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赵天义;崔天娇
    人民黄河. 2013, 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黄河下游的洪峰频次及水量明显减少,由此造成了河道萎缩、二级悬河加剧,畸形河势时有发生,一些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部分或整体脱河,河槽被垦蚀等一系列问题.应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初期,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河道整治,积极开展防治畸形河势的研究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遏制或延缓二级悬河发展,加大滩区治理建设力度,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快下游治理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管理,以实现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
  • 黄文元;樊忠成
    人民黄河. 2013, 1(2):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自记忆模型,根据1957-2006年黄河内蒙古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3个水文站实测封冻期最高水位,建立了封冻期最高水位预测模型,并对2007-2011年封冻期最高水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站预报合格率分别为66.7%、100%、83.3%,拟合合格率分别为90.7%、93.5%、91.1%.
  • 李书霞;夏军强;李涛;张俊华
    人民黄河. 2013, 1(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均匀流的异重流流速与单宽流量、含沙量及库底坡降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考虑了重力修正系数及交界面对异重流运动水力半径计算的影响,并给出了异重流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异重流传播时间计算公式.同时,利用小浪底库区近期异重流实测资料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
  • 李伟珮;盖永岗;王俊昀
    人民黄河. 2013, 1(2):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西南和西北等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水文站网基础薄弱,无可靠的交通条件,基本通信设施处于空白状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时,在站网布设、预报方案配置、仪器设备选型、通信方式选择、供电及土建设计等方面,应考虑该类地区的特殊性,以确保系统能安全可靠地运行.西部高寒山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雨量站点数量较少,因此预报方案配置时应尽量选用河系预报或以河系预报为主、降雨径流预报为辅的方案.
  • 刘晓;黄海军;刘艳霞;杨曦光
    人民黄河. 2013, 1(2):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口附近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及光谱信息同步测量数据,设计了使用MODIS Band1波段反射率进行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的模型.以MODIS产品MOD09GQ陆地反射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了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反演,获得了2009年夏季黄河入海口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图,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由岸向海逐渐降低,但在黄河入海口南北两侧浓度梯度表现出较大差异;浓度大于300 mg/L的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清水沟流路以南的莱州湾西岸,而黄河清8汊以北区域仅在特定潮流及天气情况下在河口以外区域有较宽分布;浓度为10 ~ 300mg/L的中、低浓度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入海口南侧莱州湾中部海域、高浓度悬浮泥沙分布区以外;浓度小于10 mg/L的极低浓度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上述区域之外远离岸线的地区.
  • 苏晓慧;张晓华;田世民
    人民黄河. 2013, 1(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上游4个水文站点1950-2009年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上游来水来沙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60a来,黄河上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头道拐站年径流量减幅最大,下河沿站年输沙量减幅最大;②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均存在显著突变,但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性,且输沙量的敏感性更强;③黄河上游水沙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但变化尺度并不一致.
  • 李忠娟;马孝义;朱晖;崔庆;李贤波
    人民黄河. 2013, 1(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ASTER GDEM数据为基础数据,探讨了运用ArcGIS软件中的Hydrology工具集进行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的过程,阐述了Hydrology工具集中各水文工具提取河网水系、划分流域及子流域方法的关键步骤.提取出的三水河流域特征信息与标准流域特征对比表明: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自动提取的河网信息及子流域、河段、汇流点等水文要素信息可直接作为水文建模的输入数据,大大提高了水文模型的效率,并且可以方便地利用遥感等数据源,数据获取速度快、成本低.
  • 刘健;于兰兰;翟建青
    人民黄河. 2013, 1(2):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实测降水资料,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状况的通用极端气候指数,分析近50 a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逐年最大日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强降水强度、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等5个指数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年代际特征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3个“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总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5以上;最大日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和暴雨强度3个指数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生突变,其特征与华北中部地区基本保持一致.
  • 谢毅文;张强;李越;宁玉蓉;魏忠元;罗世豪
    人民黄河. 2013, 1(2):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东江流域月最大半小时降雨量、月最大日降雨量、月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发现月最大半小时降雨量和月最大日降雨量在时空分布上都与月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认为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热带气旋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各种影响因素对两者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在年际变化上,东江流域汛期月平均最大半小时降雨量在1951-1988年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显著递增,并在1972年出现显著突变,置信度达95%;而汛期月平均最大日降雨量在1953-2010年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显著递减,没有明显突变现象,与汛期平均月降雨量的整体演变趋势相似.
