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陈小江
    人民黄河. 2013, 1(10):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决定了治黄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持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理念,明确了2020年、2030年治黄的任务、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性指标和“红线”,谋划了治黄的总体部署,描绘了新时期治黄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要加强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各项治黄工作的全面推进.
  • 赵勇
    人民黄河. 2013, 1(10):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河流域的概况和特点,从防洪保障、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流域综合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需求,阐明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对促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涉水事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六大体系”,阐述了《规划》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 李景宗;张锁成;刘立斌
    人民黄河. 2013, 1(10):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保障要求.在总结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后黄河治理开发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
  • 张会言;杨立彬;张新海
    人民黄河. 2013, 1(10):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流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分析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各项重大发展战略和流域资源禀赋特点,分析了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布局和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从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和饮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对黄河治理开发的新要求.
  • 王敏;杨振立;杨慧娟
    人民黄河. 2013, 1(10):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规范和指导黄河干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保护的各项活动,分析了各河段的自然特点、资源禀赋,调查分析了各河段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研究了各河段两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于防洪、水资源配置、供水、灌溉、水源涵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水能资源开发、岸线利用和管理等方面需求,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河段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任务.
  • 唐梅英;曹廷立;李海荣;蔡春祥
    人民黄河. 2013, 1(10):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龙羊峡以上地区,是黄河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区,高程较高、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该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且具有水电梯级开发的地形条件.通过对梯级开发条件的分析,认为龙羊峡以上河段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资源;其中吉迈—沙曲河口河段建议六级开发,玛曲—羊曲河段为梯级开发的重点河段,推荐安排四级开发,其他河段应以生态保护为主,规划期内不宜安排梯级开发.
  • 曹廷立;叶春江;蔡春祥
    人民黄河. 2013, 1(10):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支流众多,系统开展规划工作的支流较少,支流的治理开发需要在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黄河主要支流的自然特点和流域治理开发要求,对支流进行了初步分类.对湟水、洮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重要支流提出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意见及主要治理措施,对其他支流提出了分类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规划建议.
  • 王煜;安催花;李海荣;万占伟
    人民黄河. 2013, 1(10):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基本特征,统筹考虑防洪、防凌、减淤、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需求,分析提出了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任务、总体布局、联合运用机制.根据工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待建工程在水沙调控体系中的任务和作用,分析了待建骨干工程的建设时机.结果表明:①目前已建的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控制性骨干工程在协调水沙关系方面还存在较大局限性;(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骨干水库构成了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对洪水、泥沙、径流进行有效调控,以满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③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各工程的任务各有侧重,但又具有紧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密切配合、统一调度、综合利用;④要加快古贤、东庄水库的前期工作,深入论证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并做好碛口水库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 万占伟;安催花;李庆国
    人民黄河. 2013, 1(10):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水沙的基本特性和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的主要表现,结合已有规划研究成果,预估了不同水平年黄河的来水来沙量,提出了应用于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研究的设计水沙条件和水沙代表系列.结果表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98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水沙量大幅减小,汛期径流比重减少,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大幅减少;预计到2020年、2030年,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分别为519.8亿、514.8亿m3,年均沙量分别为10.5亿~11.0亿t、9.5亿~10.0亿t;根据2020水平年1956-2000年系列水沙条件,选取1968-1979年+1987-1996年作为水沙代表系列,该系列龙门、华县、河津、状头4站年均水量为278.03亿m3、沙量为10.77亿t,其中前12 a年均水量为290.17亿m3、沙量为11.48亿t,后10 a年均水量为263.47亿m3、沙量为9.93亿t.
  • 魏洪涛;王延红;张丙夺
    人民黄河. 2013, 1(10):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干流中游,设计总库容146.59亿 m3,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其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可对黄河水沙实施有效控制,同时该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两岸灌区灌溉条件、保障工业与生活供水,从黄河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灌溉四方面计算的经济效益现值为437.48亿元、效益年值为76.81亿元,从国家宏观角度分析,项目的投入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 万占伟;李福生
    人民黄河. 2013, 1(10):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维持中水河槽过流能力、降低潼关高程、促进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古贤水库建设的紧迫性,对水库不同的投入运用时机带来的防洪减淤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总体布局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古贤水库投入运用越早,水库联合调控减淤的作用就越大;古贤水库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前投入运用要比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投入运用更能发挥水库的联合运用效益.建议加快古贤水库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在小浪底水库剩余部分拦沙库容时建成生效.
