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10, 1(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国安;贺顺德;李荣容;李超群;盖永岗;王鹏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理公式Qm=CIA是假定在流域汇流时间τ内,降雨强度I、径流系数C和汇流速度V三者的时空分布都是均匀的,流域形状呈矩形,并且洪水前底水为零,而建立起来的.用等流时线法的概念和流域汇流理论,证明了推理公式没有考虑流域调蓄作用,也没有考虑槽面降水和地下径流的影响.因此,推理公式只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计算,而不适用于平原河流和平原河网地区排涝计算.
  • 李小涛;黄诗峰;郭怀轩
    人民黄河. 2010, 1(1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8年8月7日某区SPOT 5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学变差函数的方法对影像的纹理特征进行了提取,并辅以影像的光谱特征进行研究区地物分类,实现了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对基于纹理特征提取法与植被指数法、光谱特征提取法的水体提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纹理特征提取法能对河道水体充分提取,河道与河滩地、居民地、湿润地表等地类基本没有错分现象,水体提取的效果较另两种方法有较大改善.
  • 傅志敏;向衍;周志芳
    人民黄河. 2010, 1(12):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华北某野外试验站的实测资料,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找寻地温与蒸发量、入渗补给量、降水量、潜水蒸发量、地下水埋深等因素的关系,根据挖掘结果建立地温的灰理论预测模型.然后利用突变理论,建立影响地温的地下水开采深度突变模型,研究了地下水埋深与近地表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其对气温的影响较大;当地下水埋深超过一定深度时,地下水对气温就不会产生影响,即地下水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存在临界埋深;通过对典型地区的模拟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地下水临界埋深为6~8 m.
  • 张丽;罗华超;冯亚文
    人民黄河. 2010, 1(12):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河流具有明显的丰枯周期性变化,河流生物也随之呈现出脉冲式的周期性变化.水利工程导致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和非连续化,会使生物栖息地特征发生变化,对河流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生态研究刚刚起步,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决不可照抄照搬,应转变设计理念、积累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经验、加强流域管理等.
  • 俞超锋;许月萍;林盛吉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水资源综合管理(IWRM)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比较与评述,分析了IWRM方法的优劣势及其在实际水资源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IWRM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阐述了各种应用于IWRM中的前沿技术,如公众参与、不确定性分析、自适应管理、数字流域和综合管理决策系统等,最后对IWRM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高雅玉;唐家凯;钱鞠;刘永峰;王鹏;项国圣
    人民黄河. 2010, 1(1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0 a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剧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成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水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影响因子.在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扼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环境(水量、水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两者之间驱动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构建综合科学理论体系,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等.
  • 肖素君;杨立彬;马迎平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黄河流域河道外缺水量为75.3亿m3,缺水率为14.5%;2030年河道外缺水量为104.2亿m3,缺水率为19.0%.黄河流域农业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灌区工程老化失修,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只注重单项节水灌溉技术,缺乏综合技术集成;节水良性运行机制不建全,有待建立节水补偿机制;资金投入不足,节水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等.农业节水发展思路是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灌区初始水权、将节水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一等,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黄河流域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的面积指标.
  • 苏冠芳;张祖陆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92年8月、1995年9月、2000年9月和2004年9月的四期TM、ETM+影像,对黄河河口湿地植被进行了分类.利用E O dum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法,初步估算出1992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计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植被具有先退化后逐步恢复的总体演化趋势,1992-2000年处于不断退化阶段,植被覆盖度由59.08%降至40.07%,2004年恢复至58.23%,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的特点;②2004年系统输入的太阳能总值为7.77×1021 sej,总初级生产力为1.44×1016 sej ;③黄河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11×1015元,其中水文调节价值最大,达2.04×1015元.
  • 史晓新;朱党生;张建永;程红光
    人民黄河. 2010, 1(12):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一般包含在工程建设相关标准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将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按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划分为涉及生态环境要求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三阶段的相关标准和生态保护专项标准两类,并分别补充拟编标准名录,形成了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 许乐华;李赟;许鹏山
    人民黄河. 2010, 1(12): 2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航道等级普遍较低、水运管理手段落后、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碍航闸坝,泥沙问题制约航道发展、水资源匮乏制约航运开发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缺乏协调等.提出了基于生态航道建设理念、以社会化营运为动力、以流域综合管理为保障的多方位发展模式,将生态理念、旅游开发、信息网络等融入水运建设之中,更好地发挥黄河水运的综合效应,促进水运经济的持续发展.
  • 刘斌
    人民黄河. 2010, 1(12):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水环境犯罪呈现出复杂、广泛、危害大等特点,而我国相关刑事立法还存在着罪名不独立、认定要件有缺陷等问题,司法环节也存在取证困难、移送司法程序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在刑事立法上应当增设独立的水环境污染罪,在司法上应当提高执法水平、确立执法协调机制、完善移送司法程序、健全环境刑事司法机制等.
  • 韩岭;苗放;刘学工;叶成名;申源
    人民黄河. 2010, 1(12):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溃滑型、溃崩型、剥皮型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在遥感图像上有明显的特征,基于云的多光谱遥感影像边缘检测算法能在最大限度地抑制细小边缘的前提下,比较完整地提取主要边缘.通过对滑坡遥感影像特点的分析和对云模型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在理论上对滑坡遥感影像的边缘检测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改进的云模型滑坡边缘检测算法.
  • 李远发;武彩萍;朱超;任艳粉
    人民黄河. 2010, 1(12):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几场较大洪水过程为例,总结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大洪水时的水沙特征,对大洪水时下游河道的冲淤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洪水的来源区不同,洪水含沙量差别很大,洪水峰型组合和"胖"、" 瘦"程度也不同;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8 000~15 000 m3/s时,下游各河段冲淤强度变化不大,但随着洪峰流量继续增大,铁谢-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艾山过渡型河段洪峰期冲淤强度与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呈正比关系,艾山-利津弯曲型河段冲淤强度与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呈反比关系.
