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10, 32(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彭瑞善
    人民黄河. 2010, 32(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干支流已建的大量水库、电站、引水工程及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等,极大地改变了进入河道的水沙过程,引起了河道淤积萎缩.黄河宁蒙河段的治理主要是缩窄河槽、稳定流路,以提高中枯水河槽的挟沙能力,治河措施可兼顾保水作用.黄河龙潼河段的滩地堆沙和控导河势等综合治理须与古贤水库的规划设计紧密结合.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的基本要求是保持河道的纵向输沙平衡和平面上的河势稳定,根据水沙减少的情况修订规划,沿程整治河宽应随比降的减小而减小.干支流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须与河道整治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冲深河槽、稳定流路、输沙入海的作用.考虑到黄河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及水库的调节作用,建议利用过去的降水资料重新推算产生的径流,以修正水沙系列和洪水频率.
  • 曹杨;尚士友;杨景荣;冬梅;王志国;李治国
    人民黄河. 2010, 32(2):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ASTER、ETM+等多源遥感数据在湖泊湿地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方案,说明了利用分类获取湿地类型区波谱的方法进行波段选择的技术途径,评价了ASTER、ETM+数据在湖泊湿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波谱分辨能力.以乌梁素海湿地为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湖泊湿地信息提取、数据处理、波段选择、非监督分类、目视判读及分类精度评价等.结果表明:其总体精度为82.211 3%,能满足湿地环境评价的制图精度要求.
  • 成遣;王铁良
    人民黄河. 2010, 32(2):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S技术手段,提取了辽河三角洲双台河口保护区2000年及2005年的湿地基础信息,对保护区湿地类型面积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居民地、滩涂、旱地、滩地等面积年变化率分别为-0.04%、0.90%、-1.11%、1.7%、-1.22%,湿地面积整体呈萎缩趋势.从社会经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三方面,分析了双台河口保护区湿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成因.
  • 陆琳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淄博市1998-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对淄博市2004-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淄博市的生态足迹已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 曹永强;伊吉美;游海林;邢晓森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PS中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选取最优投影方向,以最优投影方向所对应的投影特征量作为评价依据,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衡阳市7个县域的水田密度、人口密度、7-9月蒸发量、人均收入、水池水塘密度、7-9月降水量和森林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衡阳市各县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强弱排序为衡南、衡阳、衡山、衡东、耒阳、祁东、常宁.
  • 董有福;赵永华;罗明良
    人民黄河. 2010, 32(2):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泾河流域资源环境数据科学管理、农林景观变化分析和退耕决策支持的需要,采用系统工程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实现方法,构建了泾河流域农林复合景观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查询统计、景观格局分析、景观趋势预测和退耕决策等模块组成,实现了泾河流域数据资源有机集成和高效管理.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不同时期农林复合景观格局综合分析,对景观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通过多因子综合评判模型可提供退耕决策方案等.
  • 王燕;拾兵
    人民黄河. 2010, 32(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生态河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河流的研究现状,强调影响生态河流自然功能的因子主要有水质度量指标、生态系统指数、河道形态,以及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等.从生态修复技术、水体自净技术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生态河流目前在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程度.
  • 潘轶敏;王记;田凯;徐帅
    人民黄河. 2010, 32(2):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禹门口-潼关河段近期治理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从工程建设内容、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近期治理工程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漫滩几率及水量;工程并未阻断黄河水和两岸滩地地下水的水力联系;随着禹门口-潼关河段主流的逐渐稳定,工程建设可使两岸湿地范围保持相对稳定.
  • 崔长勇;刘娟;刘生云;蔡春祥
    人民黄河. 2010, 32(2):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文风险计算方法,考虑淹没水深、淹没历时与运用标准3个风险因子,把东平湖蓄滞洪区划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风险区,人口分别为2.30万、4.98万和23.36万,分别占蓄滞洪区总人口的7.5%、16.2%和76.3%,并据此拟定了外迁、就地修建村台和临时撤离方案.