  • 万占伟;刘继祥;李福生
    人民黄河. 2013, 1(10):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古贤水库的概况,分析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的需求,研究提出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控指标,即调控流量为3 500~4 000 m3/s,洪水历时不小于5d.根据古贤、小浪底水库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考虑不同来水来沙、库区蓄水及河床边界等因素,初步拟定了水库联合运用的方式.采用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手段,分析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在协调黄河下游水沙关系、减少河道淤积、长期维持中水河槽过流能力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可协调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使下游河道长期处于微淤状态,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恢复的下游河道4 000 m3/s以上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将保持50 a以上,同时还可使潼关高程冲刷下降2 m左右,水库联合减淤的效果明显.
  • 杨振立;段高云;郭兵托;叶春江
    人民黄河. 2013, 1(10):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协调水沙关系、解决宁蒙河段防洪防凌问题、黄河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生态建设、西北电网和西电东送的稳定安全运行等方面,分析了黑山峡河段开发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任务,即:协调水沙关系和防洪防凌;协调水量调度和发电运用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为附近地区供水,改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全河水资源,满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
  • 段高云;陈松伟;钱裕
    人民黄河. 2013, 1(10):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大断面冲淤变化、洪水冲淤特性及分组沙的冲淤特性、大流量历时与冲淤量的关系,论证了利用水库调水调沙治理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水沙条件下,通过水库调水调沙,在宁蒙河段支流来沙量较大时以2 500~3 000 m3/s的大流量集中泄放,一次洪水历时不小于14 d,汛期年均持续时间为30 d以上,对减轻内蒙古河道淤积、恢复并长期维持中水河槽大有好处,同时可为中游高含沙小洪水的泥沙输送提供水流动力.
  • 陈雄波;杨振立;鲁俊
    人民黄河. 2013, 1(10):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安宁渡断面的来水来沙量进行了分析,根据拟定的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整运用方案,分别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计算了各方案河道泥沙冲淤量及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结果表明:①从宁蒙河道冲淤情况来说,各调整方案均有减淤作用,且随着汛期下泄水量的增大,河道减淤量也增大;②仅仅改变水库的运用方式,支流来沙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宁蒙河段仍会持续淤积;③通过综合比选,汛期增泄15亿~25亿m3的方案可作为现阶段调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试验方案.
  • 付健;刘继祥;侯红雨;罗秋实;李伟珮;郭兵托
    人民黄河. 2013, 1(10):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流域防洪减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论证了东庄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开发任务和建设时机.结果表明:东庄水库建设对完善渭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维持渭河下游中水河槽规模、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紧张形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东庄水库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水库开发任务为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
  • 何予川;崔萌;刘生云;万占伟
    人民黄河. 2013, 1(10):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治理就备受关注,就治河而言,从未停止过宽河与窄河的争论.宽河方略以现有黄河大堤为堤线,以逐步废除生产堤全滩区运用方案作为代表方案;窄河方略堤线考虑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有关滩槽划分界限成果、河道内现状工程分布等因素,陶城铺以上宽河段平均堤距4 km左右、陶城铺以下河段基本维持现状堤线布置.通过对宽河方略、窄河方略下不同方案的设置条件、运用方式等进行研究,从对下游防洪、河道冲淤的影响、治理效果及经济指标、治理风险等多方面对两种方略进行比较,认为宽河方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可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应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推荐方案.