  • 张清明;周杨;冷元宝
    人民黄河. 2010, 1(12):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iTeSt分布式光纤测量系统开展了堤坝形变监测试验研究,通过监测渗流和加载作用对模型堤坝形变的影响,验证了采用分布式光缆作为形变传感器监测堤坝形变的可行性:采用基于Brillouin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堤坝形变是可行的,光纤的受力变形基本能够反映坝体的形变.
  • 万鹏;苏树义;刘谦;庞潜;苏启东
    人民黄河. 2010, 1(12):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村(四)站为例,采用险工、水位站和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复式河槽的比降特性.结果表明:①大水时表层水流顶冲凹岸导致观测比降偏大,对于50~100 km的长河段,主槽平均水面比降、滩地平均水面比降与流量的相关性良好;②高村(四)站发生漫滩大洪水时,观测比降均值>主槽平均水面比降均值>滩地平均水面比降均值;③特大洪水漫滩时,洪水过程坦化,观测比降、主槽平均水面比降、滩地平均水面比降等反而变小;④滩地横比降的存在加大了防洪难度.
  • 杜红伟;杜小明;曲少军;尚红霞
    人民黄河. 2010, 1(12):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泥沙冲淤演变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非汛期,黄河下游发生冲刷的河段主要在高村以上尤其是夹河滩以上,高村-艾山河段大致维持冲淤平衡状态,而艾山以下河道则发生淤积;调水调沙使高村-孙口河段由微淤状态进入微冲状态;孙口-艾山河段由微冲微淤状态变为冲刷状态;从冲淤强度沿程分布看,高村-孙口河段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冲刷,孙口-艾山河段汛期冲刷而非汛期略为淤积.
  • 刘进宝
    人民黄河. 2010, 1(12):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浙江省河道特点及河道管理体制现状,研究了河道等级划分的原则、方案、依据等,提出"分类与分级相结合"的河道等级划分方案,指出河道等级划分应遵循事权明晰、符合省情、便于操作、有效衔接的原则,并应以自然属性、管理属性和功能属性作为依据制定河道等级划分的标准.
  • 杨建顺;田凯;吴强
    人民黄河. 2010, 1(12):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堤防实体模型中的孔洞隐患进行了探测,并采用温纳、施伦贝格和偶极3种装置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堤防常规孔洞隐患方面灵敏性很强;在埋深与隐患规模的比值不是很大的情况下,3种装置对所设置的隐患虽然都有探测效果,但是存在异常幅度小、反演精度不足的问题;随着管径的增大,异常区域变大,反演色谱图中的精度相对提高.
  • 朱建奎;许发文
    人民黄河. 2010, 1(12):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6年黄河化工控导22坝抢险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①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抢险成功的关键;②抢险中应充分发挥专业部门技术骨干和参谋的作用;③大型抢险机械设备与传统埽工有机结合是今后工程抢险的发展方向;④完善的抢险预案是保证抢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⑤应用工程抢险现场规范化管理运行系统,可明确各部门人员在发生重大险情时的抢险程序、分工及职责;⑥在防汛抢险初期群众柳料供应不足时采取"就地取材,砍伐工程背河防护林"的办法,可为险情的快速抢护争取时间.
  • 孙赞盈;魏军;田世民;赵阳;黄世辉
    人民黄河. 2010, 1(12):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分法对水库调洪演算进行了分析,证明存在一个以时段末出库流量为自变量的单值、单调函数,并分析了利用该函数进行试算时时段末出库流量的试算区间.应用情况表明:采用二分法进行调洪演算,方法更简单,收敛更快,比其他方法更适于编程.
  • 侯红雨;杨丽丰;李福生;王莉
    人民黄河. 2010, 1(12): 4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周期均值叠加法和马尔可夫链法对黑河干流莺落峡断面年径流过程进行了预报分析.结果表明:周期均值叠加法分析出莺落峡断面1945-2007年系列的第1周期约为22 a,和黑河干流年径流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两种方法预报的年径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周期均值叠加法预报精度较高,可基本满足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的要求.
  • 谢成俊;范晓梅;王一博
    人民黄河. 2010, 1(12):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渭河北道水文站近50 a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为基础,从径流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性和变化幅度等方面分析了渭河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渭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特征在20世纪60-80年代较为接近,而20世纪90年代则与1956-1959年、2000-2005年较为接近,20世纪80-90年代集中期提前,90年代径流相对变化幅度较大;②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渭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呈现出不均匀性更高、径流量更集中、集中期滞后以及变化幅度更大的趋势.
  • 张超;韩琳;陈亮
    人民黄河. 2010, 1(12):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08年连续9 a的MODI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分布在盆地中部的西台吉乃尔湖、东台吉乃尔湖、察尔汗盐湖群、大柴达木湖、小柴达木湖等湖水面积随着近年气温升高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而位于盆地东南端的都兰湖等其他湖水面积受气温影响较小,多年来无明显变化.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气温持续升高使盆地周边山区冰川积雪融化汇入溪流,补充高山湖泊,湖泊蓄水溢流,汇入了盆地中部湖群.
  • 郑忠;胡健;肖俊;曹文洪
    人民黄河. 2010, 1(12):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孜河卡拉贝利水库为例,对冰雪融水河流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异重流排沙和泄空冲刷运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冰雪融水的多沙河流水库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汛期运用水位,把握好汛末的蓄水时机,制定合理的排沙运行调度方案,保证水库效益的长期、稳定发挥.