  • 曾贺;谌奔波;张晓华
    人民黄河. 2010, 32(2):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对如何构建河道生态岸坡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构建河道生态护坡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生态岸坡的构建应当以保障堤防安全、实现河岸生物群落向顶级群落的演变为最终目的.针对黄河下游冲淤变化剧烈的特点,从抗滑稳定和抗冲刷稳定两个方面对生态岸坡的稳定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适合黄河下游堤防的护坡形式.
  • 张成才;常静;张颖
    人民黄河. 2010, 32(2): 2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剖析MapGIS-IM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开发了防洪工程管理系统,系统开发工作量小,开发周期短;查询结果的图形显示能够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交互式信息查询,便于用户获取信息.
  • 茹玉英;张尧旺;高际萍
    人民黄河. 2010, 32(2):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沙搭配的内涵、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的特点.认为:目前的评价指标还存在欠缺,且不能直接作为水利工程调节水沙的可操作指标;对于能够全面反映水沙搭配情况的综合指标或指标体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 武彩萍;任艳粉;姚棣
    人民黄河. 2010, 32(2):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温孟滩放淤工程,对排沙漏斗工程应用于放淤工程的可行性、排沙效果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孟滩放淤工程泥沙经过分选漏斗分离后,输沙流量由500 m3/s减小至200 m3/s,而含沙量由210.5 kg/m3提高到387 kg/m3,进入淤区大于0.05 mm的粗沙占全沙的比例由34.5%增大至42.2%;经过漏斗分选后,可以适当延长引水天数,适当减小引水规模.
  • 张升堂;郭建斌;高宗军;姜昀
    人民黄河. 2010, 32(2):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济南市2007年"7·18"暴雨洪水形成的天气系统、地理、人为等因素后认为:①蒙古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交绥的天气系统是形成市区高雨强、大雨量暴雨的直接原因;②济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和横贯市区的铁道线形成了市区易洪易涝的特点,是"7·18"暴雨洪水发生的客观因素;③暴雨洪水是自然灾害,在城市环境下更可能是人祸;④对于频发的城市洪水,应做到未雨绸缪,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设施,建立协调联动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机构,同时加强防洪知识教育,改变防洪观念.
  • 孔俊;刘建;宋志尧;王万战
    人民黄河. 2010, 32(2):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渤海水质营养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河口外海水质逐渐从高磷低氮向低磷高氮转变,特别是黄河口外无潮点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较高.研究表明:由于无潮点海区沿海岸潮差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导致内陆一侧潜水层内地下水超高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促使内陆地下水流从高潮差滨海区向低潮差滨海区运动,并促进内陆污染物迁移入海;靠近无潮点的海岸超高最小,成为地下水流的汇合入海处;随着近年来农村氮肥的大量使用,陆源污染有所加重,地下水中氮元素含量远高于地表水,在此类地下环流的长期作用下近岸海水中氮含量有所增高,由此导致局部海域水质逐渐由氮限制向磷限制方向演化.
  • 万强;曹永涛
    人民黄河. 2010, 32(2):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浮桥在不同水流条件下对壅水高度、壅水范围、局部流速及水流挟沙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浮桥与水流呈一定角度时,桥上游的水位在桥前相同距离断面上沿着桥轴方向从上游端向下游端逐渐提高;②浮桥处于工作状态时,浮舟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不宜大于10°;③运用能量型桥渡壅水公式计算的浮桥壅水高度较实际情况偏小,结果偏于不安全;④当浮桥转角开始增大时,桥前流速逐渐减小,并且单宽流量越小、天然流速越小,由浮桥转角造成的桥前流速衰减率越大;⑤水流挟沙力的减小规律与流速衰减规律类似,较小单宽流量下的水流挟沙能力减幅较大.
  • 刘建;富永晃宏
    人民黄河. 2010, 32(2):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直线河道内两种不同形状洼地的水流流态,利用电磁流速仪测量了洼地水流的三维流速.结果表明:小洪水时矩形洼地存在不利于泥沙淤积的较强的柱状旋涡;通过改造矩形洼地流向方向的上下游斜面使其成为梯形洼地,在洼地内形成了两个流心,即使在较大的流量下,洼地两岸附近也能生成低流速区域,为鱼类提供洪水时的避难场所;水深较大方案的预测精度优于水深较小方案的,洼地内流速的预测精度优于洼地上、下游段的.
