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13, 1(1):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红武;卜海磊
    人民黄河. 2013,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 蒋秀华;马永来;马秀峰;马志瑾
    人民黄河. 2013, 1(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湟水流域进行现场查勘、历史考证和自然地理、水文特征分析,按综合判定干流的原则,提出了对湟水和大通河干支流关系的看法:湟水流域的干流仍为湟水,大通河是湟水的特殊支流.这种划分方法既可突显湟水和大通河自然地理的特殊性,又可传承湟水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保护了青海省人民的人文感情.
  • 牛玉国;端木礼明;耿明全;李永强
    人民黄河. 2013, 1(1):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是在目前干支流水库调蓄能力增强、洪水预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发展及滩区群众防洪要求而提出的黄河下游治理模式.该模式由现状黄河堤防、险工及控导连坝以及新建的防洪子堤形成封闭区域进行滩区分区治理为总体思路,旨在不危及两岸堤防安全的前提下修建防洪子堤,达到适当提高滩区群众防洪安全的目的,同时妥善安置滩区群众.该模式可较好地保证滩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而且在适时分洪滞洪沉沙利用滩区时,滩区群众的补偿措施也较易实施.此外,对这种模式下的洪水管理运用、与安全建设和引洪放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李谢辉;王磊
    人民黄河. 2013, 1(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洪水灾害频繁且严重的河南省为研究区,根据洪灾风险分析和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利用GIS技术,针对引起洪水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通过分析评价历史洪灾、综合降水、综合地形、土壤、河流水系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从行政区划范围获得了由高到低5个级别的河南省洪灾风险危险性区划图.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信阳、驻马店、漯河南部、平顶山、商丘东南部以及开封、商丘、周口三市的交界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三门峡的大部分地区、洛阳的西南部和南阳的西部地区.
  • 王仲梅;仝逸峰;荆新爱
    人民黄河. 2013, 1(1):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洪灾风险表述方式的基础上,明确了洪灾风险的概念为不同强度洪水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洪灾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洪灾损失分布和基于历史灾情数据两种计算方法,以黄河下游滩区为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了洪灾风险,结果表明:滩区洪灾风险值为36.63亿元,受灾率为27.31%,该结果与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的实际情况相符.
  • 郑艳爽;尚红霞;陶海鸿;彭红
    人民黄河. 2013, 1(1):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上游唐乃亥—兰州段1950年以来长系列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1997-2006年该河段干流水沙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来水量、来沙量减幅分别为18.5%~27.6%、23.1% ~90.7%,沙量减幅大于水量的,而且水、沙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兰州站汛期水流过程主要集中在流量小于1 000 m3/s的小流量级,日均流量大于3000m3/s的情况没有出现;洪水出现场次减少,洪峰流量减小,洪水期水、沙量减小,洪水峰型变化不大.
  • 赵少延;王世岩;毛战坡;王亮;杨素珍
    人民黄河. 2013, 1(1):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门峡库区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数据,采用FAO推荐的标准化Penman-Monteith公式,对库区湿地优势种群芦苇的实际蒸散量ET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芦苇湿地蒸散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三门峡库区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量较大,冬季较小,在6月达到年度最高值,为190.17 mm;库区多年平均(1957-2010年)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为1 056.59 mm,54 a中最高为1 278.23 mm(1959年),最低为818.05 mm(1984年);库区湿地ETc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 毕黎明;侯红雨;杨丽丰
    人民黄河. 2013, 1(1):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河出山口莺落峡站来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径流整体上呈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出现了多个丰水段和枯水段,丰水年和枯水年出现的几率大致相等;未来黑河流域径流仍将周期性丰枯交替变化,莺落峡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仍将在15.8亿m3附近波动.
  • 陈晨;罗军刚;解建仓;肖洁
    人民黄河. 2013, 1(1):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泾河流域1932-2010年近80 a的实测径流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对泾河流域径流进行周期、丰枯变化及突变点分析,采用Db3小波对最大尺度下的低频成分进行重构,获得泾河流域的径流变化趋势,并应用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法对径流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近80 a的研究时段中,泾河流域年径流量总体呈现明显减小趋势,但在2000年开始年径流量有所增大;在泾河流域的年径流序列多尺度分析中,同一时段径流变化的趋势有所不同,2 a周期年径流丰枯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部差异,7 a周期经历了由弱到强,之后又逐渐减弱的过程,12 a和20 a周期逐渐增强.