  • 竹磊磊;李娜;常军
    人民黄河. 2010, 1(12):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淮河上游各支流组成的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对该区域出口的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SWAT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②基于GIS提取的平原地区河系与实际河系有很大的偏差,将实际河系加载在模型中更适合径流模拟;③应用SWAT模型时应尽可能增加雨量站点;④SWAT模型对于异常丰水年份更为敏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枯水年的径流特征.
  • 常温花;侯素珍;王平;胡恬
    人民黄河. 2010, 1(12):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道洪水期不同流量级洪水的特征及洪水水沙搭配情况,探讨了不同流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最大洪峰流量呈减小趋势,洪水期天数、各级流量洪水出现的场次也呈减小趋势,1987-2006年各量级洪水出现的天数发生变化,小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增大,大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减小;②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洪水期水量、沙量均呈减少趋势,1987年以后小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大,大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小;③同一年不同量级洪水的来沙系数比较接近,1987年以后各量级洪水来沙系数增大;④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各量级洪水的单位水量冲淤量增大;⑤小于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3 000 m3/s和大于3 000 m3/s洪水河道冲淤的临界含沙量分别为5.0、6.0、8.5、10.0 kg/ m3和6.0 kg/ m3.
  • 毛明策;王琦
    人民黄河. 2010, 1(12):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渭河流域划分为6个预测区,对各气象站历年汛期降水量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除六盘山分区外,各分区的波动主周期约为3 a;渭河流域下游主河道水文站流量周期与各分区及整个流域的降水周期匹配较好,表明渭河径流对于降水的变化很敏感;各分区降水周期一致,相位同步,与洪涝灾害的周期也较为一致,说明流域或者多个分区共同发生降水是渭河发生洪涝的重要原因.
  • 石长伟;张英;毕银霞
    人民黄河. 2010, 1(12):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9年黄河桃汛期调水试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三门峡库区相关各站洪水、库区冲淤、水库运用和试验对潼关高程及渭河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潼关站桃汛洪水对渭河尾闾段顶托作用明显,但未造成明显不利影响,桃汛洪水顶托引起的吊桥站水位壅高值最大为1.4 m,壅水影响最远点在渭淤2+1-3河段;②2009年桃汛期潼关高程降低约0.13 m;③增加桃汛期潼关河段流量大于1 000 m3/s的持续时间对冲刷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较为明显.
  • 李俊亭;竹磊磊;李晔
    人民黄河. 2010, 1(12):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南省1956-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及NEEP的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风场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同时从短期气候预测角度对春季干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南省春季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及年代际变化,降水量随年代呈减少趋势,4月份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②前期太平洋海温与之后的河南省春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下年河南省春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③旱年不利于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少冷空气活动;④在旱年,我国东南部为弱的偏北气流,在涝年,南海海面有明显的东风距平,蒙古低压加强了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极易形成降水.
  • 李小平;李勇;曲少军
    人民黄河. 2010, 1(12):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为基础,对洪水冲淤特性及高效输沙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洪水平均流量大于2 000 m3/s后,排沙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洪水平均含沙量的大小;②输沙水量与排沙比的关系因含沙量的不同而分带分布,同一含沙量级洪水的输沙水量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排沙比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输沙水量不再明显减小;③可以用平均流量为3 200 m3/s、平均含沙量为65 kg/m3的水沙搭配来代表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洪水过程.
  • 张鑫;蔡焕杰
    人民黄河. 2010, 1(12):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无定河白家川水文站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降水量-径流量、降水量-输沙量和径流量-输沙量双累计曲线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家川水文站的输沙量时间序列分别在1966年、1972年和1979年发生了突变,赵石窑站的输沙量时间序列分别在1966年、1979年发生了突变;无定河流域下一时段的输沙量时间序列与过去50 a的变化趋势相同,具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造成无定河入黄水量和沙量减小的直接原因.
  • 张永征;李树森;李建平
    人民黄河. 2010, 1(12):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异重流潜入点的外部特征、位置变化、边界条件、潜入区水流特性.结果表明:①淤积尾段高程逐年加高,使得潜入点上游的库底深泓点比降逐年减小,潜入点下游的则逐年增大;②潜入点垂线流速呈S形分布,垂线含沙量呈L形分布,最大值均位于库底附近;③异重流潜入点下移是水库泥沙淤积向坝前推进的反映.
  • 郭平业;胡建兰;董贵明;田娟
    人民黄河. 2010, 1(12):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于样条变换的非线性PLSR法,建立了贵州省黄猫村岩溶流域的月平均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来对流量进行预测;模型预测期的误差一方面来自于观测误差,另一方面是模型中缺乏上游测站的资料.
  • 许珂艳;姚傑宝;狄艳艳;陶新
    人民黄河. 2010, 1(12):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河东湾水文站(陆浑入库站)以上流域在洪水期间,尤其是汛初第一场洪水,易发生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属典型的混合产流模式.根据流域下垫面和产汇流特性,建立了一般性产流模型.单元汇流模型采用经验单位线,河道汇流模型采用分段马斯京根演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在2010年7月伊河上游大洪水期间进行了作业预报,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 张罗号;卜海磊
    人民黄河. 2010, 1(12): 8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回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资料计算,对黄河下游糙率奇小的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黄河下游糙率之所以小到脱离原有物理含义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有:①采用曼宁公式来反求糙率;②含沙量引起流速分布图形改变,具有"减阻作用";③黄河下游水文泥沙测验精度较差,尤其水面比降难以观察,从而直接影响由曼宁公式反求糙率系数的精度.