  • 郑世武;拾兵
    人民黄河. 2010, 32(2):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花园口站年径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径流量和时间的关系建立了改进的GM(1,1)模型.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误差较小,预测精度较高,满足规范要求.
  • 宋玉亮;郭成久;范昊明;洪运亮
    人民黄河. 2010, 32(2):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统计大凌河流域1988-2001年的泥沙颗粒观测资料,对大凌河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变化、影响泥沙颗粒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泥沙颗粒与径流量、含沙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汛期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小于非汛期泥沙粒径;②粒径大于0.05 mm的粗颗粒泥沙对下游河道泥沙沉积的贡献最大,越接近年内丰水期,河道悬移质泥沙粒径越细;③泥沙粒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不大,至90年代中后期总体有所增大;④大凌河从上游至下游的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
  • 郑艳爽;张晓华;尚红霞;左卫广
    人民黄河. 2010, 32(2):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测资料,从泥沙组成、主槽流速、河道比降、断面形态等方面对宁蒙河道、小北干流河道、黄河下游河道、渭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蒙河道比降最小、流速低、泥沙颗粒较粗、沉降速度大,是河道输沙能力小于其他冲积性河道的重要原因;北干流河段比降大、流速大但是泥沙颗粒较粗,特别是宽浅的断面形态直接影响着河道的输沙能力;下游河道尽管河道宽浅,但是泥沙颗粒较细,特别是大流量以及高流速决定了河道的输沙能力较大;渭河下游泥沙颗粒最细,沉降速度最小,窄深的断面形态决定了该河道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
  • 向波;蓝霄峰;罗庆松
    人民黄河. 2010, 32(2):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目标规划的思想方法,结合免疫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了水库水沙联调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克服了动态多目标规划的"维数灾"问题,可以较好地模拟和优化水库运行状态.
  • 吕静渭;马孝义;高文强;战国隆
    人民黄河. 2010, 32(2): 4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orlet复小波变化法对泾河流域1933-2000年的年径流量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探讨了年径流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波动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3年、32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和3年、21年左右的次周期变化共同决定着泾河年径流量的丰枯变化特征;2000年以后的几年内泾河年径流量仍处于偏枯期.
  •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
    人民黄河. 2010, 32(2):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坡面流模拟算法,应用ArcGIS模型生成器构造了水系提取工作流程和图形化建模工具,从DEM数据中洼地的识别和填充、平地的抬升、水流方向的确定、集水面积的确定及河流栅格与矢量网络的生成,实现了自然水系的自动提取.
  • 谢蕾;徐仁
    人民黄河. 2010, 32(2):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头屯河水库断面上游的洪水地区组成,分别计算出上游水库下泄洪水与区间洪水,并对楼庄子水库下泄洪水与区间洪水的遭遇进行方案比选,推荐最不利组合方案作为头屯河水库设计洪水组成方案.因区间洪水比例较大,故千年一遇洪水时楼庄子水库对头屯河水库的削峰率为17%.
  • 程彦培;王滨;张发旺;陈立;蔺文静
    人民黄河. 2010, 32(2):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徐州市开始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大,地下水常年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环境呈现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地下水动力场退化、地下水化学场恶化和岩溶塌陷诱发效应.对徐州市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与徐州市地下水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建成区面积、城市GDP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水环境退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 朱崇辉;刘俊民;王增红
    人民黄河. 2010, 32(2):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野外抽水试验方法,进行了潜水和承压水完整井稳定流流量-降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地下水完整井稳定流出水量因地下水埋藏条件、抽水条件不同而主导作用因素不同,在抽水降深相同时,渗透系数的大小对井的流量起决定性控制作用.