  • 杨海华;李琳;李卫鹏;王苗;邱秀云
    人民黄河. 2013, 1(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梭锥管快速分离水沙两相流的机理,分别对梭锥管和普通装置进行了静水和动水沉降试验,获得了不同采样点的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装置相比,梭锥管内完成泥沙沉降所需的时间约为普通装置的67%;梭锥管内沉降面积相等的各采样点含沙量均随沉降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且在相同时段各采样点的含沙量基本相等,与采样点的位置无关;梭锥管内布置锥圈后,缩短了泥沙的垂直沉降距离和沉降时间,并且沉降到锥圈上的泥沙能快速汇集到浑水通道,达到了快速分离水沙的目的.
  • 司敬玲;张月明
    人民黄河. 2013, 1(2): 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和保护黄河刁口河备用流路,黄委提出了“启用刁口河流路,实施生态调水”的战略.通过对生态调水目标和可行性的分析,确定生态调水的最佳时机为每年的6-7月,即黄河调水调沙时期利用罗家屋子闸自流引水和扬水船扬水的调水方案.2010、2011年的生态调水试验,已累计向自然保护区调水7 238.73万m3,恢复湿地面积近1 350 hm2.两年生态调水的效益分析表明,试验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得到了改善,新的水禽栖息生境已经形成,生态类型和景观结构得到优化,刁口河沿线土壤盐度下降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樊引琴;李玉洪;李昊;刘婷婷;刘旸;李婳
    人民黄河. 2013, 1(2):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摸清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污染源及入河排污状况,采用实地调查监测的方法对该河段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对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口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该河段入河排污口以明渠、常年排放方式为主,排放废水主要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为主的混合废水,入黄量主要分布在500万m3/a量级以上的排污口;纳污量以支流口输入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焦作饮用农业用水区;各水功能区COD和氨氮的纳污量均在纳污能力范围内.
  • 张先起;李亚敏;李恩宽;樊文玲
    人民黄河. 2013, 1(2):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城镇河道存在的行洪能力不足、水体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河流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原则.根据我国城镇河道整治的实际要求,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水体环境与创造滨水景观为目标,从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生态系统、景观需求与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对生态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进行了分析,其中河道线形一般应按照原有天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河道断面一般可设计成复式断面和梯形断面;护岸形式建议首先采用自然生态护岸,其次是人工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人工增氧、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
  • 寇亚飞;陈光宇;王利
    人民黄河. 2013, 1(2):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淮海平原(河南省部分)劣质地下水(包括咸水、高氟、高铁、高锰原生劣质地下水和次生环境下被污染地下水)分布特征的阐述,分析了水质型缺水地区原生劣质地下水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生咸水成因类型主要有古湖沼相掩埋型、古河道埋藏型和古盐渍化型,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条件、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环境、土壤条件等影响,地下水中铁、锰离子主要来源于含水层中含铁、锰矿物的淋溶,而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主要是污水灌溉和沟渠污水入渗.
  • 赵振宏;张俊
    人民黄河. 2013, 1(2):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深井钻探、PACKER试井、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水流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和手段,以主干水文地质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巨厚的白垩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白垩系各含水岩组构成统一含水体,含水层中地下水流连续,在地形控制下形成了多个规模不等、循环深度不一的多层结构地下水流系统,具有穿层型多层结构水流模式;南部白垩系各含水岩组相互独立,各含水岩组之间地下水流不连续,地下水顺层运动,具有顺层型多层结构水流模式.
  • 王艳伟;陈鲁;王亚军;吴越
    人民黄河. 2013, 1(2):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数据、Modis数据,分别提取了1980年、1990年、2000年、2008年鄂尔多斯地区湖泊的水体指数与植被指数,统计了不同年代各湖泊的水面面积并分析了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湖泊总面积由1980年的297 km2萎缩至2008年的136 km2,萎缩了54%;湖泊萎缩率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高海拔区域湖泊的萎缩率较高,而地势低洼区域湖泊的萎缩率较低;湖泊萎缩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减少、人类活动和植被指数增大等,其中植被指数的增大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周海;李剑
    人民黄河. 2013, 1(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雨洪污染与雨水利用的问题,对BMPs和LID模式进行了研究比较,构建了LID-MBPs联合策略用于城市雨洪污染控制与利用.LID-BMPs联合策略是一个学习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不但集结了LID和BMPs两种模式的技术,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组合创新,其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综合措施,主要途径包括源头防控、途径净化与控制及终端处理与利用.