  • 徐光瑜;刘福臣;张道震
    人民黄河. 2010, 1(12):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济南市泉域的降水入渗效率、排泄总量、泉流量的历年变化规律,利用spss分析软件模拟了泉流量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建筑物的大量修建,影响了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地下水排泄总量呈衰减趋势,降水入渗效率明显降低,排泄总量衰减幅度达16.7%,降水入渗效率衰减幅度达24.6%;地下水排泄总量的减少,在降水量和开采量不变条件下,必然导致泉流量衰减,目前在相同降水量、开采量的情况下,泉流量已无法恢复到1959-1980年水平;当年泉流量与前一年降水量、当年降水量、当年开采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采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的泉流量预测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 杜晓刚;原文林;张国庆;吴泽宁;黄强
    人民黄河. 2010, 1(12): 9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基本GM(1,1)模型的一些不足,将x(1)的第n个分量作为灰色微分模型的初始条件,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率定模型参数,改进了基本GM(1,1)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长期年径流量预测中.结果表明:改进GM(1,1)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以用于年径流量预测;与基本GM(1,1)模型相比,改进GM(1,1)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小,说明改进GM(1,1)模型是合理的,且在中长期年径流量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 朱灵峰;陈静;李国亭;张乐;刘丽丽;张润涛;张召跃
    人民黄河. 2010, 1(12): 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外光与其他氧化剂联用的高级氧化技术,无论是UV/O3、UV/H2O2、UV/Fenton,还是紫外-电化学方法,均能产生协同作用,其本质都是生成氧化性更强、选择性较低的羟基自由基,能降解各类废水中结构稳定、可生化性弱的污染物,不产生二次污染.
  • 高军省;崔凯
    人民黄河. 2010, 1(12):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集对分析理论出发,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的集对分析评价法,选取水资源利用率、灌溉率等10个指标构建西安市各区(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划分为3级,评价了西安市各区(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的一种方法,但是在需要精细地反映同一评价指标的大小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时,建议采用联系数法.
  • 李元红;胡想全;程玉菲;卢书超
    人民黄河. 2010, 1(12): 97-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勤绿洲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型以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水资源供需平衡模拟为核心,预测各计算单元各行业不同时间尺度的需水量和需水过程,考虑水资源系统中各种水源的供水过程,通过分析进行水资源调度方案的优化选择.民勤绿洲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型的核心模块是水资源实时调度模块,另外还包括种植结构优化、需水预测、可供水量预测和结果评价4个子模块.将该模型与利用FEFLOW5.4构建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耦合,通过地下水位模拟预测各方案对地下水位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调度方案的合理性.
  • 翟远征;王金生;苏小四;左锐
    人民黄河. 2010, 1(12):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外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敏感性分析作为地下水数值模拟工作的一个基本步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的地下水数值模拟工作中存在对敏感性分析重视不够、分析方法单一、结论缺乏验证及对参数的浮动范围未达成共识等问题;应发展新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以便对目前的方法进行验证.
  • 何予川;吴海亮;张军梅
    人民黄河. 2010, 1(12):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郑州市南部四河的治理概况,对南部四河的水源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设南运河工程可沟通南部四河,满足防洪与供水的双重需求,形成四河洪水统一调度和共用同一水源的格局;推荐南部四河近期采用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水水源,远期则利用柿园水厂闲置的原黄河水源供水能力向南部四河供水,以提升水系景观的效果.
  • 胡良明;胡云鹤;陈锋;李玉涛
    人民黄河. 2010, 1(12):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城市雨水利用工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出发,介绍了水量平衡分析方法、蓄水池容积确定原则、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和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并结合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水综合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 纪琨;马斌;潘惠民
    人民黄河. 2010, 1(12): 106-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绿色水源的理念,指出绿色水源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涧峪水库上游绿色水源工程的构建包括绿色水源的保护与宣传两部分,根据涧峪水库的实际情况,确定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均按Ⅰ类水水质标准控制,划分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在各类保护区内分别制订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移民及防止污染等保护方案.涧峪水库绿色水源工程的宣传形式有口号、媒体、公众访谈、专题网站、公益广告、群众参与等,结合实际还设置了参观廊道、观景平台,建设了生态林区等.
  • 郭丽峰;高小红;林超;刘德文;郭勇
    人民黄河. 2010, 1(12):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6年8月19日、1999年8月10日和2001年10月17日的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96年8月16日的TM影像、1999年8月1日的ETM+影像和2001年10月9日的ETM+影像数据,对湟水河干流新宁桥-乐都段水体有机污染进行了遥感监测,建立了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遥感信息模型,对湟水河干流水体有机污染进行了空间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宁桥-乐都段清洁水体很少,9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其中轻度污染所占比重较大.
  • 孙莉;司晓磊;廖展强
    人民黄河. 2010, 1(12): 112-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黄河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后,面积占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的保护区北区就失去了淡水补充,出现了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倒退、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当前生态调水工程实施的形势、保护区北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湿地公约的要求,从生态学角度对保护区北区的生态需水量和补水量进行了等级划分和计算,得出北区湿地的最小需水量为4.34亿m3、适宜需水量为6.40亿m3、理想需水量为8.92亿m3,最小补水量为2.85亿m3、适宜补水量为3.81亿m3、理想补水量为4.28亿m3.
  • 梁春玲;张祖陆
    人民黄河. 2010, 1(12): 114-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南四湖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比较丰富,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但是各规划年可供水量却并不能全部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出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污染严重和调蓄能力不足,未来可以通过治污和建设水利工程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 金彦兆
    人民黄河. 2010, 1(12):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雨水利用工程的集流面面积和蓄水设施容积合理匹配,在获取长系列降水量资料的前提下,提出了雨水利用工程设计的长系列计算方法.该方法在理论上实现了雨水利用工程集流面与蓄水设施的良好匹配,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设计水平,避免了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建设等诸多环节导致的工程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 郭迎新;武鹏林;秦大庸;刘家宏
    人民黄河. 2010, 1(12): 118-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各种因素,采用水资源承载程度指标和COIM模型方法分别计算蔚汾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兴县现状年水资源处于承载范围之内,规划年预测人口均超过了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岚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现状年和规划年均处于承载范围内.