  • 安催花;郭选英;吴海亮;李敏;张建
    人民黄河. 2013, 1(10):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不同时期入黄泥沙处理和利用的状况和特点,提出对黄河泥沙应采取“拦、调、排、放、挖”等多种措施综合处理和利用.通过不同方案及泥沙治理效果的比较,研究提出了2030年前采用水土保持特别是多沙粗沙区拦沙工程拦沙、骨干水库拦沙,以及调水调沙、河道排沙、放淤、挖河疏浚及泥沙利用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的配置方案.分析论证了在配置方案条件下,2020年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年平均泥沙量为4.41亿t,下游河道年平均冲刷泥沙0.41亿t,可维持4 000 m3/s以上的中水河槽;2020-2030年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年平均输沙量为5.32亿t,下游河道年平均淤积0.46亿t,可维持4000m3/s左右的中水河槽.
  • 谈皓;宋华力;陈卫宾;朱亚姬
    人民黄河. 2013, 1(10):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现状条件下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建设情况的总结和对近年来治黄思路和战略布局的分析,确定黄河下游防洪的对策措施为:通过防洪工程控制大洪水、特大洪水、冰凌洪水;考虑洪水的资源属性和造床功能,充分利用中常洪水;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塑造人工洪水,减少水库泥沙淤积,扩大河道主槽行洪输沙能力;进一步提高防洪工程调控能力,加快堤防工程建设和河道整治步伐;搞好东平湖滞洪区和沁河下游工程建设.
  • 安催花;唐梅英;陈雄波;钱裕
    人民黄河. 2013, 1(10):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河口特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及河口综合治理在入海流路、防洪、防潮、水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科学研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需求,提出了基于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河口综合治理思路、治理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
  • 陈卫宾;刘生云;韩侠;崔萌
    人民黄河. 2013, 1(10):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滩区综合治理的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低标准堤防方案、分区运用方案,并从防洪作用、河道冲淤影响、投资及效益、运行管理、产生的社会问题、环境影响及方案风险方面,对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3种方案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最终推荐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为黄河下游滩区的治理方案.该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也有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结合河防工程建设实现“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
  • 靖娟;李庆国
    人民黄河. 2013, 1(10):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温孟滩区放淤可以处理一部分小浪底出库泥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温孟滩放淤方式及枢纽选择、放淤量、引水引沙规模等,并着重分析了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经计算,温孟滩放淤12.6亿t泥沙可使黄河下游减淤8.8亿~9.2亿t.
  • 许明一;刘占松;高治定
    人民黄河. 2013, 1(10):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中游河龙区间1952-2006年最大3d雨量大于20亿m3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及龙门站实测洪峰流量超过3 000 m3/s的场次洪水,分析河龙区间中常暴雨、产洪暴雨、龙门站中常洪水的特性,研究暴雨次数变化对洪水次数变化的影响,探讨了河龙区间中常洪水与暴雨变化、下垫面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暴雨与洪水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小量级的暴雨产洪次数明显减少,原因是受产汇流条件恶化、暴雨减少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 张建;马翠丽;雷鸣;陈松伟
    人民黄河. 2013, 1(10):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内蒙古十大孔兑来水来沙特点、洪水特性以及昭君坟河段沙坝淤堵黄河情况和由此带来的洪水灾害.根据孔兑流域特性及产水产沙特点提出了治理要坚持上、中、下游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上游丘陵区以沟道坝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为主;中游以防风固沙和引洪放淤为主;下游以防洪为主,结合引洪放淤改造滩地.
  • 宋伟华;李海荣;李保国;李荣容;许明一
    人民黄河. 2013, 1(10):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园口站地处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是黄河下游防洪的标准站.为了更好地认识不同量级洪水特性,研究黄河中游水库群对中常洪水的调度方式,需要对花园口站中常洪水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花园口站历时200余场实测洪水过程进行还现计算,得到上游现状工程(大型水库和水利水保工程等)影响后的洪水系列,并与天然洪水对比分析,得到了花园口站中常洪水量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定量说明了现状工程对花园口中常洪水量级、频次等的影响.现状工程条件下,黄河花园口站中常洪水量级为8 000 ~ 10 000 m3/s.