  • 李恒义
    人民黄河. 2013, 1(2):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海河流域城镇为研究对象,选择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市昌平区作为研究实例,对海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对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与用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GDP耗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区域用水增加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区域用水结构的优化和用水效率的改善,进而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
  • 李志萍;李欣益;李雅静
    人民黄河. 2013, 1(2):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汤河水库底泥在不同浓度、温度、pH值、扰动、溶解氧条件下COD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河水COD浓度较高时,底泥仍会吸附有机污染物,成为有机污染物的“汇”;升高或降低原水的温度,COD的释放量增加,所以维持常温可抑制COD的释放;水体pH值为8时有利于水体的稳定;扰动使得COD释放强度增大;贫氧条件可以促进底泥COD的释放.
  • 任金亮;余雪;陈峰;乔明叶
    人民黄河. 2013, 1(2):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磁分离/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河道水,磁分离净水技术在去除水体当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总磷时具有去除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占地少的优点;人工湿地可以对溶解性污染物进行去除,是一种较好的生态废水处理方式,处理成本低、管理简单.将磁分离技术和人工温地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发展磁分离/人工湿地工艺,可以处理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水和城市公园湖泊景观水,也可以应用于农村水环境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薛亚莉;陈乃联;刘小学
    人民黄河. 2013, 1(2):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志丹县地表水水质不佳且利用难度大,因此地下水一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快速增长,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由1980年的55.4%提高到2005年的86.2%,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承压水利用不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为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对志丹县进行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分区保护目标与保护措施.
  • 付飞;董靓
    人民黄河. 2013, 1(2):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了数字化城市河流廊道-斑块格局,并与自然格局进行了类比评价分析.结合城市干扰性、景观资源空间差异性等定性分析,实现了城市河流景观格局的耦合评价;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袁征敏感性的探讨和河流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效应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河流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策略.
  • 张维江;李娟;马轶
    人民黄河. 2013, 1(2):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好水川流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以该流域11个观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渗透系数和土壤容重数据为基础,通过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模型对坡面11个土壤观测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土壤观测点可分为7个种类,聚类分析可直观地再现流域坡面土壤的差异性,有效提高坡面土壤的观测效率.
  • 尹亚坤
    人民黄河. 2013, 1(2):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秦安县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将水土保持各方面的效益转化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价研究区治理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研究区内人均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由2 173元增加到3 272元,项目区外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37.39万元增加到280.96万元,增长幅度为104.5%,人均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为223.94元,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增长的幅度要大于内部服务价值.3种水土保持措施中,梯田的外部服务价值最高,林地高于草地.
  • 王庆;王娜;曹雪峰
    人民黄河. 2013, 1(2):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影像TM数据对窟野河流域1987-2009年植被覆盖度进行了提取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工作,窟野河流域1987-2009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的好势头,其中1987-2000年植被状况变化较小,植被覆盖度较低;自2000年植被覆盖度有较大提高,2009年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下降.研究表明,利用TM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从而提取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区域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 王岩;陈永金;刘加珍
    人民黄河. 2013, 1(2):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分层采集了柽柳、柽柳-碱蓬、芦苇-柽柳、碱蓬-芦苇和芦苇等5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样品,并对样品中各养分以及含盐量和pH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0~ 30 cm土层中TOC、SOM和TN、TP、AN、AP平均含量分别为0.19%、0.33%和202.27、539.80、4.47、2.64 mg/kg.随着离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土壤中TOC、SOM、TN、AN和AP含量呈现出相同的波动趋势,其中芦苇-柽柳群落与柽柳群落下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高,而所有群落TP变化不大;5种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TN、AN、AP含量与TOC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含盐量和pH值对各养分含量并无显著影响.