  • 王力;刘廷玺;戴鑫;刘文婷;李国佳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计算简单、方便,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能够得出各水体样本的污染程度和类别,结果合理.在确定可直接定量获得的各评价指标权重时,引入熵值理论,充分利用实测数据,从数据本身所反映的信息无序化效用值来计算权重系数,可以有效地避免定权的主观性.
  • 王凤英;李莹;杨小红;郭博书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3-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化学连续提取法,将所提取的黄河沉积物样品,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喇嘛湾、济南、花园口河段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是Ca-P,Org-P次之, Al-P、Ex-P 、Fe-P和Obs-P含量均较少;沉积物中TP平均含量为1 219.169~1 543.588 μg/g,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在所研究区域中,黄河花园口段TP含量最高;受人类活动、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等的影响,不同地段的各种形态磷的含量都有所差异.
  • 孙晖;杨玉楠;康洪强;周岳溪;丁秀玲;郭若勤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闽江支流沙溪河的3个断面1993-2000年主要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秩相关系数法对沙溪河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沙溪河污染程度较轻,水质状况一般,主要污染物为NH3-N,枯水期各污染因子浓度变化较大,虽然基本能满足Ⅲ类水质要求,但是水质无明显改善趋势.
  • 朱冬楠;李畅游;孙标;黄健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7-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质评价的特点,利用物元分析原理,将信息论中的熵值理论引入权重计算,结合海明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模糊物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乌梁素海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多数取样点水质为极富营养化状态,极富营养化程度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处在乌梁素海出水口处的水质为富营养化状态.
  • 韩俊丽;宋存义;杜君兰;许秀清;韩秀凤
    人民黄河. 2010, 1(12): 129-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的水安全情势及存在问题,认为应以提高人民水安全意识为基础,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整水费征收价格、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备用水源地、加快黄河梯级开发步伐等,提高黄河内蒙古段水安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
  • 李强坤;李怀恩
    人民黄河. 2010, 1(12): 131-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阐述非点源污染相关概念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初步框架.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可分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城市非点源污染和库区非点源污染;在研究方法上,宜结合区域污染特征,选择典型区,采取点面结合、模型集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定量化研究、对干流水质的影响评价及相关控制管理措施等;以构建基于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共同作用下的黄河干流河段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和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为研究目标.
  • 王鸿翔;郭文献;徐建新
    人民黄河. 2010, 1(12):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系统特征,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多级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对受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现状年受水区水资源利用属于"严重不可持续"状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
  • 朱平;秦克丽;王维平;张沛沛;孙小滨
    人民黄河. 2010, 1(12): 136-137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计算济南大学西校区景观河道来水量和水质监测的基础上,以氮为指示物,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算术均值法,对景观河道水质进行了现状评价,并通过建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以氨氮为因子进行了水质模拟.同时,提出了水生植物技术、合理改造拦水坝等相应的控制措施.
  • 李玉梅;任智勇;于玲红;殷震育;孙凯
    人民黄河. 2010, 1(12): 138-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黄河水体中含量较多的稀土元素镧(La)作为研究对象,以引黄水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混合藻类为受试生物,进行藻类的培养试验,探讨了稀土元素对黄河水体中混合藻类生长生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2 mg/L)La对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50 mg/L)La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中等浓度(5~10 mg/L)La对藻类生长的刺激与抑制作用受光照强度影响;La在任何浓度下都会改变藻类种群结构、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物多样性,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引黄水库每年3月份藻类的爆发及黄河水体的富营养化可能与水体中的La有关.
  • 李立峰;张建伟;李玉翠;刘增进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开封惠北试验站进行清水灌溉、污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污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土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在冬小麦关键用水期更有利于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污水灌溉后对土壤有一定的重金属污染;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的茎叶及子粒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产量.
  • 王普庆;江恩慧;张庆霞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3-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灌溉存在的问题有工程配套设施落后、泥沙清淤困难、影响防洪除涝、占压耕地、堆沙区周边土地沙化等.引黄淤灌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淤灌增收、围堤放淤、优化粮食品质、加固黄河大堤、开发建筑材料等方面.目前,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化利用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和条件,灌区泥沙资源化模式可概括为"拦、沉、放"三方面.
  • 郭中小;郝伟罡;李振刚;贾利民;焦瑞;贾向前;杨瑞斌;庄健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5-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干旱半干旱牧区进行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更应重点关注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根据我国干旱半干旱牧区特点,综合考虑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熵值法与主观赋权法,确定了牧区被灌溉作物的熵权系数,构建了基于饲料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场的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贺军奇;员学锋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7-148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分析水势与土壤水势的概念、影响土壤水势的因素以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分析了渭河滩地0~80 cm土层内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渭河滩地0~40 cm为沙壤土,持水性较好;40~60 cm为黏性土壤,持水性较强;60 cm以下为沙子,持水性较左.
  • 郭凤台;姜素云;王晓兰;张晓峰
    人民黄河. 2010, 1(12): 149-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土壤中NaCl含量对水平一维入渗的湿润锋、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l-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aCl含量土壤水平一维入渗的湿润锋和累计入渗量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入渗时间时,土壤NaCl含量越高,湿润锋运移距离、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Cl-含量越大;不同NaCl含量土壤水平一维入渗结束后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l-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 郭瑞丽;于洪涛
    人民黄河. 2010, 1(12): 151-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其口门水价的构成,认为口门水价应由资源成本、水权转让成本、供水工程成本、利润以及税金组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固定资产投资分摊办法,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口门水价模型.利用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距离水源区越远的分水口门,其水价越高,这与模型设计的目的相一致,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 韩宇平;郜雷群;王富强
    人民黄河. 2010, 1(12): 15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从农业用水水源及用水现状、农业用水状况、灌区需水保障条件等方面对滦河下游灌区的农业用水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滦河下游灌区农业用水对外来引水的依赖性较大,目前基本能得到保障,但用水安全度较低,在生产用水方面还存在节水空间;灌区大多数农民都不同意牺牲农业用水来保障城市和工业用水,希望对可能遭受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灌区现行的水价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 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冯跃华
    人民黄河. 2010, 1(12): 157-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淹水历时和是否排水对夏玉米"郑单958"生长状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排水条件下,抽雄期淹水历时超过4 d,与对照区对比,夏玉米单株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急剧减少;在无排水的情况下,淹水历时5 d后,与对照区比较,枯萎叶片增多,并出现整株死亡的现象.夏玉米抽雄期随淹水历时递增,减产幅度增大;淹水历时相同时,是否排水产量差异显著.