  • 张军献;张颖;赵会林;杨文博
    人民黄河. 2013, 1(1):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是流域联合治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联合治污机制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黄委与流域内有关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该机制内容全面,特点突出,实用性强,填补了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方面合作的空白,将为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起到重要作用.
  • 曹明霞
    人民黄河. 2013, 1(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陕西定边、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等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防治地方病,发展农业灌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而兴建的一项扬黄工程.运用相关的市场经济理论以及价值规律、水权理论,对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共用工程供水水价进行分析,根据选定的投资及供水成本费用分摊方法,对三省(区)共用工程的投资及供水成本费用进行分摊,分析测算了盐环定扬黄共用工程三省(区)口门的供水成本.结论认为,设计水价按照用户承受能力和不高于完全成本的原则定价.建议共用工程在2015年前、后,分别按照运行成本水价、完全成本水价向各省(区)专用工程供水.
  • 郭巧玲;黄葵;杨琳洁
    人民黄河. 2013, 1(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黑河干流中游水量分配,可为流域取水许可和总量控制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以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为原则,筛选水量分配指标;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水量分配模型,对黑河干流中游的甘州、临泽、高台在不同来水保证率情况下的耗水量进行了分配.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甘州、临泽、高台分配的耗水量分别为3.46亿、1.58亿、1.26亿m3,分水结果与现状用水较吻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牛姗姗;张亚娟;陈洁;李英杰
    人民黄河. 2013, 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1-2010年渭河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水质污染严重,其中以中游西安段、下游渭南段污染更为严重;13个监测断面中,NH3-N污染比CODMn污染更为严重,且变化幅度较大;渭河流域的CODMn、NH3-N污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近10 a来渭河流域水质改善原因:一是工业污染点源削减成效显著,入河污染物有较大幅度减少;二是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同时渭河水量有所增加.
  • 寇文杰;陈忠荣;林健
    人民黄河. 2013, 1(1):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垃圾场地本身存在的内在风险、垃圾场地所处位置的地下水防污性能、垃圾场地与水源保护区间的关系分析,对垃圾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垃圾场地内在风险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价,垃圾场地地下水固有防污性能采用DRASTIC模型进行评价.对北京两不同垃圾场地类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位于冲洪积扇上部,以沙砾石为主的粗颗粒地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较差,地下水的污染风险高,不适宜做垃圾场地;位于冲洪积扇下部,以黏性土层为主的细颗粒地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相对较好,位于水源保护区外的地区,污染风险相对较低,较适合做垃圾场地.
  • 刘宏;钟琦;张云龙;马放
    人民黄河. 2013, 1(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点源排放、面源排放和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方面分析了化工园区水环境风险因素,从储存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分析了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水环境风险分布.将物质危险性、数量危险性、毒害危险性、环境敏感性、设备设施及工艺危险性作为评估危险化学品固有水环境风险程度的关键特性,打分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固有水环境风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以丁腈橡胶生产企业原料储罐区为例评价了其固有水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该企业各危险化学品的固有水环境风险程度基本与其物质特性相符.
  • 孟凡生;王业耀;张铃松;孙文春
    人民黄河. 2013, 1(1): 4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已在国内外很多河流中检出,部分具有生态风险.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趋向决定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环芳烃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在河流中的化学行为.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挥发、光解、沉积、生物富集、微生物降解等,其中光解和降解可以将多环芳烃去除.综述了多环芳烃在河流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并对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李金燕;张维江
    人民黄河. 2013, 1(1):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宁夏青铜峡铝业项目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渠系的流量、断面设计、防冻胀、防渗措施以及水权转换费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青铜峡铝业项目水权转换实施渠系为宁夏卫宁灌区七星渠灌域老干渠,并且分3段实施水权转换改造工程;断面设计分别按照正常流量和加大流量设计;渠道断面采用圆弧坡角梯形断面,以减轻冻胀破坏;同时根据灌域渠段特点,干渠砌护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渗措施;水权转换总费用为7 030.45万元,转换期内平均单方水费用为0.40元/(m3·a).
