极限摩阻力越大,对桩基承载力可靠性影响越明显,其极限摩阻力变异系数对可靠指标的影响也越显著;桩基可靠指标随着计算模式不确定系数、极限摩阻力、桩端极限阻力、桩顶荷载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