  • 赵永华;王晓峰
    人民黄河. 2010, 1(12): 16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1986年、1995年、2000年三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与1:1万DEM数据,分析了泾河源头区景观特征及其在不同坡度等级上的变化.结果表明:旱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在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均高于97%,是该区主要景观类型.旱地在1986-2000年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25°以下,在0°~8°坡面上分布最多.草地呈减少趋势,其中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15°~25°和25°~90°两个等级坡面上,而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在15°~25°坡面上分布最多.林地面积远小于草地和旱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25°~90°坡面上;有林地呈降低趋势,主要分布在15°~25°和25°~90°两个等级坡面上,且在25°~90°坡面上呈递增变化;疏林地在各等级坡面上均有一定分布,呈递减趋势.
  • 王跃奎;张乐天;陈润;郝振纯
    人民黄河. 2010, 1(12): 163-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理河流域侵蚀发生时间集中,侵蚀类型和强度的空间分布既有区域差异又有垂向变化.采用ENVI处理软件,对小理河流域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小理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生成的DEM,获取流域的地形信息,并对这两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影响小理河流域土壤流失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雨、土地利用(下垫面)因素和地形因素.
  • 热依汗古丽·达尔维西;阿布都热合曼;玛丽娜;如黑艳
    人民黄河. 2010, 1(12): 165-166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天山哈密地区植被退化日益严重,其原因:一是降水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升高;二是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提出了植被自然恢复对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封抚结合以实现多林种与多树种共生,仿拟自然演替规律植树种草相结合;矿区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注重生物措施的应用.
  • 毛伟;如黑艳;玛丽娜;热依汗古丽·达尔维西;米纳吉丁
    人民黄河. 2010, 1(12): 167-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4年、2001年民和县的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基于GIS的定量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因子对民和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拔高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地面坡度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水土流失情况、农田基本建设等.1994-2001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都减小,其中未利用地减小220.08 km2、草地和水体面积呈增长趋势.
  • 王菁莪;米吉提;郑洁
    人民黄河. 2010, 1(12): 17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以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坡为主的黄土水蚀破坏治理方法成本高、防护效果和耐久性差的缺点,提出采用新型木质素固沙剂治理黄土水蚀的方法,并对木质素固沙剂固化黄土进行抗水蚀能力对比试验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掺量的木质素固沙剂固化黄土的抗水蚀能力和单轴抗压强度显著增强.
  • 马有忠;达光文;郭前业;张晓平
    人民黄河. 2010, 1(12): 172-173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2007年,在石羊河上游天祝县采用改土开穴、直接开穴、鱼鳞坑和水平沟4种整土方式,选择乡土树种青海云杉、柠条、沙棘作为栽培苗木,选用异地优质熟土、有机肥及保水剂等为主要基质原料进行造林试验,定期对各林种的成活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穴内开穴、生土垄堰、熟土栽植、肥水并施的改土造林技术,能使造林保存率达到75.4%,再萌率达到6.1%.加施保水剂不仅对土壤水分有显著改善作用,而且苗木的成活率能提高6.7%~34.78%.换季造林总体表现为秋季整地的成活率最高,并且以秋整春造的效果最佳.
  • 王春振;施文婧;张;康;刘丹丹;谭荣志
    人民黄河. 2010, 1(12): 174-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汶川灾区渔子溪流域四川省道S303秀龙路段灾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思路:在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恢复该流域植被、开展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建设,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灾区群众生态脱贫.
  • 曹国利;代巧枝
    人民黄河. 2010, 1(12):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工程是一座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土石坝坝体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防渗,坝基采用垂直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渗流计算结果表明:土石坝段坝坡渗透稳定性没有问题,但施工期间要严格控制反滤料的级配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大坝安全;泄洪闸坝段为确保闸基渗流安全,在海漫末端、消力池底板下的排水暗管周围均设反滤体,以防细颗粒流失,保证工程安全.
  • 文辉;李风玲
    人民黄河. 2010, 1(12): 179-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矩形断面是水利水电工程中较常采用的断面形式之一,但其均匀流基本方程是一元五次方程,无法直接求解.通过选择适当的变量及曲线拟合得到了矩形断面的正常水深和渠道底宽的显式计算公式,克服了图解、试算等方法计算繁琐、依赖图表、误差较大等缺陷.通过公式比较及误差分析表明,该公式形式简洁、准确,在工程常用范围内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087%.
  • 张建春;杨勇;张峰;绍明学
    人民黄河. 2010, 1(12): 181-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引道施工中,为处治黄河北展区软基,采用了CFG桩、碎石褥垫层与预压土等加固技术措施.根据现场原型试验,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对柔性荷载作用下CFG桩、碎石褥垫层与预压土的作用、性状和特性、承载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加固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
  • 杨学祥;李焰
    人民黄河. 2010, 1(12): 183-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岗山水电站高双曲拱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对河床及两岸坝基岩体质量要求较高,采取高压固结灌浆对不同类型的基岩岩体进行加固,通过对灌浆注入量变化分析、灌后压水试验注水量检查、灌浆前后声波检测、岩石力学检测等,判定坝基岩体整体性、变形模量指标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显著提高了坝基的抗渗性.