  • 王延辉;牛志强;刘明珠
    人民黄河. 2010, 32(2):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河南省水资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涉及人口、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把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量作为系统外部变量,进行模型的反馈模拟,从多方面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长时间序列的水资源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十年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可使河南省的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 于福荣;卢文喜;李俊;孙忠芳
    人民黄河. 2010, 32(2):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嵌入法和响应矩阵法构建了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单位脉冲量进行了优化管理结果的对比,得出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适宜单位脉冲量值为100 000 m3/d.单位脉冲值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管理目标求出最佳值,由于嵌入法可以获得更多有关含水层系统的信息,因此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 杜尚海;苏小四
    人民黄河. 2010, 32(2):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石家庄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建设地下水库适宜的边界条件,确定其特征水位,并基于GIS技术计算得滹沱河地下水库的总库容为106.30亿m3,2006年6月30日实时腾空库容为33.51亿m3,且以2.46亿m3/a的速度增加.试验结果表明:滹沱河河道具有良好的入渗条件,渗水坑的静水入渗强度为0.59 m/d,河道动水条件下平均入渗能力为8.27万m3/(km·d);该地下水库的有效蓄水率为80%~90%,随着人工补给量的增加有效蓄水率有减小的趋势.
  • 王蓓;刘玉甫;曹伟
    人民黄河. 2010, 32(2):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希尼尔水库周边地区划分为坝后平行于坝轴线(400~500 m)的浅层井、水库西北部501厂和水库西南部西尼尔村3个区域,通过浅层井水位观测结果与水库水位关系分析其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希尼尔水库周边地下水位主要受水库水位的影响.
  • 刘娟;崔长勇;魏洪涛;丁大发
    人民黄河. 2010, 32(2):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不同水源的供水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和平原水库调蓄计算,分析了东营市2030年前平原水库所需规模.结果表明:东营市所需调蓄库容为4.47亿m3,远小于现有总库容;推荐保留现有蓄水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平原水库,小型平原水库可结合具体情况改为养殖等其他用途或予以废除.
  • 靳春玲;贡力
    人民黄河. 2010, 32(2):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由资源、途径、利用、能力和环境5 个分指数计算水贫困指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兰州市的水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的水贫困指数为46.9,其水安全状况处于中等程度.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量、加强环境和污水治理以及南北两山生态修复等,是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措施.
  • 王小玲;贺电;王华
    人民黄河. 2010, 32(2):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际水协(IAW)推出的活性污泥模型(ASM)和基于ASM模型开发的SSSP、EFOR、GPSX、WEST软件.阐述了ASM的使用过程:建立虚拟污水处理厂、确定曝气池进水的各组分浓度、确定模型的化学计量系数和动力学参数、参数校核、验证模型.总结了活性污泥模型使用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案例,指出ASM模型存在的问题有:组分复杂多样,缺少规范;大多数参数需要测定,且测定过程复杂;缺乏与模型配套使用的基础数据库,不便于与其他专业软件的集成;模型机理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明确.
  • 黄月群;陈余道;程亚平
    人民黄河. 2010, 32(2):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比较分析各种水权分配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符合漓江流域实际情况的水权分配模式及初始水权分配方案.混合分配方案涉及流域内的各个层面(生活、农业和工业),分配结果与现状用水情况偏差不大,充分尊重了历史与现状,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配方案全面、综合、合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刘佳莉
    人民黄河. 2010, 32(2):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河西内陆井灌区输配水工程及田间灌水现状,建立了节水优化模型,选取的参数主要有渠道水利用系数、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量指标、地下水埋深、净灌溉定额、节水增效、电费、各种投资与运行成本等.以武威、张掖、酒泉三分区为代表确定了20种拟定方案,通过各节水措施技术适应性比较、动态经济评价、综合优选,提出了经济效益最优的节水技术模式.以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的井灌区,采用U形混凝土渠+田间畦灌的灌溉模式具有最佳的经济效果;以经济作物为主的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田间滴灌的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 王延红;魏洪涛
    人民黄河. 2010, 32(2):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库容分摊法、效益现值比例分摊法等,测算了河口村水库公益性开发功能与经营性开发功能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成本费用.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工业及城镇生活供水的成本水价和盈利水价;调查了工程受益区现状水价水平;分析了水库供水用户的可承受水价.在综合考虑水价水平、投资结构、项目财务状况及管理体制设计等因素的前提下,推荐河口村水库供水水价为0.72元/m3.资金筹措方案为项目固定资产动态总投资275 819万元.其中:贷款39 223万元,占14.2%;资本金236 596万元,占85.8%.