  • 项国圣;钱鞠;王鹏;王水献;高雅玉;唐家凯
    人民黄河. 2013, 1(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焉耆盆地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造成地下水水位大面积上升,引发严重土壤盐碱化的现实状况,设计了5种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地表水引水量的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模型对各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焉耆盆地合理地下生态水位上限是防止地表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水位,埋深为3.2m;下限是防止地表植被退化的水位,埋深为4.5m.根据不同开采方案的模型预测结果,结合地下水生态水位,并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确定焉耆盆地不引起地表生态环境退化的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为3.8亿m3/a.
  • 张占明;张鹏程;张维江;李娟
    人民黄河. 2013, 1(1):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散发量是水量平衡计算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利用实地调查、勘察及定位观测等手段,获得典型流域的基础资料,采用CROPWAT模型计算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以研究流域的水量平衡情况.采用该方法计算好水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作物需水量及实际蒸散发量,结果表明:好水川流域全年总缺水量为60.17 mm;5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缺水量,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居民地;基于CROPWAT模型的水量平衡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反映当地的实际耗水状况及水量平衡状况.
  • 周绪申;李慧峰;潘曼曼;罗阳;张忠广
    人民黄河. 2013, 1(1):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河蓝藻暴发,对其环境状况及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藻类暴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河浮游植物共发现5门42种,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种类较多,是构成海河浮游植物种类的主要组成类群;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89×108个/L,而蓝藻门细胞密度为1.72×108个/L,是海河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海河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大,多样性状况较差,水体污染类型为中污染.海河藻类暴发的原因为:夏季高温及光照强烈,雨水冲刷污染物注入,水草植物体腐烂,海河底质高营养盐浓度释放影响,入河水量少且流动性差,人为因素对海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 贾更华
    人民黄河. 2013, 1(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当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针对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和水资源状况,结合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管理现状,分析了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大型浅水湖泊及河网受损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流域水文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及风险决策、流域水利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太湖流域水利科研的核心需求以及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其中,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大型浅水湖泊及河网受损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流域水文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及风险决策技术、流域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是太湖流域水利科研创新的主要需求.
  • 曹振东;谭廷静
    人民黄河. 2013, 1(1):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松北区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例,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比不同人工河道建设方案对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埋深状况,以保证项目实施后地下水位埋深不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防止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水流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与人工河道的水量交换量,预测及评价地下水水质的发展状况;在比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的人工河道建设方案.结果表明:实施方案二情况下,地下水补给渠道,且补给量较小,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实施方案一情况下,渠道河水补给地下水,且补给量较大,将对地下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 杨帆;姚文艺;戴文鸿;肖培青;申震洲;焦鹏
    人民黄河. 2013, 1(1):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植物根部对土壤特性影响、植物冠部对降雨击溅影响和植物茎部对径流影响等坡面水力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目前对植被影响下的坡面水力侵蚀的研究还存在试验观测和数据分析困难、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性耦合难以单独剥离出来、对植物冠部消能减蚀作用了解较少、试验观测数据难以精细化等问题.提出应加强从植被角度对坡面水力侵蚀进行系统的、机制性的研究,并应重视对试验测量设备和手段的提升.
  • 李根明;方相林;秦明周;董治宝;逯军锋;胡光印
    人民黄河. 2013, 1(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S技术,分析了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内的内黄、滑县和延津三县1979-2009年夏季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近30 a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变化趋势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黄淮海平原以风沙化土地为主的未利用地的利用,对研究区各土地类型之间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性较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该区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影响明显.
  • 马三保
    人民黄河. 2013, 1(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小流域为对象,探讨了1953年以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与治理措施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性.在天然下垫面条件下,韭园沟小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00.经过50多年来规模性水土流失治理,泥沙输移比下降到0.27.该流域的泥沙侵蚀量减少、沉积和输移比的改变,在水土保持措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逐步显现出来,小流域泥沙输移比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流域内人为沉积汇(淤积)的作用明显大于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因此,现行生态环境建设中,在注重坡面治理措施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小流域沟道泥沙拦截工程的建设.