  • 杜占鹏;徐兵;顾夏贤
    人民黄河. 2010, 1(12): 186-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在灌注桩桩身安装钢筋计的方法来推求桩身轴力.结果表明:静载试验过程中,桩身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时,轴力衰减速率较小;桩身处于弹塑性变形或塑性变形阶段时,桩身轴力衰减速率增大;桩身处于地基土破坏阶段时,桩底部附近的轴力出现了明显的双曲线分布特征.静载试验过程中,当地基土土性较差时,桩身轴力的衰减速率随之加大.当桩身出现负摩阻力时,轴力在向下传递过程中必须克服负摩阻力带来的影响,导致在该区间轴力出现"鼓肚状"分布.
  • 党玲博;李文霞;刘立新
    人民黄河. 2010, 1(12): 18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荷载引起的混凝土裂缝,世界各国规范计算公式和方法各不相同,计算公式中荷载取值也各不相同.在参考国外裂缝宽度控制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中荷载取值问题,指出:长期作用在结构上并对裂缝有长期影响的是考虑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组合的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对HRB500级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进行计算时,建议采用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组合的荷载长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
  • 张建华;荆琳;杨志超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U形渡槽和矩形渡槽仿真模型,分析了沙河大型渡槽施工期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结果表明:U形槽冬季施工应力较大,最大应力发生在顺水流方向,而矩形槽夏季施工应力较大,最大应力发生在横截面方向;大型渡槽在施工期的温度应力不是很大,因此沙河渡槽在施工期间,可以不特殊考虑温度应力,只需采取常规的温控措施.
  • 赵大洲;杨维九;景来红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2-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可反映岩体中砂岩与板岩组成、岩体倾角、岩体走向与隧洞轴线夹角等因素变化对岩体变形影响的砂板互层岩体本构模型,模拟了南水北调西线陡倾砂板互层岩体中隧洞掘进机开挖过程,初步分析了砂板互层岩体中隧洞围岩的变形及其对护盾式掘进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越大,围岩变形稳定过程越缓慢;岩体中板岩含量越高,围岩的前期变形越早、变形率越大,围岩的变形稳定过程也越长;对埋深较大且板岩含量较高的Ⅲ类岩体中的隧洞,应慎重采用护盾式掘进机开挖、管片衬砌的施工方案.
  • 高新平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5-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专业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中,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是系统开发建设成功的关键.基于多年专业应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经验,结合"数字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提出了多级反馈-迭代循环-协同网络分析的设计方法,并在实际软件分析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浩;王全才;马利群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7-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秭归县和兴山县后期灾害规划核查的滑坡大部分发生在大坝蓄水至156 m、173 m高程或暴雨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凸岸.经分析认为,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水位抬高致使河流动力条件及地质成灾环境变化,在降水等其他诱发因素影响下,致使河流凸岸成为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 王登科;王和平;张书光
    人民黄河. 2010, 1(12): 199-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盘古寺断层是距河口村水库坝址最近的一条断层,它的活动性直接影响水库的安全.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以及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对盘古寺断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盘古寺断层的出露形迹及其对沿线地形地貌的影响分析及断层泥年龄测定,盘古寺断层不属于活动性断层,因此不影响河口村水库的安全.
  • 杨秀娟;贾永刚;吕杰
    人民黄河. 2010, 1(12): 201-202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统计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工程取样试验结果,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及其基本的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强度相对较低.
  • 刘冬梅;李炳玺
    人民黄河. 2010, 1(12): 203-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贝利特水泥的力学性能、凝结时间、水化热以及水化产物类型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贝利特水泥的早期强度较低,凝结时间较长,水化放热较低;水化产物的类型与硅酸盐水泥相似;水化龄期延长时,浆体中孔隙数量显著减少,孔径细化;水化90 d时,多数孔的孔径为10~60 nm.
  • 曹永涛;高航;夏修杰
    人民黄河. 2010, 1(12): 205-206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避免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引发次生灾害,利用实体模型,模拟了堰塞湖坝体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及溃决过程,认为通过水泵抽水在堰塞湖坝体上快速形成一定规模的溢洪道是可行的;在采用机械开挖溢洪道时,应布置成S形并加以防护,这样可延迟溃坝口门贯通时间;试验模拟得出的溃坝最大下泄流量与原型实际泄洪形成的洪峰流量基本相当.
  • 贺翠玲;黄细彬
    人民黄河. 2010, 1(12): 207-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Mike11软件对河道开挖前后的水力特性进行研究,对比模型试验结果和Mike11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吻合.电站尾水河道开挖后,尾水水位降低非常明显,断面平均流速也明显降低,且随着流量的增大有效水头的降低值逐渐减小.河道开挖后水面坡降逐渐平缓,水流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谭柳;马斌
    人民黄河. 2010, 1(12): 209-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软土体或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法处理,可以加固松散土体,使土的密实度和强度提高、压缩性减小.研究了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弱地基施工、质量检测等相关理论,并结合南水北调沙河(北)倒虹吸工程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
  • 高玉琴;宋万增;宋力
    人民黄河. 2010, 1(12): 21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质量监督、运行管理、运行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对水闸工程安全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了水闸工程中土石结构、混凝土结构、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及观测设施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工程安全状况的影响.
  • 阳莉;李延频;陈德新
    人民黄河. 2010, 1(12): 213-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流式水轮机磨蚀严重的部位是叶片背面出口边靠近下环处、下环内外表面等.根据黄河水流的特性和对磨蚀规律的分析,水轮机的磨蚀防护一般采取聚氨酯涂层防护、高速氧燃喷漆碳化钨防护、优化转轮设计、减少过机泥沙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曾锃;党发宁;黄荣卫;王秋杰;王学武;覃源
    人民黄河. 2010, 1(12): 215-216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现行规范对已溃TETON大坝进行安全鉴定,从二维模型渗流、应力应变、边坡稳定的鉴定结果看,TETON坝的坝型和筑坝材料设计是合理的,与溃坝的事实相悖,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勘察资料和二维、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论证了帷幕布置以及坝座处接触带的处理不当是直接导致TETON坝溃坝的原因.