  • 李庆国;靖娟;刘娟;吴默溪
    人民黄河. 2013, 1(10):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河下游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模式及实施方案,利用实测资料和已有成果计算分析了引洪放淤和机械放淤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结果表明,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共能处理利用黄河泥沙24.52亿t,能使下游河槽减淤31.90亿~38.54亿t.同时,挖河还能够增大河槽的过流能力,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卡口河段实施挖河,则对增大主河槽过流能力的效果会更好.
  • 张新海;李清杰;杨立彬;蒋桂芹
    人民黄河. 2013, 1(10):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尖锐,现状黄河流域总缺水约95.0亿m3.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在不考虑南水北调西线等跨流域调水的情况下,2030年黄河流域缺水量达138.3亿m3,其中河道外缺水104.1亿m3、河道内缺水34.2亿m3,枯水年份缺水更加严重,只有通过实施跨流域调水,才能有效缓解黄河严峻缺水的局面.以黄河“87”分水方案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并考虑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实施,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要求,提出了黄河水资源配置方案.
  • 李清杰;付永锋;李克飞
    人民黄河. 2013, 1(10): 8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节水措施:在农业方面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灌水改造以及农业管理等措施;工业方面采取合理调整工业布局、限制高耗水项目、淘汰高耗水设备、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措施;城镇生活方面采取改造供水体系、改善城镇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等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到2020年黄河流域节水量为56.9亿m3,初步建成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到2030年节水量达76.5亿m3,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大见成效.
  • 杨立彬;王煜;张玫;陈红莉
    人民黄河. 2013, 1(10):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靠黄河自身水资源难以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必须研究跨流域调水方案,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保障流域及邻近地区的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条件.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引汉济渭,小江调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综合比较了各方案向黄河补水的可能性,提出了必须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建成生效.考虑黄河水资源衰减变化和未来的刚性用水需求,还应寻求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以最大限度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
  • 张玫;杨慧娟;陈红莉
    人民黄河. 2013, 1(10):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在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缓解黄河流域缺水问题、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从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维护河流健康、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述了跨流域向黄河调水的必要性,分析了各调水方案的特点,以及西线一期工程的优越性,从保障区域供水安全、能源安全、城镇化进程、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论证了西线一期工程建设的紧迫性.
  • 崔长勇;杨立彬;刘娟
    人民黄河. 2013, 1(10): 91-9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流域内各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特点,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方案,对黄河流域地下水赋存与开发的不同层位、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功能分区等分类提出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原则和方案.2020年和2030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分别控制在125.7亿m3和125.3亿m3.不同层位地下水开采控制方案为:流域浅层地下水2020年、2030年开采控制量分别为123.7亿m3和125.3亿m3;深层承压水2020年开采控制量为2.0亿m3,2030年全部退出开采.不同地貌控制方案为:2020年,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为92.4亿m3,山丘区为33.2亿m3;2030年,平原区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92.1亿m3和33.2亿m3.不同功能分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方案为:2020年开发区102.4亿m3,保护区16.9亿m3,储备区4.4亿m3;2030年开发区104.4亿m3,保护区17.0亿m3,储备区3.9亿m3.
  • 毕黎明;赵麦换;安玉洁
    人民黄河. 2013, 1(10):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蒙陕能源化工基地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标法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表明:现有水资源总量不能满足该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同时降低需用水量标准,解决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的不协调问题.建议采取调整用水结构、建设水源工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 侯红雨;王洪梅;肖素君
    人民黄河. 2013, 1(10):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黄河流域灌溉、节水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流域水土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需求等,提出了黄河流域灌溉节水、灌溉发展以及流域灌溉发展重点布局等.黄河流域现状有效灌溉面积570.4万hm2,工程措施节水灌溉面积251.3万hm2.流域灌溉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灌区节水与续建配套工程,规划到2030年完成灌区节水改造517.3万hm2,农田节水率由现状的48.5%达到89.2%.结合灌区续建配套、黑山峡生态灌区以及部分浅山丘陵区灌溉发展等,规划到2030年,流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8.8万hm2.