  • 王德志;孟云芳
    人民黄河. 2010, 32(2):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宁夏引黄灌区渠系建筑物抗冻性差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测试了混凝土强度并优化选择样本,进而进行了抗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素纤维,能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掺入0.6 kg/m3纤维后,混凝土经5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少损失79%,10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少损失6.4%.SEM扫描图片显示,纤维素纤维与混凝土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可以缓解混凝土冻融循环过程中微裂缝的扩展.
  • 杨从会;王立洪;胡顺军
    人民黄河. 2010, 32(2): 8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同灌溉水量条件下,以不同比例混合塔里木盆地干旱区矿化度为3.56 g/L的地下咸水和矿化度为0.4 g/L的地表淡水,设置6种处理,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充分灌溉新陆早13号棉花,探求土壤水盐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咸水灌溉对棉花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溉期,不同咸水灌溉0~20 cm表层土壤的含盐量变化最大,0~50 cm次之,0~100 cm最小;非灌水期土壤含盐量随着体积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灌水期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咸水灌溉虽然使单株铃数减少、棉花减产,但对棉花衣分和单铃重没有影响.
  • 王斌;张绒君;闵德安;李玉俊;常瑞丽
    人民黄河. 2010, 32(2):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标准样方法进行树高、冠幅、胸径、保存率调查,采用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确定各树种的综合指数与评价指数,研究了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山杏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②侧柏适宜在阳坡、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③油松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④沙棘适宜在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⑤刺槐适宜在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⑥杜梨适宜在阳坡栽植;⑦狼牙刺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阳坡栽植;⑧油松+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阴坡栽植;⑨侧柏+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栽植.
  • 张青峰;张宽平
    人民黄河. 2010, 32(2):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县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思路和构造方法:利用Visual Studio 2005.NET,结合组件式MapGIS 7.0 Framework,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支持下进行开发,实现对水土保持监测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科学管理,实现县域水保监测资料的规范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管理.
  • 李宗坤;吕静静
    人民黄河. 2010, 32(2):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基于云理论与神经网络混合集成的模型,该模型能够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对云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该模型在知识推理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针对某土石坝渗流观测资料建立了云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其预报精度优于常规的统计回归模型.
  • 柴志阳;孟旭央;樊小发
    人民黄河. 2010, 32(2):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沟电站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黑启动"电源,总装机容量为2×10 MW,为引水式电站.根据厂区地形条件,对电站调压设施进行了优化,采用 "井阀并用"的布置型式,在满足设计控制标准的同时节约了投资;采用振动时效的新工艺,消除了电站钢岔管残余应力.优化措施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程造价、保证了施工进度,首台机组投入运行以来,运行状况良好.
  • 邓绍云;邱清华
    人民黄河. 2010, 32(2):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桩基码头与桥墩的水流绕流阻力计算问题,在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测力设备对有限深度均匀水流中桩柱阻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方桩的横向阻力影响程度较圆柱严重,流态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桩柱绕流阻力特性.
  • 郑霞忠;郭洁;陈述
    人民黄河. 2010, 32(2): 97-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工程项目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建立监理方与施工方、监理方与业主方的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双方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和策略反应函数,并在混合策略纳什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博弈空间,进而给出了提高工程项目监管效果的对策:加大对施工方违规建设的处罚力度;对施工方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完善我国现有监理制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业主监督机制建设等.
  • 李守圣;赵大军;赵研;黄晟辉
    人民黄河. 2010, 32(2):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地下储热技术的现状,对混凝土储热桩的储热效果进行了试验与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储热桩体越大,储热效果越好,可以将建筑物桩基集团化,组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储热体;流量在超过1 m3/h以后,温差和单位时间内地下埋管换热器向混凝土桩的传热量大幅度降低;通过调整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可制成热物性质不同的绝热混凝土或者高温储热混凝土等,提高储热的效果;混凝土桩储热技术可以与地源热泵结合使用,提高热泵效率,降低初期投资.