  • 侯峥;刘学军;周立华
    人民黄河. 2013, 1(2):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宁夏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已建滴灌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黄河水滴灌泥沙处理技术模式、工程投资与效益、管理技术等.滴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未全面形成节水、高产、高效的良性循环,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维护水平低,工程建设标准低、设备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滴灌技术研究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提出宁夏滴灌技术发展对策:推广应用已取得的黄河水滴灌的成功经验、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管理维护水平、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加强基层技术力量的培养,并要合理规划先期项目区等.
  • 杨广;何新林;杜玉娇;刘海隆;汤骅;黄丹
    人民黄河. 2013, 1(2):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灌区地表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特征,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基础上,构建了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区分析.结果表明: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不可承载状态,水土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因此,提出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加大节水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盐土资源、严格控制垦荒规模、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力度等对策.
  • 李斌;王以兵;丁林
    人民黄河. 2013, 1(2): 8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对管径为110、75 mm的PVC管进行了过水时间、过水流量、管道首部供水水头、管道沿程动水压力等项目的测试,探讨了不同坡度下两种管道的最大流速.结果表明:120 m内重力输水条件下管道极限流速为3.80~ 4.88 m/s,远远大于以往设计中所采用的经济流速1.50 m/s,因此4m/s的流速可作为山地灌溉管材选择的流速标准.
  • 刘树君
    人民黄河. 2013, 1(2):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西霞院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是指在小浪底水库泄洪、排沙、调水调沙运用时,西霞院水库水位降至减淤限制水位131 m以下,在满足黄河水调指令的前提下兼顾水库减淤和发电效益;在小浪底水库供水运用时,西霞院水库反调节运用,通过小浪底、西霞院水库发电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自动实现两库发电计划编制及发电经济运行,在满足黄河水调指令的前提下,提高两库整体发电效益.联合优化调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西霞院水库下泄流量精确满足黄河水调指令要求,保障了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安全;小浪底水库淤积减缓,西霞院水库多年冲淤基本平衡,保持了水库库容;小浪底水库发电满足了河南电网的调峰需求,西霞院水库发电量逐年提高.同时,建议国家改进电网调度体制,促进流域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提高整体发电效益.
  • 李振灵;薄清元;王宏巍;杜卫长
    人民黄河. 2013, 1(2): 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坝基岩体中的剪切带特别是软弱夹层会影响岩体抗滑稳定性,通过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剪切带室内外直剪试验对比,分析了剪切带剪切破坏机理.现场直剪强度受起伏差控制,室内中型直剪主要由预留剪切缝岩土体本身强度决定;在剪切带较厚处,现场沿强度最弱面破坏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性状剪切面,圆柱体取样和方块体取样方法对强度影响不大.给出了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不同剪切带类型的强度参数.
  • 柯昌彬;彭成山;黄露剑;朱强
    人民黄河. 2013, 1(2):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天池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在竣工期和正常蓄水期两种情况下坝体面板的应力变形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较好地体现了面板位移、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面板应力、变形大小都在允许范围内.
  • 宋志宇;李斌;董莉莉;梁春雨
    人民黄河. 2013, 1(2):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FLAC3D软件提供的基于FISH语言的二次开发平台,结合邓肯-张非线性模型在面板坝计算中的实际需求,编制开发了邓肯-张模型计算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的应用程序.对某面板坝的填筑及蓄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计算验证可知,所开发的程序应用方便,计算结果合理,丰富了FLAC3D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 于海春;王岩禄
    人民黄河. 2013, 1(2): 9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支撑元件常见的问题,借鉴大型发电机组多波纹弹性油箱使用的成功经验,对单波纹弹性油箱进行改造,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弹性支撑方式改造后的单波纹弹性油箱有效地解决了推力轴承受偏心力时受力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成本低、尺寸小、结构简单等优点.
  • 宋书克;魏立巍;辛星召;娄渊知
    人民黄河. 2013, 1(2):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小波分析作为数值处理方法,结合小浪底大坝渗流监测数据噪声特点和测值干扰因素,通过小波和小波包两种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有效的降噪处理,同时也可以分离提取出时效分量,直接用于评价大坝当前工作性态.通过对小浪底坝基实测资料的处理,证实了小波包去噪方法的去噪效果要好于小波去噪方法.