  • 雷鸣;贾正茂;肖素君
    人民黄河. 2013, 1(10):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水平年农业灌溉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流域现状设计规模大于6 667 hm2的灌区共有87处,设计规模大于6.67万hm2的特大型灌区共有16处;基准年农田灌溉定额为6 510m3/hm2,林牧灌溉定额为5 130 m3/hm2;预测2020年灌溉定额农田为5 685 m3/hm2、林牧为4 410m3/hm2,2030年灌溉定额农田为5 385 m3/hm2、林牧为4 305 m3/hm2;基准年农业可供水量272.3亿m3、缺水91.5亿m3,2020年农业可供水量268.1亿m3、缺水78.0亿m3,2030年农业可供水量276.4亿m3、缺水70.1亿m3;基准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517.7万hm2,预测2020年达到558.9万hm2、2030年达到579.9万hm2;基准年林牧灌溉面积52.7万hm2,2020年达到63.9万hm2,2030年达到78.9万hm2.
  • 张建军;彭勃;郝伏勤;黄锦辉
    人民黄河. 2013, 1(10): 104-10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流域水功能区的概况及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统筹协调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以水功能区为核心,完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与监督管理相适应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保障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用水量,维持和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 王瑞玲;连煜;王新功;郝伏勤;彭勃;黄锦辉;娄广艳;葛雷
    人民黄河. 2013, 1(10): 107-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流域及河流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层面出发,指出湿地和鱼类栖息地规模和质量是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黄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及源区、河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制定重要断面生态需水指标及保障措施,提出了重要湿地和重要鱼类栖息地等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 何智娟;潘轶敏;黄玉芳;刘海涛
    人民黄河. 2013, 1(10):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是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反映流域已有治理开发活动的实施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产生的有利、不利影响,而且可以为流域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提供直接、可靠的参考依据.以黄河流域已有治理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为例,对流域的回顾性评价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人民治黄60余a来黄河治理开发活动对流域、区域环境产生的巨大的环境效益和对局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 张军锋;杨玉霞;张建军;韩涛;马秀梅
    人民黄河. 2013, 1(10):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建立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取隔离防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保护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治理,严格审批准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建设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 潘轶敏;彭勃;何智娟;徐帅
    人民黄河. 2013, 1(10):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识别环境保护目标是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在建设项目或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保护目标包括环境功能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以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在分析黄河流域主要环境特点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目标、总体布局、主要规划内容等,分上中下游不同区域,分别识别和筛选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功能保护目标和敏感保护目标.
  • 何刘鹏;刘灏;王军良;程冀
    人民黄河. 2013, 1(10): 120-121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流域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规划信息管理自动化程度较低、规划周期长、规划工作效率和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等问题,通过基于时间维度的空间信息技术,建立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流域规划管理系统.流域规划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以数据库和GIS技术为手段,以时间为主线,对流域规划现状地形、影像及其各类经济社会和工程信息进行高效存储,依靠三维空间技术,对各种规划方案的专题图层和数据信息进行叠加和显示,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有效支持.介绍了流域规划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基于GIS规划表现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技术.
  • 李敏;王白春;许林军
    人民黄河. 2013, 1(10): 122-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泥沙淤积在河道、水库,加剧下游洪水风险,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针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2030年以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安排部署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监督和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的战略任务.
  • 李敏;王白春;许林军
    人民黄河. 2013, 1(10):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近期(2020年以前)实施综合治理面积3.92万km2,建设淤地坝1.53万座,其中骨干坝0.42万座.分析了其减沙作用:采用多沙粗沙区1956-2000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02万t/km2分析计算,到2020年拦沙工程年平均拦沙能力新增1.56亿t,在该地区建设大中型拦沙坝、开展综合治理措施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
  • 王白春;刘红梅;许林军
    人民黄河. 2013, 1(10):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论证与确定是规划的重要技术环节.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研究,旨在指导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使其规范化.在充分协商和论证的基础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修编)补充了黄河上游和下游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界定了全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区分了上、中、下游和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核实了现状治理面积,更新了现状水土保持减沙量,确定了新增治理和巩固提高治理面积,突出重点区域的治理措施和治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