  • 李志竑;张静;陈雄波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2-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大岗山水电站施工期厂房砂石骨料生产系统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典型实例,提出了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的难点及工艺选取原则.在设计处理能力下,大岗山水电站厂房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废水处理后,出水水质控制性指标悬浮物含量为8~16 mg/L,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砂石系统回用水标准.
  • 赵经华;侍克斌;石铁玉;马亮;陈祖森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导流(兼泄洪)洞泄流能力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了导流洞进水口、洞身段、出口段、消力池等各段体形设计的合理性.试验测得洞身段流速为23.07~27.86 m/s,有可能产生空蚀破坏,建议在施工过程中过水表面的最大允许突起或跌落高度控制在10 mm以下,对最大允许高度范围内所有的面平整体一律进行缓坡处理,并采用抗磨、耐久性强的混凝土衬砌.
  • 姜燕;乐金朝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5-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了在动土和动水同时作用下混凝土重力坝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动力响应,重点研究了溢流堰、闸墩等关键部位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表明:闸墩与底孔交界附近因几何形状突变而产生了拉应力集中现象,拉应力值较大,范围较大;大梁与闸墩交界处,在弧门推力作用和几何形状突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较大的主拉应力和主拉应力区,在配筋计算时应予以注意;大坝整体上的应力能满足抗震要求,坝体局部区域范围很小的拉应力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
  • 杨玲霞;梁艳洁;范如琴;武秋娟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7-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有坎宽顶堰闸孔出流临界水跃情况.通过动量方程及连续性方程推导,建立了该情况下共轭水深比与收缩断面处弗劳德数之间的关系式,并结合图表分析了有坎情况下坎高与收缩断面水深的比值对临界水跃跃后水深的影响.比较宽顶堰闸孔出流有坎与无坎两种情况下的跃后水深表明,在堰坎的扩散作用下,有坎情况下跃后水深小于无坎情况下跃后水深.通过模型试验验证,发现堰坎对临界水跃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对于无坎情况跃后水深有所减小,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 王国艳;李亮;褚雪松;路世豹
    人民黄河. 2010, 32(2): 109-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极大值原理来确定每一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利用和声搜索算法对5类土坡的临界滑动面进行了搜索,并对每个土坡可行滑动面上的条间强度发挥系数、条间作用力的倾角以及条间力的作用位置进行了统计.比较分析表明:条间强度发挥系数与条间作用力倾角的正切值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假定条间强度发挥系数,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推导出一种新的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与斯宾塞法、摩根斯顿法的比较,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 徐璐
    人民黄河. 2010, 32(2):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强土石坝的安全监控和管理,预防溃坝事件的发生,需对土石坝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从自然灾害、大坝质量、运行管理、社会安全等角度出发,建立土石坝潜在危险源集合;采用AHP方法与信息熵技术相融合技术,建立土石坝危险源识别技术体系和方法,切实可行.
  • 谢国权;杨洋
    人民黄河. 2010, 32(2): 114-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深埋长大引水隧洞,采用钻爆法和TBM法施工,需通过绿泥石片岩段、断层破碎带、富水洞段(含溶洞)、岩爆段等不良地质段.结合新奥法和挪威法施工原理以及引水隧洞施工现状和交通洞施工经验,对不良地质洞段的施工应采取的施工策略和施工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在洞室开挖过程中及时根据围岩揭露情况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了支护的经济、有效.
  • 任雨;张建民
    人民黄河. 2010, 32(2):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与消力池底板具有一定高差且基本平行的多股、多层射流进入消能水体的中部,在各主流的四周形成消能旋滚、强剪切三元紊动的新型消能工,具有雾化较低、消能效率较高、流态稳定等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泄洪前沿宽度有限、单宽流量较大、下游河道水位变幅较大的水电工程泄洪消能难题.
  • 李晓英;陈守伦;秦思平
    人民黄河. 2010, 32(2):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水库汛期隶属函数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理论对乌江梯级电站汛期的划分进行了分析,将隶属度为0.812 5作为进出主汛期的标准并作适当微调,最终确定乌江梯级电站的主汛期为6月20日-9月10日.
  • 田林钢;朱明润;李洋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HP的方法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案和安全、投资、工期这三个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模型中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计算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权值,得到各方案相对最高层目标的重要性次序组合权值,为定性问题的定量解决提供了方法.