  • 李兴刚
    人民黄河. 2010, 1(12): 217-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洮河流域插补引水式水电站为例,介绍了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应用于厂房围堰防渗墙的施工工艺,并进行高压摆喷试验,确定了自下向上摆喷的方法及参数:摆角为30°;高喷灌浆高压水压力为35~38 MPa,流量为70~75 L/min;水泥浆液压力为0.7~1.0 Mpa,流量为60~70 L/min;气压为0.6 Mpa,流量为1 m3/min;灌浆浆液开灌水灰比为1:1或0.8:1,进浆密度为1.57~1.7 g/cm3,返浆密度≥1.2 g/cm3.经质量检查,成墙效果较好.
  • 解伟;李树山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某混凝土闸墩结构水化热温度测试结果,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热影响下温度的分布规律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施工中减少水泥用量并加入适量粉煤灰、掺入高效减水剂,有利于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水化热反应;膨胀混凝土受到钢筋的约束作用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有利于补偿闸墩结构温降过程中的收缩变形.
  • 张海龙;苏礼邦;郭雷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2-22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以往拱坝泄水孔口闸墩有限元分析计算过程中存在的边界条件过于简化,难以反映整个坝体应力及地基对坝体孔口应力影响的不足,用子模型方法对某高拱坝泄水孔口U形锚固预应力闸墩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U形锚固数值模拟方法简便、可行;U形锚固形式基本不削弱坝体结构,锚固区应力分布较好,总体应力分布较优,尤其是对高拱坝这种坝体本身较薄的结构有利;用子模型方法进行高拱坝预应力闸墩的有限元分析可以大大降低计算工作量,减少计算时间,可以考虑坝基和坝体应力对闸墩的影响,分析精度高.
  • 胥战海;祖海坤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4-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FLUENT软件对光滑及粗糙壁面明渠湍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断面分区结构及流速分布、湍动强度分布、壁面切应力及摩阻流速.数值离散方法为有限体积法,自由表面的处理采用简单的"刚盖"假定,固壁面处理采用壁面函数法.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吻合得较好,表明FLUENT软件在计算明渠湍流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模拟效果.
  • 石刚;杨玉峰;张泽中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7-228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环节和限额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进行限额设计控制.结果表明:限额设计造价控制使设计与概算形成有机整体,功能和成本处于最佳配置,提高了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水平.
  • 柯勰;胡云进;万五一
    人民黄河. 2010, 1(12): 229-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水工程中,有压管道发生水锤事故的危害巨大.空气阀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水锤预防措施,在工程中应用广泛.介绍了空气阀的工作原理,并从空气阀的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方面详述了空气阀防护水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在空气阀机理和数值仿真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综合各学科基础理论,对空气阀的进排气动态特性、数值仿真、合理选型及优化布置进行研究.
  • 刘伟明;范世平
    人民黄河. 2010, 1(12): 233-234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邓肯-张E-B非线性弹性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某堆石坝在施工和蓄水期的应力、变形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堆石体和面板的最大变形值及其发生位置.结果表明:蓄水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小;坝体在竣工期和正常蓄水期两种工况下面板的最大挠度均发生在上游坝坡和堆石压重体的交界处,应力总体较小,大坝稳定性良好.
  • 刘可;唐劲松
    人民黄河. 2010, 1(12): 235-236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水闸工程原定额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定额标准的缺项部分,新增交通桥、检修桥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闸门、检修门启闭机、机电设备、闸门附属设施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以及依据新的材料价格和机械台时价格计算工作量有较大变化项目的定额标准.
  • 李锐;张凡;王全洲;罗斌
    人民黄河. 2010, 1(12): 237-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浪底水电站水轮机组抗磨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多角度分析了机组过流部件抗磨涂层磨损测量方法、机组运行工况、运行时间等因素.指出:小浪底水电站每台机组投运前期运行工况、设备安装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每台机组的磨蚀情况差异较大,后期投运的1、2、3号机组磨蚀情况明显好于4、5、6号机组;从检查情况来看,抗磨涂层的防护效果比较明显,水轮机过流部件表面的磨蚀程度较轻,达到了设计保证值标准,说明小浪底水电站机组水力设计比较成功.
  • 聂相田;王博;骆原
    人民黄河. 2010, 1(12): 240-242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elphi专家法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修订意见的调研工作程序包括:拟定咨询专家小组成员、向专家发放问卷、专家独立作答、取得一致的修订意见、综合处理,以及数次统计、归纳、反馈、修改等.利用Delphi专家法归纳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存在的问题有关平行检测、旁站监理、暂停施工、安全监理等四方面的修订意见.
  • 石国柱;徐晓勇
    人民黄河. 2010, 1(12): 243-24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利工程中对大粒径混凝土的抗裂防渗要求,进行了二级配骨料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分析了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掺量)对钢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弯曲韧度指数和承载能力变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对二级配混凝土弯曲韧性有良好的增强效果,钢纤维最佳体积率为0.5%~1.0%.
  • 张凯;胡建兰;徐刚;尚静石
    人民黄河. 2010, 1(12): 245-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埋隧道开挖过程中,涌水是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合理地对深埋隧道施工中复杂地质构造裂隙进行评价,有利于开挖过程中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通过对实际隧道工程进行跟踪观测,提取并分析影响岩体强度性质的裂隙因素,并采用多元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近区域内构造裂隙的发育情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大型断层对周边构造裂隙具有重要影响.