  • 王丰川;刘加珍;陈永金
    人民黄河. 2013, 1(1):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模拟提供参数,进而为河口湿地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A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芦苇、碱蓬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同时测定了湿度、温度等,分析了3种群落的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碱蓬、柽柳、芦苇3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曲线都呈单峰形式,且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都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最小值都出现在6:00左右.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关系均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来拟合.柽柳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碱蓬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受大气温度的影响较湿度的影响大,而大气温湿度和土壤温湿度对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 杨智翔
    人民黄河. 2013, 1(1):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掌握江苏沿海滩涂的现状与变化情况对于江苏沿海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75年、1984年、1992年、2002年和2009年5个时相的多源遥感影像对江苏盐城—南通段海岸线变迁与滩涂围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获取每个时期发生变化的岸段、滩涂围垦面积等信息,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遥感影像能够满足准确、快速监测海岸线变迁的要求;1975-1984年,江苏省海岸线快速向海域推进,滩涂围垦面积为46 045 hm2;1984-1992年间岸线推进速度有所放缓,新增陆地面积为9 955 hm2;1992-2002年与2002-2009年两个时间段内,海岸线全面加速向海域推进,国垦面积分别为53 055 hm2和36 360 hm2.总体而言,1975-2009年间江苏海岸线变化呈现快—慢—全面加速推进的特点.
  • 靳春燕;贾德彬;戴鑫;丁磊
    人民黄河. 2013, 1(1):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锡林郭勒盟1998-2007年NDVI数据集和18个气象站点的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值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和不同季节NDVI值的变化特征,以及NDVI值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夏季和秋季草地植被NDVI值均处于下降过程中,下降趋势由小到大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气温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降水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作用显著;植被的生长不仅受当月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且受上月气象因子的影响.
  • 张端梅;梁秀娟;李钦伟;杨晓晗
    人民黄河. 2013, 1(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以扶余灌区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提出了灌区种植结构的不同调整方案.模型建立后,采用模糊折中规划方法将多目标函数转化成单目标函数,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灌区在优先考虑灌溉成本兼顾其他目标时,旱田与水田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53∶1,旱田全部种植玉米;优先考虑节水效益兼顾其他目标时,灌区全部种植玉米;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其他目标时,旱田与水田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48∶1,玉米与大豆的种植面积比例为0.99∶1.
  • 李方红;李援农;陈万春;代锋刚
    人民黄河. 2013, 1(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甘肃民勤县沙区生态环境重建工作能够以治沙养治沙、良性循环、滚动发展,2004-2007年在该区对沙枣树进行了栽培和喷灌、滴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沙枣树在沙漠土壤水分较好或水源较方便的条件下,可以作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果木类树种;滴灌对新苗灌水的适宜灌溉定额为40 L/株,随着植株的成长,要增加灌水量,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施固体肥对沙枣苗的成活率、生长指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此不宜大面积推广使用.
  • 顾靖超;陆立国
    人民黄河. 2013, 1(1):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灌区末级渠道输水条件,延长衬砌工程使用寿命,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4条农渠的渠槽变形和防冻胀等试验,并结合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了竹塑渠道替代传统混凝土材料进行末级渠道防渗衬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竹塑渠槽壁厚达到6 mm时,具有准弹性体的性质,刚度良好,且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整个冻融期试验的竹塑渠道中最大水平位移为8.8 mm,最大垂直位移为13.3 mm.在20 a计算周期里,竹塑渠道综合投资比混凝土渠道投资多8.53%.竹塑渠道变形小、抗冻胀能力强,能提高输水效率,在宁夏灌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黄伟;沈金娟
    人民黄河. 2013, 1(1): 99-10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应急供水工程管路沿线主要涉及汾河公园、汾河灌区东干渠、滨河东路和赵庄新村等.通过对管路管材的选取、压力管路供水方案的比较以及两穿越管段和压力供水管线布置的优化,提出该供水工程管线布置的最优方案:对架钢桁架、顶管、洞穿管3种方案穿越管段管线施工布置的综合比较,确定穿越管段采用顶管施工方案;对钢管、球墨铸铁管、聚乙烯塑料管3种管材进行技术性能和造价的比较,确定压力供水管路采用钢管;对输水管路采用单管和双管的供水方案优选后,推荐采用双管方案.