  • 金秋;刘贝贝;张磊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典型小概率法和结构分析法拟定了古田溪大坝9号和15号坝段水平位移的监控指标,指出: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最大值监控指标比较接近,但结构分析法考虑了模拟大坝和基岩的实际受力情况,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建议采用结构分析法监控坝顶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对于坝顶水平位移的最小值监控指标,建议采用小概率法.
  • 韩春燕;王剑楠;史杰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碾压混凝土坝兼具普通混凝土坝和土石坝的优点,在修建碾压混凝土坝时,应该把坝形优化和地基处理结合起来,使碾压混凝土坝既满足设计需要又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采用复合形法对坝形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基面的坝体剖面情况进行分析,证明了深覆盖地基在不开挖或少开挖情况下修建RCC重力坝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李永乐;刘臣;刘延钊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土石方计算方法对于大面积不规则设计面计算工作量大、耗时长、易出错的缺点,利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建立三维的数字地形图,利用Visual Basic编写程序对生成的三维数字地图进行数值提取和计算,得到大面积复杂设计平面下土方计算结果.该软件计算结果与人工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后表明:软件计算结果精度比较满意.
  • 卢雪松;项伟;范文彦;于怀昌
    人民黄河. 2010, 32(2):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用离子土壤固化剂水溶液处理过的红黏土进行了配合比试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收缩试验、剪切试验、自由膨胀率试验和溶液的表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在加入ISS后,塑性指数降低,最大干密度变大,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土的收缩性减小,黏聚力提高,孔隙比和自由膨胀率变小,此外ISS溶液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 方珊丹;唐新军;杨京
    人民黄河. 2010, 32(2): 130-131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弹性地基梁理论采用的Winkler地基模型忽略了地基与梁之间的切向摩阻力,而当地基与梁的接触面粗糙,或梁与地基呈倾斜接触、梁上有切向分布荷载时,地基与梁之间存在明显的切向摩阻力,且对地基梁的内力影响较大.通过分析考虑地基切向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的内力微分方程组及其特征方程的解,提出了内力微分方程组中相关参数的求解方法,进而推求出弹性地基梁内力基本表达式.
  • 常福庆;石守亮;张一;屈龙
    人民黄河. 2010, 32(2): 13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土作为堤防地基,存在沉降变形、抗滑稳定性差和震陷等工程危害,根据小虎岛围堤的具体情况和软土分布情况,采取如下处理措施:对于老堤改建堤段,在临水侧采用抛石护脚,背水侧采用塑料排水板固结法进行软土层加固处理;对于新建堤防,根据软土层厚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块石置换法和水泥土搅拌桩法处理软土地基;对于闸基软土层,根据其厚度不同,分别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或混凝土预制桩地基.
  • 付文斌;陈宇;宋丽娟;刘娉慧
    人民黄河. 2010, 32(2): 134-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试验研究得出有关软土变形特性、结构性及其对软土变形的影响.在低频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变形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变形累积性,且当荷载周期延长时,具有一定的流变特性;由于原状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因此其变形特性和重塑土的变形特性有很大差别,当所施加的荷载小于结构屈服强度时,软土的结构性较强,其变形量较小,随着荷载的进一步施加,结构性破坏程度提高,软土的变形量逐渐增大;结构性的破坏程度不仅与作用于软土试样的荷载大小有关,而且还和加荷速率及作用时间有关.
  • 龙斌
    人民黄河. 2010, 32(2): 136-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中小型水电站过渡过程的压力管道非恒定流数学模型、阻抗式调压井数学模型、水轮机特性方程和机组运动方程,以落脚河水电站为例,按照现场甩负荷的条件,用设计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反算,所得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均较接近,说明设计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成果是可信的.
  • 石国柱;韩菊红
    人民黄河. 2010, 32(2): 138-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二级配骨料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掺量)是影响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在结构构件的受拉区内掺入适量钢纤维,可以有效改善其抗折性能;对钢纤维外形进行合理改进,增强钢纤维与基体混凝土之间的锚固力与机械咬合力,可以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能力.
  • 人民黄河. 2010, 32(2): 14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