  • 马慧敏;何向东;张帅
    人民黄河. 2013, 1(2): 98-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力平衡法对膨胀土渠道换填处理土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不同的坡比、换填形式、地下水位时,换填层抗滑稳定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换填层的稳定安全系数呈降低趋势;换填形式对抗滑稳定性也有影响,换填量相同时,坡脚加厚处理形式与等厚换填处理形式相比,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增大;同边界条件、换填形式下,边坡越缓安全系数越大;改进施工方法、增强结合面的紧密程度,可提高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 卢军燕;李学东
    人民黄河. 2013, 1(2):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中钢绞线断丝和滑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施工前后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张拉前,锚具、夹片、钢绞线入场后应进行严格实验检测,不合格不配套的锚固系统不得使用;检查锚固体系,其安装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张拉.张拉时,千斤顶给油回油不宜过快,要保持张拉油表读数均匀增加;防止张拉力超限发生断丝;对出现大量滑丝的预应力束可采用卸锚器使工作锚中的夹片脱出,拆除工具锚,查明原因后重新张拉.
  • 张淙皎;李刚;袁明东
    人民黄河. 2013, 1(2):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穿越掏砂洞时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掏砂洞进行了灌浆处理.基于现场勘察试验资料,采用三维有限元对代表性渠段在多种工况下进行应力与变形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泥黏土浆灌浆处理后,总干渠护砌在穿越掏砂洞上方时,应力与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
  • 谢玖杨;彭刚;胡海蛟;贺誉
    人民黄河. 2013, 1(2):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经历不同频率(0、0.5、2.0 Hz)循环加载历史后的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10-5、10-4、10-3/s)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循环加载历史下不同循环频率对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大,随着循环频率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大,随着循环频率的提高而减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总体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循环频率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
  • 雷鹏;肖峰;张贵金
    人民黄河. 2013, 1(2): 108-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堤防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溃决、冲决和漫决,堤防的破坏方式主要有渗流作用引起的破坏(管涌、流土等)和失稳引起的破坏(滑坡、崩岸等).针对堤防不同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基于AHP的堤防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了指标值和权重值的确定方法,并应用模糊理论对堤防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该研究方法,开发了相应的堤防工程安全评价软件,该软件具有针对性强和扩展性好等优点,可为堤防工程的快速诊断、除险加固、运行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 袁群;冯凌云;袁宾;曹宏亮;史长城;张国岑
    人民黄河. 2013, 1(2):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25普通混凝土为基准,用废旧轮胎橡胶颗粒等体积取代细骨料制成橡胶混凝土试件,对不同橡胶颗粒粒径和不同掺量对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橡胶颗粒粒径和掺量及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轴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均较基准混凝土的低,抗碳化性能只在有些掺量时比基准混凝土好,掺胶粉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明显比基准混凝土的好,掺粒径3 ~6 mm橡胶颗粒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有所改善;在橡胶颗粒粒径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中,粒径因素起主导作用.
  • 鲍秋慧;胡兆荣;孙蓬勃
    人民黄河. 2013, 1(2): 114-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力学模型验证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分析了闸门和水体之间的流固耦合作用,流固耦合对闸门自振频率的影响较为显著.闸门全开时,随着相对水深的增加,闸门的自振频率逐渐减小,基频下降的幅度随相对水深的增加而越来越小;闸门直立全关挡水时,基频下降的幅度随相对水深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 赵燕华;孙建;张金明;樊新建
    人民黄河. 2013, 1(2):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溪洛渡拱坝工程建立了水力学精细模型,考虑了拱圈底板块锚固力失效,止水破坏,拱圈所有底板块横缝、纵缝和底缝完全贯通的极端情况,利用先进量测系统,测量了高水头、大流量作用下拱圈9个底板块的振动位移,揭示了拱圈多底板块位移沿流程及拱圈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拱圈多底板块位移特征值沿流程及拱圈呈多峰分布,拱圈在局部拱和整体拱的作用下不会发生整体失稳或强度破坏.
  • 王青松;李仁杰;纪成亮;孙长帅
    人民黄河. 2013, 1(2): 120-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HC管桩施工效应对地基土性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预应力管桩施工的挤土效应对场地地震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桩施工后液化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改善,液化危害性降低.预制管桩的打桩对桩间地基土中的粉土和粉沙有较好的挤密作用,增大了密实度,标贯击数有所提高;对于黏性土,挤密作用不明显,标贯击数变化不大;预制管桩打桩后,桩间土中粉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孔隙比减小,内摩擦角和压缩模量均增大;挤密作用可以使地基土中液化土层的液化现象明显减少或消除;打桩对打桩区外侧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土也会产生一定的挤密作用.