  • 李旭东;李力翔;吴广庆
    人民黄河. 2013, 1(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水库下闸蓄水后,当水库水位蓄至设计水位时,两岸坝下区域均出现冒水、裂缝,局部地面出现沉陷,原因是两岸沙卵石层产生较强的渗漏而使坝下区域地下水位有较大抬升.通过在两岸延续原来的防渗墙截断水流通道,对右岸堡子冲沟交通桥下沙砾石层进行帷幕灌浆.论述了帷幕灌浆施工处理方法,并对施工结果进行了检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时平均注灰量较大,说明地层的可灌性较好,地层的孔隙得到了充分灌注;两个序孔间递减趋势明显,说明地层在逐渐加密的施工工艺下得到了充分充填;检查孔透水率与灌浆前透水率相比,有显著降低,灌浆后全孔平均透水率均满足设计要求.
  • 吴国晓;耿瑜平;李亚楠;柳利利
    人民黄河. 2013, 1(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石坝心墙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通过对大坝砾石土心墙中不同部位形成的不同的孔隙水压力值进行分析,并结合砾石土心墙填筑时土料含水率、坝前水位、大坝填筑进度以及当地的降水情况等,认为孔隙水压力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心墙料含水率较高,并且孔隙水压力的极值在上覆荷载固定时主要受大坝砾石土心墙内含水率的影响.心墙内部观测到的压力值有孔隙水压力和坝前水位贯通后的水头压力之分,需分别进行分析.
  • 钱肖萍;田孟学;赵彦贤
    人民黄河. 2013, 1(1): 107-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工程建设期间施工生产及生活用水的需要,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工程特点,结合多年的工程经验,设计了海勃湾水利枢纽施工供水系统.采用黄河滩地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部分生产用水补充黄河水的方式,供水规模为1 150 m3/h.在工程用水高峰时段或设备检修故障时均能满足工程用水需求.
  • 李桂荣;平文敏;许文峰;何杰;冯冰冰;曹莎莎
    人民黄河. 2013, 1(1):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东新区引黄灌溉调蓄池(龙湖)的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为透水或强透水层,存在渗漏和水下开挖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3种开挖与防渗方案,方案一为水下开挖,水中抛填土,壤土铺盖防渗;方案二为抽水干法开挖,干地铺土碾压,壤土铺盖防渗;方案三为防渗墙截水干法开挖,综合防渗.通过对3种方案进行优化比选,方案三工程投资少,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施工期不会造成湖周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层结构变化等新的地质环境问题,工程风险较小,推荐方案三为工程施工方案.
  • 杨毅;杜应吉;曹靖
    人民黄河. 2013, 1(1):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工混凝土的碳化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工程寿命.可采用拓扑优化方法确定混凝土碳化保护区域,即用拓扑优化方法确定最小保护断面:从基本结构模型出发,按照一定规则或约束,应用优化算法将受到破坏的结构部分从基本结构工作区中剔除,最终得到满足刚度和强度的结构就是保护区域.以黄河下游某取水闸中墩为例,介绍了确定混凝土碳化保护区域的具体方法.
  • 鲁婧;王向东;成晨;刘卉芳
    人民黄河. 2013, 1(1): 115-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桥墩群周围流场有利于优化桥墩设计,对河道防洪安全、稳定河势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相同压缩比情况下单排和双排桥墩模型,对比分析了桥墩群对水流结构的影响,指出:相同压缩比条件下,最大流速出现在前排各桥墩两侧,与水流方向夹角在70°~90°范围内,且桥墩群周围最大流速的大小与桥墩的布置间距有关.
  • 胡海周;彭刚;周洪涛;梁春华
    人民黄河. 2013, 1(1):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单向应力状态下钢纤维含量为0和2%的混凝土进行了单调加载试验.在峰值应变前,根据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和等效应变假定原理得出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在峰值应变后采用Lognormal统计分布理论和等效应变假定原理得出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通过试验验证,该分段式模型可以有效描述单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损伤过程.
  • 吴伟民
    人民黄河. 2013, 1(1):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加旦—良马引水隧洞在地质条件差、围岩覆盖厚度小、施工环境复杂情况下的超前支护方案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超前支护手段有大管棚、小导管、锚喷等,配合钢拱架、排水等措施,并对施工设计思路、施工方法、超前地质预报、现场监控量测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实践证明,所采用的超前支护方案对防止围岩恶化、控制隧道变形作用很明显.
  • 杨扬;韩凤霞;刘军梅;赵月芬
    人民黄河. 2013, 1(1): 123-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区河道水面线和管涵漫水桥壅水的精确计算一直是防洪规划和咨询类项目中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利用HEC-RAS进行建模分析,对山区河道水面线计算中横断面数据设置的合理性和管涵漫水桥壅水计算中堰流系数、入口损失系数和管壁糙率三个参数的敏感性分别进行了探讨.在山区河道水面线计算方面,对局部河段尤其是急缓流流态变化和断面收缩扩大较剧烈的河段进行断面加密和适当修正处理明显有助于提高计算精度.进行管涵漫水桥壅水计算时,堰流系数、入口损失系数和管壁糙率对计算成果有重要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堰流系数是影响计算结果最为敏感的参数.
  • 胡小虎;唐新军;王相峰
    人民黄河. 2013, 1(1):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以天然砂砾石作为骨料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沥青用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三轴试验.结果表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应力硬化形态,且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应力硬化现象更加明显,双曲线段范围增大;邓肯-张模型及修正邓肯-张模型的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均吻合较好,主要模型参数随沥青用量增加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比两种本构模型破坏偏应力随围压的变化情况发现,在较高围压情况下,随着围压的升高,修正邓肯-张模型的破坏偏应力趋于平缓,增幅小,而邓肯-张模型的破坏偏应力几乎呈线性增加,其值明显大于修正邓肯-张模型的破坏偏应力,因此修正模型更加符合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强度特性.
  • 朱佰亮;王建英;方明;张玉清
    人民黄河. 2013, 1(1): 13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沈阳鸟岛公园为例,分析了铰接式混凝土砌块护坡工程中砌块的稳定性.将整个砌块铺面分为压重混凝土、斜坡上的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浆砌石护脚3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对坡度角为26°护坡的砌块稳定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坡度角下砌块的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为增强护坡砌块的抗滑稳定性,应在护坡坡顶浇筑压重混凝土,在坡脚设置混凝土或浆砌石护脚.
  • 黄会;许模;张恺翔;宋丽娟
    人民黄河. 2013, 1(1):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体质量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关键.简述了水利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法、岩体RMR系统分类法、Barton系统分类法等岩体质量多因素评分方法,并以某水电站右岸坝基某一开挖面为例,在综合考虑岩体强度、地下水、地应力、结构面参数、工程地质性状、风化卸荷,以及钻孔资料等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岩体质量多因素综合评分方法在岩体质量分级中的一致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以花岗岩为主的坝基开挖面,岩体质量分级采用岩体RMR系统分类法、Barton系统分类法较准确,且具有良好相关性.
  • 时允昌;王德海;刘燕丽
    人民黄河. 2013, 1(1):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移民安置后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式进行阐释,探讨其对移民安置后评价方式运用的启示,以淮河流域蒙洼蓄洪区移民安置项目后评价为例,运用该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移民安置后评价方法的相关建议.指出:评价的框架要以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本;以利益相关者确定的问题为评价框架来确定评价指标;使用参与式方法来收集评价指标数据;用移民安置后评价的结论来完善移民安置项目的效果.
  • 孙海兵
    人民黄河. 2013, 1(1):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农村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的问卷调查,依据世界银行的移民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逐项评估移民安置的八大类风险,并得到综合风险程度.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安置总的风险度不高,安置情况总体良好,其中丧失土地、失去房屋、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区解体等单项风险都较小,但失业风险较大,边缘化与生活缺乏保障风险中等.可通过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等来降低风险,更好地实现移民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