  • 王清玉
    人民黄河. 2013, 1(2):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坝基软岩具有遇水软化、膨胀,失水干裂解体的特征.采用小相遇地震折射波法既可以求解建基面岩体松动厚度,又可以揭示松动层和原岩的弹性力学特征,加之该法测试的数据能代表一定空间范围内岩体的平均动弹性性能,从而可系统揭示软岩的弹性力学特征.针对黄河沙坡头水电站坝基软岩介绍了小相遇地震折射波法的工作布置原则、测试时机、开挖方式和岩体地震波速度验收指标等.该物探测试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无损、快速、准确的优势,而且确保了施工进度和坝基岩体的验收质量.
  • 袁金雄
    人民黄河. 2013, 1(2):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FD软件建拉三维数值水槽水动力模型,并对三种推力系数下放入潮流能发电机后水流流场的变化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以推力系数取0.75为例,从水位和流速变化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潮流能提取对水动力的影响,并对三种推力系数下的流速减小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发电机阻碍了水流的运动,发电机附近流速明显下降,同时发电机下游产生明显的尾流效应,发电机周边及尾流外流速明显加快;推力系数越大,流速变化值越大,同时流速恢复得越慢.
  • 王子健;肖盛燮
    人民黄河. 2013, 1(2):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独立墩柱上的波浪力时,按Morison公式得到的拖曳力项是非线性的,当需考虑该项时,用常规的谱法计算不规则波浪力作用过于理想化.模拟波浪常用的线性叠加法或线性过滤法,计算工作量偏大.基于此,采用线性变幅叠加法求不规则波浪力,对墩柱分段进行单自由度简化,并将波浪力折算至墩柱顶端,求墩柱顶端的动力响应.结合参考资料的算例,对简化后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
  • 刘欣欣;陈楠;朱海金
    人民黄河. 2013, 1(2): 131-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土高原、福建省选取20个样区为研究区域,以样区1∶1万地形图所建立的5 m分辨率DEM为研究对象,分析DEM高程误差、提取坡度的不同算法、不同地形对坡度精度的影响.将中误差、互信息、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分析指标,采用随机噪声模拟DEM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互信息可以作为衡量原始坡度与加噪DEM提取坡度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6种算法提取的坡度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三阶不带权差分算法、三阶反距离权差分算法、三阶反距离平方权差分算法、Frame差分算法、二阶差分算法、简单差分算法;坡度均值较小的区域,其坡度误差较大,坡度均值较大的区域,其坡度误差则稍小,若坡度标准差较大,则需要进一步考虑.
  • 张新海;胡云进
    人民黄河. 2013, 1(2):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力劈裂是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的重要方面,涉及水电工程建设、石油开采、矿井突水防治、核废料地下处置、地下污染物运移、地应力测量等众多领域.介绍了水力劈裂模拟的PKN模型和KGD模型.模拟岩体水力劈裂的数值方法可分为连续变形数值方法和非连续变形数值方法,对连续变形数值方法的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以及非连续变形数值方法的流形元法、无单元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对岩体水力劈裂数值模拟在非线性、数值方法耦合、参数化等方面的研究.
  • 欧传奇;刘德有;周领;陈广志;李杨杨
    人民黄河. 2013, 1(2):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管在水电站、泵站等引水、输水管系中普遍存在,采用特征线法计算有压管道系统瞬变流时,为了满足计算收敛和稳定性,计算时间步长受最短管的限制,导致计算耗时较长.采用集中惯性元件模型对管道刚性化处理,可以解决计算耗时的问题,但破坏了相邻节点求解的独立性,给管系中相关边界的处理带来麻烦.结合刚性模型求解在耗时上的经济性和弹性模型在边界模型处理时的方便性,构建了短管相容性求解模型.在不降低计算精度的情况下,使得刚性部分仍可采用弹性模型求解,有助于复杂管系求解模型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方便求解程序的编写与维护.
  • 人民黄河. 2013, 1(2): 14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